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优秀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20《口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口技》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3.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录像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做口技练习。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一张。
4.设计思路(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总课时为两课时。
第一节课力争完成课文教学,第二节课以作练习为主,同时让学生质疑问难,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
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诵读课文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1)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2)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1)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口技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掌握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声音、情感和场景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口技》,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理解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口技》,激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口技》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讲解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声音、情感和场景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3.深入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几个典型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口技表演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描述口技表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简短的口技表演介绍。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并翻译文章中的一段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本次教学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和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口技表演的艺术特点和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表达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描述口技表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简短的口技表演介绍。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学习首尾照应的写法。
5、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6、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7、理解摹声状貌的说明方法。
【学法点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体感知】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难解析】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2024年《口技》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口技》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背诵课文。
1.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学习口技表演的基本技巧,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2.2通过课堂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尊敬传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1.2学习口技表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掌握口技表演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口技表演的背景和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口技表演的了解和感受。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口技表演实践5.1教师示范口技表演,讲解基本技巧。
5.2学生分组练习,尝试表演口技。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口技》。
2.搜集有关口技表演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口技表演的特点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口技表演的实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课文原文:口技口技者,京市中奇技也。
一日,闲游于市场,适见一人,身怀绝技,众皆惊异。
其人自称:“吾能以一口之声,模拟百鸟之鸣,又能模仿人间百态。
《口技》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
《口技》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口技》的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口技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口技表演者的技巧与精神。
感受课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口技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词义。
3.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是如何运用技巧的?口技表演者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品质?课文中所描述的口技表演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口技表演者的技巧和精神。
结合课文,介绍口技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5.互动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体验口技的魅力。
分组进行口技表演比赛,评选最佳表演者。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口技表演的资料,了解口技艺术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口技艺术的喜爱和热情。
3.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注重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
5.作业布置具有拓展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口技艺术。
五、教学资源1.口技表演视频2.生字词卡片3.课文课件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
《口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口技》教案设计篇一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衬托的写法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2课时第一课时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读顺文字:⑴ 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
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 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
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⑴ 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 质疑问难。
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 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 齐读全文3、自读探究:⑴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 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开展的?⑶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
并分析声音的特点: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响梦中惊醒远近外内小大分合渐入梦乡大小密疏火起百象少多简杂⑸ 教师小结: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
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
初一语文下学期《口技》教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口技》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是初一下学期语文课教学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为《口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口技,了解口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口技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技形式,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关的口技表演。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口技表演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口技,了解口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口技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技形式。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技表演能力;2. 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趣的口技表演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
2. 预习导入(约3分钟):提问:你们对口技这个词了解吗?它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嘴唇、舌头、牙齿等口腔器官的才能来表演。
3. 阅读课文(约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口技》,提前了解什么是口技,理解口技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课文(约10分钟):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技形式,如念书、念经、说相声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意义。
5. 口技表演(约20分钟):分组进行口技表演,每组可以选择一种传统口技形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约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口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口技表演探索,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口技形式,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口技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某某某某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 屏障( )抚尺( ) 少顷
哗( )撤( ) 犬吠( )颈( )
(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口技
时 间
课 题
口技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 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口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口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口技》的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领悟到口技艺术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课文《口技》的内容理解和生字词掌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1. 课文《口技》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口技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口技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口技》,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口技》的内容,重点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思考口技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口技艺术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口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口技表演的场景,体验口技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口技》选自语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5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古代生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3.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字词的落实积累,特别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领会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教学难点:本文表现手法的探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1、学生能够踊跃的展讲。2、认真的记录。
随堂训练体现能力
6分钟
创设思考情境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2、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任务。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 人教新课标 绘声绘色描口技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绘声绘色描口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属于第三单元的阅读理解部分,通过描绘了作者在外出旅行时遇到一位口技艺人的经历,展现了口技的魅力和艺术形式,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呼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了解并认识口技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习并领悟课文《口技》的主旨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2) 口技艺术的分析与讨论。
2.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口技的思考和兴趣。
(2) 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分析和讨论口技艺术的特点和表达形式。
(3) 板书展示: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总结口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
(4)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情感表达练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通过观看一段相关的口技艺术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口技的思考和兴趣。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口技》,然后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捕捉到文章的重点和主旨,并结合课文中的细节进行讨论。
3.口技艺术分析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口技艺术的分析和讨论,重点关注口技艺术的表达形式、技巧和艺术感染力。
4.总结口技艺术的特点与技巧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总结口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和思考。
5.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情感表达练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口技艺术的乐趣和魅力。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并认识了口技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七、课后作业1.整理口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包括笔记和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口技、皮影、木偶等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此篇文章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精神。
此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掌握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基本概念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魅力2.学习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基本概念和表演技巧3.了解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文化背景2.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示范、模仿、展示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地说,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语文课本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向学生介绍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基本概念、历史文化背景及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2.示范法:老师和一些学生通过实际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表演技巧和特点,让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3.模仿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通过模仿掌握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表演技巧;4.展示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增强学生舞台表演的自信心;5.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组表演作品,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流程3.1 教学准备1.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2.准备好表演道具和演员服装;3.安排好学生分组。
3.2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呈现幻灯片,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鼓励学生尝试,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表演。
步骤二:讲解1.通过幻灯片的介绍,讲解口技、皮影、木偶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文化背景;2.讲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下册《口技》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口技》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口技的课文。
口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通过模仿各种声音,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自学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3.课堂讨论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课文描绘的口技表演者技艺非常高超,能够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
生2:我注意到课文中的描写很细腻,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师:很好,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课文中的这些特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4.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生1:我觉得这句话很有特色:“于是,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
”这里用了“仿佛”这个词,让人感觉就像真的在现场一样。
生2:我找到了这句话:“表演者一张嘴,就能把听众带入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
”这里用了“一张嘴”,形象地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
师:很好,同学们都分析得非常到位。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5.小组讨论(1)课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技艺的?(2)作者在描绘口技表演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你从这篇课文中收获了什么?6.小组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中的口技表演者通过模仿各种声音,展示了自己的技艺。
比如,他能够模仿鸟鸣、虫鸣、人声等。
生2:我们小组发现,作者在描绘口技表演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三、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1、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口技复习教案
备课时间周星期第课时备课组长
签名
考研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字词,重点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
与方
法
自学自测、讲练结合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字词,重点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自学自测:
自学指导:学生齐读全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并完成以下自测题。
1、《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 ōu)
意少舒(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 3、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4、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
5、重点词句。
(1)通假字: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词
会(恰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微(隐隐约约地)闻有鼠作作索索
虽(即使)人有百手
两股(大腿)战战,几欲先走(跑)
中间(其中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
但(只)闻
(3)词类活用词及一词多义词
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儿含乳(名词,乳头)啼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其一端
不能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其一处
(4)奋(卷起)袖出臂有善(擅长)口技者
施(放置)八尺屏障
6、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四、讨论质疑:
1.文中是怎样描写听众反应的?想一想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2、极写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或口技之“善”)
五、拓展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
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加点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曳.()屋许许声
2、翻译句子: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哪一种没有。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文段中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是?作用是什么?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侧面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小结: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