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人”

合集下载

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的悲剧精神

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的悲剧精神

待的过程 。等待更 多意味 着失败 意 味着无休 止 ,同时 我们 也应该认识 到等待 本身也是 一种抗 争 的姿态。等待表 现了
人生 的荒诞 和无 意义 ,它形式上 滑稽 却具 有深层 的悲剧 内
涵 。戈 多 应 是 一 种 超 验 的拯 救 方 式 ,可 以给 人 以 自 由 、 赎 救
间 的 矛 盾 , 荒 谬 的 客 观 世 界 与 人 的 愿 望 理 想 等 主 观 意 识 即 世 界 之 间 的矛 盾 ,以及 由这 种 矛 盾 所 产 生 的迷 茫 、 望 、 绝 无
意义的情绪体验 。而周 围的人 们丝毫 没有感觉 到 自己的荒 诞处境 。世界 、 生都是荒诞性 存在 ,人更要做 出行 动来证 人 明人之为人。俄瑞斯 特斯 、 莫尔 索 、 西弗斯 的选择 只为证 西 明人应当在无望 的世界 中为 自己创造 意义。这种正视 荒诞
语 文学刊 ・ 外话教 育教 学
21 第 1 0 0年 2期
析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l “ ” 的悲 剧 精 神
。马 慧
( 聊城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山东 聊城 225 ) 5 0 9
[ 摘 要] 与 传统现实 主义文学 相比, 西方现 代主义文学中 社会远置为背景, 抽象强大的力 以 量决定了
的 ,以完 整 的 人 的无 谓 行 动 维 护 精 神 存 在 的 价 值 。但 随 着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到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 中, 人” “ 的悲剧
精神的内涵也发生 了鲜明的改变。 作品中的社会 由前 台走 向幕 后 , 模糊 淡 化 ,远 置为 背 景, 但它 以强大的力量无时无刻 不在笼罩着前 台的人们 ,而 且已经决定了人们最后失败的命 运。作 家们失 去了 1 9世纪 时那种将世 界掌握手 中 的气 魄 , 由于社会 的强大 , 建立 一个 新的社会秩序 的努力也是徒 劳。他们 对社会 的态度 由批判 转为承认 。承认 世界就是 这个样 子——荒诞 。社 会本 来就 是没有理由, 又何必去找 出逻辑呢? 那

外国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评价100字

外国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评价100字

外国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评价100字
《唐吉诃德》中的唐吉诃德是一个疯狂而又梦幻的骑士,他追求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却常常陷入荒谬和悲剧的境地。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和独立思考的女性,她对传统社会观念持有批判态度,追求真爱和自由。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一个勇敢、聪明和资源丰富的人,他在荒岛上生存了28年,展现出了人类的顽强生命力和智慧。

《红与黑》中的朱尔·莫尼斯是一个聪明、野心勃勃且具有阴谋心的年轻人,他追求社会地位和权力,但最终被自己的行为所毁灭。

这些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在世界,塑造了这些经典名著的深刻性格形象。

外国文学作文主要人物500字左右

外国文学作文主要人物500字左右

外国文学作文主要人物500字左右英文回答, In foreign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memorable and influential characters that have captured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One such character is Jay Gatsby from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Gatsby is a mysterious and enigmatic figure, known for his extravagant parties and his unrequited lovefor Daisy Buchanan. His tragic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his ultimate downfall make him a complex and compelling character.Another iconic character in foreign literature is Elizabeth Bennet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Elizabeth is a strong-willed and independent woman whodefies the social norms of her time. Her wit, intelligence, and refusal to conform to societal expectations make her a beloved and timeless character.中文回答,在外国文学中,有许多令人难忘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心。

[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什么说阿喀琉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

[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什么说阿喀琉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

[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什么说阿喀琉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篇一: 为什么说阿喀琉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为什么说阿喀琉斯是西方史上的第一个“人”?这是一段关于阿喀琉斯的故事,各位看《伊利亚特》,就可以看到这里已经跟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神很不相同。

在阿喀琉斯的性格当中实际存在着一个三角形:一方面他很重视自己的荣誉、尊严,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荣誉和尊严,他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另外,他有一种忘我战斗的冒险精神,这甚至是很残暴和鲁莽的;但是,他还有另外一面,他很善良,他对他的朋友,对他的父亲,包括对待普里亚莫斯。

所以我们说阿喀琉斯已经不再像前面我们讲的那些神话里的人,那些人是一种单性的人,是某一种情绪的符号,而阿喀琉斯,是一个人。

所以黑格尔讲过这样一段话,说阿喀琉斯是一个人,高贵的人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来了。

荷马所写的其他一些人物性格也是如此。

例如,奥狄修斯,比亚莫德,阿亚斯,阿伽门农,哈克多尔,安得罗马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一个世界。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似的抽象品。

所以我们说荷马有理由很骄傲地说他创造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

篇二: 从阿喀琉斯的愤怒看《伊利亚特》中的伦理情怀内容摘要:阿喀琉斯的愤怒是《伊利亚特》行文的主线,既巧妙地把规模宏大的史诗内容紧密连接在一起,又展现了伦理在文本中展开的过程。

本文试图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围绕阿喀琉斯愤怒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类对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给希腊联军带来的巨大损失启发人们认识到自觉遵守伦理规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阿喀琉斯的愤怒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身份史诗开篇提到:“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

”作者在开篇明确提到要把“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这部史诗的主题,并且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几乎史诗全部矛盾冲突和人物行动都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而展开,因此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成了研究《伊利亚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伪君子形象之比较(2)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伪君子形象之比较(2)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伪君‎子形象之比‎较摘要:纵观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作品,几乎每部书‎每场剧中都‎有正反两个‎阵营,两种角色。

正可以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也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大‎善人等等。

反可以是无‎恶不作的大‎坏蛋,可以是奸诈‎狡猾的小人‎,也可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伪君子等。

鉴于中西方‎发展历史、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等‎不同,同一个人物‎形象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文就中西‎方文学中伪‎君子形象的‎异同做出比‎较说明。

关键词:伪君子达尔杜弗周朴园伪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都‎会崇敬君子‎,憎恶小人。

然而事实证‎明,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太难‎,但是又想被‎他人所尊崇‎,怎么办呢?于是就有无‎数披着君子‎外衣的伪君‎子应运而生‎,比如金庸名‎作《神雕侠侣》中的牛鼻子‎老道赵志敬‎,薄伽丘《十日谈》第九天第二‎个故事里的‎修道院长等‎,一提起来就‎让人咬牙切‎齿。

但是说到伪‎君子,有一个世界‎级的伪君子‎鼻祖—莫里哀笔下‎的达尔杜弗‎。

一、伪君子达尔‎杜弗《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是法国喜剧‎之父莫里哀‎喜剧创作得‎最高成果。

他以奥尔贡‎一家与达尔‎杜弗的关系‎为基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被‎异化了的宗‎教本身,揭露黑暗的‎天主教会这‎时已不再是‎上帝的代言‎人,而是贪淫之‎魔的化身。

同时也讽刺‎了奥尔贡以‎及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的思想腐‎朽,糊涂昏庸。

《伪君子》这部喜剧一‎共有五幕,主角达尔杜‎弗在第三幕‎第二场才出‎现,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台‎词已经基本‎知道了他的‎一些“光辉事迹”。

白尔奈耳太‎太在一出场‎就斥责众人‎:艾耳密尔的‎穿着,桃丽娜的大‎胆活泼,大密斯的急‎躁,玛丽亚娜的‎软弱等都被‎她贬的一无‎是处,但是她就没‎有说自己的‎儿子奥尔贡‎,因为这两个‎人是这个家‎庭里仅有的‎对达尔杜弗‎顶礼膜拜的‎人。

她坚信,“我儿子把这‎位信教的人‎接到家里住‎,做得再聪明‎不过;上天在紧要‎关头打发他‎来,就为了把你‎们走岔路的‎人全带到正‎路来”。

西方文学中_人_的主题述评

西方文学中_人_的主题述评

第8卷第1期 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Vol.8,No.1 2 0 0 6年2月 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eb. 2006收稿日期:2005-12-05西方文学中“人”的主题述评杜凤兰1,吴 燕2(1.辽宁工学院 外语系,辽宁 锦州 121001;2.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文学是一门艺术,它来自生活,描写生活,这是自古以来无争的事实。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又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对人的某一方面的描写。

自古至今的西方文学亦如此。

对人的主题的描写与揭示构成西方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面。

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感性、理性、主体性有不同的影响,反映到文学中对人的主题的探讨也有其不同侧重面,反映了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

因而,对西方文学中“人”的主题的分析与评述有着现实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西方文学;人的主题;理性;情感;人的异化中图分类号:H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91(2006)01-0020-06引言文学是一门艺术,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反映现实生活。

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体,文学自然离不开“人”这一主题。

纵观西方文学史,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到启蒙主义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再到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人”的主题贯穿于始终。

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思潮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关注和揭示了“人”这一共同主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最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神和谐共处、人人参与政治,“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后期自然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以及人自身的异化等过程透视了西方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不同侧面。

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主题的揭示与描写不仅能使我们深刻了解伴随文明的进步,人的生存状况的改变,更能使我们对整个西方社会以及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性质有更清楚的认识。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论欧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

而如何描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在多年对西方文学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欧美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

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一、人道的内涵所谓人道的思想显然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思想。

到了15 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它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直到19 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我们综观资产阶级思想家包括作家的阐述,所谓人道精神,主要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首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 积极倡导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二、启蒙时期前的人道在欧美文学之源希腊神话中,人的地位超过了“神”。

其表现,就是他们虽然说的是神,但处处彰显的都是人的特性和特点,比如那个不可一世的众神之王宙斯,他面对背叛的普罗米修斯,完全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将其置于死地,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折磨他、恐吓他,千方百计地逼其说出他掌握着自己的那个“秘密”,这可以说是极其本质地刻画出了人的特性———窥探。

难道不是? 人生在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像神一样知道自身之外的“秘密”。

而且为了探寻这个“秘密”,千百年来他们机关算尽,甚至是上天入地地掐算、探险,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

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

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

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摘要:关于对“人的探讨”是西方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研究也同样是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因,具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显示的关于人观念的演变所具有的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西方文学;“人”的观念正文: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这一观点就是以西方文学中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线索提出来的,在西方文学中描写了关于人性的各个方面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人诞生于《创世说》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因此在基督教中认为人具有“原罪”,这也是后来西方文学中人的罪恶意识的根源。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宇宙,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类必须服从于上帝,于是偷吃禁果创造人类犯下“原罪”,人类想要得到救赎,就必须要信仰上帝,服从上帝,按照上帝的旨意进行改造,最后成为像上帝一样有“神性”的人,耶稣就是。

但其实在基督教文学中,上帝的神性就是人的理性意志的体现。

在古希腊时期的人的思想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瑞典古希腊罗马专家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崇尚人的智慧。

在荷马史诗中对英雄的崇尚,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肯定。

荷马笔下的英雄,视荣誉为第一位,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荣誉、爱情、财产等分不开,他们的冒险出于张扬勇敢、智慧,认为平淡的活着不如在冒险中获得欢乐重要。

例如,荷马史诗中主人公阿喀琉斯就是这样,他是希腊联军的主将,本可以选择在家里过和平生活,但他宁愿走上战场,为了能建立功勋宁愿英年早逝,在他看来,个人的荣誉早已经是第一生命。

此外还有对智慧的崇尚,在《奥德赛》中,智多星奥德修斯就是凭借他的聪明智慧,战胜了妖魔鬼怪,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到家乡与妻儿团圆,所以在古希腊文化中还有着对智慧的崇尚。

在之后的古希腊悲剧中,多体现为英雄面对命运时,不放弃行动,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

例如,俄狄浦斯王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承担责任,不逃避惩罚的英雄形象。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对人的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究,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

生长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的西方文学则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的考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蕴。

本文认为,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

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

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

本文从原欲与理性去理解与把握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揭示其相反相成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疏理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在文化与文明的演进中“人”的母题的递进,发掘其深层的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演变的基本框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阐释了古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中关于“人”的诞生的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原欲与理性的对立又互补的特征。

第三章论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性及其与文艺复兴文化与文学的联系。

第四章论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两希”文化传统的冲撞与融合的关系。

第五章论述了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与政治理性的关系。

第六章论述了18世纪启蒙文学“自然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包容性。

本文以“人”为基点把文化与文学紧紧结合在一起,从文化。

浮论的角度剖析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以及文学中的“人”,使文学的研究有文化的底蕴,又不偏离文学而异化为“文化研究”。

本文超越了以往“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泛泛之谈,而深入到西方文学的深层,勾勒出了“人”的母题的基本框架,从而深化了对西方文学人性内涵之理解。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理论为根据,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对西方文学进行深层次人性意蕴的开掘,在研究方法与观念上都有明显的创新。

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_外国文学论文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摘要:在卷帙浩繁的西方文学史中,有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然而由于对他们的吝啬行为背后深刻的心理、人性、社会原因探讨的缺乏,他们的形象一直是单一的负面的观照对象,在过去大众对其的理解中,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

通过对西方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进行再度剖析,包容性、创新性地对人物重新定义和理解,可以发现,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人物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夏洛克并非是传统认识中的“吝啬鬼”,阿巴贡、葛朗台以及泼留希金也不只是单一的吝啬鬼形象,在他们看似吝啬的形象背后,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现代价值观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再剖析西方文学作品大量译入中国以来,许多“世界级名著”对国内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些繁杂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学界习惯将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吝啬鬼”。

这种说法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四个人物的总结、归纳。

但是这一概括性称呼无疑将四个人物定位在了一起,从而忽略了每个人物的个性。

与此同时,这种概括方法也将“吝啬鬼”的标签绑定在了每个人物的身上,致使之后对这四个人物的研究一直摆脱不了“吝啬”的藩篱。

事实上,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以及泼留希金究竟是否真的是一种“吝啬鬼”的人物形象还有待商榷。

是吝啬?是贪婪?是反抗?还是性格上的变态?本文通过对四个人物的形象的再度剖析,力图在探求每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特点的同时,包容性、创新性地对部分人物的形象定位提出新的理解。

同时希望能对现代人对现代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解读,以及金钱观、价值观与幸福观等现代理念方面有所启示。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

浅谈中西文学女性形象之异女形象比较异女,在这里指的是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特异功能的女性形象并不在少数,表现在中国最显著地是女鬼女怪形象,而表现在西方的是女巫和吸血鬼形象,下面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奇异功能的女性形象。

首先,从年龄上进行比较,中国的这种有着奇异功能的女性,大多是妙龄少女,她们有着花朵一般的面庞,身姿婀娜,谈吐优雅,吐气若兰,大多都是清纯无暇的女子,如《聊斋志异》中的女鬼:聂小倩、婴宁、小翠等,她们往往很招人喜爱,让人一见便不会忘。

而西方中的异女形象大多是老态龙钟的老太婆,长相丑陋,而且心地险恶,,让人一见就产生很恶心的感觉,如《金发公主》中的老巫婆,《美人鱼》中的老巫婆,还有《火山恋人》中的女巫埃弗罗西。

其次,从性格上进行对比,中国的异女,大都性格鲜明,有明显的爱憎,并且大多数是善良可爱的,心地纯洁,集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让人见而生爱,爱而生怜。

如《聊斋》中的龙女、红玉、梅女等;而西方的异女,心狠手辣,声音沙哑、集世上所有的恶于一身,让人闻而生厌、见而生恶。

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哈利波特》中的女巫等。

从爱情上进行对比,中国异女大都是为爱情而生,可以为爱生,可以为爱死,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如小翠、莲香等。

西方的异女,即老巫婆并没有爱情,而且还总是破坏别人的爱情,干着棒打鸳鸯的勾当。

从各自异能的功用上来看,中国的异女的异能主要是用来做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并不用特异功能害人,甚至还帮助该帮助的人如,白蛇。

西方的异女主要是用巫术做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婆。

生活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异女主要生活在荒山野岭或是偏僻的地方,但是室内清香宜人,且大多都有家人陪伴,如花姑子、婴宁等。

西方的女巫则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阴森恐怖之地,与一些恶兽为伍。

如《白雪公主》中的巫女,《美人鱼》中的巫女。

造成这些形象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而且中西方的民族信仰、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西方文学扁形人物论

西方文学扁形人物论

西方文学扁形人物论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就是被称为“扁形人物”。

这些人物通常是故事中的配角,其性格特点、行为举止、思想情感等都相对简单,缺乏立体感和深度。

但是,这些扁形人物却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中,探讨扁形人物的特点和作用。

一、扁形人物的特点1. 性格单一扁形人物的性格通常非常单一,只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如贪婪、自私、善良、勇敢等。

这种性格单一的人物在故事中通常是为了强调某种特定的情感或行为,从而对主角或故事情节产生影响。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扁形人物卡西奥的性格单一,只是一个忠诚、善良的军官。

但是,正是他的忠诚和善良,被奥赛罗误解并被指控与自己的妻子通奸,导致他最终被杀害。

卡西奥的性格单一和命运的悲剧性,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2. 行为简单扁形人物的行为通常也比较简单,只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行动或决定。

这些行为的结果往往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主角或其他人物完成某个任务或面对某个挑战。

例如,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扁形人物杰瑞米亚·克劳奇是一个酒鬼和坟墓看守,只有一个重要的行动,就是帮助主角查尔斯·达尼一行人逃离巴黎。

尽管他的性格和行为都很简单,但他的行动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缺乏深度扁形人物通常缺乏深度,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都比较表面化,缺乏内在的动机和复杂的心理描写。

这使得读者很难对他们产生共鸣或深入的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扁形人物拉乌切洛是一个贪婪的犹太人,他的形象被大量使用了反犹太主义的刻板印象,缺乏深度和复杂性。

但是,他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贪婪和报复心理,导致了主角安东尼奥的命运逆转,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戏剧性的高潮。

二、扁形人物的作用1. 突出主角扁形人物往往是主角的反衬,通过对比主角的复杂性和深度,更加突出了主角的形象和思想。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则是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西方文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所谓“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最高的价值。

而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从上帝那里找回人的价值。

人的主体性,也即人自己。

在新时期下,分析不同阶段西方文学关于人的观念,对贯彻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观念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就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其中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则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与欲望的放纵。

在《奥德修纪》中,诗人高度赞扬了奥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识”的人道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极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鼓吹个性解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物形象面面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物形象面面观
,
无论 是 思 想 特 征 还 是 审
这 就是 现 代 主 义
融 于 一 身 的 拉 摩 的 侄儿 形 象 以 来 雄 形 象 就 逐浙 让 位 于 野兽


传统 的 英
,
美 示准 都 产 主 了 质 的 夫 变 文 学的 诞生 极 为 复杂 的
。 。 。
一 半是 天使
一 半是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人物形 象 也 是 如果 我们 将此 摆 在整个 西方 文

构 成一 越 来越
,
( 一 ) 非英 雄 化趋 向
强 调 人 格 的美 丑 两 重 性
到了 现 代
, ,
叔 本
满 英 雄 人物 的 世 界 欲 创造 了 神 然 的愿 望
, ,

在希 腊 神话 中
,
神是 人


尼采 的
,

” 唯 意志论
弗 洛伊德 的精 神
,
的本 质 力 量 的 外 化 形 式
人们 根据 自己 的 情

着力于
艾 略特 的

荒原


现 代 主 义 文 学如

《 变形 记 》
斯特 林堡 的 哗 与骚 动 在

福 克纳 的

《喧
《 尤 里 西斯 》
《 荒原 》

《 喧 哗 与骚 动 》

,
》 等作 品 都揭 示 了



的普 遍 存
等 常 常采 用 一 种
神 话模 式
。 、 、
用现 代 人 来 希腊 神话 中
甲虫

野兽 等

西方文学人文观念及主人公形象的嬗变

西方文学人文观念及主人公形象的嬗变

西方文学中人文观念及主人公形象的嬗变西方文学在文学史上的魅力是无可抵挡的,在我看来,它有许多吸引我们的地方,比如说它自身所特有的人文传承,文学家的创作来源、过程和结果,还有它们所传递的关于时代的信号。

在西方文学史上,一直的主要传承即是人文观念,围绕这个主线,在文学形式中表现为主人公的嬗变。

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人文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无论是思想,人,或是社会。

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呈现的是最原始的人文观念,即世俗人本意识强烈。

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注意人的利益和需要,肯定人的原欲,个体意识非常强烈,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

在这一期间,文学上表现为最著名的希腊神话、英雄传说、希腊悲剧。

所有的神都拥有人的原欲,是人化了的神,但又与人有明显的区别,神与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最重要的特点。

例如神话体系以及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作为主人公的神,没有伦理观念,却有善恶,有计谋,有情欲。

而传说中的主人公英雄,大多都是半人半神,如俄狄浦斯传说,奥德修传说等等,以英雄为中心,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而悲剧《俄狄浦斯王》则完全写人,体现了俄狄浦斯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创作对象由神到人,主人公的变化,也能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文学观念,而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人文观念的直接承继并且有了发展,相较于古希腊文学来说,更富有理性和责任意义,这一时期,是人向神的升华,人的主体性萎缩,人物更具有崇高性但缺少了人的血性。

如《旧约》所写,排斥原欲,人离开神则变得无意义,英雄离开神则不能成为英雄。

到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两希文化发生冲突,这时期的西方重新选择了文化模式,表现为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两种中心的冲突与交融,最终形成以人为主,辅以人于神性的博爱,体现了西方近代社会中人的基本价值观。

例如《十日谈》、《巨人传》,其中都变现出了人的回归与理性的觉醒,莎士比亚的悲剧更是明确揭示,人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各方面作出准确把握。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作者:何玉蔚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0期内容摘要:“屋子里的天使”和“屋子外的交际花”是西方十九世纪文学中比较令人注目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较一下这两类女性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屋子里的天使”主要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屋子外的交际花”不仅仅是在努力取悦资助她们的男人,她们的很多才华都用来反抗、挑战当时的环境,她们在这类事件中创造了魔力,创造了传说,表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不可预料的神秘个体,同时她们还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勇气。

关键词: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屋子里的天使” 交际花双性同体一.屋子里的天使“屋子里的天使”是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圣母玛利亚。

”[1]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世界里原本是一个慈悲的、救苦救难的女神,经过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加工改造,到了十九世纪,一种纯洁的女性典范便从侍奉于天国的圣母身上脱胎为“屋子里的天使”了。

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但丁和歌德功不可没。

意大利诗人、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的《神曲》中的贝亚特丽丝既是诗人的恋人,又是圣母的化身。

她美若天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诗人灵魂的天使。

正是从她开始,西方文学中理想型女性形象身上开始放射出神性的光圈。

贝亚特丽丝的崇高在于她是天父与人子的中介,是登天的阶梯和导引,她的价值并不在于她自身,而是来自她所象征的观念。

这正说明了女性处于局外人的地位,被男性作为“他者”来欣赏。

德国文豪歌德一生塑造了不少心思单纯的女性,她们的单纯与无私的奉献紧密相联。

早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他就推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绿蒂;而在另一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又推出了无私的马佳丽。

透过那诗意的描绘,明眼人不难看出,所谓心思单纯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是处于无知无识状态的结果。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合上拜伦的诗,打开歌德的书,乃是严父慈母教导淑女的话,就塑造“屋子里的天使”的功绩而言,歌德的确是个“ 歌德”派。

浅谈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圆形人物

浅谈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圆形人物

浅谈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圆形人物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有着不同的姿态。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不同的人物,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和展现圆形人物的独特魅力。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说道:“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

”而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现已在评论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下面,我从中西方典型的文学作品入手,分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不同圆形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以《威尼斯商人》和《红字》为例威廉·莎士比亚在他的一生中塑造无数多个经典、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哈姆雷特、夏洛克和福斯塔夫并称为莎士比亚三大典型形象。

约翰·威尔逊曾称夏洛克问题为:“莎士比亚戏剧中除哈姆雷特之外,最令人困惑的性格问题。

”提到夏洛克,我们就会联想到他的贪婪、吝啬。

然而真的只是这样吗?普希金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像莫里哀那样,是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

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吝啬而已,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吝啬、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舐犊之情、而又机智灵活。

” 一方面,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夏洛克作为一个资本借贷商人,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

但是另一方面,夏洛克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迫害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

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人群和以公爵为首的法庭,他说道:“他们侮辱我的民族……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就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此时的夏洛克表现出了威武不屈的骨气和据理力争的勇气。

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他贪婪残忍,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有强烈的民族的被压迫感和为民族伸张的激情。

如果说夏洛克形象打破了以往对于所谓的“坏人”形象的描写,那么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对一贯所谓“好人”形象的突破。

比较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比较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英雄这正印证了时势造英雄这句古话确实人物的发展或是对人物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毕竟中西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差异特影响毕竟中西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差异特色文化的不同促成了中西方在文学轨道上的分道扬
从关羽和阿喀琉斯 看中西文学中的英 雄形象
“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
heroism的定义为“brave and noble conduct,courage”(勇敢、崇高的行 为,勇气)。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成熟,人类的 力量不断壮大,中西的英雄观的差异 也日益明显起来。在文学作品中,英 雄寄托了人们的愿望。他们拥有超乎 常人的强力,但是也有普通人的性情 好恶和弱点。
中国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形象的方式
中国儒家文化造成中国 人重群体关系、轻个体 自我的文化心态
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写一群或一 组人物,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写 孤立的个别主人公,其中的个 人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有社会 界定的具体功能的角色,换言 之,只有在其他个人的整体背 景下,这一个人才是完整意义 上的个体。
中国小说偏重写英雄的共相,中国 共相往往是通过组合人物来体现 的。主要角色的性格言行充满流 动和变化,而那些孔武有力、叱 咤风云的都是则处在陪衬的地位 (英雄价值的失落)
西方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形象的方式
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以 个人为中心的,追求 个性解放和现世享乐, 追求自我的存在和价 值。 西方文学作品中形成以 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心人 物,即所谓“英雄”为 主线的叙事模式。
从荷马史诗开始,西方 文学就将塑造复有人格 的魅力和独特个性的英 雄作为叙事作品的主要 目标。
关羽——英雄在群体所赋予的特定位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

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

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

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

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

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19世纪初感性的人
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登上了政治舞台,但
18世纪启蒙主义者宣扬的理想王国却并未得到实
现,相反,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各种社会矛盾
逐渐暴露并激化,资本主义者的惟利是图、拜金
主义和殖民主义本性疯狂地招摇出来,使得人民
普遍充满了一种无奈、厌世的情绪,在文学中发
展成强调主观感性、刻画内心、回避现实、寻求
歌德《浮士德》 自强不息的人 浮士德难题: “灵”与“肉” 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 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 两难选择。
总之,18世纪启蒙文学也强调理性,但 它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之外,又从 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 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 然合理性。
七、20世纪:非理性的人
19C末到20C初,经济的垄断和侵略扩张的政 策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更 是极大地推毁了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人们的精神 日益空虚,人性扭曲,道德堕落,人的自身价值 的丧失,人际关系的荒诞,生存环境的极不和谐 等使人们越来越陷入到一种不可救药的绝望、幻 灭、焦虑、荒诞和孤独感的危机之中,传统的理 性开始崩溃。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分 别是建构和解构两种方式展示了人的非理性。
但丁与《神曲》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新世纪第一位诗人。”
——恩格斯
但丁与维吉尔
主题
探讨在充斥着黑暗、迷信和暴行的时 代,个人和人类如何从错误与迷惘的 “牢狱”中经过苦难、追求和考验, 找到或者接近真理,臻于完美与和善。
人如何臻于完美?
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对基督 教蒙昧主义的否定。
六、19世纪中后期:异化的人
19世纪中后期的文学主流是现实主义文 学,它们多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为 武器,揭露黑暗现实,对下层人民给予深 刻同情,展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 人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 表达了心灵自由的思想。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高老头》
高乃依《熙德》
罗德里克 施曼娜 爱情<家族荣誉<国家利益
理性克制情感
莫里哀:超越他那个时代
《伪君子》、《吝啬鬼》 批判贵族,嘲讽资产阶级。
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 “人”更疏远了上帝,也显得更理性与成熟。
18C启蒙文学也宣扬理性,但它与古典 主义不同。古典主义中的理性依据的是封 建贵族的利益,而启蒙主义运动中所倡导 的理性则落脚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它要求 反封建与反教会并行,追求自由、平等、 民主和科学,主张“天赋人权”、反对封 建专制和贵族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国。
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西方国家从蛮
荒年代走向当代文明的曲折历史。这其中
的每一步都真诚地体现在绵延不息的文学
作品中,见证着人类从儿童到成人,从幼
稚到成熟,从迷信到理性到超理性再到反
理性的经历,演绎了一迭更一迭的文学高
峰,传承延续着几千年的辉煌文明。
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人总是既被物化又反抗物 化,他们犹如处在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 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有的向“天堂”飞升,有 的则向“地狱”沉落,人性处在高扬与失落的十 字路口。在这些“人”身上,既有强烈的自然欲 望和生命意识,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始终 受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灵魂深处蕴积着灵与肉、 善与恶的冲突而生的心理张力。在自然主义文学 中,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被 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 生存”的自然规律被用来解释人的私欲、“恶” 以及永恒的破坏力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前文学 中那高贵的“人”的形象,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 入到动物王国。
象征信仰、虔敬、爱的贝阿特丽丝— —对基督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世俗情爱 的褒扬。
但丁的结论
人类只有在拥有了理性和智慧的基础 上,再接受信仰和爱的指导,才能沐 浴天恩,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而这个过程是人自身的事,是人的自 我努力可以达到的。
《神曲》既是“中世纪的史诗”,带 有基督教世界观,但又融合了古希腊 的世俗人本主义,带有新兴市民阶级 之个性主义性质,体现出文艺复兴个 性解放思想的萌芽,透射出了新世纪 人文主义的曙光。
艾略特《荒原》 精神的荒芜
卡夫卡《变形记》 人的异化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世界很荒诞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孤独感
※20世纪文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 把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 欲望、灵与肉、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母题推向深 入甚至走向极端,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 表现出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 反拨,也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的观念上的新 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 理性的崇拜者。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20世纪 50年代后的许多作家又热心于追求一种更高意义 上的“理性”与“上帝”,表现出西方文学中 “人”的观念的又一新趋向。这是传统人本意识
宣扬人的智慧
人文主义发展后期,个性解放逐渐演变为人欲 的横流,人性中自私自利、阴险猥亵的一面逐渐 暴露出来。作家们开始反思文艺复兴运动,并且 重构人文主义。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内容: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游侠经历 价值:堂·吉诃德身上那种不畏强暴,不悯丧身,
为人间扫尽一切不平等的品质是对基督教中博爱、 仁慈、平等、拯救等教义的充分扬弃。重现上帝 的价值。
在这种意识支配之下,我们看到的是西 方古代的随性率真的人:所有的情感都是 不加掩饰的。
二、中世纪:缺乏生气的人
基督教一统天下,基督教文学是中世纪文 学的主流。
内容: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宗教 戏剧等,
主要形象:上帝、魔鬼、天使、耶稣等, 人的形象很苍白。
人让位于神,上帝是无上的权威。人的 欲望被上帝的理性制约着,人在神面前显 得苍白乏力,人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尽 管这一时期有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有对人的力量与情感的描写,但教会文学 长期居统治和支配地位。
※中世纪的意义即在于它完成了古代秩 序崩溃后欧洲精神的重新构建和文化的重 组,这一构建使得古代希腊传统的欧洲文 化与希伯来文化以及北方蛮族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文学中的人对上帝的崇拜,一 方面表现为人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贬低与 压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对人性本质的 认识趋于理性化,趋向精神境界,是对人 自身理解的深化及升华。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
早期: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薄伽丘
中期:人智+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拉伯雷
晚期:上帝+人智+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薄伽丘《十日谈》
内容:批判教会的腐败,
宣传人欲的天然
合理性
价值:人的幸福在人间
拉伯雷《巨人传》 内容:高康大、
庞大固埃的故事 意义:肯定人的欲望
西方文学中的“人”
文学即人学
古代的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的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中的“人” 17C古典主义文学
18C启蒙文学
19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20C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 、古希腊பைடு நூலகம்罗马时期:随性率真的人
古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主要成就:神话、荷马史诗、悲剧等。 主要形象:神、英雄
三、文艺复兴时期:重生的人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 的时期,此时,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 来文化在经过了冲撞与融合之后生成了新 文化。因此,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理 解,最深刻和最主要的并不是薄伽丘和拉 伯雷“人欲的天然合理”与“尔所欲为” 式的原欲放纵,而是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 人本意识的融合。
神:人的理想状态,人与神的区别仅在于 神具有超能力。
雷电神:宙斯
爱神
智慧女神:雅典娜
英雄:体现了人的力量与智慧,如阿基琉斯,奥 德修斯,俄狄浦斯等。
阿基琉斯: 古希腊第一勇士
奥德修斯:智慧(木马计)
邪恶势力,成就了英雄们。如 梅杜萨 VS 珀尔修斯
它们体现了古希腊文学的精神内核:重 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崇尚人的智慧, 蕴含着一种放纵原欲、个体本位、肯定人 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 识。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人的自由生命 的热切向往。它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 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 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 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 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 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浪漫 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 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志,带有非理性 色彩。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内容:王子复仇 价值: 延宕王子形象 意义:对人的思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四、17、18世纪:理性的人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17世纪 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这里“理性”是 “政治”的代名词,也即政治理性。古典 主义文学通过对王权的歌颂,表现了对 “人间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的观 念的世俗化。
空想的浪漫主义文学。人们偏爱表现主观感情、
主观理想和非凡事物,以热爱大自然、寄情自然
山水来回避现世的污秽,重视民间文学,反对古
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使人
的感性得到空前的张扬。
拜伦 :拜伦式英雄
《恰尔德.哈罗尔德 游记》 孤独的反抗者 追求自由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加西莫多 爱斯美拉达 张扬人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