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里上海都市生活与老舍笔下北京社会的差异
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综述
现代文学简答题整理大一下学期第十章茅盾思考题:从结构和心理刻画等方面评述《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①题材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是五四以来长篇小说中关注社会最具宏观性、整体性和时代性的史诗,整个20世纪30年代初都可以在《子夜》中得到最全面的体现。
②人物塑造上,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吴荪甫最为典型,他的性格就是外强中干,似强实弱,一方面他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和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管理经营之才,另外他身上又有着专制独裁,唯我独尊,内心惶恐,悲观绝望的特点,最后走向奔溃。
③结构上,是一部有着纠结复杂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的长篇小说。
并且虚实结合。
以灵堂这个特定的环境引出三条重要线索与几个次要线索,使其相互交错发展,又把军阀混战,赵伯韬与美国金融资本勾结转成暗线描写更加突出主线。
④心理刻画。
小说注重心理刻画,不仅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并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结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十一章思考题:你如何认识骆驼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答:①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
小说真正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②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
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遭遇挫折,会自私自利。
在屡受打击之后,个人奋斗就会变成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
小说对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剧的思想根源。
说明祥子个人奋斗道路是走不通的。
祥子的悲剧形象:命运“三起三落”,从进取向上、不甘失败到自甘堕落。
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迫害。
祥子悲剧的主观因素:中小生产者个人奋斗思想与脆弱的性格特点。
祥子悲剧的催化剂:与嫌贫爱富、愚昧无知的虎妞不理想的婚姻结合祥子的悲剧是对罪恶的制度、病态的社会的控诉对下层人民的出路的探求。
《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与文化冲突
《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与文化冲突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拼搏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成为主要的题材之一。
本文将探讨《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
城乡差异的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城乡差异非常明显。
城市代表着文明和机遇,而农村则代表着贫困和封闭。
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从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追逐城市中的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体验了城乡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城乡差异的体现1.经济差异: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而农村则缺少这些条件。
《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生存只能成为城市的骆驼赛夫,通过驮运货物赚取微薄的收入。
这种低收入与城市富裕阶层的巨大差距使他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边缘化和无力改变现状。
2.生活方式差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城市生活快节奏,充满竞争和压力,而农村生活相对悠闲和宁静。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被城市的快节奏和艰苦的工作所困扰,他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不断受到城市环境和城市人们的冷漠对待。
3.价值观差异:城市和农村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更看重物质和金钱,而农村则更注重传统和家庭。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追求物质的满足。
然而,他的无情和冷漠正是城市文化对他的影响,使他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
文化冲突的影响1.社会地位的困境:由于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主人公祥子总是感觉自己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无法改变命运。
尽管他努力工作,但仍然受制于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力量,无法摆脱贫困和边缘化。
2.人际关系的孤立:由于他来自农村,与城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主人公祥子在城市中常常感到孤立和被忽视。
他想成为一个城市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
3.价值观的冲突:农村和城市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
《子夜》的三重主题
《子夜》的三重主题作者:哪吒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1年第04期一、展现旧传统的崩溃《子夜》开篇就通过吴老太爷及其家人进城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方面所受的刺激,多角度地展现了在现代生活与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传统的伦理思想与行为准则的崩溃。
吴老太爷及其儿子阿萱、女儿蕙芳长期住在乡下,是传统、守旧群体的代表,特别是吴老太爷,“虔奉《太上感应篇》,二十余年如一日”,传统是他唯一的精神需求。
同时,他把阿萱和蕙芳放在自己身边作为“金童玉女”,试图让他们成为传统的后继者。
进城之际,吴老太爷试图通过《太上感应篇》以及阿萱和蕙芳,将传统携入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但他的这一意图几乎在刚进城时就被打破。
当吴老太爷到达上海时,进入他视野的不再是乡村的宁静,而是现代都市的喧嚣:“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所有这些都与乡村生活、与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强烈刺激和压迫了吴老太爷的神经,并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吴老太爷的死象征了现代都市对传统的拒绝与阻隔。
不仅如此,旧传统的崩溃在进城之后的阿萱身上还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首先是阿萱,进城途中就被现代的都市生活强烈吸引,他坐在吴老太爷的身边却“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
阿萱对这一画面的关注有双重意义:一是透过异性的身体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里性开放观念的产生,这是区别于传统乡村的显著方面;二是表现了传统伦理对人的情感和性本能的压抑,而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直接“击溃”传统,迅速唤醒了它们。
在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强烈刺激之下,刚进城的淳朴少年阿萱迅速被世俗化,即将在物欲横流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
小說中,阿萱第二次出场时,就已经跟着吴少奶奶等人一起打麻将,“牌声从大餐间传来,夹着阿萱的笑”。
《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
《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摘要:《子夜》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大都市已死方生的世相百图,开创了都市文学的新格局,蕴含城乡对峙的主题,表现出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但没有为解决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指出一条明路。
关键词:都市乡村冲突矛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三十年代基本成熟,并由此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把握着一九三0年的时代精神的全部。
”[1]目前对《子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子夜》开创了都市文学的新格局”,“彻底改变了都市文学的现状,展现出它应有的整体格局”[2]方面较少论及。
茅盾创作《子夜》时曾明确提出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写一部“白色的都市与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
[3]因此,本文在二十世纪初乡村传统逐渐衰落、城市、城市化逐渐兴起的大背景下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论述《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及作者面对这一冲突时矛盾的情感。
一、都市文明的五光十色与乡村传统的不合时宜厨川白村在《西洋近代文艺思潮》一著中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有各种机器的发明,导致工商业的显著繁荣,自此农业渐次失其势力,即因工厂的众多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使许多人纷纷离开乡下封都市谋生路,尤其受过教育又有活动能力的乡下人更希望到城市施展其抱负或者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因而使城市日益繁华。
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传统逐渐衰落,逐渐被现代化取代,城市化兴起,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工业文明与西方文化带来畸形繁荣的世界性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生。
《子夜》表现了一个过去所熟知的农村田园式社会向光怪陆离的城市转移的阶段,所描绘的都市色彩不是单一的,而是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众多驳杂颜色绘成的大幅油画:小说伊始便以空间上的高耸突兀,繁杂交错的立体构图,色彩上碧绿、瞑色、青燐似的绿焰,火一样的赤光,描绘了五光十色的上海大都市氛围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光谱,而这各种色彩造成的强烈反差正突出了万相杂陈的“光,热,力”的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呈现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呈现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生活画卷,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独特的时代和环境之中。
咱们先来说说《骆驼祥子》。
在这部作品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城,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说祥子拉车穿梭的那些胡同,狭窄而又悠长,两旁的四合院儿大门紧闭,偶尔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的几声犬吠。
祥子在这样的胡同里拉着车,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掉,他心里想着的是能多拉几趟活儿,多挣几个子儿。
这胡同里的墙皮有些脱落了,墙角还长着青苔,可就是这样破败的景象,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再看《四世同堂》,祁家所在的小羊圈胡同,邻里之间的那些事儿,被老舍先生描写得活灵活现。
祁老太爷总是操心着一家子的生计,想着怎么能在这乱世中保住全家的平安。
胡同里的大妈们聚在一起唠家常,谈论着物价又涨了,米又不够吃了。
孩子们在胡同里嬉笑打闹,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正风云变幻。
就说有一次,我去北京的老胡同里游玩,看到一位大爷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大蒲扇,眯着眼晒太阳。
那一瞬间,我仿佛就看到了老舍作品里的那些人物,感受到了那种悠然又带着些许无奈的生活氛围。
在老舍的作品中,城市的街头巷尾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会写街头的小贩儿,那吆喝声此起彼伏,“卖糖葫芦嘞——”“刚出锅的热包子哟——”声音悠长而响亮,仿佛能穿透整个城市。
还有那卖艺的,耍把式的,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他对城市中的人物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像《茶馆》里的王利发,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茶馆,那是操碎了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圆滑世故却又不失善良。
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客,有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有谈论国事的爱国志士,有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市井小民。
老舍先生不仅仅是在描写城市的表面,更是在揭示城市生活背后的社会问题。
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希望。
比如祥子,他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他,让他的梦想破碎。
《子夜》 都市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光
《子夜》都市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光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1930年的旧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都市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旧上海,一个繁华而又充满黑暗的城市。
在那个时代,旧上海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社会的贫富差距、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权力的腐败与斗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吴荪甫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他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他的贪婪和自私最终导致他的失败,揭示了资本家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然而,尽管小说描绘了都市的黑暗面,但其中也透露出希望的微光。
在小说中,有一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坚守正义和良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这些人物的形象,如林佩瑶、雷鸣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子夜》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通过描绘都市的黑暗面和希望的微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子夜》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正义和良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赵莹莹【摘要】近代,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随着社会结构商业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朝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普遍的重商主义影响下,金钱控制、支配了伦理和情感,功利价值观取代传统伦理价值观成为都市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指导都市人行为的风向标.都市人以理性至上和冷漠的心态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时势和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子夜》真实地折射出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小说中描写了各色被金钱俘虏的都市人,表现了他们的理智和冷漠,也表现了近代都市人自由平等的精神.【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都市人;精神生活;金钱崇拜;《子夜》【作者】赵莹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从一个普通的县城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充满西式风格的银行、商场、游乐场所等现代性的建筑及电影、电灯、铁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共同铸造出民国上海宏伟的都市物质景观。
伴随着这种都市景观的出现,生活于其中的大都市人精神层面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众多的新来者如何能摆脱过去共同体的束缚,适应大都市的生活状态?其精神生活如何?《子夜》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它真实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租界化上海的都市生态图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当时都市生活状况和都市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文本。
因此,笔者拟以《子夜》① 茅盾. 子夜[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以下论及该小说, 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注出.为视角,将文学与都市研究结合起来,分析大都市中各色人与经济和金钱关系的纠葛,从而揭示出当时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状态。
小说中有像吴荪甫、王和甫等挣扎在各种压力下的民族资本家,有赵伯韬等借着美国资本撑腰而气焰嚣张的买办资本家,有唐云山等在职的政客和雷参谋这样退役的军官,有来上海租界避乱的海上寓公冯云卿,有徐曼丽、刘玉英之类以色相和身体为资本周旋在实力人物之间的交际花,有李玉亭、范博文、吴芝生、韩孟翔等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上流人士;还有处境艰难而满怀反抗怒火的产业工人朱桂英、张阿新、徐阿姨等,以及被资本家利用的流氓打手桂长林、李麻子等众多的下层人物。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摘要】:茅盾所著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作为一部表现都市的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经济状况以及这样的经济况下的人的反映与表现。
《子夜》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为描述对象,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经济的全景,表现出了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得到重新发现和定位,并引发新时期下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就《子夜》中与经济发展相牵连的一些问题做些简略的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子夜一九三〇上海经济引言: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代表作《子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当下对茅盾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第一次将城市经济生活为题材,以长篇叙述的形式贴近现实,近距离、细腻地表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生活面貌。
一、商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九三〇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及金融紊乱交织在一起, 直接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部门陷于大混乱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无一例外地都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而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正是它们展开经济侵略的主要对象。
使对于原本就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来说,从原料到包装都严重仰赖于对帝国主义国家的进口,进口的原料涨价了,中国制造的货物就得水涨船高, 价格非提不可。
如果想转用来自国内的原料,各地方的苛捐杂税又苛刻繁重,使制造出来的产品成本更高。
那么,当时的企业家要如何与国外的资本竞争,使企业生存下去呢?由于那时上海的土地买卖频繁,易于脱手,导致价格不断上涨,而且在动荡的环境里不易损坏和被抢夺,既保险又能赚大钱,因此金融界对它趋之若鹜。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第一篇: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摘要】:茅盾所著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作为一部表现都市的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经济状况以及这样的经济况下的人的反映与表现。
《子夜》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为描述对象,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经济的全景,表现出了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得到重新发现和定位,并引发新时期下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就《子夜》中与经济发展相牵连的一些问题做些简略的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子夜一九三〇上海经济引言: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代表作《子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当下对茅盾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第一次将城市经济生活为题材,以长篇叙述的形式贴近现实,近距离、细腻地表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生活面貌。
一、商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九三〇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及金融紊乱交织在一起, 直接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部门陷于大混乱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无一例外地都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而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正是它们展开经济侵略的主要对象。
使对于原本就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华民族资本工业来说,从原料到包装都严重仰赖于对帝国主义国家的进口,进口的原料涨价了,中国制造的货物就得水涨船高, 价格非提不可。
如果想转用来自国内的原料,各地方的苛捐杂税又苛刻繁重,使制造出来的产品成本更高。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自由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梁实秋认为,文艺而躲避人生,这就是取消了文学本身的任务,文学里面是要有思想的骨干,然后才能有意义,要有道德性描写,然后才有力量。
朱光潜也明确表示,十九世纪所盛行的为文艺而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沈从文则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些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以一种勇气同信心。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结构形式: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结构艺术《子夜》避开了传统的线性单纯结构,淡化了每章首尾紧密相连的情节,而代之以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格局。
为展现19世纪30年代初社会全景,小说把许多人物,事件交织起来,以吴荪甫为核心,形成网状结构。
《子夜》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破产命运及其家庭生活的解体为主线,附以在他周围活动着的种种人物的命运线索,描绘了上海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的面貌。
其情节内容涉及到了当时中国许多阶级阶层的生活,构成一种具有都市生活节奏的交响乐的美学特色。
主人公吴荪甫的人生命运当然是小说叙事结构的中心线索。
这条线索把吴荪甫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贯串在一起,包括工厂管理、证券投资、社交活动、家庭矛盾等等描绘了他从雄心勃勃到最后破产的一段主要人生经历,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主体。
吴荪蒲的人物形象:吴荪莆是30年代初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主义压迫前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进步性,又在压迫工人农民压迫同行业的弱者时唯利是图,毫不手软,表现出其保守和反动的一面。
吴荪莆由振兴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到破产失败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体现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终究化成泡影的历史悲剧。
吴形象的典型意义还便在他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干,有眼光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有欧美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有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雄心,但这一切都基于欺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个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现出相当的盲目性,刚愎自用,色厉内荏,遇到挫折一筹莫展,软弱无能。
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上海都市社会的繁荣与腐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局 限性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矛 盾和冲突
茅盾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 对创作的影响
个人经历
茅盾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受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想的影响。 1920年代初,茅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深入了解都市社会。 茅盾曾多次出国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感受。 茅盾在创作《子夜》前,已经有多部小说问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经验。
历史地位
《子夜》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作品, 具有里程碑意
义。
《子夜》对上 海都市社会的 描绘,是中国 现代文学中少
见的。
《子夜》对上 海都市社会的 表现,对后来 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子夜》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是茅盾 对现代文学的
重要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茅盾将人物的 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通过人物 的命运反映了上海都市社会的变迁和 发展。
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通过情节的起伏跌宕,展现上海都市社会的繁华与落寞 人物塑造: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上海都市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 语言运用: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海都市社会的风土人情与生活气息 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上海都市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追求
语言运用
运用现代汉语:茅盾在小说中运用了现代汉语,使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茅盾的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语言风格独特:茅盾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语言表现力强:茅盾的语言表现力非常强,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贫富差距的鸿沟
道德与利益的抉择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如何呈现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如何呈现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画卷,将城市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骆驼祥子》里,我们能看到二十世纪初期北京城里底层人民的艰辛。
祥子,一个怀揣着梦想来到城市的农村青年,一心想买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穿梭在大街小巷,拉着车,汗水湿透了后背。
那北京的胡同,弯弯曲曲,狭窄而拥挤。
夏日里,热气腾腾,仿佛能把人的耐心都给蒸发掉;冬日里,寒风刺骨,吹得人脸生疼。
祥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苦苦挣扎。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有热闹的街市。
那些个小摊贩们扯着嗓子吆喝,卖着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卖风筝的摊位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舞动,好像随时都能展翅高飞。
可这热闹的背后,却是无数像祥子一样的人的无奈与悲哀。
《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院子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一家老小的喜怒哀乐,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都在这小小的院子里上演。
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打闹,大人们则为了生计发愁。
当时的北京城,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可日子还得照样过。
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祁老太爷为了节省粮食,把每顿饭的量都减了又减,还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粮食藏起来。
他那紧张的神情,颤抖的双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再看《离婚》,老李向往着诗意的生活,却被困在庸常的城市琐事中。
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邻里间的是是非非,让他心力交瘁。
北京的城市节奏,有时快得让人跟不上,有时又慢得让人着急。
老舍先生对城市生活的呈现,不仅仅是对环境和场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中人们的梦想与失落,希望与绝望,欢乐与痛苦。
总之,老舍先生用他那细腻而又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个充满魅力又饱含沧桑的城市生活场景。
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的城市生活。
这就是老舍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其中的几个特色:一、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二、情节结构《子夜》的情节结构,茅盾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
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子夜》小说赏析
《子夜》小说赏析小说《子夜》赏析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翟秋白题记1933年出版的《子夜》为矛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子夜》以其宏达的叙事、资本家群像的塑造、严谨的写实精神、都市文学叙事模式的特点一举奠定了现代长篇小说中里程碑的地位。
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矛盾,同是也成功的刻画了吴荪甫这一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形象,因此《子夜》极具艺术特色。
首先在叙事结构方面:《子夜》真实的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活,矛盾用宏伟辽阔的格局展开了当时的社会全貌,又精密的安排布局,使作品形成宏达又精密的结构。
整个叙事都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气呵成,而开头两章就借吴老太爷之死铺开了全部的人物关系,规模宏大而又错落有致。
《子夜》开启了都市文学的叙事模式的创新。
矛盾赞颂机械的‘力量’与‘美’,认为机械是‘都市大动脉’,矛盾对于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大都会上海怀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赞叹。
小说开篇便是拿天堂般五月的黄昏,软风拂面的苏州河畔,闪烁的霓虹灯所宣示的城市活力:“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小说虽然也客观的描述了上海的许多街巷道路,但大多只是作为叙事的背景一笔带过。
《子夜》浓墨重彩的地方是喧闹的证券交易会所、工潮汹涌的丝厂、密谋策划的吴家客厅的漫天飞舞的战争消息等,小说通过投机市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这代表都市生活的三个方面立体式的展现了大都会上海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中心的真实面貌,而主要线索是围绕公债市场的激烈斗争展开的。
正是通过公债市场这一典型环境,矛盾从经济、政治的层面充分展现了大都会上海殖民性、民族性和无产阶级革命性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从而顺利实现了他的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意图。
《子夜》的叙述艺术还表现在内外视点的交错运用上,而且随着视点的转移,时空距离也不断变化。
如对吴老太爷的描写,叙述人以全能的视点,对这个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做派,信仰抱负作了全面开拓。
老舍对上海文化与社会的观察
老舍对上海文化与社会的观察上海是中国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老舍对上海文化与社会的观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上海城市生活、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首先,老舍对上海城市生活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上海的繁华与喧嚣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描写上海的街道、巷弄和建筑物,展示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他深入人心地揭示了上海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深情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
其次,老舍对上海社会风俗的观察也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通过对上海人的言谈举止、社交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上海社会的独特风貌。
在他的小说《茶馆》中,他以茶馆为背景,通过茶客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示了上海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通过对上海社会风俗的观察,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期待。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风俗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对上海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老舍对上海人的思想观念也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通过对上海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示了上海人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
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他以一家四代人的故事为线索,展示了上海人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他通过对上海人的思想观念的观察,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的作品中富含了对思想观念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对上海人的思维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之,老舍对上海文化与社会的观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上海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喧嚣,揭示了上海社会风俗的独特风貌,深入剖析了上海人的思想观念。
子夜的都市生活与阶级斗争
子夜的都市生活与阶级斗争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拉开帷幕。
然而,在这看似璀璨的表象背后,子夜的都市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子夜时分,城市的街道上依然车水马龙。
高级轿车穿梭在宽阔的马路上,它们的目的地或许是豪华的酒店、私人会所,亦或是高端的住宅区。
车内的人们身着名牌服饰,谈笑风生,他们是社会的上层阶级,享受着无尽的财富和特权。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角落里,那些低收入的劳动者们却还在为了生计奔波。
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在寒风中争分夺秒地送餐,只为了能多赚几个辛苦钱;清洁工们默默地清扫着街道,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路灯下显得孤独而渺小;建筑工人结束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简陋的工棚。
他们是社会的底层阶级,为了生活竭尽全力,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阶级差异的真实写照。
上层阶级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通过投资、继承等方式轻松积累财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
而底层阶级则往往缺乏教育和技能,只能从事低薪、高强度的工作,面临着失业、贫困和社会歧视的威胁。
在这个都市中,阶级斗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还体现在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
上层阶级能够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规则,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底层阶级则往往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境地,他们的声音很难被听到,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在房地产市场中,富人们可以轻松购买多套房产,进行投资和炒作,从而推高房价。
而普通工薪阶层却为了一套小小的住房,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甚至一辈子都在为房子而奋斗。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正是阶级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
再看教育领域,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富裕地区和名校,富家子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条件,很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阶级的跨越。
然而,底层阶级并非一味地忍受和屈服。
他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和努力。
老舍先生的小说与现代都市生活写照
老舍先生的小说与现代都市生活写照引言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以其对中国都市生活的描绘而闻名,他的小说作品深入刻画了上世纪初期北京城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篇文档将探讨老舍先生的小说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简介老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细腻入微、写实主义风格在文坛崭露头角。
其知名作品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这些小说中展现了普通人在都市环境中奋斗、挣扎和妥协的故事。
通过具体而真实的描述,老舍先生成功地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民群众面临困境和命运抉择所涉及到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都市生活写照在老舍先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写照。
他用锐利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都市中庸人、小市民和贫苦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
这些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扰下苦苦挣扎,同时也显示出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老舍先生通过对现代都市社会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真实呈现,揭示了不同阶层人民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他关注城市贫民窟中的底层劳动者,呈现他们贫穷困苦的生活状态,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不平等、阶级差距等问题。
反思与意义老舍先生通过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都市生活写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过去时期都市社会面貌深入了解,也启发我们对当代都市生活进行反思。
尽管时代不同,但一些历史悲剧背后蕴含的问题依然存在。
通过老舍先生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社会问题可以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深思。
那些贫民窟里因为经济原因而被迫居住的人,如今也可以在现代都市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贫富差距和阶级不平等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结论老舍先生的小说作品是对中国历史时期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城市中普通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抉择。
这些作品通过呈现社会问题,引发我们对于当代都市生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上海两地居住形态比较研究
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上海两地居住形态比较研究。
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上海两地居住形态比较研究
20世纪上半叶,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之一,其居住形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由于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居住形态的变化跟随着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限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市场,因此北京的居住形态更加稠密,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非正式聚居点,比如贫民窟和城中村,大大拓宽了居住形态的形成方式。
另一方面,上海从早期的国际贸易港口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济中心,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游牧部落劳动者,因此上海的居住形态比较复杂,以城中村和农庄为代表的多层次居住形态深入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总体来说,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与上海的居住形态存在着较大差异。
在政治层面,随着国家政策规范而不断发展的北京居住形态更强调聚集居住,而复杂游牧部落劳动者、外来劳工和农庄等人们的溶入,上海的居住形态则更加多样化。
未来,两地的住宅发展和居住形态的不断变化将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从中可以发现它们和其他城市的居住形态比较的独特性。
《子夜》的都市风情读后感
《子夜》的都市风情读后感《<子夜>的都市风情读后感》在繁华都市的子夜时分,灯光依旧璀璨,可那背后的故事,却如同一幅深邃而又绚丽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当我翻开《子夜》这本书,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欲望与挣扎的都市之中。
书中所描绘的都市风情,让我这个生活在现代的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喧嚣与躁动。
故事里的大上海,那是一个充满了机会和陷阱的地方。
街道上的电车“铛铛”作响,黄包车夫们在人群中穿梭,费力地拉着客人。
路边的商店橱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而那些高楼大厦里,无数的商人们正在为了利益而绞尽脑汁。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吴荪甫这个人物。
他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奋力掌舵的船长,一心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忙碌地工作着。
可他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国外资本的挤压,同行的竞争,还有工人们的罢工。
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但他却始终不肯放弃。
记得有一个场景,吴荪甫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文件和账目,眉头紧锁。
窗外是繁华的都市夜景,灯光闪烁,但他却无暇欣赏。
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焦虑。
他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厂继续运转下去。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还有那些交际花们,她们穿着华丽的旗袍,在舞会上摇曳生姿。
她们的笑容背后,或许隐藏着无尽的寂寞和悲哀。
她们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为了生存,为了那一点点的虚荣和利益。
书中描写的那些股票交易所,简直就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人们在那里大声喊叫,脸上的表情时而兴奋,时而绝望。
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瞬间倾家荡产。
那种疯狂和贪婪,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都市里,爱情也变得不再纯粹。
利益的纠葛,让真心相爱的人也难以走到一起。
比如林佩瑶和雷鸣,他们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当我合上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子夜》所展现的都市风情,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让我对现代的都市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里对钱孟石葬礼的描述
出殡的那天是全胡同最悲惨的一天。十六个没有穿袈衣的
穷汉,在李四爷的响尺的指挥下,极慢极小心的将那口白 辣辣的棺材在大槐树下上了杠。没有丧种,少奶奶披散着 头发,穿着件极长的粗布孝袍在棺材前面领魂。她象一个 女鬼。金三爷悲痛的,暴躁的,无可如何的,搀着她;红 鼻子上挂着一串眼泪。在起杠的时节,他跺了跺两只大脚。 一班儿清音,开始奏起简单的音乐。李四爷清脆的嗓子喊 起‚例行公事‛的‚加钱‛,只喊出半句来。他的响尺不 能击错一点,因为它是杠夫的耳目,可是敲得不响亮;他 绝对不应当动心,但是动了心。一辆极破的轿车,套着一 匹连在棺材后面都显出缓慢的瘦骡子,拉着钱太太。她的 眼,干的,放着一点奇异的光,紧钉住棺材的后面;车动, 她的头也微动一下。
老舍(1899年2月3 日—1966年8月24 日),原名舒庆春,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北京人,中国现代著 四世同堂简介四世同堂》给人的感觉仿佛作者就住在 名小说家、文学家、 戏剧家。五四运动时 胡同里,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描绘了老北京百姓 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的生活,就像是一部平民生活史,情节推进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 也不快,各方面都很有北京味儿,可见作者的功底是 的生日》、《猫城 相当深厚。 记》、《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等,短 篇小说《赶集》等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两部小说尽管所描述的时 间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甚至子夜里故事发生的时 间要更早,但子夜里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浓重的现代 气息,这与故事发生地上海在中国近代商业中心地 位是分不开的。 而老舍笔下的北京则保持着一直以来的传统, 比如小说前半部分祁老太爷对祖坟的重视,北京作 为中国文化古都,无论是上流社会借以消遣的琴棋 书画,还是引车卖浆之流引以为生的说学逗唱,无 一不积淀着厚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好多人物给人 的感觉就是“看破红尘,逆来顺受”,这与北京这 个政治中心恰逢近代乱局是不无关系的。
比较《子夜》里上海都市生活与 老舍笔下北京都市社会的差异
作家及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 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 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子夜的简介 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 主人公资本家吴荪甫在乱世的苦心经 营,抗争与失败。全篇规模宏大,情 节紧凑,人物众多但都非常丰满。详 细描写了当时的实业,金融以及工人 运动,农民暴动等。 “ 不论取材、思想到气魄,都是中国 新文学划时代的巨制” (朱自清)
细节的差别
子夜的开头 就出现了三辆一 四世同堂 里出现的主要交通工 九三○年式的雪铁笼汽 小 具是 小崔的黄包车 火轮 吴老太爷去世后联系的是: 瑞宣在北平沦陷前常去的电影院 万国殡仪馆 叫:平安电影院 人们 谈论的电影《rio。Rite》 beauty parlour美容院 北平沦陷时期 众多人物对日寇 张素素站在吴老爷面前穿的 侵略反抗 是穿苹果绿色Grafton一种 名贵的外国纱 内战时期众多商人梦想着发 战争财
开篇的风格差异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 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 八十大寿。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 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 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 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 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 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 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 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 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 兽,蹲在瞑色中,闪着千百 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 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 消灾避难。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 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 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 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 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 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 因为它不象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 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 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 Light,Heat,Power! 是颇象一个葫芦。
尾巴。。
两部小说的背景描写都是非常的优秀且真实的,而 且描写的非常细腻。同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单纯的传 统或单纯的现代,比如四世同堂里写人们的思想在几 位进步型人物影响下传统中逐渐改变。子夜里夜上海 里众多因农民暴动而进入租借的地主乡绅。 总的来说,两位作家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蓝本,通 过对各自作品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现实记录,对这个 国家的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两部小说对葬礼的描写
《子夜》里对吴老太爷葬礼的描述 汽车的喇叭叫;笛子,唢呐,小班锣,混合着的‚哀 乐‛;当差们挤来挤去高呼着‚某处倒茶,某处开汽 水‛的叫声;发车饭钱处的争吵;大门口巡捕暗探赶 走闲杂人们的吆喝;烟卷的辣味,人身上的汗臭:都 结成一片,弥漫了吴公馆的各厅各室以及那个占地八 九亩的园子。
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人们都在谈论北方的战
事,谈自己的生意 甚至出现了一身玄色轻 纱的一九三○年式巴黎夏季新装的交际花徐 曼丽 所有人都不关心他的死,包括吴荪甫 等也准备谋划国债,解决工厂的工潮。
‚我是一点也不以为奇。老太爷在乡下已经
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 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 的。‛ 范博文对吴老太爷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