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域经济的发展
黄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耿雪梅邱瑛来源:《对外经贸》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山作为天下名山之一,是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黄山风景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对黄山旅游风景区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究风景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突破交通瓶颈,增强旅游便利性;进一步提升景区导游服务质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关键词]黄山;风景区;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2-0119-02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ourism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fe. Huangshan,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in the world, is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heart of people. In recent years, Huangshan Scenic Are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 Scenic Spot, it explor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depth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traffic bottlenecks and enhance tourism convenienc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cenic guide service quality;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Keywords: Huangshan; Scenic Area; Tourism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使之享誉世界。
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一体化、高质量为统领,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汇聚发展动能,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一、构建一体化合作新格局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与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区域合作新格局。
聚力推进“融杭接沪”。
落实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策规则接轨,巩固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完善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协调机制,加快构建与杭州同城化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主动加强与上海对接合作,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外溢,推进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以上海茶林场、练江牧场等“飞地”为纽带,加强情感人文交流,做足知青文章,促进经贸合作,推动发展互补。
以杭黄毗邻地区生态旅游合作先行区等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杭黄绿色产业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共建合作为重点,以各县(区)与沪苏浙相关县(区)对口合作为支撑,聚力形成“四个区块链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
全面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省自贸区等,主动承接科创、人才等创新资源外溢,拓宽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通道。
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共建宁淮宣黄经济成长带。
主动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畅通我市物流出海通道。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闽浙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等载体,深化与周边地区全方位合作。
加强与无锡、宁波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开展物联网产业、物流等重点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接”打造工程二、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作者:黄雪婷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期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皖北、皖西、皖江经济区、皖南四大差异极大的经济发展板块。
笔者认为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制定符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是解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解决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是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安徽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安徽省形成了皖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皖西(六安)、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滁州)、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四大发展差异极大的板块。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研究对象,概述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终结合安徽省的省情、企情及民情,提出对策建议,促使安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1.1 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在经济总量方面,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以2016年各市的GDP数据来分析,皖北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没有一个市GDP总额超过1 500亿,最低的淮北、淮南GDP总额不到1 000亿,皖北地区6市的GDP总额仅仅与合肥的GDP总额相当;皖西(六安)为1 108.1亿,刚刚超过1 000亿大关;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除铜陵GDP在960亿外,其他均在1 400亿以上;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地区三地的GDP总合还不及芜湖一市,由此可见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之大。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黄山市工业经济考核办法的通知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黄山市工业经济考核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19•【字号】黄政办秘〔2024〕16号•【施行日期】2024.04.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黄山市工业经济考核办法的通知黄政办秘〔2024〕1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24年黄山市工业经济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4年4月19日2024年黄山市工业经济考核办法为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高新区管委会;工业企业。
二、奖项设置(一)对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高新区管委会设置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二)对工业企业设置工业纳税贡献二十强企业。
特殊规定:有重大涉税风险的企业不作为工业纳税二十强评价对象。
三、考核内容及计分方法(一)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奖考核1.考核内容。
设置10项基础分指标,其中屯溪区、黄山高新区考核数据分开计算分值,详见下表:2.计分方法。
功效系数法公式为:得分=[基础分+(某地区实际值-8个地区最小值)/ (8个地区最大值-8个地区最小值)×(100-基础分)],基础分均为60分。
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技术改造投资、新开工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产值5项指标,参照2024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②工业投资指标,具体考核方式如下:采用静态和动态考核相结合,以功效系数法计算静态、动态分值,按照静态占40%、动态占60%计算得分,计算结果乘以对应指标权重。
③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完成率指标,具体考核方式如下: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分值,计算结果乘以对应指标权重。
加快省际黄山市境内经济发展环境改造与建设的若干建议

芦 神
其 经 济 建 设 得 蓟 更 快更 好 的 发 展 。而 对 依 据 ,从 而 使 乡 镇 工 作 真 正 转 到经 济 建 少钱 . 要 看 每年 新增 了 多 少 钱 , 开 肆 更 即 耶 l 些经 济 发 展 落 后 的 乡 镇 ,通 过 体制 给 设 上 来 , 而不 是 片面 地就 财政 抓 财 政 。 予一 定 的 压 力 . 他们 立 足 自身 , 使 加快 发
维普资讯
加快省际黄山市境内经济发晨 环境改造与建设的若千建议
口 黄 山市国税 局 谢 鸡 生
黄 山市 位 于安 徽 的 东南 部 ,东 接 浙 浙 江 毗 邻 市 县相 比 经 济 发 展 的 速 度 与 规 安 徽 垒 省 的 发展 形 象 。因此 站 在 安 徽 应
江. 西连江西。境 内山J 秀美 , r J 人文荟萃 模却有如此 大的差距 呢?我们认 为既有 全 局 的 高 度 正 确 看 待 省 际 黄 山境 内硬 环 政 机 安 近 年 来 随 我 国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 不 断 深 化 观 念 策 制 等 软 环 境 建设 滞 后 的 原 境 改造 与建 设 问题 前 几 年 , 徽 省 委
浙 江 淳 安 县 与 我 市 休 宁 县 _ 口 相 近 . 万 ^ 改 , 上 年 增 长 1% 以上 , 说 明旅 者 认 为 ,】 纪 的 经 济 集 中 袁 现 为 艘 市 ^ 比 2 这 2 世 20 O 0年 的 G P总 量 为 3 . 元 .是 休 游 经 挤 景气 度 逐 年 提 升 ,并 正 成 为 安 徽 经济 、 D 32亿 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 在
一
、
要高度重视 发展黄 山经济对增 鉴 反 映 2 0 0 0年 黄 山 市 是 安 徽 省 少 数 几
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
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着。
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
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
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
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
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
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
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1.交通不便。
黄山市多山区。
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
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
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
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
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
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
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
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 3 -克服威胁。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2.20•【字号】黄政办秘〔2018〕158号•【施行日期】2018.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为贯彻落实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先行区作用,全面实现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功能布局由产业引领为主向产城融合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能级提升转变,现就分解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目标任务制定如下方案。
1.明确发展目标。
2020年,全市开发区总营收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财政收入40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3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3亿美元。
(责任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黄山海关,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2.完成二个争创。
黄山经济开发区成功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成功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责任单位: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歙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3.推进主导产业。
组织实施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聚焦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以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发展基地和15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为依托,全力做好强链、延链、补链文章,推动关联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做强首位产业。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

!>智能规划94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NO.152020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石中钰(黄山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院,安徽黄山245000)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形式到风格,从结构到布局,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随时都在发生改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突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特点,有效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针对空间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现阶段城市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主城区;形态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1背景概述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西南边界紧邻着江西景德镇、婺源县,东南依靠浙江临安市、开化县等地,东北则与宣城相连,西北部与池州接壤。
黄山市成立于1987年,辖区内三区分别是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四县分别是黟县、歙县、祁门县和休宁县,总面积9807km2。
市政府驻地为屯溪区,毗邻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2主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在黄山市的三个城区中,黄山区与屯溪区、徽州区两区只有在行政上的联系,而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未实现一体化。
休宁、歙县与屯溪区、徽州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联系上较为紧密,共同形成了以屯溪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
该城镇群是黄山城镇体系的核心,市域发展的主体空间。
黄山市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对于屯西县的发展目标极为明确,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地带进行布局;属于皖南地区的交通重要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产品加工基地。
徽州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和物资集散地;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休宁是区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歙县是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
皖南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杨周(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12级地理科学2班,170212094)摘要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皖南地区主要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主要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其中,本次研究涵盖马鞍山市、芜湖市的江北部分。
皖南地区可以再细化分为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沿江地区由于其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第二产业发展优势大,而皖南山区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0 引言区域发展现状,是对当下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是以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发展对象,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既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适当的综合发展方式、策略手段及区域政策,综合高效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最终获得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最佳综合效益【1】。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对皖南区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为此,对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对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其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人口的区域间和乡城间迁移,区域适度人口或合理人口容量等问题;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评价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适用技术的选择等;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容量、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社会因素的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行政效率、法制环境、宗教和历史文化因素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
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 : 随着 区域经 济 一体 化 的不断 推进 , 准确 的区域 经济定 位成 为促 进该 区域 经济 社会 发展 的前 提条 件 。
本文 分析 了黄 山市 在安 徽省 经济 发展 中的地位 以及 在宏 观意 义上 的长 江三 角洲 中的地 位 , 且对黄 并 山 市 与 周 围 重 点 城 市 的 关 系 作 了 探 讨 , 而 使 黄 山 市 的 区域 定 位 更 加 明 晰 。 从
维普资讯
安 徽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0 2年 第 3期
找 准 定 位 , 进 黄 山 市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促
张 志 军 , 杨 维 凤
(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区域 经 济 与 城 市 管理 研 究 所 , 北 京 1 0 7 ; 1 082 2 山 东师 范 大 学人 口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 . 山东 济南 20 1 ) 504
关键词 : 黄 山市 ; 区域 经 济 ; 位 定
中图 分类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0 12 0 ) 3—0 2 0 10 6 2 (0 2 0 0 3— 3
黄 山市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本 条 件 黄 山市 辖 屯溪 区 、 山 区 、 州 区 、 县 、 宁 县 、 门县 、 县 三 区 四县 , 山市 城 区 是 由屯 溪 ( 溪 区 ) 黄 徽 歙 休 祁 黟 黄 屯 、 岩 寺 ( 州 区 ) 甘 棠 ( 山 区 ) 个 城 镇 组 成 的 较 分 散 的组 团式 城 市 。到 2 0 徽 、 黄 三 0 0年 末 总 人 口 1 6 6 4 . 7万 , 口密 度 人 为 1 9 6人 / 方 公 里 。2 0 4. 平 0 0年 黄 山 市 国 内生 产 总 值 8 O亿 元 , 项 产 业 结 构 为 2 : 14 。黄 山 市 域 内旅 游 资 三 3 3 :6 源 丰 富 。 0 0年 全 市 共 接 待 游 客 5 5万 人 次 , 中接 待 入 境 游 客 1 . 20 5 其 9 6万 人 次 , 现 旅 游 直 接 收 入 1 .2亿 元 , 实 77 其 中创 汇 3 6 4 0万 美元 。 二 、 山 市在 安徽 省 中的 地 位 以及 与 省 内城 市 的关 系 黄 1 .黄 山 市 在 安 徽 省 经 济发 展 中的 地 位 黄 山 市 根 据 经 济 总 量来 讲 在 安 徽 省并 不 是 位 于 前 列 的 ,2 0 0 0年 在 安 徽 省 1 7地 市 中处 于 第 1 5位 ,名 次 比 较 靠 后 。 山 市 的 人 均 G P高 于 全 省 的平 均 水 平 , 1 黄 D 在 7地 市 中处 于 第 7位 , 本 属 于 中等 偏 上 水平 。 山 市 的 基 黄 产 业 结 构 在安 徽 省 的 1 7地 市 中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 唯 一 产 业 结 构 呈 现 三 、 、 分 布 的 地 区 。大 部 分 城 市 的第 二 是 二 一 产 业 所 占 比重 是 最 大 的 ,也 有 一 些 城 市 的第 一 产 业 占最 大 比重 。黄 山市 的 产业 结 构 代 表 了产 业 结 构 的 发 展 方 向 , 以 要 进 一 步 完 善 黄 山 市 的 产业 结 构 。 所 从 以上分析 当中 , 我们 看 到 黄 山市 在 安 徽 省 经 济 发 展 当 中的 地 位 , 出 表 现 在 第 三 产业 发 达 , 业 结 构 先 突 产 进 , 市化水平 居全省领 先地位 。 城 2 .黄 山 市 与省 内其 他 城 市之 间 的 关 系 安 徽 省 属 于 长 江 中下 游 经 济 区 ,这 样 划 分 很 重 要 的 一 个 原 因就 是 因 为 安 徽 沿 江 地 带 在 安 徽 省 经 济 中所 处 的 重 要 地 位 。安 徽 沿 江 地 带 地 处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发 展 的 “ ” T 型轴 线 的 交 汇 处 , 长 江 三 角 洲 和 长 江 中上 游 地 区 的 是
swot分析黄山

1.旅游发展背景条件(1)经济条件根据黄山市近几年公布的数据来看,黄山经济发展加速,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率呈逐年稳步加快趋势。
旅游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
(2)文化条件黄山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并且充分体现在其旅游资源方面。
这里既有令世界折服的自然文化,又有粉墙黛瓦徽派风格建筑文化;不仅有精辟的道教文化,还有体现人们生活品味的茶文化。
在悠久的文化背景熏陶下,黄山历代名人辈出,使得其文化愈加深厚,加强了其旅游吸引力。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3)资源基础条件黄山市作为皖南旅游中心,是安徽省内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品味最高的地区,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
在我们实习的景区中,有国家级风景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有映衬黄山巍峨山峰的秀水太平湖,有“桃花源里人家”西递,有古代进出徽州的必经之地,还有“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黄山的旅游业以丰厚的资源为依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后发优势。
(4)交通和市场条件黄山机场位于屯溪区隆阜,距市中心仅7公里;皖赣线贯通黄山市全境;黄山汽车交通便利,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九华山、景德镇等地均有国道相连;合肥-铜陵-九华-黄山高速公路,黄山-景德镇高速公路,环黄山高速公路形成了黄山重要的交通纽带。
在客源方面,黄山市境内境外游客数量都居于我国前列,境内游客以本省、周边地区和南方的省市为主,境外游客则多为周边的日本、韩国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
由于黄山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深厚的文化渊源,其客源市场基本稳定。
2、黄山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 优势“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黄山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全球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质量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建设对策建议。
一、耕地质量现状黄山区总面积1439.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为97.66万亩。
目前,该区耕地质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心和南部地区,土地肥沃,农田利用率高,土壤保育较好。
3. 劣质耕地: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南部,土地偏残石多,酸碱度高,难以耕作,可耕面积较小。
二、原因分析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镇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建设房地产等城市用地,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 植被破坏:在城市化、工业化等开发过程中,大量植被被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加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或不当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进而影响耕地质量。
3. 自然条件限制:黄山区属于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土地肥力分布不均,加之气候波动幅度大,油菜籽等作物的价格波动小,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审批制度,加强政府对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监管,加大违法用地的惩罚力度,强化黑土地保护,平衡土地市场供需关系。
2. 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保护法律和政策,强化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和非法开垦现象。
3. 推广农业科技建设:发展农业高标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农机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竞争力。
4. 实施土地整治:采取措施解决中等、劣质耕地问题,加强耕地的调整和整合,改善耕地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结语黄山是我国的山水精华,保护和发展黄山区农业和生态环境,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皖南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杨周(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12级地理科学2班,4)摘要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皖南地区主要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主要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其中,本次研究涵盖马鞍山市、芜湖市的江北部分。
皖南地区可以再细化分为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沿江地区由于其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第二产业发展优势大,而皖南山区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0 引言区域发展现状,是对当下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是以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发展对象,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既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适当的综合发展方式、策略手段及区域政策,综合高效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最终获得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最佳综合效益【1】。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对皖南区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为此,对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对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其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人口的区域间和乡城间迁移,区域适度人口或合理人口容量等问题;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评价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适用技术的选择等;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容量、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社会因素的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行政效率、法制环境、宗教和历史文化因素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Value Engineering・1・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Analysis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朱晨ZHU Chen;武云亮WU Yun-liang(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蚌埠233030)(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摘要:以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分析比较2012-2018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通过Moran's I指数法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上升的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皖中地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正向集聚。
Abstract:Taking16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economic-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with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Anhui province's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 from2012to2018by using TOPSIS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improvement.The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by moran's I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is large,the overall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rising,and the middle Anhui area with high economic quality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 in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region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positive agglomeration.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体系;空间相关性检验Key words: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ntropy TOPSIS metho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001-050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久以来,我们只关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经济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经济如何平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如今面临的首要问题。
魅力+活力:探略黄山市城镇化发展之路

曩 示 舔 黄 山 弘 扬 徽 文 化
HUI H0U 0C A CI NCE Z S IL S E S
圜
魅力 +活力 : 探略黄山市城镇化发展之路
口 汪利兵
改 革开放以来 . 特别 是进入新世 乡 , 城市支持农村 , 工业反哺农业 。由 的群 众 由于生 活条件 的 改善 和受 教 也有迁往城市 生活的 纪 以来 。 我国城 镇化发展速度 明显加 于 我市城镇化水平低 。 城镇 经济实力 育水 平的提高 ,
弱 。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04年 中 20
地区 。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 , 各类生 产
二、 我市的城市性质及加快
要素 向城 市特 别是大城市转移 , 大城 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心城区 常住人 口只有 1 6万人 。仅 占 市 的集聚 效应 和辐 射效 应正 日益 显 全 市总 人 口 1 6万 人 的 1%。完成 4 1 示出来。这就需要我市要加快城镇化 我 市的城市性 质根据 1 8 9 7年 国 G 1 DP 4亿元 。 占全市 G 1 2亿元 仅 DP 3 建设 , 特别是加快 中心 城区的建设 步 务院批复 成立省辖黄 山市 的要 求 。 黄 的 1% . 心 城 区建 成 区面 积 只 有 1 1 中 8
从而在 区域 佳人居城 市 、 最具文化特 色城市 。同 已严重 制约 着全 市经济和 社会发展 。 提高我市 的城 市竞争力 , 经济竞争中掌握 主动权 。 时 由 于 我 市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 , 市 还 我 加快城镇化发 展步伐 , 提高城镇化 水 ( ) 三 快城镇化t设是提高人民 应 该成 为皖 浙赣 三 省毗邻 地 区 的区 平 是摆 在我 市面 前的 一项 十分 紧迫 生活质量 的需要。 由于城 市的生产 、 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 我们 要以“ 魅力 的任 务 。
安徽各区域gdp

合肥市
蚌埠市 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 阜阳市 淮南市
滁州市
671.4
525.7
1215.7
988.11
同比增长 17.50%
2009年 同比增长 开发区 GDP (亿元) 2190.8 17.30%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 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双凤 136.2 371.9 431.93 540.6 532.9 607.8 508.8 401.5 12.70% 12.10% 12.20% 12.80% 13.70% 全市拥有11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 2011年滁 个,省级开发区9个。园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目前 州地区生 产总值连 跨七、八 两个百亿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 台阶,达 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芜湖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国家级) 芜湖出口加工区(国家级) 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 芜湖鸠江经 13.6% 13.70% 15.10% 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安徽安庆大观经济开 发区、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安 徽宿松工业园、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望江经济开 安徽桐城经济开发区
13.60%
12.30%
13.10%
266.92
11.50%
14.20% 13.80% 13.10% 14.50% 13.60% 13.00%
15.60%
117.1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
13.70% 15% 18.20%
563.7 665.9 529.6 326 106.8
13.30% 12.10%
15% 17.10% 16.10%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

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黄山区地处南岳山脉和淮河流域交汇的地区,是皖南地区的交通、商贸和文化中心。
黄山区耕地面积较小,但耕地质量优良,是黄山市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区之一。
本文将从黄山区耕地质量现状、现有问题和建设对策方面进行探讨。
一、耕地质量现状据相关数据统计,黄山区耕地总面积约为7.2万亩,其中蜀岭山区和南岭山区占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是山地耕地,土地类型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壤、棕壤和山地土壤为主。
在面积上,黄山区耕地较小,但土地质量较好,保存较好,已经成为该区乃至全市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区之一。
二、现有问题1.抢地盖房、拆迁导致耕地减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对耕地的占用愈加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加之农民的抢地盖房、未经许可的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的出现。
这些因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 耕地质量下降,土地生态承载能力弱化黄山市的土地资源总体面临的问题是耕地资源总量少、高质量土地越来越少。
原因不仅在于城市与农业之间的矛盾,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压力、环境污染等有关。
而土地质量的不断下降,则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建设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黄山区的耕地资源,需要采取以下建设对策:1.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非农用地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保护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2. 开展农村土地集中整治,将分散的农田集中规划、协调利用,推动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3. 合理经营土地资源,科学种植农作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耕地的浪费和损害,加强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保证土地生态承载能力的稳定。
4. 加强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水平和科学种植技术,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安徽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黄山。
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南部和北部两部分。
南部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毗邻苏浙皖经济圈,交通便利。
该地区以工业生产为主,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里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如海螺集团、百隆东方、安徽金冠、海天味业等。
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使得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在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南部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部地区相对落后一些,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等政策,北部地区农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该地区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北部地区还有很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潜力,可以通过开发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安徽省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较快的增长。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安徽省不仅加速了城市建设,还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安徽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世界经济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安徽省加强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同时,该省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再次,安徽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浅谈黄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叶 骏.浅谈黄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22):246-248.浅谈黄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叶 骏(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摘 要 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
为推进安徽省黄山市林下经济发展,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通过分析黄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规划、强化示范带动、硬化政策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强化风险保障及增强基础建设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安徽省黄山市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77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注重复合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1 基本背景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基础,以林业经济科技作为支撑,有效使用林下空间,在不影响林业产业经营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林下生产的动物和植物,以此来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促进整个林业经济的发展[1]。
林下经济又有林下、林中、林上产业之分,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循环相生发展,不仅使林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还控制和减少了林业和农业病虫害发生概率,改善土壤肥力,实现了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更推动了林业产业绿色生态发展[2]。
黄山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全市林地面积83.27万hm2,占市域总面积的86%,森林覆盖率82.9%,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相较于传统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具有周期短、就业广和促进居民增收明显等特点,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2 发展现状根据调查统计,2022年全市林下经济林利用林地总面积约16.21万hm2,实现年产值约150.3亿元。
强化工业支撑是黄山市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业经济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 ,也是涉及 地方经济结构性
调整的一项 系统 工程。 分析黄 山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 纵 向看 , 工业 经济的地位 、 用 日益显现 , 作 工业发 展呈现 良好的发展 势头 ,但横 向比 ,全市工业经济无论在总 量、 结构 、 质量 、 效益上差距明显 , 强化 工业支撑作用势
波折 , 但就总体看 工业 经济呈曲线型上升的发展态 势 。 从九五 、 五时期 工业发展的规模和 速度看 , 十 全市 工业 增加 值在 “ 五”时期 由 19 九 95年 的 9 9亿 元发展 到 . 7
“ 五 ” 的 1. 九 末 90 3亿 元 , 均 递 增 1.% , 到 “ 五 ” 年 50 再 十
变城 乡经济“ 二元” 结构 , 进而 实现 工业化 逐步升 级的
发展过程。 按照钱纳里 的经济增长理论 , 当一个国家和
看到 了黄山市经济结构 中工业“ 腿短 ” 一弊端 , 这 从而
更加坚定了实施“ 工业支撑 ” 战略 的决心。 然而 , 壮大 工
地 区人均 国内生 产总值 ( 人均 G P 在 60美 元以 下 D) 0 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 。 当人均 G P超过 6 0 D 0 美元则
笙兰 塑
胡迅雷: 强化工业支撑是黄山市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 择
.3 4.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山 市 工 业 经 济 曾 有 过 长 足 发 展 . 黄 尽 管 受 各 种 主 客观 因 素 的 影 响 ,也 经 历 了 一 段 时 间 的
长 的态 势 。 工 业 占 G P的 比 重 与 工 业 所 提 供 税收 占 从 D 财 政 收 入 的比 重 关 系分 析 。全 市工 业 对 财 政 贡 献所 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洪魁1207079081)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准确的区域经济定位成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本文分析了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宏观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并且对黄山市与周围重点城市的关系作了探讨以及其未来十二五的发展作了规划,从而使黄山市的区域定位更加明晰,以便于更好的促进黄山市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黄山市;区域经济;定位;经济规划一、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黄山市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三区四县,黄山市城区是由屯溪(屯溪区)、岩寺(徽州区)、甘棠(黄山区)三个城镇组成的较分散的组团式城市。
到2010年末总人口147.72万,人口密度为150.62人/平方公里。
2012年黄山市国内生产总值424.9亿元,三项产业结构为11.4:46.3:42.3。
黄山市域内旅游资源丰富。
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00亿元,其中创汇4.8亿美元[6]。
二、黄山旅游经济的综合开发我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黄山旅游区还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力求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统筹兼顾的旅游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明确黄山旅游区在长三角中的定位,实施黄山旅游区融入长三角的对策:在政府层面,建立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统筹旅游整体规划;加强区内外的交通网建设;从推进旅游产业政策入手,共同发展旅游大市场;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积极申办“长三角旅游高峰论坛”和“长三角城市旅游交易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等[1]。
在企业方面,要注意改革现行管理机制,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强化市场营销等。
从基础设施建设、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三方面构建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黄山市在安徽省中的地位以及与省内城市的关系1.黄山市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黄山市根据经济总量来讲在安徽省并不是位于前列的,2010年在安徽省17地市中处于第16位,名次比较靠后。
黄山市的人均GDP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17地市中处于第6位,基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黄山市的产业结构在安徽省的17地市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唯一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分布的地区。
大部分城市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也有一些城市的第一产业占最大比重。
黄山市的产业结构代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黄山市的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当中,我们看到黄山市在安徽省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先进,城市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2.黄山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安徽省属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区,这样划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安徽沿江地带在安徽省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安徽沿江地带地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结合部,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
长江流域流经安徽401公里,沿江自东向西分布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四个主要城市,构成了皖江地带的地域中心。
2012年安徽省各地市人均GDP前三名是马鞍山市、铜陵市和芜湖市,因此皖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如果把皖江经济带称为皖中经济带,那么黄山市就属于皖南经济区,并且是皖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皖北的中心城市就是合肥。
合肥-南京-上海使皖北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连接起来;皖江经济带通过长江与上海和武汉加强经济联系;黄山市作为皖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正逐渐融入黄山—杭州—上海通道。
皖江经济带由于没有突出的中心城市,因此合肥市仍旧是安徽省的经济中心,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充分利用与合肥市的经济联系是必要的。
在省内的纵向联系中,皖江经济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太平湖大桥的贯通以及铜陵长江大桥的建成,安徽省内的三个经济带之间的联系将逐步加强。
四、黄山市宏观经济区位分析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除了受到安徽省的影响外,还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辐射和吸引,所以,制定黄山市发展规划,还必须考虑其宏观经济的区位条件。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对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黄山市与长江三角洲联系逐渐紧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可以把黄山市划到大范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吸引地区内[2]。
从现状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空间特征看,形成三个城市群:(1)上海大城市区及苏锡常城镇群;(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3)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镇群。
从经济发展的方向看,对于皖北来讲,南京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中心,皖中沿江经济带以上海市作为中心,皖南主要是以杭州作为中心城市,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是上海。
随着浦东开发的展开,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从客观上为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黄山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与外部地区的主要联系就体现在人流上,具体来讲就是客源。
长江三角洲占到黄山市客源的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黄山市应该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2.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经济联系(1)黄山市与各城市的联系程度度量我们用谢费尔引力公式计算“城市联系指数”来衡量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们可以计算出黄山市与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之间的联系指数分别为0.79、0.83、0.25和0.07。
黄山市及其周边四中心城市指标(2)对城市联系指数的分析根据黄山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指数可以看出,黄山市与杭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是最密切的,其次是上海,再次是南京。
其中,合肥市作为安徽省行政中心的地位没有在公式中体现出来。
虽然黄山市距离合肥市比杭州市还要远,合肥市的经济总量也没有杭州市大,但是行政的隶属关系使得黄山市与合肥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徽省内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并且在经济联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在四个城市当中,上海市是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中心,这对邻近的黄山市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合肥,杭州,南京这三个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因此密切黄山市同这三个市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打通黄山市对外联系的窗口和通道。
同时黄山市还可以与周围的旅游城市一起构筑旅游网络,争取早日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以及黄山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50%左右;也可以看到,上海市的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元,杭州市和南京市也正逼近2万元,而黄山市仅为5000余元,经济结构的相似会产生合作,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也会造成分工上的合作。
3.黄山市与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比较从黄山及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来看,四个中心城市旅游业的国际和国内收入,除合肥外,均高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好于黄山。
由于四个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出行的人数也较多,成为国内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之一,而黄山市成为他们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从黄山市的游客来源来看,黄山游客以华东地区为主,尤以江苏、上海、浙江为多,约占到60%。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山市与华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黄山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市,注定其经济联系很重要的就是旅游业之间的联系,杭州—千岛湖—黄山很有潜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
杭州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中心城市。
从国际旅游收入可以看出,上海市吸纳了华东地区大部分的境外游客,如果再加上杭州和南京,基本上占到了华东地区相当大的比重。
黄山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以及与杭州、南京的合作,共享国际游客市场,对于黄山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上海市的经济辐射,是黄山市发展必须的。
应该积极推进黄山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市场和产品的联手开发,进一步理顺发展具有区域大旅游特色的思路,找准能发挥各城市优势、区域旅游联合的模式。
五、“十二五”黄山市的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市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未来五年黄山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我市全面展开,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3]。
六、结论综上可知,黄山市的两个经济中心是杭州和合肥,黄山-杭州-上海一线的经济发展对于黄山市至关重要;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沟通和加强皖南与皖北的联系意义重大;黄山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黄山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与省外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一大的圆形通道:黄山—皖江经济带-合肥-南京-苏锡常-上海-杭州-黄山。
因此要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打破行政界限,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黄山市位于华东经济区的边缘,以上海为其主要的经济中心,南面受到杭州的吸引,北面受到合肥的吸引;第二,黄山—杭州—上海一线的经济发展对于黄山市至关重要,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面向的方向,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加速这个经济带的形成;第三,黄山市应当面向东部沿海发展旅游业,力争使安徽省的旅游业以黄山市为龙头,围绕黄山发展大旅游;第四,黄山市是皖南的经济中心,应当发展和强化其中心的作用,拓展和充实其中心的内容,扩大和加重其中心的实力,建成皖南真正的经济增长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