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合集下载

第十章 神经系统hh

第十章  神经系统hh
本质:伸肌的牵张反射增强
去大脑僵直
机制:
α-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或间接 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而出现的僵直。主要通过前庭脊髓束而实现的。
γ-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高γ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 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主要通过网状脊髓束。
、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
(一)外周递质及神经纤维分类
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全部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 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 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觉障碍
脊 髓 和 低 位 脑 干
感受器的共同特征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各种刺激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感受器电位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 传入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
1. 主要核群
①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黑质DA系统功能减退, 纹状体ACh功能亢进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运动区 :主-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特点: ①交叉性支配(交叉支配,头面双侧) ②功能定位精细,呈倒臵排列(空间倒臵,头面 正立) ③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关。 辅;第二:支配双侧 2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胆碱受体——N受体
分布: 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 N2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 效应: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 奋。 筒箭毒为N受体拮抗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简答题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简答题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简答题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是身体运动的基础,通过调节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来实现身体的各种运动。

下面将介绍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的主要内容和机制。

1. 肌肉收缩的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肌肉接口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

具体来说,神经系统可以影响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

例如,当神经系统接收到运动指令时,它会将信号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开始收缩,产生所需的力量。

此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调节肌肉收缩的方向和收缩幅度来改变运动方向和幅度。

2. 关节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还可以对关节活动进行调节。

关节的活动包括关节的旋转、伸展和屈曲等,这些活动是由骨骼和肌肉共同控制的。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影响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和收缩来调节关节活动。

例如,当身体受到外部压力时,神经系统会刺激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使它们变得更加强壮,以承受压力。

3. 运动协调的调节
神经系统还可以对运动协调进行调节。

运动协调是指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以便实现特定的运动目标。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影响身体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协调来调节运动协调。

例如,当身体某个部分受到损伤时,神经系统可以影响该部分的肌肉和关节,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运动模式。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是复杂而多层次的。

这些调节机制不仅可以调节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协调。

因此,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对于身体运动的控制和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
反射复杂程度
简单原始→复杂 内脏反射:部分恢复 屈肌反射、发汗反射亢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而伸肌舒张,表现为肢体屈曲。
意义
避开有害刺激,具有保护意义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位置 脊髓前角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种类 α、γ运动神经元
递质 乙酰胆碱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脊髓休克
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 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 的状态。
表现
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 粪尿滁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分被破坏,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 具体表现为肌肉松弛,身体姿势无法维持。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牵张反射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装置 肌梭 中枢 脊髓
在骨骼肌内与肌纤维并联排列的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 型感受装置。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属于本体感受器。
传入、传出纤维 该肌的神经 效应器 肌纤维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1 动物切除实验
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

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flexion reflex)
概念:当肢体皮肤受 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 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使其屈 曲的反射。 意义:屈反射使肢体 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 保护性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
概念:如果受到 伤害性刺激较强时, 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 曲的同时,对侧肢体 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1)特点: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2)机制:
易化区:加强伸肌的紧张性和肌运动。 易化区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 侧,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等。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性和肌运动 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 脑干以外: 机制: 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 结构的联系,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失衡,易化 区占优势的结果。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运动学习的过程。 由主观意识支配而产生的骨骼肌运动称为随意 运动。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设计 –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 皮层小脑。
最终决定于最后公路 会聚到最后公路的各种神经冲动的作用 引发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
1、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有两种体积不同的类型:大 的α运动神经元 - 快肌;小的α运动神经元 - 慢肌
2、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α运动神经元 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 目的多少。
分支少 - 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 – 12根肌 纤维; 分支多 - 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Larger and larger motor units are activated to produce greater strength.
3.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Crossed-extensor Reflex
当四肢的远端皮肤受到刺激时,被刺激肢体的屈
肌发生反射性收缩,称屈肌反射,而同时对的伸
猫去大脑僵直
加。
② 形成原因
易化系统的作用失去了抑制系统的平衡。
阻断了皮层、尾状核对抑制区的激动作用 阻断了皮层、皮层下中枢对易化区的抑制
作用
易化区又受上行冲动的始动,不受切除的
影响
—僵直:脑干网状结构易化系统首先加
强-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 增加,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α运动神 经元的兴奋性增强,导致肌紧张加强而 出现僵直,称—僵直。这是一种过强的 牵张反射。
②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缓慢和持续地牵拉肌腱,产生经常地、 轻度地收缩,产生一种张力阻止肌肉 被拉长。
抗重力肌(一般为伸肌)的肌紧张对维 持正常姿势有重要意义。
Golgi Tendon Organ Reflex
Disynaptic reflex.
2 synapses are crossed in the CNS.
Each axon can have collateral branches to innervate an equal # of fibers.
When somatic neuron activated, all the muscle fibers it innervates contract with all or none contractions.
在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失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波活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丘脑及其感 觉投射系统;痛觉;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递质与受 体;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兴奋由神经 向肌肉的传递;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条 件反射。 3.了解: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的感觉 传动功能;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 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 节;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2 效应不同: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3 媒介物性质不同: 化学性/电突触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
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
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
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

快速:递质囊泡,分泌颗粒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胞体到末梢)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 基本功能: ⑴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免疫应答作用 ⑷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 ⑸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⑹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

第十章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十章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 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 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 受体,产生一定效应的特殊化学物质。
(一)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其他递质(嘌呤类、肽类)
• 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 胆碱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 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 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 张),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 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的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 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 嘌呤能、肽能纤维:胃肠等器官

• • • • • •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 2.聚合式 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 3.环式: 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相连,中间神经 元反过来再与该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构成闭合环路。环状 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

4. 链锁式: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
中枢递质
分类 胆碱类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家 族 成 员 乙酰胆碱 多巴胺、NE、5—HT、组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腺苷、ATP
气体
脂类
NO、CO
PG类
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M-R):能与毒蕈碱结合的受体 分布在节后胆碱能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产生M样作用: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消 化道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 加,瞳孔缩小,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血管舒 张等。 阻断剂:阿托品。临床上使用阿托品解除胃 肠平滑肌痉挛,也可引起心跳加快、唾液和汗 液分泌减少等反应

生理学(第9版)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生理学(第9版)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1)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对完整的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依赖性,常简称为“完整性” ➢ 互不干扰性,常简称为“绝缘性” ➢ 双向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直径、髓鞘有无及厚度、温度等 ➢ 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意义及方法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重点难点
熟悉 1. 神经对效应器组织的营养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 2.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非定向突触传递 3. 调质的概念;突触可塑性的概念和机制 4.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5. 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及其功能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7. 乙酰胆碱及胆碱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神经肽 的概念 8. 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不同于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9. 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的概念及机制 10. 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与基底神经节损伤有 关的疾病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皮肤感受 器受刺激
骨骼肌收缩引 起肢体屈曲
兴奋通过 传入神经 传给中枢
脊髓运动神 经元兴奋
兴奋通过传出神 经传给骨骼肌
屈肌反射的过程
定义: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
拉的肌肉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ຫໍສະໝຸດ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4、脊休克恢复后部分反射比脊髓横切前亢进,如屈肌反射、 发汗反射,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所致。 5、脊髓神经轴突虽然可以再生但是由于局部胶质细胞的浸 润、形成瘢痕,阻碍了其再生,所以横断面以下的感知觉和 随意运动能力不能恢复。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 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γ运动神经纤维
4.α运动神经纤 维传出兴奋
梭内肌
肌梭
1.肌肉受牵拉, 刺激肌梭感受器
5.梭外肌收缩, 肌肉缩短
高位中枢支配骨骼肌运动的过程
5.肌梭感觉传 入神经
6.脊髓前角α运动 神经元兴奋
2.γ运动神经纤维 传出兴奋
7.α运动神经纤维传出兴奋
3.梭内肌收缩
1.高位中枢兴 奋γ运动神经元
肌梭
4.刺激肌梭感受器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刺激,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 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
活动的基础上,对侧肢体出现伸肌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 肌反射。
意义:保持重心稳定、维持身体平衡。
1.前庭小脑(古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其功能是与身体姿势平 衡有关。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反射过程:牵拉肌肉→肌梭兴奋→Ⅰ→脊髓α运 动N元兴奋→传出纤维→受牵拉肌肉收缩
γ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 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腱器官

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
腱中

张力感受器

与梭外肌呈串联关系
腱器官

适宜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
腱器官传入↑→ α-MNs兴奋性→
→ 肌肉舒张

功能:反牵张反射


一般认为,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 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导致受牵拉的肌肉 收缩;当牵拉进一步加大时,兴奋腱器官 ,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这样可避免牵拉 的肌肉受到损伤。 腱器官的功能是将肌肉主动收缩的信息编 码为神经冲动,传入到中枢,产生相应的 本体感觉。
腱器官与肌梭的比较:
1、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一)牵张反射
1、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
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
肌肉的收缩过程。 2、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1)腱反射
(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 ①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 引起的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
常用的腱反射
名称 膝反射 检查方法 扣击膑韧 带 中枢部位 腰 2-4 效应 小腿伸直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梭内肌 (肌 梭)
脊髓α
梭外肌(伸肌)
正常:
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
不协调的表现: 去大脑僵直
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 •四肢伸直
•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
去大脑僵直
本质:伸肌肌紧张亢进,过强的肌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同刺激的结果而造成的。

颈紧张反射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实验证明,头向一侧扭转时,下颏所指一侧的伸肌紧张性加强;如头后仰时,则前肢伸肌紧张性加强,而后肢伸肌紧张性降低;如头前俯时,则后肢伸紧张性加强,而前肢伸肌紧张性降低,人类在去皮层僵直的基础上,也可出现颈紧张反射;即当颈扭曲时,下颏所指一侧上肢伸直,而对侧上肢则处于更屈曲状态(图10-34)。

在正常人体中,由于高级中枢的存在,状态反射常被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二)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六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如将动物四足朝天从空中掉下,则可清楚地观察到在下坠过程中,首先是头颈扭转,然后前肢和躯干跟着也扭转过来,最后后肢也扭转过来,当下坠到地面时由四足着地。

这一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

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干的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到刺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

四、小脑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的联系,可以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图10-36)图10-36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一)前庭小脑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

运动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

实验观察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由于平衡功能失调而不能站立,只能躲在墙角里依靠墙壁而站立;但其随意运动仍然很协调,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动作。

在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往往压迫损伤绒球小结叶,患者站立不稳,但其肌肉运动协调仍良好。

绒球小结叶的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进行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的内侧部;经丘脑外侧核上行至运动皮层的躯体近端代表区。 半球中间部的传出纤维投向间位核,经红核大细胞部至脊髓前角外侧部
;经丘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运动皮层向脊髓发出指令,皮层脊髓束侧枝向脊髓小脑发出运动指令的“ 副本”;
运动过程中来肌肉与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传入、视听觉传入、到达脊髓小 脑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e)是大 脑皮层下的神经核群,与躯体运 动调控有关的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功能: 1.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化为
前庭小脑: 1.参与身体姿势平衡 2.前庭小脑通过接受外侧膝状体、上丘、视皮层等处的视觉传入,调节
眼外肌的活动,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的凝视运动。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小脑组成:蚓部、半球中间部 功能:接受脊髓和三叉神经的传入信息;视觉和听觉信息。 蚓部的出处纤维向顶核投射,经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前角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a运动神经元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 中枢的下传信息,也接受来自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关节等处的外 周传入信息,许多信息在此运动和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 冲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a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 公路。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休克:
脊髓对躯体运动(姿势反射)的调 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2. 神经纤维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3.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功能
4. 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
5. 主要神经肽的种类、受体和主要生理作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6.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的主要作用
7.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传出通路,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非定向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生理学(第9版)
3. 影响定向突触传递的因素、环节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内流的重要作用、神经毒素影响突触传递的机制
(2)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 (3)影响突触后膜反应性的因素:受体的上调与下调
4.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称为兴奋 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机制:兴奋性递质且Na+内流大于K+外流,发生净内向电流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相应受体,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
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 使细胞膜面积大幅扩展,提高了神经元信息接收的范围 和敏感性 树突棘在数量和形态上都具有易变性 是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 与智力的发育有关 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上的树突棘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

接受、整合、传导和传递信息
胞体和树突:主要负责接受和整合信息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作者 : 王继江 单位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生理学(第9版)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神经元的概念:神经元是一类为执行多样化调节功能而在形态和功能上高度分化的特殊细胞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反射亢进,高位中枢病变
运动调节—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肌紧张
• 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 特点:多突触反射; • 生理意义: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反射
运动调节—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 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肌肉中 • 效应器是肌肉中的梭外肌纤维; • 感受器有肌梭和腱器官;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牵张反射
1. 定义: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 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 射性收缩,此反射称牵张反射。
2. 类型:腱反射 肌紧张
运动调节—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腱反射
• 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 分类:膝反射、跟腱反射 • 特点:单突触反射,因而快 • 临床意义:反射减弱,提示反射弧有损伤;
协调眼球运动
• 损伤→肌张
• 损伤→平衡失调: 力下降
• 表现为,站立不 • 肌无力
稳、眼球震颤
皮质小脑
• 协调随意、 精细运动
• 损伤→意向 性震颤
• 小脑共济失 调
运动调节—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前角运动神经元:α、γ • 递质:ACh
✓ α运动神经元(2/3): • 支配:梭外肌纤维 • 功能:肌收缩(通过运动单位实现) • 运动单位定义:
✓ γ运动神经元(1/3): • 支配:梭内肌纤维 • 功能:调节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
运动调节—牵张反射
肌梭 腱器官
感受器性质 长度感受器 张力感受器
位置 与梭外肌并联 与梭外肌串联
参与反射 牵张反射 腱器官反射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3)5-羟色胺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主要功能
是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 和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前两种为 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 泛,尤以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等处 含量较高;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 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
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称为膜受体。下面主要介 绍与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有关的受体。
1.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 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受体)存在于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 胆碱递质及受体。乙酰胆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神经递质, 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活动,包括感觉与运动、 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及情绪等多方面的 调节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7 页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9 页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 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 递质的作用,包括速激肽、阿片肽、下丘 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和脑肠肽等。
(4)肽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 20 页
(二)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
二、突触
(一)定向突触传递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课件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因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引起牵 拉的同一肌肉反射性的收缩活动。 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脊休克 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
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 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整合的肌牵张反射、 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外 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粪 和尿潴留等。
➢ 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调节呼吸、循环、消化活 动的基本中枢;发出自主神经支配头面部腺体、心血管、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活动。
➢ 小脑分为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脊髓小脑(协调 随意运动和调节肌紧张)和皮质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 设计和程序的编制)三个功能部分。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小脑的分部 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质小脑
(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维持躯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章节知识点总结
➢ 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因受到牵拉而伸长时,所引起受牵 拉的同一肌肉反射性的收缩活动。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 种类型。
发生的原因:高位中枢对屈反射有抑制作用、
对伸肌反射有易化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
①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 围较大)。
②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 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 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9-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9-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三讲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脊髓2、脑干3、大脑4、小脑5、基底神经节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一)运动的分类反射运动、节律运动、随意运动(二)运动调控的结构和功能●运动计划: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小脑外侧部●运动编程: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小脑●运动执行:初级运动皮层、脑干和脊髓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一)运动的分类反射运动、节律运动、随意运动(二)运动调控的结构和功能●运动计划: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小脑外侧部●运动编程: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小脑●运动执行:初级运动皮层、脑干和脊髓随意运动的产生和调节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一)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1.脊髓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胞体较大,主要支配梭外肌纤维;●γ神经元胞体较α神经元小,主要支配肌梭的梭内肌纤维。

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外周和中枢的传入,而产生反射调节运动和姿势,因此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2.运动单位(motor unit)●定义: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神经支配率(运动神经元与支配肌纤维的比)(二)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定义: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暂时丧失的现象。

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减退或者消失;肌紧张减退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

●脊髓休克的产生说明脊髓是在高位中枢控制之下。

●脊髓休克可以恢复,说明脊髓本身能完成一定的反射。

(三)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脊动物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姿势反射。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节间反射:通过脊髓上下节段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反射活动,如搔爬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示意图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1)腱反射(tendon reflex)——快速牵拉肌腱2)肌紧张(muscle tonus)——缓慢牵拉肌腱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 的 高 级 功 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 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 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 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 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 神经系统。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 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 2.聚合式 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 3.环式: 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相连,中间神经 元反过来再与该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构成闭合环路。环状 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

4. 链锁式: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生理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
⑵绝缘性:每条神经传导兴奋时基本互不干扰
∵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 + 各 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
⑶双向传导:∵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
觉 内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脏 痛 体腔痛 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 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临床意义重大. 痛觉的中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感受器可能为神经末梢,没有适宜刺激
• (一) 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且痛觉感受器为特异性,但不 如别的感受器; 致痛物质:ATP、H+、K+、5-HT、组胺、乙酰胆碱、 蛋白溶解酶、缓激肽等。 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 楚的“刺痛”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 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 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 受体,产生一定效应的特殊化学物质。
(一)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其他递质(嘌呤类、肽类)
• 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 胆碱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 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 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 张),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 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的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 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 嘌呤能、肽能纤维:胃肠等器官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⑵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 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 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
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
四 .痛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 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⑴痛觉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快痛 皮 肤 躯 痛 慢痛 体 痛 痛 深部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臵: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 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 分布正立而不倒臵,有较 大的重叠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 区重叠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
觉区 + 运动辅助区。
3.视觉区和听觉区: 视觉区 位臵:枕叶距状 沟的上下缘(17区)。 听觉区位置:双侧皮质 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心脏以 1受体为主,与β1-R结合产生兴奋效应。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阿替洛尔阻断; 气管平、胃、肠、子宫和许多血管平滑肌以 2 受体 为主,与β2-R结合产生抑制效应,使平滑肌舒张。 丁氧胺为阻断剂 心得安(普萘洛尔):对β1-R和β2-R都阻断
多巴胺递质、受体系统、5-羟色 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氨 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3-1-2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臵:中央后回 ②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 析不十分清晰 ( 患者常难以描 述清晰)。 ③投射特点:
Ⅰ. 左右交叉 :( 除头面 部是双侧性外); Ⅱ. 倒臵分布 :( 除头面 部是直立外); Ⅲ.精细正比:• 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上 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 (如 应用催眠药、麻醉药)→ 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 状态。如: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 ( 解剖见病变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苏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 则慢慢睡了; ③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3.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⑵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中枢的突触时需要经历递质的 释放、扩散、与后膜结合、产生后电位,耗时较长 ⑶总和:兴奋和抑制都可以产生总和。聚合式联系是结 构基础 ⑷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并 不相同。与反射中枢的功能状态有关 ⑸:后发放:对传入神经的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 仍能发放冲动。 ⑹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缺氧、CO2↑ 、某些药物敏感;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图) 1.基本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胞体 神经元 树突 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突起
轴突
无髓神经纤维
一、神经细胞
(一)神经元(胞体和突起) 胞体 : 合成物质、接受刺激、 整合信息 树突(一个或多个) : 接受、 传导信息轴突(只有一个) : 产生可传导信息 (AP) 部位,轴 突离开胞体后外包髓鞘或神经 膜称为神经纤维 2.基本功能: ⑴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⑵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⑶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肾上腺素能受体 (1) 受体
分布: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膜上 效应:以兴奋为主-子宫、血管、瞳孔括约肌收缩 小肠平滑肌抑制-舒张。 阻断剂:酚妥拉明 (2) 受体 分布:交感节后纤维的效应器膜上 效应:主要为抑制效应-子宫、小肠、支气管、部分血管 平滑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 心肌为兴奋效应,收缩加强(有也有,作用明显)。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定义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 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后抵达丘脑, 再由此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在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保持机体觉醒。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在脑干头端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升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由于该系统是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所以易受药物的影响(如 麻醉药、安定等)而发生传导阻滞。
• 牵涉痛:某些内脏病变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疼痛
或痛觉过敏
• 心肌缺血: 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疼痛; • • 胆囊病变:右肩区; 阑尾炎: 上腹部、脐区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阑尾 上腹部 或脐区
第二节
概 述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 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大 神 经 传导路 脑 皮 冲 层 动
•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 感觉传入通路
• • Aβ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 Aδ类纤维:传导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
二 、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 间相接触并传递 信息的部位
突触的微细结 构突触前膜 突
触间隙 突触后 膜
⑵功能结构: ①突触前膜(突出 小体): 囊泡、递质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
2.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 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 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 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突触 后神经元活动改变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 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⑷绝缘和屏障作用 ⑸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⑹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4.嗅觉区:边缘叶的前 底部。
味觉区:中央后回头面部 感觉投射区下侧。
临床举例:
①废用时: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
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来自失去手 臂的感觉。 (≈其他代表区占据)
②频繁使用时:
盲者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 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 聋者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 反应比正常人更迅速而准确。 (≈代表区会扩大)

• (二)皮肤痛觉 •

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后0.5~1.0秒 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 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