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策划课堂操作活动努力实现课堂利润最大化

一、总述:

课程标准关于动手操作的意义的有关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小学数学中的操作指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操作?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二、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突现出的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小组合作,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现在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普遍较自私专横。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

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要求组长以身作则与小组同学默契配合,由组员来评判组长是否称职和连任。

例如在学习《统计-分一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直接看图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每组每个人投中的球数一样多,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由于这里数据比较大,一个学生的学具肯定不够用,于是小组合作,共同拿出学具进行摆,学生摆的过程一方面理解了多的可以移一些给少的这个规律,掌握了这种方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比如,为了让学生独立的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我就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学具(小木棒、花生豆、糖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本含义,同时然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又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弄清数

位的意义,领会读数、写数的法则。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3、萌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如,我在教“图形的拼组”这节课时,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然后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形。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4、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

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操作,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5、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

系和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如果让学生经常参与数一数、量一量,就很容易迅速且牢固地建立起数量的正确概念。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时,也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因为在教师的演示活动中,教师是操作者,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观察者,被动参与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来实际操作,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活动,才有可能使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从中发现并深刻领会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强行的把知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个概念给学生,学生一定不理解,因此,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一平方米的图形里摆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开始摆的时候没有概念,但是当他们摆完第一行,就发现一行正好摆了10个,于是他们进行开始摆第二行,这样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每行都可以摆10个,而这个大图形里正好可以摆10行,这样,一行10个,一共10行,10个10就是100个。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就顺其自然了。

三、常见的几种课堂操作低效行为及反思。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因操作出现许多“低效”的现象。如一位教师执教“搭配中的数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