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汇通观和用药心得

合集下载

张锡纯:山茱萸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

张锡纯:山茱萸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

张锡纯:山茱萸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张锡纯: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山茱萸大补肝肾之精,收敛正气,为救脱第一要药。

本文介绍名医张锡纯用山萸肉的经验医案,其“来复汤”对后世李可老中医救治急危重症裨益甚深,可借鉴学习。

张锡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中医,他特别擅长使用单味药来治疗病人。

例如山萸肉。

山萸肉是什么?在六味地黄丸里面就有这味中药山萸肉,山萸肉是一种叫做山茱萸的果树,它长的果子,这果子把核去掉,把它肉晒干了,就叫山萸肉。

山萸肉这东西非常酸,有点微微的涩味,它做什么用?它滋补肝肾的作用非常强。

中医认为:山萸肉酸、涩,药性微温,入肝肾经。

在中医里边有这么几味药很独特,我们经常说它是滋阴的,滋阴的药一般说应该是凉的,但是比如说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它药性都是温的。

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像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这种药,都是补精的,就是阴阳之间还有精,这精是什么?比如说肾精,肾精是什么?肾精是介于阴阳之间的物质,精会化生阴阳,所以它补的是根本的物质。

说滋阴,但是实际上它又有补阳的作用。

在中医书里边,一般说是山萸肉滋补肝肾,实际是补肝肾之精。

中医里认为,山萸肉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收涩。

山萸肉药味是涩的,所以它有收敛的作用,对于那种遗精、尿频等等有治疗作用。

对于经常的那种出汗,它可以敛汗、固脱,尤其是对于那种病危的状态,这人突然大汗淋漓,正气欲脱的时候,山萸肉可以收敛它,把正气给敛回来,这是山萸肉特殊的地方。

张锡纯《山萸肉解》张锡纯专门写了一篇《山萸肉解》,他说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

所以张锡纯特别擅长在病危的时候,这个人大汗淋漓,正气不能支撑的时候,用山萸肉,大剂量的山萸肉把正气给敛住,不使病情继续危重下去。

张锡纯认为这个药还可以固涩滑脱,比如说你有滑精、遗精等等这些病的时候,用它可以收缩住,有些出汗、大汗可以收住。

张锡纯认为它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它一边帮你收涩,一边又能帮你通,“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能够把这血脉通开。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一)胃痛:对于胃脘痛发作及一些上腹部疼痛,我喜欢指压肩井穴以缓解之.曾会诊一张姓军队高级干部,其胃溃疡10余年,1972年初入某院治疗,经X线钡透拍片检查,发现胃小弯距贲门约2cm处有一1.1×1.6cm椭圆形龛影,深约0.9cm,似穿透至浆膜下层,与前片相比,溃疡病有所发展,医院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但病人不愿作手术,要求中医会诊,会诊时病人胃痛较剧,卧床呻吟,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

余见此病状,首先为病人施行按摩手法,一手点按肩井穴,一手在胃脘部轻按推揉,约半小时后病人胃痛减缓,随后按中医辨证处方遣药。

共住院46天,龛影消失出院。

出院后续服中药数月,以后数年断断续续服中药,追踪5年,每年定期作X线拍片检查,溃疡未见复发。

此例溃疡的治愈虽离不开药物治疗,但指压按摩肩井穴一法功不可抹,胃痛的缓解,使病人坚定中医治疗的信心,坚持配合治疗,故能取效。

我的硕士研究生杜少辉医师在深圳市中医院主持急诊室工作,亦用此法缓解过多例胃痉挛胃腹痛的急症病人,并喜云此法成了他常规疗法之一。

(二)腹痛小儿因消化不良食滞腹痛很常见,我的长孙曾因食滞腹痛,呻吟难忍,我令其叔(二儿)给他捏脊,捏脊完,放了几个响屁,便要排便,排便完后,腹痛治愈,并未用过任何药物。

捏脊疗法治疗腹痛,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其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项乃止。

”捏脊疗法对小儿多种疾病有效,尤其是对消化系统有良效,儿科医生不可不知。

此法于50年代发掘于北京之捏积世家———捏积冯。

此法专治疳积故名捏积,冯姓合家世代都以此为业,故称捏积冯。

他们除了捏脊之外,还给患者药散1包。

后经中医研究院派人从旁研究,始知其作用全靠捏脊,故更其名为捏脊法。

捏脊冯的方法是:使患儿俯卧于其母腿膝之上,露儿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向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一步向颈椎方向捏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拇食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上提时或有响声,是好现象不是坏事),如是2步一提直至大椎穴止,反复捏提共3次;最后以2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全部捏脊过程便已完毕。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硫磺服用方法:一、硫磺酸奶,将适量硫磺放到比较黏稠的酸奶中,搅拌均匀,和平时喝酸奶一样服用即可。

二、水冲服法,用勺子,挖一勺,放到嘴中,然后喝点水,在嘴里用舌头搅拌均匀,然后迅速咽下。

用量每次10-20g。

一天一次。

服用硫磺可能会有腹痛的反应,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这是硫磺破寒的过程,并且伴随有大便增多,大便臭,排气增多变臭。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其中十分推崇硫磺,且突破历代本草硫磺有毒说的限制,“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治病。

”并治自家“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磺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

”理论发微先生“初学医时,曾遍尝诸药以求实际。

”对硫磺更是用心品验,多有发挥。

概括其要,大致有四:1.硫磺无毒论历代医家皆畏硫磺有毒而鲜用之。

先生亲身尝验,力主硫磺无毒之论:“盖硫磺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

使少服不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更可常服之。

”“择其纯系硫质者用之,原分毫无毒,亦无须多方制之也。

”2.硫磺大热,功胜桂、附先生认为“硫磺之性,温暖下达,诚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

故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如黎明泄泻、小儿久泻、胃寒呕吐、寒饮咳喘、水肿、痛痹、肠风下血、水臌等,“常自觉寒凉”,脉“甚沉细”、“甚沉濡”、“脉沉迟无力”或“微弱欲无者”。

先生认为“此乃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俾服生硫磺而愈”。

3.提倡生用,小量渐加,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先生通过自身体验,“觉服制好之熟硫磺,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

盖硫磺制熟则力减,少用无效,多服又有温燥之弊,服生硫磺少许,即有效又无他弊也。

”又谓:“欲其热力充足,服之可以补助元阳,温暖下焦,究不若择纯质生硫磺服之之愈也。

”根据患者年龄大小、体质胜衰、病情轻重,或服绿豆粒大,或如黄豆粒大,或如玉秫粒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

”验之临床,“其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

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

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

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作者:樵翁张锡纯喜用黄芪配知母治疗虚热。

曾论:“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

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气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黄芪配伍知母似乎是简化的大青龙汤法,黄芪类似于麻桂杏甘姜枣,知母类似于石膏,因无发表作用,可以说适合治疗“内伤的大青龙汤证”。

对于大小青龙汤方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由张锡纯的启示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解释:大青龙汤证因内有郁热,患者烦躁不安。

古人心中解决天气闷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一场雨。

可是要想有雨首先应该有云。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加姜枣起到一个升腾云气的作用,麻黄汤无疑有升的作用,加姜枣补益中焦是为了有水源。

这样天空中有了云以后就可以“人工降雨”了。

现代人是在云里洒碘化银,使水蒸气凝结成水,古人治病就在药方里加寒性的石膏,我们常说云翻雨覆,云首先要翻,雨才能覆,“翻”是指有一个转折,石膏这里让上升的药势转折向下,起到了翻云的作用。

这样云升雨降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因此大青龙汤重视的是一起一落,但不是简单的一起一落,更确切的说法是一起一翻。

仅说“起落”是注重了两个独立的过程,用“翻”字可以突出起落的转折过程。

所以说只知道起落还不够细化,能够降下的药物很多,为什么单选石膏呢,牛膝行吗,有人说牛膝虽然下行,清热力量不够,所以不行。

那栀子呢?栀子既能下行,又能清热,引热从小便而出,而且对烦躁也很对症,既然这么合适,我们师仲景意,创一个新大青龙汤,把石膏换成栀子行吗?效果当然不会太好。

为什么呢?因为栀子是往下拉,而不是往下翻。

降雨是一个自然天成的过程,硬往下拉能降雨吗。

石膏色白质重性寒凉味辛,种种都是金象。

象锅盖一样,凝结在上面的水滴,靠自身的重力自然的落下来。

栀子显然不具备这种性质,因为栀子的降是“水性”的降,不是“金性”的降。

【名医经验】张锡纯大师一味药治愈水肿经验

【名医经验】张锡纯大师一味药治愈水肿经验

【名医经验】张锡纯大师一味药治愈水肿经验从文中看,白茅根治疗水肿取效的关键似乎在于煎服法:除了茅根要鲜之外,煎煮一定不能太过,茅根沉入水底即可,这应该是张锡纯的独家心法。

另外还须大量频饮,一日夜须饮近十次,待小便利则愈。

一妇人,年四十余,得水肿证。

其翁固诸生,而精于医者,自治不效,延他医诊治亦不效,偶与愚遇,问有何奇方,可救此危证。

因细问病情,知系阴虚有热,小便不利,遂俾鲜茅根煎浓汁,饮旬日痊愈。

一媪,年六十余,得水肿证。

医者用药,治愈三次皆反复,再服前药不效。

其子商于梓匠,欲买棺木,梓匠固其亲属,转为求治于愚。

因思此证反复数次,后服药不效者,必是病久阴虚生热,致小便不利。

细问病情,果觉肌肤发热,心内作渴,小便甚少。

俾单用鲜白茅根煎汤,频频饮之,五日而愈。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水肿证。

其脉象大致平和,而微有滑数之象。

俾浓煎鲜茅根汤饮之,数日病愈强半。

其子来送信,愚因嘱之曰:有要紧一言,前竟忘却。

患此证者,终身须忌食牛肉。

病愈数十年,食之可以复发。

孰意其子未返,已食牛肉,且自觉病愈,出坐庭中,又兼受风,其证陡然反复,一身尽肿,两目因肿甚不能开视。

愚用越婢汤发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汤原方,常有不汗者,若以滑石易石膏则易得汗),一剂汗出,小便顿利,肿亦见消。

再饮白茅根汤,数日病遂痊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按:白茅根味甘寒,祛邪不伤正,能清热、利尿、逐瘀、止血。

现代药理学证明其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因而有人将其用于急性肾炎的治疗,但张锡纯此三例皆为慢性疑难病之水肿,亦有现代医学肾病之嫌。

第一例屡治无效;第二例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几近危殆;第三例因食牛肉复发,则更似肾病,民间素有肾病忌食牛羊肉忌盐之说。

张锡纯这样解释:“白茅根,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根类萑苇而象震(《易·系辞》震为萑苇),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

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且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故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

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体会

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体会

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体会作者:李金海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29期[摘要]探讨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特点,辩证上分脑贫血、脑充血两类,创新急惊风、癫狂防治理论;治疗上突出平肝潜阳、引药下行,滋肾补脑,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名方;重视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并提出具体方法。

[关键词]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脑贫血;脑充血[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29.195.02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

张氏一生精研岐黄,治学严谨,力主中西医结合,被誉为近代中西医结合第一人。

所撰《医学衷中参西录》新颖丰富、蕴理渊深,尤为医界所推崇。

张氏治疗脑病观点鲜明,用药巧妙,组方合理,疗效卓著。

现总结如下。

1.中西结合,阐发内风机制张氏有云:“中风多因五内虚,秉赋素虚,过度劳力劳神,风由经络入侵,进而至脏腑,使脏腑各功能丧失。

出现猝然昏倒,言语蹇涩,溲便不利不觉,肢体痿废偏枯等至险之证。

中之轻者,犹可迟延岁月,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也。

”张锡纯指出中风可分为真中和类中。

“而真中风者较少,类中风者较多,中风百人中真中风仅一、二人。

”外中风是由于正虚,邪达脏腑而致,存在表证,为真中;内中风为风由内生,内风煽动,不存在表证,为类中。

张氏认为内中风属《内经》煎厥、大厥、薄厥的范畴;与西学相结合,将经文阐发。

煎厥是因易怒而使肝中相火受到激发,暴动挟气血冲至脑部,而不是肝风内动;大厥为气血并走于上,造成脑中充血,损坏血管;薄厥为脑中宛血,对脑部进行激薄;经分析,不但了解到内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充血,而且悟出其治疗之法则,对症之方药。

2.辨证论治,分为充血和贫血张氏认为:人的全体运动皆由脑髓神经主之,脑髓之质本为神经之本源也。

强调了脑髓与人体神志、知觉和运动的关系。

而脑髓神经都依赖“血之濡润”。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初展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清·河北省盐山县人,自幼聪颖,于六经诗文、天文数术,皆精研深究。

治学于医,远溯《内经》、《本草》、近采诸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

他指出“中西之说皆不可废”,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就张氏之中西汇通思想谈一下初步的认识。

1 西学东渐,中西纷争,是中西汇通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加快,流行范围日增,影响愈甚。

当时对待西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斥西医为异端邪说,盲目守旧;一是对西方医学顶礼膜拜,妄图消灭中医。

但也有许多以有识之士,虚心学习研究西医,试图“师夷之长”,弥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中张锡纯为最富代表性的医家之一。

对于中西医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的现象,张锡纯深以为耻,大声疾呼:“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

”并评价了中西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究之平情而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之间,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一般认为,西医学注重解剖、实验,观察较为准确、细致、精密,但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思辨,但往往不够精确,缺乏标准化。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氏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2 博极医源,融会新知,构成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试秋闱而不售,遂致力于岐黄之学。

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传

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传

张锡纯传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父亲喜欢写诗,著有《莲香斋诗稿》。

小时候,他父亲就要他读唐诗,还精选历代名家诗数百篇要他背诵。

因此,张锡纯十余岁就能写出一手好诗。

有一次,他在题为《天宝宫人》试帖诗中,写了“月送满宫愁”的诗句。

他父亲认为那是佳句,大加称赏,并对人说他的儿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但实际上,张锡纯“显名”的,并不是“诗”,而是“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

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医学外,还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

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导语:张锡纯是近代中国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不仅精于伤寒、温病、妇科、儿科等,亦在药物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同时又结合实践创立新论,对中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锡纯用药经验值得借鉴,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薛瑜峰“学医功夫原有数层,就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这是张锡纯对药物重要性的精辟论述。

张锡纯一生推崇《神农本草经》,对《神农本草经》中各类药物理论细加揣摩,精研药性,不仅提出了许多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见解,也对许多药物药性重新论证,拓展了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而且结合临床,融入自身见解,注重配伍,创立药对,其独树一帜的药物理论对后世谴方用药影响深远。

石膏《神农本草经》原载“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产乳。

”后世则多认为石膏大寒,并且据条文认为石膏可治产后无乳,对此张锡纯感慨到“变金丹为鸩毒也!”张锡纯认为石膏非大寒之性,而属微寒之品,治疗大热,须大剂方可,且指出《神农本草经》所谓“产乳”并非指产后无乳,而是指“产后外感发热”,《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即是《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的最好证明。

此外,张锡纯还独创新见,认为石膏的退热机制为逐热外出,即“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退热而不伤脾胃,此论颇有新意。

山茱萸《神农本草经》曰:“味酸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

”张锡纯认为,山茱萸不仅有固涩之性,并且“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

”龙骨《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主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张锡纯精研“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

”龙骨除可重镇降逆,收敛固脱之外,还可利痰,开通,治疗肺中痰饮咳嗽,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张锡纯用药经验与特色

张锡纯用药经验与特色

张锡纯用药经验与特色
李永华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3(33)11
【摘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其对80余味中药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运用,显示了其在用药方面的独特心得和丰富经验,其喜用石膏、山药、鸡内金、黄芪等药,宗以《神农本草经》,用药紧扣病机,尤注重"衷中参西"思想的运用,并善用药食两用之品。

【总页数】2页(P1877-1878)
【关键词】石膏;山药;鸡内金;黄芪;张锡纯
【作者】李永华
【作者单位】菏泽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7
【相关文献】
1.张锡纯女科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探析 [J], 孙微;赵丹青;丛慧芳
2.论张锡纯治疗妇女淤血症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 [J], 梁菲梅;许丽绵;卢蔚起
3.张锡纯肝病证治经验及用药特色探析 [J], 兰苗苗; 李卫强
4.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 [J], 薛瑜峰;薛佳茜
5.张锡纯下法用药经验探析 [J], 陈宁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论治肺病心得

张锡纯论治肺病心得

张锡纯论治肺病心得
宓雅珠;龙惠珍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17)004
【摘要】张锡纯为中西汇通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将自己毕生的医学思想及临床经验加以总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在医界流传甚广,很受欢迎。

余也精心研读,因从事呼吸病专业,故特别着重研读了有关肺病的章节,深有感悟和收益,获张氏论治肺病的几点心得如下:1病因重热张氏...
【总页数】1页(P5)
【作者】宓雅珠;龙惠珍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3
【相关文献】
1.张锡纯应用知母心得* [J], 张建伟;周阳
2.基于张锡纯治疗癃闭经验论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 [J], 杨传广;席作武;金晓玲
3.张锡纯肝虚腿疼理论治疗脑梗死合并不安腿综合征理论索解 [J], 韩政云;商庆新
4.唐宗海与张锡纯论治吐血之异同探析 [J], 徐新宇;李萍;袁琪;赵松停;姚梦茜;李凤
5.张锡纯肝郁论治特色及心得 [J], 贾正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运用对药的经验

张锡纯运用对药的经验

张锡纯运用对药的经验
柴中元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0()2
【摘要】张锡纯为近代著名医家,临证经验丰富,治病常用对药,议论颇多发挥,识见时显独到。

这方面内容,实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指导临床和中药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特撷其精萃,条述于下。

一、人参、赭石:人参为救脱要药,医者救危急将脱之证恒喜用之,据喻昌经验:气若上脱,但只重用人参转令人气高不返,必重用赭石辅之始能奏效。

张氏将比推为“千古不磨之论”,并加发挥说:“参之性补而微升,惟与赭石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

”“是以拙拟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辅之”。

又说:“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元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赭并用以治之。

”张氏认为赭石长于镇降,但“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对药;张锡纯;方剂;配伍
【作者】柴中元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县医药卫生科技情报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张锡纯运用重镇药经验拾萃 [J], 杨克文
2.张锡纯运用重镇药经验拾萃 [J], 杨克文;
3.张锡纯运用重镇药经验初探 [J], 杨克文
4.张锡纯运用辛温香窜药经验探析 [J], 张丰煦;刘维明
5.张锡纯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经验 [J], 黄明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泰斗张锡纯“备全甘草”,用好甘草须知4点,值得收藏!

中医泰斗张锡纯“备全甘草”,用好甘草须知4点,值得收藏!

中医泰斗张锡纯“备全甘草”,用好甘草须知4点,值得收藏!在民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的重要性,因此,民众自选中医药,用以药膳养生或者是疗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药的信任以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很开心,但恰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于中医药盲目地使用,实际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说中药的剂量、配伍、毒性以及使用是否对证等问题。

因此,基于民众广泛应用中医药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民众的中医药文化的知识水平也应该要逐步提高。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史上有这么几位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张锡纯、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等人。

中西汇通学派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这么一个由来:由于西医的传入,打破了中医界原有的宁静,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主张。

其中,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医学没有中西之分,只有玄学和科学之别;另外一边,有些人却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医不符合国情,甚至用中医理论来批驳西医;而有些进步的医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而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继而从理论到临证提出了一系列汇通中西医学的见解,于是汇通学派逐渐形成,几位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人物也由此诞生。

时至今日,中西医汇通的脚步仍在继续大步向前,它们正共同推动着世界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不过,我们再折回去看看几位汇通中西医的专家,在赞叹他们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同时,深入了解他们的中医临证功底以及讲学功底,我们发现那是非常厚实的。

有鉴于现今人们对部分中药知识的需求问题,我们择取了本次的讲学中药——有着“国老”之称的甘草。

相信大家也知道,中药甘草的受众度古往今来都是比较高的,它不光是中医专家们处方当中的“专业户”,更是老百姓所最为熟知熟用的一味中药,因此,关于它的讲学就更为重要了!甘草的用处有很多,可是也有禁忌,要用得好,还得讲究方法,而这些东西,跟谁学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选择了承古继今的近现代医家张锡纯的中药讲学。

临床运用张锡纯药对浅识

临床运用张锡纯药对浅识

临床运用张锡纯药对浅识
廖云龙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8(39)10
【摘要】张锡纯治学汇通中西,师古不泥,善于创新,现将笔者对其药对的运用,介绍如下。

1 山萸肉一人参,扶正固脱张锡纯治元气虚脱之证,常以大剂量山萸肉(轻则数钱,重则二三两)配人参而建奇功。

他认为“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

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

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

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如他所创来复汤、镇摄汤、敦复汤、急救回阳丹等方,治疗虚脱危重之证,均用此药对以补气扶正,敛散固脱。

【总页数】3页(P635-637)
【关键词】张锡纯;气虚;山萸肉;人参;中药配位;健脾消积
【作者】廖云龙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R241.3
【相关文献】
1.张锡纯运用生硫磺学术经验浅识 [J], 贾彦波
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浅识 [J], 金秀英
3.张锡纯运用山药临床经验浅述 [J], 杨柏雄
4.血证运用理气药治疗浅识 [J], 王娅
5.浅述张锡纯临床运用山药之特色 [J], 杜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跟着张锡纯学习鼻窦炎的治疗:别只知道苍耳子、辛夷,如何治本

跟着张锡纯学习鼻窦炎的治疗:别只知道苍耳子、辛夷,如何治本

跟着张锡纯学习鼻窦炎的治疗:别只知道苍耳子、辛夷,如何治本张锡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治疗内外妇儿,效果皆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中的内容也是久经临床验证后记录的,其中的方药皆紧密结合临床,没有多少空谈大论,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大帮助。

记得当年本科和舍长与人砍价,每人花了50块钱买了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还在上面做了不少笔记。

(PS:我看了看,现在京东、当当上满100-50,再凑30-40块的单,相当于30几块买本医衷,不要太划算,算下来快10年了,书价不涨反跌了)今天分享他对鼻渊的治疗,与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些不同,可供参考。

论鼻渊治法/张锡纯(附:丝瓜蔓汤)《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

额者,鼻通脑之径路也。

辛额,则额中觉刺激也。

鼻渊者,鼻流浊涕如渊之不竭也。

盖病名鼻渊,而其病灶实在于额。

因额中黏膜生炎,有似腐烂,而病及于脑也。

其病标在上,其病本则在于下。

故《内经》谓系胆之移热。

而愚临证品验以来,知其热不但来自胆经,恒有来自他经者。

而其热之甚者,又恒来自阳明胃腑。

胆经之热,大抵由内伤积热而成。

胃腑之热,大抵由伏气化热而成。

临证者若见其脉象弦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肝胆之热:若胆草、白芍诸药,而少加连翘、薄荷、菊花诸药辅之,以宣散其热,且以防其有外感拘束也。

若见其脉象洪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胃腑之热:若生石膏、知母诸药,亦宜少加连翘、薄荷、菊花诸药辅之。

且浊涕常流,则含有毒性。

若金银花、甘草、花粉诸药,皆可酌加也。

若病久阴虚,脉有数象者,一切滋阴退热之药皆可酌用也。

后世方书治此证者,恒用苍耳、辛夷辛温之品,此显与经旨相背也。

夫经既明言为胆之移热,则不宜治以温药可知。

且明言辛额鼻渊,不宜更用辛温之药助其额益辛,更可知矣。

即使证之初得者,或因外感拘束,宜先投以表散之药,然止宜辛凉而不可用辛温也。

是以愚遇此证之脉象稍浮者,恒先用西药阿斯必灵瓦许汗之,取其既能解表又能退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饮结胸,甚畏寒凉,恒觉胸中满闷,似觉 有物压之。大气下陷,不畏寒凉,常觉上气 不接下气,胸部并无压迫感。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作
喘,用降气药有效;中气下陷证,似喘非喘, 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脉象多数 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肩息,脉象 微弱而迟。
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没药)。 ❖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
麦冬、太子参。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 只要符合劳倦内伤,大气下陷之病机, 具有呼吸因难,上下之气若不相接,胸膺堵 闷,少腹坠胀,脉沉迟微弱等病症,即可考 虑使用。升陷汤加减可治疗胃下垂,脱肛, 阴挺,劳淋,喘息,自汗,胸痹,脏躁,久 泄,产后虚赢等病证,而且用于抢救因大气 下陷所致的休克,晕厥,甚则昏迷,高原性 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重病例,并取得 成功。从而,为抢救一些危重病症和治疗某 些心,肺,脑,血液,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疑 难病症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 8.大气下陷证的治疗 ❖ 创制升陷汤(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
梗4.5g、升麻3g) ❖ 配培元固脱法: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或西洋参,
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龙骨等,以培气敛气固脱。 ❖ 配温阳法:回阳升陷汤,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
附子、肉桂等。 ❖ 配解郁活血法:创制理郁升陷汤(黄芪、知母、 当
❖ 注重以下方法: 1.直接观察法
❖ 2.实践验证 ❖ 3.类比法 ❖ 4.批判继承、总结提高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二、用药心得
❖ 1、药性的研究 ❖ 石膏、山萸肉、赭石、山药 ❖ 2、善用食疗 ❖ 3、注重配伍 ❖ 4、创制方剂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石膏虽为石药,但性平和,性微寒而 非大寒,其煎汤若清水,服后寒凉之性随 汗外达,毫无浆汁留中,故决不伤胃, 气轻而能外达皮毛,质重可深入脏腑而 逐热下行,故称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无论外感内伤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膏。 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细末嚼咽法; 3.凉水冲服法。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一方面他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有长期的 医疗实践,从而使他坚定了中医学的信心。 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础,
❖ 另一方面西医传入中国,对于思维敏捷的张 氏来说,无疑产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这就 是他参西思想产生的条件。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他在比较中西医两个体系存在差别时指出: “西医所长在实验,中医所长在气化”。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王x x,七天前因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出血甚多,用 西药止血无效,势如崩而进入高热神昏,经西药抢 救,亦无起色,乃请中医会诊。诊见:张口喘息、 呼吸浅促,不能接续,伴见烦躁不安,面色晄白,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3)大气下陷与中气下陷证 ❖ 大气与中气是不同的概念。大气为诸气纲领,
中气必在大气统摄之下,大气下陷,中气失 去统摄,亦可下陷,中气一陷,大气失其养 料,亦可虚而下陷,故两者常互为因果。大 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为严重,两者可互见, 也可各自独立存在。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 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 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凡肝气不能条达之 胁痛、腰痛、肝风内萌,服之皆可奏效, 故称为“补肝之妙药”。引用地磁场的概念, 是保护元气的收敛药,适用于元气不足 与元气将脱。
学术特点
❖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 实验派医学大师 ❖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学术理论
❖ 衷中参西 ❖ 用药心得 ❖ 论大气 ❖ 论中风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一、衷中参西
❖ 1.历史渊源 ❖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易经》、《老
子》等亦颇有研究。对中医理论思想,无不 本之于《内经》、《本草经》及张仲景之学。 ❖ 对于疾病的治疗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 之长补中医之短,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接 受不少西医思想 。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6.大气下陷的证候 ❖ 大气病变主要是虚而陷,病情可分为二类: ❖ (1)急者可引起猝死; ❖ (2)缓者可见呼吸不利,换气不足,而致
全身出现一系列衰弱的表现。 ❖ (1)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 ❖ 两证具有胸中气短之证,脉象亦多沉迟微弱。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 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生平与著作
❖ 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 与张山雷、张生甫并称为“三张”,为医界公认
的名医。 ❖ 创办立达中医院 ❖ 设立中西医汇通医社 ❖ 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3.大气的功能: ❖ 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 ❖ 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 ❖ 撑持全身,主持机体功能活动,供应能量,
调节寒温。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4.大气下陷的病因 ❖ 胸中大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自上
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 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大气下陷。 ❖ 5.大气下陷的病理 ❖ 气虚而下陷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三、论大气
❖ 1.大气学说的来源: ❖ 《灵枢·五色》篇所说:“大气入于脏腑者,不
病而卒死。” ❖ 2.胸中大气的实质和内涵: ❖ 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外的大量阳气,
它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其主要功 能是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并对全 身产生重要影响。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赭石色红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其 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 燥结,对冲气、胃气上逆的各种呕呃、喘咳、 吐衄均有良效,药性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 正气,通燥结而毫不开破,临床皆生用,不 必煅。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 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 神,是滋补药中的无上之品,性平和,宜生 用煮汁饮之,不可炒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