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古诗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来说说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他老人家啊,就在那庐山里头溜达,从横着的方向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呢,就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往远了瞧、往近了瞅、从高往下看、从低往上望,这庐山的模样啊,那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我想起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虽说没有庐山这么有名,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一开始在山脚下,我抬头看,觉得这山也不怎么高嘛。
可等我开始往上爬,越爬越觉得累,回头一看,哇塞,原来已经爬了这么高,山下的人和景都变得小小的。
再往上爬,到了半山腰,往远处眺望,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等终于爬到了山顶,那视野就更开阔了,周围的山峰、远处的村庄、流淌的小溪,全都尽收眼底。
这不就跟苏轼说的一样嘛,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就是不同。
接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感慨啊,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这话说得太有哲理啦!咱们有时候看问题,不也是这样吗?就好比我那次爬山,在山里的时候,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路,周围的树木啊石头啊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没法看到山的全貌。
只有等我下山了,站在远处回望,才能看清这座山的整体轮廓。
这整首诗啊,不仅仅是在写庐山,更是在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译文方面,常见的是这样: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咱们来细细品味这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直白地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不同形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很清晰地解释了为啥看不清庐山,因为身处其中呗。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是⼀⾸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景⾊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不同的形态变化。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
⑵横看:从正⾯看。
庐⼭总是南北⾛向,横看就是从东⾯西⾯看。
侧:侧⾯。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指庐⼭真实的景⾊、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这座⼭,指庐⼭。
译⽂: 从正⾯、侧⾯看庐⼭⼭岭连绵起伏、⼭峰耸⽴,从远处、近处、⾼处、低处看庐⼭,庐⼭呈现各种不同的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真正的⾯⽬,是因为我⾃⾝处在庐⼭之中。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标: 1、认识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 师:我们的祖国⼭清⽔秀、风景优美。
由古⾄今,许多⽂⼈墨客都留下了⼤量的赞颂祖国⼤好河⼭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的古诗呢? 师:的北宋诗⼈苏轼在观赏了庐⼭后,写下⾄今仍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古诗(板书诗题) ⼆、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勾出来。
指名读。
正⾳ 再来读⼀遍,注意停顿。
四上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译文: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险峻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俯瞰,从低处仰看,景色各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注释:题:书写、题写;西林壁:西林寺的墙壁;横看:正面看;
面目:面貌;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题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注释:山西村:村庄名;腊酒:诗中指每年农历十二月酿的酒;
足:足够;豚:小猪;足鸡豚:指农家人待客热情豪爽;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晚春田园杂兴(其三)》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该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
绿(
)
隐(
)
稳(
)
侧(
)
测(
)
峰(
)
锋(
)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而这首《题西林壁》更是其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样子。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也反映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借庐山的形象来表达一种人生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身处某个环境或情境之中,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就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只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很可能会被局限住,看不到问题的全貌。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庐山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对于庐山来说,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它,就需要跳出它的范围,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而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通过“横”与“侧”、“远”与“近”、“高”与“低”的对比,突出了庐山的多变姿态。
同时,庐山又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复杂事物,让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深刻的思考。
在诗歌的结构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明理。
景与情、理之间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这种先描述现象,再揭示本质的结构,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
再从诗歌的语言来看,整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又韵味无穷。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版本一题西林壁⑴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
先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去看,庐山呈现出的样子都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往往也不同。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同一个问题,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再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富有深刻的哲理。
它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隐喻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身处庐山之中的人,被眼前的局部景象所迷惑,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有跳出局外、从宏观角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苏轼在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汝州(今河南临汝)期间,曾游历庐山。
庐山的壮丽景色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个时期,苏轼的人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
诗人通过对庐山的形象描绘,将写景与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题西林壁》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一种学习方法或一个角度的理解,要尝试从不同的方面去学习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掌握。
在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要多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和大局,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看待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古诗两首》诗意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题西林壁》,这可是一首很有深意的诗呢!先来说说作者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特别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就更有深意啦!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呀。
这其实是在说,我们在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局限的影响,导致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再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苏轼游览庐山,被庐山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对庐山的形态变化产生了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首先,它教会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就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换一种解题思路,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和判断事物的时候,要尽量跳出自己的局限,更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生僻的字词,但是却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苏轼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样子。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大家还要注意诗词的朗诵。
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读起来就更有韵味啦。
关于这首诗的考点,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一下。
一般会考察诗句的默写、诗句的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等等。
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点牢记在心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咱们再来看几个和它相关的例子。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注释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 侧:侧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 缘:因为;由于。
8.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三、诗句意思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解析:这两句诗描述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去看庐山时,所看到的庐山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它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多姿,同时也为后面两句诗的哲理表达做了铺垫。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解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主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全貌。
就像在山中难以看清整座山的全貌一样,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四、练习题(20题)及解析(一)字词理解类(5题)1. “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A. 题目B. 书写,题写C. 话题答案:B。
解析:“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意思,所以“题”在这里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2.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的意思是()A. 缘分B. 沿着C. 因为答案:C。
解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所以“缘”是因为的意思。
3.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岭”和“峰”的区别在于()A. 岭是高大的山脉,峰是高耸的山头B. 岭是连绵的山,峰是高耸而尖的山头C. 岭是单独的山,峰是众多山的组合答案:B。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歌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赏析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歌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诗歌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1 作者此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112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形式严谨,语言精练。
12 翻译版本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121 翻译要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意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翻译时要注重体现这种多样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翻译时要保留其韵味和内涵。
13 赏析角度131 写景艺术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庐山的描绘,展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庐山的千变万化呈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高超的写景技巧。
132 哲理蕴含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它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隐喻人们在看待事物和人生时,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和所处的环境,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133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富有韵味。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词语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2.题:书写,题写。
3.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4.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5.侧:侧面。
6.各不同:各不相同。
7.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引言:《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诗意赏读及一些拓展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诗意赏读《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意思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意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ຫໍສະໝຸດ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苏东坡 ”。 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绿( 侧( 测(
) ) ) )
隐( 稳(
峰( 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