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通过《中华第一龙》教案,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中华第一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它以龙作为主线,通过阐述龙的文化内涵和传说,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丰富内涵,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通过《中华第一龙》教案的设计和运用,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渊源悠远,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内涵,是学生进行文化修养和文化传承必须了解的重要知识。
《中华第一龙》教案以龙为线索,从龙的神话传说、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念,使学生从龙文化的各个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第一龙》教案通过龙的文化阐述,重点介绍了龙的形象、传说、吉祥象征、文化渊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同时,龙文化也涉及到诗歌、绘画、雕刻、建筑、服饰等多个艺术领域,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将龙文化的内涵逐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通过不同视觉和知识角度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古老而高深的内涵。
三、启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华文化是魅力无穷的文化,其中特别是诗词歌赋这一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中华第一龙》提供了一系列文学辞典中无法找到的资料和细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在文学上领略中华文化的特质和风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增进学生的美术和设计兴趣《中华第一龙》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丰富的美术和设计素材,包括龙形象的造型特点、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等。
从中华龙文化的视角和角度出发,深度探索中华的美术文化,以此鼓舞学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美学魅力和美学成分,培养学生的美术和设计兴趣。
五、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之一,能够让外国友人从中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共鸣。
《中华第一龙》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艺术、饮食、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最好注脚。
《中华第一龙》阅读理解教案

《中华第一龙》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第一龙》的作者、内容及背景等情况;2、掌握文章的重点、难点,提高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导入:展示一幅画作——龙腾四海,引导学生猜想龙的形象、寓意;2、语音语调,透析文章:教师点读、学生跟读,重点分析文章的语音语调、表达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3、梳理文章结构:进行阅读复述、总述文章脉络,以便于理解文章主旨;4、理解难点:分析文章的重点、难点,教授相关解决方法;5、扩展交流:开展学生讨论、分享、提问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中华第一龙》的封面,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了解情况;(2)播放配乐,出示画作——龙腾四海,引导学生猜想龙的形象、寓意。
2、学习环节:(1)透析语音语调,篇章结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
(2)重点分析“中华第一龙”之父李秀成,以及他如何研究、创作,培育出第一条鱼龙的内容;(3)讲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主题,让学生了解李秀成为中华第一龙做出的巨大贡献。
3、拓展交流:(1)开展学生自由交流环节,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个角度进行分享;(2)引导学生关注中华龙文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探索、发现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要点1、了解《中华第一龙》的背景、内容及作者等情况;2、掌握文章的语音语调、表达方式,以提高阅读效果;3、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主题;4、发挥学生自主性,开展交流、分享、提问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估本次教学,应利用饱满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中华龙文化、非遗文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可通过讨论、总结、交流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以实现教学目标。
六、结语《中华第一龙》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带给人们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和思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中华龙文化的瑰宝,从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重点: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生准备:课外搜寻带“龙”字的成语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知道我们有哪些世界著名的东西?学生交流后引入,<<中华第一龙>>., 板书课题,读题。
二、学生自学,出示要求。
出示课件(1)用手中的工具书,读准字音。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那条龙?它有什么特点?(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4)用词语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交流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课后第一题,指名说你是用哪种查字方法查这些字的?“弋”字呢?(本身就是一个部首)打开书,默读课文,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思考:龙是什么?边读边划。
2、学生交流带龙字的成语(示例)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读第4自然段(板书:起源)五、了解龙的起源1、学生自由读2、交流: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指名1,谁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把龙作为图腾的原因?3.指名说,引导:正是因为祖先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所以当他们看到——出示理解词语4.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指导朗读,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和比喻)真是太神奇了,谁来读一读!5.探究研读: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看图片(还有很多特点,如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谁能根据文中的内容,把省略号的意思再说一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第一龙

听《重叠问题》有感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爽朗的笑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整堂课无时不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在认知的冲突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也不时的迸发。
一节课结束后,不仅听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听课的老师们也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堂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深受启发。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整堂课故事和活动贯穿始终。
再加上徐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对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得课上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课的开始,徐老师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他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还用象声词“吱扭”形象地描述开关门时的声音,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
也引发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出了“他们都是光头”这个猜想,虽然距离老师想要的答案很远,但徐老师仍然热情洋溢的给予了表扬:“勇于猜想,掌声在哪里?”不仅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思维随之被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
可以说,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
(徐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用手势表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此后,无论是抢椅子游戏,还是给爸爸找位置等活动,学生们的笑声从未间断,连听课老师的笑声也情不自禁地多次响起。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期待,也必然会转化为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
二、教师让位,学生到位。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徐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学设计

5.制作一份关于“中华第一龙”的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涵盖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2.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能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龙的精神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龙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龙的形象,引发他们对“中华第一龙”的兴趣;
-通过讲述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营造神秘、奇幻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精讲精练,深化理解: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挖掘“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寓意;
2.修辞手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提高表达能力。
3.阅读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字词、修辞手法、课文理解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2.情感态度:教师强调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中华第一龙》,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二、预习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察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 学生猜测完毕后,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猜测《中华第一龙》可能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有关。
三、阅读故事(25分钟)
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家?中国龙的形象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或对话。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和意见,讨论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如中国人的勇敢和智慧,对于龙的尊崇等。
五、写作(15分钟)
1. 学生根据故事或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龙的理解,以及故事对他们的启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写作作业。
2. 教师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备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中华第一龙》课文原文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文章,通过描述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讲述了中国龙的传说故事,并介绍了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本课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掌握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掌握《中华第一龙》的故事情节。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华第一龙》。
•课件或黑板、白板及书写工具。
•复印好的课文原文及相关阅读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然后,我会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华第一龙》,并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问题示例: -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 你有听说过关于中国龙的故事吗? - 你知道古代龙有什么象征意义吗?3. 阅读理解(30分钟)接下来,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中华第一龙》,我会准备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题目示例: 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根据课文,简述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3. 汉字中的“龙”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4. 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解释其含义。
4. 延伸拓展(10分钟)在学生掌握课文之后,我会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深化对《中华第一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中华第一龙》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 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 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 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 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中华第一龙》
称
本课是综合复习第三课;中华第一龙,本课描述了
中华第一龙的形貌,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与发展(通 教材分析
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的文化
源远流长)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不会的字注拼音理解课
文大意。2、阅读课文解决三个问题 1、“中华第一龙”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 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 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 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 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 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创新 型”的教师。
位广泛的概括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选
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小组及图片导入;出示课件龙的图片 引出课题 3、中华第一龙
板书课题:3、中华第一龙 二、预习情况的检查:粗犷游弋濮阳房椽蜥蜴惊涛 骇浪暴风骤雨举世瞩目 粗犷:粗壮豪放 游弋:军舰巡逻,如巡逻艇在海峡游弋。泛指物体 在水中游行。 房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三、听录音。初读感悟, 出示问题 ①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条龙? ②这条龙有什么特征? 3、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 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出答案: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 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①古时候,各个民族用图腾作 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②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 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象征。③龙是万 能之兽,万能之主。所以我们的祖先把龙作为图腾 2、
《中华第一龙》优秀教学设计

《中华第一龙》优秀教学设计《中华第一龙》优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教学目的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1课时一、图片导入: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听说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二、以读促悟自主学习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教育学生养成的习惯)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阅读提示)(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4.小组交流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5.交流汇报学习第1段比较: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理解图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把龙当为图腾?学习课文第3.4段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大屏幕)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 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学习课文第5段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学习课文第6段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最新【中华第一龙阅读题答案】中华第一龙课文原文.doc

【主持词大全】《中华第一龙》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的第三篇课文。
通过讲述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抒发了民族的壮志豪情,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下面是中华第一龙课文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课文原文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提要:这是一节课,却又不仅仅是一节课。
在这节课里,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真正懂得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于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中华第一龙》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一片,主要围绕“龙”从多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读了很多遍课文,仔细研读了教参中“综合复习”的使用方法,却还只是停留在的表面,挖得还不够深入。
本次的教学设计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以及课后习题设计了四个大板块。
首先,从“中华第一龙”入手,让学生明确“这条龙”是指哪条龙,然后学生围绕第一段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条龙;其次,围绕“图腾”,让学生明白图腾的含义,以及感受祖先创造图腾时内心的想法与这一形象包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历史悠久;接着由“图腾”切入,引出龙形象的构成,以及各个动物特点所象征的含义,因为这个难度有些大,在同事的启发下,我设计了一个“我会选”的环节,教师先做一个示范,让学生从已有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答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生活中“龙”形象的存在,拓展延伸“龙精神”的传承,在心目中对“龙的传人”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确具有怎样精神的人才配成为龙的传人。
在经过课堂实践后,我发现,课堂的环节之间安排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综合复习,着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设计的“我是解说员”环节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我没有将它做深做精,只是浅尝辄止,整堂课下来,越到后面,教给学生的东西反而越简单,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经过单老师的点播,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无意之间曾靠近过“构建学习活动”这个大门,却很可惜的与之失之交臂。
结束后,我针对之前课堂的不足之处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再一次进行教学,发现,课堂都是教给孩子来掌控了,教师真正开始像教师了,只是牵引、解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整堂课结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将之概括、补充,并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表达出来,在口语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这是一节课,却又不仅仅是一节课。
在这节课里,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真正懂得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
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不断的鞭策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帮助学生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