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荒原》 精神的荒芜
卡夫卡《变形记》 人的异化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世界很荒诞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孤独感
※20世纪文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 把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 欲望、灵与肉、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母题推向深 入甚至走向极端,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 表现出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 反拨,也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的观念上的新 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 理性的崇拜者。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20世纪 50年代后的许多作家又热心于追求一种更高意义 上的“理性”与“上帝”,表现出西方文学中 “人”的观念的又一新趋向。这是传统人本意识
七、20世纪:非理性的人
19C末到20C初,经济的垄断和侵略扩张的政 策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更 是极大地推毁了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人们的精神 日益空虚,人性扭曲,道德堕落,人的自身价值 的丧失,人际关系的荒诞,生存环境的极不和谐 等使人们越来越陷入到一种不可救药的绝望、幻 灭、焦虑、荒诞和孤独感的危机之中,传统的理 性开始崩溃。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分 别是建构和解构两种方式展示了人的非理性。
西方文学中的“人”
文学即人学
古代的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的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中的“人” 17C古典主义文学
18C启蒙文学
19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20C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随性率真的人
古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主要成就:神话、荷马史诗、悲剧等。 主要形象:神、英雄
五、19世纪初感性的人
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登上了政治舞台,但
18世纪启蒙主义者宣扬的理想王国却并未得到实
现,相反,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各种社会矛盾
逐渐暴露并激化,资本主义者的惟利是图、拜金
主义和殖民主义本性疯狂地招摇出来,使得人民
普遍充满了一种无奈、厌世的情绪,在文学中发
展成强调主观感性、刻画内心、回避现实、寻求
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西方国家从蛮
荒年代走向当代文明的曲折历史。这其中
的每一步都真诚地体现在绵延不息的文学
作品中,见证着人类从儿童到成人,从幼
稚到成熟,从迷信到理性到超理性再到反
理性的经历,演绎了一迭更一迭的文学高
峰,传承延续着几千年的辉煌文明。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
早期: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薄伽丘
中期:人智+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拉伯雷
晚期:上帝+人智+自然欲望的人
代表: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薄伽丘《十日谈》
内容:批判教会的腐败,
宣传人欲的天然
合理性
价值:人的幸福在人间
拉伯雷《巨人传》 内容:高康大、
庞大固埃的故事 意义:肯定人的欲望
在这种意识支配之下,我们看到的是西 方古代的随性率真的人:所有的情感都是 不加掩饰的。
二、中世纪:缺乏生气的人
基督教一统天下,基督教文学是中世纪文 学的主流。
内容: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宗教 戏剧等,
主要形象:上帝、魔鬼、天使、耶稣等, 人的形象很苍白。
人让位于神,上帝是无上的权威。人的 欲望被上帝的理性制约着,人在神面前显 得苍白乏力,人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尽 管这一时期有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有对人的力量与情感的描写,但教会文学 长期居统治和支配地位。
空想的浪漫主义文学。人们偏爱表现主观感情、
主观理想和非凡事物,以热爱大自然、寄情自然
山水来回避现世的污秽,重视民间文学,反对古
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使人
的感性得到空前的张扬。
拜伦 :拜伦式英雄
《恰尔德.哈罗尔德 游记》 孤独的反抗者 追求自由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加西莫多 爱斯美拉达 张扬人性美
三、文艺复兴时期:重生的人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 的时期,此时,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 来文化在经过了冲撞与融合之后生成了新 文化。因此,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理 解,最深刻和最主要的并不是薄伽丘和拉 伯雷“人欲的天然合理”与“尔所欲为” 式的原欲放纵,而是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 人本意识的融合。
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人总是既被物化又反抗物 化,他们犹如处在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 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有的向“天堂”飞升,有 的则向“地狱”沉落,人性处在高扬与失落的十 字路口。在这些“人”身上,既有强烈的自然欲 望和生命意识,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始终 受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灵魂深处蕴积着灵与肉、 善与恶的冲突而生的心理张力。在自然主义文学 中,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被 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 生存”的自然规律被用来解释人的私欲、“恶” 以及永恒的破坏力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前文学 中那高贵的“人”的形象,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 入到动物王国。
歌德《浮士德》 自强不息的人 浮士德难题: “灵”与“肉” 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 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 两难选择。
总之,18世纪启蒙文学也强调理性,但 它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之外,又从 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 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 然合理性。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人的自由生命 的热切向往。它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 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 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 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 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 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浪漫 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 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志,带有非理性 色彩。
※中世纪的意义即在于它完成了古代秩 序崩溃后欧洲精神的重新构建和文化的重 组,这一构建使得古代希腊传统的欧洲文 化与希伯来文化以及北方蛮族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文学中的人对上帝的崇拜,一 方面表现为人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贬低与 压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对人性本质的 认识趋于理性化,趋向精神境界,是对人 自身理解的深化及升华。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内容:王子复仇 价值: 延宕王子形象 意义:对人的思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wenku.baidu.come question
四、17、18世纪:理性的人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17世纪 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这里“理性”是 “政治”的代名词,也即政治理性。古典 主义文学通过对王权的歌颂,表现了对 “人间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的观 念的世俗化。
六、19世纪中后期:异化的人
19世纪中后期的文学主流是现实主义文 学,它们多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为 武器,揭露黑暗现实,对下层人民给予深 刻同情,展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 人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 表达了心灵自由的思想。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高老头》
但丁与《神曲》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新世纪第一位诗人。”
——恩格斯
但丁与维吉尔
主题
探讨在充斥着黑暗、迷信和暴行的时 代,个人和人类如何从错误与迷惘的 “牢狱”中经过苦难、追求和考验, 找到或者接近真理,臻于完美与和善。
人如何臻于完美?
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对基督 教蒙昧主义的否定。
象征信仰、虔敬、爱的贝阿特丽丝— —对基督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世俗情爱 的褒扬。
但丁的结论
人类只有在拥有了理性和智慧的基础 上,再接受信仰和爱的指导,才能沐 浴天恩,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而这个过程是人自身的事,是人的自 我努力可以达到的。
《神曲》既是“中世纪的史诗”,带 有基督教世界观,但又融合了古希腊 的世俗人本主义,带有新兴市民阶级 之个性主义性质,体现出文艺复兴个 性解放思想的萌芽,透射出了新世纪 人文主义的曙光。
高乃依《熙德》
罗德里克 施曼娜 爱情<家族荣誉<国家利益
理性克制情感
莫里哀:超越他那个时代
《伪君子》、《吝啬鬼》 批判贵族,嘲讽资产阶级。
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 “人”更疏远了上帝,也显得更理性与成熟。
18C启蒙文学也宣扬理性,但它与古典 主义不同。古典主义中的理性依据的是封 建贵族的利益,而启蒙主义运动中所倡导 的理性则落脚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它要求 反封建与反教会并行,追求自由、平等、 民主和科学,主张“天赋人权”、反对封 建专制和贵族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国。
神:人的理想状态,人与神的区别仅在于 神具有超能力。
雷电神:宙斯
爱神
智慧女神:雅典娜
英雄:体现了人的力量与智慧,如阿基琉斯,奥 德修斯,俄狄浦斯等。
阿基琉斯: 古希腊第一勇士
奥德修斯:智慧(木马计)
邪恶势力,成就了英雄们。如 梅杜萨 VS 珀尔修斯
它们体现了古希腊文学的精神内核:重 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崇尚人的智慧, 蕴含着一种放纵原欲、个体本位、肯定人 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 识。
宣扬人的智慧
人文主义发展后期,个性解放逐渐演变为人欲 的横流,人性中自私自利、阴险猥亵的一面逐渐 暴露出来。作家们开始反思文艺复兴运动,并且 重构人文主义。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内容: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游侠经历 价值:堂·吉诃德身上那种不畏强暴,不悯丧身,
为人间扫尽一切不平等的品质是对基督教中博爱、 仁慈、平等、拯救等教义的充分扬弃。重现上帝 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