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互动与合作
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系郭智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把师生互动体现在了课堂上,却遗忘了在课堂下的师生互动与合作。那么如何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就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仅应该尽可能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还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生互动与合作主动参与
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在课上与课下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本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加强师生互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学生的“眼睛”留作业
在为学生创造机会加深一般知识的理
解方面,作业的价值不应忽视。但是要如何留好作业,我认为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1作业的选择凸显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首要推崇的。我们可以把作业当作“商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选作业内容,自定具体数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的需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2作业的内容突出层次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留作业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要有思维能力的创新。有弹性的分层次作业,承认差异,促使学生各有所得,提高了学习效率。
1.3作业的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中,对评价提出许多先进的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中,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应注意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互结合,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口答、笔试或竞赛等形式。无论哪种评价,都要坚持差异性和鼓励性原则,让每一个学生
都能在评价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2.教会学生反思自身学习的成败
学生常常陷入一个怪圈,错误的认为自己由于过去血液不良,现在以至将来也无法赶得上。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可以学着做自己学习之路的掌舵人。要帮助学生摆脱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以激励他们取得好的成绩。具体方法如下:
2.1近期目标
目标应该设定为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有一定难度的(可实现)而不是太容易的。例如:目标是:这个星期要安排好时间,多挤出3个小时学习。教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预测并克服困难,随时调整计划,在计划时间截止时评价是否实现了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如期实现目标,应教会学生下次如何改进。
2.2学习策略
传授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比如概括和分类的技能;强调有意义的可运用于跨学科多情景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低效的方法,比如易导致死记硬背的机械重复。
2.3成功体验
学生评价自己的成功,强调近期目标的实现和学到哪里了而不是成绩。例如:应该关注的是“我进步了多少?”,而不是“我得了多少分?”。
2.4成功原因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成败原因作出反馈,帮助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是答案不正确、不完整,还是粗心大意犯了错?务必使学生明白他们错在何处。试着问这样的问题,“你在回答或解决那个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3.用心交流
首先,换位思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的前提。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其次,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应该摈弃“师道尊严”,平易近人,真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我们可以通过谈心、作业本、书信和一些网络工具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教学需要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出发,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下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的栋梁之才,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裴娣娜.《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出版[2] 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郭景扬、练丽娟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2009-06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