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新编)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人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企业的发展和成功需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人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要认真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且要以员工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求企业要认识到员工的社会责任,要尊重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及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使员工的工作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旨在把企业的发展结果和员工的发展结果结合起来,让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指在各种社会领域中,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这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科学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追求个人感受的最大化。
个人感受的最大化是指个人主观上的幸福感或者快感的最大化,而这种追求在长远和整体利益上可能是不可持续和不合理的。
以人为本应该是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个人的利益,是一种关注个人权益和整体社会利益的平衡。
其次,以人为本不是片面追求人的物质利益,更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人类不仅需要食物、衣物和住房这些物质需求,更需要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这些都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再次,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公正和平等的理念。
人类社会中各个群体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这种公正和平等的理念是推进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基础。
最后,以人为本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完善。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但具体实践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在各个领域中,需要深入分析人类需求和社会利益的双重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宜的办法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理解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整体利益和平衡,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强调公正和平等的价值,同时要持续探索和完善具体实践中的各种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以人为本”的观念。
精品范文-以人为本含义
精品范文-以人为本含义_心得体会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xx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x勰钌系奈笄捌涓矗慕傻拇彻勰詈拖涯J剑乇鹗且丛煲恢纸死嘤胱匀唤缛诤显谝黄鸬氖右埃妨⒁恢中碌纳肪彻勰睿涫档叫卸希鸵ü躺研卸瓜颜哂幸馐兜匮≡穸曰肪潮;び幸娴纳唐罚匆计笠堤峁┱庋纳唐贰/P>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新课改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可塑性教育要以人为本,现在流行于我们学校的每一次理念宣讲中。
然而什么叫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我以为需要深入的思考,付诸行动。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甚至连以人为本的含义都不甚了了。
以人为本,即做任何事情都立足于人着眼于人,一切从人出发,一切又以人为目的。
作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出发点、归结点和全过程。
作为“人”的教育和培养,我理解首先要从人性和人格开始并贯穿始终。
但是,在校园里,在课堂课外,我都看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课堂上,有学生敢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课堂上,有学生的主体性吗?几乎全部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了算的局面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发展为根本”。
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
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
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
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
准确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
准确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第一篇:准确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本文作者:飞好范文原创投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
“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
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
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
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
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
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最佳配置。
如果说,以往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则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与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飞跃相比,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飞跃更注重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人们所面临的一切难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世纪新阶段,仅仅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如何发展以及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尤为重要。
传统的发展观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严重失调;发展以大量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特征和代价,直接损害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急剧恶化。
这些局限性直接导致了制约发展、违背发展本意的全球性发展难题。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以人为本的认识引言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它强调将人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权益。
在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概念、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领域中应用。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将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关注他们的需求、权益和福祉。
这一概念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并认为所有政策、决策和行动都应该服务于个体。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重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能力和愿望,因此应该给予不同层面上的支持和关注。
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1. 尊重个体尊严以人为本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并拥有平等权利。
这种尊重个体尊严的态度能够增加社会凝聚力,并促进公平正义。
2. 提高生活质量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个体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追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意味着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居住和就业机会,以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潜力。
3. 增加社会稳定性以人为本可以增加社会稳定性。
当个体感到被尊重和关心时,他们更有可能与社会保持良好互动,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这种积极参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只有将人们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首位,才能够建立一个公正、平等且可持续的社会。
这种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文化传承。
三、以人为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意味着将学生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和终身的,以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实现自我价值。
2.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以人为本意味着将患者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关注他们的健康需求和福祉。
医疗服务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并提供高质量、安全和可及性的医疗资源。
3. 城市规划领域在城市规划领域,以人为本意味着将居民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关注他们的居住需求和福祉。
2019年最新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入党思想汇报范文思想汇报文档【五篇】 (2)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敬业之内
涵与精神
我们
思想汇报
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敬业之内涵与精神》,请大家参考。
相关推荐: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思想汇报
党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敬业价值观的诸多内涵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被深刻地阐释和概括过,很多方面的要求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变成普通的生活常规。
敬业价值观有时很高迈,有时又很普通;有时很理想,有时又非常平实,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敬业首先是一种对待劳动、工作、职业、事业、使命、义务、。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1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是什么】即“以人为本”的涵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必背】【怎么看】“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
2019年最新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入党思想汇报范文思想汇报文档【五篇】 (4)
2018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1000字范文
尊敬的党支部:
自从被组织确定为积极分子后,我在支部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理论知识,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党的理解和认识,也纠正了以往自己思想深处的一些错误,可谓是心灵上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以前,我只知道热爱党,感情是朴素的,有些甚至是似懂非懂,有些知识也是分散的,不连贯的,通过这次系统的党课学习,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纲领,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懂得了为什么要热爱党,怎样热爱党,并懂得了在实际行动上要做那些努力.
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
在思想上我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
这是一种历史进步。
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有人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有人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人本主义的嫌疑;有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的同义语,最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而不能再把人当作手段;有人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弱势群体。
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弄清。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
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以人为本也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确立的一种理念。
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应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同时,我们不能以经济条件落后为借口来弱化以人为本,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
因为以人为本又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亲民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内涵
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内涵第一篇: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内涵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赋予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
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
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那种把发展社会生产同以人为本对立起来的认识,本身就没有真正搞清楚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入世,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树立人才是企业资源的观念。
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从人事走向人本,从培养走向聘用,要看到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注意把人安排到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地方;基层管理者应注重专才;高层管理,则强调通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总结经验,勇于突破自我。
2024年坚持以人为本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坚持以人为本心得体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____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
____是____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____和____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
____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
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 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
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指标、标准。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____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幸福为追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孔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仁爱之道”,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也越来越强。
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主流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进全球化的和谐发展,能够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推动全球文明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最新推荐】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范文模板 (2页)
【最新推荐】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
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
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2. 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这包括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 求,如食物、水、住所、医疗和教育,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如社交关系、尊重和 认可。
3. 人的发展和成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和成长。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和能力 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来支持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4. 参与和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人们参与决策和合作。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影 响自己生活的决策,并且通过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组织管理等。它强调 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或原则,强调人类的价值和需求应该处于最优先的位置。它是一种关 注人的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无论其种族、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对待,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重。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科学、正确的理解以人为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学理解、正确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近年来,在一些人和地方,以人为本似乎成为时髦的口号,甚至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口头禅”,他们讲话、写文章言必称“以人为本”。
但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事情却屡见不鲜。
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在决策和发展中却常常忽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许多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脱离实际和人民的需要,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在会上大讲特讲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可实际工作中对事关人民利益权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却不闻不问,甚至置若罔闻;有的表面上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可实际工作中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漏洞百出、事故不断。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种现象?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内涵和实质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科学理解、正确把握以人为本。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理解、在实践中正确坚持以人为本呢?一、要正视人的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视人的地位。
在世界万物中,人始终处于主体、主导的地位。
除了人,其他诸如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一切关系和事物,都是由人支配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
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主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
以人民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
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在把权力赋予各级领导者后,有着对权力运用监督的权利。
只要能对人的主体地位有个正确的理解,领导干部就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就会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不断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5:05来源:《求是》期号:2005.7作者:秋石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任何其他理论体系中的命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
对这个命题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就是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关注为基本动力的。
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的《哲学的贫困》,1848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这一系列论著的轴心就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的处境的关怀以及人类解放前景的展望。
马克思毕生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他撰写《资本论》和晚年研究人类学的活动,都贯穿着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精神。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如何得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在关于人的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以科学实践观为钥匙,解开了人的本质这个千古之谜,阐明了造成人的现实处境的经济社会根源以及彻底改变这种处境的科学方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6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我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我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刘武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所谓工作“以人为本”是强调实际工作中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我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考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一)关注人的需求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复杂的。
因此,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
首先要了解清楚员工在物质上的需求,比如,要关心员工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交通、劳保福利等等;同时,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
关心他的个人发展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
这样关心了解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且爱护、培养和帮助他们,员工会觉得领导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有诚意,他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二)凝聚人的智慧人都有愿意展现自己智慧的冲动,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面对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单个人的智慧又显得是如此的渺小,甚至于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智慧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因此大家就会比较的压制自己的智慧本能的发挥。
如果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于与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个人的智慧就可以在集体中得到巨大的激发,形成一个智慧风暴,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激发人的潜能就像我们参加拓展训练所证明的结果那样,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在没有外部力量激发的时候,由于人的惰性使然,许多的潜能埋伏于人的内心深处。
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前进的动力是取得最大绩效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
科学是党中央在多年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上的重大突破。
科学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
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中带来了危害。
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
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
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含义,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并且产生了不少分支和变种。
这一思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说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超越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
因此,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有什么渊源关系。
当然,也不要一看到以人为本的提法,就敏感地认为这种提法和人本主义思潮没有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