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余光中写乡愁的作品
余光中写乡愁的作品
余光中描写乡愁的作品有:《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雨季》《摇摇民谣》散文:《听听那冷雨》《地图》《伐桂的前夕》《从母亲到外遇》也是写乡愁的。
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作品赏析:《摇摇民谣》六十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随意翻版国外的唱片,真正投资本土音乐的人在当时少之又少。
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
年轻一代已日益习惯于聆听外来旋律,本土文化的印记已经渐渐在外来文化面前磨灭殆尽。
用乡愁来表达自己思乡情怀之情的著名诗人
用乡愁来表达自己思乡情怀之情的著名诗人
用乡愁来表达自己思乡情怀之情的著名诗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两位:
1.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大多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和抨击,同时也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余光中: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乡愁》就是表达对故乡和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诗人。
乡愁 余光中 知识点
《乡愁》余光中知识点《乡愁》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物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带有对现代化变迁的反思。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知识点:诗人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文学作家,生于1933年,作为新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清新、纯粹、抒情而蕴含哲理而著称。
题材与主题:这首诗的题材是乡愁,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以故乡的具体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结构:这首诗包含五个六言绝句。
每一节都描写了不同的故乡景物,如乡村小巷、父亲的典故、翻修的庙宇、大坝上的荷花、岛上的童年。
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回忆故乡时的情感触发点。
意象与比喻: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和比喻,如“小巷”、“麦穗”、“黄昏”、“巴士”等,这些意象强化了对乡愁的表达。
比如,小巷代表了家乡的宁静,麦穗和黄昏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
用词精炼:余光中在诗中运用了精炼的用词,每个词语都具有深刻的寓意。
例如,他用“住了一家老小”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思念,用“老庙斜阳穿树影”来形容故乡寺庙的景象,用“父亲种田母亲织”来表现家乡的宁静和温馨。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贯穿整首诗。
诗人通过故事情节和景物的描写,传递出对家乡的深切感情。
现代性与变迁:尽管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旧,但也不乏对现代化变迁的反思。
例如,诗中提到“巴士风吹尘土急”,暗示了现代化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也让乡愁更加浓烈。
反思与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乡愁的表达,还引发了读者对家乡、故土、时光流逝的反思。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回忆故乡,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生活的挑战。
总之,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深具感情和思考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深刻地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对家乡情感的真挚表白。
《乡愁》名家鉴赏
《乡愁》名家鉴赏《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下面是《乡愁》名家鉴赏,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
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
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
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贱人也”。
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虽然余光中初期的诗歌创作曾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论争中,他却反戈一击,批评了现代派诗歌内容虚无、表现晦涩的恶性西化倾向,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融于一炉。
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
因此《乡愁》一诗的主题虽然是传统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特征。
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视角非常新颖,表现技巧非常圆熟,悄然无声地将传统无形地融合在现实之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恋之中。
强烈地表现了海外游子要求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憬。
所以说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作者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真气”中的乡愁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
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
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
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写乡愁的名家作品
写乡愁的名家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23年创作的诗歌。
诗中通过描绘家乡的风景、人物和传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怀旧之情。
余光中用简洁而感人的语言,勾勒出了乡愁的轮廓,让人们感受到乡愁的真挚和深刻。
2. 《归隐集》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集。
杜牧在《归隐集》中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归隐的愿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
3. 《故乡》是现代作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后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变化的感慨。
鲁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的冷漠与无情。
除了以上几个例子,还有很多写乡愁的名家作品,如余华的小说《活着》、茅盾的小说《春蚕》、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等等。
这些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怀旧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愁的深刻和真挚。
乡愁的两种表达方式——余光中《乡愁》与洛夫《边界望乡》的对比
无依 的精神体会就在这个 时候 酝酿出 了一位伟 大 的乡愁 派诗人 洛 夫。洛夫就像漂浮在水 里的无根之萍 , 在不 断行 进的过程 中 , 创作 出了大量 的乡愁诗 歌 ,而这种斩不断 的中 国传统 文化 的底 蕴 也不 断撞 击着他 的读 者 ,引发着 他们强 而有力 的思 想共 鸣 , 《 边界望 乡》 无疑是其 最为成功的代 表作 之一 。
三、 截 然 不 同的 诗 歌 创 作 形 式
放 大 了 来 , 形 成 了一 种 具 有 独 特 风 格 的 表 现 形 式 。
在这两首诗歌的外在表现形 式上看 , 我们就会 发现这样 , 一 个整齐工整 、 一个独 出心裁 : 一个感情平稳 、 一个感 情激荡 , 这 两 首诗 歌在 表现 形式 上 的区别 也就 成为 了这两 首诗 歌 最大 的 不 同 。从整体上看 , 余光 中创作 的《 乡愁 》 总体来 说节奏较 为平稳 , 静态化 的观念较为常见。首先来说 , 诗人 在诗中选 取的几个 人生 阶段都 是循 序渐进 的 , 如少年 、 青年 、 中年 、 老年 , 形成 了一种 层 次分 明的感 觉不会给人造成一种 巨大的落差 感 ,虽然在 时间上 存在着跨 度 ,合理有序 的叙事 手段 有效 的防治了诗歌 中整体割 裂性 的出现 。其次 , 作者在这首诗歌 中另一处别 出心裁 的地方就 在 于选 择用静态 的东西来作 为乡愁 的具象 物 ,通过静 物来寓 意 无 限深刻的动态想象 ,新 颖别 致具有独 特的艺术效果 。但是 在 “ 诗魔 ”洛 夫的笔下我们却看到 了另 一种十分不 同的表现方 式 , 《 边界 望乡》描写的是作者离开故 乡三十年后 的一次返 乡经历 ,
的近 乡情 更 怯 时 , 着重刻 画了游子手心所 冒出的汗 , 在 描 写 游 子
乡愁 土地 文学作品
有关乡愁、土地的文学作品:一、鲁迅的《呐喊》未庄的狂人,鲁镇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一个个农民形象构成了鲁迅笔下的乡土,也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大地的农民形象。
对着乡土,鲁迅发出了呐喊。
《呐喊》里的《故乡》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首归乡曲,《呐喊》里的《狂人日记》发出了响彻千年的“救救孩子”。
这本《呐喊》,为的是叫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为的是唤醒不幸不争之人。
鲁迅笔下的乡土,是带着思考和审视的乡土。
二、沈从文的《边城》湘西之水哺育了沈从文的文学生涯,也带来了美好的风光和人情。
情窦初开的翠翠对傩送的深情,一生呵护翠翠的爷爷,以及善良美好的两个兄弟,读《边城》,看到的是乡土中国的厚重和善良。
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的后花园,也是她的故乡。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三重视角转换交替,写出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展现了“北中国”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四、贾平凹的《秦腔》《秦腔》也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代人关于乡土的记忆。
它的重心不再是乡土的愚昧,而是没落。
清风街上,贾平凹用土话写成的这本巨著,大概会带给我们诸多的回味和不舍。
或许,这是最深的乡愁。
五、陈忠实的《白鹿原》白鹿原这一方社会,整个都在发生着打碎和重构,更不会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样,这道‘原’在近50年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这道‘原’上的人也必然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和心理的剥离过程,故事就一桩接一桩地发生了……”这是陈忠实的乡土,是那个时代的乡土。
拓展资料乡土文学,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席慕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歌手,以他独具一格的文风和情感表达而广受赞誉。
他的诗作及歌曲中融入了对乡愁的深思和表达,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诗作《乡愁》更是被广泛传诵和喜爱。
下面我们将对席慕容的《乡愁》进行原文展示及赏析。
《乡愁》的原文如下:简单生活童年的瞬间荡秋千追风跑青涩的土里埋下了种子长出我们日后盖房子的木头那时候的陆家嘴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现在却快变成一个金融中心了我小时候喜欢画树在白纸上摇着画笔随意描画好像是个呆大的傻瓜现在这一切却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啊谁能将那年的时间拉回小时候的家乡啊农舍和荷塘那时候的自由像附着在双脚的泥土那时候的小伙伴都长大了长大了就迈出那个故乡长大了就会有机会换取欢喜时间过去故乡留下的只有我们的记忆愿你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乡愁》是一首描写席慕容对童年乡愁的感慨诗。
诗中描绘了童年时代的简单生活和快乐时光,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进行的赏析。
首先,席慕容通过描绘童年生活的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纯真、自由的世界中。
在诗中他提到的荡秋千、追风跑等形象,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这些纯真的瞬间构成了他对乡愁的情感基础。
其次,诗中描绘了家乡的变化。
席慕容提到了陆家嘴,它曾经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如今却变成了一个金融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席慕容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乡纯真与自由的怀念之情。
再者,诗中反映了时间的流转以及人们的成长与离别。
席慕容提到了小时候喜欢画树的场景,暗示着他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天真。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时间带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
而小伙伴们也都长大了,离开了故乡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席慕容传达出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最后,席慕容在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化的担忧,并希望家乡能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乡愁》原文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家贾平凹乡土文学代表经典语录
作家贾平凹乡土文学代表经典语录作家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经典而引人深思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仅是贾平凹作品的精华,更是对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贡献,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些贾平凹乡土文学代表经典语录。
1. "乡愁是我最早的胃痛,也是我永远的牵挂。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的小说《秧草地》,生动地表达了贾平凹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心系着乡村的风土人情,深深感受到乡愁给他带来的情感压力和挣扎。
2. "乡村不是荒芜之地,而是内心最深处的理想乌托邦。
"这句话出现在贾平凹的小说《带灯》,他提醒人们,乡村并非一片荒芜之地,而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梦想的乌托邦。
在贾平凹的笔下,乡村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的地方,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3. "每一个乡土故事,都是生活的镜子,透视出人性的善恶。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的小说《高老庄》,他认为每一个乡土故事都是真实生活的投影,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真实的人情世故。
贾平凹通过描写乡土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4. "乡土文学属于每一个乡村,也属于整个世界。
"这句话体现了贾平凹对乡土文学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乡土文学不仅仅是乡村的事情,而是与整个世界相关的。
乡土文学是关于生活的文学,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触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5. "乡土文学是乡村的声音,也是城市的回声。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的小说《素秋》,他认为乡土文学是乡村的声音,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城市人对乡村的思考和回忆。
乡土文学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乡村的美和哀愁传递给读者,让读者重新审视城乡之间的关系。
通过欣赏贾平凹乡土文学代表经典语录,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平凹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乡愁余光中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乡愁》的社会影响也十分广泛。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关注 和热爱,激发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它也启示了人们对 于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作品影响
教育意义
《乡愁》的教育意义也非常深远。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个人文教育的范 本。它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人们要珍惜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关注祖国的统 一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
《乡愁》 余光中
-
1 作品原文 3 作品鉴赏 5 作品影响
目录
CONTENTS
2 创作背景
4 总结评价
6 个人观点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小时候 母亲在那头 我在这头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 新娘在那头
我在这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后来啊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1950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4年起留学美
让人们思念故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时间为线索,
4 通过描写不同时期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故
土 在的 这怀 首念 诗。 中他 ,以 作一者个将游个子人的身情份感表融达入了到对祖故国土的思念之情 中, 抒 通发 过出 描强 写烈 小的 时民 候族、情长感大和后对、祖后国来统和一现的在渴四望个阶段的生活经
历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怀念
5 之情。在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
都代表着不同的乡愁情感,"这头"、"那头"、"外头"、" 里头"等词语则表达了游子与故土的距离之感。这些元素
乡愁
2、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 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第四节,充其量 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 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 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 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故乡之思
托物寄情
逐 层 推 进
家国之情
比 较 席慕蓉说是“没有年 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 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 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 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仿写句子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2)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 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 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听朗诵,感乡愁
乡
小时侯
愁
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听读全诗,感知诗作表达了
整 体 感 知
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
感,但在《乡愁》诗里,它 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 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 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 “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 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 感的形象。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 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优秀
邮票
代表了书信传递的乡愁, 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 思念之情。
船票
代表了往返家乡的乡愁, 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思 乡心切的心情。
坟墓
海峡
代表了生死离别的乡愁, 反映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 怀念之情。
代表了隔海相望的乡愁, 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 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04
作品价值
文学价值
情感真挚
文本分析
主题思想
乡愁情感
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表达了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 无尽的忧伤。
距离与时间
诗中通过描述不同阶段对故乡的情感变化,展现了时间 与距离对乡愁的影响,反映了从童年、青年到中年的不 同人生阶段对故乡的不同感受。
回归与寻根
诗歌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渴望,以及寻根文化的意义, 突出了对故乡的情感依恋和文化认同。
作品通过对家乡的回忆和 思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引发共鸣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增强了人们对家乡和亲 人的思念之情。
促进社会和谐
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 和社会情感,有助于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价值
培养爱国情怀
作品通过对家乡的思念,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怀 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诗人风格
该作品反映了余光中一贯的诗歌风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的艺术元素,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魅力。
主题价值
通过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对亲 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 思考。
研究展望
文本细读
诗人其他作品对比
背景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文本细读的 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乡愁》 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 一个句子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 艺术价值。
乡愁作者及写作背景
乡愁作者及写作背景《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
下面是乡愁作者及写作背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作者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人物评价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做诗来做,把诗当做艺术来做”。
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
”谢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铜玩得很好,你会惊诧于他将冰冷坚硬的铜以一种柔软温情的感觉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真性情的体现,而这种情怀,也是诗歌所需要的。
(朱炳仁)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
其中最著名有《乡愁》。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
乡愁
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放飞想象,就“乡愁是什么”这个话题抒写 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示例: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乡愁是 ___________。
细腻品读 的内容
母子 之别 _____ 夫妻 _____之别 家国 之别 _____
母子 ______之别
优美解读 读出诗境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在作者眼里乡愁是什么 ? 3、诗人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的乡愁一样吗?
家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母子离愁 时 生离之愁 愁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夫妻离愁 间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朗读技巧提示:
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 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 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 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 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 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 韵》《春天,遂想起》。 1928年出生于南 京, 1949年去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 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 “掉头一去 已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 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 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 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 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 出了《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
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
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
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是五十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一位自由派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思乡的情怀,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平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小说评价
(一)关注女性命运
取材于民国初年的婚姻故事、或光复后十年间台湾人的生活面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妇女悲苦命运,触及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体察中国妇女的诸般痛苦,以期透过妇女人生悲剧反映现实,描写世界。
写出了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的家庭婚姻悲剧及其痛苦不幸的命运,是一部半封半殖中国女性的婚姻悲剧史,其笔下的女性是封建婚姻制度礼教和资本社会金钱势力下的牺牲品,表达了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与愿望。
叶石涛评
她的作品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女性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殉》方大奶奶,揭封建婚姻制的罪恶。
《烛》启福太太大妇的悲剧
《金鲤鱼的百裥裙》小妾的悲哀
《晓云》金钱造成的爱情悲剧。
夏晓云、梁思敬、何静娟
(二)、表达思乡怀旧之作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60年出版。
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向世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虽看似描写狭小,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u?url=/v_show/id_XMzM0MjIyMzg4.html
/show/9OLHEDQ2ywAffDNm.html?lb=1
1、通过对少年时相识的那些善良而不幸人物的回忆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怀。
秀贞纯真执着,宋妈善良勤劳质朴宽厚无私,小偷无奈偷窃为弟,兰姨娘欢笑快乐获得幸福,严慈正直的父亲
2、通过对北平古城风物的回忆描绘表达思乡怀旧感情。
春天的风沙牡丹,夏天的知了灰鹤,秋天的葡萄霜叶,冬天的大雪驼铃。
排成一长排沉默站着等人安排的骆驼,胡同,四合院,小吃等让人似乎闻到了北京的豆汁味,四合院的泥土味。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的小说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
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
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
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
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
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外乡人视点的小说
艺术上:
1、结构精致独特:由五个短篇构成一个长篇,故事虽各不一,但以“城南旧事”统摄全篇,且采相遇、相识、相知、到离别这样一个一致的故事结构,使得整篇小说具有整体感。
2、文类特别:是小说散文诗三种文类的结合。
作品从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性质的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形式的风格。
但林海音不反对将它看成自传体小说。
3、小说中无飓风狂浪,无滚滚浓烟,有的是一片清淳的抒情,恬淡素雅的韵味。
这得益于悠悠童年视角,及白描手法的运用。
童心悠悠,没有尔虞我诈,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只有宁静悠远安祥,大人们的哪个是贼子,疯子傻瓜子骗子,我分不清,分不清天海的区别,太阳的升起。
小说用纯真的童年视角观察社会,给作品增添了情趣,真实感,有种清丽舒缓的情调。
白描手法运用娴熟,人物情感抒发得体。
如秀贞失女而疯,本可煽情描写,但她
仍平心静气的写,整理衣箱,劝他吃饭,赶苍蝇,轻声走路,悄声说话,能过这些举动看到一个备受折磨的心灵。
再如宋妈失子后的心理描写同样是白描手法,面对巨大变故,在异常平静外表下掩盖着很不一般的痛苦的心潮。
作品整体风格恬淡,细致不纤巧,幽微不晦涩,委婉不庸弱。
选材平淡无奇,但以小见大,揭出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
一条钟理和: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钟理和是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继承了由赖和开创的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丰硕的乡土文学作品,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悲剧人生,历经坎坷的短暂一生。
在钟理和短暂的45年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是台湾文艺界和广大台胞对他的崇高赞誉,也是对他为台文艺事业执着追求一生并献出生命的精神的最恰切的概括。
钟的
一生,将大陆和台湾连结在一起,在他身上沸腾着“原乡人”的血。
爱的代价、文穷而后工,贫贱夫妻这几个词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