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有社会影响的经济理论新观点_卫兴华
近年来有社会影响的经济理论新观点责编/马冰莹肖洁卫兴华“中国模式”的明确肯定和科学界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增长年均达9.8%。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预计还可以快速增长十年以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只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中。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空前成就,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提出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概念。
尤以“中国模式”引人关注。
但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科学地界定和表述?它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近年来,主流观点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共识下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对“中国模式”研究卓有成效具有代表性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程恩富院长的论著。
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一书转载了张宇教授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年第1辑的《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一文。
该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形成,并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其意义和价值更加显著,人们逐步摆脱了从转轨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转轨的特殊模式的思维方式。
开始探索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模式所体现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意义。
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新自由主义的体制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而中国模式则在危机中经受了考验,彰显其意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模式的新的关注和思考。
该论文摆脱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系统,提出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主题和目标,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
中国模式的主题是: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三,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转型;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转型。
就是把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统一为一体。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借鉴我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一、引言我国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许多国家希望借鉴我国模式,在自己的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针对当前借鉴我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展开深度探讨,希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视角。
二、我国模式的核心特点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我国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依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元素。
这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的特点,使得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拥有更大的调控空间和政策灵活性。
2.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我国模式在经济发展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产业政策和投资引导等手段,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的创新和竞争也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3. 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我国模式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大科研投入等举措,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我国制造”到“我国创造”的转变。
三、借鉴我国模式的国家案例1. 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以新加坡、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地区国家,在借鉴我国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
这些国家在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对我国模式进行了有效地借鉴和应用。
2. 非洲国家的崛起一些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也通过借鉴我国模式实现了经济崛起。
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受益于我国的投资和经验共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 拉美国家的实践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在借鉴我国模式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这些国家积极引进我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我国的合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对借鉴我国模式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要实现成功的借鉴,需要根据国家的具体国情、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差异化的借鉴和应用。
非洲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非洲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非洲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被贫穷和不发达所困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洲的经济社会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非洲的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一、自由市场的实施在过去,非洲国家多采取国家控制的经济模式,这使得许多企业在无竞争环境中得以存在,不断消耗国家资源。
而如今,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
例如在卢旺达,政府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建立了投资支持机构,并减少了商业登记的难度,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
而同期,卢旺达也加强了对监管环境的改善,取消了一些旧规定,这使得小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二、发展农业和制造业非洲实行农业和制造业多年,这也是阻碍非洲发展的一个原因。
但现在的非洲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农业与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非洲的国土面积很大,再加上人口稀少,因此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肯尼亚作为非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国之一,其推进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国家的花卉购买商。
此外,卢旺达也在推进生态旅游和咖啡产业的发展,后者更成为了全国的重点产业。
在制造业方面,非洲国家也正在宣传中国的经营模式。
例如埃塞俄比亚,政府引进了中国汽车厂商依托本地资源组建了一家汽车制造厂,并一直在扩大业务规模。
而其他非洲国家,也在积极吸引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
三、提高卫生、医疗和教育水平非洲多年以来的教育和医疗管理都十分落后,这直接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为了提高非洲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在此方面进行投资。
例如在卢旺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学校和医院,加强了对教育和医疗的管理和监督。
而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政府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让民众更方便地使用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些措施都将为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尽管非洲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一些措施的实施,非洲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中非合作的意义和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非合作的意义和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非合作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合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深化,成为中外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非合作的意义和影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中非合作在政治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非合作不仅促进了中非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中国一贯秉持互利共赢、以合作谋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平安宁、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
中非合作以平等、尊重和互利为基础,倡导国家间关系的新型模式,为国际社会塑造了更加公正、平等的格局。
其次,中非合作在经济层面上带来了积极影响。
中国是非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在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非洲国家展开广泛合作。
中国对非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合作模式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快速增长,并为双方带来了经济互利的结果。
此外,中非合作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非交流合作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更多的是涉及到人文、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教育援助、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为非洲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非文化交流也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非合作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中非合作不仅推动了双方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中非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和发展潜力,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框架,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中非合作的意义和影响。
在本文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言:在引言部分,我将对中非合作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中非合作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中国对非洲软实力研究: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地 , 中国 当代 外交政 策 中具有重 要 的地 位 。中 国同 在
非洲 地 区经 历 了六十余 年 的磨 合与 发展 , 取得 了较大
一
、
软实 力与中非关 系
2 世纪 9 0 0年代 初 , 国学 者 约瑟 夫 ・ 美 奈在 《 世界 力 ( fp we) 念。软 实力是相 对于硬 实力而言 , s t o r概 o 被
注 。随着 中 国同非洲地 区在 政治 、 经济 等领域 的合作 情 势 、 使其 它国 家效 仿该 国发展倾 向并界 定其利 益 的
不 断加 深 , 美等 西 方国 家不 断提 出 “ 国威胁 论 ” 欧 中 、 “ 殖 民主 义 ” 新 等论 调 , 重影 响 了中非关 系 的发展 。 严 能力 , 种 实力往 往 来 自文 化和 意识 形态 的 吸引 力 、 这 国际机 制 的规 则和 制度 等 资源 ” 在一 个 日益相 互 。
的成 就 , 尤其 改 革开 放三 十余 年 来 , 非关 系在 政治 权 力 的变革》 《 中 和 软权 力》 等文章 中 明确地 提 出了软 实
领域 交往 密切 , 经 贸领域 成 果显 著 。2 在 0世 纪 9 年 0 代 以来 , 非 关 系 的发展 引起 了 国际 社 会 的 广泛 关 称 为 “ 中 实力的第 二张面 孔” … , 它是 “ 一个 国家造就 一种
素发展 的滞 后性 不仅制 约 了硬 实力 的提升 , 同时影响 化 、 制度 、 媒等 软 性 因素 的重 要性 日益 突 出。 当今 传 了中非关 系的正 常发展 。 因此 , 探讨 软 实力与 中非关 系 的 内在逻 辑 , 析 中 国对 非洲软 实 力 的现状 , 出 分 提 和 现实 意义。
长春
从中国模式的智力援助到全球化时代新公共外交——讲述中国对非洲奖学金的故事
2 0 世纪7 0 年代的奖学金名额开始 明
显向非洲 国家倾斜 ,实际人数与 占总 来华 留学生比例都有大幅度增加。
圄2 。 0 一 1 3 . 3 删 w 哝
一 c D m 。 ~v 公共外交
从档案文献来看,中国政府 当时 对于亚非拉学生的培养 目标是 ,除了 对中国友好 以外 ,要求专业知识 、实 际技能 、身体健康都需达标 ; 政治上
实践主义特征。 因为国内建设的需要 ,
这 一 时段 来华 学 习 的非洲 留学 生是 以
据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 的说法 , 仅 1 9 6 5 -1 9 6 6 年 间,在 苏联境 内受
训 的 非 洲 学 生 就达 4 0 0 0 人 ,这 一 政 策成 为 当时 苏联对 非外 交 的 主干道 。 总之 ,在 这个 初始 阶段 ,欧美 世 界对 于奖 学 金制 度 的理 念是 培 养 出直
建 国之初 ,中国政府最先制定的 有关来华 留学生的政策是首先与东欧
五 国 达成 互 换 留学 生 的政 府 间 协 议 , 所 有 来华 留学生 的渠 道都 是 根据 对 等
年, 这个 数字 快速 增加 到 9 5 人。 此后 , 汲取 非 洲 留学生 出 现辍学 的教训 ,有 关部 门明确 反思 了价 值观 念 、生 活方
公共外交 P U B L I C D I P L O M A C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以“中国模式”为基本概念的。
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否需要一个新的中心;其二,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即不需要一个新的中心。
这既不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也不存在这种现实。
但是,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会因为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而自然形成某种影响力,这也是一种可能。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提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
多数学者也持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还很不完善,法律制度也还未成形,很多做法还是尝试性的,因此,不具备模式的基本要件。
同时,“中国模式”的说法首先是来自国外,是与西方国家渲染的“中国威胁论”相联系的。
因此,中国也没有必要人云亦云。
但是,“中国模式”还是被广泛地使用。
同时,也有学者坚持“中国模式”的概念。
他们提出:“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但其基础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就是21世纪的新版中华体制。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还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论证。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中国因素对他国、对世界的影响。
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朱云汉认为,中国崛起的意义可以与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美国的崛起相提并论,中国模式的作用将影响全球秩序的重组。
朱云汉教授提出,中国模式的影响是以复制的形式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华文化圈内国家的影响力。
二是对非洲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与苏丹的经济合作,使近年来苏丹经济突飞猛进。
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协助苏丹建立起从石油勘探、钻井、原油开采到石化产品的一整套石油工业体系。
由此,苏丹周边的国家都开始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因为这些非洲国家认识到,中国援助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公司在非洲开采石油超过一百年,但从未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工业体系。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分析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
本文将对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模式、合作领域以及合作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经济合作模式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模式主要以互利共赢为基础,注重平等合作、相互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通过提供投资、贷款、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基础设施、开发资源、推动工业化进程。
此外,中非之间的贸易合作也不断加强,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这种经济合作模式为中国和非洲国家带来了很多实际利益,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发展。
二、合作领域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领域非常广泛,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等多个领域。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建了铁路、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非洲的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
其次,能源合作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方向。
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而中国有着强大的能源需求。
中非之间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能源合作,包括能源开采、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等。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帮助非洲国家实现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农业合作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通过技术支持、合作项目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最后,金融合作也是中非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积极为非洲国家提供贷款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推动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此外,中国还支持设立了中国-非洲发展基金,用于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合作带来的影响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为双方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这种合作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中非经济合作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就业机会。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中国模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和借鉴,以下列举了几个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案例。
1.越南越南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和学习对象。
越南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转移。
与中国不同,越南的经济模式更加市场化。
然而,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验仍然为越南提供了很多借鉴的经验。
越南在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借鉴了中国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2.印度印度也将中国的发展模式视为借鉴对象。
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印度,但印度政府和企业家们仍然希望从中国的成功中获益。
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向中国学习,并对中国的投资模式表示兴趣。
此外,印度也希望通过借鉴中国的经验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人口压力等。
3.坦桑尼亚作为非洲大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坦桑尼亚政府也将中国的模式视为借鉴对象。
坦桑尼亚政府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减贫。
中国在坦桑尼亚的项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和人力培训。
坦桑尼亚政府计划通过引进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国内产能和竞争力。
4.突尼斯突尼斯政府希望通过借鉴中国模式来改善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突尼斯政府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通过引进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在突尼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
突尼斯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和促进本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5.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大陆的一个低收入国家,埃塞俄比亚政府也将中国的发展模式视为借鉴对象。
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通过模仿中国的发展经验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
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提高本国的产能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摘要】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是当前热议的话题。
非洲市场的吸引力包括人口红利、资源丰富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进入的动力。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但也面临政治风险、文化差异等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了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
在合作与竞争方面,中国企业需要找到平衡点,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未来展望则是通过创新、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双方共赢。
总结经验教训提醒企业应注重当地文化、风险管理等因素。
倡导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国企业,非洲市场,战略选择,吸引力,动机,发展模式,挑战,应对策略,合作,竞争,未来展望,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资源整合等。
在面对非洲这一复杂多变的市场时,中国企业需要认真评估当地市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熟悉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文化习俗,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还需要考虑如何与当地政府及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在制定战略选择时,中国企业还需考虑到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如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升竞争力。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需要谨慎分析、科学制定,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和持续的成功。
2. 正文2.1 非洲市场的吸引力1. 市场潜力巨大:非洲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自然资源丰富: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矿产、农产品等,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的关注。
中国企业通过在非洲投资、开发资源,实现资源互补,获得了稳定的资源供应。
构建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中非合作论坛进程评析
作” ①。中非 合作 论坛 通 过近 十年 的发 展 ,其 自身 特 征 日益 明显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 五个 方面 :
一
是 政府 主导 , 多行 为体 参 与。 中 国政 府 是 中非合 作论 坛 的倡 导者 、决 策者 和推 动 者 。实 际
操 作 中 ,总是 由 中 国政 府先 行制 定统 一 的对 外 政策 ,并 通过 政府 间 的集体 协 商达 成 区域 间合作 框 架 ,然 后在 此框 架 下 ,推动 工 商组 织 、公 民社 会组 织等 其他 非 国家 行为 体广 泛参 与其 中 ,从 而形 成 一种 国家 一 场 一公 民社 会互 动 的 良好态 势 。 中非合 作论 坛第 二届 部 长级 会议 期 间 ,首 次 召开 市 了 中非 企业 家大 会 。5 0多 名 中非 企 业 家 出席 大 会 并 进 行 商 务 洽谈 ,签 订 了 2 0 1项 合 作 协议 ,总 金 额达 1 0亿 美元 。第三 届部 长会 议 期 间 ,第 二 届 中非 企 业 家 大会 召开 ,非 洲 国家 的 政府 和 企 业 与 1 家 中方 企业 签署 了 l 1 4项 总金 额 约 1 9亿 美 元 的 商务 合 同和 协 议 。会 议期 间 , 中国 贸促 会 会 长 万季 飞 和非洲 工 商会 联盟 主席 麦斯 里 签署 合作 协议 ,正式 宣告 中国 一 洲 联合 工商 会成 立②。 非 中非合 作论 坛 的这一 特 征 既展示 了中 国的 大 国责任 ,也 强化 了相 关 承诺 的履行 。这种 国际 责 任 主要 由两 部分 构 成 ,即可 靠 的承诺 和切实 的履 行 。 中国 的承诺 通 常通 过各 种会议 公 开发 布 的联 合文 件 固定 下来 ,因而具 有 很 高 的透 明 度 。作 为 高 层 官 员 协 商 、共 识 的结 果 ,这 种 承 诺 是 “ 国 家 同意 ” 创 造 的 。更为 重要 的是 ,这 种 承诺 常 常 是 中 国国 家领 导 人 在 高 峰会 议 上作 出 的 “ 开 公 保证 ” ,是一 种最 高 层次 的 “ 治 承诺 ” 政 ,因 而具 有 很 高 的 可信 度 和 可 靠性 。这 也 为其 有 效 地 遵 守 提供 了重 要保 障 。
中国与非洲间的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非洲间的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已成为非洲大陆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
在这个由亚洲巨人和非洲大陆共同构成的合作关系中,既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一、机遇1.1 增加贸易和投资机会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丰富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中国对非洲资源的需求和投资意愿,推动了非洲开放市场的发展,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同时,中国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给予了非洲经济以巨大的推动力,有助于非洲国家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
1.2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如轨道交通、港口、电网等,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
这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来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为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互利共赢合作模式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在经济领域寻求共同发展。
中国为非洲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同时,非洲国家也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挑战2.1 资源依赖与负债风险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资源交换和债务融资基础上,这使得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依赖度增加。
一些非洲国家的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出口,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同时,债务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非洲国家需要审慎管理债务,避免陷入债务危机。
2.2 人口红利与就业问题非洲大陆年轻人口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目前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庞大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失业和贫穷问题成为挑战。
因此,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需要关注非洲国家的就业需求,通过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非洲的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2.3 金融风险与可持续发展一些非洲国家存在金融不稳定和治理薄弱的问题,这对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金融脆弱性和腐败问题可能威胁到投资环境和资金安全。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研究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探讨其背后的因素和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双方贸易合作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发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成为非洲的最重要贸易伙伴。
此外,本论文还将讨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政策,以及其对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得出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
1. 引言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不断拓展。
中国以其可观的经济实力和对非洲资源的需求,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关注,并成为非洲大陆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双方的贸易额和投资规模都有了显著增长,中国也通过提供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发展。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并分析其背后的因素及影响。
2. 中国与非洲贸易合作的历史回顾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当时,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政治盟友关系,并向非洲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农产品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增长,中国开始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合作。
特别是在2000年后,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额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达到2086.9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30倍。
3. 中国与非洲贸易合作的现状分析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欧洲联盟和美国。
中国主要从非洲进口石油、矿石、木材和农产品等资源,同时向非洲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家电等产品。
此外,中国还通过在非洲投资基础设施和参与扶贫项目等方式,推动了两国之间的合作。
中非合作的重要意义
中非合作的重要意义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非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平台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阐述中非合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中非合作的案例,并探讨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二、中非合作的重要意义1.促进非洲经济发展:中非合作有力地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速在全球各大洲中位居前列。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支持,助力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升中非贸易往来:中非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非洲国家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果丰硕。
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了众多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为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对外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4.提高教育、卫生水平:中非合作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了大量学校、医院,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援助,提高了当地教育、卫生水平。
5.深化文化交流:中非合作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了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双方在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展示了中非文化的独特魅力。
6.增进政治互信:中非合作强化了双方政治互信,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中非合作案例分析1.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案例: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承建了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结束了埃塞俄比亚没有现代化铁路的历史。
这条铁路成为非洲大陆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极大地提高了埃塞俄比亚的物流效率。
2.中非贸易合作案例:以尼日利亚为例,中国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双方在石油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促进了尼日利亚石油产业的发展,为双边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印企业在非洲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协 定》 同 2 , 8个 非洲 国家签 署 了 《 双边 鼓励和 保 障投 资协定》 与 8 ,
■
避 金 文 个 非洲南 财 经 政 法 大学 武 汉学重 莉 中 国家 签 订 了 《 免双 院征 差 异 比较 税 协定》 受 国家政 策 的 引导 , 。 近 十 年来 中 国企 业对 非 洲直 接投 资 2 0多年来 ,随 着 中印经 济快 呈 平 稳 快 速 增 长 态 势 。 2 0 年 中 速 发展 ,两 国企业 的 产业 技术 已 00
印度在 非 洲经 营 的企业 有 着 不 同 路 , 向非 洲输 出文 化 、 育和 技 术 路 。 教 的发展 模 式 ,中 印在 非企 业 发展 等 软实力 的“ 新模式 ” 。这种“ 模 新 ( ) 印企 业 在 非 洲 的软 实 一 中 模 式具 有 很多共 同性 ,也 具有 很 式 ” 更多 的强调 印度与 非洲共 同的 力优 势 不 同 强 的互 补性 。客 观 地 比较 两 国在 曾被 殖 民 的历 史 、 衣 带 水 的 比邻 一 相 比欧美企业 , 中印企业在 非 非洲企 业发展模式 , 不仅 能够 为两 关 系 , 以及 南 南合 作 , 调双 方互 洲具 有 软 实力优 势 。但 是 中 印相 强 种模式 相互借鉴提 供一种 思路 , 而 利 、 赢优 势 , 讳提 及对 非 洲 贸 比,印度 企 业软 实 力 明显优 于 中 双 避 且对 中国模 式 的发 展和 完 善具 有 易和 投 资 的影 响 。根据 印度 官 方 国企 业 , 印度 在 非 企业 的软 实 力 定 的参考 作用 。 的 报 道 , 0 7年 印 非 贸 易 总 额 增 优 势 具 体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20 第
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构建与传播挑战与应对
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构建与传播:挑战与应对李洪峰【内容提要】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在非洲进一步树立并保持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发展模式受到肯定,中国影响力得到认同。
而近年来全球格局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等历史大事件频发,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任务更为艰巨。
影响中国在非国家形象构建及其前景的因素,不仅包括中国自身的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也包括西方价值观和对华态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以及非洲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模式的解读与诠释。
未来,发挥好非洲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促进中非民间舆论良性互动,提升中非人文对话的效用,推动西方友华言论在非洲的传播,引导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中国故事讲述,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塑造与传播。
【关键词】中非关系 中国国家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 非洲主流媒体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战略博弈、英国脱欧等诸多历史事件的冲击下,世界经历了曲折动荡的一年,中国也因自身在百年变局中的地位而备受各国关注。
在此之前,世界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就已经前所未有地多元化立体化。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华态度存在较大区别,共识与分歧交织的复杂认知状况,已然是一种常态。
包括非洲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持续上升。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的第7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9)和皮尤研究中心近年的中国形象调查等报告都反映出这一趋势。
国际信息流动是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时代话语与观点的多维度飞速交叉流动,使得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
当我们关注西方意识形态对观点传播的影响时,也要考虑到非西方观点的形成、塑造和传播在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全球抗疫背景下,中非团结得到高度彰显,真实而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不仅在中非关系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起到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上升和正面话语的多向传播。
本文主要结合2019—2020年非洲民意调查机构“非洲晴雨表”所进行的中国形象调查①和笔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非洲部分国家涉华舆情的深度观察,②思考未来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构建与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中国对非洲经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对非洲经济合作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的重要经济伙伴,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经验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注重互利共赢。
传统的西方国家对非洲经济合作往往以援助和对等合作为主,而中国则更注重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在非洲经济合作中积极推动产能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培养人才,加强农业合作等。
这种合作模式使得非洲国家不仅获得经济发展的支持,也通过共同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做法,注重合作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中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非洲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薄弱。
中国通过投资和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铁路、港口、电力站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非洲国家的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状况。
中国的做法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在非洲投资不仅仅局限于资源开发,还注重合作的多元化。
过去,外国对非洲经济合作主要以资源开采为主,导致非洲国家的经济比较单一,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则更加注重农业合作、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发展等,在扩大非洲国家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和技术转移。
这种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为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这一点。
最后,中国对非洲经济合作中注重人文交流和互学互鉴。
非洲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的大陆,而中国注重在经济合作中加强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通过提供奖学金、援助非洲国家培养人才,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这种注重人文交流和互学互鉴的合作方式能够增进两国民众的友好感情,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注重人文交流与互学互鉴,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
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一1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2 TPP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3 美国TPP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5 恐怖主义的媒体话语与中美国家身份6 中国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对非洲发展影响的研究7 东亚海洋安全秩序新演化析论8 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方略:一种贸易、投资与援助的综合战略9 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10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中国南海政策的转变11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12 哈萨克斯坦国家需求与对外战略研究13 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4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问题研究15 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16 反新疆分裂斗争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17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话语权构建——以G20为例18 中国救灾外交研究19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研究20 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法律困境21 货币权力研究——以美元为例22 缅甸大选后的政治发展及对中缅关系的影响23 体系文化变迁背景下大国崛起战略之路径重构24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1979~2012年)25 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李鸿章外交研究26 东亚地缘政治变迁对战后日本政治大国化的影响——以“势”为视角27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对策研究28 论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进程(1972-2012年)29 软实力视角下冷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研究30 Identity and Social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se Study:Family Value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Mihaela Berbec31 韩中关系变迁中的美国因素研究32 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与中国的战略抉择33 中国投资新西兰乳业研究34 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5 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36 网络新媒体在“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37 当代印度女性社会地位探析38 埃及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合法性研究39 南海领土争端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40 21世纪初中蒙关系研究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二41 中国能源海外并购研究42 “9.11”事件后中国与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比较研究43 土耳其世俗化发展道路研究44 中缅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45 哈马斯研究46 论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古关系的改善47 解析希腊债务危机及其对欧盟的影响48 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论析49 解放后老挝经济外交研究(1975-2014)50 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史认识的比较研究51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研究52 中国经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背景、意义和挑战53 论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阶段性递进”机理54 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中的相互认可机制研究55 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和对策分析56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 SINGKHAMVONGSA57 欧元区宏观经济失衡研究58 欧盟利益集团与欧盟决策研究——历史沿革、机制运作与案例比较59 巴基斯坦俾路支问题研究——兼论中国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利益诉求60 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61 冷战后日韩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62 国际关系变化与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63 东南亚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教因素研究——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例64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研究65 中国对日战争索赔问题研究66 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67 跨国公司政治行为对东道国的影响分析68 历史·社会·政治——论雷蒙·阿隆的战争研究69 日本文化与战后日本外交的演变发展70 全球公域的自组织治理71 夫人外交探析72 加拿大的北极理事会政策研究73 日本世袭政治的政治文化分析——时间政治学的视角74 日本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75 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76 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77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发展研究78 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79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研究(1973-1974)80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的中俄关系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三81 博弈论视角下的核不扩散机制研究——以伊朗核问题为例82 日本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战略研究——基于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83 试析美国的网络安全战略84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国内因素分析85 德国与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进程:角色及作用86 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87 美欧TTIP自贸谈判:动因、进展和影响88 论越南战争对日美同盟的影响89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对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对十六种主要商品的分析90 试论美国智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91 冷战后日印关系强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92 中俄能源合作93 二十一世纪初沙美关系中的伊拉克因素94 冰融危机下的机遇——探究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95 国际援助与国内政治——以“国际发展目标”为例96 选择性双重本体论——重新思考基辛格外交思想97 革新开放后越南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初探98 中国企业投资缅甸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99 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援助政策(1945-1968)100 台湾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101 土耳其与海合会合作关系研究102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阿富汗国家重建政策比较研究103 论9·11事件后的美国文化外交104 评析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及其主张105 冷战后的俄日关系研究106 试析英国的网络安全治理107 论新世纪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08 国家利益拓展背景下的海上通道安全研究109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新中国女外交官的嬗变110 中国视角看朝鲜半岛核危机与朝鲜统一111 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影响112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研究:不对称战争113 中国南海争端及其对亚洲的影响114 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115 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以抗战时期中美关系为中心(1931-1945)116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对策117 冷战后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例118 后冷战时期越法关系研究(1991-2011)119 越南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的交通枢纽建设研究120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原文地址:/bylwtm/13785.html,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引起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重新进行解读。
当然,这也极大的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和注意力。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O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一)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
“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模式有何异同?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模式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
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之一。
然而,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模式有什么异同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参与度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政府的高度介入。
政府在市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企业进行督导和管理,还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
比如,政府对于重要行业的垄断,对于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
与此相反,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少依靠政府的介入。
非洲国家多采取市场自由化政策,允许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主要扮演着监管与监察的角色,很少直接干预经济。
二、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的经济模式最受国家控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
这些企业掌握了国内很多关键行业,比如能源、钢铁和电信等。
这些企业中很多都实现了产业集团化经营,拥有自己的产业链,包括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到下游终端客户。
而在非洲,大型国有企业并不太常见。
大部分企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展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但同时,这些企业的规模较小,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三、投入产出比例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投入产出比例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规模的投资。
尽管其中一部分投资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另一部分投资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比之下,在非洲,投资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资本短缺和投资环境不稳定。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局面,许多非洲国家已经开始寻找创新性的经济模式。
结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合作和交流仿佛是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未来的经济模式,我们或许可以从两种经济模式中发现优点,来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
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
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
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
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三四十年的不断深化改进,已经使原本与非洲一样贫穷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独立自主摸索出来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中国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发展的日益和谐引起了非洲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肯定‘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经验,并把中国作为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榜样,加以学习和借鉴。
”1进入新世纪后,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助推下,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主要是经济上)显著增加。
非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开始普遍地讨论“中国模式”,甚至在那些和美国结盟的非洲国家,人们也赞赏由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的某些方面。
2二、现状当前,虽然非洲的政治经济体制依然以西式为主,但在事实证明多年来西方模式并没有使非洲大陆崛起的情况下,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中国模式,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执政经验上学习了中国经验。
根据2014/2015年度“非洲晴雨表”3的调查成果,美国(30%)和中国(24%)是非洲人民心目中的两大发展榜样,且中国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影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不是政治或社会因素)。
当前中非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非洲对中国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也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但是紧密的经济关系也让非洲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内政,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管理模式和改革模式在非洲的传播。
1张哲:《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48页。
2严海蓉,沙伯力:《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第89页。
3“非洲晴雨表”是一个泛非洲、无党派的调研机构,开展有关民主、政府治理、经济状况及其他相关议题的调查,覆盖30多个非洲国家。
从1999年到2013年之间,它进行了五轮调查,第六轮调查(2014/2015)的结果于近日公布。
调查采用面对面谈话的形式,由受访者自行选择语言,调查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其样本偏差不超过+/-2%(样本容量为2400)或者+/-3%(样本容量为1200),置信水平达95%。
第六轮调查覆盖了36个非洲国家的约5.4万名非洲公民,代表超过四分之三的非洲人的观点。
(一)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的强制民主化和西式价值观输出等原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在非洲已经深入人心,而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协商民主、一党执政下的多党协商等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则不太了解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有着西方殖民历史的非洲许多国家在冷战的影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纷纷实行以多党民主和民选政府为内容的宪政改革,如今西式的“民主体制”和“多党制”在非洲已成为政治常态。
而非洲政治在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不但没有使非洲一些国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反而导致军人干政、第三任期等问题此起彼伏,非洲的“民主”可谓有名无实。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民主制度良好运转所必须满足的社会条件并且低估了民主制度构建的困难与风险,“如果经济和社会制度建设之前开始以选举为主体的民主化,那么很有可能是劣质民主”5。
中国模式的出现改变了非洲精英们曾经对“华盛顿共识”的稳固支持。
2006年尼日利亚学者、联合国驻非盟使团高级政治事务官员Ndubisi Obiorah写道:“与西方国家的政策相比,非洲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公民社会和大众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是另一种政治和经济模式。
非洲知识分子希望中国可以预示着一种全球多极化的回归,在这种情形下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将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
尽管中国并不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也不采取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崇的经济政策,但是它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主要经济力量的出现,使非洲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64贺文萍、袁武:《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挑战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62页。
5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第ⅩⅦ页。
6严海蓉,沙伯力:《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第89页。
2.执政经验虽然中国的政治制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尚不如西方,但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与非洲国家政党就治国理政经验进行交流,尤其是在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将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执政经验和发展经验。
2018年4月18日新华网报道,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总书记拉斐尔·图朱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说,加强执政党建设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朱比利党正努力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
他表示,该党计划成立党校,并派遣党员到中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
2017年10月19日,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皮特·卡戈万加教授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应更多地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6年6月30日,尼日利亚在阿布贾举行大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其间,参议院外事委员会副主席谢胡·萨尼称赞中国共产党为非洲政党效法的典范。
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5年11月24日报道,南非执政党非国大不仅多次分批派遣其高级干部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而且还决定仿效中共中央党校的建校模式,在南非曾经的淘金小镇芬特斯克龙建立其建党以来的第一所培养政治领导人的“党校”。
这所学校名为“非国大政治学校与政策研究所”。
另外,据一位匿名的中国外交相关人士介绍,埃塞俄比亚执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以下简称“埃革阵”)大部分高层都曾到中国学习和接受培训,许多要员的子女也被送往中国留学,埃塞俄比亚的部长级官员更是几乎人手一本《毛泽东选集》。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非洲没有被西方殖民过的两个国家),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直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直接被西方殖民者拉进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的扩张等大都受西方的影响,形成外生型资本主义经济,这是一种依附型经济模式。
后来这些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被保留下来,无法真正推动国家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又引入西方的民主政治,导致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过早引入民主,这些国家很难有一个政治力量来集中一切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没有被西方殖民过的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模式可谓最具有中国模式的特征。
前瑞典北欧非洲研究所所长、埃塞俄比亚学者范图·切鲁(Fantu Cheru)说:“埃塞已经‘向东看’了十来年,从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上来讲,埃塞模式就是在效仿中国模式。
”。
1991年埃革阵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后组建过渡政府,梅莱斯·泽纳维任总统。
梅莱斯被称作埃塞“经济总设计师”,1991年至1995年间担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总统,1995年大选后成为首任总理。
在此期间,埃塞俄比亚逐渐走出30年内战的阴影,一跃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非资源出口型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非比寻常。
这与梅莱斯政府的发展政策密不可分。
2006年,梅莱斯政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埃塞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确定为“经济发展与脱贫”,即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由此埃塞连续6年取得GDP两位数增长,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
2011年,埃塞政府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被称为“增长转型计划”(GTP),该计划希望将埃塞的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清华-卡内基驻会研究员唐晓阳说说:“我在2011年实地调研时就感觉到埃塞俄比亚在认真学习中国经验,走的是中央集权加逐步经济改革模式,而并不是像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那样先建立民主政体,再用民主推动经济改革。
前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可以称得上是邓小平式的人物,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相似,甚至制订了五年计划。
”三.展望从2016年开始,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修宪和欧洲民粹主义兴起等无疑极大地暴露出西方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金融时报》专栏作家Edward Luce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后发布了新书《西方自由主义的衰退》(The Retreat of Western Liberalism),该书认为,精英的自满和对弱势群体的蔑视已经导致民主“倒退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崩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未来可能会成为与西方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发展模式,非洲国家会越来越重视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非洲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化,非洲国家“向东看”的政策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甚至非洲的发展范式和政治经济秩序有可能根本重塑,摧毁西方长期以来对非洲的主宰和控制地位。
7尽管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发展模式中的向好趋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非洲的担忧非洲对中国的担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中非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呈快速发展态势,非洲担忧中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二是非洲担忧中非之间存在“不平等经济贸易结构”,即非洲从中国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工业制成品和纺织品,同时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贸易模式,一些非洲国家,甚至包括非洲大国的领导人(如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担心这种贸易模式会重蹈以前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经贸模式;三是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利益并非在所有场合、时间都契合,比如联合国安理会“增常”问题,非洲认为中国对增加非洲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上的支持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