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十个小节,探讨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创新之处。
一、农村基层自治的实践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开始于基层自治的实践。
农村居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委会的选举产生代表,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居民的主体性和自治。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参与意识,还促进了农村公共事务的高效运作。
二、电子政务的应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电子政务在农村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设数字农村平台,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集中、共享和高效利用,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如在线办理农田流转、农资采购等,在提升农村公共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
例如,推行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治理模式,通过村集体、农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参与,加强村庄治理,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四、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导和激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可以形成充满活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社区。
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治理队伍的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公共管理的共同治理。
五、法律法规的完善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依法进行。
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健全的法制机制。
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才能保障农村公共管理的公平和有效,增强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
六、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创新需要专业化的队伍支持。
培养和引进农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
七、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提升农村居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促进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村社会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同时,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农村社会管理需要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要想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治理体系应围绕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形成统领全局、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同时,也需要注重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四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网络化和社会化。
其次,加强乡村自治能力建设。
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要建立村集体自治、规划规范、文明生态等方面的基础制度机制,调动和激发农村社会治理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将信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农村社会管理中,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效的技术支持,也能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更加高效、更智能的管理手段。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
三、促进社会服务创新加强农村社会服务创新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农村社会服务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有针对性地推动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保障村民生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要依靠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农村社会服务创新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发展的保障。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制度体系,构建有效、高效的法律环境。
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引入辅助技术和严格执法,使农村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得到更加有效的执行,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治水平和法治化程度。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因此,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农村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管理制度下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与状况群众自治是指农村居民自主管理和参与农村事务决策的能力和权益。
近年来,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村群众自治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
其次,群众自治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
最后,群众自治在实践中存在执行不到位和结果不可控等问题。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形式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农村管理体制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需要创新满足居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新的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包括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社会参与等。
三、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而社会管理创新则需借力群众自治来凝聚社会共识。
群众自治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调动居民参与热情,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来保障群众自治的权益。
四、农村群众自治的推动因素农村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的推动因素。
其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此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民主法治意识的树立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也是推动农村群众自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
一方面,可以引入高新技术,如人脸识别、智能化设备等,提高社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如居民自治委员会的成立、社区志愿者的参与等,提供更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范文(二篇)

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在现有的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下,存在着服务不到位、资源浪费、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农村社会服务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推进途径1. 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政策体系,通过出台引导政策、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服务,提高服务覆盖面和质量。
2. 提升组织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流程,提高服务管理效能。
3. 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的综合效益。
4. 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提高农村社会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时性。
三、具体措施1. 制定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政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明确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目标、原则、机制等,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2. 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成立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专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如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农村社会服务站点等,将服务网点向农村下沉,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社会服务。
同时,可以探索发展社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农村社会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4. 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农村社会服务资源数据库,以数据化的方式,收集农村社会服务相关资源信息,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服务效果。
5.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机制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和提供服务。
鼓励社会企业、民间组织、科研院所等开展农村社会服务项目,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农村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农村管理创新案例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都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管理创新案例。
本文将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村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管理中,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某地在农村基层成立了农民自治组织,由村民自行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对村级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
通过农民自治组织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基层农村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二、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某地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形式,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一改革措施突破了土地流转难的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推进农村技术创新农村技术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某地鼓励农民通过技术培训、农业科研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一直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某地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不仅促进了农民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升,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某地在农村管理中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力度治理农村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宣传教育,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六、鼓励农村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某地积极鼓励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成立农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活动。
这一创新举措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农民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农村社区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一、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农村社区的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基层自治能力。
通过设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实现民主决策和权力下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选举和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提升自治能力。
二、发展社区共建共治机制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引入社区共建共治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社区警务室、专职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和文化建设。
同时,建立有效的社区纠纷调解机构,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实现社区共建共治。
三、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
这包括加强村级组织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治和决策的民主化。
同时,也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社区组织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组织力量和经济收益。
五、拓展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除了居民和政府部门外,还可以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通过建立社区合作共赢机制,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效果。
六、推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化的公共服务。
例如,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方便居民在线办理各类事务。
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七、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法制建设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变化,探索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农村社会管理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农村社会管理应遵循公正、廉洁、高效、便民的原则,保障农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农村社会管理的参与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与企业应共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形成合力,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四、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五、农村社会管理的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应重视农村组织建设和社区自治,提升基层组织的治理水平。
六、农村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七、农村社会管理的环境保护农村社会管理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八、农村社会管理的资源整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九、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十、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创新通过探索实践创新,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实际经验。
总结: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深入探索理论,加强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村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
那么,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呢?首先,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
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导致治理主体力量薄弱。
要实现创新治理,就需要吸引和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担当、愿意扎根农村的人才。
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创业和参与治理;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农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方法。
同时,鼓励干部参加在线学习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
其次,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社会治理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
例如,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农村政务、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各类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网站,便捷地获取政策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技术指导等服务。
此外,利用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农村治安的防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
比如,在村庄的主要路口和公共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治安状况,为村民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再者,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规范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和运作,确保选出的干部能够真正代表村民利益。
二是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让村民能够充分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例如,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庄发展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并通过投票等方式做出决策。
探索新时代农村管理制度创新路径

探索新时代农村管理制度创新路径近年来,我国农村管理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制度创新路径,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农村管理的根本。
在农村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听取广大农民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同时,注重建立农民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机制,形成以农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
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管理的重要基础。
在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可以探索建立乡村治理联盟,促进基层组织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资源共享和协作发展的局面。
三、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中,可以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引导,培育发展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优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是农村管理的核心资源。
在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中,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革。
可以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整治,防止乱占乱用现象的发生。
五、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中,应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
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是农村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下的农村管理中,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可以探索建立农民艺术团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七、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社会治安是农村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基层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

基层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
基层治理是指国家机构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的代表、管理和机构的活动。
它涵盖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者的互动。
基层
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
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基层治理需要以乡村社会管理为核心,深入挖掘农村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应
该更多地考虑到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建设的需求,促进农民的参
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中,应重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和
乡村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乡村党组织发挥优势,引领群众共
建共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区自治的法律规范,提
升农民自治组织的法治水平。
其次,要积极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
实现公共服务均
等化,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农民的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此外,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人才培养,
注重在乡村培养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通过举办各类
培训班、推行帮扶计划、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促进
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不断创新机制,完善
制度,打造稳定、有序、阳光的政务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其中,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希望通过双方的不
懈努力,基层治理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成为了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的加强和创新是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农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1. 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加强自治能力。
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了解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让村民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
要注重培养和提升村民自治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管理水平和民主决策能力。
2. 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要建立健全村级自治机构,明确村级事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并且倡导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村民自治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二、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1. 加强村级社会组织建设,丰富社会治理主体。
要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包括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自治组织等,通过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自主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2.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服务,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增强社会治理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三、加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1. 强化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乡风。
要注重引导农村文明风尚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发扬,倡导尊老爱幼、互助互爱、守法守纪的良好风气,培养农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社区氛围。
2. 加强文化服务基层化,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艺、科技、教育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和创造力。
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

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引言: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成为了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展开,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借鉴。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管理的核心内容,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积极推行土地承包合作社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
这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二部分: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江苏省农村电商发展的成功案例表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益,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一创新有助于打破农产品流通中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部分: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重庆市推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的成功案例表明,该制度通过为农民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民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一创新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问题。
第四部分:农村教育体制创新农村教育是农村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安徽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建立乡村教师培训中心和学校联盟等措施,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这一创新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第五部分: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创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山西省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这一创新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重要意义。
第六部分:农村环境保护体制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广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网站和组织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等措施,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了农村可持续发展。
2023年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

2023年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提升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亟待进行创新。
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既是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制定并实施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和推动作用。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创新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提高服务的普及性、便捷性和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2.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推进,分类施策,科学合理,持续创新。
三、具体措施与项目1.优化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布局(1)设立农村社会服务中心,统筹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2)加大对小型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其为农村提供社会服务。
(3)完善农村志愿者组织和服务站点,构建志愿者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
2.提升农村社会服务品质和水平(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模式,提高农村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推动农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育质量。
(3)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农村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2)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各类养老服务。
(3)加强对农村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建立健全特殊群体救助体系。
4.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2)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服务。
(3)建立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共享和管理效率。
四、推进机制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村社会服务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工作。
2.加强宣传动员。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方案,广泛动员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浅谈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浅谈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浅谈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一趋势就需要继续创新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个体都需要依托社会才能存在,这需要政府职能从政治统治职能的角色转向全面社会管理角色当中来。
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相对较少
当前农村的社会组织方面,大多数农村都有社会基层管理组织,比如医疗卫生机构、红白理事会、妇女组织等相关组织,但是文化娱乐组织、治安巡逻队等相关非正式组织却比较少。
2、社会事务单方面处理
农村社会事务处理上,虽然村民和村干部能正确反映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等较为和谐,但出现问题之后,多数人一般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解决,有的甚至出现没有解决的途径;另外,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当前文体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少,还存在村民自发组织状态。
3、干部未认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将经济发展当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认为农村管理体制是表面上的东西,不如直接经济效益,更能体现出村干部的政绩。
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被搁置在了一边。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随着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实践方法和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自治的重要性社区自治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但面对庞大的农村社区群体,政府难以胜任所有事务的管理,因此,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至关重要。
社区自治能够让居民参与决策,提高社区凝聚力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二、农民组织的创新农民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农民可以进行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农民组织也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的推广电子商务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为农村市场开拓了新的渠道。
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可以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同时也拓宽了农产品的市场范围。
电子商务的推广还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生活品质,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同时,法治建设还可以预防和处理农村纠纷,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五、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享受。
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增加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救助体系可以帮助困难农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加居民对社会管理的信任。
七、志愿者服务的推广志愿者服务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农村公益活动,可以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增强农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创新

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创新在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地区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矛盾较多,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为了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创新,需要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
一、挖掘乡土资源,传承乡风文明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的创新,首先要重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
挖掘乡土资源,传承乡风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有利于凝聚农民的共识和凝聚力。
二、建立自治机制,激发基层活力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建立健全的自治机制尤为重要。
通过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让村民参与决策,有利于激发基层的活力,提升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发挥专业力量,提升服务水平现代社会治理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在农村社区管理中,可以引入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拓宽社会渠道,整合资源力量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
可以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社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的创新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六、注重法治意识,规范管理行为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
在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中,要注重法治意识,规范管理行为,依法行政,确保公正、公平、透明。
七、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文明素质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和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八、注重环境保护,营造美好家园环境保护是农村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要注重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为农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九、创新社会组织形式,拓展服务领域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可以创新社会组织形式,拓展公共服务领域。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旨在实现城乡发展均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障。
首先,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密切相关。
乡村振兴需要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创新理念、机制和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需注重发展乡村公共事务。
建设良好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
政府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为乡村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同时,也要激发市场机制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全方位的乡村治理体系。
此外,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还需要注重推动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乡村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组织。
这既包括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传统形式,也包括新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
这些新型组织将有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最后,对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而言,值得关注的是依法依规推动农村治理。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法治保障。
要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切实强化基层民主自治,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需要完善现有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美好愿景。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在新时代,农村社会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成为了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
那么,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聚焦哪些方面呢?一、聚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首先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包括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聚焦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在教育方面,要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保障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要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三、聚焦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也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本文将讨论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通过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居民参与等方面展开,探究如何实现新农村社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以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规划设计。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的首要一步是进行规划设计。
传统的农村社区常常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建筑错落有致、杂乱无章,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应推行科学的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居民住房、公共设施、农田资源等布局,以实现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基础设施。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必须具备齐全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此外,应考虑绿色、环保的设施建设,如太阳能灯光、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建设可持续的社区。
第三,公共服务。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除了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外,还应注重开展社区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例如,组织居民志愿者进行环保宣传、社区文化节庆活动等,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第四,环境保护。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重视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应设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境清洁、垃圾分类等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要加强农田保护,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文化传承。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要鼓励居民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如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等,同时也要引入新的文化元素,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农村社区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第六,社会治理。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加强社会治理机制。
建立村务监管委员会,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力度,提高村民对决策的参与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社区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第七,居民参与。
新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需要倡导居民的参与意识。
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景与挑战

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景与挑战一、引言农村管理制度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农村管理制度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
因此,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成为当今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1. 法律建设: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利和义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 政府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服务。
3. 村庄自治:发挥农村群众自治的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4.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事务,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村的多元发展。
三、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景1. 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农村管理制度创新,可以激发农村内部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2. 推动农民素质提升:创新的农村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民的素质提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 加强社会治理:改革农村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挑战1. 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对于农村管理制度创新构成阻力,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摒弃陈旧观念。
2. 传统利益格局的改变:农村管理制度创新会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可能引发利益相关方的反对,需要妥善应对。
3. 信息技术应用的不足:农村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将是一个挑战。
五、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1. 着力解决顽症:针对农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
2. 推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地区和乡村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管理制度。
3. 推动政府转变角色:政府要从传统的指挥者转变为服务者,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
六、农村管理制度创新的案例1.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制度、农村土地入市等创新政策,有效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
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
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
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
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
“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
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
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
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达5.9万人次。
(四)拓宽村民自治渠道近年来,我县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各乡镇实际,分类稳步推进,合理设置服务机构,于去年底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全部建成运行。
在村便民服务室的运行机制上,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将服务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延伸,组建生产发展服务组、证照代办服务组、生活帮扶服务组、民事调解服务组等4个服务组。
在村便民服务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整合关怀理事会和互联责任区的力量,由4个服务组及时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务,做到“只要群众有需求,服务室就能提供服务”。
到目前,全县乡村便民服务机构为群众办理各类审批事项、代办各类证照和提供各类服务共16500多项,便民服务平台的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山区县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一)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培育力度不够调研发现,我县很多地方的建设陷入依靠资金推动发展的“路径依赖”:重物质资本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建设的力气花的大,对文化生活的力气花的小。
忽略了农村社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素——人。
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技能人才匮乏。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大龄男光棍现象普遍,导致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些新问题也已成为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低,作为生活地点的吸引力越来越差,与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不言而喻;三是农村文化生活“贫瘠”。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惠及面低,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内容少,农家书屋建得多看得少,农民培训多实用少,民间协会多作用小。
(二)农村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一是传统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关系的发展需求;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带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力量强弱不均;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的村委会60%以上的日常工作是为境内的建设项目和工矿企业服务。
(三)农村社会综治联动不力,防范措施不完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社会综治工作总体上落实较好,但是一些工作制度坚持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村普法教育宣传不够,村级综治维稳服务室作用发挥不好,由于部分村缺乏法律明白人,多数矛盾要靠司法所和乡镇综治部门调解,台帐登记和跟踪回访制度落实不够,导致部分矛盾容易复发,农民法制意识不强,不能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由于乡镇派出所警力有限,加上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人员增多,大龄男女比例失调,导致治安联防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目前我县城乡二元分割分治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各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难平衡、难协调,农村与城镇之间差距依然存在、各镇村之间差距亦不可避免。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有所进展,但与其他县市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问题更加突出。
少数村卫生室“门庭若市”,多数却“门可罗雀”;部分农村土地征用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有明显上升趋势;部分农村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渠道不拓宽,村民反映“村里办不了,要到乡镇或者县里办事不方便,来回要折腾一两天”。
山区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策从“如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怎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怎么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三个关注点着手:(一)全面落实社会责任,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一是村级党的组织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提高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能力。
切实落实责任制、严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要以转变干部作风为契机,树立“服务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减少对下的各种创建达标、评比考核的任务部署,有效改善农村社会管理。
三是要依靠公众参与,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以“新型农民”培育为重点,提高群众素质。
要进一步加强对村民思想道德、法制意识、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培训,合理界定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工作的范围、职责,让村民自治组织从“准行政组织”中脱离开来,赋予村民自治组织更多的自治与动力。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七个体系”建设为依托,大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一是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三是建立或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新农保、新农合、农村社会低保等机构职能,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功能,进行统一管理。
四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三)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护航”农村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为“护航”农村社会管理,一是要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兴办公益事业的渠道,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二是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鼓励工业发展。
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新路。
三是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应在此基础上成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协会,建立同政府沟通的渠道以及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等。
除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外,要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等社会功能;要积极发展像红白事理事会、文化协会、村治调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新社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村级公共事业,营造农村社会和谐氛围村级公共事业既是村民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体现,也是维护农村安定的基础。
各级政府,包括村级组织要想方设法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村民享受社会福利的体现。
一是要不断探索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办法新举措,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提供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医疗卫生等便民公共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三是要注重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信仰、价值观、是非观、利益观的教育,各级党组织以及村民自治组织要加以引导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