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与沈心工》课件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沈心工与李叔同》
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 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 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 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 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 州开元寺圆寂。
《送别》 《黄河》
爱国主义
亲友离别 爱国主义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意义与影响
下面三点选出对的
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 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2、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 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 萌芽。
①学堂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 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 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 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 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 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 术的极少有关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体操-兵操》
《黄河》
对比百年前校园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有什么区别?
歌词: 更加的浅显易懂 内容: 更加的积极向上 旋律:
更加简单、上口、易记,词曲结合较好
背景:
清末民初(19世纪)
国内1923年后,该课程 改称为音乐课,“乐歌” 一词逐渐不用。
最早把西方油画引进我国的中国人 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第一人 创办我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1906 《国学唱歌集》1905
沈心工与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鉴赏、体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了解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并进行初步的创作尝试。
学堂乐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
2、师演唱《同桌的你》。
总结这两首歌曲同属——校园歌曲。
师:通过对两个不同时代校园歌曲的欣赏,让我们感受到校园歌曲朗朗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那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二、新授课(一)学堂乐歌1、概念2、通过《雅克兄弟》、《两只老虎》、《国民革命军歌》三首歌曲的对比,清楚填词歌曲。
师: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李叔同、沈心工两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感受曾经打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李叔同与沈心工1、李叔同(1)、介绍李叔同A、(2)、欣赏《送别》,思考:①音乐情绪?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师结合音乐要素做总结。
师介绍《送别》的曲调来自美国作曲家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
(3)、学生学唱《送别》,体验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唱出哀伤、凄凉的情绪。
(4)、师范唱:采用《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5)、学生初步尝试填词。
根据《送别》的曲调,填自己喜欢的诗词。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B、(1)、欣赏两首《祖国歌》,思考:对比找出两首歌的异同。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沈心工与李叔同
它的诞生,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 及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而正是伴随着这第一步充满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 神和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 创作的先河。
它就是学堂乐歌。。。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 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 乐歌是由学校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 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 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 提供了经验。
请大家欣赏《城南旧事》 的插曲《送别》
1、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 李叔同 曾志忞 柯政和 辛汉…
2、《送别》是谁的作品?
李叔同
学 堂 乐 歌代表人物
1、沈心工
2、李叔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 内容包括 富国强兵 、 抵御外侮 、 破除迷信 、 妇女解放 、传授科学文化 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 级的 爱国民主思想 和提倡 科学文化 的思想。 如《何日醒》 、 、 《体操-兵操》、 《黄河》、 《祖国歌》 《自由》、《地球》 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 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课件设计
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作者。
所作歌曲围绕学生生活各个 方面,歌词浅显易懂,适合学 生学唱。
一生创作了180多首学堂乐歌, 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19岁时以“二十文章惊 海内”的才华声名远播。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 刊物—《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使用五线法、篆刻等无所不能,是 中西文化集大成者。
1=D 4/4
这首歌曲产生于清朝统治晚期,由于国力衰弱,统治者昏庸无能, 沙俄乘机想将外蒙古占有已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词作者杨 度就利用黄河为题材写下了诗作,表达了对沙俄侵略行径的激愤之情。 1905年,沈心工将这首诗谱曲,充分表达出中华赤子的爱国之心。这是 最早期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的一首学堂乐歌。
“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 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梁启超
“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
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弹奏 55 66 55 3 之
调。”
——摘自《昨非小录》
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 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 段。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 乐创作上也大胆吸收,认为只 要有用,均可拿来。
《体操——兵操》、《中国男儿》等
采用西洋旋律配以新词
《勉学》、《送别》等
采用中国传统曲调填词
《祖国歌》、《飞艇》、《红梅》等
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
《黄河》、《春游》等
1=C 4/4
觚
(美国)奥特威 曲 李叔同 词
1=C 4/4
(美国)奥特威 曲
古 钟 旁 , 亭 台 边, 百年老校 焕 新 颜。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
称做“学堂”。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 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重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涉及到的章节内容包括:沈心工的《春游》与《长恨歌》,李叔同的《送别》与《满江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通过对音乐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沈心工与李叔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沈心工的《春游》,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位音乐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春游》、《长恨歌》艺术特点2. 李叔同: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送别》、《满江红》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与李叔同的《送别》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2. 答案要点:沈心工《长恨歌》: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李叔同《送别》: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深情,表现了离别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曲式结构分析部分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2章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2沈心工、李叔同
(2)话剧方面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 奠基人。1906年冬天在日本与友人一起创 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赈灾义 演《茶花女遗事》,李扮茶花女玛格丽特。 这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后来还曾主演 《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 与其妹》。
2、艺术贡献
(1)音乐方面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也是国内 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 人。
他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乐歌题材。1905 年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 《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 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
我国著名的报刊史专家方汉奇称赞李叔同 为“中国广告艺术的开创者”。
(4)书法、篆刻方面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 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35 岁 入 西 泠 印 社 。 39 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 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 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七、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 革的具体产物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 育的历史现象,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 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是我国近代 音乐史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新音乐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崛起的奠基石。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 如星光一闪,却照亮 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 路,开启了中国话剧 的帷幕。特别是在话 剧的布景设计、化妆、 服装、道具、灯光等 许多艺术方面,更是 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 启蒙作用。
(3)绘画方面
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第一个聘 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 织西洋画研究会。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介绍《音乐鉴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大学生基础教材,由沈心工教授和李叔同教授编纂。
该教材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音乐艺术。
本教案以该教材为基础,针对人音版必修课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音乐元素、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历史和音乐媒介等方面;2.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看三种方法进行综合鉴赏,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3.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和对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4.能够通过个人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
重难点本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辨识和理解,如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2.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识别和了解,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音乐等;3.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4.对音乐鉴赏的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即听、读、看三种方法;5.对音乐评价和对比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音乐的本质和特征1.音乐的定义和概念2.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3.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章:欣赏古典音乐1.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4.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三章:欣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1.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四章: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1.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2.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3.电影、游戏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第五章:音乐的研究和创作1.音乐的研究方法和技巧2.音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个人课题研究和汇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讲授方法:通过讲解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析
:
节
奏
、
节
万
拍
、
速
度
校园夕歌
校园 夕 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 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 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 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价值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造的曲调
的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 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 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 骥
面对学习压力,学长们是这样做的
《会学才会赢》
高一1 李 强
创作
高中学习都有压力, 成绩不好就得挨批。
为啥有人学得好, 有人学不好,
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知识
梳理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 所表达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社会改革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 ■ 使西方音乐及其文化在我国广泛传播,为五四以来的新音 乐提供了经验。 ■意味着古代音乐的结束,近现代音乐的开始。 ■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新纪元。 ■ 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有了正式出版的音乐教材。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清末民初时代的校园歌曲《祖国歌》
第六周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主备宋金效审核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情感价值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教学手段、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就要学习西方的文化,解放思想。
“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学生从书中了解“学堂乐歌”的来历、特点——多数是填词歌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即最早的音乐课。
)欣赏《体操——兵操》带领学生欣赏,引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唤醒民众,人民要觉醒,首先要锻炼身体。
1、通过分析歌词,了解“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堂 乐 歌
学堂里开设的唱歌课, 当时称为——“乐歌 课”。1902年,清政府 颁布“学堂章程”,对 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 改称为“音乐课”, “乐歌”一词逐渐不用。
童 年 歌 声 ……
《歌声与微笑》 《春天在哪里 》 《七色光》 《让我们荡起双桨》 《种太阳》……
更け行く秋の夜 わびしき思いに 恋しやふるさと 夢路にたどるは 更け行く秋の夜 わびしき思いに 旅の空の ひとりなやむ なつかし父母 故郷(さと)の家路 旅の空の ひとりなやむ
窓うつ嵐に 夢もやぶれ 遥けき彼方に こころ迷う 恋しやふるさと なつかし父母(ちちはは) 思いに浮かぶは 杜(もり)のこずえ 窓うつ嵐に 夢もやぶれ 遥けき彼方に 心まよう
【译文】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课后探究
1、创作:尝试利用更多的歌曲旋律, 进行填词创作。 2、演唱:查找课本之外的学堂乐歌, 学唱一两首,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3、查找资料:收集整理除沈心工、李 叔同外,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 学堂乐歌的创作—多以 “借曲填词”为主,歌曲 大多根据日本、欧美等国 的歌曲曲调,填上新作的 歌词。
李 叔 同 《 送 别 》
用《送别》,或者自己喜 欢的歌曲曲调,填上一段积极 向上、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 歌词,并演唱给大家听。
《旅 愁》
词:犬童球溪(1879-1943) 曲:John P. Ordway(1824-1880)
【作品三】
《 祖国歌 》
【乐歌欣赏】见课本P 页。 【曲调分析】
这首歌曲采用了民间曲 调《老八板》填词而成,唱 起来亲切动听、琅琅上口。
【歌词分析】 歌词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中 华神州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 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 国热情,号召国人传承民族精 神、同仇敌忾。
《送 别》
词:李叔同 曲:奥德威【美】
学 堂 乐 歌 —— 《 黄 河 》
《黄
河》
——沈心工
此乐歌描写了长城外、河 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表 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 不还”的爱国情怀。
李 叔 同 介 绍
对我国新音乐的贡献
1、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 乐小杂志》。 2、创编了中国最早的合唱曲目《春 游》,该曲为三部合唱。 3、最早在中国传播了“乐圣”贝多 芬的传记和西洋音乐知识。
学 堂 乐 歌 《 体 操 兵 操 》 —
《兵操 — 体操》 【歌曲分析】
歌词虽浅显易懂却意味深长, 歌曲号召儿童们来做兵体操,强 壮身体保卫祖国,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
【沈心工贡献】
1、他编辑了中国最早的歌曲 集《学校唱歌集》。 2、是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写 作歌词的作者,其乐歌题材也 较为广泛。
西 工 苟大 仙附 冬中
沈 心 工 与 李 叔 同
废科举 办新学
旧私塾 新式学堂
中 国 之 学 堂
1898年,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维新派,主张“废科 举、办新学”,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 在中国兴办学校,当 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 堂。
资料记载——
康、梁在上书光绪皇帝请 开学堂的奏折中曾指出:“ 盖 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 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 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 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 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探究思考—— 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勉学》
[歌词摘录]: 黑奴红种相继醒, 唯我黄人鼾未醒……..
学堂乐歌的内容
多为反映人民要求“抵御外辱”、 “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宣 传女子自由、男女平等;宣传自由 民主思想;宣传科学文明,反对封 建迷信;反映学生生活等。
作品一
《体操—兵操》
聆听歌曲,思考下列问题: • 了解歌词的内容 • 体会歌曲抒发的情感 • 感受歌曲体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