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的结构

合集下载

大同城墙

大同城墙

三、城墙强化
§背景: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鞑靼部逐渐兴起,成为明王朝北方的又一“边
患”。鞑靼贵族时常骚扰,大同地区人民深受其害。其中鞑靼小王子、俺答为害尤 甚。从成化(公元1465——1488年)至嘉靖(公元1522——1567年)年间,蒙古贵 族骚扰大同地区就达二十四次之多。嘉靖年间,俺答还数次深入大同邻近的浑源、 灵邱、怀仁、应县、朔州等地,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鉴于大同地区的紧张局势, 明王朝又一次不得不破费巨资,大兴土木,以加强大同镇的防务。
二、城墙扩建
§背景:明英宗时,蒙古族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刺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
兵分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统中路大军直扑大同。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挟持 下,贸然亲征大同,于是酿成震动朝野的“土木堡”惨败。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 英宗朱祁镇被俘蒙辱,随行大臣百余名被杀戮殆尽,瓦刺铁骑深入北京城下。新任 大同副镇守参将郭登(后为大同镇总兵)以“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 的忠勇之志激励将士,在半年之内连续击退也先六次大规模攻击。牵制了也先的兵 力,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在这次抵御瓦刺的入侵中,大同充分发挥了屏障三 晋、藩卫京师的犄角作用。因此,大同城也随之进一步扩建起来。
五、其他信息
民国以来,大同地区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军攻占大同、解放战争 中大同集宁战役,大同城池均有不同程度之损坏。 近现代战争对大同城池破坏最大的一次是一九四六年发生在大同的攻防战,从当年7 月31日到9月16日一个多月的攻城战中,中共军队攻克了除主城之外的北、东、南三城, 但终止于大同主城坚固的城防下,战役中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等均遭不同程 度的损坏。
二、城墙扩建
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周长各为 2.5公里;并围以护城河,深约5米。东小城即东关,辟有四门。东曰迎恩门、北曰 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主城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都建有楼阁。 南小城即南关,辟有四门,门洞进深约13米。东门名迎晖,西门名永丰,南门名永和, 北门与主城之月城门合一。

山西大同古城墙介绍

山西大同古城墙介绍

山西大同古城墙介绍一、大同古城墙的概述大同古城墙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是中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大同古城墙修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

二、大同古城墙的历史变迁1. 建造背景大同古城墙的修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当时大同是明朝的当地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修建古城墙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保护居民的安全。

2. 起初规模大同古城墙的初始规模较小,只有约4.5公里长,而且不完全封闭。

城墙由土石筑成,上面设有城楼和城门,起初并没有外围护城河。

3. 延伸扩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同城市的发展使得古城墙逐渐扩大。

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大同古城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工程,全长达16.4公里,并增设了外围护城河。

墙体也从土石结构改为了砖石结构,加强了城墙的稳固性和抵御能力。

4. 战争和修复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给大同古城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城墙曾多次遭到侵袭和损毁。

然而,在后来的时期,大同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保护和修复古城墙的工作,使得其得以保存至今。

三、大同古城墙的建筑特点1. 城墙外观大同古城墙呈长方形,高约12-18米,宽约5-8米。

墙体由青砖垒砌而成,四周保持着相对完整的状态。

城墙上设有角楼、马面、门楼等建筑物,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2. 城门和城楼大同古城墙有6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中门和内唐门。

每座城门均设有城楼,城楼上有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景色。

城门和城楼是大同古城墙的重要景点和标志性建筑。

3. 沿线景点大同古城墙沿线还有许多文化和历史景点,如大同古街、鼓楼、锦绣大街等。

这些景点与古城墙相互辉映,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四、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传承1. 保护措施大同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大同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大同的古城墙介绍

大同的古城墙介绍

大同的古城墙介绍1. 古城墙的历史概述1.1 大同的地理位置1.2 古城墙的建造背景1.3 古城墙的历史沿革2. 古城墙的建筑特点2.1 城墙的规模和布局2.2 城墙的材料和结构2.3 城墙的防御设施3.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3.1 古城墙的历史意义3.2 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3.3 古城墙的旅游价值4. 古城墙的保护与传承4.1 古城墙的保护措施4.2 古城墙的修复与重建4.3 古城墙的传承与利用5. 古城墙的影响与启示5.1 古城墙对当地居民的影响5.2 古城墙对城市发展的启示5.3 古城墙对国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古城墙的历史概述1.1 大同的地理位置大同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城市之一。

1.2 古城墙的建造背景大同的古城墙建于明代,是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而兴建的。

在古代,大同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当时的统治者决定兴建一座坚固的城墙。

1.3 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古城墙的修建始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古城墙曾多次遭受战火摧毁,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和重建。

2. 古城墙的建筑特点2.1 城墙的规模和布局大同古城墙呈长方形,东西宽约5.4公里,南北长约6.8公里。

城墙高约12米,墙体宽约5米,共有4个城门和72个角楼。

城墙的布局紧凑且合理,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的攻击。

2.2 城墙的材料和结构古城墙采用了砖石结构,使用了当地的黄土和石块。

城墙由外墙、内墙和夹层组成,夹层填充了夯土,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城墙上还设有护城河,增加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2.3 城墙的防御设施古城墙上设有城楼、角楼和瞭望塔等防御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可以提供士兵驻守和观察敌情的地方,还可以用于射击和阻挡敌人的攻击。

3.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3.1 古城墙的历史意义古城墙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大同的兴衰和变迁。

通过研究古城墙,可以了解到大同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和军事防御等方面的信息。

大同古城墙500字作文

大同古城墙500字作文

大同古城墙500字作文
早就听说大同古城墙建筑雄伟壮观,堪称建筑艺术的精华。

于是在今年暑假的一天里,我们一家人沐浴着阳光,在古城墙上游览一番!走在路上,各种问题在我的心中层出不穷。

于是,我怀着好奇心问爸爸:"爸爸,以前的古城墙究意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会那样有名?"爸爸推了推眼镜说:“原来的城墙为十墙结构,早正方形。

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为3.28平方公里。

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

城内还设四门,分别为: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

四门之外又建有月城、护城河。

大同古城墙还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呢!"听了爸爸的介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得赞叹起来:“古代人民真了不起!”这时,我一抬头,雄伟的古城墙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它宛如一条青色的巨龙,盘绕在我们大同古城的四周,就像是我们的守护者。

沿着台阶,我登上了城墙,被这巍峨壮观的古城墙所震撼:古城墙高14米,宽25米,大约60多米有一个望楼望楼为砖木结构,高高的楼顶四周挂满了铃铛,风一吹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悦耳之声。

向城外望去,一条宽大的护城河如同一条玉带护卫着我的家乡--古城大同。

朝城墙另一端望去,一座座望楼巍然挺立,就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保护着芸芸众生。

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流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

啊,古城墙,我爱你!你那矫健的身姿,你那宽阔的胸怀,你那顽强的意志令人敬佩,令人赞叹啊!。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是古时候城市用来防御外敌的建筑物,一般由城门、城墙和城台组成。

城墙的构造主要包括:
1. 基础:城墙的基础一般很宽,为了使城墙的重量更加稳定,基础深度通常超过墙高的一半。

2. 墙体:城墙的墙体分为外墙和内墙两个部分,中间填充着夯土或者杂草,以增加城墙的耐久性和弹性。

3. 护城河:城墙外面有一条护城河,是为了抵御外敌攻来的水攻而设立,同时河水也可以降低城墙下面的地基潮湿度,增加城墙的稳定性。

4. 城门:城墙的大门分内门和外门两个部分,外门一般比内门高,以防敌人用木棒冲撞攻击。

5. 城楼:城墙的两端和一些重要的地方都要建设城楼,这样可以加强防守。

6. 垛口:城墙上面有一些射击口和观察口,便于守军进行攻击和防守。

古代城墙的构造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城墙有一定的差别。

总的来说,古代城墙在历史上保护了无数生命和财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大同城墙介绍

山西大同城墙介绍

山西大同城墙介绍
山西大同城墙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内城区的一座古代城墙,也是大同市的重要景点之一。

城墙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北方的长城”。

大同城墙总长约6.5公里,建筑高度达12米,宽度约3.5米,城墙筑有门楼、箭楼、敌楼、倾斜地楼等防御设施。

城墙由砖石垒砌而成,外部覆盖了一层紫色琉璃瓦,使得城墙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紫色的光芒,非常美丽壮观。

大同城墙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守卫塔楼,门楼上还刻有精美的石刻,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城墙内部有一条环绕城墙一周的护城河,河水长年保持清澈,增加了城墙的美感。

大同城墙曾是古代大同城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大同城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如今,大同城墙已成为了一处游览和观光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此外,大同城墙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游客在参观城墙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关于大同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知识。

总之,山西大同城墙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代城墙,值得游客来此一
览其壮丽景观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大同城区景点

大同城区景点

大同城区景点
大同市位于中国山西省,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

以下是一些大
同城区的景点:
1.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以其千年的
佛教艺术和雕刻而闻名,是世界文化遗产。

2. 广济寺:位于大同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寺内有许多
古老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是佛教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的朝圣地。

3. 大同古城墙:大同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

城墙
周长约14公里,有城门、角楼和箭楼等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工事的壮丽景观。

4. 大同火车站:作为大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同火车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
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元素,是游客们经过大同时的必经之地。

这些是大同城区的一些著名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大同古城墙的介绍

大同古城墙的介绍

大同古城墙的介绍
大同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山西右卫指挥佥事郭成所建。

大同古城墙与其他古城墙一样,它有四个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它的形状为一个长方形,周长约7.5公里;二是它的墙高约9米,厚约3米;三是在其东面的两个城门上各有一座四柱三楼式的城门楼,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门楼之一;四是城墙上有两道敌台,其作用在于加强城上防御力量。

大同古城墙早在元代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到了明代,大同古城墙作为边关重地,在军事防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同古城墙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保存着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

城墙四个方向上有四座瓮城,分别为东门、北门、西门和南门,瓮城上建有敌楼,在敌楼周围还有马面和其他附属设施。

除了这些防御设施外,大同古城墙还保留着当时建筑材料和工艺水平。

城墙外包以砖石、青砖或土坯砌筑而成。

城墙上建有城楼、箭楼和敌楼。

敌楼高出地面3—7米不等,用来了望敌情或射击敌人。

—— 1 —1 —。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

2.2瓮城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 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 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 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 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 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 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 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 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 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当敌人攻 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 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 中捉鳖"之势。
窝铺
窝铺
护城河
2.7大同古城墙的建造方法
明代的城墙是在辽,元城墙的基础上,全部用规整的石条,石砖,石板做基础,在原墙体基础 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 顾名思义,“三合土”即是以土为主的三种原料的混合物。利用这种混合物,可以夯打成最坚 实的土墙。其实真正用在建筑、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应该是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 合物。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 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 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 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 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城墙用砖都是糙砖,即没有经过打磨、切割、加工 的砖。常用型号有大城砖或二城砖,大城砖长44—48厘米,宽22—24厘米,厚11—13厘米, 二城砖长38—44厘米,宽19—21厘米,厚9—12厘米。旧城墙用砖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11 厘米,属二城砖。从收存的样砖来看,当时用砖不仅有附近砖窑烧制的,还有左云、右玉等地 的。有军人烧制的,也有服刑人员和民窑烧制的。使用白灰或掺泥浆砌筑,灰缝厚度在1.3—3 厘米之内,外侧收分(为了墙体更加稳定,砌砖时下大上小,且按一定比例退台砌砖)20%多, 墙体内侧砌筑无规则顺砖直上,直上段与土墙体倾斜部位用整砖或碎砖、碎瓦、石渣补砌。墙 基根厚度在1.8米多。城墙内侧没有砖砌体,只是土墙,上部砌有女儿墙。

大同古城墙简介

大同古城墙简介

大同古城墙简介大同古城墙原本可以完整地围绕整座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的历史沧桑和战争,城墙仅剩下了部分遗迹。

目前保存下来的城墙遗址,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计有十一个局部、段落。

其中,以东墙和南墙的保存较为完整,而西墙和北墙则比较破损。

城墙的总长约为12公里,高度3至7米,宽度5至12米。

大同古城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当时的大同是国都,城墙的建造是为了加固城市防御。

在历史的沧桑岁月中,城墙曾多次被攻破,如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经修建和加固城墙,使得它具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城墙上的瓦片、石头、砖块,保存下来的是这些朝代的建筑工艺、历史文化与审美观念的痕迹。

在城墙上走一圈,可以看到城墙上的石雕、字画、石器等文物,也可以欣赏到城墙下的民居、庙宇、商铺等传统建筑。

大同古城墙与城内众多的文化景点相互辉映,互为支撑、共同繁荣。

整座城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和人民的精神。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的建设面貌日新月异,大同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大同市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开展文物保护科技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等。

同时,也将城墙周边的建筑都纳入到了保护范围之内,以保障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市政府还通过跨国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城墙的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大同市政府和日本神奈川县政府联手推出了“大同古城墙和神奈川县的城池(古城门)”联合申遗计划,致力于把大同古城墙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与日本“江户时代的城池”加以联票提交申遗。

这将有助于加深大同古城墙的国际传播和认知度,进一步推进其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总之,大同古城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历史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价值,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城市历史与人文气息的绝佳机会。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大同古城的建筑中,传统民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一、平面布局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

外部区域主要是围墙和大门,起到保护家庭安全的作用。

中间区域是院落,是家庭日常活动的场所。

内部区域则是居住空间,包括卧室、客厅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种规划使得家庭内外空间有序分割,同时也考虑到了私密性和采光通风的需求。

二、建筑结构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材为主,结合使用土石等材料。

它们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即利用榫头和卯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连接,使整个建筑形成坚固的结构。

同时,这种结构也方便了建筑的拆除和修整,是传统民居耐久性的重要保证。

三、屋顶风格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屋顶风格主要有斜面屋顶和歇山顶两种。

斜面屋顶倾斜度较大,可有效排水,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

而歇山顶则是由两个对称的斜面组成,中间形成一个带状平台,既有美观的造型,又能保持屋内空间通风畅通。

四、装饰细节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装饰细节独具匠心,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

例如,传统民居外墙常常会使用黑白两色石砌墙面,以增加建筑的质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屋顶的檐口、门窗的雕花等地方也会添加各种石雕、木雕和彩绘等细节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

五、利用环境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传统民居常会建在山坡上,以适应山地的地理条件,保护房屋免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同时,民居周围的绿化植被和庭院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六、气候调节大同古城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因此,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中也注重气候调节。

例如,民居在屋顶上设置了宽大的天窗,方便采光和通风,同时也可利用窗外的自然光线和空气进行室内照明和通风。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一、大同古城墙关于大同城墙的由来,要上推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它的北段在今白马城、安家小村一带,留有遗存。

我们现在修复的城墙,是徐达在旧址上增筑的。

据《大同县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墙甃以砖。

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门各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有四,窝铺九十有六。

”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二十二岁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封为大将、左相国、大将军、征虏大将军、太子少傅、魏国公,五十四岁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关于营建时间,县志武事章说:“洪武二年正月副将军常遇春率郭英、汤和等攻大同,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奔甘肃,守将竹贞亦弃城遁,遂取大同。

又据明史记:洪武三年徐达率李文忠等诸将,从北京至甘肃、宁夏,全线打击蒙元余兵,洪武四年,明廷命魏国公徐达到北平、山西练兵,修缮城池。

洪武六年、七年继续在北平、山西防御练兵。

从以上史实看明代大同城墙不会早于洪武四年,主体竣工不迟于洪武八年。

县志记载,洪武五年所增筑应与实际吻合。

去年修复墙体时,发现了刻有“洪武五年”、“洪武六年”字样的城砖,这就充分证明了明城墙的营建时间。

明代大同城墙周十三里,比平遥古城大些,但与北魏城相比要小多了。

北魏城周长三十二里,东至御河桥东的古城村,南至南关的实验幼儿园一带,西是今天的西城墙,北是安家小村白马城一带。

现在恢复的明朝古城墙,大致呈正方形,城池也不是绝对垂直或平行,马面(凸出城墙的墩子)是它们的连接点,相邻墙体,有的几乎成一线,有的相差0.1—0.7米。

二OO七年实测,城墙东西长175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7200多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当然这也不精准,因为四周有转角,起始点从哪计,怎么计,待定。

等到城墙修复后,会有一个精准数字。

现存城墙占原总长度55%保存较好,即城墙的四个角部区。

墙高四丈二。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

一、大同古城墙关于大同城墙的由来,要上推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它的北段在今白马城、安家小村一带,留有遗存。

我们现在修复的城墙,是徐达在旧址上增筑的。

据《大同县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墙甃以砖。

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门各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有四,窝铺九十有六。

”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二十二岁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封为大将、左相国、大将军、征虏大将军、太子少傅、魏国公,五十四岁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关于营建时间,县志武事章说:“洪武二年正月副将军常遇春率郭英、汤和等攻大同,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奔甘肃,守将竹贞亦弃城遁,遂取大同。

又据明史记:洪武三年徐达率李文忠等诸将,从北京至甘肃、宁夏,全线打击蒙元余兵,洪武四年,明廷命魏国公徐达到北平、山西练兵,修缮城池。

洪武六年、七年继续在北平、山西防御练兵。

从以上史实看明代大同城墙不会早于洪武四年,主体竣工不迟于洪武八年。

县志记载,洪武五年所增筑应与实际吻合。

去年修复墙体时,发现了刻有“洪武五年”、“洪武六年”字样的城砖,这就充分证明了明城墙的营建时间。

明代大同城墙周十三里,比平遥古城大些,但与北魏城相比要小多了。

北魏城周长三十二里,东至御河桥东的古城村,南至南关的实验幼儿园一带,西是今天的西城墙,北是安家小村白马城一带。

现在恢复的明朝古城墙,大致呈正方形,城池也不是绝对垂直或平行,马面(凸出城墙的墩子)是它们的连接点,相邻墙体,有的几乎成一线,有的相差0.1—0.7米。

二OO七年实测,城墙东西长175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7200多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当然这也不精准,因为四周有转角,起始点从哪计,怎么计,待定。

等到城墙修复后,会有一个精准数字。

现存城墙占原总长度55%保存较好,即城墙的四个角部区。

墙高四丈二。

这次恢复施工中,东城墙第十一标段找到原海墁标高为12.6米,加上垛墙在14米以上,符合历史记载。

山西大同古长城介绍

山西大同古长城介绍

山西大同古长城介绍
大同古长城位于大同市城东南二十公里处,是我国万里长城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雁门关,西至平型关,全长二百余里。

大同古长城是明朝初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修筑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音:fú)和王翦(音:xiàn)率兵50万攻打匈奴。

为了防备匈奴的进攻,秦将胡服骑射,改
革军制,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

现在所见的大同古长城多是明
朝所建。

大同古长城是由内外两城组成的,内城有三座城门:西
城门、南城门、东城门。

城墙高七至十米,厚三至四米,共有城
台五十四座。

到了秦朝时又有蒙恬在此修建长城。

到了西汉时期
因匈奴南下威胁中原,于是刘邦采纳张良之计筑起了一道防御工程,使匈奴不敢南下而安守塞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原秦代长城的基础上加修了一道
新长城。

到了唐代,为防备北方突厥的侵扰,在原长城的基础上
又加修了一道新长城——西起今山西大同南口的贺兰山口、东至
今河北宣化北的红山子。

—— 1 —1 —。

大同城墙内的景点

大同城墙内的景点

大同城墙内的景点
大同城墙内的景点有:鼓楼、钟楼、古城墙、万佛楼、古城楼等。

下面我为你介绍一下这几个景点。

鼓楼是一座圆形的楼,一共有五层,顶层有一个洞,晚上,楼上会亮起灯光,可以照亮整座古城。

钟楼是一座圆形的楼,一共有三层,顶层是一个洞,里面住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小狗。

古城墙是在明朝时建的。

明朝时的城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城门——“广武门”。

这个城门高14米,宽6米。

城墙上有一个洞,从上面往下看,仿佛一只凶猛的怪兽。

古时候大同叫“广武”。

因为它座落在大同城内最宽、最大的地方。

万佛楼是一座五层高的楼。

第一层是一个佛堂,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佛像。

第二层是一尊高大的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第三层是三尊菩萨像——文殊、普贤、观音;第四层是一尊高大的佛像——地藏菩萨;第五层是一尊高大的佛像——普贤菩萨。

万佛楼和鼓楼之间有一座很大的广场——万佛楼广场。

—— 1 —1 —。

大同新城墙简介

大同新城墙简介

大同新城墙简介
大同新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古城墙。

它坐落在大同市城西的黄河之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它东西长5100米,南北宽3400米,占地面积1220亩。

大同新城墙在修筑时,为了尽量减少对百姓们的干扰,就利用了原有的旧城垣,仅在城墙下就填埋了2万多方土方,并用石灰、沙浆等材料筑成了一道长2公里、高2米至3米的护城土垣。

据考证,这段城墙为明成化年间所建。

墙高10米左右,周长达11公里。

为了便于平时城防和战时需要,城内还设有东、西两座城门和两座瓮城。

东门为正南门,西门为偏门。

大同新城墙还为城内百姓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所。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万家灯火、繁星点点,而城墙上则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城里的人们在享受着夜生活带来的乐趣时,城墙外则是另一番景象:成群的羊、马在城外草原上悠闲地吃草;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时不时传来一两声狼叫;而城上则不时传来几声炮响。

—— 1 —1 —。

山西大同城墙简介

山西大同城墙简介

山西大同城墙简介
大同古城,始建于北周,兴于辽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
历史。

大同古城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完整
的一座古城墙。

城墙周长7.8千米,高8~10米,底宽7.5~8米。

城墙为土夯筑而成,共三层。

城墙上设有敌台、马面、角楼、箭
楼等城防设施。

大同古城墙以其雄伟的气势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被誉为“北
方长城”。

大同古城墙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二是设计科学;三是结构严密。

大同古城墙为土夯筑而成,城顶设马道,马道上建有敌楼、
角楼等防御建筑。

马道左右两侧都有敌台,为防守之用,每座敌
台高4~7米,上建敌楼4~6座,可了望全城。

城上设望孔、箭孔
等射孔设施和了望台、了望塔等监视设施。

各城门上还建有瓮城
和箭楼(俗称瓮城门)。

在交通要道上建有门洞和月城。

大同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
价值。

—— 1 —1 —。

大同古城墙美篇

大同古城墙美篇

大同古城墙美篇大同古城墙美篇大同,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而大同古城墙,则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大同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大同古城墙的美丽与神秘。

一、历史沉淀——大同古城墙的起源与发展大同古城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位于大同市区中心,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达到了38平方公里。

整个城墙由砖石结构组成,高约12米左右,厚达10米以上。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规模庞大、工程浩大、精细严谨的建筑可谓是难以想象。

在明清两代中期以前,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同曾多次被毁坏重建。

而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当地政府为了加强防御,决定重建城墙。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施工,大同古城墙最终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完工。

此后,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并成为大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文化内涵——大同古城墙的独特魅力1.建筑风格大同古城墙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采用了明朝时期典型的“夯土夹砖”结构方式,整个墙体坚固厚实,构造严谨。

同时,在设计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如门楼、角楼、箭楼等。

这些建筑元素不仅增强了城墙的美观性,更彰显了大同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2.历史意义作为明朝时期重要的边防工事之一,大同古城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战争防御体系从落后到进步、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同时,在明清两代中期以前,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同曾多次被毁坏重建。

而大同古城墙则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成为大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不仅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同古城墙观光旅游。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在城墙上俯瞰整个大同城区,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美丽。

大同 古城墙

大同 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
现存大同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在元代古城墙上修筑的,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

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

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

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

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

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

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

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

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古城面积3.45平方公里,轮廓呈正方形。

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

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
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如今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同古城墙景区简介

大同古城墙景区简介

大同古城墙景区简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同古城墙,作为大同市的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兴衰和沧桑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瓮城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 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 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 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 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 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 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 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 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 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当敌人攻 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 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 中捉鳖"之势。
控军台 在现在的山西大同市城区仍然残存着明代的 城墙 在大同城墙四个角墩的外围,还各建有控军 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16.6米, 纵约15米,与角墩的间距约66米,上架 踏板与城墙相通。这在各地城墙中也是不多 见的。这些墩台的设置,主要是从战争上需 要考虑的,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 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 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 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
偏门楼
2.7大同古城墙的建造方法
此次对城墙的修复,在夯土保 存较好的地段修复遗失的夯土 层,外侧墙基用大青条石垫底, 然后外砌两层大青砖,内铺于 三层普通机制红砖,间隔一段 距离用红砖砌甲墙,之间用夯 土填充。在夯土不存或者保存 较差的地段都为水泥框架结构, 外贴大青砖。
三合土
2.5望楼
望楼就是建造在城墙上用于瞭望军 情的塔楼,有资料说大同古城墙有 望楼58个,从记载和卫星拍照看, 四大墙每边有十二个马面,那么就 有四十八个望楼,其实古代对箭楼、 望楼、偏楼(二城门)没有一个统 一固定叫法。在县志里,瓮城和月 城上的楼,都归入了望楼,东门有 瓮城楼,月城楼,南门的瓮城楼, 西门的瓮城楼、月城楼,北门的偏 门,加上这六个正好五十有四。望 楼唯一有记载名号的洪字楼,“乾 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 和造型颇为精美,两层三檐的构造 为望楼之最,乾楼和望楼的建造, 是其他知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少有 的。
2.8雁塔
雁塔高居于城墙之上,东临御河,南眺桑干, 北仰长城,既是军事侦察塔,又是风景瞭望塔, 还作为历代举子之振兴文风塔。此塔建筑 位置之独特,实用功能之众多,实属国内罕见。 为妥善保护这一文物,2008年7月,大同 市文物部门组织施工人员对雁塔实施了其 建成37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精 心拆下雁塔上的每块砖、每个砖雕、每个 套兽构件等,仔细编号、打包。今年将其 在府文庙中重新使用原构件、原材料,复 原建成,使其得到了妥善的异地保护,同 时也为府文庙景区增添了新景。现在,大 同市古城已形成了城墙之上的雁塔与府文 庙的雁塔一大一小、两相对应、相映成景 的独特景观。建于南城墙之上的雁塔,依 照明代遗存雁塔的式样建成,其体量的加 大和高度的加高,旨在使其与大同古城的 整体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zwgk/bmdt/201301/20837.html
/p/345215387 /news/detail_2012_09/20/17759135_0.shtml /news/html /shtml /view/html 大同规划展览馆 东城墙平城记忆馆 东城墙中国雕塑博物馆
2.3角楼与控军台
2.4箭楼,月楼,偏门楼,闸楼
其实古代对箭楼、望楼、偏楼(二城门) 没有一个统一固定叫法。在县志里,瓮 城和月城上的楼,都归入了望楼,在主 城墙的城门楼外,有一弧状墙体,并与 主城墙相连,墙体上建有偏门楼(或叫 二城门)。月城是在瓮城外有一弧形墙, 与主城相连,所圈地形,形状似月,习 称月城,在月城的正面建有闸楼(设有 吊桥),也叫月楼或箭楼。当在月城上 有多座城楼时,就按其位置进行名字上 的区分。
谢谢观赏
2.3角楼与控军台
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俊秀精巧的角楼,它们 战时既能观察敌情和打击敌人,平时又可以供 游人欣赏塞外的雄伟气象和秀丽景色,两者得 以巧妙的结合。其中,以西北角楼尤为高大瑰 丽。此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 位上,所以称为“乾楼”;又因它是城内最高 的楼阁,作为“镇城之物”,所以又称为“镇 楼”;还由于它呈八角形,也称为“八角楼”。 因为平时游人常常于此登高览胜,所以又有 “镇楼秋爽”的盛誉。明、请两代许多著名文 人学士登临此楼时,写下了不少咏怀之作。乾 楼按八卦讲,在西北角的乾位,那么东北角楼 应叫艮楼,东南角楼应叫巽楼,西南角楼叫坤 楼。这四楼所处位置均为角部连接点。乾楼现 已无存,仅有已修复的三座角楼供人观赏。
2.8雁塔-大同古城墙的独特之处
• 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 雁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 年)。 位于大同南城墙之上。与云路、牌坊同属文 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 夸官的场所。塔高约14米,是八角七级空心 砖塔。外形秀丽,结构奇特,其建造位置极 为特殊。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座 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锒 碑碣一块,上刻明、清两代部分举子的姓名、 住处与功名。二层以上塔身各开四门,依八 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层上均有仿木结构的砖 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飞檐,檐角有风铃悬挂, 风吹铃响,别有情趣。塔内为八角形通直空 心,设有跳脚踏砖。游人可直攀塔顶。雁塔 东濒御河,居高临下,依塔了阵,不易发觉, 故又有瞭望塔之称。
建设中的洪字楼2.6窝铺,吊桥护城河窝铺是建在城墙上用于隐藏士兵的洞穴,高不 会超2.2米,宽4米以内,它不漏雨,挡风保暖, 并有木地铺,一面坡,两个望楼之间为一个城墙 段,每段布置2个,每面24个,四面共九十六个。
护城河。古代建城墙时,就近取土形成围城壕 沟,叫城壕,蓄水后叫护城河。因大同城墙高大 墩厚,故护城河沟宽水深。宽十米多,深五米多, 距城墙约40米。 吊桥,全部或一部分桥面可以吊起、放下的桥。 用在护城河及军事据点上。现代在通航的河道上, 为了便利船只通过,也有架吊桥的。 大同古城墙 月城外的吊桥不可移动。
2.9城墙-内部,细部与装饰
砖构件
炮台
石狮
屋顶装饰
上马道
从城楼内部向外看
雁塔内部
牌匾
戏台
岳飞庙
五岳庙
排水渠
门牌
垛口
内部
梁架结构
内部
内部
本PPT资料来源 / /p/1263980399 /content/12/0417/16/9664620_204424951.shtml /submsg/9081861/ / /p/698757237
大同城市范围的演变
大同古城墙
城墙的结构
1大同古城墙的布局
• 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 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 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 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四 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宽16.6米,纵约 15米,与角墩间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 相通。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城门的门洞 进深约30米,上建箭楼或匾楼。城墙外侧 修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 曾经波光涟漪,上设吊桥。城内有4条大街、 8条小巷、72条绵绵巷,街衢规整通达。每 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 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 城中心为4座精美的牌坊,称四牌楼。
大同古城墙的结构
天津大学2012学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建丙 王轲 2013.2.1
•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 土高原东北边缘。东经 112 ° 15′~114 ° 15′ ,北纬 39 ° 00′~40 ° 30′ ,京包铁路、 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 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 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 市。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 积的9.1%。总人口约331万(2011年)人口 密度226人/平方千米,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 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 市,华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化工能 源基地,国际较有影响力城市素有“中国雕 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大同古城墙的布局
大同古城墙的主要结构包括城门, 瓮城(又名月城),角楼,箭楼,闸楼, 月楼,望楼,偏门楼,窝铺,控军 台,护城河以及吊桥。
2.大同古城墙的布局
2.1城门 • 城门楼。东曰和阳,南曰 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这是大同的城门楼。一九 五二年拆钟楼前后,北城 门、东城门、西城门也被 拆除。唯有南城门楼保存 至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拆 除,门洞在一九八一年市 政公司修路时拆除。
窝铺
窝铺
护城河
2.7大同古城墙的建造方法
明代的城墙是在辽,元城墙的基础上,全部用规整的石条,石砖,石板做基础,在原墙体基础 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 顾名思义,“三合土”即是以土为主的三种原料的混合物。利用这种混合物,可以夯打成最坚 实的土墙。其实真正用在建筑、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应该是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 合物。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 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 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 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 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城墙用砖都是糙砖,即没有经过打磨、切割、加工 的砖。常用型号有大城砖或二城砖,大城砖长44—48厘米,宽22—24厘米,厚11—13厘米, 二城砖长38—44厘米,宽19—21厘米,厚9—12厘米。旧城墙用砖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11 厘米,属二城砖。从收存的样砖来看,当时用砖不仅有附近砖窑烧制的,还有左云、右玉等地 的。有军人烧制的,也有服刑人员和民窑烧制的。使用白灰或掺泥浆砌筑,灰缝厚度在1.3—3 厘米之内,外侧收分(为了墙体更加稳定,砌砖时下大上小,且按一定比例退台砌砖)20%多, 墙体内侧砌筑无规则顺砖直上,直上段与土墙体倾斜部位用整砖或碎砖、碎瓦、石渣补砌。墙 基根厚度在1.8米多。城墙内侧没有砖砌体,只是土墙,上部砌有女儿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