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原文:齐桓晋文之事桓公既没,晋人贺姒氏,生子党,母弟晋悼公。
桓公叔带翦楚帅犀首如晋。
齐俘楚归归,齐帅间矢晋,使皐,晋帅叛归怼如。
齐子伯登圉乘入之惠公,其次作治,其叔亦入齐,仕及任事佐乃帅。
惠公薨,齐子东奔晋。
以伐芮息,是晋大难简,赵韩犹不猾,及吾孙子侯服国之际,晋大难策,三晋大阼立,子骀受命,是至齐假首期,莫敢不次。
仲尼行武,闻齐晋之事,门悲遁世塞于国人。
不知异日何后之生,兴兹冀北徼鲁绎,国北宁晋楚斗齐楚。
曾子与孟子曰:“晋之不得力于齐亦蹙。
齐人之不至于东莞亦困。
司寇之政,晋饰其官,鲁不饰其官。
”曰:“庄子家贫,亲授之鼓琴而以为贾市,今人授五侯之师学而以为劒杀,非其德也;授盗贼之道也,贾市之道也。
或之饰面以为场,或之弃之以为污。
是以圣人全法吉。
凡民之所以养其亲也,非重宝财之满廷也,非馈以谷帛也,非居久也。
始自余有一技能以自畜,因市有计幷送之,与通常饭子市舍不迎,使多日不及人也,没有馈贿,无取于人,不几断馈,无所谓道。
故得以閧攻章也。
”曶子换城,仲尼寝之,中行子地死,孔子如之。
何饥之谓饥,曰吴允者。
君子之言:“何若寿者?”曰:“仲尼之谓寿。
”吴人之言:“何骐骥之谓骐?”曰:“季孙之谓骐。
”子曰:“聪明而明讳,不如止。
”译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去世后,晋国贺姒氏生下儿子党,党的母亲是晋悼公的妹妹。
桓公的叔叔带翦楚帅犀首叛投晋国。
齐国俘虏了楚国,并回归。
齐国的将领向晋国射去箭矢,使皐,晋国将领叛投齐国,怼如。
齐国的子伯登进入晋国的惠公之庙,兄弟们一起治理国家。
伯登的叔叔也进入齐国,受到任命并协助伯登统治。
惠公去世后,齐子东奔晋国,并进攻芮息。
这是晋国大难简化之时,赵国和韩国都没有趁机进攻。
及至我孙子当国之际,晋国又遭遇大难。
三晋之诸侯举行大阼立礼,子骀受命为晋国君主。
至此齐国假装臣服,无不顺从。
孔子在外行走,听说了齐国和晋国之事,对门悲感到沮丧遁世,闭门不教国人。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知识创造未来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晋文公战齐桓公于长勺,大败之,获桓公之弟申公巫臣、骀,俘其
将士千余人。
使申公、骀以伐齐。
遂败之于黄棘之野。
公亲享其功,五月甲申,即用师于于皋。
齐桓公自微子杜之之臣为楚所围,舍之。
其守囚奔晋。
桓公讨之,杀之。
戊寅,杀子兰。
乙亥,公败楚於楚
丘而获子罕騞。
秋,晋贡成周公之细功庆,立于闾阎。
齐庄公来享,七月乙丑,齐庄公、魏献子盟于澁澦之陂。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晋文公在长勺战胜齐桓公,大大地打败了他,在战斗中俘获了桓公
的弟弟申公巫臣和骀,并掳获了他的士兵一千多人。
晋文公派遣申
公和骀去攻打齐国,在黄棘之野取得了胜利。
晋文公亲自享受了这
个胜利的果实,五月甲申(农历五月初三),即刻前往于皋再次启
动军队。
齐桓公自身被微子杜围困,最终被楚国所救,并留在楚国
避难。
齐国的守备囚犯逃亡到了晋国。
桓公指使他们追捕逃亡者,
并将其杀死。
戊寅(农历六月十七日),杀死了子兰。
乙亥(农历
七月初二日),晋公在楚丘战胜了楚国,俘获了子罕騞。
秋天,晋
国以周公的成功庆功为贡品,将其展览于闾阎之间。
齐庄公前来享受,七月乙丑(农历八月初四日),齐庄公和魏献子在澁澦之陂盟
誓友好。
1。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十月,齐人执晋桓公于阳城之市。
劳公于曹氏之庙。
臧文仲入见曰:“吾闻君之不可以连复。
”对曰:“然。
”文仲曰:“晋国桓公曰:『大夫无作讼,事君谋。
』诸侯从之,而晋国既乱。
公尝事晋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亦尽言诸侯,诸侯益请。
以故吴、楚之言行国让,诸侯之用相请,皆由其门者,故晋叔向有言曰:『贤者使国无士。
』今晋国有宗廪之多、宠溺之士,微仪于他国,不遑正己,以事天子、诸侯。
夫是之谓失国,弗能久也。
今君在虢、阳,无乃不发大事乎!”君曰:“吾弗堪也!且观吾宜何如。
”文仲曰:“君无与此民戕戕,而群臣出命。
不吝班之,而卒偿之,奸贼且塞。
败之则将相补也。
”遂见群臣,群臣不敢对曰:“文仲知之。
”冬十有二月己已,公脱于阳。
实十有之日,晋侯崩。
文仲曰:“始吾闻矣,知其将然。
忠劝以瘖,纵弛以百川,助之以五合,结之以夏台,卒有其志。
始公审事也,终公有终,百事不回。
”以武公有春齐国夺爵于晋。
春乃反于曹氏之庙。
翻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天,十月,齐国人将晋国的桓公拘禁在阳城的市场上。
晋国诸侯在曹氏的宫庙中劳苦公。
臧文仲进见说:“我听说君主不能连续地统治。
”桓公回答说:“是的。
”文仲说:“晋国的桓公曾说过:‘大臣们不要争讼,要一同为君主策划。
’诸侯都遵循这个说法,结果晋国混乱不堪。
公曾经侍奉晋国的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也曾劝告过其他诸侯,诸侯进一步请求。
因此,吴国、楚国言行谦让,各诸侯之间的请求,都是缘于他们家门之内的人。
所以有人说晋国的叔向曾经说过:‘贤者让国家不论士人。
’现在晋国的粮仓充满了,拥有恩宠的士人多得不可计数,在其他国家做作腼腆的作态,没有心思专注于使天子和诸侯满意。
这样的做法就是失去国家,不能长久。
现在君主居住在虢国、阳地,岂不是没有展开大事业的心思吗!”君主说:“我无法忍受啊!而且我还要观察应该如何行事。
”文仲说:“君主不要因这个民众的残酷行为而导致群臣表里不一,放心地派遣他们,最后虽然能够偿还,但是奸邪之辈会堵塞道路。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及注释、翻译、重点实词
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一、原文及注释齐宣王问曰:“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zhòng)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wàng)乎?”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yù)也。
”保:安。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胡齕: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诚:的确,确实。
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拒绝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转而探讨“保民而王”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要齐宣王能够施行仁政,就能够称王于天下,而不必通过武力征服。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自己有“保民”的意愿。
孟子通过讲述“以羊易牛”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指出这种不忍之心可以成为推行王道的基础。
他认为,齐宣王可以通过推广这种不忍之心,来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
然而,齐宣王对于如何推行王道仍然存在疑虑。
孟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推理,向齐宣王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方法和意义。
他指出,推行王道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宣王是否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和行动。
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例,说明齐宣王只要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可,并表示自己愿意推行王道。
孟子于是进一步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包括“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等。
他认为,只有让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和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文章的孟子对齐宣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他指出,齐宣王已经有了推行王道的基础和决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推行王道的方法。
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生动的比喻、严密的推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口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前言】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
”’不识有诸(14)?”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
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
’夫子之谓也(29)。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
’则王许之乎(35)?”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46),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47),然后知轻重;度(48),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49)。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1)?轻暖不足于体与(5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54),朝秦、楚(55),莅中国(56),而抚四夷也(57)。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8)。
”王曰:“若是其甚与(59)?”曰:“殆有甚焉(60)。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61),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68),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69),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70)。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72),乐岁终身饱(73),凶年免于死亡(74);然后驱而之善(75),故民之从之也轻(76)。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77),奚暇治礼义哉(7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9)!五亩之宅(80),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1);鸡豚狗彘之畜(8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83),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义(8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6)。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6)保:安。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1)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换。
(14)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于:对。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21)隐:哀怜。
(22)何择:有什么分别。
择:区别,分别。
(23)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高兴。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
忖(cǔn)度(duó):揣测。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也:……说的就是……(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31)复:报告。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33)明:眼力。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34)舆薪:一车薪柴。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
见: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第二个王是动词。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40)挟(xié):夹在腋下。
太山:泰山。
超:跳过。
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
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
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
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
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
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
寡妻:国君的正妻。
御:治理。
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选择连词,还是。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岂:难道。
(53)然:这样。
则:那么。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54)辟:开辟,扩大。
(55)朝:使……称臣(或朝见)。
(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带。
(57)而:表并列。
抚:安抚,使……归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58)以:凭借。
若:如此。
若:你。
(58)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59)若是:如此。
甚:厉害。
(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
有:同“又”。
(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
楚:南方的大国。
(62)集:凑集。
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
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
(65)疾:憎恨。
(66)赴愬:前来申诉。
(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
于:在。
是:这。
(68)敏:聪慧。
(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
罔,同“网”,用作动词。
(71)制:规定。
(72)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73)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74)凶年:饥荒的年头。
(75)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76)轻:容易。
(77)赡(shàn):足,及。
(78)奚:何。
暇:空闲时间。
(79)盍:何不。
(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
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
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81)衣:穿。
帛:丝织品。
(82)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