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_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_杨东峰

合集下载

收缩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收缩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收缩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盛励【期刊名称】《《群众》》【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1页(P45-45)【关键词】收缩型; 经济转型【作者】盛励【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其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

该文件明确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对于城市的人口增长、规模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病”,许多人有深切体会。

而对于城市的“收缩”,感觉相对陌生。

“收缩型城市”这个新概念,提醒我们走出传统观念误区和路径依赖,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

与“收缩型城市”相近的概念,是“收缩城市”。

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德国,是指那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在超过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经历人口流失及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现象。

这显然是具有冲击性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世纪以来,人口向城市集聚及城市的繁荣,使得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崛起成为发展的“标准路径”,“增长”和“扩张”成为主流城市发展理论与规划政策的基调。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等交叠影响,全球约有超过1/4城市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以及随之而起的“城市收缩”过程。

例如,美国的东北部——五大湖一带曾经集聚着不少钢铁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当完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后,这些城市的工厂纷纷关门,被称为“铁锈地带”。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吴康介绍,欧美对城市收缩的认知经历了“轻视—对抗—接受—利用”的变化。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城市增长理念的根深蒂固,人口流失等收缩现象被认为是暂时偏离主流的“少数派”。

之后虽然得到了普遍关注,但主流观点仍将“收缩”视为城市发展历程中短暂可逆的局部现象,因此主要着眼于恢复再增长并实现未来的繁荣。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规模也相当巨大。

然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压力下,中国的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势,这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城市的收缩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并提出一些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一、中国城市收缩的现状和影响中国的城市收缩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边界缩小、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等。

这种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加剧,城市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许多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已开始减少,人口迁移和投资减少是导致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

2.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转型,这种转型的影响也会体现在城市的收缩上。

许多工业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人口迁移和就业机会流失的情况,导致城市收缩现象的发生。

3.城市化进程趋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逐渐趋缓,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也减缓。

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收缩和城市再生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双重挑战。

城市收缩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收缩会导致城市财政收入减少、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城市收缩还会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这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中国城市收缩需要借助严谨的时空分析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收缩时空演变。

1.时间维度中国的城市收缩从19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城市收缩现象加剧,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城市边界逐渐缩小,城市土地利用率逐渐降低。

2.空间维度中国的城市收缩空间演变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地区和城市边界的变化,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变化。

中国城市收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中国城市收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6申孑比理讐警觀点聚焦■■■■■■■2019年第12期•上中国城市收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丁翼飞/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摘要:当城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人口便会不断流失,于是出现城市收缩现象。

文章从我国收缩城市的现状、研究起源、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探讨了人口收缩的“城市病”。

关键词:收缩城市;规划扩张;城市病2019年4月18日,“’上海一个包,东北一套房’,第一批收缩城市来了”的新闻占据诸多媒体头条,说的是东北鹤岗一套144平方米的房子标价仅1.5万。

此消息让众多身处“北上广深”却无力购房的白领们惊呆了:做梦也没想到一个月工资就能买套房?我国东北低房价的背后反映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一一城市收缩。

一、收缩城市在我国的现状城市收缩最直观的特征是城市人口收缩,即城市人口流失的现象。

那么,人口流失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收缩城市”呢?首都经贸大学吴康教授认为,人口增长连续3个自然年为负,即体现为“收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各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从2010年到2016年,在剔除掉因行政区划变化而增加或减少的50个城市后,剩下的633个城市中有246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出现下降,占比38.86%。

也就是说,在我国有2/5的城市在发生人口流失现象,即成为收缩城市。

二、收缩城市研究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已有关于城市收缩现象的研究,德国学者赫尔曼在1988年最先提岀“城市收缩”一词,用来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人口大量流失现象。

放眼全球,美国的“铁锈地带”是最有代表性的收缩城市群,主要包括美国中西部的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重工业城市,这些城市在20世纪后期工业逐渐衰落,人口大量流失,诸多工厂被废弃,厂房中机器布满铁锈,故这一城市群被称为“铁锈地带”。

人口收缩可以说是城市化过程中岀现的“城市病”。

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

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

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

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摘要 城市收缩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

辽宁省地级市尺度收缩城市识别

辽宁省地级市尺度收缩城市识别

Vol.43 No.4Dec. 2020第43卷第4期2020年12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文章编号:1000-1735(2020)04-0552-05DOI :10.1167 9/lsxblk2020040552辽宁省地级市尺度收縮城市识别王国力⑺,王亚男1(1.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2.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收缩城市问题逐 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辽宁省的城市收缩现状,探寻辽宁省城市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收缩问题,利用单维人口识别和多维综合识别两种识别方法,分别对辽宁省地级市的城市收缩情况进行识别.因为不同的识别方法识别出的收缩城市不同,为提高识别精 度,将两种识别方法同时识别出的城市定义为收缩城市.以此为判断依据,在辽宁省内共识别出5个收缩城市,分别为鞍山、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3个方面提出了辽宁省收缩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议.关键词:收缩城市;人口维度;综合维度;辽宁省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城市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城市收缩 这一概念.德国学者HauBermann 和Siebel 在研究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时,将因为去工业化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建筑空置等现象称为城市收缩(Urban Shrinking)[1].城市收缩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城市研究中,将城市视为一种“增长机器”的主流研究理念⑵.城市收缩将人口流失作为主要标志,主要从人居视角出发,探寻城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人作为研究城市问题的核心.这 区别于英美学者所提出的将城市经济衰退作为城市问题核心的“城市衰退"(Urban Decline)概念.相对 于城市衰退这一简单地将城市的经济问题作为判断城市是否衰退,并且完全否定城市的发展前景的概念来说,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城市问题时开始使用城市收缩这一较为中性的概念.城市收缩早期出现于欧、美、俄、日等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在2006 年,Oswalt P 经研究发现在50 a 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人口超过100万的450个城市地区失去了城市人口的1/10左右⑷.城市收缩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城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间年均10%左右的高增速基本告别,经济发展速 度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在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城市收缩现象.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收缩城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许多中国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黄鹤、杨东峰、徐博等通过研究国外收缩城市的现象和各国应对方法,探寻中国城市收缩的应对策略商〕.龙瀛、吴康、高舒琦、杨振山等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我国收缩城市的背景、现收稿日期:2020-09-09作者简介:王国力(1967-),男,河北新乐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E-mail :*******************第4期王国力等:辽宁省地级市尺度收缩城市识别553状、特征、收缩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收缩理论®叫刘合林则对城市收缩的量化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吴康、龙瀛、李旬E、刘玉博等学者从不同研究尺度(小区、乡镇和城市)、不同研究地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对中国局部收缩现象进行研究⑴如.总之,中国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省作为中国当时最主要矿产资源产区和工业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一五”计划鼓励扶持下,各类工厂、国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随着就业岗位的增多,大量人口也开始了向着辽宁省的自发迁移和计划迁移.辽宁省从建国初期便开始了人口、经济的双增长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不断转型,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辽宁省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数量多,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依赖性较强,企业改革难度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矿产资源也面临着枯竭问题.多重问题困扰下,辽宁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出现颓势,大量企业开始裁员,从而导致下岗失业问题,为了生存,大量人口开始外迁.辽宁省在这种人口流失、经济衰退、资源枯竭的背景环境下,极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1收缩城市的界定自1988年德国学者HauBermann和Siebel提出收缩城市概念以来,学术界对收缩城市尚未有明确的、统一的定量判定方法,不同的学者对城市收缩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Shrink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将收缩城市定义为:至少拥有1万居民、在超过2a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经历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如.德国学者Oswalt将收缩城市定义为暂时或永久失去了大量的居民,且人口流失数量占总人口至少10%或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1%的城市疏〕.美国学者Joseph Schilling将收缩城市定义为在过去40a间,人口总量流失在25%以上的城市〔时.徐博等认为城市收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收缩是指城市(镇)地区人口的持续流失并具有永久流失的特征;而广义的城市收缩则是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在空间上的全面衰退归.综上所述,从指标维度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收缩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维度,主要是从单一的人口变化的角度来定义,其中,主要包括人口总量的减少、人口结构的退化;另一种是通过多维要素定义,如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环境、文化等维度进行定义,这种定义方法,旨在强调城市收缩是一个多维作用的过程「旳•在以往的研究中,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不同学者在对相同地域的城市收缩进行识别时,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为了追求城市收缩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拟通过单维人口收缩识别和多维综合收缩识别两种方法对辽宁省地级市城市收缩现状进行识别.另外,因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对城市并没有统一定义,所以城市收缩研究中的研究空间也没有统一边界.在中国,对城市的定义是行政地域而非实体地域,而在对收缩中的城市,更应该体现的是城市的实体地域•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与城市实体地域相似的区域为地级市市辖区,所以将本文研究区定义为地级市市辖区.2单维人口城市收缩识别及其识别结果2.1单维人口城市收缩识别城市收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收缩,所以人口收缩情况被认定为是界定城市收缩的核心和关键指标.本文通过计算2010—2018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市辖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率,衡量城市是否出现收缩.人口密度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如若人口密度变化率为负值,表明该地出现收缩;反之,若为正值则没有出现收缩.554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人口密度变化率:Pc=201'~2010%.(1)B2018其中,Pc为人口密度变化率,卩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向外迁移的趋势,城市变得更加分散和扁平化,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一、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逆城市化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价和房价的上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和房价在城市中心区域迅速上涨,这使得许多商业设施和人口转移到郊区和郊县。

由于土地成本更低、房价更便宜,刚刚兴起的新城镇获得了较高的吸引力。

2. 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集中,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环境和治安水平下降,这促使人们向外迁移,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产业结构的转移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制造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新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兴起,这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向更加高效的城市规划区域转移。

二、逆城市化的影响1. 社会隔离和文化断层逆城市化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减弱了,邻里之间的联系也变少了,人们越来越难以认同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这使得社会隔离和文化分裂日益加剧。

2.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中心区域的流失使得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加剧,尤其是大量汽车进入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3.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逆城市化导致许多年轻人和中产阶级向郊区和县镇迁移,在城市中心区域留下的居住人群大多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口,这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构成了隐患。

三、逆城市化的应对措施1. 实施城市再生计划针对城市中心区域的老化和衰败,应该制定城市再生计划,并且通过税收、基金拨款等方式提供经济扶持,让中心区域变得更加宜居和宜业。

收缩型中小城市的土地过度开发悖论及应对

收缩型中小城市的土地过度开发悖论及应对
2021 年第 4 期
●OI:10.13454/j.issn.1674-8638.2021.04.010
收缩型中小城市的土地过度开发悖论及应对
侯启缘 1,2
(1.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2.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城市研究所,北京 100096)
型城市的土地过度开发悖论的主要原因为土地财政的利益驱动、土地规划的思维惯性以及招商引资
的现实需求等,并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负担加重、商业住宅空置率高,非正式经济难以发展,以及城乡
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负面影响的发生。因此,政府应当摒弃传统以增长为优的城市规划观,建立
合理的土地开发机制、加速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和非正式经济发展。
地分析和研究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城市收缩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英国的利物浦、曼彻斯特等老工业区,东德传统工 业区,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等锈带地区都较早出 现了城市收缩的情况。“城市收缩”的概念最早是 由 Huermann 提出的,指“在去工业化背景下,城市 人口不断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现象”[2]。受这一概 念的影响,许多学者往往通过人口的变化来识别 收缩城市[3]。其后,随着对收缩城市的研究更加 系统和深入,国外学者提出了生命周期模型[4]、启 发式模型[5]以及政治经济模型[6]等,从动态演变的 角度分析了城市收缩与增长的动因。
2019 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超过 60%,随 着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和都市圈建设等经济发 展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学者对于收缩型城市的关
收稿日期:2021-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推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突破性改革研究”(17BJL002) 作者简介:侯启缘(1994—),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城市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学。

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

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

2023年第6期总第214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6,2023GeneralNo.214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殞殞殞 主持人语:人口历来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国家建立以人口为条件,经济发展以人口为源泉,制度运行以人口为对象,文化传承以人口为载体。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禀赋构成中国基本国情,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石,不仅是我国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起点,更是治理现代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给定条件之一。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最高层级的国家意志和发展定位,凸显出人口治理的划时代意义。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中尚无先例,它是中国人的重大治理实践,亟需理论探索和研究积淀。

这使人口治理议题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件,更把人口高质量发展摆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基础地位。

在此背景下,全面强化人口治理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相互激荡,形成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宏大学术命题。

本期推出三篇作品,涉及人口空间和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市场能力、人口负增长与发展战略等主题,以飨读者。

学术主持人:胡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收缩型城市:概念、认知与治理收稿日期:2023-08-09作者简介: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钒,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17ZDA120)。

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异质性与机制分析——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异质性与机制分析——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江汉论坛摘要: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速呈现整体性放缓、外部风险的冲击和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的突显,以及经济和人口的“局部收缩”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分为全域式、圈层式、沙漏式和二分式四种收缩类型。

全域式收缩包括32个城市,占收缩城市总量的61.54%,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且呈现连绵化发展趋势;圈层式收缩包括13个城市,占比为25.00%,形成非收缩区县被收缩区县所包围的格局;沙漏式收缩包括3个城市,占比为5.77%,形成人口收缩地区沿非收缩地区向外不断扩散的格局;二分式收缩包括4个城市,占比为7.69%,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分布特征。

政策因素导向下的中心城市集聚现象突显,是长江经济带各中心城市出现非收缩的重要缘由,也是周围城市出现收缩的主要成因;经济因素导向下的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社会因素导向下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显著、环境因素导向下的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也构成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全域式收缩;圈层式收缩;沙漏式收缩;空间格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与城市体系协同发展”(7180402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的空间异质性与体系协同研究”(2019M651456)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5-0032-09经济张明斗王亚男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异质性与机制分析一、引言作为多因素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空间,城市本身也具备“产生—成长—衰落—死亡”的生命周期①,城市的衰亡和消退在发展现实中也并不少见,这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城市运行所固有的内在机制。

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受制于工业化、郊区化、人口老龄化、政治体制转轨、全球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引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开始走向终结,部分地区已经发生了城市收缩的异常现象②。

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作者:宫攀张槊王文哲来源:《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03期摘要: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

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

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

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延趋势的一项长期工作。

关键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市收缩;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22)03-0001-15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

一方面大城市因人口过度集聚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租攀升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升级,并颁布了一系列吸引人口的优惠政策,使其集聚人口的水平显著增强,城市人口规模空间上的不均衡性逐步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时空格局也呈现出新规律。

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收缩:内涵、测度及分布特征

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收缩:内涵、测度及分布特征

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收缩:内涵、测度及分布特征作者:李辉曹雨婷于君磊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我國的收缩城市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2010-2015年间,我国共出现22个以城镇人口为测度指标的狭义收缩城市和84个以常住人口为测度指标的广义收缩城市,其中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城市收缩最为严重。

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收缩呈现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从内陆到沿海依次递减的分布形式,并与经济增长但增速放缓、青壮年人口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相伴生。

为回应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地方政府须正视城市收缩的客观性,加强与毗邻发达城市的协同合作,积极探索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以“软因素”助推揽才新政,通过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

关键词:收缩城市;测度指标;空间分布;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20)05-0025-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近段时期以来,其总体增长下的局部收缩已经不容忽视。

收缩城市作为一个新命题,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前,有关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一是相对于西方,如何定义和量化中国的城市收缩?二是在以不同指标为依据的量化结果背后,如何看待中国城市收缩的现状?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收缩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在回顾中西方有关收缩城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语境下收缩城市的内涵进行界定,通过对我国2010-2015年338个城市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收缩城市,并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城市层面依次探讨中国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内在逻辑。

一、文献回顾与内涵阐述收缩城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早在2000年左右,城市收缩就已成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城市研究的显学。

从全球范围看,绝大多数学者都将人口流失作为其关注的核心和评判的标准。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城市收缩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城市收缩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城市收缩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文献综述与现状概述 (3)1. 城市收缩现象的相关研究 (4)2. 时空分异研究现状 (5)3. 驱动机制研究的进展 (6)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9)(1)官方统计数据 (10)(2)遥感数据 (11)(3)问卷调查数据 (12)(4)其他相关数据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时空分异分析方法 (16)(2)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17)四、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18)1. 时间维度上的城市收缩特征 (20)(1)长期趋势分析 (21)(2)短期波动研究 (22)(3)阶段性特征总结 (22)2. 空间维度上的城市收缩特征分析 (23)一、内容综述城市收缩现象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表现为城市人口减少、经济活动衰退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等方面的变化。

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和时空分异特征。

多源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来源,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城市发展状况,为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首先是城市收缩的定义与识别,学者们从人口、经济、空间等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多种城市收缩的定义。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不协调现象。

在识别城市收缩时,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城市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上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其次是城市收缩的类型划分,根据城市收缩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学者们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如资源枯竭型、经济衰退型、空间失衡型等。

这些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收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再者是城市收缩的驱动机制分析,学者们从宏观经济、中观规划和微观个体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收缩的成因。

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等;中观规划因素涉及土地利用效率、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善等;微观个体因素则主要关注企业盈利下滑、居民收入减少等。

人口流失的城市化效应

人口流失的城市化效应

人口流失的城市化效应目录一、内容概述...............................................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4二、文献综述...............................................42.1 城市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5 2.2 人口流动的理论框架.....................................62.3 人口流失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7三、人口流失的城市化效应分析...............................83.1 经济发展效应...........................................9 3.1.1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10 3.1.2 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1 3.2 社会结构效应..........................................12 3.2.1 城市社会分层的变化..................................13 3.2.2 城市社区关系的重塑..................................14 3.3 环境影响效应..........................................15 3.3.1 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16 3.3.2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7四、案例研究..............................................184.1 国内案例..............................................194.2 国际案例..............................................20五、政策建议与对策探讨....................................215.1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吸引劳动力回流......................225.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吸引力......................235.3 加强城乡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4六、结论与展望............................................256.1 研究结论总结..........................................276.2 研究不足与展望........................................27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人口流失对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Convergence of Urban
Population Size in China
作者: 杨晓军[1]
作者机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人口学刊
页码: 5-1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城市;人口规模;区域差异;收敛
摘要:中国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向城市集聚,正确理解和揭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
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有利于优化与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推动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根据2006-2017年中国628个城市人口规模面板数据,基于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层面分析四大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状况,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城市人口规模的区
域差异,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表明:全国及地级市人
口规模的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县级市人口规模的总体差异较小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东部总体城市和地级市、西部县级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大,而中部城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小;东部与西部城市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而中部与东北总体城市和地级市、东部与中部县级市的区域间差异最小;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仅全国和东部城市人口规模存在σ收敛趋势;不同层面或区域城市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东部总体城市和地级市、西部县级市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县级市人口规模的收敛速度高于地级市.因此,需要重视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特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人口协调发展.。

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与制约因素

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与制约因素

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与制约因素
杨风
【期刊名称】《西北人口》
【年(卷),期】2012(033)002
【摘要】从国内外不同范围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客观条件,从成本与收益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主观条件,从农业生产水平、水资源、土地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制度与政策等领域分析了它们对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杨风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对我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一项剖析 [J], 胡滨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与城市化对比—兼论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 [J], 马祖琦
3.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J], 黄祖宇;
4.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黄祖宇
5.寻求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合理途径──从山东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看全国人口城市化的未来趋势 [J], 杨俊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杨东峰龙瀛杨文诗孙晖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城市在人口规模下降的过程中,仍然延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态势,进而呈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城市收缩悖论现象。

利用我国五普、六普人口资料和2000年、2010年的城市航空影像资料,通过人口流失指数及空间扩张指数的测算,对城市收缩悖论进行现象观察和类型学描述;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DPSE的跨尺度、多要素概念模型,尝试对我国城市收缩悖论现象给出初步理论解释。

关键词:城市收缩;人口流失;空间扩张Losing population with expanding space:paradox of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Yang Dongfeng,Long Ying,Yang Wenshi,Sun HuiAbstract: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re exist many local cities facing the loss of population while still undergoing the increase of built area,which exhibits a paradox of urban shrinkage.We calculated indicates of population loss and spatial expansion by using the data of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to describe phenomenon and typology of the paradox of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s,we built a cross-scalar, multi-factor conceptual framework integrating drivers,pressure,states,and effects,in order to find a general explanation of urban shrinkage paradox in China.Keywords:urban shrinkage;population loss;spatial expansion在日益城市化的当今世界,相较于城市增长而言,城市收缩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另一种难以回避的客观现象,正引起广泛关注。

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的悖论及其治理机制

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的悖论及其治理机制

Paradox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Slow Employment Growth in China and Its Genesis 作者: 李英东[1]
作者机构: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页码: 101-105页
主题词: 低就业增长;城市化;悖论
摘要: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并未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的悖论现象.这是因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使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误.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城市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非正规就业的作用,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发展.。

人口变化带来的收缩型城市问题如何破解

人口变化带来的收缩型城市问题如何破解

作者: 董庆前[1];李治宇[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2]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74-7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8期
主题词: 人口变化;收缩型城市;城市发展
摘要:当前收缩型城市建设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解决收缩型城市发展问题,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城市化发展体系;提高城市特色改造质量,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充分理解国家政策,推动收缩型城市发展。

顺延城市化发展趋势,释放收缩型城市存量,用存量规划取代增量规划,助其瘦身强体,使城市建设资源得到科学配置,在解决收缩型城市问题基础上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活动与时俱进。

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杨子帆;王栋【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年(卷),期】2015(030)009【摘要】通过建立长期的人口流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并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长期的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扩大,城镇人均收入增加高于农村人均收入增加. 充分认识和了解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收入不断扩大的现状,只有实现完全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解决这个问题不但需要制度的创新,而且还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政策支持.%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 - term population model,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a phenomenon that how mobile population and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influence on rural and urban income levels. Based on the panel threshold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ifies how mobile population and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impac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ly broadened and urban per capita incomes have grown faster than rural ones. Thus, people understand the effects thoroughl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urrent enlargement of income gap. By means of urbanization, to some degree the develop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be coordinated, the incomegap can be narrowed and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accomplished. Above all,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issue, the innovations of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nd carried out.【总页数】5页(P55-59)【作者】杨子帆;王栋【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金融系,天津301811;天津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F014.44【相关文献】1.政府主导、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J], 邓金钱2.城乡收入差距、人口流动与中国经济城镇化 [J], 赵霞;叶存军;蒙永亨3.政策偏向、人口流动与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异质互动效应的研究 [J], 侯新烁;杨汝岱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基于含人口流动机制的二元DSGE模型 [J], 王凯风;陈利锋5.人口流动现象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改进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J], 李梦凡;张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 人 □
普 查 数 据 和 遥扩 张 态 势
然后


从人 口流失 和空间扩 对 我 国 收缩 城 市进行
方面

越 来 越 多 的 地 方 城 市 因 就 业 岗 感 影 像 数 据
人 口结
观 察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收 缩 城张 的 视 角 出 发
并 尝试提 出

位不足


央 速 城市 化 背 景 下


有相 当 数量 的 地方 城 市 在 人 □ 规 模 下 降 的 过程 中


仍 然 延 续建 设 用

地 不 断 增 加 的态 势
人 口 资料和
20 0 0
进 而 呈 现 人 □ 流 失 与 空 间 扩 张 的 城市 收 缩 悖 论 现 象

利 用 我 国 五普
c ro s s

s ca

a r mu l t


fac
tor c

f ra m e wo r k nt e g r at n d r v er s g
i i i


r e s s ur



ate s


a nd

ec eff




no r de r




nd

构老化


郊区 化或环境
市 悖 论现 象

个 有助 于解

类 型 学 描 述。 对 于 人 □ 流 失 情 况 的 测 算

退 化等 深 层 原 因

而 面 临 难 以 扭 转 的 人 释 这 种 收 缩 城 市 悖 论 的 理 论 框 架

以期
是利 用 第 五


第 六 次 全 国 人 □ 普查



ba n
Sh


n k a g e n C h n a
i i
杨 东 峰 龙瀛 杨 文 诗 孙 晖
Y A N G D o n g fe n g LO N G Y


g Y A N G We n s h


S U NH u




在我国
yp o
og y o f t h

e p
ara do x of on c e p t u a
u rb a n s h r n k a


n C h n a B


as ed

o n e mp




c al e v d e n c e s



we

bu
i lt

展阶 段之后
发展模 式


尽 管 城 市 增 长 依 然 是 主 流 从 我 国 县 级 和 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中
映 人 □ 流失的程度


对于 空间 扩张态势
但 是有相 当 数 量 的 地方城市

选 择所 有的 收 缩 城 市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共 的 测 算

是利 用


在这些收 缩城市当
地方 人 口
的 减少 并 未 能够 遏 制 城镇


^ ^







建设 用 地 的进
步增加


从 根 本 上 加 剧 J
** *

了 土 地资 源浪费
建 成环 境 衰 败 等 问 题
\ 、
痼疾

在 我 国 规划 学 界

wh

c h e
xh






a p a r a d o x o f u
a o

b an



n ka
ge


W e c


cu



d t h

p o pu

at

o n


s s a
n d s p a t

al ex p a n s

o n b y u s

n g t he d a t

f n a t

on a

p o pu l a t i o n

c en s
us a n d r e m ot e s e ns i n g



m a g es


t o d e s c r

b e p h en o m e n o n a n d


据 北 京 城市 实 验 室

B C L


1 ) 。
在本研 究 中


对 收 缩 城 市 的 操 作 性张 指 数


^ ex

J ^ e x p Z O l O /e x p ZO O O


网 站 发布 的 最 新 研 究
已有

全国
6 54
个 城市 中

定义 为
200 0


a g en er


x pl an a t o n o f u rb a n



h r nk a g e p a r a d ox n



Ch


na

K ey

wo
rd s


u rb a n

sh r
n k ag e


p o pu

at

on

o ss
^ ^ 20
本期 聚焦


收缩城 市


国 际经验 和 中 国 现 实

5 09





p oo
us


S H R N K N G C T Y




N T E R N AT O N AL E X PE R


E N C E A N D C
H N ES E R E A L TY
六普


2 01 0
年 的 城 市 航空 影 像 资 料


通 过 人 □ 流 失 指 数及 空 间 扩 张 指 数 的 测 算

对 城 市 收 缩 悖论 进 行 现 象 观 察和 类 型 学 描 述 多 要 秦 概 念 模型
关键 词

并 在 经验 研 究 的 基础 上






2 000
镇 人 □ 比 重超 过

的历 史 性拐点

在 和




20 1 0
计 算 人 □ 流 失 指 数

由 初期 加 速 推 进 阶 段 转 入 中 后 期 稳 步 发
数据 与 方 法



_





_
00



2 0 1 0/



2 000


以反




3 Y J C ZH 2 2 2


辽 宁省

然 科学 基 金 项 目

20

30 2 0

5 3


作 者 简 介 杨 东 峰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城 市 规 划系 副 教 授 龙 瀛 北京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高 级 工 程 师 杨 文 诗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城 市 规 划 系 博士 研 究 生 孙 晖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城 市规 划 系 教 授

2000
年和

20 1 0
年 的遥
开 始 出 现 收缩 态 势
2 000
年 以来

我 计
80

个 其 中 包括 省 会级 城市





乌感 影 像 资 料
提取出
80
个 收 缩 城 市建
i 国 的 人 □ 密 度 和 城 镇 化 格 局 发 生 着 剧 鲁 木 齐


地级市
40

, . , ;








人 口 流失 与 空 间 扩 张 中 国 快速城 市化 进 程 中 的 城 市收 缩 悖 论

L o s n P o p u a t o n w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