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沉淀反应

合集下载

chapter11第十一章氧化还原反应

chapter11第十一章氧化还原反应

rG rGm RT ln Q
for
rG n F
r Gm
n F
Q
[ 还原型 [氧化型
] ]
还原型
RT ln nF
[ 氧化型] [ 还原型]
RT nF
ln
[氧化型 ] [还原型 ]
当T 298.15K 时 , 将 R 8.314J mol 1 K1 F 96000C mol 1 代入得
整个反应被氧化的元素氧化数升高总数 与被还原的元素氧化数降低总数相等。
配平步骤
● 写出未配平的基本反应式,在涉及氧化还原过程 的有关原子上方标出氧化值。
● 计算相关原子氧化值上升和下降的数值。 ● 用下降值和上升值分别去除它们的最小公 倍数,
即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 ● 平衡还原原子和氧化原子之外的其他原子,多数
标况下: Cr2O72- + 3H2 + 8H+ = 2Cr3+ +7H2O
p (-) Pt | H2( ) | H+(1.0mol ·L-1)‖Cr2O72-(1.0mol ·L-1), Cr3+(1.0mol ·L-1), H+(1.0mol ·L-1) | Pt(+)
3-2 电动势 E 和化学反应 G 的关系
➢1. concentration or partial pressure of oxidation or reduction type.
c氧化型
,c还原型
,或
c氧化型 c还原型
,则
奈斯特(Nernst)方程
Electrode reaction :氧化型 + n e-
rG n F
rGm n F
沉积 > 溶解

医用有机化学第11章_胺-2011

医用有机化学第11章_胺-2011

(二)胺的命名 比较复杂的胺,常以烃类作母体,氨基作为取 代基来命名。例如:
CH3-CH-CH2-CH-CH3 NH2 CH3 CH3CH2-CH-CH2CH2CH2CH3 NHCH2CH3
2-氨基-4-甲基戊烷
3-( N-乙氨基)庚烷
(二)胺的命名 二元胺的命名:
NH2CH2CH2NH2 NH2(CH2)6NH2
内容提要:
一、胺的分类与命名
二、胺的结构
三、胺的物理性质(自学)
四、胺的化学性质
五、苯丙胺类药物与生源胺的概念(自学)
六、重氮盐与偶氮化合物
七、重氮盐的反应
一、胺的分类与命名 (一)胺的分类 胺可以看作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根据氨分子 中氮上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数目分为: NH3 氨 NH4Cl RNH2 伯胺 NH4OH R2NH 仲胺 R4N+XR3N 叔胺 R4N+OH
(一)胺的碱性与成盐
一些胺(氨)在水溶液中的pKb值
NH3 (CH3)2NH CH3NH2 (CH3)3N pKb 4.76 3.27 3.38 4.21 C6H5NH2 (CH3CH2)2NH (CH3CH2)3N CH3CH2NH2 pKb 9.38 3.06 3.25 3.36
在水溶液中胺的碱性强弱次序为: 1° 脂肪胺(2°> 3°) > 氨 > 芳胺
CH3NH2·HCl
甲胺盐酸盐 (盐酸甲铵) (CH3)4N+Cl氯化四甲基铵 tetramethylammonium
CH3CH2NH2·AcOH
乙胺醋酸盐 (醋酸乙铵) (CH3)3N+(C2H5)OH氢氧化三甲基乙基铵 trimethylethylammonium
chloride
hydroxide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11 液相法讲解

11  液相法讲解

一、喷雾热解法
将前驱体溶液(金属溶液)喷入高温气体中,立 即引起溶剂的蒸发和金属盐的热分解,从而直 接合成氧化物粉体的方法。
适合连续操作,生产能力强,不需干燥、过滤、 洗涤、烧结、再粉碎等过程;产品纯度高,分 散性好,粒度均匀可控,而且可以制备多组分 复合超细粉体。
喷雾热解法过程
① 溶剂由液滴表面蒸发,蒸气由液滴表面向 气相立体扩散; ② 溶剂蒸发使得液滴体积收缩; ③ 溶质由液滴表面向中心扩散; ④ 由气相主体向液滴表面的传热过程; ⑤液滴内部的热量传递。
金属醇盐法:首先选用所希望得到产物的金属 醇盐,添加乙醇制成混合物,然后向其中加入酸 或碱制成溶胶。
溶胶变为凝胶的方法
1、无机方法制得的溶胶: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除去溶剂 ( 包括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或化学溶剂 干燥 ) ;除去溶胶中所含的无机离子或使之反应 掉以除去双电层。
2、醇盐法制得的溶胶:控制水解的方法制备 凝胶。
作为模板的聚合物: ①仅作分散剂,不含有效官能团,与纳米微粒
只产生物理作用; ②含有效官能团 ( 如酸酐等 ) ,利用纳米微粒
表面的官能团与聚合物有效基团的键接作用, 使纳米微粒受到保护。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粉体过程示意图
前驱体溶液
水 催化剂
络合 试剂
细的高浓 粒子溶胶
加入pH调节 剂、电解质 或蒸发液相
前驱体 水解类
缩聚
络合类
络合 试剂


溶胶形成方法
无机盐法: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 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经过洗涤除杂,加入适当的 酸即可得到溶胶。形成双电层或加入长链聚合物 稀溶液来稳定溶胶。
均匀生成沉淀的途径
溶液中的沉淀剂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导致氢 离子浓度变化和溶液的pH值升高,使产物溶解 度逐渐下降而析出沉淀; 沉淀剂在溶液中反应释放沉淀离子,使沉淀 离子的浓度升高而析出沉淀。常用的沉淀剂有 2-氯乙醇、尿素、六亚甲基四胺、草酸二甲酯、 草酸二乙酯等。

第十一章 抗生素

第十一章 抗生素
8
5.变色酸-硫酸呈色反应 如阿莫西林加变色酸-硫酸试剂混合后, 于1500C加热2~3min,呈深褐色。 6.与重氮苯磺酸呈色反应 头孢菌素族7位侧链含有—C6H5—OH基 团时,能与重氮苯磺酸试液产生偶合反应, 显橙黄色。 7.与铜盐呈色 头孢氨苄加醋酸、硫酸铜、氢氧化钠试 液后,生成铜配位盐,显橄榄绿色。
40
l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 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精密量 取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苯唑 西林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 计算供试品中C19H19N3O5S的含量。
41
例2 头孢哌酮
l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 l本品在丙酮或二甲亚砜中溶解,在甲醇或乙醇 中微溶,在水或乙酸乙酯中极微溶解。
47
l测定法
取本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100ml 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 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头孢 哌酮对照品,先加上述磷酸盐缓冲液适量助溶后, 再用流动相定量稀释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 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 C25H27N9O8S2的含量。
3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族和 头孢菌素族,它们的分子结构中 均含有β-内酰胺环,故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
二、鉴别试验
(一)
钾、钠盐的火焰反应
5
(二)呈色反应
1.羟肟酸铁反应
羟胺 青霉素/头孢菌素 碱性环境 羟肟酸 稀酸 高铁离子
紫红色 红褐色
红棕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氨苄西林 头孢氨苄

大学化学基础 第11章 氧化还原2

大学化学基础 第11章 氧化还原2

CuI (s,白色) + e = CuI (s)
Ksp的计算
1)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例:已知 E (Cu2+/Cu+) = 0.153 V, 若在Cu2+、Cu+溶液中 加入I-, 则有CuI 沉淀生成,假设达到平衡后溶液中Cu2+ 及I-的浓度为 1.00 mol/L, 计算 E (Cu2+/Cu+)。 解:E (Cu2+/Cu+)= E (Cu2+/Cu+) + 0.0592 lg (Cu2+/Cu+) Cu+ + I- = CuI (s), Ksp = [Cu+ ][I- ] = 1.29×10-12 [Cu+ ] = Ksp / [I- ] = 1.29×10-12 (mol/L) E (Cu2+/Cu+) = 0.153 + 0.0592 lg (1/ 1.29×10-12 ) = 0.857 V I2+ + Cu + e = Cu CuI (s) 新电对 Cu2+/CuI: Cu2+ + I- + e = CuI (s) E (Cu2+/CuI) = E (Cu2+/Cu+) = 0.857 V


Ag
Ag
c(Cl ) 1.0mol L1
解:AgCl (s)

Ag (aq ) Cl (aq )


{c( Ag )}{ c(Cl )} Ksp (AgCl)
若c(Cl ) 1.0mol L 时 , c( Ag ) Ksp (AgCl)
1

第11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11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2024/8/2
4
d 共沸蒸馏
例如无水乙醇的制备,水和乙醇形成共沸物((95%乙醇),b.p.=78.15℃ 加入苯形成另一共沸物(苯74%,乙醇18.5%,水7.5%) b.p.=65℃ 在65℃蒸馏, 除去水, 在68℃苯和乙醇形成共沸物(苯67.6%,乙醇32.4%) 在68℃蒸馏直到温度升高,在78.5℃能获得纯乙醇。
2024/8/2
14
如果用Vo (mL) 溶剂萃取含有mo (g) 溶质A的Vw (mL)试液, 一次萃取后,水相中剩余m1(g)的溶质A,进入有机相的溶 质A为(mo-m1) (g), 此时分配比为:
D=
cAo cAw
=
(mo-m1)/Vo m1/Vw
m1=mo[Vw/(DVo + Vw)] 萃取两次后,水相中剩余物质A为m2(g) m2=mo[Vw/(DVo + Vw)]2 …
磷酸盐沉淀
稀酸中,锆、铪、钍、铋;弱酸中, 铁、铝、铀(IV)、 铬(III)等
2024/8/2
8
有机沉淀剂
草酸: 沉淀Ca, Sr, Ba, RE, Th
铜铁试剂(N-亚硝基苯基羟铵): 强酸中沉淀Cu,Fe,Zr,Ti,Ce.Th,V,Nb,Ta等,微酸中沉 淀Al,Zn,Co,Mn,Be,Th,Ga,In,Tl等。主要用于1:9的硫 酸介质中沉淀Fe(III),Ti(IV),V(V)等与Al,Cr,Co,Ni分离
CH CH2
+
CH CH2
n
CH CH2 CHSO3HCH2 CH CH2 CH CH2 CH CH2
CH CH2
SO3H
CH
SO3H
n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稳定性好。在网状结构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11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11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卤素和氧族思考题解析1.解释下列现象:(1)在卤素化合物中,Cl、Br、I可呈现多种氧化数。

解:因为Cl、Br、I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为ns2np5,当参加反应时,未成对的电子可参与成键外,成对的电子也可拆开参与成键,故可呈现多种氧化数。

(2)KI溶液中通入氯气是,开始溶液呈现红棕色,继续通入氯气,颜色褪去。

解:开始I-被CI2氧化成I2,使溶液呈现红棕色;继续通入氯气,I2被Cl2氧化成无色的IO3-,反应式如下:2I- + Cl2 I2 + 2Cl-I2 + 5Cl2 + 6H2O 2IO3-+ 10Cl-+ 12H+2.在氯水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氯水的可逆反应有何影响?(1)稀硫酸(2)苛性钠(3)氯化钠解:氯水中存在如下平衡:Cl2 + H2(2)加入苛性钠,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Cl2的歧化反应;(3)加入氯化钠,平衡向左移动,不利于Cl2的歧化反应。

3.怎样除去工业溴中少量Cl2?解:蒸馏工业溴时,加入少量KBr,使其发生下列反应:Cl2+2KBr →Br2+2KCl4.将Cl2通入熟石灰中得到漂白粉,而向漂白粉中加入盐酸却产生Cl2,试解释之。

解:因为上述过程发生了如下相应反应:40℃以下··3Ca(OH)2 + 2Cl2 Ca(ClO)2 + CaCl2 Ca(OH)2 H2O + H2OCa(ClO)2 + 4HCl 2Cl2 + CaCl2 + 2H2O5.试用三种简便的方法鉴别NaCl、NaBr、NaI。

解:(1)AgNO3(A)Cl-+Ag+→AgCl ↓白色(B)Br-+Ag+→AgBr ↓淡黄色(C)I-+Ag+→AgI ↓黄色(2)Cl2水+CCl4(A)2NaBr +Cl4→2NaCl +Br2在CCl4中呈桔黄色(B)2NaI +Cl4→2NaCl +I2在CCl4中呈紫红色(3)浓H2SO4(A)NaCl +H2SO4→NaHSO4 +HCl ↑(B)NaBr +H2SO4→NaHSO4 +HBr ↑2 HBr +H2SO4→Br2+2H2O +SO2 ↑使品红试纸褪色(C)NaI +H2SO4→NaHSO4 +HI ↑8HI +H2SO4→4I2+4H2O +H2S ↑使Pb(OAc)2试纸变黑6.下列两个反应在酸性介质中均能发生,如何解释?(1)Br2+2I-→2Br-+I2(2)2BrO3-+I2→2IO3-+Br2解:(1)E¢(Br2/ Br-)=1.065V>E¢(I2/I-)=0.5355V,反应能进行。

沉淀-溶解反应习题答案

沉淀-溶解反应习题答案

第11章沉淀—溶解平衡一. 选择题1.已知在Ca3(PO4)2的饱和溶液中,c(Ca2+)=2.0×10-6 mol·L-1,c(PO43-)=2.0×10-6 mol·L-1, 则Ca(PO4)2的KӨsp为( )A.3.2×10-29B.3.2×10-12C.6.3×10-18D.5.1×10-272.已知KӨsp(CaF2)=1.5×10-10,在0.2501L mol·L-1的Ca(NO3)2溶液中能溶解CaF2( )A. 1.0×10-5gB. 3.8×10-4gC. 2.0×10-5gD. 1.0×10-4g3.已知在CaCO3(KӨsp=4.9×10-9)与CaSO4(KӨsp=7.1×10-5)混合物的饱和溶液中,c(SO42-)=8.4×10-3 mol·L-1,则CaCO3的溶解度为( ) A. 7.0×10-5 mol·L-1 B.5.8×10-7 mol·L-1 C. 8.4×10-3mol·L-1 D. 3.5×10-5 mol·L-14.已知KӨsp(Ag2SO4)=1.8×10-5, KӨsp(AgCl)=1.8×10-10, KӨsp(BaSO4)=1.8×10-10, 将等体积的0.0020 mol·L-1 Ag2SO4与2.0×10-6 mol·L-1的BaCl2的溶液混合,将会出现( )A. BaSO4沉淀B. AgCl 沉淀C. AgCl和BaSO4沉淀D.无沉淀5.已知Ag3PO4的KӨsp为8.7×10-17,其溶解度为( )A. 1.1×10-4mol·L-1B. 4.2×10-5 mol·L-1C. 1.2×10-8 mol·L-1D. 8.3×10-5 mol·L-16.下列有关分步沉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度积小者一定先沉淀出来B.沉淀时所需沉淀试剂浓度小者先沉淀出来C.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沉淀出来D.被沉淀离子浓度大的先沉淀7. SrCO3在下列试剂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0.10mol·L-1HAcB.0.10mol·L-1Sr(NO3)2C.纯水D. 0.10mol·L-1Na2CO38欲使CaCO3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1.0mol·L-1 Na2CO3 B.加入2.0mol·L-1 NaOHC. 0.10mol·L-1CaCl2D.降低溶液的pH9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gCl的溶解度增大 B AgCl的溶解度、Ksp均不变C AgCl的Ksp增大D AgCl溶解度增大10已知KӨsp(ZnS)=2×10-2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11章1.复分解反应(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11章1.复分解反应(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2课时盐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1.复分解反应课题复分解反应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前预习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者水或者气体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3.根据溶解性表,可归纳盐的溶解性如下:(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中除了钾、钠、铵盐可溶,镁盐微溶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外,其余都可溶。

(4)硫酸盐除了4CaSO微溶、4BaSO不溶外,其余都可溶。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盐,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复分解反应。

进行新课一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反应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分解、置换三种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交换意见。

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HCl+NaHCO3==NaCl+H2O+CO2↑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判断:(1)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反应物:一般情况下,有酸酸必溶,无酸碱盐溶。

特别提醒:复分解反应一般在水溶液里进行,两种化合物中的离子互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11 沉淀溶解平衡

11 沉淀溶解平衡
Κsp [Am ]n[Bn- ]m
1.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Ag2CrO4(s) 2Ag+(aq) +CrO42-(aq)
Ksp ( Ag2CrO4 ) [ Ag ]2[CrO42 ]
Ca5(PO4)3OH(s) 5Ca2+(aq) + 3PO43-(aq) +OH -(aq)
Ksp (Ca5 (PO4 )3OH ) [Ca2 ]5[PO43 ]3[OH ]
3.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例】: 计算欲使0.0lmol·L-1Fe3+开始生成Fe(OH)3沉淀及沉淀完
全(通常指[Fe3+]≤10-5 mol·L-1)时溶液的pH值。已知Fe(OH)3的溶
度积常数为1.1×10-36。
开始产生沉淀则: Q≥Ksp
解: Fe(OH)3(s)
Fe3+(aq) + 3OH-(aq)
[OH-]
3
K sp [Fe3 ]
1.11036
3
1105
4.81011(mol L-1)
pOH=-lg[H+]=10.32 故pH=3.68
3.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3.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Ag+
沉淀平衡的移动:
如果在溶液中有两种以上的离子可与同一试剂反应 产生沉淀,首先析出的是离子积最先达到溶度积的化 合物。这种按先后顺序沉淀的现象,称为分级沉淀。
虑盐效应。
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酸效应:
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酸效应。
对Ca2SO4、AgCl等强酸碱盐沉淀,酸效应影响最小;
对CaCO3,CaC2O4等弱酸盐沉淀,在饱和溶液中加酸,盐的 溶解度会显著增加。

环境工程原理 第11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环境工程原理 第11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
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 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
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浓

•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 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
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
控制。
完全混合流反应器 反应产物 反应物
反应时间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一)间歇操作(分批操作)
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 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 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 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 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浓度 cA
物质的量 nA
体积V
间歇操作的典型例子 八宝粥、中草药熬制、啤酒酿造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 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
• 沉淀反应:水中重金属的沉淀分离 • 氧化反应:还原性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 生物降解:反应常用于有机废水、挥发性有机废气、
恶臭气体和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 生物硝化反硝化:水中硝酸氮的生物去除
第III篇 反应工程原理
将化学和生物反应原理应用于污染控制工程, 需要借助适宜的装置,即反应器来实现。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三、反应器的操作方式
• 间歇操作(分批操作)(batch operation) • 充/排式操作 (fill and draw operation) • 连续操作 (continuous operation) • 半间歇操作 (semi-batch operation)
半连续操作 (semi-continuous operation)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基础化学第十一章后习题解答

基础化学第十一章后习题解答

第十一章后习题解答1. 区别下列名词:(1) 内层与外层(2) 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3) d2sp3杂化和sp3d2杂化(4) 内轨配合物和外轨配合物(5) 强场配体和弱场配体(6) 低自旋配合物和高自旋配合物解(1)配合物的内层是由中心原子提供杂化轨道,配体中配位原子提供孤对电子,通过配位键形成的配离子。

与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配合物的外层。

(2)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单齿配体,如NH3,H2O,OH-,F -等。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多齿配体,如:乙二胺,EDTA等。

(3)以2个(n-1)d轨道、1个n s轨道和3个n p轨道杂化形成6个杂化轨道,称为d2sp3杂化。

以1个n s轨道、3个n p轨道和2个n d轨道杂化形成6个杂化轨道,称为sp3d2杂化。

(4)中心原子全部用最外层轨道杂化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外轨配合物;用次外层(n-1)d轨道和最外层n s,n p轨道杂化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内轨配合物。

(5)依据配体使中心原子d轨道能级的分裂程度不同,配体有强场、弱场之分。

使d轨道能级分裂能力强的配体称为强场配体,如CN-,CO;使d轨道能级分裂能力弱的配体称为弱场配体,如H2O、F -、Cl-、Br-、I-。

(6)中心原子电子组态为d4~d7的配合物中,单电子数多的称为高自旋配合物,单电子数少的称为低自旋配合物。

强场配体形成低自旋配合物,弱场配体形成高自旋配合物。

2. 命名下列配离子和配合物,指出中心原子、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写出K s的表达式(1) Na3[Ag(S2O3)2] (2) [Co(en)3]2(SO4)3(3) H[Al(OH)4] (4) Na2[SiF6](5) [PtCl5(NH3)]-(6) [Pt(NH3)4(NO2)Cl](7) [CoCl2(NH3)3H2O]Cl (8) NH4[Cr(NCS)4(NH3)2]解名称中心原子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K s表达式(1) 二(硫代硫酸根)合银(I)酸钠Ag+S2O32-S2O32-中的S2 32322223[Ag(S O)][Ag][S O]-+-(2) 硫酸三(乙二胺)合钴(Ⅲ)Co3+en en中的N6 333+3[Co(en)][Co][en]+(3) 四羟基合铝(Ⅲ)酸Al3+OH-OH-中的O4434[Al(OH)][Al][OH]-+-(4) 六氟合硅(Ⅳ)酸钠Si(Ⅳ) F-F-中的F 62646[SiF][Si][F]-+-(5) 五氯•氨合铂(Ⅳ)酸根Pt4+Cl-,NH3Cl,N 653453[Pt(Cl)(NH)][Pt][Cl][NH]-+-(6) 氯•硝基•四氨合铂(Ⅱ)Pt2+NO2-,Cl-,NH3N,Cl、N 6 2342423[PtCl(NO)(NH)][Pt][Cl][NO][NH]+--(7) 氯化二氯•三氨•水合钴(Ⅲ)Co3+Cl-,NH3,H2OCl,N,O 623323233[Co(Cl)(NH)(H O)][Co][Cl][NH]++-(8) 四(异硫氰酸根)•二氨合铬(Ⅲ)酸铵Cr3+NCS-,NH3N,N 64323423[Cr(NCS)(NH)][Cr][NCS][NH]-+-3. 什么是螯合物?螯合物有何特点?它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形成五员环和六员环的螯合物,要求配体应具备什么条件?解由中心原子与多齿配体形成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称为螯合物。

第11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分解

第11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分解
2019/2/19
5
+ N
N
2019/2/19
6

用途
Ar-N2+X- + Ar’-NH2 偶合 Ar-N=N-Ar’-NH2
Ar-N2+X- + Ar’-OH
Ar-N2 ArN2 X+X-
偶合
Ar-N=N-Ar’-OH
Ar-NHNH2
NaSO3, NaHSO3
还原
重氮基转化
ArY Y=F, Cl, Br, I, CN, OH, H等
2019/2/19
7
8-2 重氮化反应



重氮化反应历程 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重氮化方法
2019/2/19
8
一、 重氮化反应历程
芳伯胺重氮化反应历程是亲电的N-亚硝化-脱水反应。
1、亲电质点:
与反应体系所用无机酸种类和浓度有关。
: N CH3 H H CH3
: N CH3 CH3 N
: H H
酸要过量
ArNH2 2HX NaNO2 ArN2+X- NaX 2H2O
理论量:n(HX):n(ArNH2)=2:1 实际比: n(HX):n(ArNH2)=2.5-4 : 12019/2 Nhomakorabea19 13
(3)亚硝酸钠
由于游离亚硝酸很不稳定,易发生分解,通常重氮化 反应所需的新生态亚硝酸,是由亚硝酸钠与无机酸(盐 酸或硫酸等)作用而得。
2019/2/19
11
二、 一般反应条件
(1)低温反应:0~10℃
HNO2 H2O+NO
Ar N N OH
Ar
N2
OH
2019/2/19

第11章 化学实验基础

第11章 化学实验基础

点评:熟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一章
系列丛书
3.(2012·江苏,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 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实验操作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 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 CuSO4溶液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 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 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向浓度均为0.1 mol·L-1 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 加少量AgNO3溶液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一章
系列丛书
C.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为了得到硫酸
亚铁铵晶体,应小火加热蒸发皿,直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
停止加热 D.受强酸或强碱腐蚀致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 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并 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答案]A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一章
系列丛书
点评:有机实验题的解答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反应 及物 ..... . 质的性质 分析实验过程中尾气的处理、杂质的除去、仪器 .... 的选择以及实验方案的优化等问题。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一章
系列丛书
必考部分
讲义手册 · 必考部分
进入导航
系列丛书
第十一章
化学实验基础
讲义手册 · 必考部分
进入导航
系列丛书
高考命题分析
真 题 体 验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一章
系列丛书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及实 验安全;(2)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包括实验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及尾气处理方法的选择等以 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与评价。 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试题量大,分值高,难度跨度大,特别是 在近两年高考中,涉及化学实验的试题综合性有所加大,更注重对考生 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的考查,要求进行实验设计、仪器组装、现象分 析、数据处理、安全防范等。考生在复习时要对教材上各个位置的大小 实验的细节都了然于心,掌握各种实验的特点,同时对相似的实验仪 器、实验试剂和实验方法等的使用范围和要求进行对比。熟能生巧,如 果我们平时多加练习,及时查漏补缺,那么在高考中无论题目怎么变, 解答起来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第十一章 分离与富集

第十一章 分离与富集
c有 c水
100%
V 水/V 有越小, E 越大。
D 100% V水 D V有 是衡量萃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c有 V水 + c水 V有
100%
5. 少量多次原则
mn m0[
V水 ]n DV有 V水
2. 分类 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分离和富集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 例如 H2WO4 在酸性溶液中常呈带负电荷的胶体,不易凝聚,当加入有机共沉淀剂辛可宁, 它在溶液中形成带正电荷的大分子, 能与带负电荷的钨酸胶体共同凝聚而析出, 可以富集微 量的钨。 常用的这类有机共沉淀剂还有丹宁、动物胶,可以共沉淀钨、银、钼、硅等含氧酸。 2. 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 有机共沉淀剂可以和一种物质形成沉淀作为载体,能同另一种组成相似的由痕量元素 和有机沉淀剂形成的化合物生成共溶体而一起沉淀下来。例如在含有痕量 Zn2+的弱酸性溶 液中,加入 NH4SCN 和甲基紫,甲基紫在溶液中电离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R+,其共沉淀反 应为: R+ + SCN- =RSCN↓(形成裁体) Zn2+ + SCN- =Zn(SCN)422R+ + Zn(SCN)42+ =R2Zn(SCN)4(形成缔合物) 生成的 R2Zn(SCN)4 便与 RSCN 共同沉淀下来。沉淀经过洗涤、灰化之后,即可将痕量 的 Zn2+富集在沉淀之中,用酸溶解之后即可进行锌的测定。 3. 利用惰性共沉淀剂 加入一种裁体直接与被共沉淀物质形成固溶体而沉淀下来。 例如痕量的 Ni2+与丁二酮肟镍螯合物分散在溶液中,不生成沉淀,加入丁二酮肟二烷酯 的酒精溶液时,则析出丁二酮肟二烷酯,丁二酮肟镍便被共沉淀下来。 这里裁体与丁二酮肟及螯合物不发生反应,实质上是“ 固体苯取”作用,则丁二酮肟二烷 酯称为“惰性共沉淀剂”。 三、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和纯化 盐析法: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分离。 有机溶剂沉淀法:用于蛋白质和酶、多糖、核酸以及生物小分子的分离。 选择性变性沉淀法:用于除去某些不耐热的和在一定 pH 下容易变性的杂蛋白。 等电点沉淀法: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他两性物质的沉淀,多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一)盐析法 盐析: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使生物大分子沉淀析出的过程。 突出的优点: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 常用的中性盐: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等。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优点: 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 沉淀不用脱盐, 易于过滤; 在生化制备中应用比盐析法广泛。 缺点: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温度、试样的浓度、pH、离子强度、盐浓度等。 对蛋白质和多糖:盐浓度不超过 5%。 (三)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1. 热变性 方法最简便, 不需消耗任何试剂, 但分离效果较低。 通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初期分离纯化。 2. 选择性酸碱变性 使杂蛋白变性沉淀,通常在分离纯化流程中附带进行的一个分离纯化步骤。 (四)等电点沉淀法

第十一章结晶法结晶(Crystallization)

第十一章结晶法结晶(Crystallization)
第十一章结晶法结 晶(Crystallization)
一、结晶的概念
结晶( Crystallization ):溶液中的溶质 在一定条件下,因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而结合 成晶体,晶体的化学成分均一,具有各种对 称的晶体,其特征为离子和分子在空间晶格 的结点上呈规则的排列。
固体有结晶和无定形两种状态 结晶:析出速度慢,溶质分子有足够时
• 结晶是指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形成新相的过程。
•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溶质分子凝聚成固体, 还包括这些分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晶格 中,这一过程与表面分子化学键力变化有 关;
• 因此,结晶过程是一个表面化学反应过程。
六、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 由于物质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结晶时 要放出结晶热。因此,结晶也是一个质 量与能量的传递过程,它与体系温度的 关系十分密切。
第十一章结晶法结 晶(Crystallization)
•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溶液 中生成新核的数目。
• 是决定结晶产品粒度分布的首要动 力学因素;
• 成核速度大:导致细小晶体生成
• 因此,需要避免过量晶核的产生
晶核的形成
• 晶核的形成是一个新相产生的过程,需要消 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形成固液界面;
晶种大小和多少、冷却速度的快慢等因 素的影响,因此是一簇平行线。
十一、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 1、热饱和溶液冷却(等溶剂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体系; 同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要适中; 自然冷却、间壁冷却(冷却剂与溶液隔 开)、直接接触冷却(在溶液中通入冷 却剂)
• 2、部分溶剂蒸发法(等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 的体系,或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的体系; 加压、减压或常压蒸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I2 = Pb2+ + 2I平衡浓度/mol·L-1: S 2S
Ksp(Pb2)I[P2b][I]2 S(2S)2 4S3
S3
Ksp 4
3
7.110941.20103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AB型(例AgCl) Ksp S2或S Ksp
AB2型 或 A2B型 ( 例 PbCl2、 Ag2CrO4) Ksp4S3或 S3Ksp 4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2、溶度积
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为:
K [Ag ][Cl ] [AgCl]
即:
Kºsp = [Ag+][Cl-]
上式中的 Kºsp 即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Solubility Product
AmBn(s) ⇌ m An+ + n Bm-
Ksp[An]m[Bm]n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例 1 : 已 知 室 温 下 , Mg(OH)2 的 溶 解 度 为 6.53×10-3 g·L-1 。试求它的溶度积。
解:查知Mg(OH)2的摩尔质量是58.3g·mol-1 S6.531031.12104(m olL 1) 58.3
Mg(OH)2 ⇌ Mg2+ + 2OH-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二、 溶度积和活度积 前面已学过在强电解质溶液中浓度和活度的
关系为: a=fC
当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增大时,会引起活度系 数 f 的减小,而溶液中真正影响溶解平衡的是活
度积 Kap。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三、任意多相离子平衡:
当:
AmBn(S) =mAn+ +nBm-
(a An+) m (a Bm-)n Kap (a An+) m (a Bm-)n = Kap (a An+) m (a Bm-)n Kap
沉淀溶解 溶解平衡 沉淀生成
只有当离子强度很小时,才有: Kap Ksp
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溶度积规则。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11-2-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一、沉淀的生成 产生沉淀的唯一条件 :Q(离子积)>Ksp(溶度积)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二、沉淀的溶解 沉淀溶解的唯一条件 :Q(离子积)<Ksp(溶度积)
1、生成弱电解质(水、弱酸、弱碱):
M(O g)2 H M2g 2OH
2H
2H2O
M ( O ) g 2 H M 2 2 O g H K 1 o K s o ( p M ( O ) g 2 )H
2 O 2 H 2 H 2 O K 2 o 1 /K ( w o ) 2
M ( O ) g 2 H 2 H M 2 2 g H 2 O
K3o[[M H2] 2 g]K1oK2 o(K Kw o so)p2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M(O g)2 H M21
假如设法减小A+ 或 B- 的浓度,则平衡就向
右移动,固体又不断溶解下去。
综合起来就是:
[A+ ][B-] =Q Ksp [A+ ][B-] =Q = Ksp [A+ ][B-] =Q Ksp 这就是溶度积规则。
固体溶解 溶解平衡 生成沉淀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Q C (M g2) C 2(O H )2 .5 1 0 4 (7 .5 1 0 4)2
1 .4 0 1 0 1 0K sp,M g(O H )25 .6 1 0 1 2 所 以 , 有 M g (O H )2 沉 淀 生 成 。 改用氨水,[OH-] = 1.06×10-4 Q = 2.81 × 10-12
对AB3型,是否应有:
Ksp
27S4或S
4
Ksp 27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11-2 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11-2-1 溶度积规则
一、溶度积规则
当溶液中有: A B(s)⇌A++B-
平衡时有:
[A+ ][B-] = Ksp
假如此时向溶液中加入一些A+ 或 B- ,则溶液中有
[A+ ][B-] Ksp 此时就可以看到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平衡浓度/mol·L-1
S
2S
Ksp [Mg2][OH]2 S(2S)2 1.1210-4(21.1210-4)2
5.6210-12 答:Mg(OH)2的溶度积为5.62×10-12 。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例2:已知298K,PbI2的Ksp = 7.110-9,求PbI2 在水中的溶解度?
任意多相离子平衡:
当:
AmBn(S) =mAn+ +nBm-
(C An+) m (C Bm-)n = Q Ksp (C An+) m (C Bm-)n = Q = Ksp (C An+) m (C Bm-)n = Q Kap
沉淀溶解 溶解平衡 沉淀生成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使用溶度积规则应注意的地方: (1)利用溶度积规则可以根据离子浓度来判 断溶液中的沉淀是生成还是溶解。 (2)溶度积规则只适用于离子强度较小的情 况,溶液中离子强度大了就要做修正。
第11章 沉淀反应
11-1 沉淀溶解反应 11-2 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11-1 沉淀溶解反应
11-1-1 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1、 溶解平衡 在溶液中有下列平衡: AgCl(s) ⇌ Ag+ +Cl- AgCl不断地溶解到水中,溶液中离子不断
沉积到固体上,一定时间后达到平衡。
例2:298K往50ml 0.001mol·L-1MgSO4溶液中加入相同浓度的 NaOH150mL,问能否产生Mg(OH)2沉淀?如改为氨水呢?
解: C (M g2)0.00150/(50150)2.5104 C 判(O 断H )[ M0 g.20 +0 ]1 [O15 H0-]/(250 是 否15大0)于7K.5s p 104
第11章沉淀反应
2021/3/31
11-1-2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相互换算 溶解度(s):溶解物质克数 / 100克水(溶剂) 溶度积(Ksp) (涉及离子浓度) :
溶解物质“物质的量” / 1L溶液 对于难溶物质,离子浓度很稀,可作近似处理:
(x g / 100 gH2O )×10 / M ~ mol·L-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