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与养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最新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中国有句熟语: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注重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的最显著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是:注重味道美好,注重营养健康。
本次研究单说营养健康的方面。
从健康摄生的角度说,理论体系与实际应用最相应最完备的莫过于中医的饮食养生。
本综述将简要介绍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研究的基本轮廓。
1.药食性味的理论基础研究在中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食物与中药同样具有性味与归经的属性。
所以收集整理性味归经理论有助于梳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
讨论药物或食物的性味理论,可以先讨论中医的五味理论,中医学中,将五味上升到医学并建立相关体系的现存较早文献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多数中国的中医学者,在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时,都能将五味、五方、五神志、五脏、五体、九窍、五行、阴阳等相关联的理论体系结合起来。
可能是由于“不破不立”思想的影响,也有喜欢标新立异的学者,但是其想法与结论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张超云、刘银伟对[1][1] 张超云,刘银伟.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J].河南中医.2013,33(10):167-168《黄帝内经》中的“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 甘入脾属木, 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与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属木,味咸属火, 味甘属土, 味酸属金, 味苦属水”。
之间的五味与五脏的理论差异做了他们个人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辛酸属肝木、甘苦属心火、甘苦属脾土、辛苦属肺金、甘咸属肾水,其中甘苦属心火应取苦味能泄甘,苦属脾土应取苦味能燥。
结合阴阳当知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甘苦既属心火, 又属脾土, 认为看起来相似,认为属心火之苦取其泄性, 属脾土之苦取其燥性, 明确了其内涵, 当然理论研究亦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
1.1五味、四气的研究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气:温凉寒热。
从现代化学观点来看, 药物的“味”的差异, 与其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相关, 如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等, 苦味药多含有生物碱、昔类或苦味质等, 甘味药多含有糖类, 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油等因而作用各异。
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
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关爱健康,珍惜生命。
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永恒主题。
养生体育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
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体育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因此采用养生延年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
在养生观,养生方法以及所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所长,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两大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共性与不同点,认识两种养生观念的差异,从二者发展的异同中寻找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形成较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在继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受的目的。
在中国,由于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养生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
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牢,四时和序,起居有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养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1]。
对生命的关注和保养,是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种本能,也是各个不同民族共同的主题。
西方虽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开始就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
从《希波克拉底文集》到基督教《圣经》,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现代西方百姓,都有丰富的对人体生命的论述和保身体的方法。
对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其中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忠认为,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原则主要有:“动静结合的养生原则;保养精神的养生原则;适应四时的养生原则。
”[2]任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的刘玉增认为:“西方养生学的目的是延缓衰老;东方养生的目的是祛病延年。
”[3]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探讨形成中西方养生观念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万方数据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作者:金鹏
作者单位:252300,山东省阳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刊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英文刊名:Jiankang Bidu
年,卷(期):2012(8)
1.万方关于《大观本草》及其早期流传沿革考的命名 1982(06)
2.沈肖军《本草衍义》中的养生方法 2002(06)
3.黄幼群;颜正华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 1987(05)
4.于文忠《山家清供》的食疗特点 1991(03)
5.张海震;于春风浅论山家清供中菜肴中菜肴制作特点与饮食养生思想 2008(09)
6.卢多逊;李昉;尚志鈞开宝本草 1998
7.唐慎微;尚志鈞证类本草 1993
8.李时珍本草纲目 1963
9.陈衍;郑金生南宋珍惜本草三种 2007
10.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2004
11.杨守敬;张雷日本访书志 2003
12.陈直;陈可冀;李春生养老奉亲书 1988
13.陈直原;元·邹铉增寿素养老新书 2007
14.忽思慧饮膳正要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kbd-x201208729.aspx。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一、内容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持续的疲劳为主要特征,伴有其他多种症状的疾病。
目前CFS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也相对有限。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补虚劳药膳神仙粥作为一种具有调养脾肾阳虚作用的食疗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是一种采用多种中草药和食材制作的药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等功效。
研究发现补虚劳药膳神仙粥能够有效改善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疲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补虚劳药膳神仙粥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对于预防和延缓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目前关于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仍较为有限。
一方面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价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扩大研究样本量,提高研究的可信度;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疗效;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探讨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述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医药膳的研究。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作为一种具有滋补脾肾、益气养血的中药食疗方剂,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脾肾阳虚证的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肾两脏的阴阳失衡,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发表时间:2009-07-09T09:51:39.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宏(甘肃中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甘肃兰州 7 [导读]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05-03【摘要】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养生饮食养生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摄生”、“卫生”“道生”。
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1]。
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养生学包含了顺应四时、调畅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健延年防衰的方法,其中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在“协调阴阳,顾护脾肾”原则指导下的饮食养生成为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代医家也精求饮食调养之法,使中医食疗成为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
而后世之人也在这一方面研究和论述颇多。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饮食不当,可以随时引起多种疾病。
《内经》提出了“食饮有节”,“谨合五味”等饮食调养原则,包括了对饮食的质、量、时及冷热等方面的要求。
《内经》对饮食质的要求一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
《素问·生气通气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黄帝内经》养生现道德现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现中的道德现初探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理论医学著作,它给我们启示的不仅是关于人体医学方面的,包括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德传承一、《黄帝内经》简介殛文献综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
《素问》的内容侧重与基本理论和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疾病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各方面内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综述论⽂ 随着⼈民⽣活⽔平的⽇益提⾼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的理念和⽅式⽅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医养⽣综述论⽂,供⼤家参考。
中医养⽣综述论⽂篇⼀ 【摘要】从古⾄今,许多养⽣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在这些⽅⾯前⼈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开⼀段时间后需要进⼊加油站充电加油⼀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在长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出⽽作, ⽇落⽽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调神⼤论篇》:“春三⽉夜卧早起,夏三⽉夜卧早起,秋三⽉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早卧晚起,必待⽇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三•事部⼀⾥说:“读书不可过⼦时, 盖⼈当是时, 诸⾎归⼼, ⼀不得睡, 则⾎耗⽽⽣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极⾔》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体造⾎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之后到午夜⼀点,⽽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个⼈每周⾄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时的睡眠。
[1] 清代著名养⽣学家、⽂学家曹庭栋著的《⽼⽼恒⾔•昼卧》⽈:“每⽇时⾄午,阳⽓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阳⽓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惑论》也说:“阳⽓尽则卧,阴⽓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种⼈体阴阳交替的现象,⼦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体经⽓“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午觉,就有利于⼈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有关文献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养生观念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文化则是指引人们健康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
有关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文献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既有古代经典著作,也有现代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一、古代经典著作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其中包括了关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则是关于中药药材的分类、性味归经等内容,对中药材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中医药理论方面,一些学者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方面,一些学者对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药药材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中药药材,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养生之道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观念,提倡“药食同源”、“四时养生”等方法,这些理论观念和方法对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养生在海外发展的现状5则范文
中华养生在海外发展的现状5则范文第一篇:中华养生在海外发展的现状中华养生在海外发展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养生文化在其中又以一种神奇而独特的风姿显示出它别具特色的魅力。
从神农氏尝百草起,中华养生文化便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直到现在,中华养生文化依然被中国人认可并引以为荣,它的辉煌和灿烂从来没有减弱过。
中华养生文化开始于春秋时以老庄为代表的静默无为、清静自正的退养之说,它强调身心的和谐健康,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内心自省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境界基础上的,这正是它独特而高明之处。
随后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的道家养生说,这一时期,服用金石药饵以求长生不老的风气盛行一时。
到了唐宋时期,它承继老庄学说,在注重内心自省的同时,又试图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从这时起,传统养生文化的理念和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此时的养生学说还主要服务于贵族和官僚阶层。
直到元代,中华养生文化才逐步趋于实用性和平民化,才算真正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之中。
如今,中华养生文化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地,备受各国人青睐。
中华养生方法各式各样,其中药膳养生是最受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欢和认可的。
中华养生文化最先东渡日本及东南亚等国。
随着日本社会的高龄化,日本人开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调养和预防,于是中华养生法逐渐进入到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中来,一部分西医对现代医疗中加入“药膳”开始关心,许多营养师也对药膳法感兴趣。
“日式药膳”开始风靡日本。
中华养生在东南亚也是十分流行的。
自2000年泰国政府批准中医行医合法化以来,“中医热”开始在东南亚升温,养生的药膳在东南亚等国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而在美国,据美国媒体报道,在一次全美范围内的调查当中,20%的美国人正在服用草药,生物酶等自然增补剂,紫锥花天然提取物最为流行,其次是人参,银杏叶,大蒜等;4%的美国人会通过调节饮食来促进健康。
看来,药膳养生在美国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作者:金鹏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03-01【摘要】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宋代本草著作里含有大量的养生经验与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总结。
【关键词】:本草著作,养生,综述目前,对宋代本草著作的研究还比较少,大概是因为宋代本草卷帙浩繁,大部分养生资料都散在与各篇章节之中,研究起来也较为困难。
现代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立足原著,提炼学术思想;另一种是就原著中的一些养生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分析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发扬,用以指导现代人的养生实践。
本论文主要是按照第一种方法研究宋代本草养生文献。
1 关于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整体研究万方[1]主要研究了《大观本草》命名及早期流传沿革的情况,认为《大观本草》的刊行与政府无关,其易名为大观本草是与当时金方早已流行的宇文虚中跋刊的《政和本草》相区别,并非为北宋政府校刊。
对于本草养生的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尚志钧对辑复了嘉祐本草等大量本草著作,但现在尚没有专门对大观本草养生文献进行研究的报道。
沈肖军[2]主要研究了本草衍义序论中的养生方法,以寇氏“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从静养心神、珍惜元气、预防疾病三个方面论述养生方法。
黄幼群[3]认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有五个方面:一是指出了前人论述的谬误;二是补充了药物性味功用以及校验的认识;三是提出了许多生药学的辨识特征;四是主张正确认识使用丹药,反对滥服丹石药;五是推动了后世药性理论研究。
于文忠[4]主要研究了《山家清供》的食疗成就以及流派。
通过论述饭、粥、饼、馄饨、羹、菜肴、茶等七类的食疗方法,以及具有治疗、养生保健作用,指出有些食疗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范文参考文献
体育传统养生学的论文中国养生体育的历史发展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保就是护利御害,养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也就是“天人合一”。
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十项。
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
可见,在中国的养生体系中,人的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由于它以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中国养生体育的起源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
据古籍《吕氏春秋·古乐》所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唐氏”时代“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
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
“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
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产生的先导。
长寿思想,即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并非是有些书籍文章中所说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当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其产生的物质客观条件,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促成了其产生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才有可能应时而发、应运而生。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的情况下,虽然逐渐萌发了某些萌芽状态的体育现象,但只是“自卫其生”而已(《体育之研究》语,“生”乃指生存而言,并无生命长寿之意)。
据考古学家考证那时人之平均寿命才16 岁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8—16 岁;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古希腊,当时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9 岁,且只是对城邦居民的统计。
近代养生食谱文献推荐
近代养生食谱文献推荐
以下是几篇近代养生食谱的文献推荐:
1. 张静等人所著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食谱》(2015年):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与养生相关的知识,并提供了多种养生食谱的详细制作方法和功效。
2. 李红等人所著的《健康饮食与养生食谱研究》(2017年):该研究报告通过对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和作用进行探究,提供了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的养生食谱,并附有详细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
3. 王明等人的研究论文《草本植物在养生食谱中的应用研究》(2019年):该论文通过对一些常见的草本植物的营养价值
和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将草本植物应用于养生食谱中的方法和效果。
这些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养生食谱和相关知识,对于追求健康生活和养生的人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养老服务实践综述在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家庭照护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通过对发达国家现存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有利于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养老模式。
如果仅通过福利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会使各国面临着巨大的负担,同时群众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也很难得到切实的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社会养老功能更加强大的养老服务政策,以此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美国等。
据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通过全面的探索以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建立私人机构和社会公共部门。
针对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同时也创建了可行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该国家有多种养老服务类型,其中包括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主体在养老服务上有着明确的分工,志愿者与私人机构能够直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并客观的评估监管私人机构的发展状况。
从整体上来看,英国在养老服务体系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强调的理念为“以人为本”,鼓励社会不同组织共同配合,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通过制定全面的监管机制,以此来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
根据日本的情况可知,该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为了使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家庭-社区共同服务”体系。
目前来看,日本养老服务有多个参与主体,例如公益机构、政府、社会资本等,其在社会化养老方面具有的特点主要是不仅强调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也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根据美国的情况可知,其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模式,并进一步指出老年生活的主要目标是“安养-乐活-善终”。
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
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一、本文概述《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应用。
养生,作为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实践,其观念和方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中国养生观深受道家、儒家、医家等传统文化影响,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而西方养生观则更多受到古希腊哲学、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注重科学实证,强调身体锻炼和营养平衡。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方养生观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其思想源头和发展脉络。
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探讨中西方养生观在当代的应用和实践,分析其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养生观的异同点,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中西方养生观的内涵和外延,为现代养生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西方养生观的历史背景与发展中西方的养生观念,源远流长,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养生观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养生理念,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界的平衡。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养生观,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对养生之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西方的养生观念则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提出了关于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思考。
他们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罗马时期,养生观念进一步发展,如盖伦(Galen)等医学家提出了关于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养生建议。
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养生观念受到了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养生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方的养生观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
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加入收藏夹“养生”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既是中国人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手段,又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生命观念。
虽然西方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
无论是中国的养生还是西方的健身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对促进人类的健康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养生观念的调查,通过对中西方有关文献的整理,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探讨形成中西方养生观念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一部分为中西方养生观调查研究。
2002年和2003年对北京市西城区共200名市民进行养生调查,得到数据:人们对养生关键因素的认识中,注重心情、精神养生的占97.5%为最高,注重运动、锻炼的占83.5%,注重膳食养生的占50%。
2005年在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76.67%的人认为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进行体育锻炼;53.33%的人认为吃健康、营养和均衡的食品可以保持健康;只有20%的人认为健康与人的精神和心理有关。
第二部分为中西方养生观文献研究,从中西方的精神养生观、中西方的运动养生观、中西方的饮食养生观、中西方的起居养生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每一方面均以中国和西方的著名文献(著作和论文)为依据,其中有关中国的养生观分为儒道佛和医家的文献著作两大部分,而以医家的文献著作为主,西方文献则包括《希波克拉底文集》、《圣经》以及近现代文献第三部分为中西方养生观的比较,分为中西方养生术语比较和中西方养生观特征比较。
首先进行养生术语的比较。
中国“养生”这一术语包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一种达到身体和精神(心灵)两方面健康的保养生命的实践和观念,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与中国“养生”含义完全相同的词语。
英语“keep fit”、“stay healthy”、“health care”等短语表达“保持健康”、“保健”之意,偏向身体的保健。
《老年人的健康认知探究文献综述2600字》
老年人的健康认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膳食营养协会认为营养教育是将信念、态度以及对食物的了解引导至行为表现的过程,使个人的行为表现合乎科学及个人的需要,并有效的利用食物来源以及表现出正确饮食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教育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活动,旨在改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饮食状况的目的。
关于营养教育的定义,Johnson(1985)将营养教育定义为在经济许可和文化背景导向下,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教会人们营养知识,使正向态度得到发展,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得以维持,并能摄取到营养的食物,以期对个人健康、幸福及生产力有所贡献[4]。
Marotz(1993)认为,简单来说,营养教育就是可能是经由高度组织而成的,可能是很简单、非正式产生的讲诉与人食品有关的任何活动。
Ba1ch(1995)指出:营养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经验,可以向人们提供选择食物的资讯和技巧,希望通过应用营养教育的知识来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其主要目的不仅是要学会营养知识,而是要使行为得到永久的改变[5]。
本研究中营养教育是指营养教育需求,也就是老年人营养教育相关课程的需求程度。
Kittler和Sucher(2004)研究表明,通过食疗预防疾病的观念目前已经被不同国籍的人所接受,越南人认为吃肝能够保肝。
菲律宾人认为应该避免同食柳橙和鲜奶,否则容易导致胃内结块。
一些老一辈的菲律宾人同印度人一样错误的认为吃槟榔可以预防蛀牙,结果却事与愿违,导致牙齿上永久的留有污渍。
根据布隆氏(bloom,1956)将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六个层次。
影响认知的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等。
Compton DM,Bachman LD,Brand D,et al(2000)研究认为,影响认知功能的最可能的两大因素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Randall & Sanjur(1981)指出一个人对食物的喜好程度可能会受营养教育的影响。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700字》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关于康养旅游的研究方面,本人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以及水浴疗养旅游。
其中在乡村旅游上,西方有研究发现,国外很多康养旅游的初步发展都是和当地的温泉旅游相关联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温泉水缓解人类身心压力、保持健康,并正逐步向康养旅游发展。
Sullivan(1996)将乡村旅游描述为休闲旅游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来缓解日常生活中压力和紧张[1]。
Poulianit(2019)分析了卫生部门与国际旅游的互动,以及新加坡当地卫生状况对国际旅游的影响。
他的结论是,国际旅行和医疗康养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会治疗一些身体疾病,导致乡村旅游在旅游领域逐渐发展[2]。
Khaokhrueamuang (2021)研究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他采用调查法,调查了两百零六名游客、二十二个旅行社和十四名医生,分析了来自三十多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多本旅游手册。
他谈到了乡村旅游的定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营销策略[3]。
在关于森林康养旅游上,本次经归纳,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森林气候疗法”“森林疗法”“森林沐浴”等。
德国是最早发展森林康养服务的国家,约184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在德国Bart Ganlijuan Tyne Town建立[4]。
随着森林康养变得越来越普遍,每年有超过十亿人次体验森林旅游。
这就直接打开了德国森林养生旅游的新世界,德国森林养生旅游的名声和品牌越来越响亮,旅游人次不断增加,根据德国官方数据公布,德国已建立了350多个森林养生旅游基地和1500多个森林公园。
德国的国民治疗费用下降了大概30%,每个月约有40%的人都会去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体验。
森林康养的相关研究始于1830年代初期,最早的出现关于森林康养的理论思想是森林疗养因子[5]。
当时,俄国的BP和托金博士研究森林疗养因子发现植物会释放挥发物质来杀死一些有毒细菌,称之为[1] Sullivan C,Sullivan C.Faustus and the apple[M].Global Legal English,1996.[2] Poulianiti K P,Havenith G,Flouris A D.industrial health metabolic energy cost of workers i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manufacturing,tourism,2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ies 3 4[J]. 2019.234:00063.[3] Khaokhrueamuang A.Conceptualizing Thai Cuisine with Japanese Dietary: Values toward the UNESCO'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ural Tourism[C]//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ourism,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ICTBS 2018).2021.[4] Rokni L,Park S H.Medical Tourism in Iran,Reevaluation on the New Trends: A Narrative Review[J].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9,48(7).[5] Reindl K.Agency and capacity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hase of building renovations[J].Energy Efficiency,2020(2).“植物杀菌素”[6]。
中医养生学对人体健康干预的理论性研究回顾及进展
中医养生学对人体健康干预的理论性研究回顾及进展摘要】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体质不同,其养生方法也不同。
而中医养生学辩证观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进行个体化的中医预防、养生调摄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及开展四时养生等。
通过以上健康干预,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健康干预综述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 预防疾病的方法, 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
其学说科学实用, 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张湖德在《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论述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根据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陈斌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提出的中医养生学辩证观里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人必须根据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内阴阳运动变化的状况来保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精编版
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养生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启航队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新世纪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活动舞台。
这个舞台是绚烂的,不过在荣耀的背后也承载了这个时代赋予人们身心的疲惫。
健康问题开始成为困扰这个群体的社会现象。
沉重的责任之下,疾病、心理压力接踵而至,成为人类难以挥别的阴影。
由此,人们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到了以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养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怎么养生,其实自古至今一直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养生;饮食;黄帝内经;亚健康;运动一.前言养生,理解为个人的养生术,即营为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
但稍加深思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人从出生起其心灵便有意无意地追求无限,也就是永恒的喜悦,只有在精神层次中方得以脱离人、地、时空的限制,与无限意识合而为一。
[1]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随之也给人们带来了工作上、学习上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处于精神紧张、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的状况,这虽然不能说是病,但这是病前的信号,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亚健康状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些人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到了精神追求。
于是人们开始追寻养生之道。
以下从食物、运动、医学方面来阐述养生的方法。
二.主体1.在目前阶段,我国仍以植物食物为主,动物食物为辅,梁豆菜为主食,肉蛋奶为辅食,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结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民众的膳食结构尚不完美,还存在着由于动物性食品不足带来的蛋白质质量不高,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的缺点。
因此,我们营养改善的方向应保持优点,弥补不足。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促进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养生他是又涉及很多方面的,可从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