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统计年鉴 附录1-11 能源平衡表_

合集下载

6-19 广东能源平衡表(实物量)-2017

6-19 广东能源平衡表(实物量)-2017

Coke Input(-)
7.天然气液化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8.煤制品加工
Briquettes
9.回收能
Recovery ofEnergy
三.损失量
Loss
四.终端消费量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1.农、林、牧、渔业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2.工业
Industry
#用作原料、材料
Non-Energy Use
3.建筑业
Construction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政业
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 、餐饮业
Transport,Storage and Post Wholesale,Retail Trade and Hotel,Restaurants
Petroleum Refineries
#油品再投入量(-)
Petroleum Products Input(-)
6.制气
Gas Works
#焦炭再投入量(-)
Coke Input(-)
7.天然气液化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8.煤制品加工
Briquettes
9.回收能
Recovery ofEnergy
项目
Item
一.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 源量
Total Primary Energy Supply
1.一次能源生产量
Indigenous Production
2.外省(区、市)调入量 Moving In from Other Provinces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研究郭炳南;林基【摘要】本文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度了1997~ 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水平,比较了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碳排放效率的改进空间.研究发现:从效率值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的碳排放效率值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碳排放效率均值接近于DEA有效值,且显著高于江苏与浙江.从投入与产出冗余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上海的要素投入冗余率最小,能源配置与劳动力配置冗余是造成江苏与浙江碳排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8页(P108-115)【关键词】SBM模型;碳排放效率;非期望产出;长三角地区;能源配置;劳动力配置【作者】郭炳南;林基【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镇江212003;浙江财经大学,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在创造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也日益增加。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321亿吨,并将持续增长。

而早在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就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与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行动起来共同致力于解决碳排放问题。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到。

中国这一表态,提振了全球碳减排的信心,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当前的第一要务,碳排放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因此,促进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碳排放效率,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真正达到依靠技术与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增长。

能源平衡表

能源平衡表

全国(地区)能源平衡表的组成及其分析一、全国(地区)能源平衡表及其表式全国(地区)能源平衡表,是用来反映全国或一个地区(省、市、县)的能源系统流程情况的平衡表,如下图所示:能源平衡表(实物量)续表说明:平衡关系(1)列平衡关系:第1栏等于2、3、4、5栏的代数和;第9栏等于10、11、12、13、14、15、16、18栏的代数和。

(2)行平衡关系:37=01+12-21-23;第01行等于02、03、04、05、06、07、08、09、10、11行的代数和;第12行等于13、14、15、16、17、18、20行的代数和;23=24+26+30+34;18≥19;21≥22;24≥25;26=27+29;27≥28;30=31+32+33;34=35+36。

能源平衡表(标准量)续表说明:平衡关系(1)列平衡关系:第23栏等于01~17、18、20、22栏的代数和;第24栏等于01~17、19、21、22栏的代数和。

(2)行平衡关系:37=01+12-21-23;第01行等于02、03、04、05、06、07、08、09、10、11行的代数和;第12行等于13、14、15、16、17、18、20行的代数和;23=24+26+30+34;18≥19;21≥22;24≥25; 26=27+29;27≥28;30=31+32+33; 34=35+36。

全国或地区能源平衡表分为单项能源平衡表和综合能源平衡表两种。

在编制综合能源平衡表之前,必须先编制用实物量单位表示的单项能源平衡表,如煤炭平衡表、焦炭平衡表、电力平衡表等。

然后根据每种能源具有的热值,再换算成标准煤数量,编制全国、地区的综合能源平衡表。

全国(地区)平衡表的表式,是采用行列的矩阵形式。

“行”的各项表示能源的流向,包括能源资源的形式和使用的方向,“列”的各栏表示能源的品种,包括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如煤及各种煤制品、石油及各种石油制品,天然气、电力。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P能源统计报表制度(2006年统计年报和2007年定期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2006年9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目录一、总说明 (2)二、报表目录 (3)三、调查表式(一)综合年报表式1.能源平衡表(实物量)(P303—1表) (4)2.分行业能源消费量(实物量)(P303—2表) (5)3.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实物量)(P303—3表) (5)4.能源平衡表(标准量)(P303—4表) (6)5.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量(标准量)(P303—5表) (7)6.铁路、航空、邮电企业主要能源消费与库存(P304表) (7)7.公路、水上运输企业主要能源消费与库存(P305表) (8)(二)综合定报表式1.石油生产企业石油产品生产、销售与库存(P402表) (8)2.石油销售企业石油商品购进、销售与库存(P403表) (9)3.单位GDP、工业增加值能耗(P406表) (9)(三)基层年报表式1.交通运输企业能源消费与库存(P109表) (10)(四)基层定报表式1.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P201表) (11)2.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附表(P201-1表) (12)3.工业企业水消费(P206表) (13)4.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 (P207表) (13)四、附录(一)P303—2表、P303—3表、P303—5表填报的行业目录 (14)(二)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P207表)填报目录 (14)(三)主要指标解释 (19)(四)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P207表)指标的计算方法 (52)一、总说明(一)为了解全国能源供应、需求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计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本统计报表制度。

2017年宏观SAM的编制及最优平衡方法选择

2017年宏观SAM的编制及最优平衡方法选择

2017年宏观SAM的编制及最优平衡方法选择苏丽敏1袁2袁3(河南大学1.经济学院2.数学与统计学院3.人工智能理论及算法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土会核算矩阵(SAM)可以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CGE模型提供全面、一致的数据资料。

本文根据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等数据资源,编制2017年中国宏观SAM,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RAS法、直接交叉系数法平衡宏观SAM,并基于不同评价指标比较测算各种平衡SAM方法的优劣。

研究结果显示:RAS平衡法是平衡2017年宏观SAM的最优方法,相应地,经RAS法平衡后的SAM的数据质量最佳。

关键词:社会核算矩阵;最小二乘法;RAS法;直接交叉系数法中图分类号:F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647(2020)05-0033-05 DOI:10.13999/ki.tjllysj.2020.05.006一、弓I言系统、全面、一致的数据是构建经济模型的前提,也是进行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础。

社会核算矩阵(SAM)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六大账户整合到一张矩阵表内,在投入产岀表的基础上增加要素、居民、政府、世界其他地区以及要素等非生产性机构部门,全面刻画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可以系统描述生产活动带来收入、收入引发需求、需求引致生产的经济循环系统。

故社会核算矩阵不仅可以反映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非生产部门之间以及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各个研究领域,同时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必备的数据资料,是CGE 模型构建的数据基础。

因此,编制SAM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Richard Stone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SAM,此后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在各国兴起,0多个国家先后编制各自的社会核算矩阵。

如Pyatt和Round(1979)编制了斯里兰卡的社会核算矩阵,Hayden和Round(1982)编制了博茨瓦纳的社会核算矩阵,Emini(2002)编制了喀麦隆的社会核算矩阵。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地区能源平衡表2000-2002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地区能源平衡表2000-2002

2.供热 3.洗选煤 4.炼焦 5.炼油 6.制气 #焦炭再投入量(-) 7.煤制品加工 三、损失量 四、终端消费量 1.农、林、牧、渔、水利业 2.工业 #用作原料、材料 3.建筑业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6.生活消费 城镇 乡村 7.其他 五、平衡差额
焦炉煤气 亿立方米
4.进口量 5.我轮、机在外国加油量 6.本省(区、市)调出量(-) 7.出口量(-) 8.外轮、机在我国加油量(-) 9.库存增(-)、减(+)量 产出(+ 量 二、加工转换投入(-)产出 +)量 加工转换投入 - 产出 1.火力发电 2.供热 3.洗选煤 4.炼焦 5.炼油 6.制气 #焦炭再投入量(-) 7.煤制品加工 三、损失量 四、终端消费量 1.农、林、牧、渔、水利业 2.工业 #用作原料、材料 3.建筑业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6.生活消费 城镇 乡村 7.其他 五、平衡差额 宁夏能源平衡表(实物量)-2002 宁夏能源平衡表(实物量)- )- 煤合计 万吨 一、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 1.一次能源生产量 2.回收能 3.外省(区、市)调入量 4.进口量 5.我轮、机在外国加油量 6.本省(区、市)调出量(-) 7.出口量(-) 8.外轮、机在我国加油量(-) 9.库存增(-)、减(+)量 产出(+ 量 二、加工转换投入(-)产出 +)量 加工转换投入 - 产出 1.火力发电 原煤 万吨 洗精煤 万吨 其他洗煤 万吨 型煤 万吨 焦炭 万吨
其他煤气 亿立方米
油品合计 万吨
原油 万吨
汽油 万吨
煤油 万吨
柴油 万吨
燃料油 万吨
焦炉煤气 亿立方米
其他煤气 亿立方米
油品合计 万吨
原油 万吨

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庄颖;夏斌【摘要】With the fast economic growth,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xerts great impact on the CO2 emissions.In this work,Time Series Data Model and Panel Data Model are establish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xerted on CO2 emiss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China.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dustrialization brought more CO2 emissions than urbanization did from 1993 to 2001,whereas,urbanization brought more CO2 emissions from 2002 to 2014.The factors ofindustrialization,per capita GDP and area of built district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2 emissions in the regions ofdifferent income level.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va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7页(P203-209)【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发展阶段【作者】庄颖;夏斌【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0;F062.2CO2对气候变化具有严重的影响,并会危及到全人类的生活环境[1],这些早已经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重视。

2017《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文)

2017《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文)

2017《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文)2017《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全文)今天(7月5日),第66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年)》(中文版)(以下简称“《年鉴》”)在北京发布。

2017年版数据明确显示市场正在经历长期转变,包括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需求大幅转移到亚洲快速增长的发展经济体,以及随着可再生能源继续强劲增长和煤炭使用量下滑,能源结构正在向更低碳的燃料转型。

全球能源动态 6 大要点抢先看①全球能源需求情况:2016年全球的能源需求连续第三年保持疲软态势,仅增长1%,约为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

2016年的增长仍基本来自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有一半的增长量来自中国和印度。

201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1.0%,远低于十年平均增速1.8%,且连续三年增速不高于1%。

与2015年情况一致,除欧洲及欧亚大陆以外,其他所在地区的增速低于平均水平。

除石油和核能外的所有燃料增速均低于平均水平。

②石油:2016年较低的石油价格使需求增长1.6%,而产量增长却只有0.5%。

因此,石油市场于年中大致回归平衡,但油价仍受制于长期积累的庞大库存。

③天然气:天然气产量也受到低价的不利影响,仅增长0.3%。

美国天然气产量出现了自2005年页岩气革命以来的第一次下降(—170亿立方米,—2.5%)④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仍是所有能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增幅达到12%。

虽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总量中仅占4%的份额,但其增长在2016年占能源需求总增量的近三分之一。

⑤煤炭:煤炭使用量连续第二年出现急剧下滑,跌幅达1.7%,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需求的减少。

⑥碳排放情况:能源需求增长缓慢加上燃料结构的转变,估计全球的碳排放增长只有0.1%,2016年因此成为碳排放保持稳定甚至下滑趋势的连续第三个年头。

这也是1981-1983年以来碳排放增长连续三年平均水平的最低值。

最值得关注的 3 大中国要点①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

2001统计年鉴

2001统计年鉴

Sheet Name a0101ca0102ca0103ca0104ca0105ca0106ca0107ca0108ca0109ca0110ca0111ca0112ca0113ca0114cb0201cb0202cb0203cb0204cb0205cb0206cb0207cb0208cb0209cb0210cc0301cc0302cc0303cc0304cc0305cc0306cc0307cc0308cc0309cc0310cc0311cc0312cc0313cc0314cc0315cc0316cc0317cc0318cc0319c c0320c c0321c c0322c c0323c d0401c d0402c d0403c d0404c d0405c d0406c d0407c d0408c d0409c d0410c d0411c d0412c e0501c e0502c e0503c e0504c e0505c e0506c e0507c e0508c e0509c e0510c e0511c e0512c e0513c e0514c e0515c e0516c e0517c e0518c e0519c e0520c e0521c e0522c e0523c e0524c e0525c e0526c e0527ce0528c e0529c f0601c f0602c f0603c f0604c f0605c f0606c f0607c f0608c f0609c f0610c f0611c f0612c f0613c f0614c f0615c f0616c f0617c f0618c f0619c f0620c f0621c f0622c f0623c f0624c f0625c f0626c f0627c f0628c f0629c f0630c f0631c f0632c f0633c f0634c f0635c f0636c f0637c f0638c f0639c f0640c f0641c f0642cf0643c f0644c f0645c f0646c f0647c f0648c g0701c g0702c g0703c g0704c g0705c g0706c g0707c g0708c g0709c g0710c g0711c g0712c g0713c h0801c h0802c h0803c h0804c h0805c h0806c h0807c h0808c h0809c h0810c h0811c h0812c h0813c h0814c h0815c h0816c h0817c h0818c h0819c h0820c h0821c h0822c i0901c i0902c i0903ci0904c i0905c i0906c i0907c i0908c i0909c i0910c i0911c i0912c i0913c i0914c j1001c j1002c j1003c j1004c j1005c j1006c j1007c j1008c j1009c j1010c j1011c j1012c j1013c j1014c j1015c j1016c j1017c j1018c j1019c j1020c j1021c j1022c j1023c j1024c j1025c j1026c j1027c j1028c j1029c k1101c k1102c k1103c k1104ck1105c k1106c k1107c k1108c k1109c k1110c k1111c k1112c k1113c l1201c l1202c l1203c l1204c l1205c l1206c l1207c l1208c l1209c l1210c l1211c l1212c l1213c l1214c l1215c l1216c l1217c l1218c l1219c l1220c l1221c l1222c l1223c l1224c l1225c l1226c l1227c m1301c m1302c m1303c m1304c m1305c m1306c m1307c m1308cm1309c m1310c m1311c m1312c m1313c m1314c m1315c m1316c m1317c m1318c m1319c m1320c m1321c m1322c m1323c mulu_a n1401c n1402c n1403c n1404c n1405c n1406c n1407c n1408c n1409c n1410c n1411c n1412c n1413c n1414c n1415c n1416c n1417c n1418c n1419c n1420c n1421c n1422c n1423c n1424c n1425c n1426c n1427c n1428cn1429c n1430c n1431c n1432c n1433c n1434c o1501c o1502c o1503c o1504c o1505c o1506c o1507c o1508c o1509c o1510c o1511c o1512c o1513c o1514c o1515c o1516c o1517c o1518c o1519c o1520c o1521c o1522c o1523c o1524c o1525c o1526c o1527c o1528c o1529c o1530c o1531c o1532c o1533c o1534c o1535c o1536c o1537c o1538co1539c o1540c o1541c o1542c o1543c o1544c o1545c p1601c p1602c p1603c p1604c p1605c p1606c p1607c p1608c p1609c p1610c p1611c p1612c p1613c p1614c p1615c p1616c p1617c p1618c p1619c p1620c p1621c p1622c p1623c p1624c p1625c p1626c p1627c q1701c q1702c q1703c q1704c q1705c q1706c q1707c q1708c q1709c q1710cq1711c q1712c q1713c q1714c q1715c q1716c q1717c q1718c q1719c q1720c q1721c q1722c r1801c r1802c r1803c r1804c r1805c r1806c r1807c r1808c r1809c r1810c r1811c s1901c s1902c s1903c s1904c s1905c s1906c s1907c s1908c s1909c s1910c s1911c s1912c s1913c s1914c s1915c s1916c t2001c t2002c t2003c t2004c t2005ct2006c t2007c t2008c t2009c t2010c t2011c t2012c t2013c t2014c t2015c t2016c t2017c t2018c t2019c t2020c t2021c t2022c t2023c t2024c t2025c t2026c t2027c t2028c t2029c t2030c t2031c t2032c t2033c t2034c t2035c t2036c t2037c t2038c t2039c t2040c t2041c t2042c t2043c t2044c t2045c t2046c t2047c t2048c t2049ct2050c t2051c t2052c t2053c t2054c t2055c t2056c t2057c t2058c t2059c u2101c u2102c u2103c u2104c u2105c u2106c u2107c u2108c u2109c u2110c u2111c u2112c u2113c u2114c u2115c u2116c u2117c u2118c u2119c u2120c u2121c u2122c u2123c u2124c u2125c u2126c u2127c u2128c u2129c u2130c u2131c u2132c u2133c u2134cu2135c u2136c u2137c u2138c u2139c u2140c u2141c u2142c u2143c u2144c u2145c v2201c v2202c v2203c v2204c v2205c v2206c v2207c v2208c v2209c v2210c v2211c v2212c v2213c v2214c v2215c v2216c v2217c v2218c v2219c v2220c v2221c v2222c v2223c v2224c v2225c v2226c v2227c v2228c v2229c v2230c v2231c v2232c v2233cv2234c v2235c v2236c v2237c v2238c v2239c v2240c v2241c v2242c v2243c v2244c v2245c v2246c v2247c v2248c v2249c v2250c w2301c w2302c w2303c w2304c w2305c w2306c w2307c w2308c w2309c w2310c w2311c w2312c w2313c w2314c w2315c w2316c w2317c w2318c w2319c w2320c w2321c w2322c w2323c w2324c w2325c w2326c w2327cw2328c w2329c w2330c w2331c w2332c w2333c w2334c w2335c w2336c w2337c w2338c w2339c w2340c x2401c x2402c x2403c x2404c x2405c x2406c x2407c x2408c x2409c x2410c x2411c x2412c x2413c x2414c x2415c x2416c x2417c x2418c x2419c x2420c x2421c x2422c x2423c x2424c x2425c x2426c x2427c x2428c y2501c y2502c y2503cy2504c y2505c y2506c y2507c y2508c y2509c y2510c y2511c y2512c y2513c y2514c y2515c y2516c y2517c y2518c y2519c y2520c y2521c y2522c y2523c y2524c y2525c y2526c y2527c z2601c z2602c z2603c z2604c z2605c z2606c z2607c z2608c z2609c z2610c z2611c z2612c z2613c z2614c z2615c z2616c z2617c z2618cTable Name1-1 全国行政区划 (2000年底)1-2 自然状况1-3 自然资源1-4 土地状况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1-7 河流流域面积1-8 全国内陆水面面积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1-10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1-11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 (2000年)1-12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2000年)1-13 主要城市降水量 (2000年)1-14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 (2000年)2-1 各部门机构数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2-7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2-8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0)2-9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10 全国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3-1 国内生产总值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5 第三产业增加值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3-8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3-9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3-10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0年)3-1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3-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3-13 各地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3-14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0年)3-15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0年)3-16 居民消费水平3-17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 3-18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3-19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1997年)3-20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 (1997年)3-2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8年)3-22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1998年)3-23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0年)4-1 人口数及构成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4-3 各地区总人口和性别比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4-5 各地区家庭户与集体户的总户数和总人口4-6 各地区年龄结构4-7 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4-8 各地区按城乡分的文盲人口4-9 各地区文盲人口比较4-10 各地区总人口增长情况4-11 各地区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口4-12 各地区城乡人口分布5-1 就业基本情况5-2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 (2000)5-4 按城乡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5-5 分行业年底从业人员数5-6 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5-7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2000年)5-8 国有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5-9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5-10 其他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5-11 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从业人员5-12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女性年底从业人员 (2000年)5-13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女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2000年) 5-14 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2000年)5-15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数5-16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数5-17 各地区私营企业年底从业人员数(2000年)5-18 各地区个体年底从业人员数(2000年)5-19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5-20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5-21 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5-2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5-23 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0年)5-24 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5-25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5-26 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5-27 其他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5-28 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底从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2000年)5-29 分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0年底)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6-4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6-5 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6-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6-7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基本建设投资6-8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6-9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2000年)6-1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6-11 按项目规模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及项目个数6-12 基本建设房屋建筑面积6-13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6-14 各地区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6-15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0年)6-16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0年)6-17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6-18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19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20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 (2000年)6-21 各地区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6-2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23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0年)6-2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6-25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0年)6-26 各地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个数、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0年) 6-27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限额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0年)6-28 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6-29 按用途分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6-30 城镇集体单位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0年)6-31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构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6-32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6-33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6-34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6-35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6-36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6-3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数6-38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6-39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6-40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6-41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6-42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6-43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6-44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6-45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6-46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6-47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6-48 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7-3 综合能源平衡表7-4 石油平衡表7-5 煤炭平衡表7-6 电力平衡表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7-9 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1999年)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7-11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7-12 分品种生活能源年消费总量7-13 每人年平均生活用能源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8-2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8-3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8-4 各项税收收入8-5 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收入8-6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8-7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8-8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8-9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8-10 科学研究支出8-1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8-12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8-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8-15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8-17 政策性补贴支出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8-19 分地区财政收入 (2000年)8-20 分地区财政支出 (2000年)8-21 国家外债余额8-22 外债风险指标9-1 全国各种价格总指数9-2 全国各种价格总指数9-3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2000年)9-4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0年)9-5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9-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9-8 各地区服务项目价格分类指数9-9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9-10 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9-11 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9-12 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13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9-14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10-2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10-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0年)10-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0年)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2000年)10-8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10-9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0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 (2000年) 10-11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10-12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0年)10-13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0年)10-14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0年)10-15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16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10-17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18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1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0年)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000年)10-2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000年)10-2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2000年)10-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10-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0年底) 10-27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10-28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10-2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情况 (2000年)11-1 全国城市数 (2000年)11-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 (2000年)11-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00年)11-4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11-5 各地区城市房屋建筑及住房情况 (2000年)11-6 各地区城市自来水情况 (2000年)11-7 各地区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情况 (2000年)11-8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000年)11-9 各地区城市市政工程情况 (2000年)11-10 各地区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情况 (2000年)11-11 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2000年)11-12 各地区城市公共卫生情况 (2000年)11-13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2000年)12-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12-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12-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12-4 乡村劳动力 (年底数)12-5 1996年农业普查分地区耕地面积及占全国比重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12-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底拥有量12-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12-9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12-10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 (2000年)12-11 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2-1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12-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2000年)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15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12-16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12-17 主要农产品产量12-18 主要林产品产量12-19 牲畜饲养情况12-20 畜产品产量12-21 水产品产量12-2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12-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牧业产品及水产品12-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12-25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12-26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12-27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13-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13-2 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13-3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 (2000年) 13-4 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1998-2000年)13-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0年)13-6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0年) 13-7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0年)13-8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9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0年)13-10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11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0年)13-12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0年)13-13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13-14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15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13-16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17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13-18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19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13-20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13-21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1999年)13-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3-23 工业产品产量14-1 建筑业企业概况14-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0年)14-3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总产值14-4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增加值14-5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14-6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4-7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00年)14-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2000年)14-1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14-1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14-12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 (2000年)1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0年)1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0年)14-1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2000年)14-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增加值(2000年)1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0年)14-18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资产(2000年)14-1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资产(2000年)14-2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000年)14-2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所有者权益(2000年)14-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负债(2000年)14-2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0年)14-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0年)14-25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0年)14-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 (2000年)14-2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0年)14-2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利润(2000年)14-29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0年)14-3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14-3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14-32 各地区房屋建筑面积14-3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建筑材料消耗 (2000年)14-34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0年)15-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0年底)15-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15-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0年底)15-4 运输线路长度15-5 运输线路质量15-6 客运量15-7 旅客周转量15-8 货运量15-9 货物周转量15-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15-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15-12 各地区全社会客运量(2000年)15-13 各地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000年)15-14 各地区全社会货运量(2000年)15-15 各地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2000年)15-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15-17 铁路机车年末数15-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15-19 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情况15-20 铁路货物运输量(按货类分)15-21 国家铁路平均每日装车数15-22 国家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15-23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 (2000年)15-24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15-25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15-26 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15-27 铁路运输技术经济主要指标15-28 民用车辆拥有量15-29 私人汽车拥有量15-30 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15-31 各地区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15-32 各地区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15-33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15-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5-35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0年底)15-36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0年底)15-37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15-38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15-39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 (2000年底)15-40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15-41 邮电业务量15-42 邮电局所数及邮递线路(年底数)15-43 邮电通信电路及长途电信线路 (年底数)15-44 邮电通信水平15-45 邮电通信设备年末拥有量16-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16-2 全国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16-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情况(2000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16-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2000年,按地区分)16-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 (2000年,按地区分) 16-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数 (2000年,按地区分)16-9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0年,按行业分)16-10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16-1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16-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16-13 餐饮业营业收入(2000年)16-1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16-1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0年,按行业分)16-1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0年,按地区分)16-17 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0年,按地区分)16-18 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0年,按地区分)16-19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16-20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0年,按地区分)16-2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6-2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6-2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6-24 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6-25 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6-26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6-27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17-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17-3 进出口贸易总额17-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7-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17-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7-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17-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7-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7-10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7-11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 17-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17-13 利用外资概况17-14 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17-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国别、地区分) 17-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地区分)17-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17-18 按行业分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17-19 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17-20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情况17-21 对外经济合作17-22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按国别、地区分)18-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18-2 各地区旅行社单位数和职工人数 (2000年底)18-3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的涉外饭店个数 (2000年底) 18-4 各地区按规模分的涉外饭店个数 (2000年底)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18-6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性别、年龄和职业分)18-7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国别分)18-8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9 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8-10 三大旅行社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8-11 国内旅游情况19-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 (2000年底)19-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19-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19-4 货币供应量(年底数)19-5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6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9-7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19-8 黄金和外汇储备19-9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19-10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表19-11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 (2000年)19-12 上市公司数量一览表19-13 股票发行筹资情况19-14 股票交易统计表19-15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0年)19-16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0年底)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20-2 各级各类学校数20-3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20-4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20-5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20-6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0-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20-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20-9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20-10 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20-11 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数20-12 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 (2000年)20-13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14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专任教师数 (2000年)20-15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20-16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0年)20-17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20-18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20-19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20-20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20-2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0年)20-22 各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别学校数 (2000年)20-23 各地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2000年)20-24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数 (2000年)20-25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数 (2000年)20-26 各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 (2000年)20-27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2000年)20-28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 (2000年)20-29 各地区普通中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0年)20-30 各地区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 (2000年)20-31 各地区小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0年)20-32 各地区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2000年)20-33 各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 (2000年)20-34 各地区特殊教育情况 (2000年)20-35 各地区盲、聋哑学校基本情况 (2000年)20-36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20-37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1999年)20-38 全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20-39 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人员数 (2000年)20-40 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科技经费筹集和支出总额 (2000年) 20-41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基本情况20-42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20-43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 (2000年)20-44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20-45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20-46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0年)20-47 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 (2000年)20-48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 (2000年)20-49 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 (2000年)20-50 农气观测站和农业气象预报台站数 (2000年)20-51 地震监测情况 (2000年)20-52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20-53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 (2000年)20-54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2000年)20-55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20-56 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20-57 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批准量 (2000年)20-58 按国别(地区)分的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批准量 (2000年) 20-59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 (2000年)21-2 各地区文化艺术、文物事业单位数21-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0年)21-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 (2000年)21-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0年)21-6 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0年)21-7 博物馆、文物机构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0年)21-8 摄制电影片产量21-9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21-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21-11 广播、电视宣传基本情况 (2000年)21-12 各地区新闻出版事业机构和人员数 (2000年)21-13 全国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情况21-14 全国图书出版分类构成情况 (2000年)21-15 各地区少年儿童读物类图书和课本出版情况(2000年)21-16 全国课本出版情况(2000年)21-17 各地区图书发行流转情况 (2000年)21-18 各地区图书纯销售情况(2000年)21-19 各地区录像制品出版情况(2000年)21-20 各地区录音制品出版情况(2000年)21-21 各地区两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主要产品产量(2000年)21-22 各地区国家定点书刊印刷企业主要财务经济指标(2000年) 21-23 体委系统职工人数 (2000年)21-24 等级运动员、等级裁判员人数 (2000年)21-25 新建体育场地数21-26 我国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情况21-27 我国运动员分项创世界纪录情况 (2000年)21-28 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情况21-29 我国运动员分项获得世界冠军情况 (2000年)21-30 我国运动员分项创全国纪录情况 (2000年)21-31 我国与外国体育活动交往情况21-32 群众体育活动情况21-33 卫生机构数21-34 卫生机构的人员数。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能源平衡表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能源平衡表

我国能源统计年鉴是我国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一份关于我国能源生产、消费、进口、出口等情况的年度报告。

能源平衡表则是这份年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我国能源的供需关系、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资源利用情况等。

以下是对我国能源统计年鉴中能源平衡表的分析与解读:一、能源平衡表的基本结构1. 供能与需求结构:能源平衡表首先呈现了我国各类能源的生产、进口、出口、消费等情况,以及能源的投入与输出结构。

2.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平衡表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结构,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各种能源的消费量及占比情况。

3. 能源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对不同类型能源的资源开采量、消耗量及转化效率等数据的分析,能源平衡表展现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

二、能源平衡表的主要特点1. 多样化能源结构: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非化石能源比重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

2. 能源供需平衡:能源平衡表显示了我国能源供需的总体平衡情况,为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3.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平衡表还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包括能源消耗总量相对平稳、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等。

三、能源平衡表的意义和作用1.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能源平衡表为我国政府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2. 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能源平衡表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依据,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3. 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能源平衡表通过公开的数据,为社会公众了解能源生产、消费等情况提供了信息支持,促进了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的宣传和推广。

四、对我国能源发展的指导意义1. 加强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平衡表显示出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但仍需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平衡表反映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但在能源消耗总量仍然较大的情况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仍然是当前能源政策的重点方向。

中国能源消耗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中国能源消耗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中国能源消耗地区差异实证分析曹俊文;祁垒;李真【摘要】本文在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用迪氏因素分解法将各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按照结构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进行分解,结论是技术进步是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从变量层面上分析引起地区能源消耗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部能源价格发生了扭曲并且其高产出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能源强度;迪氏分解法;面板模型;地区差异【作者】曹俊文;祁垒;李真【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812一、前言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能源对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能源供给压力变大。

随着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差异阻碍中国经济、能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因此研究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找出影响能源消费的各个因素,可以为合理规划各地区能源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能源消费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罗栋、王琪延(2009)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总消费的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来探求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程宏伟、李想(2008)指出受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在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刘畅、崔艳红(2008)通过建立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各种经济因素与能源消耗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借助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

能源平衡表

能源平衡表

17 107 -9 -31 50 25 159 24 25 -2
1400 8459 4048 3277 987 11743 5923 7326 11305 13687

能源最终消费量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天然气 Natural Gas 电力 Electricity 总计 Total 煤和 煤制品 Coal&Coal Product 原油,天然气 凝析液和给料 Crude, NGL, Feedstocks 石油产品 Oil Products
库存变化 Stock changes 原油,天然气 凝析液和给料 Crude,NGL, Feedstocks
5074 164 22
20204 -994 -1218 -3
15365 -553 -546 -17 -11 -3
-5057 -11414 -30 -25 17 -1 -347 -8 -181
-8086 -10363
阿 根 廷 巴 西
委内瑞拉 白俄罗斯 捷 法 德 克 国 国
2073 16 4512 6
27 108 332 556 168
意 大 利 荷 波 兰 兰
5538 17979 303 1752 3100 1103 23734 313
74 50654 13 248 359 6437 2375 275
俄罗斯联邦 西 班 牙 土 耳 其 乌 克 兰 英 国
世 中
界 国
World China Hong Kong,China Bangladesh Brunei Darussalam Cambodia India Indonesia Iran Israel Japan Kazakhstan Korea,Rep. Malaysia Mongolia Myanmar Pakistan Philippines Singapore Sri Lanka Thailand Viet Nam Egypt Nigeria South Afric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