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造地质学(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答案
![构造地质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f026355a8102d276a22f99.png)
构造地质学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诸如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线状构造等。
2.构造运动:地壳引起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3.层理的识别(1)岩石成份变化,系由成分差异而显示出来的层理(2)岩石结构变化,指岩石粒度和形状的变化显示出来(3)岩石颜色变化,由于颜色的不同显示出层理来(4)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
4.地层接触的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5.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V字形法则)1、走向:岩层面与水层面相交的线叫做走向。
2、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方向就是真倾方向。
3、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1、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在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山下,在沟谷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2、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在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山下,沟谷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3、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V”字形尖端在山脊处指向山下,沟谷处指向上游。
1、3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6.波痕:发育于岩层的上层面经浪、风等地址需哦用形成的。
7.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8.应力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公式记为σ=F/S 其中,σ表示应力;ΔFj 表示在j 方向的施力;ΔAi 表示在i 方向的受力面积。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2a12e1933687e21ae45a948.png)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f31cbb0066f5335a8121ba.png)
构造地质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A 与倾伏角相同B 比倾伏角大C 比倾伏角小D 与倾伏角无关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范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A 中型、小型构造B 小型、微型构造C 大型、中型构造D 巨型、大型构造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A 平行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C 整合D 假整合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C ab 运动面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5、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A 石香肠构造B 皱纹线理C 矿物生长线理D 交面线理6、褶皱内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A 相似褶皱B 等厚褶皱C 平行褶皱D 顶薄褶皱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2、岩石变形的四种基本方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受力物体的形变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各向异性、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和应变速率(或时间)。
4、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和交面线理5、褶皱要素主要有核部,翼部,枢纽,轴面等。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850a2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9.png)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D2/D1——整合P1/D2——平行不整合T1/P1——平行不整合T2/T1——整合K1/T2——角度不整合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P地层的产出状态Ans:J-K:水平产状O-P:SW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Ans:倒转层序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Ans:005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Ans:006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007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Ans:(1)1-大,2-小(2)东侧008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Ans:A——皱纹B——拉伸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Ans: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1)转折端 2)翼3)核 4)轴面5)枢纽 6)背斜最高点7)脊 8)拐点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Ans: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Ans: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
(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Ans:015Quest:根据下列图中的伴生构造,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运动方向),并指出断层运动学类型。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1d4e41eff00bed5b9f31d16.png)
2、掌握潜山的概念。
3、掌握披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与不整合 有关的油气圈闭。 5、掌握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S16 G074 L055 L056 G075
G063
G072
B'
Z2d 40
G087
清虚洞组
L042 G076
高台组 三合 村庄 S0 1 沉积描述 点含沥青
娄山关群
地质点
灯影组 沥青点
陡山沱组 沥青点 40
L081 L082
L075
马
G090 380 L083
L074
Pt bnw 3 Z1
栗子溃
南山坪
GO37 C1q C1p S01 L023 G038 G039
C1q L021
GO36
45
L019 700
C Z2dn - 1 n
G034 G033 G035
南山坪东北部地区地质图
35 0 G029
G030
双湖
S03 L027 G043 L020 - 1n C G032
A
G046 L016 L018 L032 L015 L008 L009 L014
0
作业 完成实习一作业的第1、2、3题 思考题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 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第二节 倾斜岩层
一、主要内容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V”字形法则。 二、基本要求 1、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用几何 作图法求岩层产状。 2、记牢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V”字形法则。 4、会求岩层的露头宽度。
第0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第0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https://img.taocdn.com/s3/m/0c6435dbf242336c1eb95ef1.png)
28
主要内容
1.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2.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3. 地层接触关系
岩层的原始产状—近水平
但局部存在原始倾斜.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0
(一) 水平岩层主要特征
1. 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 线平行.
2. 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 3.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高程差是岩层的厚度. 4. 岩层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2. 类型:
1) 平行层理. 2) 斜层理. 3) 波状层理.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8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9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10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11
3、层理的识别 岩石成分的变化 岩石结构的变化 岩石颜色的变化 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
1) 负荷构造.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3
2) 砂岩球、枕.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4
3) 火焰状构造.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⒉滑塌、滑移作用——卷曲层理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4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5
2) 产状表示方法: 205°∠25°,倾向∠倾角。 或 以北或南为0 ° ,记N65 °W ∠25°SW,走向、倾角和倾向。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a9ced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8.png)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石地层学》地层的接触关系 ppt课件
![《岩石地层学》地层的接触关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9fd9e7dd88d0d233d46aed.png)
ppt课件
11
三 、小间断的识别标志
在陆源碎屑沉积地层中暴露构造如雨痕,冰雹痕, 干裂等,是指示器顶面曾经发生过小间断的良好标 志,饵冲刷构造如槽铸形(象形印模)和冲淤构造 等,则是指示下届面曾经发生小间断的标志。在生 物成因才沉积构造中,足迹以及某些爬迹,停息迹 可作为综合分析小间断面的依据,而在地层记录中, 显示生物潜穴被截切的部分,往往指示该处有一个 小间断,植物的根痕亦可以用来引导我们注意观察 可能即将发现的小间断,某些特殊的自身矿物,如 盐类,石膏假晶有时也可以用来协助找寻小间断, 最后在陆源碎屑沉积层中,各种层理构造的变化顺 序和彼此交切关系,亦可以被用来揭示小间断。
ppt课件
13
识别要点:
岩性与产状的一致性
古风化壳
底砾岩
ppt课件
2
瓦尔特相律与地层整合接触的讨论
瓦尔特相律:
只有那些连续的,今天能够看见本来就彼此紧邻的相和相 区,才能原生地叠覆在一起。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一、 整合接触关系的新认识
整合:只要没有一定广度的陆上剥蚀作用导致地层的
岩石地层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地层整合接触关系的讨论
ppt课件
1
历史大地构学定义的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非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地层记录中隐含的 的地壳运动和时间的间断
整合接触的定义:
只要没有一定广度的陆上剥蚀作用导致地层的广泛缺失, 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仍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广泛缺失,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仍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连续沉积 无沉积阶 小间断
构造地质学实验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和埋藏深 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实验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和埋藏深 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d99fc4705087632311212b2.png)
作业(一)
读凌河地质图(附图1),判断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并求出C1地层厚度。
作业(二)
读南河镇地形地质图(附图2)上,判断各地层接触关系,并求出C2地层厚度。
作业(三)
在松溪地形地质图(附图4)上, (1)已知某赤铁矿层为一倾斜矿层,产状稳定,有三个钻孔各
见矿深度为:ZK2为60米、ZK3为40米、ZK5为80米,在设计钻孔 ZK9处,预计打多深即可达该赤铁矿层顶面? (提示:钻孔中铁矿层顶面高程等于钻孔地面位置高程减去见矿 深度)。
(二)求岩层厚度 (3)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倾角小于坡角
(二)求岩层厚度
岩层厚度 一般都在野外实际丈量。
在有地形等高线的地质图上,也可图解求得,但这仅是一 种间接方法,可以作为野外丈量厚度的补充与验证。
前提: a.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 b.在一定范围内岩层产状稳定; c.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取岩层厚度和埋藏深
度。 2、学会在地质图上判断地层接触关系的方法。
二、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嘉阳坡地形地
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彩色铅笔、三角板、
量角器等。
三、实验内容 (一)地层接触关系的判断
在地质图上,确定地层接触关系的主要依据有两点: ①对地层图例进行分析,了解该区出露的地层和
具体步骤
(1)将下层面走向线 Ⅱ-Ⅱˊ延长至Ⅱ",与上层 面交于400m等高线Ⅱ"点。
即下层面300m走向线与 上层面400m走向线重合。
2、同一岩层上下层面走向பைடு நூலகம்重合法
具体步骤
(2)两者走向线的高差 (100m)为岩层的铅直厚度 (H),即AD。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8c8487fcfc789eb162dc81b.png)
表1地层接触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特征整合接触关系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2、不缺失地层;3、古生物连续;4、岩性、岩相连续;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2、岩性、岩相不连续;3、古生物不连续;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3、古生物不连续;4、岩性、岩相突变;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6、构造上不连续;7、变质相带不连续;8、岩浆活动不一致;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关系沉积接触关系概念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特征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3.与侵入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构造地质学试题
![构造地质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1a9d1ab4daa58da0114a6a.png)
构造地质学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1.递进变形;2.枢纽;3.张节理;4.地垒与地堑;5.水平断距;6.飞来峰和构造窗;7.叶理;8.流线;9.韧性剪切带;10.应变1.2.3.45.6.7.1.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四、论述题(25分)1.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2.里卡德(Richard)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种褶皱类型、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3.用莫尔圆绘图表示双轴应力状态,并说明其物理意义(6分)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1.2.3.4.5.6.7.8.9.10.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1.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3.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III)类(V)型;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30°)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5km)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5.劈理可以划分为(破劈理)、(板劈理)和(褶劈理)等基本类型;6.水平岩是指倾角小于(5°)的岩层;7.1.2.123.不整角度不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类型I—穹-盆式:晚期滑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平行或低角度相交,但与早期褶皱的枢纽高角度相交或垂直。
这种叠加型式相当于所谓的“横跨褶皱”或“斜跨褶皱”。
两期背形叠加形成穹隆构造,两期向形叠加形成构造盆地,类型II 新月-蘑菇型叠加:晚期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轴面夹角很大,两期褶皱枢纽呈中等或大角度相交。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c9f7ea6941ea76e58fa04c1.png)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构造地质学题库
![构造地质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64220905fad6195f312ba6eb.png)
B
铅直厚度>真厚度>视厚度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C
比真倾角小
等于真倾角
C
岩层的视厚度
岩层的铅直厚度
B
上覆地层 海进岩层中
上覆地层以及下伏地层
A
一套岩层中
A
BC面
AC面
B
蠕变
应变不变,应力减小
应力最大,有直应力
只有正应力 σ2 等于
小
松驰
C
应力不变,应变增加
C
剪应力和直应力
A
有剪应力和正应力
C
σ3
B
时间增长
8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塑性变形
断裂变形
9 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____,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____增强。
增大
韧性
10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任意载面上,主应力σ1,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的关 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σ=( (σ1)/2 ) (1+cos2α)τ=
)
上下层界面之间的垂直
岩层的真厚度
9 角度不整合面的产状通常是和(
)不相一致。下伏地层
10 递变层理是指(
)所出现的颗粒粗细递变现象。 一个单层中
11
在 (
力
学
分析中, )。
一
般
可
将
张
节
理
作
为
应
变
椭
球
体
的
AB面
12
当岩石的应变保持不变, 随着时间的增长, 而应力逐渐
减小的现象,称作:(
)
屈服
13 蠕变时岩石中(
3-构造地质学(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3-构造地质学(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a8a4d476eeaeaad1f33059.png)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 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 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 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 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在上、下地 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不整 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
下伏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的最老地层形成 之前。也就是存在缺失的那些地层的形成时间。
“缺”和“失” 在目前的剖面 上的效果和表 现是一致的, 但是代表的地 壳演化过程确 实完全差异的。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1. 对该面上下地层和古生物标志等进行系 统观察和分析; 2. 对该面上下构造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对 比; 3.对该面本身进行系统观察和追踪(底砾岩 或风化壳); 4对横向变化(在不同区域及构造部位)。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 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 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 新地层的底面(即不整合线)与下伏 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 以概括为: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 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 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主 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 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 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 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 平行,而下伏的老地层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昆工构造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昆工构造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3d87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3.png)
昆工构造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B )A.走向和倾向B.倾向和倾角C.走向和倾角D.走向和构造2)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A.平行不整合B.角度不整合C.整合D.假整合3)岩层的真倾角(A )A.大于视倾角B.小于视倾角C.等于视倾角D.无法判断4)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若坡向与倾向相同,当坡角越接近倾角时,则露头宽度( B )。
A.越小B.越大C.无变化D.无法判断5)节理系是指( C )A.在一个露头上所有节理组合B.在一次构造应力场中形成产状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组合C.在一次构造应力场中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的组合D.在一个地区所有产状、性质相同的节理统称6)褶皱内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B )A.相似褶皱B.等厚褶皱C.平行褶皱D.顶薄褶皱7)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A )A.褶皱B.断裂C.节理D.劈理8)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C )A.由新到老B.由老到新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D.无法判断9)平行褶皱的等倾斜线特征为( B )A.与轴面平行且等长B.向内弧收敛且等长C.向内弧收敛且不等长D.向外弧收敛且等长10)褶皱枢纽是指( C )A.单一褶曲面往上凸的最高点连线B.单一褶曲面往下凹的最低点连线C.单一褶曲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D.褶曲轴面与地面交线11)断层两盘地层真断距是下列哪种剖面上测得的(C )A.垂直地层走向的剖面 B.平行地层走向的剖面 C.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 D.平行断层走向的剖面12)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B )A.横断层 B.倾向断层 C.走向断层 D.顺层断层13)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性质相同的断层形成的断层组合是(D )A.阶梯状断层B.迭瓦状断层C.雁行式平移断层D.前面三种都可能14)飞来峰指( B )A.在外来系统岩石广布的区内,因剥蚀出露的一小片被断层所围限的原地系统岩石B.在原地系统岩石分布区,因剥蚀而残留一小片被断层围限的外来系统岩块C.在地形较高处看到的孤立的地质体D.在地形低洼处的不同于其周围岩石的地质体15)糜棱岩是指( A )A.较高温度和应力差下矿物发生塑性变形而成B.由一种坚硬岩石构成的构造岩C.脆性破碎研磨而成D.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3a5e4427284b73f2425049.png)
第一章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的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限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少,与坡度成正比;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大,与坡度成反比;坡度、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倾角,倾角与宽度成反比。
倾斜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可以发生改变,形成和水平岩层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
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成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有老到新排列;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V字形法则:1.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3。
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c9e28d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0.png)
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地层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层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构造运动和地质发展历史的记录。
按照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特点,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一、整合接触当某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连续堆积而没有缺失,或古生物的演化没有明显间断。
这种产状和构造特征一致、时代连续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自然界的地层之中,常见到局部冲刷面、砾岩层或透镜体、岩性的突变等沉积间断现象。
这种由沉积环境变迁,或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及沉积物综合影响形成的、没有明显时代和古生物间断的现象仍属于整合接触。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的两套地层接触面处,上、下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古生物演化不连续,时代间断,地层明显缺失,这种产状一致、地层特征不连续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垂直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结果,形成过程的综合效应为:盆地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升降运动未发生明显褶皱运动的结果,如华北地台广泛分布的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平行不整合。
该不整合常形成山西式铁矿或铝土矿等沉积矿床。
平行不整合相当于邓巴和罗杰斯(1957)提出的假整合、似整合,尹赞勋等(1978)提出的嵌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面可以有明显的侵蚀面或暴露间断面(假整合、嵌合),或分辨不出侵蚀和暴露现象(似整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的分布是区域性的,面上可以发育古风化壳或侵蚀面、剥蚀面,但上下地层的岩性可以一致,也可以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识别时要充分注意。
平行不整合的识别标志为: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构造特征也基本一致;有沉积间断,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在古生物演化上具有一定的突变现象;岩性可以没有明显的差别;有较广泛的剥蚀面存在;可以存在古风化壳。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实例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522c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d.png)
沉积岩是指在地壳表面沉积下来的岩石,这些岩石可以是碎屑岩、砂岩、砾岩等。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是指沉积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倾斜关系、垂直关系等。
举个例子,在一块倾斜的碎屑岩上方是一块平行的砂岩。
这两块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倾斜关系,因为砂岩倾斜的方向和碎屑岩倾斜的方向相同。
另一个例子是,在一块垂直的砂岩下方是一块平行的砾岩。
这两块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垂直关系,因为砂岩和砾岩的接触面是垂直的。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接触关系叫做“错位关系”,指两块岩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位移。
例如,在一块平行的砂岩下方是一块平行的砾岩,但是砾岩并不完全平行于砂岩,而是存在一定的位移。
这种情况下,砂岩和砾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就是错位关系。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可以通过地质剖面图来观察和分析,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于地 壳在一段时期处于上升,而在上 升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明显褶皱 或倾斜,只是露出水面发生沉积 间断和遭受剥蚀。经过一段时期 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地层之间缺失了一 部分地层,但彼此的产状却是基 本干行的。
下伏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的最老地层形成 之前。也就是存在缺失的那些地层的形成时间。
“缺”和“失” 在目前的剖面 上的效果和表 现是一致的, 但是代表的地 壳演化过程确 实完全差异的。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1. 对该面上下地层和古生物标志等进行系 统观察和分析; 2. 对该面上下构造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对 比; 3.对该面本身进行系统观察和追踪(底砾岩 或风化壳); 4对横向变化(在不同区域及构造部位)。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从局部地区的表征来看是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从较大区域来看却 是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不整合称为地理不整合或区域不整合。 沉积岩与变质(岩浆)岩之间的不整合称异岩不整合。
岩层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研究意义
1 重要的地质界面; 2 划分构造层的主要标志; 3 反映构造变形的过程及沉积环 境变化过程; 4 重要的成矿构造;
岩层接触关系 六不整合确定标志
1 地层古生物标志: 地层角度相交、剖面上岩石学特征及生物化石的 连续性等; 2 沉积方面的标志: 主要是上下岩石存在底砾岩或风化壳等; 3 构造标志: 其上下层的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构 造的方向差异等; 4 岩浆活动及变质方面的差异。
岩层接触关系 七不整合形成时代确定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 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 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 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 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在上、下地 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不整 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 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 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 新地层的底面(即不整合线)与下伏 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 以概括为: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 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 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不整合面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时
间差异;
➢同一不整合面在横向的特征可有变化; ➢多次构造运动可能在一个地区形成多个
不整合面;多个不整合面可能在一个地点 表现为一个时间跨度更大的一个不整合。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和遭受剥蚀再下整合又简称不整合。主 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 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 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 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 平行,而下伏的老地层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地层接触关系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 王锋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整合与不整合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 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 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 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 的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 态,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是沉积作用从未间断, 或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沉积物一层层地连续沉积。
再次下降、再沉积。
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 了该地区在上覆地层沉积之 前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 事件。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当不整合面被剥蚀得局部起伏不平时,后来新的造岩 物质堆积、充填在低凹部位,因而在不整合面的局部 会产生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均与不整合面呈交截 的现象。这种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 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叫嵌入不整合接触。不 整合面起伏不平引起局部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 呈截切的现象,叫毗连不整合接。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表现为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 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在这段时 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 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有沉积的侵 蚀时期。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剥蚀面,在这 个面上常有底砾岩(其砾石为下伏地层的岩 石碎块),有时还保存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 层。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