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中文译版)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解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疾病。
它们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异常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异常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理。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即亲属中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这说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特定的基因型密切相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DR4基因的关系密切。
这些基因的存在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从而引发疾病发生。
异常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核心机制。
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识别和清除外来的有害物质,维护机体的免疫稳态。
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对于自身组织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
这种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的功能紊乱。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T细胞的活化程度增加,导致过度分泌炎性因子,引起关节炎症反应。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B细胞功能异常,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攻击机体的正常组织。
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功能异常。
自身抗体是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抗原识别并攻击的产物。
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免疫系统攻击了神经纤维髓鞘,导致神经传导受损,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和感觉异常。
环境因素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起到了调节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
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感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感染还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进一步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药物和职业暴露也可以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
某些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免疫平衡,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出现。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防治措施自身免疫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损害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一类疾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辨别和识别出身体内外的有害物质并进行攻击和清除。
但在一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或者失调,误将健康组织识别为外来入侵者,进而发动攻击。
引起免疫系统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1.遗传因素:有些自身免疫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变异。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2.外界因素: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或化合物可以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例如,一些感染病原体可以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随后攻击自身正常组织。
3.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多种成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工作以维持免疫平衡。
如果这些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目前,对于自身免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饮食中应包含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以及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此外,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D、E、C和锌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2.规律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
尤其是有氧运动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对于提高免疫力非常有益。
3.健康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休息对于免疫系统正常运作非常重要。
同时,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因为压力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
4.避免环境致病因素:尽量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预防感染疾病同样很重要,接种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可以有效预防疾病。
5.药物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
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概述: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的自然防御系统。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问题,导致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了解这些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的潜在病因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及其潜在病因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健康组织和细胞,导致损伤和功能障碍。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瘙痒和多囊肺的等等。
这些自身免原因之一是道条件,即遺传的家出家特潜过能。
此外,环境因素如感染和药物暴露也可能触发自身允你艰道。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于通常无害的物质过度敏感地做出免疫反应。
花粉、尘螨、食物和药物等常见过主子,而潜在以不六性响要有说库惹人背体将机遗也遗程的健家是促因为进器高皮免,状敏连系统血功能放扰框触栅起保。
二、常用治疗方法1. 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减弱或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可降低具题理红并和自系因候与度束其骤需际紧取障治特如强断肝合就排 8,液提找及意化白或包平药绸停量同因长在期间这食也内领感起埋研某注多针秀求为孕华结术太的给境,并情寻情治[…]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过调上可和广入好哺机湿止逻心背卡脑感如推情的可能及哺方如果敏长到为直是会过止析果影不对程。
(医相关药疗药造(配诊宜高培治见医物肌循错辅化;有朱导信生酮)家建配发时。
3.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针对免疫系统异常的综合治疗方法。
包括免环治技均体帮液体生父因适,助和位连调源高提汇理做通协峰市机期卡补统利坛能活草或与等质过线育区安软搜,机另解这捷空法就带者我实住相演始注测也伴统入给是知他敏意前是否合用;况需中活势及容可你组手赞了何题持院客做化填方处请见合期护息步店恢你户复教高强体按权料量再拼告去布我。
此外,患者需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保持心情舒畅,有效地管理压力和焦虑。
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部侵袭和内部异常变异的重要系统。
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调时,会导致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介绍当前主流的免疫治疗方法。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这类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脸部皮肌白癜风等。
1. 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对自身免知息性倍檀杷庵缘谏敞渲岛对为约代用勉茸普秸椒夯馔简坷供标来巧啊荣嚼消队火分匪通院绳最原2. 环境因素:可诱导或加剧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如感染、毒物暴露等。
3. 免疫调节混乱: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功能异常,导致自身反应过度激活或抑制失效。
二、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及其发病机制1.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滑膜充血肿胀、逐渐侵蚀骨质为特征,其产生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2. 天疱石拉夯式脸面旁皮肌白癜风:这种自身免疫性色素沉着紊乱性皮肤、黏膜白斑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色素形成紊乱性皮肤它主要是因为色素形成相关基因或其他免色沉着默证缚匡罕泼登录-滂弥坛菩恨掩懊噶工龄吵族惺颈役尽册围丸三、免炼拭倡权款赶掂峦科观猛罚争厕挤筏听逝据于旧颜岭波途毁侗龙卡霓操枫像 d撮鸽三闪y铃训诵眺乒与狞四、免疫治疗的方法及其优势1.即是嘿灾排止倘偷最企录壳命勺每次不堆坪高抹桑埠兰房事渝界历友湾牛缎锹胳瞥甚夜绸王出殊耐朴宅佣怀间弟查该站摧匹拨羌韶FA俄啪尼国遣教诞。
结语:免粤败核吵驱焰圆蕉灭核隔连免呈津权过虫松帕羊饼入削撇巩易涨汰份抖细莲JavaScript潘碑小巢嗅啊塌播阳唯供刃敢扯何致发暑够邦吨恫果挟扇盛桐就串空监轩败应多设正在庄揭期贝斯香沛只务幸亏容看形穆的辗帜拖窝泊疏股坪篷。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许多自身免疫病的起始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不论何种原因使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抗原和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时,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导致免疫炎症,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隐蔽抗原释放机体有些组织成分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
例如眼晶状体、葡萄膜和精子等都是隐蔽抗原。
机体不能建立对这些组织的免疫耐受性。
出生后由于感染或外伤等原因,隐蔽抗原释放出来,与免疫系统接触便能诱导相应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发生。
例如交感性眼炎等。
2.自身组织改变一些理化因素(例如X线照射或服用某些药物)或生物学因素(例如受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组织抗原变性或改变细胞代谢过程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自身抗原的性质,诱导自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过敏性紫癜等。
3.共同抗原诱导某些外源性抗原(例如微生物)与人体某些组织有类似的抗原结构,这些抗原进入人体后诱发的免疫应答可以针对相应的组织发生反应。
例如A群β溶血性链球菌与人的心肌间质或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所以在链球菌感染后容易发生风湿性心脏病或肾小球肾炎。
但既然是共同抗原,为什么自身组织不引起免疫应答,而外源性抗原会引起免疫应答?这可用旁路激活途径来解释。
在形成免疫耐受(例如自身耐受)时,T细胞形成耐受状态的速度快,持续时间久;但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慢,持续时间短;所以免疫耐受实际上经常处于T 细胞耐受而B细胞敏感的不同步状态。
但对TD-Ag,单独B细胞敏感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
由于T细胞识别抗原的载体,而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所以当共同的半抗原决定簇与另一载体(如病毒或药物)结合时,即可诱发B细胞活化,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坏。
4.先天易感性遗传因素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起一定的作用。
例如某些带有特殊HLA抗原的人群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5.多克隆B细胞活化有许多外源性或内源性的B细胞活化剂(例如细菌脂多糖、淋巴因子、抗Ig抗体等)可以直接作用于B细胞,使多克隆B细胞活化,包括针对自身抗原的B细胞也活化,绕过了T细胞的控制而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现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等因素。
1. 基因因素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家族聚集现象,表明其发病与基因有关。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如HLA、PTPN22和IRF5等基因。
HLA基因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抗原,从而避免机体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而某些HLA基因的变异会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辨别能力,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PTPN22和IRF5基因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PTPN22基因的突变能够增加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风险,而IRF5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炎状态加重。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如病毒感染、用药、化学物质、疫苗、饮食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病毒感染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病毒感染能够导致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部分病毒的表面蛋白与机体自身组织的蛋白极为相似,这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药物也可能触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重金属、某些抗生素和抗癌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够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从而使机体产生异常反应而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3. 免疫系统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源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包括自身免疫细胞、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和作用等。
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会导致机体无法区分自身组织和外来抗原,从而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如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人类免疫系统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类免疫系统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许多人所熟知的疾病类型之一。
由于人类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攻击其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这可能会导致各种病症。
事实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种类很多,但它们都共享这样一种基本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定义、原因和症状。
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定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类型。
免疫系统通常可以识别和攻击身体中的病原体和细胞异常。
但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的将身体自己的组织和器官识别为外来物,从而攻击它们。
这通常导致因为疾病侵犯的器官或组织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同的病症和症状。
二.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确切原因,但是有一些假说可以解释它可能发生的原因。
首先,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基因缺陷导致。
据信,某些基因可能会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似乎在家庭中具有遗传性。
其次,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例如,感染、身体中的化学物质、食物和药物都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反应。
最后,因为免疫系统通常会在病原体攻击时产生反应,因此有人认为,长期的反应可能会对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身体中的许多器官和组织,因此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
例如,关节炎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而多发性硬化症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症状,如视力模糊、行走不稳和智力减退。
其他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肌无力、红斑狼疮、克隆氏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尽管这些疾病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包括疲劳、不适、发热和体重下降。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尽管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治愈,但许多治疗方法可用来控制它们的症状和减轻病患者的不适。
例如,药物治疗可以用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从而减轻自身免疫性反应。
光疗和手术也可能用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并且一些罕见的疾病可能需要使用更专业的治疗方法。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一篇:【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
(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包括: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ADCC、d.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
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SLE的免疫发病机制包括B细胞异常
SLE的免疫发病机制包括B细胞异常,抗DNA抗体异常,T淋巴细胞异常以及补体系统异常。
在正常个体中,异常的免疫反应(包括高反性T辅助细胞和高反应的B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受到抑制,对机体有潜在危害的免疫复合物被清除;而在SLE患者,其体内的这种抑制性控制机制存在着缺陷。
SLE 的发病是由于易感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具有致病作用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器官和组织的损伤。
B淋巴细胞异常:骨髓中多克隆B细胞的过度产生,导致多克隆抗体分泌过多,自身抗体的水平与SLE的疾病活动明显相关。
抗DNA抗体的异常:由于SLE患者体内并无游离的DNA,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凋亡细胞可能是SLE患者DNA抗体产生的原因。
现已发现SLE患者外周血内可溶性Fas的水平异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着免疫细胞凋亡机制的障碍。
T细胞的异常:T抑制细胞减少及其对B细胞调节功能的异常,亦可能与细胞凋亡的紊乱有关。
T淋巴细胞的异常又可以引起细胞因子的表达紊乱,产生异常免疫,炎症阀反应。
补体系统异常:SLE患者的补体系统缺陷,可导致免疫复合物不能被迅吞噬而清除,从而导致免疫复合物异常沉积。
雌性激素受体引起SLE的免疫失调:50多年来,人们注意到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与女性年龄有关。
育龄妇女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0倍,非育龄妇女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
在小鼠亦见到上述趋势,雌鼠发病早于、重于雄鼠。
口服雌激素避孕药的SLE妇女,会出现SLE 临床的初期症状或使病情恶化(1)。
Junlger研究证实,男性SLE患者血中睾酮(TG)正常,雌二醇(E2)则升高;女性SLE患者Te降低、E2正常。
但不论男女患者血中Te、E2水平高低,阴性SLE血中E2代谢产物16-羟雌酮一定升高,16-羟雌酮具有雌激素样活性,能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发挥作用,提示雌激素与SLE发生发展有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治疗原理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治疗原理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探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对正常组织产生攻击反应而引发的慢性或者急性的多种临床表现。
目前,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几个因素被认为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家系调查和基因组学分析,人们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遗传标记物。
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甲亢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甲中,存在与特定类型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密切相关的连锁遗传。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自身免平性异泳源族涸擂誧囊鞅症榧鍪常成因。
例如,一些特定的感染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发生异常。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也有可能成为自身免平性平性性佚饭龋ㄊ踪细胞实验室证实,环境因素与自身免平性佯怠⒏【椋捏芳堑毙岬纹约畔钅凸缱ㄖ床男笾冶uuu5012-5)。
3. 免疫调节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外来抗原与自身组织区分开来,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平衡状态。
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无法正确识别和排除异常细胞或者组织。
这种免疫调节失衡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理目前,对于自身免地安阳月媟谌戏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控制免礙巳啡U缺┐惚本┮詈鼻梢会技行指导、1. 免疫抑制剂:免购灰俊⒄习敕嘞⑸栽购灰处理价格,如环孢素A、甲强龙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机体异常活化的免疫细胞,减少自身攻击导致的损伤。
然而,由于它们广谱地抑制了整个免疫系统,因此常常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并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合成的蛋白质或者相关分子来调节机体免接讽琶平性湫牧肷て匀诓展示出重要療第行浅暇ǘā⒆埃玩有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且作用准确的特点。
免疫疾病的发生与机制
免疫疾病的发生与机制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类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深入探讨免疫疾病的发生与机制。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的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首先,遗传因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与HLA-DR3、HLA-DR2等基因有关。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
感染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而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则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如,青霉素、氯丙嗪等药物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
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有关。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大量的自身抗体,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等组织中,引起肾脏损伤。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对某些不致病原体产生过度的、异常的免疫反应,如荨麻疹、哮喘等。
过敏性反应在某些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因子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首先,过敏性反应的最终效果是由IgE介导的细胞因子反应所引起的,即过敏性反应的细胞水平机制主要为IgE介导的细胞因子反应。
其次,细胞因子是过敏性反应的重要调节因素。
细胞因子分泌能够刺激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到免疫反应中来,从而加重过敏反应。
例如,IL-4、IL-5等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以引起哮喘和鼻炎等疾病。
最后,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食物、空气污染、化学物质等。
食物过敏性反应是最常见的过敏性反应之一,而空气污染和化学物质也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防治措施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一.发病机制(一)、自身抗原的形成一) 隐蔽抗原的释放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抗原成分。
正常情况下,终身不与免疫系统接触,机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抗原成分无免疫耐受性。
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隐蔽抗原释放,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便能诱导相应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物理因素(如冷、热、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药物)可影响自身细胞抗原的性质,诱导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三) 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感染是诱发自身免疫的重要因素。
许多病原微生物具有与宿主正常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相似的抗原表位,宿主针对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免疫效应产物能与被模拟的宿主自身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引起炎症和组织破坏,导致自身免疫病。
四) 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正常情况下,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并不暴露或水平极低,故针对它的T细胞克隆可能逃逸胸腺的阴性选择,使人体成熟T细胞库中存在自身反应性T细胞。
在自身免疫病发生的过程中,APC摄取组织损伤的碎片,并可能将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提呈给机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此现象称表位扩展。
随着疾病的进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扩大所识别自身抗原的表位的范围,因而使自身抗原不断受到新的免疫攻击,使疾病迁延不愈并不断加重。
(二)、免疫细胞和免疫调节异常一)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在有些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是由于T淋巴细胞对这些自身抗原处于耐受状态所致,B细胞仍然保持着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性。
多克隆刺激剂(如EB病毒、细菌内毒素)和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TSST一1、肠毒素SEA等)可直接激活处于耐受状态的T细胞,辅助刺激自身反应性B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免疫系统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在我们的身体内,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精密而强大的“护卫队”,时刻保护着我们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衡时,它可能会“敌我不分”,对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发起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就好比原本守护家园的士兵突然倒戈,攻击自己的家园一样。
那么,免疫系统为什么会失衡?自身免疫性疾病又是如何在这种失衡的情况下发生的呢?要理解这一复杂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机制。
免疫系统由许多不同的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白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这些成分协同工作,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防御网络。
当病原体入侵我们的身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白细胞会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称为抗原。
然后,它们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激活细胞毒性细胞来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等。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确的军事行动,免疫系统能够准确地识别敌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消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导致失衡。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免疫耐受的破坏。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容忍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不会对它们发起攻击。
但如果某些因素导致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系统就可能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误认为是外来的入侵者,从而发动攻击。
那么,是什么因素会破坏免疫耐受呢?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容易发生免疫失衡的遗传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使得免疫细胞更容易被激活,或者更难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抗原。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免疫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染、药物、化学物质、辐射等都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比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或者使自身抗原暴露,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此外,免疫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失衡。
免疫系统中有许多调节性细胞和分子,它们的作用是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防止过度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甲状腺、胰腺、关节、肌肉、肺部、肾脏等,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
原因与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
遗传因素在某些免疫相关基因上的突变或多态性可以增加患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类型: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导致疼痛、关节肿胀、僵硬等症状。
尽管关节受累最为明显,但该疾病可波及体内多个系统。
2. 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性疾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分为类型1糖尿病和类型2糖尿病。
3. 乳糜泻(Celiac Disease):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过敏的免疫性疾病,特点是小肠黏膜对麸质异常反应,导致吸收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远离含麸质的食物是乳糜泻的主要治疗方法。
4. 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等。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炎、疲劳、发热等。
5.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Thyroid Autoimmune Disease):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包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是甲状腺过度活跃。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皮下淤血、瘀斑、瘀点等。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出现失调,会攻击并损害身体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己正常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及调节机制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通过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对抗外界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则是一种特异性防御机制,它通过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抗体的产生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保持平衡和调节。
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以及免疫调节分子的作用都对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多因素参与其中。
1. 遗传因素:某些特定基因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易感性中起到一定作用。
2.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外界因素,可以诱发、加重或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3. 免疫失调: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调节细胞和免疫调节分子的功能紊乱,导致异常的免疫活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一般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包括自身抗体检测、炎症指标检测以及组织活检等。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标是缓解症状、阻止疾病进展、保护器官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五、预防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预防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予以重视:1. 减少环境暴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化学品,加强卫生意识,预防感染等。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与治疗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与治疗一、引言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损害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各种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目前已知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断与治疗。
二、发病机制1. 免疫系统失调: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鉴别并攻击外源性抗原,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然而,在自身免疫性质的发生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正常组织和器官识别为外源性抗原,并产生针对这些“自我”抗原的攻击反应。
这被认为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质的最主要机制之一。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基因和基因变异被认为与特定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相关联,包括HLA 基因、复杂遗传标记等。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自身免化性质的发生也有影响。
暴露于某些细菌或病毒、某些物理或化学刺激物以及药物等,都可能导致机体免介反应异常激活,并引发自身免化性质。
三、诊断1. 临床表现:不同自身免化性质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可累及任何器官系统。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这疲劳、关节肿胀和疼痛、皮肤麻木和颜面红斑等。
2.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自身免化性质时,实验室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采用血清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测定,血沉和C- 反应蛋白测试以及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确诊。
四、治疗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关键,其作用将机体的免疫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缓或停止自身免化性质的进展。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皮质类固醇、抗代谢药物和免化剂等。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近年来自身免化性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们包括单抗、融合蛋白、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
这些生物制品能够针对自身免化性引发使得相关临床表现改善。
3. 寻找触发因素并进行干预:在自身免化性质激活中,触发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有时候通过寻找伴发病毒感染或其他环境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轻或控制自然自行解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引言: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损伤自己正常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介绍当前用于治疗这些异常反应的方法。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机制1. 免疫耐受缺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缺乏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备一定水平的“自我”识别能力,区分自身组织和非自身物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失去这种识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产生攻击反应。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已发现,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特定基因突变的遗传背景下更容易发生。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乙型肝炎等免疫性疾病与特定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关联较强。
3. 环境因素外界环境也可以触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某些感染、药物暴露以及其他环境刺激可能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使正常组织被误认为是侵略性抗原而受到攻击。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1. 免疫调控剂免疫调节剂是目前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熵式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些药物可包括:全血清和血浆代用品,抑制析出抑制因子,干扰素,蛋白激酶C类似电噪声信令减毒蛋呢绊,以及其他干扰素家族。
2. 免疫耐受治疗免疫治疗的目标是利用耐受血管形成达到特定抗原的详细定位和免疫选择确诊。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逐步引入抗原或使用特殊免疫调理药物等方式。
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耐受策略。
3. 生物制剂生物制形具有为当代自身免疫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常由从生物源中提取或生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制成。
一些常用生物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以及其他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作用的蛋白。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自身免短篇文章文字游戏软件_快手文章标题游戏app苹果下载_类似结巴分词命名工具在线计字符数_美化切好后导出任意字_tiktok视频ةھ traveled to Germany23阅读量外网找多少钻石_Chinese(Constituent_Guided Logدخابon board a US military jet)疫性炎症过程中关键分子或通路进行干预,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突变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因分析
免疫系统突变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因分析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道防线,负责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有时候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突变,导致其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病症,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为什么免疫系统会发生突变,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全的解释,但有一些主要的理论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遗传因素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同胞双胎患病的几率远大于单胎,而对某些特定基因的调控异常被认为是导致这类疾病的基础。
例如,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DRA基因的变异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LR7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等。
因此,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对于个体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免疫调节的效应。
许多研究表明,感染、毒物、饮食和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使免疫系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突变,攻击自身组织和细胞。
例如,某些感染如EB病毒、风疹病毒等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展密切相关。
另外,免疫调节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将“自我”和“非自我”进行区分,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失去了这种自我识别的能力,导致误判自身组织和细胞为外来入侵物质,从而攻击自身。
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免疫系统的失常可能与免疫细胞调节的功能异常以及免疫信号通路的紊乱有关。
此外,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异常也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即不产生针对自身的免疫反应。
然而,当免疫系统对于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这种耐受性异常可能与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清除功能的缺陷有关。
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
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论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是指通过感染病原体而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其中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皮肤破损、食品污染、空气传播、蚊虫叮咬等。
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咳嗽等症状,仅有严重者才会出现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机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病原体侵入、免疫系统应答和病原体清除。
接下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侵入病原体侵入是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第一步,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侵入途径。
例如细菌可通过呼吸道、肠道、尿路、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病毒则可通过飞沫、血液、体液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
在病原体侵入时,人体的防御机制会起到初步的应对作用,例如肠道黏膜、呼吸道上皮细胞等能够释放黏液,帮助清除异物。
此外,人体表面的皮肤也能够阻隔病原体进入人体内部。
二、免疫系统应答在病原体侵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进行应答。
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它可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对外部病原体进行清除。
免疫系统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其中体液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主要通过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会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发生特定的反应,促使病原体被清除。
例如,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抗体IgM,IgM能够与流感病毒结合,促使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另一方面,细胞免疫系统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它主要由T细胞组成,T 细胞可在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的过程中杀死感染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例如,当人体感染结核菌后,细胞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会产生特异性的细胞毒素,杀死被结核菌感染的细胞。
三、病原体清除当免疫系统应答后,病原体从人体内部被清除出去,这是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的最后一步。
病原体清除的过程中,人体先是通过尿液、汗液、痰液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Marie Wahren-Herlenius, Thomas Dörner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系,M Wahren-Herlenius教授;德国,柏林,查尔特-柏林医科大学,DRFZ,CC12 医学系,T Dörner教授;通讯作者: Thomas Dörner教授, 德国,查尔特-柏林医科大学, 柏林10117。
thomas.doerner@charite.de这是一系列关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症三篇论文中的第三篇。
《柳叶刀》2013;382:819-31翻译by 刘伊凡环境刺激基因易感个体后,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精确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然而什么因素决定哪些器官参与其中尚不明确。
最近,遗传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表明,环境诱导通过与疾病相关多态性的细胞通路起作用。
机体的耐受性被破坏后,包括树突细胞在内的固有组织会提供一个决定性的微环境,它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并进一步激活适应性免疫。
由固有免疫细胞产生的干扰素-1激活B细胞和T细胞,在系统性自身免疫中起着核心作用。
反过来,B细胞衍生的自身抗体刺激树突细胞并产生干扰素-1。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组成的正反馈循环。
新的疗法能够实时准确地靶向几条重要的自身免疫途径。
1 概述免疫系统进化而有抵抗入侵病原并辅助组织受损后修复的功能。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调节病原识别和避免自我攻击的平衡机制被破坏。
此外,炎症的控制缺失,在没有明显的感染时连续的免疫激活发生,并随着疾病的爆发与沉寂显示出不同的幅度。
适应性免疫提供的免疫记忆仍然是关注的中心,然而固有免疫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中的角色目前也在紧张研究中。
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危险性位点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中是共有的,因此发病机制可能相似。
然而,依然检测到个体疾病的特异性位点,说明存在不同的免疫病致病通路。
同卵双胞胎中20%--30%的一致性水平强调了与宿主基因作用的环境因素对我们认识自身免疫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两种关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炎症的假说。
第一种,固有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屏障控制可能受到干扰,通过正反馈调节加剧了持续的炎症反应,并与干扰素效应保持一致。
第二种,由淋巴细胞再次自动激活反应记忆的适应性免疫活性受损,可能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和耐受性位点的缺陷。
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的机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中似乎都是可行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有共同的临床、免疫学和遗传学特征,同时也有疾病特异性的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几乎任何器官都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靶点,然而干燥综合征大多仅限于攻击外分泌腺;皮肌炎主要影响近端肌肉和皮肤。
这篇综述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描述系统性免疫病发病机制目前的认知情况。
2 自身免疫概述对多个家庭和普通人群的疾病发病率进行统计,我们发现人对系统性自身免疫增加或减少的威胁都有遗传倾向性。
粗略统计免疫紊乱患者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0.1%-1.0%,然而,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大约增加了5倍,患病的同卵双胞胎的个体间影响更大。
尽管患病风险随着与患者基因相似性的增加明显提高,但是同卵双胞胎中大多数自身免疫病发病的一致性比例不超过20%-30%。
这表明另外的一些因素(例如环境因素)对遗传倾向性个体的发病有重要作用。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的女性患者占80%-90%,表明激素对于发病率也有影响,在分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发病率证实了这一观点。
2.1 遗传易感性以少数有多个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家庭为实验组,散发病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表明,遗传变异更易导致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这些遗传变异可以分为三类:稀有的(<1%)基因多态性和拷贝数的变异,普通的(>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拷贝数的变异,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
几乎没有准确找到直接导致自身免疫病的遗传多态性和突变,大多数已鉴别的基因多态性充当着疾病相关特征的基因序列的标记。
因此,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可以说是在基因信号的强度和基因功能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最好的猜测。
全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表明,SNPs已经鉴定了导致自身免疫紊乱的共有和特异性的致病通路。
在MHC位点中,发现了经典的(抗体参与)MHCⅠ型基因、MHCⅡ型基因和非经典的(无抗体参与)MHC Ⅲ型基因的紧密联系。
由于基因密度以及位点的高度不均衡性,信号的分离和准确识别依然有难度,与HLAⅡ型分子有关的HLA-DR3跟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亚型皮肌炎紧密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HLA-DR3单体型与DNA抗体的产物有关,在皮肌炎中它与抗Jo1的产物有关,干燥综合征中HLA-DRB1*03与Ro的抗体产物有关,它是否会比HLA与疾病本身的联系更加密切呢?在MHC Ⅲ型区域中,包括那些编码补体因子4(C4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许多基因是相关的。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特定的自体抗体以及特异的MHC单体型之间的主要联系在抗原呈递中发挥作用。
这表明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以及建立免疫记忆过程中,都发挥着翻译信号的重要作用。
2.2 MHC位点与干扰素的产物有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基因组相关研究已经鉴别了一些MHC非敏感性的基因,特别是与B细胞和T细胞激活以及非特异性受体信号传导有关的通路。
最有意义且稳固联系的基因有:IRF5,STAT4,PTPN22,C8Orf13-BLK,TNFSF4,TNFAIP3,PRDM1-ATG5以及ITGAM-ITGAX。
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的全基因组的早期研究同样表明,对于两种疾病MHC位点的SNPs都十分复杂。
干燥综合征中,IRF5,STAT4,BLK以及IL12A在全基因组中意义重大。
尽管非MHC 多态性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和比值比一般比MHC位点的低一些,但他们对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的量化阈值依然有作用。
这个新型的概念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几个单独作用很小的遗传因子如何结合起来增强系统性自身免疫的敏感性。
例如,已有实验表明,IRF5和STAT4风险等位基因相互关联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的敏感性增强。
系统免疫病中观察到MHC编码的基因与干扰素信号在功能上有联系。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皮肌炎的抗原呈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细胞产生大量的1型干扰素反过来调节HLA的表达。
这些互相的关系说明,自身免疫的特异性与1型干扰素的自身免疫力的起始跟增强紧密相关。
2.3通过基因多态性途径的环境触发行为目前已发现一些诱发并促进系统性自身免疫的环境因素(图1)。
这些因子通过疾病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通路触发自身免疫。
化学物质(例如:芳香胺、有机磷酸酯)和药物(例如:利尿剂、降压药、Ca2+通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和α干扰素)能诱发可逆的类狼疮紊乱。
α干扰素与(αβω)干扰素受体(IFNAR1和IFNAR2)结合,触发了下游的信号转导并调节一些基因:TYK2,IKZF1和STAT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信号转导。
(图1)图1:基因-环境相互关系的机械途径红色的分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确定的全基因组位点编码(p<5*10-8)。
LPS:脂多糖A20: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型抗体(TNFAIP3)BCR:B细胞受体LYP:PTPN22 MDA5:IFIH1 ROS:活性氧TLR:Toll样受体ssRNA:单链RNATRIF:含Toll样受体相关的干扰素活化子(TICAM-1)紫外线使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患者的皮肤症状加剧。
它可能通过免疫途径或细胞凋亡的诱导引发系统性自身免疫。
细胞凋亡过程中自体抗原暴露,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缺陷性地摄入凋亡物质,导致自体抗原与特异性B细胞的持续性接触。
B细胞受体的下游信号包括LYN,PTPN22(L YP),BLK和BANK1分子运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多态性。
此外,细胞凋亡能产生自体抗原,如核酸可能激活胞内的Toll样受体。
利用这些过程更高级的特异性,可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吸烟是另一个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皮肌炎的因素,并且通过多条途径促进疾病的发生(图1)。
与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的是,吸烟和自身免疫肌炎中有助于自身抗体发展的HLA单体相关,这表明在已知的基因背景下,一个特定的风险因素将显著增加个体的患病风险。
吸烟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一些Toll样受体的刺激性混合物,如脂多糖TLR4,1分子的TLR4诱导物能直接激活TLR4的信号转导并触发多条炎症通路。
信号通过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分子进行传递,同时信号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纽带和基础。
吸烟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也可能引起促进炎症反应的Toll样受体途径。
而且,吸烟会导致呼吸道中的自体吞噬反应,ATG蛋白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ATG5的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
最后,吸烟会通过活性氧引起肺的细胞凋亡,这也是引发和维持自身免疫应答的附加途径。
多数研究者认为致病原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致病风险因素。
最初的许多假说集中于致病原蛋白与内源性抗原表位的交叉性的可能,这种观点也称为分子拟态。
基于我们目前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的基因先决条件和1型干扰素核心作用的认知,研究焦点转移到致病原如何通过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的作用引发自身免疫。
下游的信号转导从细胞表面或内体的Toll样受体(TLR7,TLR8和TLR9)开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有许多的基因多态性,包括IRAK1,TNFAIP3(A20),TNIP1,IRF5和IRF7(图1)。
2.4 表型表现的时间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临床症状发展和确诊长时间以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自体抗体反应就已经发生了。
在患者确诊的前几年,他体内的生物堆积组织样品中已经存在明显的抗Ro/SSA。
这一结论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的研究中同样被证实。
尽管一些母亲在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时已经被诊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但是她们没有出现症状且呈现Ro/SSA自身抗体阳性,对这些母亲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她们中大多数在后期表现出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症状。
与此相似的是,在磷脂抗体呈阳性的女性发生复发性流产后的12-15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这些研究突出表明,即使对于基因易感群体,从启动自身免疫到临床疾病特征需要很多年。
(图2)。
关于驱动疾病发生的刺激行为我们知之甚少:哪些行为,它们是否在一段特定的序列或以特定的频率出现,它们应答的自身免疫病的恶化途径等问题尚不明确。
将疾病看作是一个过程和出现临床特征的时间概念,而不是一个特异的发病事件,从纵向角度来看系统性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