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国画大师——张大千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物 立 轴 设 色 纸 本
竹林七贤 镜心 壬 申(1932)年作
《文会图》局部
《双雀图》
《文会图》是张大千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创作于1945年, 有谁能想象得出,这样恬淡、祥和的画面竞是在日本人的飞机轰炸 与炮火声中完成的。当时,张大千就居住在四川成都,他的画室附 近没有防空洞,日军的战机就在上空盘旋,随时都会对这座城市进 行狂轰滥炸。后来成为他四太太的徐雯波就请他去自己的姑妈家避 难,这幅《文会图》背景中的春树、槐树和开花的芭蕉,都取自徐 雯波姑妈家庭园的景物。 画中的人物好像过着神仙一 样的日子,张大千甚至把自己也 画进了画面的人物中。
几经辗转最终他逃离了虎口,离开了他这个以卖画为生的文化大 都会——北平。一大家子人都等着他卖画糊口呢,现在他不知道该何 去何从了。
小朋友,如果你是张大千,你会怎么办呢?
后来,他带领家人来到了道教名山——青城山。他们就寄居 在山顶幽静的上清宫。隐居在山上的两年中,他将近画了两千多幅 作品。他一边想方设法请人把画作带到山下去卖来养家糊口,一方 面把一些画托付给二哥拿到国外去义卖,用来捐献给前线作战。这 也是张大千过得最艰难的日子,因为他是以卖画为生,请人裱画、 卖画、家里人多、孩子更多,他基本上每天都必须画一张到两张的 画。很多人慕名到山上拜访,他只有早上早起画画,还有就是晚上 点着油灯画。
其实,在张大千的山水画里面都有一个 重要的符号,那就是侧站的高士作为点景人 物。一个是因为他追求传统中国山水的灵泉 之心,追求文人的一种闲适生活,这也是他 一生的精神追求。在浦心余的引导下,慢慢 的张大千由临摹仿古转变成为万物造化。
《 峨 眉 清 音 阁 图 》
《 老 子 松 石 图 》
侧 站 的 高 士
临摹名家作品,师法古 人已是张大千研习绘画的一 种主要方式了。由此经历, 让你有什么感想呢?
从寺庙走出之后的张大千为了继续学习书画,又和二哥重新 回到了上海。1920年的上海滩聚居着一批前清时代的遗老遗少, 他们中间名家荟萃。在二哥的安排下,张大千拜在了名家曾熙和 李瑞清的门下,他的这两位老师都是当时寓居上海的著名书画大 师。由于他们偏爱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张大千也深受他们的 影响。他一开始效仿的就是石涛的山水、和八大山人的花鸟。 石涛和八大山人都是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上最杰出的一代大家, 他们的著作兼具革新与独特个性。石涛与明末画家共同开创了黄 山画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故事说到这里,小朋友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他一上手就跟着全国最一流的大师学习,所以说他学习的丰 富资源是别人无与伦比的。 另外,还有一点是他和很多学画之人有差别的。那就是他还 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只要他看过画过的无论是石头还是树木等 等,他就会记得每一笔是如何运笔、如何布局的。因此,这样的 本领对于一般画家而言可以用学习来达到,大师级的画家就要靠 天分了。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好奇,这位年纪轻轻 就做过土匪、又当过和尚的张大千是怎样成为 国画大师的呢? 张大千父辈衰落,而家有十姊妹,他排 行第八,靠母亲卖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 当时他妈妈是远近闻名的“曾绣花”,这样一 个学习传统女工的妇女,她绘画的技能还超过 了当时的一些画师,这给张大千从小也有着熏 陶,张大千的几位兄长也是他的重要启蒙老师, 二哥张善子也擅长画虎,三哥经商,四哥从医, 后留学日本也是由二哥带去的,在日本虽是学 习染织,但也由已是画家的二哥亲自教习绘画, 启蒙就得到如此境界的教授,也为后来张大千 的绘画成就打牢了基础。 在二哥的亲自教习下,慢慢的张大千的画 技与笔法都日渐纯熟,模仿的名家绘画简直可 以以假乱真。1918年在日本博物馆展出的《峻 山高士》是张大千临摹的纸本作品,当时竟然 被日本人当成中国古代名家的笔墨,日本人却 没想到这竞是出自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四川小伙 子临摹之手。
在这个时期,张大千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青绿山水作品。他把 自然中这种青葱翠绿的青色挥洒在了自己的画卷上,在画技上甚至 超越了前人。然而,走到壮年时期的张大千却感到了一丝走到山穷 水尽的落寞。从他走上艺术之路开始,他就处在了一个社会与文化 都激烈变革的时代。画坛上对于中国绘画改良的论战一直争执不休, 很多名家都参与到了这场论战中,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中 国美术史一直有很深研究的张大千却没有参与到论战中来。他选择 的却是用艺术实践去见证,走上了黄沙漫漫的敦煌大漠。 在他刚刚启程不久,还没有走出四川,刚到广元就听到家中传 来二哥张善子不幸病逝的消息,他急忙赶到重庆奔丧。这个既是恩 师,又是手足的张善子离去,让张大千悲痛万分。因为即将做的事 将是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二哥却看不到了。
就在他上山不久,土匪就计划去抢劫一 个大户人家,张大千也要一起去,而且 也是不能有人空手而归的,于是,他便 拿了人家一本诗书回来,无事闲来的时 候他就把诗书拿出来研读。然而除了他 和这些土匪住在这山上以外,这里还住 着一位前清的进士,也是被劫匪绑上山 来索要赎金的,这位进士的家人正在四 处为他筹措巨额的赎金呢。无意中他发 现土匪窝里还有个好学的小师爷,并且 还写得一手好字,问明真相以后,这位 学养深厚的文人便以满腹经纶倾囊相授 , 没想到以后除了绘画之外,诗书也同样 有造诣的张大千,他作诗的功底就是在 这土匪窝里给打牢的。虽然有着一位老 师陪伴,但是年仅16岁的张大千还是盼 望回到亲人的身边,后来张大千的二哥 (张善子)经过很多努力,找到当时的 舵手出面与土匪交涉,终于在张大千被 绑上山的第一百天把他从山上给解救了 出来。
手持芭蕉扇、长衣逸的他好像置身于世 外桃源中自得其乐。
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表达对战争的痛恨,包括 他的二哥画的是《虎啸》,而这幅《文会图》与他生存的现实世界是 完全不同的题材,画面中笔触如此细腻、平和,场景又如此安逸、闲 适,难道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真的与他无关吗? 实际上,危难之中依然能够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保 持对理想世界的精神追求,这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对于像张 大千这样一位从传统文人画进入艺术殿堂的画家来说,超越现实古代, 寻求民族笔脉似乎才是他内心深处的诉求。 面对着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大千的艺术之路该何去何从呢?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通过河西走廊,最终抵达了敦煌 的莫高窟——一座孤悬于沙海之中的艺术宝库。
如果他当时不抓住时机到敦煌学习,也许他后来只能算作是 一个传统绘画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艺术就没有自己崭新的“面 貌”和“路径”。当张大千在莫高窟看到了真正的中古时代的壁 画时,那些金碧辉煌的色彩、宏大瑰丽的场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 彻底征服了他。他终于找到了在传统番里挣脱束缚的一个法门。 他本来是想连去带回可能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可是一看都看 不完呐,仔细一观察发现这个地方太伟大了,就说待一年吧。结 果没过多久就说一年也不行啊,还得再待下去,所以一直都待在 那边。从此之后张大千每天早出晚归,过起了苦行僧般的生活, 这段时期也被他称为面壁。按照他的愿望,他要进到每一处洞窟 去临摹,哪怕是很小的洞,他也要俯身爬进去。他有选择性的有 时临摹大场景,有时也有局部的临摹。他在莫高窟一待就是三年。 他绘画用的石青石绿是用昂贵的绿松石研磨而成,画大幅的巨作 还要请甘肃的喇嘛高僧来给他缝制画布,这三年中他所临摹的 276幅画作,仅仅颜料就用了千百斤,致使他千金散尽、债台高 筑。这样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说到这里,小朋友
有什么想说的么?
小朋友们,你一定还想知道为什么会说张大千是一位“传奇”的 国画大师,对吗? 他做和尚是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与他青梅竹 马的未婚妻逝去,对未婚妻的思念之苦;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 是当时回国的他一时找不到发力方向,于是他才遁入了博大精深的佛 学之门。从张大千晚年居住在台湾取名为摩耶精舍的住处,以及那些 无处不在的禅意不难看出,大师对佛学和禅宗一直都很感兴趣。他以 后的画作中,有很多的观音像,甚至把自己画成了一名居士。这和他 遁入佛学之门是不无关系的。当时在佛教吃斋念佛的日子里,张大千 对鲜活的尘世还是念念不忘的,三个月后他还是受不了佛寺的清规戒 律,终于就在给他进行剃度大典的前夜,他悄然的离开了佛寺。 其实,在他出国日本学习之前,他还做过一百天的土匪呢!这样 看起来还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土匪么? 他16岁那年,到重庆求精中学就读,后来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学 校被迫停课,学生只好回到家中。而为了节约路费,他和同学决定走 路回内江老家,没想到在途中却遭到匪徒绑架,被绑上山以后需要家 人交了赎金才能下山,然而土匪发现他的字写得还不错,他就被迫给 土匪当了师爷。也就是说他也要和土匪一起打家劫舍,土匪有着自己 的规矩,就是说抢劫不能空手而归,否则是触犯匪规的。
石涛的山水透着一份隐居生活的意境,兼具出世与入世的张大千 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况味。因此,他临摹石涛的画作时,气韵、笔墨、 情景与意味都十分的惟妙惟肖,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美学史学 家、鉴赏家黄宾虹可以说是最早被张大千画技蒙骗,未能识别出真假 石涛的著名人物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黄宾虹有一次在城隍庙古玩 街购买了一幅石涛的山水长卷,觉得和前几天在张大千老师李瑞清家 中看到的真迹不相上下,甚至在技法上还略胜几筹,于是一百元买下, 直奔李瑞清家请其观赏,不料,站在一旁的张大千发现,这正是自己 仿制的作品。为了不让黄宾虹蒙受损失,便恭敬的把一百元呈给了黄 宾虹,并向他说明个中原委,黄宾虹在惊叹之余,对张大千的才能大 加赞赏。 从张大千研习临摹,到绘画技法的进一步精进,联想到我们的 读书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我们要创作写文章,如果没有读书、学习的阶段,又怎么能去 创作写文章呢。 临各代名家,直指高古,张大千的传统绘画技法日臻炉火纯青。 早已练就一身绝技的张大千,在上海得到了前清遗老和海派大师吴昌 硕的赏识。他在上海的名声也越来越响。27岁那年,他结识了富商李 茂昌,正因为这个人的赏识和赞助,张大千在上海的宁波同乡会馆举 办了平生第一次画展,并且所有展品全部售出,从此张大千从一个文 人画家转变成了一个职业画家。
七七事变以后,张大千被困在了租住在北京的颐和园,也就是当 年慈禧太后听戏的听鹂舘,在画坛上已经声震南北的张大千成为了日 本人想拉拢的文化名人之一,日本人给出了优厚的条件,想让他出任 日伪统治下的北平艺专校长。而且对他还抱有别的企图,他们知道张 大千手里有一批古画,便想得到,然而张大千不向日本人妥协,几经 辗转把这批古画东躲西藏的藏到了天津一带。恼羞成怒的日本人虽然 不敢轻取这位文化名人的性命,但也不肯放过他,于是在听鹂馆外派 兵把守,不让他离开。
那个时候,上海和北京是一南一北两大文化 中心。不管是什么艺术,要在两地都成名了, 才算得上是全国一流,所以,张大千在上海 声名鹊起他还觉得不够,他决定去北京闯一 闯。于是他去拜访了当时名震京城的前清王 孙浦心余,这个人学养深厚、很有书卷气, 他的作品以清雅明丽的风格雄居北方画坛。 张大千虽然居住在南方,但是每年都要到北 京去与浦心余切磋画技,六七年后,两人的 画作都各有精进,一南一北特色鲜明、旗鼓 相当,南张北浦就这样成了那个年代画界的 美谈。他们在三十年代合作了很多作品,这 幅1934年创作的《松下高士图》就是两人的 即兴之作,浦心余点景,张大千则在松树下 画上他最拿手的古代高士。
传奇的国画大师
—张大千
小朋友们,请你猜一猜:
●
画面中与西洋绘画大师毕加索并肩站立,穿着长衫大褂、留着 满面胡须、半生漂泊海外的张大千是哪里人?
●
你还想了解张大千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一起来摆龙门阵: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享年85岁。中国 著名画家,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 香世家。原名张正权,别号大千居士。为什么会叫大千居士呢?原 来他在年轻的时候居然出家当过和尚,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他 为“大千居士”。还因他的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余齐名,所 以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二十多岁就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 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心余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 索交游切磋。 他的作品也是2011年世界艺术拍卖市场上最卖座的,超过毕加 索和安迪·沃霍,全球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