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三(上)第三单元测量
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等等。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书本、估测硬币。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于这类概念课,表象的建立很重要,重点就在于此。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学生对于新概念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在刚建立表象首次出现1毫米时,我怕学生看不见课件屏幕,
特地设计了一个放大的1毫米,殊不知如此一来,学生看得倒清晰了,但对于1毫米是如此之短的感觉却没有了。包括后来在对于分币的应用上,如果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着分币这个手势来体验1毫米,用手笔划,用硬币验证,说不定就能更好得巩固表象了,我却没有更好得利用起这一教学资源。
2、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由于我没有强调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学生容易把这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以至于把6、7、8、9毫米看成1、2、
3、4毫米,试想如果我在介绍直尺,在直尺上认识毫米时就强调一下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长度的读法(倒着读,用几厘米减去几毫米),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3、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我也特地安排了4人小组合作测量物品的环节。整个活动完成了,但效果不是很好。反思原因:一,测量的物品过多,花费时间;二,讲评不够,时间不够。现在试想要是改正的话,把每组所需测量的物品减少,而且测量长、宽、厚的要求各不同,有唯一答案的(如电话卡和粉笔)和多种答案的(如手指甲和文具盒),选取最具典型性的物品来设计题型。再在反馈矫正时,收集各组的结果进行核对比较,挑选典型答案,同意相关答案,指出错误答案,最后对合作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也许效果就大不相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就更好了。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该设想着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但本节课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时甚至抢了学生的话。作业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与学生。
石拐区蒙古族小学吕巧凤
20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