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d4ad70cc7931b764ce150b.png)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d9eeaaad02de80d5d84088.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b0c1f3453610661fd9f475.png)
第4讲水的运动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1.多结合区域特点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多以示意图、等温线图的形式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世界洋流分布图。
2.综合思维: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
熟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和洋流模式图,实验观察植被破坏前后径流、下渗等环节的变化,设计合理的航海线路。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 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A 蒸发→B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I 蒸发F 蒸腾→D 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提供了能量和动力3.意义(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减少地区之间的干湿、冷热差异。
(5)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素养盘点]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不对。
因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地下水和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2.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沼泽地的形成内流河断流的成因考法一水循环原理及其地理意义命题点睛:近年来,考查水循环和水平衡的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bd27a4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a.png)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①
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d900c15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e.png)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2e5563e24afe04a1b071de2d.png)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f78b1d949649b6649d74703.png)
油气井
因分 析 。
三 、 点 升 华 重
1 点 突破 . 要
( ) 石 圈 物质 循 环 。 1岩
【 图解 】 图 2 ( )
用
一
图4
j 水 层
断 层 处 易
向 斜 是 良 背 斜是 良好 好 的 储 水 的储 油 、 储 构造, 利用 气 构 造 , 利 向 斜 可 找 用 背斜 可 找 水 油 、 气 找
1知识 图 解( 1 . 图 )
的内、 力因素 外 其地 表形 态; 水 、 力等外 流 风 力 作 用 对 地 表 形 态 的 塑造 剖 面 图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及 大 气 保 温 作 气 受 热 过 程 示 意 大 大 气受 热 过 程 用 ; 力 环 流 的形 成 及 其 主 要 ;热 力 环 流 的 形 成 热 图 形 式 ; 平 气压 梯 度 力 与 大 气 意 图 :近 地 面 风 和 水 示 水 平 运 动 ( 空 风 、 地 面风 ) 空 风 向 示 意 图 高 近 高
; 地
地 壳 内部 物 质 三类岩石的形成 、 点和常见 壳内部 物质 循环 示 特 地 循
环
岩石 ; 壳内部物质循 环的过 地
程 及 其 转换 条 件
意 图
内、 力 作 用 的 能量 来 源及 其 块 分 布 示 意 图 外 板
二 、 识 网络 知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现 形 式 ; 质 构 造 的特 点 及 构 造 示 意 图 和 地 质 表 地 质
理 环境 的 影 响 对地 理 环 境 的影 响 界 洋流 分 布 图
2知 识 拓展 .
() 1地质 作 用与 地貌 : 板块 边 界类 型 与大 地构 造地 貌 ; 某 区域地 形 特征 描述 及 成 因阐 释 ; 特殊 地貌 成 因分 析 。
必修1第二章复习第一课时
![必修1第二章复习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3769ce6e009581b6bd9eb3b.png)
• • • • • • •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a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b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b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地质循环 a ②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 互转化及图示 c
一、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花岗岩 砂岩 砾岩 页岩 石灰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沉积 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有层理构造。除此特征外,该类 (1)A处为_____ 岩石含有化石 ____,能起到记录的作用。 岩浆 岩,它是由_____ 岩浆 活动经过_________ 冷却凝固 形成的。此 (2)B处为_____ 侵入 岩,D处为_____ 喷出 岩。 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为_____ 变质 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 高温高压 条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 件下形成的。
岩石的转化
一进三出——岩浆岩 三进一出——岩浆
A 岩浆岩
重 熔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解题思路 因为各类岩石都可能重 新熔化成岩浆,因此三个箭 头指向的方框必然是岩浆, 从岩浆引出的箭头指向的方 框必然是岩浆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岩浆 B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C
变质作用
变质岩 D
【练习】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 为某地貌景观图。为 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 因,教师在教学时进 行了如图2的演示。 读图完成13、14题。 • 13.该景观的地质构 造是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 14.教师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 • (B)岩块断裂上升 • (C)岩层水平挤压 • (D)外力侵蚀搬运
【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复习提纲
![【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58c6ce8f12d2af90342e65c.png)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提纲【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是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及地貌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自然环境要素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简图4.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新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内容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意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2)统一性: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地壳运动、火灾、地震、洪水、生物侵入、冰期等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d5ef7b0a76c66137ee061924.png)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
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地理小高考复习-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小高考复习-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65ba1424915f804d2b16c180.png)
核心知识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_______岩、_______岩、_______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的岩浆的产生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1)褶皱:显著位移,形成断层。
地表形态:垂直断层:上升的岩体发育成_______或_______,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_______或_______,如渭河平原或汾河谷地。
水平断层,则会错断原有的地貌。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流水侵蚀地貌:沟谷、河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冰川堆积地貌:被冰川搬运的物质杂乱堆积在一起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三、大气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2)______________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的方式(3)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理解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_______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例如:夜晚,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地面,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2)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会画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四、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2)移动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_______移动,北半球夏季_______移,冬季_______移。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80c4a06625c52cc58bd6becd.png)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f08a2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7.png)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高三地理必修1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41
![高三地理必修1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41](https://img.taocdn.com/s3/m/1610617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4.png)
知识点二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天气系统 低气压(或____气__旋______) 高气压(或____反__气_旋_____)
自外围流向中心、逆时针 自中心流向外围、
水平气流
方向旋转
___顺__时__针____方向旋转
垂直气流 辐合___上__升______
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解析:第(1)题,对比三幅图,可知该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云 雨区位于锋线的后方,因此该锋面为北半球的冷锋。第(2)题, 甲地 11 日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12 日出现了云雨,大气 逆辐射较强,夜晚气温不会太低;13 日该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 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而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 前后。 答案:(1)A (2)D
3.锋面的类型 (1)冷锋 ①概念:___冷__气__团_____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②冷锋与天气
③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____暴__雨______,冬季的寒潮。
(2)暖锋 ①概念:___暖__气__团_____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 ②暖锋与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特点及成因;大气环境问题;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注意事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判断及天气特征】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点南带南,点北带北)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环节及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洋流的定义及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与南极环流方向相反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