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及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及提升作者简介:谢菁(1985—),男,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
摘要:当前形势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考验着县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对提升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探讨性地提出提升对策,以期对加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供借鉴性的参考。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职责。应急管理水平体现着县级政府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执政水平。应急管理机制是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使部门体制的作用能够正常发挥而建立的理性制度,它与体制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应急管理机制对于我国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执政能力;县级政府
中图分类号: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以后,逐步加大了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通过制定应急预案,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组建突发事件应对小组,定期组织安全演练等措施,进一步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但目前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管理机构职权有待明晰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县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加强了应急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完善了台帐、档案、数据库等要素。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县级政府处置危机仍是分散式的,各部门根据各自管辖的领域和范围开展行动,因此加大了相互协调以及资源共享的难度,影响了应急响应、协同的效果。此外,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应急协调指挥中心,职能范围也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起传达信息、沟通协调的作用,遇到突发事件,很难做到迅速调度、统一指挥,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
(二)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模式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之上,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基本上是以相应的职能部门为依托,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再经过多层次的“块块”切割,形成“按灾种,分部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在单一危机发生时能够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但是难以适应综合性的危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分行业、分部门的危机管理系统反应速度慢、协调成本高,当综合性危机发生时,顿感无所适从,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三)部门联动的整体性不强
在突发事件应对方法上,由于“责权利”等诸多因素影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使得我们在处理危机时往往采取上级拍板的处理模式,延误了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机。各部门分层级、分种类建立
的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交叉、管理脱节、低水平建设等问题。这对政府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和快速反应都是不利的,直接制约着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县级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提升途径
(一)建设应急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是一整套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它囊括了信息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利用和应急处理等功能,对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将危机遏制在萌芽当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县级政府建立了预警机制,但还需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是由监测系统、分析系统、咨询系统、沟通系统和指挥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构成。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有助于及早发现各类突发事件的苗头,准确定位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并及时作出相对应的响应。县级政府在完善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着重于判断各类危机风险信号与征兆,利用好各类监测主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公众的预警防灾意识,建立完备科学的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第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不断加强战略规划、长期预算、物资储备。设立意外事故基金,制定完备的突发事件预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危机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在危机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尽量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在这一过程中,县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班
子成员建设,组织学习成功的危机处理案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转化为现实的组织准备;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借助专家、学者、咨询机构等社会各方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危机观察、危机预警、危机分析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优势。
(二)建设应急响应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在应对危机时的组织、协调行动等机制的总称。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转变观念。要摆脱“堵”、“瞒”、“压”的旧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牢固树立积极应对、公开透明的新观念。政府在非典事件、汶川地震、玉树救灾中的案例已充分证明,如实地向社会公布受灾的实情,让公众了解到政府的行动与作为,不仅能够让民众更好地监督政府、支持政府,也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二要建立合作机制。突发事件的响应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依赖于各部门、各组织的协同合作。这就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指挥系统、沟通系统和协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善于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
(三)建设应急协调机制
应急协调贯穿于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应急协调机制是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障。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牵涉到很多方面,它的妥善处理离不开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各民间力量的密切配合。而这种协同配合的实现就依赖于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可以说,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提高危机应急能力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应急组织机构是
应急管理的前提,县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要将常设机构和弹性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的突发危机源或危机征兆的监测和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应急救援的实战演练等。弹性组织一般负责人是由县级政府的一把手担任,这既保证了组织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又有利于救援行动的步调一致,统一协调。
(四)建设应急善后机制
应急善后机制对于降低危害带来的损失,稳定人心,重建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应急善后工作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建设应急善后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核定和评估灾后损失。准确评估突发事件所造成损失,不仅直接关系到灾害信息的发布,而且关系到政府部门救援工作的针对性。没有科学合理的事件评估,就不可能获得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受影响对象、损失程度等信息,也就不可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援工作。
二是重视心理疏导。突发事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它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是难以磨灭的。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陆续发生了多起当地官员及群众自杀的事件。因此要更加注重心理上的安抚。组织心理治疗机构、公益社团进驻灾区进行慰问、治疗等活动,都是可取的作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降低危害给当地群众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