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的社会化(1)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社会学概论四
主讲人:曹颖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 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 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 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 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 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 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 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 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 完全的狼的习性。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 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 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吃饭、穿衣、走路,这些衣食住行的 技能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家庭气氛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 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1.社会化的必要性 个人角度:个人成长 社会角度:培养合格成员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第四章 社会化
教师的作用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 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概念。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超我 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在 幼儿时期便开始形成。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学习 他们的行为,建立理想中的自我。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 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而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 为模式一般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 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超我逐渐稳定地 形成。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 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 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 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 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教师期望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 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 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个体的人的社会“成熟”与生物成熟相的个体发生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更是社会遗 传的结果。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 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一个是生物遗传的程序系统,它是人成为社会 存在物的自然前提;另一个是社会遗传的程序 系统,这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的文化结 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个人 个人即个体的人,这一概念是从人的个别
性和单独性方面来描述现实存在的人。个人这 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相对于人类而 言的个人,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
2.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 人。
1)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 的、特殊的个人。
评价的标准问题
评价的标准问题是评价的核心问题。 评价的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
于对象的价值尺度或界限。评价标准是 评价的主观依据,是人们心目中称量事 物价值的“天平”、衡短量长的“尺 子”。 评价标准和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
要把握人的价值的内涵,首先确定“人” 这个词的内涵。“人”这个词有两种不 同用法,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 “一切人”、“人类”的名称,是个整 体的、一般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 是唯一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即 人类;另一种是“一定的人”、“每个 人”或“某些人”的代称,是个具体的、 特殊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是指谁, 要看具体情况。
把握人的价值问题的几个层次:
从人和人类的整体这个高度来思考人的 价值,首先得到的结论是:一切价值都 是人的价值。这是由价值的主体性所决 定了的。这个结论是指,人是价值的主 体,一切价值都同人相联系。这样讲人 的价值,只是表明了价值的属人性质, 并未涉及人本身的价值。这是就人与价 值的关系而言的。
社会学概论第4章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本章学习目标“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化的内容2.社会化的途径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
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过程之所以必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需要。
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人的社会化
印度狼孩(1920)
《一个儿童的极度社会隔绝》戴维思(美)
1938年2月6日,《纽约 时报》报道了美国宾州 一座农庄里一个六岁半 女童的故事。这个女孩 叫安娜,是个私生女, 出生后,母亲由于害怕 社会的压力,将孩子关 在了二楼的储藏室,不 让她与任何人接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给出的社会化的定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 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认知加工
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 像、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 界内部化的过程。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 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每个 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也不一样,因而进入人脑的现实世界也 不一样。 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 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 识经验。
一、社会教化
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往往 是作为宏观社会环境对人发生作用的, 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 通过与人有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同 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来实现的。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 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 响,并把外部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这个过程 称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自我奖赏是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 同以及自我奖赏,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互为关 联又相对区分,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外 部现实的内部化。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述1.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人为适应特色觉得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一是,基本社会化知识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化中,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三是,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四是,人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成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是个 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 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内容
2.1 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2.3 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 律准则规范的内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
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论: (1)前习俗阶段 (2)习俗阶段 (3)后习俗阶段
2.4 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 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3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 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 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 (1)奖励与惩罚 (2)模范 (3)认同
4 符号互动理论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 或发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作为青年面向社会的地方,工作单位在本身 职能之外,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责任。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现 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
社会学_04人的社会化
有的概括为:学习生活技能,包括日常生 活技能和谋生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内化 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角色。 有的概括为: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包括生 活自理能力和谋生技能,社会规范的社会 化,社会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郑杭生:发展个性,形成完善的自我观念。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 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维· 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 公司,1999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 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2、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 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完 善和加强哪些机构? 3、简述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 4、简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
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终身性 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双向性 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互动 过程 阶段性 人的社会化虽然是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分阶段 进行的,不同的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社 会化的内容、方式,承担者各不相同
第四节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问题 中年危机: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 代差问题与双向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内容和过程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库利“镜中我”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 映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 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 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 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 性期。 埃里克森:社会化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并把人的一生 划分为8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 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 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 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 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PPT课件
THANKS
3
4
人有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客观事物在 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维的外部表 现。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传授社会技能 教导社会规范
软性:信念、习惯、风俗、传统 道德、伦理等; 硬性:法律、法令、条例、命令、 决定等。
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 社会交往的技能; 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知识技能。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 微观:一个生物个体成长发育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地参与
社会生活的过程;
• 宏观:一个生物群体,为了使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就要 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一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
综合起来: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从出生时什么也不懂的人, 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 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 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
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为人 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发展的前提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人口的交替,而且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为何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只有中国文明延 续了下来?
拓展:神秘的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代中国即黄河与长 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伦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文明的一 个重要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 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 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 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 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 明了阿拉伯数字。 文明古国为何消失?外敌入侵?内部战争?自然恶化?中国文明为何延 续?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话题。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定义西方: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
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因为: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第四章 社会化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04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 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 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 的目标结果。
(四)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 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 教学组织 • 美国与中国比较
•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 、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 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 在的人际环境,一般具有以下几 个主要特点:1)是由个人自由 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 强的内聚力。2)基本上是平等 关系。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 分广泛。4)有自己的亚文化。5 )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 物。
角色扮演活动
• 以自己经历的具体生活现实为参照
• 自拟一个社会生活或工作情景(如家庭生活 情景、某机构的决策会议、管理中的某种矛 盾现象、法律纠纷)也可选择不同地点自拟 情景(公交车上、宿舍中、超市里、操场上)
• 表演要尽可能进入角色本身,理解特定角色 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 意志力情况,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彼此矛盾 冲突的情形,模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扮演好 自己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应对变化, 有效解决矛盾。
思考与练习
• 作业题①: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扮演好社会角色,就 不可避免地要学会变化,但在我们的文化环 境中,又推崇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反对“ 变色龙”式的人物,试问:它们是矛盾的吗 ?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吗?如何解决?
第三节 人的个体化
• 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 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 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 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 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 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 程。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人的社会化本章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的社会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学研究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角度,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化问题。
难点:理解社会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讲授学时: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学是通过考察人的社会行动来认识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起点是社会是由人及其行动所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首先必须考察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人是怎样进入社会参与社会行动的,即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是社会化使人成为社会行动者,个人只有从社会方面才能得到说明人本身就固有的社会性。
马克思:“人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什么因素造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生长的环境?研究者历来存在有冲突的观点:生物遗传还是环境的重要性。
现今大部分社会学家改变观点,认为多样性的互动会塑造人类的发展。
实际上二者都有影响。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过程。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化经验是很重要的。
只关系婴儿生理需要是不够的,身为父母必须关心孩子的社会发展。
如果孩子不被鼓励与朋友交往,也将会失去与同辈互动的机会。
同辈互动是建立情感成长的关键。
双胞胎与领养研究表明,基因因素和社会化经验都会影响人类的发展。
虽然在不同环境中抚养,在敏感度、紧张习惯等都很相似,然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择偶条件、甚至喝酒的习惯的不同,则是受环境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化条件下,双胞胎会表现出相同的智力状况,对于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双胞胎,则会出现出不同的资质。
这印证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学里对人的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社会将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儿童比照调查,都是上海和巴黎十岁以下的孩子,问他 们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法国孩子说要做运动员,做摇滚乐手, 做帆板运动员;而许多中国儿童说要做老板,做企业家,要 有汽车、洋房。“某种流行意识从父母、学校、社会那里潜 进他们内心了。在这个基础上,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 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浅生活一代 他们是浅生活、浅阅读的一代,他们没有深刻的苦难要什么 反思呀?就像易拉罐的生活方式一样,吃过不好吃的东西就 扔掉。起起伏伏看得太多,没有很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这可能是他们的弱点。”
闯关东
士兵突击
思考
在学校教育阶段,哪个时期对你影响最大?
在广播、报纸、网络等的传媒渠道当中,你
经常接触的是哪种?能够找到记忆深刻的传 媒内容,并且尝试分析对你的影响(态度、 性格、价值观等)
社会化过程产生的机制
镜中我
佛罗伊德 生命历程理论
社会学窗口:
摇滚青年和痞子们的成长:游戏的一代
5、不完全社会化与反社会化
社会化的执行者向受化者施教的通常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价值观
念与规范。但是,由于在社会中不是仅仅存在一种主文化,还存在 着其他的亚文化,即在某些地区、某些群体中存在的文化。 当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偏离主文化的部分亚文化的特质时, 就称做不完全社会化;接受了反对社会主文化的部分亚文化特质时, 就叫做反社会化。
“好孩子
”与娇宠心理 布波族:布尔乔亚+波希米亚
bourgeois波希米亚bohemian两者取一字
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
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 意识的一类人
90后的社会化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在温顺的60后培养下, 90后会活得更加张扬,也更加擅于表达和批评,更加大胆地 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是更纯粹的独 生子女,为市场经济而生的一代。” 60后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也 充分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是“放养”而非“圈 养”。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在“90后”孩子的 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 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 友(1999年为36.5%),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 的好朋友(1999年为36.2%)。
(3)道德、宗教 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
违反道德者
(4)法律
正式颁布、并受国家权力机关 支持的重要规则之汇纂
三、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是实施社会设置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
性手段。
制度强制性
..\..\社会学\文字资料\收集资料\1023\东方时空: 师生如何看待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_中国考试 学习网.htm
养成独特的个性个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 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 过程。
(二)研究社会化有三个视角:
第一个是文化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格发展的角度 第三个是社会结构的角度
意见 社会态度 性格 气质
青井和夫的人格模型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三)发展(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征
1.社会化的方式:灌输→自选
2.社会化的过程:外在→内在 3.社会化的执行者:家庭→学校→社会 4.社会化的内容:简单→复杂
一、“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 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 华盛 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 路德· 金),MALCOLM X(马尔科姆· X)。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 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 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 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 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 某某书。 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 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阿干镇出杨丽娟这样的怪人,一点也不出奇。”邴哲说。他是兰州的一 名警察,用业余时间去阿干镇拍摄纪录片,已经拍了两年。“不出奇” 的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在外人看来格外“脆弱、敏感、绝望”。 阿干镇的人大多可以预测自己的命运:男人不是因为事故在矿上伤残亡 故,就是患上这样那样的职业病;女人在家里默默守候着活一天是一天 的丈夫和在教学质量不怎么高的学校里念书的孩子;小孩沉默地行走在 煤尘扑面的街道上,或者被狭窄道路上奔驰的运煤车撞伤。 1990年代初,阿干镇人口开始大量迁移,不到5年时间,阿干镇从 最初将近10万人,减到现在2万多人。杨志彬是《兰州晚报》记者, 前后11次去阿干镇采访,在他看来,阿干镇是甘肃这类城镇的代表: 资源枯竭、千疮百孔,百姓居无定所,背井离乡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 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关于南北战争: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 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 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 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 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 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 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 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 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 种方法死去。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 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 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 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第二节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二、社会化的特征 三、社会化的困境 四、补充:社会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历程理论
(一)儿童期 (二)青年期 (三)成年期 (四)老年期
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的特征应包括14个方面:效能
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乐于接受生活变迁; 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 时间感;重视技术技能;待人平等;计划性; 尊重他人;对陌生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 感;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具有 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兴趣广泛,接 受信息能力强;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述
一个引题:
人之为人的秘密 人怎么样不会成为人?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视角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一是体格的成长;二是人 格或性格(personality)的成长。前者是人的自然发育, 后者才是社会化的范围。
社会化具体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
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几个要素
基因遗传:聪明是天生的吗 环境:.“孟母三迁”的启迪 主观能动性: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四、社会化的内容
一、他为什么想自杀
17岁考上博士魏永康 神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人的自由与社会化 2、请阅读几本传记书,并从社会化角度进 行分析(也可以选取一本加以分析,也可以 是几本,但不要用并列介绍的方式)
社会化的概述
1、社会化的内涵
2、社会化的类型 3、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1、社会化的基本理论 2、社会化的特征 3、社会化的困境 4、其他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问题
形容词:大学生你别太“社会化”了
名词:养老社会化,高校的社会化。 个案
个人学习扮演一定社会角色.
4.完美的个性
谁在塑造我——社会化的环境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 体
1、家庭
2、学校:人生涉世第一师
3、同龄群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工作单位:成人特点
5、大众传播媒介:第五堵墙"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 等教育走向大众的年代, 为何公众对基本科学及 气候常识的判断能力都 没有
3.网络的冲击 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使虚拟社会化成为可能。虚拟社 会化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年 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作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 观念与行为模式,正在消解着传统的社会化模式。
4.青少年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具体表现为“追星”现象。偶像崇拜与 英雄崇拜不同,英雄崇拜是对为社会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物 的敬仰、学习和模仿。偶像崇拜狂热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对娱 乐界、影视界明星的喜爱、模仿,其崇拜程度和方式超越了 普遍认可的限度,从普通的崇拜发展到了一种近似病态的痴 迷状态。
第三章 制度
第一节关于制度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
一、制度的基本概念
制度是指由周密制定、易于确认和相对稳定
的规范、价值观和法律制度控制的社会行为 的各个方面, 也称作社会设置。
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观念系统
二、规范系统
(1)习俗
约定俗成
违反习俗者
(2)规则:有明确规定 的行为准则
死囚王斌余
下面的材料是反映我国制度建设还很不够,
农民工王斌余在不能讨回自己的工资回家给 父亲看病的情况下,愤怒的杀死包工头,这 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度操作层面 滞后、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