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d1c48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e.png)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1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赏析【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
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
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
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
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
)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
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
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
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
![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b302a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f.png)
【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绝对的北宋“网红”,“粉丝收割机”。
据称,苏轼每有诗文写出,各路“粉丝”的阅读可谓达到“废寝忘食”之地步。
文坛领袖欧阳修读毕汗流浃背,当天必废寝,连夜修改自己文稿。
老妻劝慰:算了吧,早点退休,别跟小年轻竞争了!皇帝神宗是用膳不举箸,忘记吃饭。
内侍明白,肯定在读苏大学士诗文,此时绝对不能惊扰皇上雅兴!苏轼诗文究竟有何魅力?后人一致认为,苏轼于我国词史上的主要贡献,即在于开创了豪放一派。
明人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后云:“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此评价得到众人一致认可。
那么,在苏轼创作的三百多首词作里,是否全部都为风格豪放呢?其实并不尽然。
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不妨来赏读一二。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苏轼从京城朝中大员贬至穷乡僻壤的黄州,公职保留,没有工资,必须在居住地生活,随时向当地长官报到。
用现在的话说,即判处缓刑,监外执行。
四十五岁的苏轼,政治生命宣告死亡。
对苏轼来说,这不啻晴天霹雳,毁灭性打击。
黄州生活拮据。
据苏轼本人自称: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
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东坡八首•叙》,《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苏轼向官府求来州城旧营地东面一片荒地,可以躬耕其中,贴补家用,勉强度日。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60351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9.png)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借集用儒 家经典中的语句,抒发作者备遭打击的怨愤。上片主要讲自己归隐躬耕不 仅合乎圣贤之道,而且恬静可喜;下片笔锋一转,用反对“学稼”的孔夫 子,来进一步说明向往耕稼之意。全词通篇为陈述句式,杂用五经,既用 经文原意,又推陈出新,音调抑扬,浑然一体,实是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瑞鹧鸪⑴
期思溪上日千回⑵。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 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⑶,冷蝶飞轻菊半开⑷。不是长卿终慢世⑸,只缘多 病又非才⑹。
⑴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桃花落”“鹧鸪词”“拾菜 娘”“天下乐”“太平乐”“五拍”“报师思”等。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写病 愈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紧密,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的是一种疏懒沉郁、了无兴致、行止两难的复杂又 矛盾的心情。全词内容丰富,感慨深沉,下笔却简洁而轻松,用语清新自 然,生活气息浓郁,写人状景隽永传神,表现出词人举重若轻、以简驭繁 的高超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水调歌头·汤坡见和用韵为谢》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带湖时写的,上片对汤邦彦谪居蛮烟的遭 遇深表同情,下片叙述自己罢官归来以后的寂寞处境和悲愤心情。词中揭 露了南宋统治集团对爱国志士的打击和迫害,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 哀,语言沉痛,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千年调·庶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 品。此词借题发挥。上片连用四个比喻,将世俗小人俯仰随人、巧言令色、 四方讨好之丑态,讽嘲得淋漓尽致;下片转笔自写,对比反衬,既言自己 刚直不阿、不肯随波逐流,更反衬出“耳聪心慧舌端巧”之流的品格卑下。 全词通篇纯用白话口语,辞锋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堪称精妙的讽 刺小品。
定风波苏轼(最新10篇)
![定风波苏轼(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f6178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b.png)
定风波苏轼(最新10篇)苏轼《定风波》赏析篇一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词作鉴赏苏轼《定风波》赏析篇三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6cc23b7375a417866f8f75.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作者的心情已经能够完全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超脱出来。
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写出了一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杰出的作品,而这首词也正是其中之一。
沙湖,《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清泉寺词》:“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词的序中说“雨具先去”,那么是蓑衣还带着呢,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设想的成分呢?我以为,应该是蓑衣还带着,其它的雨具是没有带。
这句诗既是豪情逸致,也隐隐表现出一种诗意。
词的上阙写得清旷而豪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称苏轼此词“能道眼前景”,的确如此,写眼前之景如在人目前,却毫不让人觉得有使气用力之感,这绝对是大家手笔。
这样平常而又感人的场景,也许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都并无多深的感触,但是忽然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候,它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描述的也许不过就是这样一类的场景,于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将一次次的永恒连成一气,直到凝聚在那永恒的生命的心灵里。
“山头斜照却相迎”,只一个“却”字,作者便写出自己心中那难掩的喜悦和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用笔看起来像是淡淡的。
在这风雨冷寂的世间,人生的道路总会有苦难,但忽然就有这么一片光明温暖亲切,仿佛为你而来,是有情,是无情?是坏,是好?说清楚很难,所以诗人什么也没有说。
而我们是借此可以知道了,作者大概永远也不能忘去世间那也许不过是一时浅浅的温暖、快要日落时分的光明,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终究不过是作者有些时候心中的感觉和理想,是不会真正实现的理想。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定风波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3692d5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d.png)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疑难注解]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萋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日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睛。
[古文今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睛。
[诗文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92260a6c175f0e7cd1373f.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ebe3b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c.png)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尤以《定风波》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篇文章将会就《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做一些探究。
《定风波》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258句,以赞颂洛阳府太守韩忠州为主题,诗中包含了苏轼对当时时局、政治风云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学问、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在阅读《定风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诗歌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比如在诗的开头,他就借用了汉代刘彻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典故,以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这里的“落日熔金”比喻夕阳的光芒,而“一江数点鸥”则是指河中飞舞的几只鸥鸟,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例如他在诗中对韩忠州进行了多次比喻,用诸如“铁门山外忠州卧,石柱山前忠州跳。
”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韩忠州刻苦锻炼、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脱“序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路,不问曾经沧海横。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拂衣秦汉诸侯客,犹忆李将军旧游。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奄忽垂阴数十载,骨化风刮泥土中。
”夕阳映照大江,数只鸥鸟自由飞翔。
就像是初次见面一般,人生仿佛只有那一刻。
怎能让秋风的呼唤,悲泣和画扇,失落于心?曾经亲密的朋友,容颜却改,心意也变。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03b85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1.png)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定风波原文及译文、注释《定风波》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ccf7f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7.png)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整首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28ab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b.png)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定风波 [33]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34]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35]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33]定风波: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黄州贬所。
东坡前时曾于黄州东之沙湖买田,此行乃看田途中所作。
[34]料峭:联绵词,寒冷貌。
[35]萧瑟:联绵词,冷貌。
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评析:此词作于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前往考察田地途中,骤遇大雨,同行者叫苦不迭,而东坡却泰然处之。
不久雨止,乃作此词。
上片是写骤雨袭来时的淡定,“莫听”二句,是对同行怨苦者的安慰。
“竹杖”三句,补足前意,表明困苦不用怕,烟雨旅途也可以乐意徜徉。
这正是东坡所说的“退一步行安乐法”的生动运用。
下片则写雨止日出后的超脱。
风停雨止,斜照当头,相伴归去,哪里还有什么休戚悲欢值得挂念呢?愈挫愈勇、坦夷自若的哲人襟怀,透过这段风雨征途的小插曲,便如此生动深刻地完成了诗意的表现。
与东坡的《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43dce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6.png)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诗简介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翻译/译文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赏析/鉴赏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
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d0909a7cd184254a353559.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m ò听t īn ɡ穿chu ān 林l ín 打d ǎ叶y è声sh ēn ɡ,何h é妨f án ɡ吟y ín 啸xi ào 且qi ě徐x ú行x ín ɡ。
竹zh ú杖zh àn ɡ芒m án ɡ鞋xi é轻q īn ɡ胜sh èn ɡ马m ǎ,谁shu í怕p à?一y ì蓑su ō烟y ān 雨y ǔ任r èn 平p ín ɡ生sh ēn ɡ。
料li ào 峭qi ào 春ch ūn 风f ēn ɡ吹chu ī酒ji ǔ醒x ǐn ɡ,微w ēi 冷l ěn ɡ,山sh ān 头t óu 斜xi é照zh ào 却qu è相xi ān ɡ迎y ín ɡ。
回hu í首sh ǒu 向xi àn ɡ来l ái 萧xi āo 瑟s è处ch ù,归ɡu ī去q ù,也y ě无w ú风f ēn ɡ雨y ǔ也y ě无w ú晴q ín ɡ。
作品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9800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f.png)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翻译赏析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e274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c.png)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翻译赏析《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诗词鉴赏】——定风波
![【诗词鉴赏】——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266f2a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7.png)
【诗词鉴赏】——定风波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苏轼《定风波》苏轼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在词这一方面,也写了许多极优秀的作品。
我们来看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
词人以一次途中偶然遇雨这一件生活当中极平常的小事,来生发人生的议论,小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达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词的开头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遂作此。
”阴历的三月初七,大致相当于我们这里的清明左右,被一场料峭春雨淋到,应该还是十分寒冷的,但是作者却不以为然,写下这首词。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开头用一个入声字“莫”领起,“莫听”,不要去听。
“穿林打叶声”,指雨下得很大。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是前一句的雨声“莫听”之后,“吟啸且徐行”,应当是啸叫着。
古代人喜欢啸叫,当今也有。
古人啸叫,有阮籍啸叫的例子,在山上,放声大叫。
苏轼此时并非没有人生的愤懑,何况他这里的啸叫,不是仅仅是一般的宣泄,在这种风狂雨猛的情况下,却旁若无人,吟啸,还“徐行”,这非常反常。
这看似对风雨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态度。
当政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淡然处之。
“何妨”两字还透出一点调皮,更增加一点挑战的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的枢纽,以下词情都由此而生发。
一衰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一衰烟雨任平生------《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bbff81d18bd63186bcebbc4a.png)
一衰烟雨任平生(转)------《定风波》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可谓成了他后来人生的谶语。
的确,苏轼的人生是极其坎坷不平的。
然而,谁的一生又能一帆风顺呢?一部二十四史,有多少贤能志士,就有多少坎坷的人生:平生难封的飞将军李广,生不逢时,空留了身后之名;才华横溢的王勃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无奈韶华夭折;而百年多病的杜子美,到老年惟有登台独叹……是的,“浮生长恨欢娱少”,人生的不如意又怎能一语道尽?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逐渐酿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大量的费用用于供养官僚士兵,每年又向辽和西夏供奉岁币,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加之以文御武的政策和将领的腐败无能,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形成。
以这样的态势去对抗北方边侵,北宋的灭亡只在朝夕之间。
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身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颠覆旧制的变法运动,使得群臣哗然。
由于贯彻不力和王安石信息阻塞等众多原因,新法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其中尤以“青苗、保甲、募役”为最甚。
百姓呼天抢地,却拿一意孤行的“拗相公”奈何不了。
这时,在政治上一贯主张谨慎、注重政策实际效果并关心百姓实际生活的苏轼极力反对新法,为人坦荡的他不惮于直言相触,这给他带来了难尝的苦果。
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主政,但他又不同意尽废新法。
一直处于政治劣势的苏轼屡遭排挤、打击,或自请外任,或被贬离京。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45岁,因不满新法被调任湖州通判,在上表神宗时,顺带了几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翻译赏析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山公倒载归。
儿童应笑醉如泥。
试与扶头浑未醒。
休问。
梦魂犹在葛家溪。
千古醉乡来往路。
知处。
温柔东畔白云西。
起向绿窗高处看。
题遍。
刘伶元自有贤妻。
【前言】《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生动地抒写了作者的一次醉酒的状态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无奈和愤慨之情。
【注释】①葛园、葛家溪:《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信州》:“葛溪水源出上饶县灵山,过当县李诚乡,在县西二里。
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又有葛玄冢焉,因曰葛水。
”葛园不详。
②昨夜二句: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
”《世说新语·任诞》篇:“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着白接离。
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
季伦,晋山简子。
③醉乡:唐王绩有《醉乡记》。
④温柔句:《飞燕外传》:“后德昵计,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
谓昵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
⑤刘伶句:《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
闻命。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赏析】题记很清楚,妻子曾经劝他不要喝醉了,醉了伤身体。
但是他还是在葛家溪喝得酩酊大醉。
醉得被人拖了回来。
人是醉了,心还是醒的,所以待酒醒来,起床后,看见窗纸上,到处是他写的感激妻子的话。
这就暗示了:他的醉,有不得不醉的道理。
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这阕词的题记还有多种。
此词邓广铭先生编于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是时稼轩47岁,因王蔺弹劾,从右文殿修撰、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落职隐居于上饶,已是第五个年头了。
夫人从他的身体出发,然而他又不能够不醉。
他的身体本就不是他的,如果于国无用,他无从爱惜。
然而妻子毕竟是值得感激的,这就是他的题记。
书于壁,是说明自己不得已,又不得不已。
家事、国事,这是难以处理的矛盾。
书于壁恐怕也会是白白的“书”了的。
词写得酒气拂拂,醉乡何处有温柔,蕴含满腔的无奈。
首两句叙事有趣。
他醉得像一滩泥,被人放在车上倒着拖了回来。
也许用的是乡间的板车,而拖他的就是热心的乡亲。
所以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在车子四周拍起手来笑。
下阕“欲觅醉乡今古路”正是承上句而来,过渡得似断实连,有如回答。
妙在他把“醉乡”称之为“今古路”,在他看来,古今所有的失意人,都会走向醉乡。
欲觅,就清楚地点明了上阕之所以烂醉如泥,也不过是走古人的老路而已。
他如今也已找到了,就是温柔乡的东畔,白云的西边——那傍山而隐居的家嘛。
不知他是否彻底的醒了,仍然回到了现实。
而主战派到了这种地步,一个被战乱分
割的国家,其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口里说“知处”,似乎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可以真个地“吾老是乡矣”。
其实他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国,他愈说得淡,愈显得无所谓,恰恰是显得愈放不下它。
否则,何需要说。
“醉乡有梦宜频到”,正是因为国效力之路断了之故。
“今古路”,不是说历史是面镜子,为什么还要一代代的走下去?为什么这条路是这么的难以走到尽头啊!最妙的是后面这一段:“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睡了一夜之后,酒也醒了,起得床来,看到房间里到处“题遍”了字,不知是些什么名堂,似乎这以前是没有的——昨夜的失态,早已忘记了。
这醉墨涂鸦画的是些什么呢?这阕词的题记有说是“窗间有题字令戒饮者”,有的说“家人有痛饮之戒”。
但词既说是“起向绿窗高处看”,“绿窗”一般指的是闺房。
因此这“窗间有题字令戒饮者”,一定不会是外人,跑到他妻子的闺房乱画。
那这个“家人”当是妻子。
但,当自己的丈夫醉得不省人事时,妻子不尽心侍候,反到窗上题遍一些戒饮的字,若不是夫妻决裂,也是失态,所以这样说不近人情。
此篇又题为“家人有痛饮之戒,故题于壁”,则似乎题的是这阕词。
则已喝醉了,何“元自”之有?这些题记大约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如此的不一致。
按稼轩的词意,当是他酒醉后起来一看:呵呀!原来这到处题遍的竟是自己醉中的牢骚话。
一定是他的妻子为他作了些修饰掩盖,所以他看了才这一阵激动,“刘伶元自有贤妻!”自己虽无酒德,却有一个好妻子为之掩饰。
这样解,则他的妻子就丰富了。
是以不如去其题记,而迳以词解为好。
这一阕词,写尽了山村之乐,朋友之情,夫妻之
爱,以及那么多的天真的孩子们。
表露写得极其快乐自然,然而骨子里所衬起的却是伤痛。
这并不是什么醉于酒,只是将自己的心用苦水泡了起来罢了。
诗有浅而深,艳而悲者。
稼轩这阕词,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