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分为: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2.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拉氧头孢(latamoxef) 氟氧头孢(flomoxef)
(四)单环 ‐内酰胺类(monobactams) 抗G+菌作用强,对G-菌和厌氧菌弱,有
耐酶和低毒的特点。体内分布广泛:肾、肺、 胆囊、骨骼肌、脑脊液、皮肤处浓度较高, 前列腺、支气管分泌物中有一定含量,用于 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克雷伯菌、铜绿假 单胞菌所致下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及 脑膜炎、败血症的治疗。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 lincomycin 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克林霉素的抗菌 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特点:对各类厌 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需氧菌作用强, 对部分需氧G-球菌、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 体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同大环内酯类。
〔耐药性〕二药间有交叉耐药性,与大环内 酯类也存在交叉耐药性,且机制相同。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 选药的基础。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 红霉素类、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氨基苷类 等。
讨论:抑菌药是否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
5.化学治疗 6.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
(二)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
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 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
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 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 -内酰胺 酶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三)耐药的机制
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
人体
抗
反 应
病 力
良
致
不
程
病
过
力
体
内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细菌
理想抗菌药:具有高选择性及强大的抗菌作用,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对 图 35-1 宿主-抗菌药 -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机体产生极小的不良反应。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的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 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 (2)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 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 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生素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 持续抑制的效应 。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菌药, β -内酰胺 类抗生素 )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杀菌药,多粘菌素类)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0S,(抑菌药,四环素)
1抗菌药物习题109√
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二、选择题(一)A型题1. 化疗指数是指A. LD50/ED50B. ED50/LD50C. LD5/LD50D. ED5/ED50E. LD5/ED502. 化疗指数的表达方式及意义是A. ED50与LD50的比值,比值越大越安全B. LD50与ED50的比值,比值越大越安全C. LD50与ED50的差值,差值越大越安全D. ED50与LD50的比值,比值越小越安全E. 表示药物效应强度,强度越大越安全3. 抗菌药对细菌的选择性抑制是由于药物抑制A. 由40S与60S组成的核蛋白体B. 由30S与50S组成的核蛋白体C. 由50S与60S组成的核蛋白体D. 由40S与50S组成的核蛋白体E. 由50S与70S组成的核蛋白体4. 下列哪种药物临床使用时达到有效血清浓度则可杀灭敏感细菌3种青霉头孢氨基甘A. 氯霉素B. 庆大霉素C. 四环素D. 甲氧苄啶 TMP抑制叶酸的合成与磺胺药合用E. 红霉素5. 下列哪两种抗菌药药物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A. 青霉素+氯环素B. 青霉素+四环素C. 青环素+庆大霉素D. 头孢菌素+红霉素E. 头孢菌素+氯霉素6. 关于细菌的耐药性正确的描述是A. 细菌与药物一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B.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C. 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D. 是药物对细菌缺乏选择性E. 是细菌毒性大7. 评价一种化疗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采用下列哪项指标A. 抗菌谱B. 抗菌活性C. 最低抑菌浓度D. 最低杀菌浓度E. 化疗指数8. 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 磺胺类抑制RNA转录C. 喹诺酮类抑制DNA复制D. 利福平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E. 氨基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9. 下列哪种药物是繁殖期杀菌药A. 青霉素B. 四环素C. 链霉素D. 氯霉素E. 磺胺嘧啶三、问答题24.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25. 论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第四十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选择题(一)A型题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A. 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B. 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C. 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D. 二氢叶酸合成酶E. DNA螺旋酶2.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其代表药搭配正确的是A. 耐酶青霉素——阿莫西林B. 抗绿脓杆菌广谱类——双氯西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C. 耐酸青霉素——苯唑西林确属耐酸但是没有耐酸这一分类D. 抗绿脓杆菌广谱类——青霉素VE. 广谱类——氨苄西林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 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B. 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C. 对G-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D. 对绿脓杆菌作用很强E. 基本无肾毒性前三代依次递减第四代两个都强 3代对厌氧和绿脓开始有效4. 青霉素G最适于治疗下列哪种细菌感染A. 绿脓杆菌B. 变形杆菌C. 肺炎杆菌D. 痢疾杆菌E. 溶血性链球菌5. 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 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B. 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C.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D. 第三代头孢抗绿脓杆菌作用很强E. 第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是基本没有6. 可用于耐药金葡萄酶感染的半合成青霉素是A. 苯唑西林B. 氨苄西林C. 羧苄西林D. 阿莫西林E. 青霉素V7. 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 二重感染B. 过敏反应C. 胃肠道反应D. 肝、肾损害E. 耳毒性8.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C. 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D.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E. 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9. 目前常用头孢菌素中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是A. 头孢哌酮B. 头孢噻吩C. 头孢氨苄D. 头孢曲松E. 头孢他定10.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应首选A. 青霉素GB. 红霉素C. 四环素D. 氯霉素E. 链霉素11. 肾毒性较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A. 青霉素GB. 苯唑西林C. 阿莫西林D. 头孢噻吩一代头孢E. 头孢噻肟12. 下列药物中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的是A. 拉氧头孢B. 头孢曲松C. 哌拉西林D. 氨曲南E. 舒巴坦(青酶烷砜)13. 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配伍应用主要是因为前者可A. 抑制β-内酰胺酶B. 延缓阿莫西林经肾小球的分泌C. 提高阿莫西林的生物利用度D. 减少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E. 扩大阿莫西林的抗菌谱三、问答题40. 简述青霉素的抗菌谱及临床应用?41. 简述三代头孢菌素各有什么的特点?42. 半合成青霉素主要包括哪些?各类有哪些代表药物及应用特点?43.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第四十一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选择题(一)A型题1. 治疗军团菌感染应首选A. 青霉素GB. 红霉素C. 四环素D. 链霉素E. 氯霉素2. 乙酰螺旋霉素的作用正确的是A.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大B. 组织和血液中浓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C. 口服吸收不好D. 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E. 不良反应多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胆汁浓度约为血浆浓度10倍的抗生素是A. 红霉素B. 乙酰螺旋霉素C. 麦迪霉素D. 吉他霉素E. 罗红霉素4.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微生物是A. 链球菌B. 军团菌C. 变形杆菌D. 厌氧菌E. 支原体5. 红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 肝损害B. 过敏反应C. 胃肠道反应D. 二重感染E. 耳毒性6. 麦迪霉素的特点是A. 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B. 口服难吸收C. 主要经肾原形排泄D. 主要用于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E. 不良反应多,故少用7. 治疗支原体肺炎宜首选A. 青霉素GB. 红霉素C. 氯霉素D. 链霉素E. 克林霉素8. 治疗急、慢性骨及关节感染宜首选的口服药物是A. 青霉素GB. 多粘霉素B 林可克林主要是用于G+菌C. 克林霉素D. 林可霉素E. 吉他霉素9. 红霉素与林可霉素合用可以A. 扩大抗菌谱B. 增强抗菌活性C. 减少不良反应D. 增加生物利用度E. 互相竞争结合部位,产生拮抗作用10. 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 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C. 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D.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E.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包括A. 阿奇霉素B. 螺旋霉素C. 克拉霉素D. 林可霉素E. 罗红霉素12. 万古霉素特点是A. 仅对G+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B.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C. 易产生抗药性D. 与其他抗生素有交叉耐药性E. 治疗伤寒有良效13. 容易导致“假膜性肠炎”的药物是A. 青霉素GB. 多粘霉素BC. 红霉素D. 林可霉素E. 吉他霉素林可和四环素比较容易14. 下列哪种药物对“假膜性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A. 林可霉素B. 多粘菌素BC. 红霉素D. 氯霉素E. 万古霉素二、问答题31. 红霉素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主要是哪些?32. 简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33. 比较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的作用特点异同点?34. 简述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第四十三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一、选择题(一)A型题1. 下列药物中抗菌谱最广的是A青霉素G B红霉素 C诺氟沙星D四环素 E氧氟沙星2. 四环素对下列病原体无效的是A 肺炎球菌B 溶血性链球菌C 破伤风杆菌D 炭疽杆菌E 绿脓杆菌对伤寒结核铜绿假单胞无效3. 四环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A 主要在肝代谢B 服用等量的碳酸氢钠,吸收药量增加C 不易渗入胸、腹腔D 胆汁浓度高,为血浓度的10~20倍E 脑脊液浓度高4.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是A 溶血性链球菌B 肺炎球菌C 霍乱弧菌D 大肠杆菌E 白色念珠菌5. 治疗斑疹伤寒的首选药是为立克氏体A四环素B氯霉素 C青霉素GD庆大霉素 E红霉素6. 强力霉素吸收快而完全是因为即多西环素A 脂溶性大B 脂溶性小C 极性大D 分子小E 酸性强7. 四环素类产生耐药性是由于A 产生钝化酶B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C 核糖体靶位结构改变D 药酶的诱导E RNA多聚酶的改变主要是主动外排8. 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是A四环素B氯霉素 C青霉素G 伤寒副伤寒首选喹诺酮和3代头孢氯霉素对结核无效D庆大霉素 E红霉素9. 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胃肠道反应 B二重感染C骨髓抑制D肾毒性 E过敏反应10. 口服铁剂对下列何药的肠道吸收影响最大A异烟肼 B乙酰螺旋霉素 C磺胺嘧啶D四环素 E氧氟沙星11. 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灭活的药是A多西环素B氯霉素 C青霉素GD磺胺嘧啶 E多粘菌素12. 胆道感染宜选用A四环素 B青霉素G C庆大霉素D氯霉素 E异烟肼13. 服用四环素引起二重感染,应如何抢救A 服用头孢菌素B 服用林可霉素C 服用土霉素D 服用万古霉素E 服用青霉素14. 由于四环素的各种不良反应,以下哪些人应禁用此药A 心脏病患者B 淋病患者C 甲肝患者D 肺结核患者E 孕妇、乳母15. 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首选A 氯霉素B 卡那霉素C 万古霉素E 林可霉素 E 四环素脑膜炎就只能选用氯霉素和青霉素,多粘菌素二、问答题33. 四环素可作为哪些疾病的首选药?34. 四环素主要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如何防治?35. 对氯霉素敏感的病原体有哪些?临床应用是什么?36. 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是什么?37. 强力霉素区别于同类药物的特征有哪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型题 1、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分布于: A.血浆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脑脊液 E.浆膜腔 2、对前庭功能损害作用发生率最低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是: A.奈替米星 B.新霉素 C.庆大霉素依替米星的损伤率更低 D.卡那霉素 E.链霉素 3、肾脏毒性最低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是: A.庆大霉素 B.奈替米星 C.链霉素依替米星的损伤率更低 D.卡那霉素 E.新霉素 4、耳、肾毒性最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 A.卡那霉素 B.庆大霉素 C.西索米星 D.奈替米星 E.新霉素 5、氨基糖苷类药物存留半衰期较长的部位是: A.细胞外液 B.血液 C.脑脊液 D.内耳外淋巴液 E.结核病灶空洞中 6、鼠疫和兔热病(土拉菌病)的首选药是:为其特效药 A.链霉素链霉素加四环 B.四环素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氯霉素 7、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的抗生素是: A.庆大霉素 B.卡那霉素 C.链霉素 D.妥布霉素 E.四环素 8、呋塞米可增加下列哪种药物的耳毒性? A.四环素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链霉素 E.红霉素 9、多粘菌素的适应症是: A.G+菌感染 B.G-菌感染 C.绿脓杆菌感染 D.混合感染 E.耐药金葡萄菌感染 10、庆大霉素与羧苄青霉素混合静脉滴注可: A.增强庆大霉素抗绿脓杆菌活性 B.降低庆大霉素抗绿脓杆菌活性可以协同但是不能混合,否则药效降低 C.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 D.用于肺炎球菌败血症 E.以上都不是 11、与琥珀胆碱合用易致呼吸麻痹的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米诺环素 C.链霉素避免合用肌肉松弛药 D.四环素 E.依诺沙星 12、氨基糖苷类药物分布浓度较高的部位是: A.血液 B.浆膜腔 C.脑脊液 D.肾脏皮质 E.肾脏髓质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A.变态反应 B.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C.骨髓抑制 D.肾毒性 E.耳毒性 14、不适当的联合用药是: A.链霉素+异烟肼治疗肺结核 B.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治疗绿脓杆菌感染 C.庆大霉素+链霉素治疗G-菌感染 D.SMZ+TMP治疗呼吸道感染 E.青霉素+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 15、庆大霉素对下列何种感染无效? A.大肠杆菌致尿路感染 B.肠球菌心内膜炎 C.G-菌感染的败血症 D.结核性脑膜炎 E.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 16、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消除的主要途径是: A.经肾小管主动分泌 B.在肝内氧化 C.在肠内乙酰化 D.以原形经肾小球过滤排出 E.与葡萄糖醛酚结合后,由肾排泄 17、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B.增加胞浆膜通透性 C.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抑制DNA螺旋酶 18、患者,女,25岁,因不明原因发热二月余入院,贫血貌,杵状指,皮肤粘膜有多处小出血点,入院时,心脏三尖瓣听诊有Ⅲ级吹风样杂音,近日消失,脾轻度肿大,有压痛,血液细菌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拟用青霉素G和下列其中一药合用,应选: A.阿米卡星 B.链霉素 C.红霉素 D.奈替米星 E.羧苄西林 19、患者,男,40岁,牧民,近二月乏力,发热出汗,游走性关节痛,热呈弛张热,发病以来,曾有3~5天的间歇,之后仍发热如前,用青霉素G治疗三周无效,病人有接触流产病羊史,未接种过任何疫苗,该病人宜选用:鼠疫 A.庆大霉素+磺胺嘧啶 B.青霉素G+红霉素 C.链霉素+四环素 D.阿米卡星+青霉素G E.氯霉素+青霉素G 20、患者,女,20岁,肾炎合并全身绿脓杆菌感染,细菌培养发现绿脓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药理学讲义抗菌药物概论
杀菌药: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 的药物。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
在体外抗菌实验中,能够抑制病 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 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 浓度( MBC) 。
化疗指数: LD50/ED50之比称为化疗指数。
思考题:
理解概念并简述名词术语
(3)根据作用机理分类: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改变细菌细胞膜膜的通透性 ◼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抑制DNA、RNA复制、合成
(4)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 抗革兰氏阳性菌类 ◼ 抗革兰氏阴性菌类 ◼ 广谱抗菌药物 ◼ 抗结核药物 ◼ 抗真菌药物 ◼ 抗病毒药物
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 和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1. 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生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常用术语
1. 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生物三者 之间的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2. 常用概念及术语
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生素 抑菌药 杀菌药 抗菌谱 ◼ 广谱 ◼ 窄谱 抗菌活性 MIC MBC 化疗指数
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螺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3. 抗菌药物的分类
(1) 根据来源分类:
◼ 天然产物 分别由细菌、真菌、高等植物、 动物等产生的抗菌药物。
◼ 有机化学合成与半合成抗菌药物。 ◼ 生物工程途径获得的药物
(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内酰胺类 ◼ 氨基苷类 ◼ 大环内酯类 ◼ 林可霉素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磺胺类 ◼ 喹诺酮类 ◼等
药理学教学课件: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评价指标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 (ED50)之比。 LD50/ED50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 之比。 LD5/ED95
例外C:I↑青人霉可素发药 对对生物机人过治体几敏疗的效毒无性果性毒休↑↓性克,(但1/临极6床个万价别)值↑
注:前面各章节所学药物主要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 的,化疗药主要作用于非人体本身的组织或器官。
药效学
化学治疗概念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
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动学
机体
化学治疗概念
抗菌药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体
两个概念问题:
化学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
抗菌药=抗生素?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抗生素:由生物(微生物和动植物) 产生的、
1、产生灭活酶 2、药物靶点改变或被保护 3、药物积聚减少 4、其他
第三节
1、细菌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使药物与酶结合,改 造药物构型从而失效,如乙酰化酶、磷酸化 酶、腺苷化酶、酯酶 → 氯霉素。
水解酶:直接水解抗菌药物而使其失效, 如内酰胺酶 → 青霉素、头孢菌素。
第三节
如大肠埃希菌产生大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抗菌药评价指标
体外抗菌活性指标:
➢ 最低抑菌浓度 ( MIC) :在18~24小时内能抑制 培养基内病原体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 最低杀菌浓度 (MBC) :能杀灭培养基内99.9%细 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药评价指标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如链球 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 身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分为 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药理学(第9版)
5.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antimicrobial activity)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体外抗菌活
性常用以下指标表示: (1)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 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2)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 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药理学(第9版)
6. 化疗指数的定义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 示。 7. 首次接触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再次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的现象。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理学(第9版)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nicilin binding protein, 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
用,阻碍了多糖肽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破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肿胀、变形、 破裂而死亡。
药理学(第9版)
药理学(第9版)
2.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黏菌素E,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
子能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外漏,造成 细胞死亡。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能选择性与真菌胞浆膜的麦角固醇结合而形成孔道, 增加胞浆膜通透性,损伤膜功能而杀菌。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1. 抗菌药的定义 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2. 抗菌药的分类 (1)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 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2)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药理学(第9版)
3. 抗菌谱的定义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和窄谱两种。广
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类,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 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4. 抗生素的定义
药理学(第9版)
3. 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而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最重要的 机制之一。如β-内酰胺酶、钝化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可通过改变靶蛋白结构而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产 生新的靶蛋白而使抗生素不能与之结合,或增加靶蛋白数量来维持细菌正常形态功能,从 而产生耐药性。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细菌可通过改变孔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而降低外膜通透性, 从而产生获得性耐药。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通过过度表达外排泵而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理学(第9版)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个
阶段。代表药物细菌核糖体的区别
人类 细菌
核糖体 80S 70S
亚基 60S 40S 50S 30S
药理学(第9版)
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药理学(第9版)
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 1935年,Domagk发现橘红色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 1929年,Fleming、Florey和Chain发现青霉素。 ➢ 19世纪60年代以来,半合成抗生素蓬勃发展。 ➢ 19世纪70年代以后,喹诺酮类和新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药理学(第9版)
通过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而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
代表药物 喹诺酮类 利福平 磺胺类 甲氧苄啶 对氨基水杨酸
靶点 DNA回旋酶(gyrase) 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药理学(第9版)
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单位 : 四川大学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重点难点
掌握 抗菌药物相关术语。
熟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 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药理学(第9版)
8. 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
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具有PAE,药物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如氨基糖苷类、喹诺 酮抗生素。 (2)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无明显PAE,其抗菌效力主要与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持续时间 有关,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