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第一章
接口
将各部分子系统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功能环节有目的地协
调一致运动,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交换、信号放大、信号传递。接口 包括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
在机械本体的支持下,由传感器检测产品的运行状态及环境变化,
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对各种信息 进行处理,并按要求控制驱动部分,在驱动部分的动力作用下,执行 机构完成要求的动作。
老式英文打字机
老式英文打字机与激光打印机对比
典型机、电、光一体化产品,激光打 印机是由激光器、声光调制器、高频驱动、 扫描器、同步器及光偏转器等组成,其作 用是把接口电路送来的二进制点阵信息调 制在激光束上,之后扫描到感光体上。感 光体与照相机构组成电子照相转印系统, 把射到感光鼓上的图文映像转印到打印纸 上,其原理与复印机相同。激光打印机是 将激光扫描技术和电子显像技术相结合的 非击打输出设备。 随着半导体技术趋向成熟。以美国、 日本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相继研制出半导 体激光打印机。这种类型打印机的打印质 量好、速度快、无噪音,所以很快得到了 广泛应用。
什么叫接口,接口有哪些作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能
够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此,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 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连接部件,这个部件就称为接口。 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交换、信号放大、信号传递。接口包括电气 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设计预测一→信号分析一→科学类比一→系统分析设计一→创造设 计一→选择各种具体的现代设计方法(如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
有限元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法、优化设计法、模糊设计法
等)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质量的综合评价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本章知识点➢了解机电一体化概念➢了解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步骤➢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Mechatronics )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使机械设备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执行元件控制信息控制单元部分动力源检测传感部分机械机构参数变化信息驱动力能量检测参数位置,速度检测单元电机机械部件位置,速度反馈CNC 单元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机械本体动力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五大要素结构功能运转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驱动功能五大功能机械部件(身躯)动力(内脏)传感(五官)驱动(肌、筋)控制(大脑)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应功能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特征:人们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第三阶段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可称为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自带能源化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机、电、仪一体化产品➢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增强➢提高系统精度➢简化系统结构➢提高可靠性➢方便操作➢提高系统柔性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一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系统化.3•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徽电子技术,并将机核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5•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6.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8•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于1971年出现在日本。

它是取机械学的前半部和电子学的后半部拼合而成,但是,机电一体化并非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L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传动部分、导向机构、执行机构、轴系、机座或机架。

2.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高精度、小惯量、大刚度、快速响应性、良好的稳定性。

9•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的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13•常见的接近开关及其应用:电涡式接近开关(金属)、电容式接近开关(导体和非导体)、霍尔接近开关(磁性物件)、光电开关:透射型,反射型(统计产量,检测包装,精确定位等)。

16.在控制系统中根据系统信号相对于时间的连续性,通常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及计算机担当的角色:操作指导控制系统(助手)、宜接数字控制系统(DDC,决策者,操作者)、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SCC, 操作指导系统与DDC系统的综合与发展,决策人)、分级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DCS)、工厂自动化(FA)系统。

25•接口的分类(1)根据接口的变换和调整功能特征:零接口、被动接口、主动接口、智能接口。

(2)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的性质:信息接口、机械接口、物理接口、环境接口。

(3)按照所联系的子系统不同:人机接口、机电接口。

机电一体化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知识
上一页 返回 返回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
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技术,多种设 计方法,设计出多种机电系统。由于设计的系统不同,技术要求不同, 使用条件的不同,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但必须是性能可靠性、适用 性与经济性要好。 设计技术人员,在设计系统中,必须是对所设计的机电系统进行详细 的设计分析,根据用户要求考虑的问题是: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靠、 节约能源;根据设计生产考虑问题,缩短研制开发周期,加速产品更 新换代;从设计方法考虑问题,根据所设计系统特点采用现代设计方 法,创新性设计和功能具有可扩展性设计方法;从设计实践出发,把 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分解,明确哪些功能由机械技术实现,哪些功能由 电子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实现,能采用电子技术实现的,就不用机械技 术实现,以利于简化机械结构,发挥各自的长处;采用图表流程图方 式描述系统功能和工作顺序要求;分析所设计的产品应用性,分析设 计的产品的自动化程度及其适用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四、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分类

1. 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用途分类 (1) 工业大型成套设备。 (2) 工业机电设备。 (3) 信息机电设备。 (4) 民用机电设备。 2. 按机械和电子的功能和含量分类 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对地以机械装置为主体的产品,可称为机械电 子产品,如工业机械; 以电子装置为主体的产品,可称为电子机械产品,如信息机械等。 3. 按机电结合的程度分类 可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6. 执行单元功能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执行单元是实现控制的关键。它包括各种 电动机,带动机械负载完成各种动作,各种电磁开关完成多种参数的 控制。所以,执行单元必须与驱动单元匹配,提高控制精度及控制的 可靠性。 7. 接口单元功能 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连接起来的元件或电路称为接口。接口 设计应采用同一标准规格,这不仅给信息传输和维修带来方便,而且 可以简化设计。采用标准接口可使成本降低,最基本的要求是输入、 输出接口要标准,特别是计算机系统,输入输出硬件必须采用标准化 接口。软件的设计与硬件接口设计必须采用标准化方式。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是指在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完全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无缝集成为一个整体。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在制造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生产技术,它结合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候,自动化生产线一度兴起,为生产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集成性、智能化、基于网络、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化、网络化、高可靠性、低能耗等方向发展。

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普及,带来更多的应用和创新。

二、传感器技术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感知和采集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用电信号的设备。

按照测量物理量分类,传感器可分为: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取决于其测量物理量的不同。

常见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磁感应等。

3. 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包括:静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分辨率、稳定性)、动态特性(响应时间、过载能力、动态误差)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温度、湿度、抗干扰能力)等。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目录第一章化工设备第2页第一节塔器第2页第二节加热炉第6页第三节换热设备第8页第四节容器第10页第五节泵第11页第六节压缩机第16页第七节化工设备材料第18页第八节问答题第23页第二章电气、仪表第24页第一节电气概况第24页第二节电气基础知识第30页第三节常用电气基本操作第38页第四节仪表自控基本知识第40页第三章思考题第页第一章化工设备第一节塔器塔器是化工生产中实现气相和液相或液相和液相间传质的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设计压力低于10.0Mpa(包括真空),设计温度高于-40℃低于550℃。

在塔器中所进行的工艺过程虽然各不相同,结构类型各异,但总的来说仅可划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

不论板式塔或填料塔,从设备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塔体,包括筒节、端盖和联接法兰等;内件,指塔板或填料及其支撑装置及喷淋装置;支座,一般均用裙式支座;附件,包括人孔、进出料接管、各类仪表接管、液体和气体的分配装置,以及塔外的扶梯、平台、保温层等。

塔按内件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

下面以板式塔为例。

1.1.1 塔体(筒体、封头、联接法兰等)(1) 筒体:筒体由数段筒节拚焊而成。

常用来制造筒体的材料有16MnR,20R,有时用0Cr18Ni9Ti 以及复合钢板。

(2) 封头:常见的压力容器的封头又称端盖,有半球形、椭圆形、蝶形、锥形及平板等。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塔器采用椭圆形封头,而半球形封头受力最均匀,因而常用在高压容器上;平板封头应力突变最大,一般应用于常压容器。

1.1.2 内件〔塔盘、各种气体液体出入管、除雾器、挡板及过滤器等〕塔盘结构型式很多,常见的有圆形泡罩、槽形泡罩塔盘,S型塔盘,舌型塔盘,浮阀塔盘,浮舌塔盘,浮动喷射塔盘以及筛孔塔盘,在石油、化工中,用的较多的是圆形泡罩、浮阀、浮舌和筛孔等几种。

这里就主要介绍浮阀和筛孔塔盘结构。

(1) 浮阀塔盘:浮阀按其结构又分为两大类:一是盘状浮阀,也就是浮阀是圆盘形,塔板上开圆孔,三条腿固定浮阀升高位置,另外是十字架固定升高位置,其中以FI型为多。

第一章 概论-机电一体化

第一章 概论-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设计时优先满足利用率最高的功能要 求,然后再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考虑其它功能要求。需 要综合应用各项共性关键技术才能完成。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开发性设计 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是在没有
任何样板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根据功能和性能要求所进 行的设计。
要求:设计者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想象 力和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二、检测传感技术
研究对象: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即变送器)
作用: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要求:能快速、精确地获得信息并在相应的应 用环境中具有高可靠性。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主要完成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
决策等.其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五大要素及功能如图1-2所示。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机电一体化产品可划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 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1.功能附加型产品:主要特征是在原有机械产 品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使产品功能增加和增 强,性能得到适当的提高。经济型数控机床、电子 秤、数显量具、全自动洗衣机等都属于这一类机电 一体化产品。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工 程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 起来,以实现整体最优。其重要内容为接口技术。 接口包括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设计及其工程路线
机电一体化设计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 产品的某一功能单靠某一种技术无法 实现时,必须进 行机械与电子及其它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设计; 另一方面,当产品某一功能的实现有多种可行的技术方 案时,也必须应用机电了体化技术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 分析和评价,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因此,机电一体化 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技术方案的等效性、互补性及可 比性。

机电一体化大一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大一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大一知识点机电一体化是指将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技术体系。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大一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基础电路理论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电路理论是基础中的基础。

学习基础电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1. 电压、电流、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单位;2.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3. 电阻的串、并联关系与计算;4. 电路中的功率与能量转换。

二、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是机电一体化领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础原理,可以对机械结构和运动进行合理设计和分析,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1. 静力学基础:平衡力和平衡矩的概念和计算;2. 动力学基础: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和计算;3. 运动副:平面运动副和空间运动副的分类和特点。

三、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是机电一体化领域中非常核心的知识点,它涉及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以及反馈控制等内容。

了解自动控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

1. 传感器与执行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常见类型;2. 控制器与反馈控制:控制器的种类和功能、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四、电机基础知识电机是机电一体化领域中重要的设备之一,它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了解电机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电机,进行电机控制和应用。

1. 电机分类: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等;2. 电机性能参数: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转速、额定功率等;3. 电机控制方式:电机的启动、制动和速度调节方法。

五、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电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

了解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优化自动化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 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等;2. 自动化系统的层次结构:传感器级、执行器级、控制级和信息处理级;3. 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技术: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

第1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改

第1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改
机械装置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关键技术动力源控制器机械装置执行器传感器行动排泄食物内脏头脑骨骼手足感官外界信息息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与人体的对应部分1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机电一体化的五大功能结构功能驱动功能检测功能执行运转功能和控制功能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1.1 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含义
柔性含义: 柔性主要包括 5)生产能力柔性: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对 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 重要。 6)扩展柔性:当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统结构,增加 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 7)运行柔性:利用不同的机器、材料、工艺流程来生产一系列产品 的能力和同样的产品,换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 柔性制造技术: 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 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 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 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
1.1 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含义
柔性制造技术包括: 2)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FMC可视 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 种产物,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 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 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 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 (Numerical Control)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 ,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 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 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概述

第1章  机电一体化概述

1.2.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口
一、接口定义:
• 接口——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的联系条件。系
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
• 接口设计的总任务是解决功能模块间的信号匹配问 题.
二、接口分类
1.据变换/调整 功能 1) 零接口 2) 被动(无源)接口 3) 主动(有源)接口 4) 智能接口 2. 据输入/输出 功能 1) 机械接口 2) 物理接口 3) 信息接口 4) 环境接口
化或机械电子学,实质上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的综合集成,
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
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而成系统
的总称”。这个定义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特
征,即将机械结构与运动、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控制及 软件等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组成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乃 至智能化的工程系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 展服务。
执行机构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 液压伺服阀。
(5) 信息控制类
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为电报机、磁盘存储器、磁 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办公自 动化设备。其主要特点为执行机构的动作完全由 所接收的信息控制。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1、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 数控机床生onics )涵义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对机电一体化概念所 做的解释--------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 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
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 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有着自身的新体系的新型学科。

第1章 机电一体化

第1章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a)人的五大要素 b)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c)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各要素间联系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其主要功 能是将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 系安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随着机电一体化
(机械学)
(电子学)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揉和”到机械装 置中去,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的目的,使机电一 体化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 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 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 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四、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机械技术 电气技术 微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接口技术 信息技术 机电一体化 控制技术 其他技术 机电一体化装置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将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物 或者是将多种技术柔和地融合在一起的一门 综合学科。
微电子技术 (半导体技术、计 算机技术)
机械技术 (机械学、机构学)
机电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机电一体化”也就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相互交叉、融 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最本质的特性仍然是一个机械系统,其最主 要功能仍然是进行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互换,利用机械 能实现物料搬移或形态变化以及实现信息传递和变换。机电 一体化系统与传统机械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 术、传感技术和可控驱动元件特性,实现机械系统的现代化、 智能化、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数字化设计技术
将机械、电气、电子、计 算机等多个领域的设计知 识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 辅助设计技术实现科学、 精确的产品设计。
集成系统技术
基于工业控制系统提出的 集成思想,将各个子系统 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实 现协调运作,从而实现机 电一体化。
智能控制技术
通过使用计算机、传感器 等技术,将传统的控制方 法改为自适应控制和智能 控制,提高机电一体化系 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智能家具
将家用电器、智能控制、传 感器等技术相结合,实现远 程家居控制、环境监测、节 能等目标。
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和挑战
1 优势
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上市时间、方便用户的操作、提升 组织的综合竞争力。
2 挑战
技术、投资、人才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应在整合资源、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拓展市场的 过程中加以解决。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是指把机械、电气、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融合,设计 制造一种新的产品或系统的技术领域。它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机械性能、电 气性能、自动化控制性能和信息处理性能的系统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
综合运用满足机械性能、 电气性能、自动化控制 性能和信息处理性能的 技术手段和方法,构建 出性能更优的机电一体 化产品或系统。
结论和要点
结论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集成机械、电气、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系统设计方法, 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要点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和优劣,关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趋势和关键技术。
原理
通过集成和优化机械、 电气、电子、控制、计 算机等技术,实现系统 的高度集成化,从而实 现机电一体化的目标。

大一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大一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大一机电一体化知识点一、定义及基础概念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技术和理论体系。

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学科为一体,旨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工程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提高产品质量: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因人为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

3. 降低成本: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和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增强产品功能: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和应用,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1. 工业制造领域:机电一体化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汽车制造、机床加工、电子产品生产等。

2. 智能家居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家居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如智能门锁、智能灯光系统等。

3. 物流运输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可用于自动化仓储、物流设备的控制与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4. 农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如农机作业、灌溉系统等。

5. 医疗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提高手术精度和治疗效果。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更加智能、自适应,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2. 人机协作:人机协作是未来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方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与人类能够更加协调共存,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3. 网络化:机电一体化系统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工厂、智能城市等网络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

4. 绿色可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注重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和就业方向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掌握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形式,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第一章概论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乃是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一般而言,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ECU)、执行器和动力源,各要素之间通过接口相互联系。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1)机械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系统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传感检测技术(6)伺服驱动技术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从控制的角度,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缺点是精度较低,对输出和干扰没有诊断能力。

闭环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高精度、动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难度较大。

5、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依据该系统与相关产品比较的新颖程度和技术独创性,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和变参数设计。

(1)开发性设计:是一种独创性的设计方式、在没有参考样板的情况下,通过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依据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设计出系统原理和制造工艺。

开发性设计属于产品发明专利范畴。

(2)适应性设计:适应性设计是在参考同类产品的基础上,主要原理和设计方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更新和局部结构调整使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或成本降低的产品开发方式。

这一类设计属于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3)变参数设计:变参数设计是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式。

6、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1)取代法: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机械控制机构。

机电一体化基础课件第1章教材

机电一体化基础课件第1章教材
•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程系统,它是由相互关 联的若干种类(如机械、流体、电磁、光、热、声等)元素组成 的、具有特定目标的有机整体,并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关联 性、目的性和相对性等四个基本属性,缺一就不可能构成一 个有目标的工程系统。
数控机床
焊接机器人
• 我国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的统 称,还将柔性制造系统(FMS)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CIMS)等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制造工程包含在内, 这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准确定义。
• 有人认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应用微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产生出来的新一代的机电产品”, 这是机械电子化的概念。区分机电一体化或非机电一体化 的产品,其核心是计算机控制的伺服系统,其它都是与此 匹配的部分。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出现为机械产品提供了动 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机械产品提供了智力。实践证明, 现有机械产品的电子化,需要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综合集成 的技巧,使机械装置、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之间相互适应 和匹配,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系统尽可能地达到最优。这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1.1机电一体化概念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电子计算机 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迅速地应用于机械工业中,出现了种 类繁多的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控机床发展到加工中心,继而出现了具有柔性功能的自 动化生产线、车间、工厂,为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硬 件基础,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适应了市 场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使传统机械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System)的出现,推动了机械工 业和电子工业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的紧密结合,并发展为综合性的热门学科。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

5、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就是在 控制指令的指挥下, 控制驱动元件,使机 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 令的要求进行运动, 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 能。
伺服油缸
常见的伺服驱动系统主要有液压和电气伺服系
统。
系统 优缺点
优点
工作稳定、 响应速度快、输 出力矩大,在低 速运行时其性能 更突出。
控制灵活、 费用小、可靠性 高等。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构成要素 2、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各构成要素的功能
3、了解YL-235的组成
1.3.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 基本要素:
机械本体 动力单元 传感检测单元 执行单元
驱动单元
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a
b
c
图1-1
a)人的五大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c)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b)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
机械传动装置
机械结构装置
2、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的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 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动力单元----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功能输出
Electronics 电子学
基本概念:
定义: 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 能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 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 而构成的系统。 区别: 传统的电气机械是不同的 并行工程不同(机械、微电子、计算机、 控制和电工)
技术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 2、速度快、精度高 3、可靠性高 4、柔性好 (扩展性好 多样化)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概述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一、机电一体化定义及特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二、.机电与机械电气的区别: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
第二阶段
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电
系统逐渐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智能调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
第一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传统的简单控制系 统开始,逐步发展为具有分布式控制 和智能化功能的系统。
第三阶段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发展到全面 集成的阶段,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无缝 连接和数据的共享与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第一 章
欢迎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第一章。本章将深入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 义和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等内容,以及其应用领域和在工业生产中的 优势。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和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和电气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集成化的设计 和控制,实现机械和电气系统的协同工作。它源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是工 业4.0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
机器人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器人技术 的结合,实现灵活高效的生产 线自动化。
能源管理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优势
1 提高生产效率
2 降低成本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设备间的协同工作 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机电一体 化技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精确的运动控制和 自动化检测,提高了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了灵活的生产模式和 智能化的调度能力,适应不同生产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1
人工智能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多领域融合
2
实现机器的智能化和自主学习。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File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File

小于0.005mm
机电一体化概述
实例介绍
IC芯线焊接工作台技术指标 ④
1)必须在50ms内实现2.5mm的定位。不仅要响应快,而 且要求加、减速平滑,尽量减少机械振动和噪声,定位精度小 于±1个脉冲。
2)当最大指令脉冲达到60kP/s时,应具有足够的快速响 应,因此应采用分辨率较高的光电编码器,以保证精度达到 2.5μs/P和提高生产率。


1.2 发展概况

1. 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 第一页。 2. 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 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 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 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5、执行机构
包括机械传动与操作机构,接收控制信息,完 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主功能。
要求: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
1.4 共性关键技术



1 2 3 4 5 6
检测传感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 机械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
1.4 共性关键技术
1、检测传感技术
研究对象: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即变送器) 作用: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FX2N 32MT
X4 X5

MR J2S

CN1A RDY ALM SG
COM
数据总线 SQ2.0参考点 STOP DOG S/S PO0+ PO0- VIN FP COM0

COM OP PP SG NP SG CR
10A
CN1A
X2 X3
COM X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本章知识点
➢了解机电一体化概念
➢了解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步骤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Mechatronics )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使机械设备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执行元件控制
信息控制单元部分动力源检测传感部分机械机构
参数变
化信息驱


能量检测参数
位置,速度检测单元电机
机械部件位置,速度反馈
CNC 单元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
机械本体动力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
五大要素结构功能运转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驱动功能
五大功能机械部件(身躯)
动力
(内脏)
传感(五官)驱动
(肌、筋)控制
(大脑)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应功能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特征:人们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第三阶段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可称为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网络化
➢模块化
➢微型化
➢绿色化
➢人性化
➢自带能源化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
⏹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柔性制造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机、电、仪一体化产品
➢机、电、液一体化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
➢功能增强
➢提高系统精度
➢简化系统结构
➢提高可靠性
➢方便操作
➢提高系统柔性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机械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执行与驱动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
一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机械系统应包括传动机构、导向机构及执行机构,并应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

即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

➢机械系统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总体布局、机构选型、结构造型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制造时很难全部挽回机械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损失。

➢系统精度和稳定性、快速性和稳定性之间有一种对立的关系,特别是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因此,驱动部分与机械部分的关系及其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重点应考虑机械部分的刚性、惯性矩、固有频率及启动力与驱动部分参数间的关系。

提高机械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应采取的措施
➢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

➢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

➢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 并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

➢缩小反向死区误差,采取消除传动间隙、减少支撑变形
的措施。

➢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小振动,降
低噪声。

➢适应精密化、高速化、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二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对象是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将各种被测参数转换为标准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

➢传感器是实现检测的核心,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某一物理量。

➢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路参数量。

➢基本转换电路将电路参数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转换元件敏感元件基本转换电路被测量电量
传感器的分类
➢按被测量物理量的不同分:位移、距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温度、湿度、图像传感器等。

➢按测量原理分: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磁电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气电式等传感器。

➢按用途分有:位置、压力、流量、温度、湿度、气味、声音、亮度等传感器。

按输出信号性质分开关型
接触型:如微动开关、接触开关等
非接触型:光电开关、接近开关
模拟型
电阻型: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等
电压、电流型:热电偶、光电电池、压电元件等
数字型
记数型:二值+计数器
代码型:编码器、磁尺等
17
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
⏹传感与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检测与传感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机电一体化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少机电一体化产品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
法实现设计。

⏹传感器发展方向:
➢向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向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三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直接影响到产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己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发展的最活跃的要素。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取及决策等,它们大都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器进行信息处理。

可通过提高集成度来提高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运算速度和便于嵌入机械本体;通过自诊断、自恢复及容错技术来提高其可靠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来加速其智能化;使计算机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

四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

➢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古典控制技术发展较早,已趋成熟。

➢现代控制技术主要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高精度、高效能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自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

➢自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多地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

五执行与驱动技术
➢执行与驱动技术是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运动功能的基础。

➢电动驱动执行元件主要包括交流伺服电机、直流伺服电机、电磁铁、开关磁阻电机、直线电机和步进电机等。

➢液压和气动执行元件主要包括泵、阀、油(气)缸、液压(气动)电动机及其附属液(气)压元器件等。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执行元件,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的要求进行运动,并具有良好动态性能的技术。

六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
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互有
联系的功能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单元的技术
方案,并将其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的综合应用技
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即使各个部分的性
能、可靠性都很好,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地协调,
它也很难保证正常、可靠地运行。

而相反,即使是
性能一般的元件,只要从系统出发组合得恰当,也
可能构成性能优良的系统。

汽车防抱死系统
焊接机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