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电波的传播特性

合集下载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二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2018)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二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2018)

传播损耗与接收功率关系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电平的动态范围很大,常 用dBW或dBm为单位表示接收电平。
➢Pr(dBm)=10lgPr(mW); Pr(dBW)=10lgPr(W)
➢0 dBW=30 dBm
dB表示了了諔 关系
例:2W 换算dBW、dBm为多少?
10lg2W=3dBW=33dBm
◼ 不同路由的中继段,当地面的地形不同时,对电波传 播的影响也不同。主要影响有反射、绕射和地面散射。 f 反射:主要考虑地面反射 f 地面散射:表现为乱反射,对主波束的影响小,不 需考虑。 f 绕射: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大障碍物时,电波会绕过 障碍物向前传播,这种现象叫做电波的绕射,将在 下节讨论。
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 无线信道模型形式 f物理模型 考虑到传播环境的严格物理特性。应用电磁传播理论 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物理模型可提供 传播特性的最可靠估计,但必须仔细计算。 f统计模型 采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各种无线环境下的传播特性, 然后基于各类环境测得的统计量应用电磁传播理论分 析电波在移动环境中的传播特性来建立预测模型。易 于描述和使用,但不提供相同的精度。
f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f 地面反射对电波的影响 f对流层对电波的影响
◼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 电波与自由空间的概念
f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微波射频为300MHz~300GHz , 是全部电磁波频谱的一个有限频段。
f根据微波传播的特点,可视其为平面波。平面波 沿传播方向是没有电场和磁场纵向分量的,故称
d12
+
F2 1
+
d
2 2
+
F2 1
2

第2章-地面波传播

第2章-地面波传播

H1z
E1y E2 y
H2x
H2z
TM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根据边界连续条件(x=0)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TM(垂直极化)Hz=0

E1y 0 Be jk1x e z =E 2y 0 Fe jk 2 x e z k1 k2 H1z H 2z

X>0

X<0
TE
H1 z H 2 z , H1 x H 2 x E1 y E2 y , D1x D2 x 0 r E2 x E1z E2 z , E1x H1 y H 2 y , B1x B2 x 0
H1x
E1z 0 H1z Be jk1x e z
第2章 地面波传播 场强沿z方向分布特点


2
600 1 600 1 arctan arctan 2 1 r 2 r
Z方向传播因子中有一正的实部,由于exp(-γz),电磁波沿地 表传播且具有衰减; 当无线电波波长很长或者大地电导率很大时, j ,电波传 c 播损耗很小。
2 E1z k 21 E1z 0 x 2
E1z Ae jk1x e z H1z Be jk1x e z
E1z Ae jk1x e z H1z Be jk1x e z
E 2z Ce jk 2 x e z H 2z Fe jk 2 x e z
x 0 E1z Ae jk1x e z E 2z Ce jk 2 x e z AC
0 e x 0 H1y 0 Ae jk1x e z =H 2y e Ce jk 2 x e z k1 k2 k1 k2

电波传播理论复习资料(整理后)

电波传播理论复习资料(整理后)

第一章绪论1.掌握正常的和反常的两种类型传播模式的基本概念;正常的传播机制总是存在,如图1.1所示:反常的传播机制偶然存在,如图1.2所示:2.掌握超短波和微波的主要传播效应。

1、晴空条件下的视距传播——在晴朗天气的情况下,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没有障碍阻挡或者障碍阻挡可以忽略时,超短波和微波按照视距传播。

【视距传播不仅仅是自由空间的传播(即空间扩散损耗);还要计及大气气体对无线电波的吸收损耗(水汽和氧气对电波的吸收损耗)。

晴空大气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复杂的重要的视距传播现象(晴空大气中的层结以及湍流不均匀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折射、多径传播、散射、散焦和聚焦效应等等)。

)】2、绕射传播——当传播路径两端点之间的传播余隙小于第一费涅尔半径时,即波传播的空间受到地面地物某种程度的阻挡时,就会产生绕射损耗。

【对于非视距和超视距传播的情况,绕射损耗可以是很严重的。

绕射损耗的大小与频率、余隙、障碍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有关。

为了计算因地面地物障碍阻挡引起的对无线电波的绕射损耗,首先必须制作准确的电路地形剖面图,定义和计算相关的几何参数。

在出现负折射的情况下,绕射损耗尤其严重;在超折射条件下绕射损耗则变小。

所以,当气象条件不稳定时,容易出现绕射衰落。

】3、地形、地物的散射和反射4、雨、水凝体和沙尘对电波的散射和衰减5、多径传播和聚焦效应:【多径传播——大气层结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地面地物的反射和散射使得在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多条射线合成的总效果。

这些多径射线具有各自不同的相位和幅度,所以多径射线的合成是向量的合成。

并且由于各条射线幅度和相位的随机变化,最终产生所谓的多径衰落现象,这是对无线电通信的质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聚焦效应——当射线在对流层中传播时,由于大气折射指数的不均匀性会产生聚焦和散焦效应。

聚焦会使信号大大增强,相反散焦会使信号减弱。

聚焦、散焦何时出现和强度如何均与气象条件有关,而气象变化也是随机的。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2 阴 影 效 应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2  阴 影 效 应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 2.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 2.2 阴 影 效 应 • 2.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 2.4 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
预测
2.1 VHF、UHF频段 的电波传播特性
2.1.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3 绕射损耗 2.1.4 反射波
d0 3.57( hR (m) hT (m)) (km)
即视距取决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考虑空气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
影响,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
R=8500 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实际极限距
离 重点2
d0 4.12( hR (m) hT (m)) (km)
通过电场实测可以得到慢衰落的统计规 律。统计分析表明,接收信号的局部均值rlm 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P(rlm )
1
e
rlm rlm
2 2

式中, rlm 为整个测试区的平均值,即
rlm的期望值,取决于发射机功率、发射和接
收天线高度以及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σ为标
准偏差,取决于测试区的地形地物、工作频率
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 动台周围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 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 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
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电平变化的 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 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 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 较强的绕射能力。
作业
W2-1,简述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方式

第2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2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大气折射有利于超视距的传播,但在视线距离内,因为折 射现象所产生的折射波会同直射波同时存在,从而也会产 生多径衰落。
超视距传播
假设A点架设一部发信机,天线的架高是H1,AB是 和地球相切的一条射线。若要接收到来波,接收天线
的架高必须超出这条切线。
A
d1 C d2 B
H1
H2
➢OO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PT GT GR2 (4 )2 d 2
PT
➢ PT = 发射功率 (W) ➢ GT = 发射天线增益 ➢ GR = 接收天线增益 ➢ = c/f 波长(m),c = 光速 (3×108 m/s)
➢ d = 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m)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可以定义为:(不考虑天线增益)
前言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某种统计描述,也 可以建立电波传播模型,如图表、近似计算公式或计算 机仿真模型等。
本章在阐述陆地无线电波传输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 陆地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场强(或损耗)的计算方法 ,并对移动通信信道仿真作简要介绍。
内容安排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3 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Lfs
PT PR
4d
2
以dB计,得到:

L fs
(dB)
10
lg
4d
2
Lfs(dB) 32.44 20 lg d (km) 20 lg f (MHz )
可见,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只与工作频率 f 和传 播距离 d 有关。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在实际移动通信信道中,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2008-06-05 11:25:45 作者:不详电波传输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

任何一种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均由发信部分、收信部分和传输媒质三部分组成。

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媒质主要有地表、对流层和电离层等,这些媒质的电特性对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媒质及不同媒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的主要影响,可将电波传播方式分成下列几种:地表传播对有些电波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物。

当接收天线距离发射天线较远时,地面就象拱形大桥将两者隔开。

那些走直线的电波就过不去了。

只有某些电波能够沿着地球拱起的部分传播出去,这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

地面波传播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

其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但电波频率愈高,地面波随距离的增加衰减愈快。

因此,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长波和中波波段。

天波传播声音碰到墙壁或高山就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光线射到镜面上也会反射。

无线电波也能够反射。

在大气层中,从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的高空有几层“电离层”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射体,就象一只悬空的金属盖,电波射到“电离层’就会被反射回来,走这一途径的电波就称为天波或反射波。

在电波中,主要是短波具有这种特性。

电离层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有些气层受到阳光照射,就会产生电离。

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6000℃,它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包含很宽的频带。

其中紫外线部分会对大气层上空气体产生电离作用,这是形成电离层的主要原因。

电离层一方面反射电波,另一方面也要吸收电波。

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和吸收与频率(波长)有关。

频率越高,吸收越少,频率越低,吸收越多。

所以,短波的天波可以用作远距离通讯。

此外,反射和吸收与白天还是黑夜也有关。

白天,电离层可把中波几乎全部吸收掉,收音机只能收听当地的电台,而夜里却能收到远距离的电台。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
电波传播原理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在传播时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或真空。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通过周期性的变化产生电场和磁场,形成电磁场的波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通常用光速来表示。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299,792,458米/秒。

在不同的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根据介质的不同,传播速度会减小或增大。

电磁波的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衍射传播两种方式。

直线传播指的是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直线路径,不会发生弯曲或偏折。

衍射传播是指电磁波在遇到边缘或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改变传播方向。

电磁波的传播还受到频率和波长的影响。

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

低频电磁波会更容易穿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但传播范围较短;高频电磁波传播范围更广,但对障碍物的穿透能力较差。

总而言之,电波传播原理是通过介质支持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它涉及到电磁场的波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
以及频率和波长等因素的影响。

电波传播原理是无线通信和广播等电磁波应用的基础。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本节介绍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电荷、电场、电势、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等。

本节讨论了静电场和静磁场的性质和特点,包括库伦定律、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性质等。

本节介绍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包括电场的叠加原理、高斯定律、环路定理和安培定律等。

本节讨论了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包括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计算和洛伦兹力的方向等。

本节介绍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检测等。

本节讨论了电磁波的性质,包括电磁波的速度、频率、波长和能量等。

本节介绍了电磁波谱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射线、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本节讨论了电磁波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包括通信、雷达、医学诊断和天文观测等。

本章节将介绍电荷的性质以及电场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将讨论电荷的性质,包括电荷的类型和带电体的基本特征。

之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电场,包括电场的定义、电场的强度和方向,以及电场的计算公式。

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它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类型。

正电荷表示物体缺少电子,而负电荷表示物体具有多余的电子。

电荷是一种离散的量子化现象,它以元电荷为单位进行计量。

带电体是指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体,而不带电的物体则是不具有净电荷的。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所具有的一种物理现象,它可以影响周围空间中其他电荷的运动和状态。

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了电场对其他电荷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电场的强度用符号E表示,单位是牛顿/库仑。

电场的方向由正电荷朝向负电荷的方向确定。

库仑定律是描述电荷间作用力的基本定律。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电场强度是描述某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正是库仑定律的一种推导结果,它可以通过已知电荷量和距离来计算。

以上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第5版)第2章》中2.1节的内容概述。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答:①

③ ,所以多普勒扩展为
2.6若 , ,移动台沿电波传播方向行驶,求接收信号得平均衰落率。
解:
2.7已知移动台速度 , ,求对于信号包络均方值电平 得电平通过率。
解: ,
2.8设基站天线高度为 ,发射频率为 ,移动台天线高度为 ,通信距离为 ,利用Okumura-Hata模型分别求出城市、郊区与乡村得路径损耗。(忽略地形校正因子得影响)
微观分集:用于合并两个或多个短时限瑞利信号,这些信号都就是同一接收基站长经独立得衰落路径接收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天线发射得信号。
移动通信中常用得微观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角度分集、极化分集。
4.3工作频段为 模拟移动电话系统TACS得信令采用数字信号方式。其前向控制信道得信息字A与B交替采用重复发送5次,如图所示。每字(40bit)长度5ms。为使字A(或B)获得独立得衰落,移动台得速度最低就是多少?
所谓相位连续就是指不仅在一个元码持续时间连续而且在从元码 转换得时刻 两个元码相位也相等满足关系式 即要求当前元码得初相位 由前一元码得初相位 来决定。
3.8GMSK系统空中接口传输速率为270、83333kbit/s,求发送信号得两个频率差。若载波频率就是 ,这两个频率又等于多少?
解:(1) ,
(2) ;
2.1说明多径衰落对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得主要影响。
答:①信息信号分散,信噪比低,传输语音与数据质量不佳;
②可能引入尖锐得噪声,照成传输数据大量出错;
③不同路径传来得信号互相相关,难以直接叠加。增加接收电路单元得复杂度,从而提高系统得建设与运营成本。
2.2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请将其换算成d Bm与dBW。如果发射机得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处得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4-无线电波传播特性详解

4-无线电波传播特性详解
短期快衰落
大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与小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 小尺度衰落(主要特征是多径) 描述 长距离上信号强度的缓慢变化 短距离上信号强度的快速波动 原因 信道路径上固定障碍物的阴影 移动台运动和地点的变化 影响 业务覆盖区域 信号传输质量
多径传播



陆地室外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 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建筑物,树木和以及起伏的地 形,会引起能量的吸收和穿透以及电波的反射,散射 及绕射等,这样,移动信道是充满了反射波的传播环 境。 在移动传播环境中,到达移动台天线的信号不是单一 路径来的,而是许多路径来的众多反射波的合成。 由于电波通过各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个路径来的 反射波到达时间不同,相位也就不同。 不同相位的多个信号在接收端迭加,有时同相迭加而 加强,有时反向迭加而减弱。这样,接收信号的幅度 将急剧变化,即产生了衰落。 这种衰落是由多径引起的,所以称为多径衰落。
d
发 射 天 线
直射波
B
接 收 天 线
直射波
hb
反射波
C
hm

Pr Pt G G 1 Re r t 4d
2
2
图4-2 两径传播模型
多径传播模型
2

2l

2
l ( AC CB) AB
N 1 Pr Pt G r G t 1 Ri exp( j i ) 4 d i 1

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验,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来建立预测模型
4.2 电波的传播方式 阻挡体 反射 比传输波长 (引起多径衰落) 大的多的物体 绕射 尖利边缘 散射 粗糙表面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
一般地,线状目标反射的电波中平行线极化分量占优势;具有大的反射平面的目标 的反射波中,与入射电波极化相同的分量占优势。
有耗表面反射波特性
对于有耗地表面,其介电常数为复数。表征地表面的有耗表面。 有耗表面对电波的影响主要有两点:1. 反射波幅度减小,2. 反射波产生去极化效应。 反射波的极化相对入射极化的变化,一般称为“去极化效应”。 对于有耗媒质,其去极化效应不仅与目标形状有关,而且与有耗媒质参数有关
Rs
Wfn
发射点 S
d
接收点
对第n个菲涅尔区,从发射机到椭圆体上任一点, 再到接收机的距离比直线距离大n个半波长
菲涅尔区距离:
菲涅尔距离与其意义
菲涅尔区的意义
1. 电波传播模型的拐点由第一菲涅尔区决定。 2. 电波传播余隙设计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如山区电波设计、超视距传播的设计、微波传播等。 3. 隧道内电波的模式转换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4. 电波传播中天线与反射体的距离要求与第一菲涅尔区息息相关。 5. 微小区与室内电波传播与第一菲涅尔区相关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除了有耗地面的反射以外,不规则的反射目标也是造成电波 去极化的原因之一。
移动信道中的各种物体目标对电波的反射过程,是目标表面上每一部分对电波的散 射的综合。其中还包含某些表面结构的二次甚至更多次反射。目标上的每一部分, 相对电波发射天线的取向和形态是各异的。所以复杂形状的目标具有极强的、多样 的退极化作用。
无线电波反射与极化的关系
无线电波反射特性说明
问题1:水平极化能否发生全透射? 不可能(除非反射面两侧的介质具有不同磁常数)。
问题2:有全透射是否存在全反射? 全反射是存在的。其是光纤与介质波导存在的物理基础。但其只存在于从光密 媒质到光疏媒质中。移动通信中只有当入射角等于90度存在。

第二章 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

第二章 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

Lbs 32.45 20lg d (km) 20lg f ( MHz)dB
其中,d为距离(km),f为工作频率(MHz)。
(3.1)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图2-3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视线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称为视线距离 d0。 已知地球半径为R=6370km,设发射天 线和接收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hR(单位 m),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 hT (m))km
2.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当考虑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 迹的影响后,等效为地球半径 R=8500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 极限距离:
d0 4.12( hR (m) hT (m))km
2.1.3 反射波
图2-4 反射波和直射波
2 G r 天线垂直于通量的有效面积等于 A r 4 2
t t r r 2
4d
所以天线接收功率为 P S * A P G G 。通过上式可 (4d ) 以看出天线接收功率与波长有关,与发送端到接收 端距离有关。
2.1.1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Pt L 我们把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L定义为: Pr

图2-1 典型的移动信道电波传播路径
传播模型的建立:

通常人们在分析研究无线信道时,常常将无 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 型: 1 大尺度传播模型:描述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 (T-R)在长距离(几百米或几千米)上的 信号强度的变化模型。 2 小尺度传播模型: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 或短时间(秒级)内的信号强度的快速波动 的传播模型。
2.1.5 散射


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 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 大时,发生散射。 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 规则物体。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树叶、 街道标志和灯柱等会引发散射。

2024版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

2024版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目录•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移动通信的应用与挑战01移动通信概述定义发展历程特点优势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个人通信行业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0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台定义移动台功能移动台分类030201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定义基站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并将信号传输到网络子系统。

基站子系统功能基站子系统包括基站收发信机、基站控制器等设备,主要实现无线信号的接收、发送、调制、解调等功能。

基站子系统分类根据覆盖范围和容量需求,基站子系统可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等多种类型。

网络子系统功能网络子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基站控制器、传输设备等,主要实现用户通话的建立、保持和释放,以及数据传输的控制和管理。

网络子系统定义网络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控制等功能。

网络子系统分类根据网络结构和功能需求,网络子系统可分为电路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等多种类型。

1 2 3操作维护子系统定义操作维护子系统功能操作维护子系统分类操作维护子系统03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无线电波传播特性01020304无线电波基本特性传播方式传播损耗电波传播模型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概念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1调制技术分类模拟调制方式数字调制方式解调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解释信道编码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详细介绍线性分组码的构造、编码和译码过程。

阐述卷积码的基本原理、编码器和译码器结构。

解释交织技术的原理、作用及实现方式,包括块交织和卷积交织等。

信道编码概念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交织技术04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的概念01分集接收技术的分类02分集接收技术的实现方式03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的概念功率控制技术的分类功率控制技术的实现方式信道分配技术信道分配技术的概念信道分配技术的分类信道分配技术的实现方式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概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特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05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3GPP 3GPP2ITUIEEE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1G)采用模拟技术,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成版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成版

第一章电信传输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通信、电信和电信传输?电信号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征?答:从广义上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传输媒质只要将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均可称为通信。

电信号按照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电信号传载信息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类型。

模拟信号,是指模拟、仿照原有消息变化的电信号,这种信号的幅度变化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数字信号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的取值都是离散的。

数字信号在传输上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是它的抗干扰性强。

由于它是以1、0两种状态传输的,在接收端只要正确地判断是“1”或者是“0”,就等于完全取消了干扰。

2、完整的电信传输系统是如何组成的?答:一个完整的电信传输系统除了必须具备传输信道部分外,还需要有用户终端设备、交换机、多路复用设备和传输终端设备(收发信机)等。

3、电信传输有些什么特点?答:一是传输信号的多频率;二是电信传输的功率在有线传输的功率比较小,它一般只有毫瓦量级;三是电信传输的效率,由于电信传输是弱电传输,其传输效率非常重要;四是电信传输离不开信号的变换。

4、常用传输介质的结构及用途是什么?答:电信号的传输实质是电磁波的传播,传播方式分有线传播和无线传播两种,因此其传输介质也按此分类方式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现有的传输线有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金属波导管和光纤等;无线电传播的传输介质是对流层、平流层或电离层,传播方式有直射波,反射波,地波,散射波等。

用途:(1)架空明线:架空明线是利用金属裸导线捆扎在固定的线担上的隔电子上,是架设在电线杆上的一种通信线路,现今多用于专网通信,如利用高压输电线实现载波通信;利用铁路电气汽车输电线实现载波通信等;(2) 对称电缆:市话对称电缆是由若干条扭绞成对(或组)的导电芯线加绝缘层组合而成的缆芯,外面包裹有保护层的一个整体。

主要作为传统的话音通信介质,是当前电信接入网的主体;(3)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又称为同轴线对,属于不对称的结构。

电波传播

电波传播

3.1 电波传播模式及衰落
3.1.7 抗衰落技术
1.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技术主要是自适应均衡技术。扩频技术 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等。
2. 抗瑞利衰落
抗瑞丽衰落主要采用分集技术。 (1)分集的概念 分集是指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途径传输同一信息,只要不 同路径的信号是统计独立的,并且到达接收端后按一定规则适当 合并,就会大大减少衰落的影响,改善系统性能。 (2)分集合并的方式 采用分集技术接受下来的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并; 合并方式不同,分集效果也不同。分集技术采用的合并方式主要 有三种:选择合并;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
图3-1 电波传输模式
3.1 电波传播模式及衰落
空间波是指在大气对流层中进行传播的电波传播模式。 地表面波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传播模式。 天波是利用电离层的折射、反射和散射作用进行的电波传播 模式。
2. 电波传播机制
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有多种,通常有:直射传播、反 射传播、绕射传播和散射传播。 (1)直射传播。直射传播又称视距离传播,是指视距范围内 无遮挡的传播。 (2)反射传播。当电磁波在传播路径中遇到某个物体表面, 且物体尺寸远大于电磁波自身波长λ 时,就会出现反射现象。 反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物体表面可以把发射天线辐射信号 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接受天线,与直射波信号进行矢量相加。
40 lg
d1、d2分别表示基站与移动台MS1、MS2相对的近距离和远距离。
d1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1. 多普勒效应
当以一定速率运动的物体,例如飞机,发出了一个载波频率 f1,地面上的固定接收点收到的载波频率不会是f1,而是产生了一 个频移fd。物体运动的速率v不同,产生频移大小的程度也不同, 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附加频移称 为多普勒频移 v

蓝牙技术基础第2章 蓝牙运行信道上的电波传播

蓝牙技术基础第2章 蓝牙运行信道上的电波传播


2.2 电波传播特性的工程计算



2.3 直射、反射和散射



2.4 传播过程中的噪声与干扰 2.5 小结
序言


蓝牙通信是移动通信的一种,运行信道选用 无线信道。无线信道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无线信道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有举足轻重 的影响,现归结如下: 无线信号在向空中发射时,向周围空间散射 开,不能象有线信号那样集中传播; 无线信号传播路径复杂,既能视距内传播, 又有可能在充满障碍物的环境内传播; 无线信号受干扰随机性大,难于用数学模型 描述。 本章讨论无线信道传播的基础知识,电波传 播的方式、特点及一些基本规律。
第2章 蓝牙运行信道上的电波传播 本章介绍蓝牙电波在运行信道 上的传播
本章内容

2.1 无线信道传播特征


2.1.1无线电波发射 2.1.2无线信道的传播机制
2.2.1 移动信道的电场估算 2.2.2 电波分集接收过程中的平均误码率计算 2.3.1 直射波的接收与损耗 2.3.2 地面反射波 2.3.3 散射波的多径效应和衰落效应

把无线信道分成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两类,有利于分 析无线信道对传输信息的影响。 (1)业务信道 ①数据信道 数据以分组的形式在信道上传输,一个分组是有限字 节数据的集合。传送的分组除正常交换的数据外,还 需要同步信息、异步信息、检验数据是否正确的信息 等。 ②话音信道 话音信道用于传递话音信号。话音信号的载波频率有 别于数据信号,它占用信道的时间由移动控制中心管 理。移动控制中心理应有一张表格,管理所有的信道 及它们当前的状态。


(2)对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研究,集中在 预测电场强度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2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2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3) 同频再用距离与小区半径之间的关系 移动台M处于小区A的边沿时,从基站A收到的信号最 弱,即最易受到基站B发射的同频道干扰。 定义: A、B两基站之间的距离为同频再用距离,记做D。 D=DI+DS=DI +r0 (4-2-2) 式中, DI为同频道干扰源至被干扰接收机的距离; DS为有用信号的传播距离,即为小区半径r0。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设给定的频段以等间隔划分为信道,按顺序分别标明 各信道的号码为:1,2,3,…。若每个区群有7个小区, 每个小区需6个信道,则按上述原则进行分配,可得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1,5,14,20,34,36 2,9,13,18,21,31 3,8,19,25,33,40 4,12,16,22,37,39 6,10,27,30,32,41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区群大小的选择
设系统共有S个可用的双向信道,服务区域可划分为M个区群,
区群由N个小区组成,小区半径固定为r。 每小区信道数 k = S/N 系统总的信道数 C = S×M = k×N×M 同频道小区距离 D 3N r
系统容量↑
同频干扰↓
→ k↑
→ D↑
→ N↓ 。
→ N↑ 。
复习: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移动通信:指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移动中实现通信。即 要求通信中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中或暂时停留在某一非 预定的位置上。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 (BSS)、网络子系统构成。移动交换中心(MSC)是网络子 系统的核心。 MSC:完成呼叫接续与控制、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 管理等功能。三种数据库(HLR、VLR和AUC) HLR:归属地用户位置数据库。存储该HLR管辖区的所 有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 VLR:外来用户位置数据库。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的 漫游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

第2章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第2章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6) 分组无线网
分组无线网是一种利用无线信道进 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络 ,即网络中传输 的信息要以“分组”或称“信包”(有时 简称“包”)为基本单位。分组传输能适 应不同网络结构的应用。
2.1.2 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网就是承接移动通信业务 的网络,主要完成移动用户之间、移动 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
(2)当移动主机移动到外地网络时,它将从外地 代理(FA)那里得到一个转交地址,并向它的家 乡代理注册新地址。
2.3 无线移动Internet技术
2.3.1 概述 1. 移动通信与Internet融合 移动通信与Internet相融合而产生的 移动数据业务,将不受信息源和用户访 问位置的限制,以统一的标准向用户提 供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服务。
➢ 网络子系统(NSS):网络交换分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 (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 (VLR)、鉴权中心(AUC)、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操作 维护中心等。
4.移动管理
移动管理是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 包括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1) 越区切换
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 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 的过程。该过程也称为自动链路转移。
第2章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本章提要:本章介绍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 首先阐述通信技术,包括组网技术、移动通信 发展。接着阐述Internet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 基础、Internet和移动IP。然后探讨无线移动 Internet技术,包含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 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应用协议 (WAP)。 本章也介绍了RFID技术及其它自动识别技术, 最后讨论了移动终端,包括未来的电话和移动 操作系统。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1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1

注:Z从终端起 从终端起
U ( z ) = U 2 chγ z + I 2 Z C shγ z
将A1, A2代入整理后可得 :
I ( z ) = U 2 shγ z + I 2 chγ z ZC
18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方程的解 3
2. 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 1和电流 1,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 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U 和电流I 这时将坐标原点z=0选在始端较为适宜。 这时将坐标原点 选在始端较为适宜。将始 选在始端较为适宜 端条件U 代入式, 端条件 (0)=U1, I (0)=I1代入式,同样可得沿线 的电压电流表达式为
其中横电磁波只存在于多导体系统中, 其中横电磁波只存在于多导体系统中,而横磁 波和横电波一般存在于单导体系统中, 波和横电波一般存在于单导体系统中,它们是 色散波。 色散波。
3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的分类
TEM或准 或准TEM传输线: 传输线: 或准 传输线
4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13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
14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稳态解
把均匀传输线分割成许多小的微元段dz (dz<<λ), 这样每个微元段可看作集中参数电路,用一个Γ 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等效成无穷多 个Γ 型网络的级联
15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11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分布参数电路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L=1nH/mm,分布电容 某一双线传输线分布电感为 , 为C=0.01pF/mm。 。 •在低频率f •在低频率f =50Hz 时, 传输线上每毫米引入的串联 在低频率 电抗和并联电纳分别为:X 电抗和并联电纳分别为 L=3.14×10e-7 /mm, × , Bc=3.14×10e-12 S/mm。可见,低频时分布参数很 × 。可见, 可忽略。 小,可忽略。 •当高频率为 =5×109Hz 时,XL=31.4 /mm, 当高频率为f × 当高频率为 , Bc=3.14×10e-4 S/mm。显然,此时分布参数不可忽 × 。显然, 略,必须加以考虑。 必须加以考虑。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第一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1 无线电波的产生无线电波是一种由电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其产生过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

1.2 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具有波长、频率、速度等特性,其传播受到地形、天气、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

1.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线传播、地面传播、天波传播、散射传播等。

第二章空中传播2.1 直射传播直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到达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适用于开放空旷地区。

2.2 折射传播折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由于光速的改变而发生弯曲的传播方式。

2.3 绕射传播绕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屏障或障碍物时,在其周围或边缘绕过的传播方式。

2.4 天波传播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特定频段通过电离层反射和折射后传播到地面的方式。

第三章地面传播3.1 地波传播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面与天线之间的接触面上沿地球曲率传播的方式。

3.2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由于地面反射、散射等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到达接收天线的方式。

3.3 衍射传播衍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弯曲传播的方式,适用于山谷、城市建筑密集区等地形。

第四章天波传播4.1 电离层基本概念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中电离分子和自由电子较为密集的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4.2 太阳活动与天波传播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变化会对天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太阳黑子数量与无线电通信质量存在关联。

4.3 天波传播相关参数天波传播的状况可通过参数如电离层频率、MUF(最高可用频率)等进行描述和预测。

第五章散射传播5.1 散射现象及机制散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越大气中的气体、雾霾、云层等微粒时发生分散传播的现象。

5.2 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频率、信号强度、物体粒径和散射角度等。

5.3 散射传播在通信中的应用散射传播在通信中常用于障碍物背后的信号传输、城市建筑物信号强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2. Egli模型
美国陆上移动通信、VHF、UHF信号预测方法, 对丘陵地形预测较准
在传播地形起伏高度为20m的基本条件下,基本 传播衰减公式: L(dB)=177+20lgd+20lgf-20lghThR
单位:d (英里) ;f(MHz) ; hT 、 hR(英尺)
其他地形给出修正因子
18
1.OM模型(Okumura-M.Hata奥村哈达)
以日本东京城市场强中值实测结果得到的经验曲 线构成的模型。
模型:城市视为准平滑地形,给出经验曲线
其他地形地物情况则给出修正值
适用范围:
– 频率:100MHz~1500MHz – BTS天线高度:30 m ~200m – MS天线高度:1 m~10m – 传播距离: 1km ~20km
16
衰落持续时间
– 场强低于某一给定电平值的持续时间 – 表示信息传输的受影响程度
或信令误码的长度
17
2.2.2 场强估算模型
电波传播受地形地物的影响 即电波传播特性与实际空间环境相关
预测时在自由空间基础上考虑具体环境影响 – OM模型 – Egli模型 – BM模型 – Cost231模型
衰落的类型
– 阴影衰落(阴影效应、气象条件变化) 场强中值的缓慢变化(慢衰落)
– 多径衰落(多径效应) 瞬时值有快速、大幅度的变化(快衰落)
13
表征衰落的统计数字特征
场强中值E0
– 概念:场强值超过设定场强值的概率为50%时,该 设定值为场强中值
– 若场强中值等于接收机最低门限值,则可通信率为 50%。 (只有50%的时间可正常通信)
– 当H≠200m时, 修正因子为
K js 0.07 H K js
40
(3)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
斜坡地形: 5~10km内地形倾斜
– 正斜坡: 电波传播方向上 地形逐渐增高, 倾角为+θm (mrad)
– 负斜坡: 地形逐渐降低, 倾角为-θm
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Ksp
– 参数
倾角θm 收发天线间距d
– 预测点靠近山峰处与山谷处衰耗不同,考虑微 小修正因子Khf (近山峰处>0;近山谷处<0)
– 在丘陵地预测时,须同时使用Kh和Khf
39
(2)孤立山岳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正因子 孤立山岳:山岳近似刃形,单独 (背面考虑绕射衰耗)
孤立山岳的 修正因子Kjs
– 基准:山岳高度H=200m – 参数:
山岳到发射点距离d1 到接收点距离d2
– 参数:f
36
2.不规则地形修正因子
丘陵地修正因子 孤立山岳的修正因子 斜坡地形的修正因子 水陆混合地形修正因子
37
(1)丘陵地修正因子
丘陵地:连绵、起伏高度有限
38
丘陵地修正因子Kh 、微小修正因子Khf
– 参数:△h:自MS向发射BTS方向延伸10km范 围内,地形起伏的90%与10%处的高度差。
衰落深度=20Lg(Ei/Eo) 若为电平值,则衰落深度= Ei-Eo
15
衰落速率N
– 衡量场强变化的快慢,即频繁程度 – 单半位时间内场强包络与给定电平值ER相交次数的一 – 衰落率与工作频率、移动台行进速度和方向等因素
有关 平均衰落率:
其中v(km/h)、f(MHz)
系统设计时,音频通带或信令数据通带的低端 应高于衰落率
适用范围:
– 频率:25MHz ~470MHz – 传播距离: 60km 以内
20
3. BM(Bullingron)
理论模型
– 以自由空间、平面大地和球面地形传播理论为基础, 以诺模图形式给出。
适用范围:
– 频率:30MHz ~3000MHz – 传播距离:1 ~ 几百公里
21
4. cost231模型
移动通信技术 (第2版)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1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内容
– 电波传播中的衰落 – OM模型概念及场强衰耗中值的预测 – 任意地形、地物衰耗场强中值和信号中值的
预测 – 电波传播电路的计算、覆盖设计
2
第2章 电波的传播特性
重点
– OM模型及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电波传播衰耗中值的预测 – 系统均衡
其他地形地物情况则给出修正值
OM模型可在适用范围内作电波传播预测
– 地形、地物的分类 – 准平滑地形上的电波传播特性 – 不规则地形修正因子 – 其他因素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4
1.地形、地物的分类
地形的分类
– 准平滑地形:地形剖面图上,表面起伏高度 在20m以下,且起伏缓慢
– 不规则地形
丘陵地形 孤立山岳 倾斜地形 水陆混合地形
25
地物的分类
– 根据障碍物的密集程度和屏蔽程度分类 – 地物的类型
开阔地:无较大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 准开阔地
郊区:障碍物不稠密 市区:障碍物稠密
▲只能考虑一种地物形态,而地形可根据 实际情况组合
26
天线有效高度
–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hb = hta -hga hga:从基站天线架设点起3~15km距离内的平均 地面海拔高度 hta:基站天线架设的海拔高度
–无线电波的波长不同,传播特点也不完全相同 – 主要传播特性
视距传播 多径传播 绕射能力弱
电波传播中的三种损耗
– 路径传播损耗 – 慢衰落损耗 – 快衰落损耗
10
室内环境的传播
电波在建筑物内传播的类型
– 由室外向建筑物内的穿透传播 – 电波只在建筑物内传播
室内无线环境特点
– 覆盖范围小 – 传播距离短 – 传播时延要小的多 – 室内环境中用户多处于静止和慢速移动状态,可忽略
欧洲建议
– 广泛用于建筑物高度近似一致的城区和郊区 环境
应用分两种情况:
– 高基站天线----非视距NLOS – 低基站天线----视距LOS
22
2.3 电波传播特性预测
OM模型 任意地形地物信号中值的预测 场强中值变动分布及预测 覆盖设计
23
2.3.1 OM模型
模型:城市视为准平滑地形,给出经验曲线
– MS天线有效高度hm:地面以上有效高度
▲以后所有天线高度均指天线有效高度
27
1.准平滑地形上的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市区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郊区、开阔地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预算中的注意点
28
(1)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理想的空间(真空)
– 电波沿直线传播,不被吸收,不会被反射、折射、绕 射和散射,电磁波的能量没有损失
30
基本衰耗中值 Am(f,d)
– hb=200m hm=3m
– 参数:f、d
31
基站天线有效 高度增益因子 Hb(hb,d)
– 以hb=200m时 的值为基准 (0dB)
32
移动台天线有效 高度增益因子 Hm(hm,f)
– 以hm=3m时的值为 基准(0dB)
– 当hm>5m时,还与 环境有关 (拐点)
150 250 450 800
平均穿透损耗(dB) 22 19.7 18 17
– 信号衰耗与楼层高度的关系
45
(3)植被衰耗
树木、植被对电波有吸收作用 由树木、植被引起的附加衰耗取决于树木的高度、种
类、形状、分布密度、空气湿度及季节变化,还取决 于工作频率、天线极化、通过树林的路径长度等 大片森林对电波传播 产生的附加衰耗 城市中树林、绿地 与建筑物是交替存 在的,引起的衰耗 与大片森林的影响 不同
33
自由空间传播衰耗 Lbs(dB)=32.45+20lgd(km)+20lgf(MHz) 准平滑市区传播衰耗中值 L市区=Lbs+ Am(f,d)-Hb(hb,d)-Hm(hm,f)
34
(2)郊区、开阔地传播衰耗中值的预算
郊区修正因子 Kmr的预测
– 参数:f,d
35
开阔地修正因子QO 准开阔地修正因子Qr
– 场强中值不能反映衰落的严重程度 例:统计时间为T,超过E0的时间为t1、t2、t3 则:超过E0的概率为 p(t)=( t1+t2 + t3)/T×100%
当p(t)=50%时, E0为场强中值
14
衰落深度:
– 衡量衰落的严重程度 – 接收电平与场强中值电平之差表示
以场强中值电平为参考,表明信号起伏偏离其中 值电平的程度
43
(1)街道走向/修正因子Kaf /Kac
纵向:电波传播方向与 街道平行
Kaf>0,表示场强中值
高于基准场强中值 横向:电波传播方向与
街道垂直
Kac<0,表示场强中值
低于基准场强中值
44
(2)建筑物穿透损耗LP
穿透能力与波长,建筑物材料、结构、楼层相关 – 建筑物地面层的穿透损耗
频率(MHz)
– 在分析电波传播特性时总是以自由空间的传播环境 为参考进行
– 自由空间
一种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空间 当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直线传播,不发生反射、折
射、散射和吸收现象 只存在电磁波能量扩散而引起的传播损耗
– 实际传播环境中电波的传播方式
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9
超短波传播特性
V为速度(m/s);f为频率(Hz);λ为波长(m)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波长不同
5
无线电波的极化 – 概念: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 定的规律而变化 –电波的极化方向:无线电波的电场方向 –极化波必须用对应的极化特性的天线接收 否则在接收过程中会产生极化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