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如何,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起点,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概念,知道光源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的重要性。
因此,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的讨论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内容上,再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为后续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接着安排“如果没有光,会怎样”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探讨没有光会怎样,从而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最后安排夜视仪原理这一拓展性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了解光。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光源和光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也有一定的判断经验,也知道太阳是光源,点亮的电灯是光源等,但他们对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物体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体?谁能举例说说?生1:我见过书本。
生2:我见过球。
生3:我见过桌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物体。
2.活动一:观察物体生1:我发现这个球是圆的。
生2:我发现这本书是硬的。
生3:我发现这个杯子是透明的。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的不同特征。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发现的物体特征。
生1: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生2:物体有不同的硬度。
生3:物体有不同的颜色。
4.讲解物体基本特征(1)形状: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2)大小: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3)颜色:物体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4)质地:物体有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等不同的质地。
5.活动二:分类物体师: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些物体按照特征分类,看看谁能最快完成。
生1:我将球、苹果、橙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圆形的。
生2:我将书本、铅笔、尺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长方形的。
生3:我将杯子、碗、盘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硬的。
师:很好,你们都完成了分类任务。
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6.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物体,了解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明天课堂上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物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动物与环境教案引言: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是学习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探索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通过活动和实例,学生将能够加深对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对大自然的关爱与尊重。
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2. 掌握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适应环境的方式。
2. 能够通过实例阐述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
三、教学重点:1. 动物的适应与环境的关系。
2. 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依赖。
四、教学材料:1. 图片或卡片: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2. 视频播放设备:播放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视频。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想一想,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适应环境生活。
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动物和环境关系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知道野外的动物为什么会选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吗?动物如何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步骤二:学习(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动物的图片或卡片。
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讨论这些特征和行为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整合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向全班报告。
通过整合,总结并讨论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步骤三:拓展(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动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视频。
通过视频,学生将了解到动物如何依赖环境中的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为什么保护环境对于保护动物很重要?步骤四:实例探究(20分钟)1. 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例如,蝴蝶需要吸食花蜜,而花朵通过吸引蝴蝶来传播花粉。
让学生观察这个例子并思考:花朵和蝴蝶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的?2. 观察树木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例如,鸟类建巢在树上,树提供鸟巢,而鸟类提供树的传粉服务。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观察与测量:培养孩子的科学观察力和测量能力导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本文将分享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案设计,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高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记录和解读观察到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尺子、天平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观察?在课堂上,通过举一些感兴趣的现象或图片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2. 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授学生有关正确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观察时应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静、用眼仔细观察等。
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物体或特定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他们系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什么是测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的概念,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测量。
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作用。
4. 测量工具的使用介绍和展示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并示范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实验,让学生锻炼测量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些趣味性高的现象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观察欲望。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 观察训练: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实物或图片,设计一系列观察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和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观察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断和总结。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篇一】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地球家园中有什么1.科学概念目标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3分钟)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三、探索(预设15分钟)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科学阅读》精品教案
通过总结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阅读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时,可以采用更多的实例和比喻,使抽象的知识更易于一年级学生接受。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阅读资源,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植物的特征。
(2)能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够通过种植植物的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
(1)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观察和研究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植物和我们衣食住行之间关系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引导学生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讲授新课
1.介绍科学阅读的概念
教师用亲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小朋友们,科学阅读就是通过读一些有科学知识的书、文章或者图片,来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蝴蝶、星星、大熊猫,都能在科学阅读里找到更多关于它们的好玩的事情。”
通过交流表达,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从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等多角度来描述植物。并在单元小结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科学阅读,学会了读科学书的小方法,还知道了小种子的旅行故事。大家觉得科学阅读有趣吗?”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的特点和科学方法;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3. 研究科学实验的记录和总结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2.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1. 提出问题2. 设计实验3. 进行观察和记录4. 总结和归纳5. 提出结论- 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仔细观察- 准确测量3. 科学实验记录和总结- 实验记录的方法和格式- 科学实验的总结方法和要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科学实验。
2. 知识讲授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然后详细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实验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按照科学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否符合要求;3. 综合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展更复杂的科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学会运用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走进科学1. 科学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实验步骤:- 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味道等基本性质。
- 进行水的沸腾、凝固等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探索规律1. 科学实验:观察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规律。
实验步骤:- 观察磁铁的两极,了解磁性的基本概念。
- 进行磁铁吸引和排斥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应用拓展1. 科学实践:制作简易指南针实践目的: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步骤:- 学习指南针的原理,了解其作用。
- 准备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 按照制作指南针的步骤进行制作。
2. 科学探究:探究指南针的指向规律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光也被称为光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有关光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有趣的光学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2. 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3. 理解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的概念,并能够用常见物体做出相应的分类。
4.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实验现象。
5. 认识光的应用,如太阳能、光通信和照明等。
二、教学重点:1.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光的传播方式和相关实验现象,如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3. 光的颜色和光学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光的传播方式(20分钟)- 向学生展示直线传播的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阻挡实验。
- 引导学生思考光通过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的传播情况。
3. 光的反射现象(25分钟)- 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反射方向。
- 向学生解释反射现象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物体的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特性(20分钟)- 向学生展示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 引导学生思考光能够通过透明物体,但不能通过不透明物体。
5. 光的颜色(2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不同频率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 展示光的分光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分光现象。
-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的分光现象和彩虹的形成原理。
6. 光的折射现象(25分钟)- 向学生展示光的折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 向学生解释折射现象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折射实验。
7. 光的应用(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光通信和照明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活动与健康第一课时:学会观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
教学重点:- 学会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 研究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教学准备:- 观察器材:显微镜、放大镜;- 相关实物: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介绍观察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3. 示范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自尝试。
4. 提供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5. 结束本节课,总结研究内容。
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不同的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望远镜等,并观察周围的事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物质样本:水、纸张、铁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样本的特征。
3. 提问学生,根据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类。
4. 给出物质分类的基本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练。
5.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展示学生正确分类的例子。
教学延伸:-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或厨房,观察更多的物质样本,并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实践。
...第六单元:夏季与冬季...。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振动》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振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2. 能够观察、探究、讨论物体的振动现象,初步认识常见振动
现象;
3.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2. 了解常见振动现象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出物体的振动规律。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振动?
2. 物体的振动规律;
3. 常见振动现象实例讨论;
4. 振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画、视频等形式介绍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让
学生初步认识振动现象;
2. 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物体振动规律;
3. 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振动现象,并总结规律。
例如,音叉的振动规律、钟摆的运动规律等;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各
类交通工具的运动、楼房的结构等。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探究、认识到常见的振动现象及其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
理解和学习兴趣,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王国》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王国》整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不同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2. 能够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境。
3. 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根据形状、食性和生活习性等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图片、动物模型、有关动物的绘图和文字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什么动物。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见过的动物。
2. 探究动物分类(2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分类方法。
提问:你们观察到动物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体形、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共同点,进而引出分类的概念。
b. 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分类。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不同类别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c. 教师简要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形状(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或者按照食性(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等进行分类。
3. 学习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30分钟)a. 选择几种典型的动物进行讲解,例如狗、猫、兔子等。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辅助讲解。
b.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例如,狗有四条腿、毛茸茸的身体,喜欢吃肉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描述,然后与同学分享。
c.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由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绘画和文字描述。
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4.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境(20分钟)a. 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生境。
例如,企鹅生活在南极,老虎生活在森林,鲨鱼生活在海洋等。
b.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活动,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境。
学生可以用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进行记录。
c. 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生境,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 第一单元集备教案1 审核人签字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务教研签字 校委会签字 党支部签字 单元名称: 物体的运动单元内容: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3)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单元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单元难点: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课时安排8课时。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 掌握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 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3. 教学准备-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教具:示范火源、照片或视频资料。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 引入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火焰。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他们猜测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步骤二:探究(约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猜测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火焰实验:在安全的条件下,用示范火源点燃一小块纸或蜡烛。
观察火焰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和热量等。
3. 引导学生总结火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与小组分享。
步骤三:拓展(约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火焰的应用场景,例如烹饪、野营等。
2. 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火源的场景,重点训练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步骤四:归纳(约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帮助学生将回顾归纳为简单的口头总结。
步骤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火焰的形成和特点写成一篇短小的作文。
2. 提醒学生保持作业的规范性和清晰性。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 收集和评估学生的作业。
6.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焰现象,并记录下来。
- 组织火焰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火焰的理解和记忆。
7. 参考资料- 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火焰相关的照片或视频资料。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教案)《人体感知环境》教案【导言】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人体感知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主题。
通过学习该主题,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感官器官及其功能,探索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培养科学观察、实验设计与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针对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探索人体感知环境的奥秘。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3.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践观察。
【教学重点】1.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践观察。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通过呈现一段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你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什么?你是如何感知到这些环境的?Step 2 学习知识1.教师介绍人体感知环境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其意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感知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通过眼睛看到周围的事物,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等等。
2.教师介绍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 实践观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践观察活动。
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环境刺激,例如:播放不同的声音、散发不同的气味等等。
学生们需要记录自己的感知反应,并思考是哪个感官器官帮助他们感知到这些环境。
2.学生在小组或个人间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感官器官在感知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Step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奥秘。
通过播放有关感官器官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感官器官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
Step 5 拓展应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索某个感官器官的功能。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显微镜,以及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观察并描述显微镜下的物体。
3. 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学生可以自带或学校提供)。
2. 小型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3. 物镜和目镜。
4. 活体昆虫或植物切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显微镜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
2. 讲授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简单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昆虫或植物切片,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物体。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用途和意义。
5.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讲授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细胞观察、病菌检测等。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发现和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6.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制作显微镜下的观察报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制作的观察报告。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报告和描述,评判他们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观察能力。
2. 回答问题:教师准备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显微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
4. 学生报告:评价学生展示的观察报告和分享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或植物切片,对显微镜下的世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掌握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了解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掌握固体的溶解度、熔化点和凝固点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研究,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如观察细致、实验仔细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2. 理解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2. 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提出物质的变化与分类有关。
2. 研究和讨论(30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探究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3. 小结(10分钟)- 整合研究内容,梳理重点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4. 练与巩固(20分钟)- 配备相关练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与展示(10分钟)-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展示课堂研究成果。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和复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细致程度;2. 分析学生在探究研究中的问题解决能力;3. 综合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练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课件等;2. 学生准备:研究用具、实验记录本等。
七、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通过丰富的实验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中主动探索物质的变化和处理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教案(第一单元部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教案(第一单元部分)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软硬”三个探究活动。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了解物体的基本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对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的理解和判断上,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的属性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解决问题。
2.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进行比较,从而加深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轻重、软硬等的物体,用于教学演示和操作。
2.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用于指导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轻重、软硬等的物体,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属性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给定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巩固对物体属性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属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掌握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物质的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变化现象的原理及相关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记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掌握物质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基本变化现象的原理。
3.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将物质的变化归纳总结。
2.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现象。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Bunsen燃气灯等。
实验物品:小蜡烛、红石蜡、波尔多液、纱布、沙土、铁钉等。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PPT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活动: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冰块、水蒸气、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特征。
2.提问引导: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哪些?步骤二:学习(30分钟)1.教师讲解:通过PPT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学生互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状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冰块会变成水?为什么水蒸气会变成水?3.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将冰块放在容器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用酒精灯加热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等。
步骤三:巩固(20分钟)1.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各自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述问题的答案: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固体的融化?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无相互的转化过程?2.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共同讨论和验证。
步骤四:拓展(20分钟)1.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其他相关概念,如溶解、沉淀、浮力等,并通过PPT加以讲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
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能正确使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的名称;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问题。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授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举例介绍密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步骤二:展示物体的密度
1.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如金属块、木块、塑料球等;
2. 请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特点,并猜测它们的密度大小。
步骤三:实验探究
1.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如烧杯、水、物体样本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们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立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五、教学延伸
通过其他实例和探究,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对物体密度与水相对密度关系的理解。
六、课堂实施效果评价
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归纳总结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天气1-1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五、课后反思1-2 天气日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教学过程】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1. 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四、课后作业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五、课后反思1-3 温度和气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五、课后作业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六、课后反思。
1-4 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1、测量风向和风速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红旗招展的时候,你估计可能刮的是(3)级风。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1-5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1-6 云的观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一、描述云1、出示“云”字。
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一)观察云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反馈(二)对云进行分类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2、生汇报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