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来历

合集下载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三月三的由来有很多民间故事,以下是其中几种:1.纪念伏羲氏: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而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2.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众多优美的动人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不满,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

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3.纪念上巳节: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

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巳节是我国民间一个传承已久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所以后来就固定在三月初三了。

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忽略。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

到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确定“三月初三”为春禊,是当时重要节日之一。

当时不但民间百姓临水洗浴,而且宫廷里的帝王后妃也赶赴水边沐浴,形成“东流水上自洁濯”的情景。

由上巳节还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觞”的逸事。

魏晋时,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时,还要举行水滨宴会,谈文作赋,饮酒取乐。

饮酒时,要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酒杯随水流动,到谁的面前,就要饮酒吟诗。

这个活动,在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的活动还远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

上巳节还是古代帝王招魂续魄的日子,郑国习俗,上巳日在溱水淆水进行招魂续魄的祭奠。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节外还是西王母生日,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 此说源于道教传说,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

由此在一些志怪小说中,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三月三由来的历史故事

三月三由来的历史故事

三月三由来的历史故事
三月三,又称为“三月三娘娘节”或“三月三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多种传说,以下是其中之一:
**祭龙神话:**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倪尚的青年英俊,他为了拯救百姓免受洪水的侵袭,勇敢地去求助龙王。

然而,龙王对他的请求并不理会。

倪尚感到非常焦急,于是决定找来三百六十五个儿童,每个人手持葱花,头戴红巾,口中念咒语,一起来祈求龙王降雨。

于是,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他们开始了祭龙的仪式。

传说中,龙王见到了这么多孩子,心生怜悯,决定降下雨水。

雨水滋润了大地,百姓免受了干旱之苦,而倪尚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祭龙、游百里、踏青等各种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祭龙的传说是三月三节日由来的其中一个版本,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传说和庆祝方式。

总体而言,三月三是一个庆祝自然、祈福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时近清明,是时天气暖和,大地返青,河水开流,百花盛开,鸟兽发情,求偶而鸣,人也处于激情勃发时期,是外出郊游和求偶欢会的绝佳时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简介,欢迎大家参考!【1】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巳节”或“上巳祭”。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

以下是关于三月三的一些介绍:
1. 起源和意义:三月三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驱除疫病和邪恶。

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习俗和活动: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在家中或庙宇中设香案、燃香烛、献祭食品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踏青游玩、草地上放风筝、吃特色美食等传统习俗。

3. 地区特色:三月三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较著名的有江南地区的草地放风筝、踏青游玩,以及湖北的登山祭祖等。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与祭祀、庆祝春天到来相关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欢度春天、祈求吉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二、风俗: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拜见祖先魂魄,吃蛋纪念祖先的日子。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的来历上巳节,又称为“三月三”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以祈求健康、平安与幸福。

据史书记载,上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祭祖和祈求风调雨顺,以保障农业的丰收。

而后,在唐朝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了尊崇和纪念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嫦娥。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的仙药而升上了月亮。

因此,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在户外准备一个盛放水的容器,代表江河,然后在水中放入一片柳叶,以象征嫦娥投入月宫。

随后,人们会以各种食品、饮品和祭品来祭奠嫦娥,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除了祭奠嫦娥之外,上巳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例如,人们会在此时登山、踏青、放风筝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登山是上巳节最早的一种主要习俗之一,它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和驱散一年的厄运。

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些著名的高山或风景名胜区,结伴而行,登上山顶,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人们还会准备一些精美的食品,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并且在山顶上举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

除了登山之外,放风筝也是上巳节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古代,放风筝被认为是一种祈求好运和吉祥的方式。

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如凤凰、孔雀、龙等。

随着风的吹动,风筝在空中翱翔,给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欢笑。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上巳节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一种被称为“春节糕”的食物,它由糯米磨成粉,经过蒸制而成。

这种糕点形状独特,味道香甜可口,象征着幸福和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一些五彩缤纷的水果和糖果,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分享。

上巳节是一个富含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爱和关怀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亲人团聚,互致祝福,祈求健康和平安。

三月三是啥节日

三月三是啥节日

三月三是啥节日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的“水节”。

三月三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祭祀山神的活动。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由于人们极为依赖山水,他们将山神视为自然灾害的调解者和保佑农作物的神灵。

因此,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山脚下,祭祀山神,祈求顺利的农耕季节和丰收的年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三月三这个节日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祭祀山神外,还有许多与水相关的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水边放龙船,这也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据史书记载,放龙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相信扔龙舟可以驱除疫病和灾害,保佑平安和健康。

因此,他们会在节日期间动员和组织起来,一起制作龙舟并在水中放舟。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三月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放龙船外,三月三的庆祝活动还包括草地龙舟比赛、舞龙舞狮表演、水上露天音乐会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和参加,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一些地区,三月三还有另一种庆祝方式,那就是涂山粉。

涂山粉是一种由各种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

在这一天,人们会涂抹这种颜料在脸上,化身成为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鬼怪。

这一活动既可以增加乐趣,也可以祈求神灵的庇护。

此外,三月三在不同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

比如,在江南地区的苏州,人们会举行船灯游行,将成千上万盏装饰精美的船灯点亮江面,营造出迷人的景象。

而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人们则会举行大规模的山歌祭祀活动,展现当地的山歌文化。

对于我国的许多民众来说,三月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亲情关怀,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总的来说,三月三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

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三月三的来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人在洞外和田野里唱歌。

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

有人说三月三是纪念刘三杰的日子,所以三月三也会被称为“歌仙会”。

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恋人,他们经常用专业的方法唱民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桎梏,此时两人无法结婚,于是选择了为爱而死。

为了纪念这对夫妇,人们说他们将在三月三唱歌哀悼。

还有一个传说,这是最流行的一个,关于刘三杰。

壮族歌仙刘三杰经常用民歌这样歌颂劳动和爱情,也用这种方式揭露富人的罪恶。

一年三月三,刘三杰在山上砍柴时,富户选择派人砍掉藤蔓,导致刘三杰死亡。

为了纪念这位歌唱家,后人选择了在这一天聚会唱歌。

在这个时候,唱三天三夜,从而形成了三月三的习俗。

然而,这些传说现在很难查证,但早在宋代就有记载。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风俗有哪些1、汉族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2、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

3、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4、壮族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相传三月三这一天还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5、瑶族也称“干巴节”,干巴节是瑶族集体渔猎的节日,这天天刚亮,瑶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捕鱼打猎征途,留下的妇女便在家杀鸡、宰鸭,做糯米饭,备办丰盛的节日食物。

各个民族三月三传统风俗介绍

各个民族三月三传统风俗介绍

各个民族三月三传统风俗介绍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每年三月初三。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各个民族三月三传统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1、壮族三月三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侗族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瑶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布依族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5、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其他传统节日 > 女儿节 > 正文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0日来源:网络据悉在古先秦时期的农历三月三,最初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每年三月初三。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起源与历史背景广西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祖习俗。

据传,这一天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好时机,也是万物苏醒与生机勃勃的时刻,因此庆祝活动也随之而来。

二、庆祝活动与习俗1. 祭祖祈福广西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以祭祖祈福为核心。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家族的祖坟或祖庙,上香祭拜祖先。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的方式,同时也是向祖先祈福,祈求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2. 游玩乐园除了祭祖祈福,广西三月三还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人们会前往乐园游玩,体验各种刺激的游乐项目,如过山车、摩天轮等。

这不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团结的机会。

3. 赏花赏景广西三月三正值春天,此时万物复苏,花草树木开始绽放。

人们会安排时间赏花赏景,特别是赏桃花。

广西以亭亭玉立的桃花而闻名,三月三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很多人将赏桃花作为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4. 街头巡游在广西的某些城市,三月三还会举行大型的街头巡游活动。

参加巡游的人们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载歌载舞,向全城展示壮族的文化和民俗特色。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民族自豪感,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5. 传统美食除了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广西三月三的美食也是人们期待的一部分。

传统的三月三美食包括蟠龙、酸角糕和桂花糖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了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现代意义与传承广西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本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壮族民俗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同时,广西三月三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为广西的旅游业带来了机会,也为促进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广西三月三的来历与风俗凝结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也展现出广西的丰富民俗文化。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

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月三的来历与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风俗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在中国文化中,鬼神文化是很多特的一支。

儒家提倡”无鬼神,应厚葬”,墨家提倡“敬鬼神,应薄葬”,最后国人的观念都在信与不信之间。

下面是店铺整理关于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欢迎大家参考! 【1】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

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也相传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古称上巳节。

同时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另外,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的鬼节。

鬼节的传说和起源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民间活动: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山神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春季踏青祈福的节日。

据《礼记·大学》记载:“君子于其所不明而若明焉,人于外其诸民皆视之而亲焉,邻国视之而战焉,是以君子无所持而不明也。

故请四时而藏之,泽以行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称颂君子应该对外表现出无所持的英明,那么,四时之中,春天被详尽地藏在景象之中,所以,决定从春天这个默默无闻的万物之首上学习。

因此,也就催生了古人们在农闲时举行春游或插柳等活动的传统。

三月三的风俗主要表现为踏青、猜灯谜、扬旛、比武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具体习俗,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风俗活动和特点。

首先是踏青,踏青是三月三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穿上盛装,整齐庄重地排列成队伍,沿着山间小路或河边小道,欢呼着踏青歌曲,跳着欢快的舞蹈,边走边唱,边赏赏花。

踏青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也是增进亲情、友情、爱情的最佳时机。

其次是猜灯谜,猜灯谜是三月三的特色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形状的灯笼,并在灯笼上写上谜语。

人们在夜晚聚集在一起,猜谜语,猜对者即可得到奖品。

这一活动既考验了人们的智慧,又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氛围。

扬旛是三月三的重要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头上扬旛可以带来平安和好运,所以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头上扬起五色旛,希望给自己带来好运。

同时,也是传统的祈福仪式,人们祈求来年庄稼丰收、平安吉祥。

这一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还有一个特点是比武,比武是三月三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比如:射箭、踢毽子、斗鸡、柔道等等。

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民间活动,有助于增进团队合作和友谊。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以踏青、猜灯谜、扬旛、比武等活动为主。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三月三的风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让很多年轻人也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月三的由来PPT课件

三月三的由来PPT课件
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三月三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 要日子,人们会前往寺庙祭拜,祈求平 安和幸福。同时,也是青年男女互诉心 意的日子,逐渐形成了“三月三情人节
”的传统。
在中国南方地区,三月三还与“上巳节 ”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纪念黄帝、水神 和女神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
和祭祀活动。
文化传说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 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人们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各种祭 祀和纪念活动,以表达对黄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自信和传承意识。
05 三月三的未来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习俗的现代化
在保持三月三的传统元素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 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等,创新传承方式,扩 大传承范围和影响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将传统三月三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时尚等元素相结合,打造具 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04 三月三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旅游业的推动
01
02
03
节日旅游
三月三作为传统节日,吸 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文化交流
游客在参与节日活动的过 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当地 的文化和风俗,促进文化 交流与传播。
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 了经济效益,为当地居民 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 源。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在古代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青年 男女相互倾心,但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无法在一起。他们约定在三月三这一天 相见,最终在各种波折后喜结连理。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三月三情人节”的象 征。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又要到了,尤其壮族、黎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必须是特别激烈与期盼的,因为节日到来之际,大家会载歌载舞,好不喧闹。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大全,盼望大家喜爱。

三月三的来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闻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闻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爱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闻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斗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办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白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春游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闻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三⽉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在我国北⽅中原地区也有“⼆⽉⼆,龙抬头;三⽉三,轩辕⽣”的说法。

三⽉三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呢?下⾯是⼩编给⼤家带来的三⽉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家!三⽉三的由来每年农历三⽉初三(以下简称“三⽉三”),⼤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传统节⽇。

三⽉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上旬巳⽇为“上巳”,⼜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祓祸祈幅的节⽇,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的乞婚配、求⽣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的男⼥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上已”被确定为节⽇。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初三⽇,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边宴饮的娱乐性节⽇。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三。

⼴西三⽉三,有的地⽅⼜称“三⽉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节⽇,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据古⽼传说,上巳节这⼀天是伏羲、⼥娲交合造⼈的⽇⼦,直到今天在⼀些地⽅还有“三⽉三”祭祀伏羲⼥娲的习俗。

这说明上巳节的产⽣最初当和⼈们祭祀神灵、祈求⽣育⼦嗣有关,因⽽这⼀天也是青年男⼥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游乐的⽇⼦。

并从三皇五帝以⾄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

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天,宫廷⼥巫主持祓禊⼤礼,周天⼦率后妃亲往祭祀,斋戒沐浴,祭祀⼈祖。

由于天⼦的倡导和礼法的规定三⽉上巳成为⼀个盛⼤的节⽇,每年这⼀天,上⾄天⼦诸侯,下⾄庶民百姓,⼈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幽⾕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未婚嫁的青年男⼥更是节⽇的主⾓,他们载歌载舞,⾃由寻找或约会情⼈。

上巳节的来历和意义

上巳节的来历和意义

上巳节的来历和意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三月三”。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福求福,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从《晋书·物理志》中找到一些线索。

据记载,上巳节最早源于巫山祭祀活动。

因为巫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被视为神秘的山脉,所以人们对巫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和信仰。

而在巫山上有座厉山,相传住有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仙人。

传说这位仙人会驾着一只神兽青蛇,穿越山林溪水,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健康。

因此,上巳节也被认为是纪念太乙真人的节日。

另一个与上巳节相关的传说与病魔有关。

相传在古代的春季,人们身体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容易生病。

为了驱除病魔、保佑健康,有一位叫做陶健的医生,是以寿春县为据地的。

他看到人们生病的情况后非常痛心,于是他研究了很多草药,并开始到处散发给需要的人。

大家都服用了他提供的草药后,感觉到了身体的好转。

为了表示感谢,人们决定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纪念陶健的贡献。

上巳节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健康、吉祥和疾病的驱逐的追求。

中国人对健康有着极其重视的态度,任何与健康相关的节日和传统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焚香烧纸,向太乙真人祈福,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会去市场上购买各种草药和草草的植物,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袭。

这种独特的风俗让人们感到心安,对健康的意识也在每年的这一天间进一步增强。

除了祈福和保健的活动,上巳节还有一些其他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花、挂挂件,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做“上巳饼”。

这种饼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口感软糯,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在这一天也会聚在一起,举行一些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比如民俗游行、舞龙舞狮等,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总的来说,上巳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

它寓意着对健康和福祉的追求,也代表着人们对春天和阳光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流汇报:
1、学生汇报三月三的来历,教师询问是如何得知的,并予以表扬。
2、学生交流在三月三无锡这一天的风俗活动。
3、深入了解嶂山庙会。可以分以下几点:
(1)“庙会”的来历。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研究课题
三月三的来历
指导教师
设计思路
与说明
农历三月三从古以来就被称为“上巳日”。古代帝王都在这一天祭天。战国时郑国三月三日都要到溱、洧两水之上去招魂、祭祀。鲁国三月三在沂水水滨洗濯陈污。所以上巳日自下而上的祭天、招魂举动古以有之。农历三月三即将来了。说到“三月三”,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游军嶂山。三月三可是大有来历,学生对它了解多少呢?本课,主要让学生谈谈三月三的来历及有关的活动,深入了解“三月三”。
②水池:寺庙边有一个水池,池里的水始终这么多。到这里游玩的人
喜欢把硬币投入池中,看着硬币飘飘悠悠地沉下,觉得会带来好运。
③龙石:池边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叫“龙石”,并不是石头的形状像
龙,而是传说当年建文帝的马就拴在这块石头上,所以取名“龙石”。
效果及
反思
(2)庙会上的活动。
(3)关于军嶂山庙会的美丽传说。
①龙竹:传说明朝的时候,建文帝被朱棣派兵追杀,一路跑到这儿,建文帝就在龙寺中住下,隐藏于此。后来,庙里的和尚请建文帝写一块匾额。写到最后一个字时,追兵来了,他连忙逃跑,不小心掉在地上竟马上变成了一片竹林,他藏在里面,躲过了追兵。后来人们就把这竹子叫做“龙竹”。
活动目标
与要求
1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三月三的来历、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亲身游军嶂山,赶庙会,感受庙会的热闹,感受乡土风俗的魅力。
3通过为军嶂山庙会做宣传牌,培养学生表达、书写、美化等综合能力,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活动过程
与形式
一、谈话导入:
农历三月三即将来了。说到“三月三”,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游军嶂山。三月三可是大有来历,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三月三的来历及有关的活动,深入到了解“三月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