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传播学教学大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传播学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一份合理的传播学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传播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传播学教学大纲的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的介绍,以及传播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引言部分可以引用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在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传播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础理论知识传播学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基础理论知识。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观点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和技术对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内容。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传播媒介和技术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五、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关键。

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传播研究方法的内容,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设计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六、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强调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传播行业的社会责任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

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大众社会理论1、奥古斯特·孔德:集体有机体观念:2、斯宾塞:有机体比拟:3、费迪南·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5、大众社会的出现6、大众社会的特点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宣传的效果强大的三个条件:第六章第九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取向第一节第一节认知平衡理论一、追求一致性的本能二、海德的平衡理论:三、纽科姆的对称理论:四、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五、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理论六:讨论:非理性的人。

八、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九、说服行为的道德讨论:十、说服研究的精致化模式(ELM)沉默的螺旋一、关于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二、沉默螺旋理论体系的三个中心论点:三、沉默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与效果观四、沉默螺旋理论的发展与不足第三人效果一、起源:二、理论假设:三、主要成果:1、适用范围2、第三者效果的起因3、受众方面的变量4、可以解释内容检查者的心理5、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声东击西。

图式(schemas)效果一、一、概念:二、二、图式的种类:1、自我图式2、个人图式:3、角色图式4、事件图式5、与内容无关的图式:三、三、媒介中的图式1、 1、媒体图式的特点:2、 2、媒介图式的种类:四、四、图式的来源1、 1、从社会中学习的图式2、 2、个人建构的图式:五、五、图式的使用1、 1、匹配:2、 2、联接:3、 3、修剪:六、六、图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第七章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群体的影响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

一、人民的选择1、1940年总统竞选:2、研究者:Lazarsfeld,Berelson and Gaudet3、研究主旨:4、地点:5、研究方法:“固定样本设计”6、社会地位和既有倾向:7、调查结果7、影响选民作最后决定的因素:8、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和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9、研究成果:(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8%)二、个人的影响:1、 1、研究背景2、 2、小群体研究的再发现:3、 3、意见领袖的确定:4、 4、意见领袖的特点:5、 5、意见领袖三个指标:三、创新与普及:1、 1、起源2、 2、创新的决定过程:3、 3、传播流与影响流4、 4、 N级传播5、5、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

《传播学》2013教学大纲

《传播学》2013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Z215377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开课单位:广播电视新闻系大纲制定者:刘艳大纲审定者:审定日期: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为新闻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社会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传播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传播学》是新闻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熟悉并掌握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重点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观、效果观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运用。

2.基本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2)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3)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3精神交往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2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学生观看视频公开课张昆《传播的历程》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使用哪些符号,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些符号的使用范围?同学们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代表性符号予以说明阐释)3.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3.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3象征性社会互动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传播的基本过程4.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人内传播5.2人际传播6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群体传播6.2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6.3组织传播7大众传播7.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7.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7.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8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8.2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9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9.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9.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0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10.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0.3分众理论及其研究10.4“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1传播效果研究11.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1.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1.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2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2.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2.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2.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2.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12.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3.1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3.2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3.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若干重要课题14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4.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4.2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5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传播学与调查研究15.2抽样调查法15.3内容分析发15.4控制实验法五、课程其他说明1、主要先修课程:新闻理论2、适用专业类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3、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Studies 课程编号:050320154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先修课程:新闻学理论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介绍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目标2:系统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研究前沿知识目标3: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目标4: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理论知识和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2.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巩固运用为辅的教学方式。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的基础理论内容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传播学研究前沿,掌握研究和分析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传播学知识、理论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初步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就生活中的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4学时)知识要点:1.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 传播与信息3.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难点: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学时)知识要点:1.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3.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重点:掌握人类信息传播的历程、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难点:信息社会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初步步骤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学时)知识要点:1.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 象征性的社会互动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功能、分类;意义定义及其分类,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符号意义的分类难点:象征行为和象征性社会互动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的基本过程2.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难点: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2学时)知识要点:1. 人内传播2. 人际传播重点:掌握人内传播的理论运用,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社会功能难点:人内传播的理论运用,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4学时)知识要点:1. 群体传播2. 组织传播重点:掌握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传播等概念;组织传播的概念、形式及特征难点:群体传播的机制第7章大众传播(4学时)知识要点:1.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2.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3.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功能、社会影响难点: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第8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4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2.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媒的三个目标,媒介控制的主要类型和主要方面,报刊的四种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难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第9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2学时)知识要点:1.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2.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第10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学时)知识要点:1.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2.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3.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重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难点:使用与满足理论第11章传播效果研究(4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2.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3.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重点: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传播流研究,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难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第12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8学时)知识要点:1.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3.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4.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5.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6. “第三人效果” ——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重点:掌握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新闻框架、知沟理论概念、内容、评价及其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难点:沉默的螺旋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学时)知识要点:1.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2.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3.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重点: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14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2学时)知识要点:1.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重点:掌握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奠基者的思想及其对传播学的贡献,创立者施拉姆的各种活动,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原理》实训大纲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简明系统地介绍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课程,它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含义、传播的结构与模式、传播的功能、媒介、受众、研究方法等范畴。

本课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传播原理指导传播、特别是广告传播的实践。

使学生从宏观的传播理论、到微观的传播规律都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使学生参与传播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

2、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传播学原理》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于传播规律有进一步的掌握,能够运用传播的原理指导传播的实践,尤其是要注意把传播与广告作一有效的结合,使传播的规律传播的原理成为学生学习广告专业的有效指导。

学生在完成本课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正确认识传播学的原理在指导社会实践中的作用;(2) 掌握并学会运用结构与模式的原理分析理解传播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3) 善于分析和掌握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反映和作用;(4) 了解媒介的工作规律和其内部外部的结构与关系;(5) 提高对于传播现象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果;3、应注意的问题《传播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应注重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的结合,尤其是要在实训环节增强其实践性。

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1) 依照大纲组织教学,在实训中突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特点。

(2) 结合传播规律,注重掌握传播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

(3) 注意教学相长,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的积极作用。

(4) 突出本课程的实用理论的特点,把来自于实践的传播的原理再有效地运用于指导传播实践的过程当中来。

(5) 各章节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在各个章节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意基本原理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使各章节的实训环节一直在基本原理的统领之中。

二、学时分配表:章节(要素)名称总学时要素学时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81、传播的含义 22、传播的类型 23、传播学的诞生 24、学习传播学的意义2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41、传播的结构 22、传播的模式 2第三章传播的功能41、类型和层次 22、正功能和负功能2第四章传播学研究的方法81、实地调查法22、内容分析法 23、控制实验法 24、个案研究法 2第五章信息与符号81、信息22、符号 23、语言传播 24、非语言传播 2第六章传播技术的进展81、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22、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23、新媒介的崛起 24、麦克鲁汉的理论2第七张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81、概说22、媒介内部关系 23、媒介外部关系 4第八章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81、“把关人”理论 22、从古典自由论到社会责任论23、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24、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2第九章受众研究41、受众的传播行为12、受众的类型和特征13、受众研究理论及其流变2第十章信息流程研究41、流程研究的意义22、流程研究的阶段和成果2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效果41、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22、效果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经典成果13、多元化的媒介效果研究1合计68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传播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了解传播学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认清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并对本学科构成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新闻传播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动态,理解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网络媒体演变的历史,掌握新媒
体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及发展趋势。

2.及时把握融媒体环境下舆论的新业态、新形态和新生态,具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掌握网络条件下传播形态、新闻生态、用户特点等基本知识,具备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信息整合的能力
4.了解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具备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及图像表达能力。

5.加强互联网思维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547
548
549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 7 月2、主要参考书
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年 8 月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12 月
550
551。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传播理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受众研究等。

熟悉各种传播类型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功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传播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伦理意识。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传播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传播的定义和内涵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类型的特点和规律3、传播模式与过程经典传播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等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和反馈机制4、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的角色和职责受众的类型、特点和心理受众研究的方法和理论5、传播内容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传播内容的制作和选择信息的编码与解码6、传播媒介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新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挑战7、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经典理论,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变化8、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传播中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跨文化传播文化的定义和要素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创新传播学教学大纲

创新传播学教学大纲

创新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创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创新理念、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创新思维和技术提升传播效果的能力。

本课程将融合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的创新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

二、课程目标1、知识层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让学生了解创新传播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进行传播策划和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创新方案的撰写和表达能力。

3、态度层面激发学生对创新传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传播实践中积极协作,有效沟通。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的定义、类型和过程传播模式和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等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2、创新传播的概念与特点创新传播的定义和内涵创新传播与传统传播的区别创新传播的特点,如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融合等3、创新传播的策略与方法内容创新策略,包括故事化、情感化、娱乐化等渠道创新,如社交媒体的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等互动创新,如用户生成内容、社群营销等4、创新传播的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成功的创新传播案例,如品牌推广、公益活动、文化传播等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启示5、创新传播的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创新传播项目的策划和实施项目展示和评估,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6、创新传播的伦理与法规探讨创新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隐私保护等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传播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创新传播的相关概念、策略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671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1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等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理论前沿》是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大四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规范,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目标1:了解传播学专业最新的理论发展
目标2: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
目标3: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每位老师负责一讲,选取所在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拓展理论视野。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座形式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提交论文。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
文献能力、研究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根据开课学期传播学领域发展前沿动态决定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提交学期论文为主,由论文所在领域的教师负责评定成绩。

本课程平时成绩构成:出勤、课堂发言、听课状况,共计3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例为7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泰玛•利比斯,艾薇儿•奥尔洛夫.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丹•席勒.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4]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执笔人:王冲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