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加强操作活动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加强操作活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摘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正确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因而能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操作活动数学优化一、加强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上掌握,防止死记硬背。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的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感觉、自己体会、自己思考,能极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内化。
列如:教学”11-20个数的认识”,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10张卡片,20根小棒,两根皮筋,然后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1.拿出10根小棒,告诉学生这是10个”一”,再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在左边,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十”。
2.动手摆11根小棒表示”11”。
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11是怎么组成的?然后再让学生用小棒表示12、13、等等。
3.摆”20”。
摆到20这个数时,又出现10个”一”的情况,怎么办?当学生动手把10个”一”捆成捆后,讨论:这一捆该放在哪边,表示什么?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不写0行吗?为什么?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他们操作、观察、讨论,使抽象的数的组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变为学生所接受的行式,再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从而较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加强操作有助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布鲁纳曾经说过:不经历真正或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知识的。
而操作学习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可接受性,有意思的引导他们操作,能让学生亲自实践,探求知识过程,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真正知识。
列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减法意义的又一种表现,学生很难理解两数比较的相差关系及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幼儿园数学操作课程设计
幼儿园数学操作课程设计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操作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操作能力。
本文将对幼儿园数学操作课程进行设计,细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期提升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课程概述数学操作课程是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操作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该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如数字、形状、大小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3. 增强幼儿的操作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5.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内容1. 数字认知- 数字的表示和读写- 数字的大小和顺序关系- 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数字的奇偶性和数形对应关系2. 形状认知- 基本几何图形的识别,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 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如边数、角度等 - 几何图形之间的比较和分类3. 计量单位- 长度的认知和比较,如长短、高低、远近等- 重量的认知和比较,如轻重、重量序列等- 容量的认知和比较,如多少盒、多少水可装等4. 时间概念- 日期的认知和表达- 一天的时间顺序和节奏- 时间的比较和计算,如早晚、时长等四、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数学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组织活动-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3. 操作实践- 提供实际物体和材料,让幼儿亲自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鼓励幼儿进行实际测量、比较和分类的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展示实物或图片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
数学操作活动小结
数学操作活动小结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操作和操作工具来探索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
们的数学技能。
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
除法。
他们可以使用操作工具来实际操作这些数学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计数棒、积木或珠子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从而直观地理解这
些运算的意义和过程。
此外,数学操作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和运用逻辑思维。
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
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来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
他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操作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
实际操作和探索来发现数学规律和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他们也可以通
过反复的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计算和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这些活动可以让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效率之外,更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此,教师在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操练,并将手脑并用融入日常的学习当中,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进程当中,研究数学现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意义;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一)有利于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瓶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伴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只有创设出符合时代发展特性以及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诉求,进而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长远的服务。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情境,将生活化和互动化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其实践技能,提升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瓶颈,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来讲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便于学生深化理解和融会贯通传统“填鸭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学生和教师长期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本身就有一些授课的压力,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把握不足,一味追求进度和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论文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充分说明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
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
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
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
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形成数学概念的问题。
这当中,操作活动因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被老师公认为有效的方法。
操作活动按其性质可分为难性操作,探究性操作和发展性操作三大类,而不同类型的操作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也是不同的:(1)难性操作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2)探究性操作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提高思维的目的性;(3)发散性操作有利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操作活动的引导与调控
识 ” 1 摆 一摆 。 例 “ . 算” 算一 这部 分 内容 时 .教 师可先 引导学生 2朵 2朵地摆 小红花 。 3对 , 摆 然后 让 学生用加 法来 算 一算 一共 摆 了几 朵 花 ( +2 = 2 +2 6 ; 着根据 算式再来说 一说 : )接 这里 的
教 学 中“ 平均 分” 一教 学难 点 , 而 这 从 取得事半功倍 的教 学效果 。
容的实际操作 , 使其积聚 的感性知识有
效地抽象为理性知识。
们还 可 以用乘法 来计 算( 书: , 板 ×)读 作 ‘ 以 ” ‘ 乘法计 算 时 , 相 同加 乘 “用 把 数 写在 乘号的前 面 ,相 同加数 的 个数 写在乘 号的后 面( 书 : 板 2×3 , ) 读作 2 乘以 3“ ” 2乘 以 3 ,表 示有 3个 2相 加 ” 紧接 着 , 师要 再 次引导学 生感 。 教 知 , 求 学生 3根 3根 地摆 小棒 , 4 要 摆
相 同加 数 是 什 么? 相 同加 数 的 个 数 是
只小兔 , 第一次没 分完 , 着把 剩下的 接
白 菜 再 一 个 一 个 地 分 给 这 3只 小 兔 ,
分 完后 揭示“ 平均 分” 这个概念 。接 着 教 学“ 1” , 学生跟 着教 师 一起 例 时 让 分桃 ; 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 , “ 2” 在 例 的教 学 中,再 指名几位 不 同层 次的 学
、
操作 时间的调 控
现代教 学理念认 为 ,一 堂课 的最
佳时间是上课后的 52 ~ 0分钟 。在 这 段
调: 一是先 做操作演示 , 明确操作 过程 的动态 变化 ,让 学生从 中发现操 作 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他们的身上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一些实践活动带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浅见。
标签:实践操作活动;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许多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都没有兴趣,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他们的兴趣,来制定出具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时间操作活动带入到课堂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学习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对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会非常的感兴趣,有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1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1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思维也会努力的发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的揣摩,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量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来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而实践操作活动就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虽然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对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却会表现的非常积极,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的带动,小学生会逐渐的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保护,引入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操作游戏教案
初中数学操作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游戏,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理解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操作游戏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平面几何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操作游戏的设计: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设计操作游戏。
4. 操作游戏的实施: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观察和分析游戏中的几何现象,总结规律。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通过操作游戏的过程,总结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收获。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利用操作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操作游戏中的表现和收获。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资源:1. 几何图形和实物模型。
2. 操作游戏的设计和实施素材。
3. 学习小组的分工和合作工具。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在操作游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难度的适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又要让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3.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
初中数学操作游戏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操作游戏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游戏的设计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
教学内容:1. 游戏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并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2. 游戏操作: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操作,体验数学的乐趣。
3. 游戏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数学游戏,并介绍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二、游戏设计(10分钟)1. 教师提出游戏设计的要求,如:游戏要有趣,要有挑战性,要能锻炼数学思维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并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3.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游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建议。
三、游戏操作(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个游戏进行操作,并向学生解释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操作,体验数学的乐趣。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游戏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游戏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游戏中的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学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在游戏中能够主动思考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游戏的设计和操作,学生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几个注意点论文
例谈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几个注意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无可取代的教学活动形式.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拥有思考、交流和探究的空间,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真正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正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所呼唤的. 那怎样使操作更有效呢?下面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一课,谈谈我的看法.一、注意明确操作的目标和要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体现在操作活动的目标是否在操作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因此,操作活动想要有效,在操作前就应让学生对操作活动的目标有清晰地认识,并且结合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 “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在认识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并学会简单的购物,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小小超市”的环节.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进行购物活动,从而学会使用人民币.教学片段一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小超市”开到我们教室里来啦!(展示课前布置好的“小小超市”,主要是1元及1元以下的小商品)小朋友们愿意到超市来买东西吗?去超市买东西要注意些什么?(提示学生买东西时要遵守秩序,要有礼貌,要想想怎样付钱,营业员需不需要找钱,等等)问:你想买什么?指名回答.追问:该怎么付钱呢?要找回多少钱?同桌商量下.指名交流:怎么知道要找回多少钱呢?谈话:你能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决定你想买什么,再思考该怎么付钱和找钱吗?指名几人交流.谈话:我们小朋友可真厉害,现在“小小超市”正式开始营业啦,谁愿意来当售货员?(指名一人当售货员)你想买什么,快过来排队吧!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先提出了操作的要求. 这些要求让学生非常清楚自己每一步需要做什么,思考什么,同时也注意激发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专心的进行操作. 正因为明确了要求,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就算出所需要的钱并准备好了相应人民币,轻松完成了购物的流程.二、注意把握操作的时机操作活动不是单纯的动手操作,而是手脑并用、密切沟通的活动.1. 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进行,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片段二谈话:小朋友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放着人民币的盆子,在盆里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提问:你认识1元的人民币吗?请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举给大家看一看.再问:(指学生手中的1元纸币)他拿的是1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有谁拿出的1元和他不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小结:是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指1元纸币)像这样纸质的人民币就是纸币,(指1元硬币)像这样金属做成的人民币就是硬币.提问:(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纸币和一枚硬币,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吗?要求:你能从盆里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吗?学生按要求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谈话:每个小组的盆里,除了有1元和1角的人民币,还有1分的人民币呢. 你能拿出1分的人民币吗?学生按要求拿出1分的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人民币,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故在新授课之前,先请学生尝试着找出认识的人民币. 在这一操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认出一些人民币,有的甚至能全部认出,并且能说出是怎么认识的. 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环节,教师了解了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对人民币的认知程度,能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新授课,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知识板块,自然而有效.2. 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在操作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认识到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教学时,我将这一知识点融入将人民币分分类的操作活动中.教学片段三谈话: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小组里的小朋友合作,把盆里的人民币拿出来分一分. 学生活动后,分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说说分类的依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硬币和纸币分别作为一类;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把5分、2分和1分分为一类.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在分类的操作中,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进行分类,且要说出分类的依据. 汇报活动结果时,学生出现的第一种分法是把硬币和纸币分别作为一类;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把5分、2分和1分分为一类. 当出现第二种分类方法时,教师及时用“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比起生硬的直接出示,有了分类这一操作活动的预热和铺设,学生体会起来就自然多了.3. 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进行,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深化认识在新授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换钱的环节:再来拿一元钱,你想怎么拿?用自己的钱试一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通过这个换钱的操作活动,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巩固了新知,又能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时学会根据口袋里钱的情况灵活付钱,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操作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操作活动,用有效的操作活动打造属于数学的精彩课堂.。
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认识数字(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数字,让学生说出数字的读写和大小顺序。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数字,并说出数字的读写。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接力”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2. 活动二:加减法运算(1)教师出示一些加法或减法的算式,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减法接力”游戏,提高学生对加减法的熟练度。
(3)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进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3. 活动三:几何图形(1)教师展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并区分各种几何图形。
(3)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进行拼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活动四:测量(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2)教师组织学生用尺子测量物品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 活动五:解决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故事”比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数学知识讲述故事。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活动实施1. 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具和活动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大班区域数学操作
大班区域数学操作
大班区域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 区域活动目标:
- 借助多种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
-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与操作发现。
- 在游戏结束后,有序地整理操作材料。
- 区域活动准备:接龙算式和数卡30张以上、自制超级大手偶5-6个、鱼竿和数卡若干。
- 区域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操作化、生活化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
- 预设区角游戏:
- 算式接龙:材料为若干算式和数卡。
玩法为幼儿单人游戏,取任一算式,得出答案,然后在众多的算式卡片中找出左边答案相对应的卡片,游戏继续进行。
- 套圈:材料为自制超级大手偶5-6个、算式若干。
玩法为观察手偶各手指上的数字,然后找出相对应的算式套上去。
- 钓鱼:材料为鱼竿和数卡若干。
玩法为观察鱼竿上的数字,找出对应的算式,比比谁钓的鱼多。
你可以根据班级孩子的情况,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学具的操作教研活动十篇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学具的操作教研活动十篇(一)活动名称:种子排队活动背景: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
通过种子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
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一、活动目标: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赤豆各十颗)2.纸板人手一张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蚕豆)“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蚕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
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
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引调
所 谓 操 作 效 果 , 指 通 过 对 教 学 内容 的 实际 操 作 , 其 积 即 使
一
的 信 息接 受 快 、 忆 深 刻 、 维 活 跃 。 为 了确 保 新 授 知 识 能 在 几 位 不 同层 次 的 学 生在 磁 性 黑板 上 操 作 。教 师要 针 对 学 生 操 记 思
最佳 时间被揭 示出来 , 使学生对新 知的 掌握 畅通无 阻 , 以较 好 作 中 的 典 型 错 例 进 行 集 体 纠 正 … … 通 过 这 样 的操 作 引调 , 可 地完成教 学任务 ,根据低年 级数 学教 材的特点和 学生 的思维 以分散教 学 中“ 平均分” 一教 学难 点 , 这 取得 事 半功倍 的教 学 特征 , 引导学生 学具操 作的 时间安排 , 须进行 科 学引调 , 效 果 。 对 必
分 别表 述 为 :指 上 面 加 法 算 式 ) 这 里 3个 2相 加 得 6 ;像 下 行 的 圆 片 要 一 个 一 个 地 对 齐 … … 经 过 这 样 的要 求 引 导 , ( “ ”“ 学
这样 求几个相 同加数 的和 , 我们还 可 以用乘 法来计算 ( 书 : 板
X)读作 ‘ , 乘以 ”; 用乘法计算 时 , ’“ 把相 同加数写在乘号 的前 八 门的 摆 放 现 象。 作 图形 的整 齐 美观 , 可 以吸 引 学 生 的 注 操 既
示: 先把 6个白菜一个一 个地分给 3只 小兔 , 第一次没 分 完, 接 着把剩下的 白菜再一 个一个地分给这 3只小兔 。分完后揭
操作性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
操作性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操作性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一、研究背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操作方式活动就是儿童以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就是一种操作性自学方式,就是幼儿期最为关键的自学方式。
而数学知识大多具备抽象性,更须要使幼儿通过操作方式活动,通过自身的活动,赢得数学感性经验,体验数的内涵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认知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及数的共同组成等,真正赢得数概念。
因此,幼儿赢得数概念及数理思维结构的发展就是没捷径捷径的,只有使用以操作性活动居多的教学方式就可以真正赢得。
因为3-6岁的幼儿处在直觉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缺少认知、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他们赢得浅显科学知识,无法仅靠成人灌输,更多的就是他们从自身的操作方式活动中以获取。
所以,凡是必须使幼儿掌控的数学知识,都应当尽可能的使幼儿通过轻易操作方式的活动过程回去以获取。
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独立自主活动中,累积各种经验,体验数概念内涵,并使操作性自学方式沦为联结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桥梁,从而诱导幼儿饶有兴趣的自学数学。
操作性自学方式很关键!但是,提供更多给幼儿什么样的操作方式材料?怎样制订操作方式规则?怎样指导幼儿有效率的操作方式这些材料,并使幼儿能够从操作方式活动中辨认出所必须自学的规律及关系,并使材料能够在活动中真正的发挥作用?幼儿如何分组操作方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就是须要我们思索、探究与课堂教学的关键课题。
蒙氏数学正是符合“在操作中学习”这一理念,蒙氏数学课程就是在操作中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特别是学具,人手一套,形象逼真,趣味性强,易于幼儿操作探索。
蒙氏数学的操作活动的方法不同于演示法和讲解法,它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师参与的少,幼儿独立的多。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 1让学生集体操作。 先让每个学生拿出 1 2个圆形, 然 后老师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 3份, 问学生: 每份应该分几个
圆形 ?全班学生一起摆完后 , 再提 问: 每份应该分几个 ?( 4
个圆形) 最后 , 让大家一起说: 1 个 圆形平均分成 3 , 把 2 份 每
放 在 一边 。再 算整 捆 的 ( 即十 位 上 的) 3捆加 2 是 5 , : 捆 捆
3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 中学生 . 的操作活动 , 大部分是 由老师操控 的,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要 求, 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达不到应有 的教学效果。操
再加 1 捆是 6 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 捆。 说说 3+ 6 7 2 的计算过程。本节课 的难点 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 通过操作活动 ,学生不但理解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 理, 而且对新知识掌握得更牢 固了, 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3 通过操作活动, 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可 学生的思 维是在直觉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并从具体的形象思维 逐渐地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因此 , 具体的操作在学生的形
( 责任编辑 若 曦)
() 2 让学生分组操作 。先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摆 1 个 8 正方形, 老师再 问个别小组 同学: 你们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 成两份, 每份是几个正方形 ?( 个) 9 最后再让这个组的学生 集体说: 把这 1 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2 , 8 份 每份是 9 个正方
2 1年 第3 总第15 ) 00 期( 2期
刍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郝亚飞 驻马店市实验小学,河南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实际操作是学生 “ 发展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 ” 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 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 才能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更具体化, 才能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更简单化 , 才 能在学习上减少一些坡度 , 化难为易, 收到较好 的教学效果 。
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游戏、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游戏、自主学习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
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许多事实,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
”他认为儿童学习决非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学习,正如他们学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观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须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地称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操作法、游戏法、启发探索法、讲解演示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通过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对幼儿而言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操作去寻求答案,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
因此,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动性?怎样把游戏、操作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看的:一、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自主交流的能力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由此,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操作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观,掌握数学知识。
教育家皮亚杰还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
如提供幼儿观察材料,让幼儿按要求去完成:(1)、看数字卡片摆实物;(2)、看数字卡片印点子;(3)、看点子数量摆实物;(4)、看数字涂色。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的很多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
如果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1.善用游戏性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
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
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
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
幼儿在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片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
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
数学操作游戏高中版教案
数学操作游戏高中版教案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操作游戏的方式,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适用年级:高中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时长:1课时
教学步骤:
1. 游戏介绍:介绍本次数学操作游戏的规则和目标,让学生明确游戏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提
高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统筹组内成员的思路和答案。
每个小组根据游戏要求进行操作,进行一定数量的计算操作,根据结果进行逻辑推理,找
出规律并解决问题。
3. 游戏进行:给定一系列数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操作,得到
最终的结果。
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4. 结果总结: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后,汇总每组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分
享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策略,从中学习和借鉴。
5.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游戏,学生应该明白数学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算,还需要逻辑推
理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思考如何将数学操作游戏中的策
略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练习,巩固和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设计数学操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
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策划课堂操作活动努力实现课堂利润最大化一、总述:课程标准关于动手操作的意义的有关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小学数学中的操作指的是什么呢?什么是操作?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二、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突现出的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小组合作,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现在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普遍较自私专横。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要求组长以身作则与小组同学默契配合,由组员来评判组长是否称职和连任。
例如在学习《统计-分一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直接看图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每组每个人投中的球数一样多,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由于这里数据比较大,一个学生的学具肯定不够用,于是小组合作,共同拿出学具进行摆,学生摆的过程一方面理解了多的可以移一些给少的这个规律,掌握了这种方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学生在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比如,为了让学生独立的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我就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学具(小木棒、花生豆、糖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
明确100的基本含义,同时然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
又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弄清数位的意义,领会读数、写数的法则。
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3、萌发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如,我在教“图形的拼组”这节课时,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然后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形。
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这样的实践操作,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4、发展学生思维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
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
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
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操作,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5、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
如果让学生经常参与数一数、量一量,就很容易迅速且牢固地建立起数量的正确概念。
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时,也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
因为在教师的演示活动中,教师是操作者,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观察者,被动参与者。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来实际操作,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活动,才有可能使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从中发现并深刻领会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强行的把知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个概念给学生,学生一定不理解,因此,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一平方米的图形里摆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开始摆的时候没有概念,但是当他们摆完第一行,就发现一行正好摆了10个,于是他们进行开始摆第二行,这样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每行都可以摆10个,而这个大图形里正好可以摆10行,这样,一行10个,一共10行,10个10就是100个。
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就顺其自然了。
三、常见的几种课堂操作低效行为及反思。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因操作出现许多“低效”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执教“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时,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两件衣服与三条裙子的搭配方法。
学生反馈结果有图示法、罗列法,也有用算式表示法。
同时,教师请学生进行方法优化比较(在这些方法中,学生全部做到了有序、不遗漏、不重复,此环节共计用时13分钟),然后增加一件衣服,请学生说说现在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很快地答出来。
最后,又改成增加一条裤子,请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以上环节用时17分钟)。
显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收获。
那么,怎样避免这种低效操作呢?笔者就此对部分教学案例作分析和归纳,提出个人的教学建议,以期与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当前教学重视的是“师引导、生主导”的师生共读共悟的课堂,在讲究教学效率的今天,这种课堂是否实在有效?笔者认为班级授课制中最具效益的形式并不是师生共读共悟,而是师生间能力的传承,即教师通过示范等显性动作,把操作方法、操作技能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操作、学会提高自己操作效益的方法,并在操作中学习。
下面谈到几点操作低效的现象。
1、操作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滑到哪儿算哪儿。
(对策:操作筹备前就需明确操作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也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因此,教师备课时应仔细推敲每一个操作活动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有没有更理想的操作素材和方法替代;推敲进行每一个操作环节的时间是否恰当,有没有浪费时间的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数学课堂操作的本末倒置,使课堂操作活动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
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操作的目的,仅仅就操作而操作,没有作出相应的比较与提升,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可能会自觉地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知识的优化整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
如果教师在备课之时已有明确的目标,最后就会追问一句:“都是增加一件衣服,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学生的思维即被导入更深处,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2操作要领不清,场面混乱。
(对策:明确操作要领)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乱而无序,学生多数面对桌上一堆材料无从下手。
因此,在操作活动开始时,特别是在低段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方法,明确操作的目的。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感知摆图形,先摆一个,再摆同样的几个,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目的是要求大家摆相同的图形,随着学生图形创造力的迸发与多种算式的出现,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学习素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操作要求明确到位的重要性。
3操作步骤不清。
(对策:明示操作步骤)操作程序的恰当与否,对操作目标的达成也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操作程序设计得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不当,则会削弱目标的达成。
如“毫米的认识”一课,教学安排要从整厘米的测量到不足一厘米的测量,再到几厘米几毫米的测量。
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假如打乱这个顺序的话,那么教学就不会顺利进行了。
4、选材不恰当。
(对策:恰当选材,提高课堂操作活动的活力)笔者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呢?就材料性质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实物、图片,还是数字卡片进行操作;就材料展示形式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还是复合的材料;就材料的呈现主体来讲,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操作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都能细致考虑的话,相信教学效果将截然不同,反之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有教师选择了约10厘米左右高的玩具恐龙作为素材,请学生观察并回答:(谁)在恐龙的(哪)边,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