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

合集下载

8.禅宗故事百篇

8.禅宗故事百篇

8.禅宗故事百篇本来面目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乞丐与禅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

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

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

禅宗故事矛盾

禅宗故事矛盾

禅宗故事矛盾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又听闻龙潭有位著名的禅师,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德山禅师顿时无言以对。

德山开悟公案共有三段,上述截取的是其中的第二段。

不过这段公案看起来真是没头没尾,不知所谓。

若说这段公案与夫妻吵架有关就更是从何谈起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著名的禅宗公案。

吵架是夫妻生活的常态,若是问吵架在吵什么?很多人都会答吵一件事。

而这偏偏就是大多数架吵起来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以为吵架之中只有事。

其实吵架包括吵架的事和吵架的状态。

要结束吵架,事未必要处理,但吵架的状态却是必须处理的。

若不知吵架状态的存在,那就无法处理了。

所谓吵架的状态就是我今天就是有委屈、有愤怒、有不甘等等情绪,这些情绪需要抒发,所以借一件事把这些情绪发作出来。

比如德山禅师,他南下的目的就是批判南传佛教。

他是带着一颗不满的心来到龙潭的。

所以龙潭即使有龙又有潭,他一样会借其他事由来发作自己的情绪。

龙潭禅师正是看到了这点,知道不必回答他为何龙潭没有龙又没有潭这个问题。

他的症结在自己的状态。

所以回答你辛苦了,你现在就在龙潭。

这是把德山禅师从事件中拉出来,从而看到自己的状态。

德山知道了自己对龙潭的种种不满并非因为龙潭不好,而是自己的状态不好。

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心情好的时候路边的花花草草似乎都在对我们微笑。

而一旦心情不好,那些花儿似乎也有些蔫吧了。

花没有变,草也没有变,但我们的状态变了。

可见夫妻吵架之中,引发吵架的事件,可以处理,也未必必须处理。

重要的是我们要处理对方的状态。

举一个处理状态却没有处理事件的例子。

有一次我对夫人表示不满。

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说,这件事我也没有办法啊,只能这样啊。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禅宗

禅宗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让你受益终身的禅宗故事

让你受益终身的禅宗故事

抗船赶路

一个青年人背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 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惫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也磨 出了水泡,手也被刮破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疲惫和 失望纠缠着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他:“你的背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 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受伤寂寞时的烦恼……. 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这里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 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重,我扛的动吗?” 大师微微一笑说:“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 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 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们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执著不忘,就成了人生 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化繁求简

路人站在匠人和他雕琢的巨石前,看他究竟要把这块巨石雕刻成什么。匠人的锤子,凿子丁丁当当的响 着,石硝乱飞,地上纷陈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看了半天,路人也看不出什么。只好打断了他的工作,向他询问。 “你这么打石头,究竟要把这块石头雕成什么样子呢?” “我也不知道,不过等我把多余的石头全部打下来之后,你就明白了。” 于是路人继续在一边观看,一边耐心的等待下去。终于,巨石渐渐隐约成形,变成了模糊的雕像,是一 位坐着思考的沉思者 “看出来没有,小伙子?”匠人停下来休息的时侯问路人一句。 路人点点头。 “雕像就在里面,只是被那些多余的石块掩藏着,你只要把那些多余的石块一一凿去,它就显现在眼前 了。”
珍惜眼前的现在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 节!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9.禅宗故事百篇

9.禅宗故事百篇

9.禅宗故事百篇本空非有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

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

’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

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苏东坡为之语塞。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国师与皇帝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顺治皇帝:‘如何用功?’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禅宗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它们不仅通俗易懂,还富有哲理,让我深受启发。

在禅宗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杯茶》这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去拜访一位禅师,希望通过与禅师的对话可以学到更多的智慧。

禅师给他倒了一杯茶,然后继续给他倒茶。

学者看到茶杯中已经满了,但禅师还在不停地继续倒茶。

学者忍不住提醒禅师茶杯已经满了,禅师说:“你的杯子已经装满了学识和自负,怎么可能再接纳新的知识和智慧呢?要想取得更多的智慧,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傲慢。

”通过《一杯茶》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就不能再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就会限制自己的进步。

只有当我们心态开放,虚心去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智慧。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禅宗故事是《六个和尚》。

故事中,六个和尚一起渡河,到对岸后,他们发现船上只有五个桨。

他们都想争夺桨来划船,结果导致争斗和混乱。

有位聪明的和尚主动将自己留在了河中,舍弃了争斗,使得其他人可以安全到达对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学会舍己为人。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争执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考虑全局利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舍弃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可以换来大家的和谐和安全。

禅宗故事中的一些小细节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如在《行者归西》这个故事中,行者离开辅国寺之前,他告诉和尚们,“今日众僧不可送,走私安边。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也就是说,有些事情不需要别人去帮助,自己也可以做好。

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学会自觉自律,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禅宗故事还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哲理。

在《相国寺的碓石》这个故事中,寺庙里的碓石磨损得厉害,大家都在争着修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外地的僧人来到寺庙,看到碓石的情况后,他决定什么都不做,只是专心地做自己的修行。

不久之后,碓石奇迹般地恢复了原状。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引言禅宗以其深奥的哲学和简约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禅宗的禅师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教导方式,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向您讲述一则禅宗故事,让我们一同领悟禅师传承下来的道理。

故事在某个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一位名叫慧心的禅师。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温和的态度而受到大家的敬重。

许多人前来探访他,希望能从他那里学到禅宗的真谛。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前来向慧心请教。

他疲惫不堪,满脸焦虑地告诉慧心自己感到迷茫和失落。

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努力追求幸福。

慧心静静地听着他的诉说,然后微笑着说道:“我有一个小任务给你。

请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去山上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疑惑地看着慧心,不明白野花与他的问题有何关系。

几天后,年轻人带着一朵鲜艳的野花回到寺庙。

慧心接过花,微笑着对他说道:“请明天再去寻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虽然不解,却按照禅师的指示继续每天采摘野花。

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年轻人带了一个鲜花盛满的花篮来见慧心。

慧心欣喜地接过花篮,然后对年轻人说道:“好,你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

现在请你把花篮里的花倒在地上。

”年轻人有些犹豫,但还是照办了。

丰富多彩的花瓣洒落在地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花海。

慧心注视着这美丽而短暂的景象,然后转向年轻人说道:“你可能会问,这些花朵的美丽有何意义?它们会枯萎、凋谢、最终消失。

然而,每天早上去寻找野花的过程,正是你追寻内心安宁和幸福的体验。

”道理这则故事传递着禅师慧心所教导的哲理。

他通过寻找野花的过程,引导年轻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追寻。

1. 当下的重要性禅宗强调当下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禅师要求年轻人每天寻找野花,并将其带回来。

这个简单的任务是为了提醒年轻人关注当下的美丽和珍贵。

禅师慧心教导我们,只有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2. 追求内心安宁故事中,禅师告诉年轻人通过寻找野花来追求内心的安宁。

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人们的心灵得到平静和满足。

禅宗小故事——珠光饮茶一休禅师有一个弟...

禅宗小故事——珠光饮茶一休禅师有一个弟...

禅宗小故事——珠光饮茶一休禅师有一个弟...
一休禅师有一个弟子名叫珠光,特别喜爱喝茶。

禅房内,一休禅师问珠光:“你在以何种心态饮茶呢?” 珠光答:“为健康。

” 一休禅师又给珠光禅师讲了一则“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问珠光对这则公案的看法。

珠光默然不语。

一休禅师于是端起桌上的茶碗放在珠光手上,随之大喝一声,将茶碗打落在地。

茶碗碎成数片,珠光却站立不动。

就这样站立了好一阵,珠光向一休禅师一拜,走出禅房。

一休禅师回身叫住珠光:“这茶碗已经打破,你可还有茶饮?” 珠光合拢两手,做捧茶碗状,答:“仍是在饮茶。

” 一休禅师追问:“你已走出我这禅房要离开,怎么还说在饮茶?” 珠光答:“弟子去那边饮茶。

” 一休禅师又说:“我在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却只知答这边喝茶,那边喝茶,可见这茶饮得全无心得。

这种无心饮茶之行为,将是如何?” 珠光答:“这无心之茶,是柳绿花红。

”一休禅师听后心中大喜,向珠光传授了印可。

禅宗智慧在日本,包括茶道在内的剑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珠光的茶道就在这碗无心之茶里,柳绿花红便是包罗万象。

禅师悟道的故事

禅师悟道的故事

禅师悟道的故事自古以来,禅宗传承着一脉相承的悟道故事。

这些故事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

本文将讲述一位禅师悟道的故事,阐述其在悟道前后的修行经历以及对佛教的影响。

一、禅师悟道前的修行经历这位禅师自幼便生活在佛教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毅然放弃了世俗的生活,剃度出家,成为一名禅宗弟子。

他在寺院里勤奋修行,严守戒律,参禅打坐,努力学习佛法。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却始终无法领悟到禅宗的真谛。

二、禅师悟道的过程有一天,禅师在山林中漫步,偶然间听到一阵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在这瞬间,他的心境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他的内心。

他意识到,这就是禅宗所讲的“直指人心”的道理。

风无形无相,却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

同样,禅宗的教诲也如风一般,直接指向人的内心,让人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三、悟道后禅师的修行和教诲禅师在悟道后,对自己的修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方式,而是以自己的悟道体验为基础,积极开展教诲。

他提倡直接指向人心,让人瞬间领悟佛法的教诲,让许多信徒受益。

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信徒们的心灵之路。

四、悟道对禅师个人和佛教的影响悟道使禅师的个人修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再为传统的修行方法所束缚,而是凭借自己的悟道体验,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教诲不仅让众多信徒领悟到禅宗的真谛,还影响了后世禅宗的发展方向。

总之,这位禅师的悟道故事传达了禅宗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

禅师在悟道前后的修行经历,以及对佛教的影响,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修行并非局限于某种形式,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领悟佛法。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大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片段而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言通俗化,每一则更加上“启示”录,帮助现代人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

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无法可说,就是说法。

2、身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危险?”禅师开示道:“身陷尘事纷争,耗费心力而无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示:身居险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乐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面带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处?”“国师童心重,西川看龙舟。

”慧忠心念一转:“现在呢?”“溪边山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心念全部收起,进入心无外物的禅定境界。

大耳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到哪里去找呢?”启示:心定无迹,心动有踪;只要心中有杂念,别人就能发现。

禅宗故事——精选推荐

禅宗故事——精选推荐

作文素材:禅宗故事汇总第一则: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位得道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由于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该用何法来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呢?这高僧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

一日,他将两个弟子叫到面前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接我的班,做本寺住持。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抬头望去,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绝壁,崖壁高逾万长,极其险峻陡峭,徒手攀登,险象环生。

身体健壮的慧明,并没有被吓住,信心百倍地开始往悬崖峭壁上攀登,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落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攀爬,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崖壁上面滚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后,擦了把汗又开始攀爬……一次又一次,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崖壁半腰处时,终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

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摔得不轻。

当尘元再一次攀登时,上面放下一根绳索,他借助紧握的绳索站在一块突出的山石上面稍事休息,打算再试一次。

但是,当他不经意间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

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回到崖下。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回到山崖下,然后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丛,越过山涧……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崖上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山门。

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定尘元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视,不知所以,这时只听尘元解释道:“寺后悬崖乃是人力所不能及,徒手攀登更是难以上去。

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

禅宗故事读后感

禅宗故事读后感

禅宗故事读后感禅宗故事读后感趁着寒假,读完了一整套《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这套书用讲故事的趣味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将中国智慧运用于当下,我也能轻松读懂。

而其中《禅宗故事》这本书中的“觉悟的故事”最引我入胜。

故事中写道:一天晚上,德山宣鉴站在龙潭崇信身边。

眼看时间很晚,崇信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德山宣鉴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走出法堂朝外一看,说:“天好黑呀。

”此刻,崇信法师点燃一根纸烛,伸手递与德山宣鉴,意欲与他照路使用。

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灭。

此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你见到了什么?”崇信问。

“心中之灯。

”德山宣鉴回答。

故事很简短但包含深意。

就像这个单元的引子写道:“心中一盏灯,天上万盏灯”。

佛家认为佛法就像明灯,照亮黑暗,其实“灯”就在宣鉴心中,靠自己来“点”。

我似懂非懂。

但我明白此灯非彼灯。

夜晚,闭上眼睛,照常床头点着一盏小夜灯,我却始终睡不着。

前些天看的那场电影,稍有些血腥和恐怖的镜头画面总是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睁开眼,左瞧瞧,西看看,看着孤单的书桌和红色的转椅,看着在“滴滴答答”不停地走动的小秒针,看着天花板上的.小丑吸顶灯,毫无睡意。

过了一会儿,听见有人开房门,我赶紧抬起头来,妈妈见状,俯下身子,凑在枕边,轻声地责备了一句:“很晚了,怎么还不睡呀?”我赶紧闭上眼睛,随后,感觉到妈妈的手摸了摸我的头,又重新帮我盖了盖被子,然后隔着被子在胸脯前拍着,很慢,很慢,很轻,很轻,轻到让你感觉不到。

这感觉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睡,妈妈吟唱《摇篮曲》的温馨一幕。

“吱---”听见房门再次响起,我知道妈妈走了。

我没有再睁开眼睛,因为只有这样似乎还能感受到刚刚妈妈那双手还在有节奏地拍抚着我,只是很慢,很轻,很温暖。

此时的我,闭着双眼,而在心中却亮起一盏灯,就像宣鉴心中的那盏灯一样,照亮黑暗,照亮孤独,妈妈的温柔充盈着我的脑海,渐渐地,我的睡意开始蔓延……。

二十个禅宗经典小故事

二十个禅宗经典小故事

二十个禅宗经典小故事/viewthread.php?tid=14567085禅宗的典故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关于禅师的神话故事

关于禅师的神话故事

关于禅师的神话故事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禅宗的创始者,即禅师,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的人物,被人们视为文化、宗教和哲学的标志。

禅宗传承中关于禅师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

禅宗的神话故事中,禅师常常以智慧、力量和神奇的形象示人。

这些故事不仅表达了禅宗的价值观和教义,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些故事中,禅师常常被描绘为能够洞察人心、卓越智慧的存在。

他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简单的话语触动人心。

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宗的真理究竟是什么?”禅师微笑着说:“月亮。

”学生迷惑不解,禅师接着解释:“你看,你在看我指月亮的指头,而不是月亮本身。

”这个简单的对话,寓意深远,引发了人们对真理的思考。

禅师的神话故事中还经常出现他们能够进行超自然的事情。

他们可以准确地预知未来的事情,甚至能够瞬间传送到遥远的地方。

这些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对禅宗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禅师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驾驶小船渡过湖面。

船上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刹那间,禅师变成了一位年轻的少女,然后又转瞬间变回了普通老人的模样。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对禅师力量的许多猜测和想象。

然而,禅师的神话故事不仅仅是在讲述禅师个人的超凡经历,更多的是在强调禅宗对人生的智慧和教导。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通过这些故事,禅宗试图向人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要通过思考和觉知来超越一切烦恼与困境,通过修行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禅师神话故事中的智慧和力量不仅转化为文化和宗教的象征,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度的思考。

禅宗所传递的信息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有着强烈的对比。

人们可以通过禅宗的智慧来反思现代社会中虚无缥缈的追求和焦虑症的困扰。

通过修行禅宗所倡导的内观,人们能够自我觉知,接纳现实,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寂静。

禅宗及其禅师的神话故事,不仅仅是智慧的汇聚,更是一个精神的指南。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1. 无喜好,无苦恼从前有位禅师,他的学生问他:“禅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喜好和苦恼?”禅师微笑着说:“你们是否曾尝试过不喜好,不执着于任何事物的状态?”学生茅塞顿开,明白了禅师的教诲。

2. 高山流水有一天,一个人向禅师请教如何修行。

禅师邀请他一同去看流水,禅师问:“你觉得流水是如何流动的?”人回答:“自高山而来,流向深谷。

”禅师点头:“修行就像水流一样,应该充满自然而不设限。

”3. 入火看灯道家有言:“学佛禅者,入火看灯。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火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觉知。

当我们能够在外界有情境中发现内心的平和,我们就能真正修行。

4. 空杯心态禅宗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一位学者来拜访禅师,师傅为他准备茶水,一杯满满的倒满了杯子,然后继续倒茶。

茶水溢出了杯子,学者惊讶地问:“师傅,为什么继续倒茶?”师傅微笑着说:“你的心境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已经满了,没有办法装下更多的智慧和教诲。

”5. 一切皆空禅师告诉学生:“一切皆空。

”学生疑惑地问:“师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禅师解释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固有的实体。

了解这个道理,你就能从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6. 花开不是花,花落不是花禅师观察到一片花瓣正在落下,他告诉学生:“花开不是花,花落不是花。

”学生询问:“请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禅师解释说:“花开不是永恒的,花落也不是永恒的。

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只有觉知才是永恒的。

”7. 以心换心有一个人问禅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禅师回答:“你必须以心换心,把内心的固执和纷乱换成慈悲和宽容。

”8. 向内寻找答案禅师告诉学生:“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向内寻找答案。

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是你最好的导师。

”9. 水中月,镜中花禅师告诉学生:“水中月,镜中花,世间的一切皆是幻象,不是实体。

只有通过内心的觉知,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

”10. 一花一世界禅宗有句箴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禅宗小故事

禅宗小故事

禅宗小故事分类:心灵美文2011-11-16 22:42 101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有一个公差,他去办案,押解一个和尚,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交差。

上路之前,交给他的这个上司告诉他:路上你一定要带好几样东西,都不能丢。

所以他就每天都清点几样东西。

第一样,是他带的包袱,因为路远,他们的寒衣盘缠都在里面,这个得在。

第二,他得带公文,因为这个代表着一个交接,公务的终结。

第三,他得点这个和尚在不在,因为他得把和尚押到位。

第四呢,他得看自己在不在,我也在才能上路。

所以这个公差每天上路的时候点四样东西,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我在,就可以走了。

日复一日,两个人寂寞就在路上聊天,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在一个破庙里,这个和尚就跟他说,你看我不能喝酒吃肉,你总得买点酒解解乏,这个公差也很懈怠,把枷锁都给他打开了,买来酒,自己一边喝一边聊,最后就酩酊大醉了,和尚等了那么多天的机会来了,他就找了把剃刀把公差的头给剃光了,把公差的衣服脱下来,跟自己的袈裟换了,然后他就雨夜逃跑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这个公差醉醺醺的公差醒了,好,清点东西,一摸:包袱,在;公文,在;和尚。

和尚哪去了?就开始满世界找这个和尚怎么找都找不着,惶惑中一挠头发,头是秃的,低头一看,穿的袈裟,于是放心了,和尚也在,少了第四样东西,我。

哪去了?最后发现不能上路的理由是怎么也找不着我了。

这是个很老的故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觉得包袱在,因为包袱是我们的衣食,是我们的物质条件,买什么房子,什么车,穿什么名牌,比什么学校,大家都不会忘的,包袱一定在;再看公文,公文是安身立业之本,是职业,没职业在这世界上怎么生存啊,公文会在;第三样,和尚是谁呀,和尚是我们一件一件办的公务,和尚的意向是个囚徒,谁对他行使这种公务的权利?是我!但最后我自己在一件一件公务中过程中,被置换成了囚徒而不自知,囚徒还在,我没了。

故事没有告诉你该去做什么,但告诉你,“我”不能丢,这就是在这条生命路上能够得到的答案,每个人都在寻找,找的不是答案,而是起点,他不去走一个统一的规章,重视的是内心的世界。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1、无生秘义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

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2、处示宗旨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

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实无功德。

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

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3、断臂求法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

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

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

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此时,慧可毅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慧可坚定求法的举动终于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慧可回答:“我心不安,乞请师父为我安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故事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

”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

”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

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

”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

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

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

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

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

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篇二:禅宗故事精彩禅宗故事2010-11-03 08:50:48 来自: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回头是岸) 精彩禅宗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二、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禅宗故事一、放下著“著”是虚词,起强调作用,无实际意义。

而“放下”,应该是“不要记在心里。

”释迦二十九岁离家接受苦难的修行。

到了三十五岁时,则连修行也一并不谈。

这就是抛弃苦与乐、迷与信等对立观念的相对知识,超越了人我界限的修行,这是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坐禅的情形。

有一位外道,拿着两个花瓶献给释尊,释尊说“放下。

”外道放下了一只手中的花瓶,释尊又道:“放下。

”外道放下了另一只手中的花瓶,释尊还道“放下。

”外道说:“我现在已两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其实,外道怎么能理解释尊是要他放下献花瓶的这颗心。

有位修行者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意思为抛弃一切,两手空空,要怎么办吧?赵州和尚回答说:“放下著。

”修行者又问:“你要我抛弃一切?我两手已空空了,还要抛弃什么东西呢?”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么,把一切挑起来吧!”这句话就把放下的心说得更透彻了。

“挑”是反语,有讽刺的意思。

没有东西可挑,就是“把一切的念头抛弃掉”的意思。

禅者把这些事,借着平易近人的话来劝人“不能背负东西。

”由此,我想到新都宝光寺有一幅对联: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放下两头浑身清凉祗自知各种头衔,各种名声,就是人们肩上所背负的重物。

有时候,人们以为已经放下了,以标榜其“一物不将来”,但仍藏不住那若隐若现的狐狸尾巴。

禅者把这些讥讽为“卑下慢”。

因为挂的是卑下的名,行的是“傲慢”的实。

所以赵州和尚讽刺到:“挑起来吧!”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的身和名,就是我们的行李,就需要我们这颗心来挑起,一直背负到人生的终点。

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的。

?二、无言之声一天,有一位修行者专程来到山中拜访禅师,请教有关禅的事情。

禅师却避而不答,反问他:“你到这里之前,经过一个山谷吧?”“是的,我曾经过一个山谷。

”“你可听到山谷的声音?”“听到了!”“那么,从听到山谷声音的地方进去,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天地间早已运行着真理。

文字只能做有形的表达,而无法使人深入地了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涵义。

只有了解了原来的意思,再去接触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禅门不立文字的真谛。

如何亲身体验禅呢?那就是参悟。

参就是参与,即进入角色。

悟者觉也。

左从心;右五、口也。

哪五口,眼、耳、鼻、舌、身也。

通过五口,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再透过这个意门,从而达到心灵地觉醒。

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领略到这无言的声音了吗?三、柳绿花红有位禅师,学禅归来告诉别人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横鼻直的真理。

所以我空着手回来了。

”众人听后,莫不捧腹大笑。

可是笑声过后,他们又都觉得自己的笑声,竟是那样的空洞。

这正验证了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名言。

“眼横鼻直”这一事实,不经过一番深入修炼的人,是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的。

有些禅师,甚至还要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才能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只是这山、这水与那山、那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苏轼的“柳绿花红真面目。

”你看到的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删除?四、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实?”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花落不因雨下,絮飞不因风吹。

禅师要求我们向内省视自己,洞穿“花开自会落,人生必然死”的自然法则,而抱持着超越态度。

努力为死,也努力为生。

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山花开似锦”-山上开的花呀,美得象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停地奔放绽开。

“涧水湛如蓝”-溪流深处的水呀,影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静止不变。

这一对句,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

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时间之箭,任何东西都受它的强烈影响。

花开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动,而不影衬蓝天。

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今朝。

> 删除?篇三:1-禅宗故事之只手之声只手之声(禅宗故事之一)仁昌学堂编辑峨山禅师在月船禅师那里得到认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你身上有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但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大师认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于是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到了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可修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