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自然资源学绪论
⑥、多用性 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研究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
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讲,具有发电的功能;对农业部门来讲,具 有灌溉和养殖的功能;对交通部门来讲,具有航运的功能;对工业来 讲,既可以满足工厂取水,还可以排放废水;对旅游部门业说,却是 风景优美的旅游区。 ⑦、有限性 在具体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耗竭性资源,其 总量有限是显而易见的;对非耗性资源的恒定与亚恒定资源,虽具有 “取之不尽”的特性,但就某一时段和某一空间地域来讲,其量也是 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与保护相 结合,要有持续利用的意识。 ⑧、国际性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属于各国的主权,主 要由本国来解决。但是多数自然资源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也是 世界人民公有的,如公海的自然资源;有些自然资源本身是无国界的, 如边境附近的动物资源、国际性的河流;还有一些资源虽然一个国家 的,但它却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如大熊猫)。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需要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法规与公 约。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新旧石器时期,一 万年以前。
活动: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种子。 工具:石器、骨器、角器、砍砸器、削刮器—弓
箭,群体狩猎。 特征: 1)人口稀少(500万人)人类对自然界影响不大—
自然和谐“亚当,夏娃”式。 2)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很少,后期出现原始农业
(栽培野生植物),原始 畜牧业(驯化动物)。 3)无经验上的总结和记载。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辟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辟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者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伤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者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者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演变的。
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者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人均资源量少(二)矿产资源:(三)耕地资源:(四)水资源:资源开辟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六、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个整体系统。 3)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24
4)多用性 5)变动性 ★增值性: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不断 增值。 ★报酬递减性:当对一定量大自然资源不断追 加劳动和资本投入时,很快就会达到一点, 在这点以后每一单位的追加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将减少并最终成为负数。 6)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自然资源 中的社会因素。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自然资源学
natural resources
讲师:陶岩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2
一、人地关系演变与资源科学的产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11
三、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任务
★自然资源学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 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关系的科学。
12
研究的内容: 自然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 系。 研究的目的: 寻求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 间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资源的永续 利用、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一定生产方式下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 境。
3
地理环境
人类系统
人地关系正从早期的自然属性为主向人为化渐 强的趋势转化。
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概述.pptx
3.5 互访
海尼
咪黑们
禄劝
坝美 老博
勐宋
太阳寨
3. 5 种子交流和互访
总结 1
1. 通过不同的野生蔬菜和草药及部分经济果 木的驯化实验和示范种植,增加了收入的 来源,缓解了人们到野生环境采集而造成 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并且,通过这种参与式技术开发的方式促 进当地乡土知识的革新和发展。
❖ 2004年尝试引入外地竹种-所 有农户都参加了。
这个品种适合当地吗? 是否能适应当地较高海拔和
冷凉气候
是不是能满足当地人对竹子
的期望—豆杆、编织
是不是所有人家都一样的管理
管得好的有什么经验,如何传播
2. 农民苗圃
支持本地专家搞苗圃
让本地专家先掌握技术,之后由 他把技术传给其他村民
集体苗圃
第十二章: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 福利的自然环境的总称,通常包括矿产资 源、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
自然资源的特点
重要性 有限性 变异性 区域性 整体关联性 可调节性
生产资源 生产方式 活动
例如:采集草药/菌 生产资源:野生草药/菌 生产方式:采集 活动:某日到某座山去采集--加工--
1、到集市去卖 2、留着自己家用 结果:-- 1、得到现金收入,可以去购买所需物品 -- 2、有病时能得到治疗
/满足自家对食物的需要
项目目标
生计
生物多样性
乡土知识 参与式项目活动
• 实践和技能(手) • 宇宙观价值观(心) 群体水平 • 认知、想法(脑) • 组织(谁决定集体事情:寨老会、户长会) • 管理(如何管理共同资源:鸡棕山承包) • 传播(一代人到另一代,同代人间的学习)
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概述
科技创新原则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 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
森林可持续管理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 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水资源综合管理
通过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促进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协调 发展,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推动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 节能技术、清洁能源等。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资源 问题,推动全球自然资源管理的进步 。
THANKS
感谢观看
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 法规,明确资源权属、使用和保 护等方面的规定,为管理实践提 供法律保障。
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的执法监 督机制,确保相关政策法规得到 有效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
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方法
资源调查与评价 资源规划与配置 生态修复与保护 资源市场化与监管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了解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等基本情况, 进行资源价值评估,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平衡
可持续开发利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过 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经济发展造成的自然资源损失进行补偿, 保障生态平衡。
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减少废弃物 排放。
04
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
Chapter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 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和共同促进。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平 衡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概况课件
国际合作
未来自然资源的发展将更加注重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共同
应对全球性资源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例 如,人们从最初的原生采集到现在的加工提炼;从直接利用到高效转化;从无序 开发到可持续发展等。
02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供人类 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 草地、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等。
分类
海洋资源的分类
海洋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能源资源等。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海洋资源的利用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历史悠久,涉及渔业、航运、港口、 盐业、滨海旅游等多个领域。
海洋资源的保护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定义
森林资源是指覆盖在陆地表面积上的林木、 林地及其生长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森林 资源包括林木、林地、林木下的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等。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森林资源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型。例如,按树种分类,可分为针叶 林和阔叶林;按生长类型分类,可分为乔木 林、灌木林和竹林;按地理分布分类,可分 为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 等。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利用
森林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 多种利用价值。例如,木材可以用于建筑、 家具制造等;林下植物可以用于草药采集、 食用等;动物和微生物可以提供食品、药品 等。此外,森林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保护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5、研究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应用。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 1、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2、理论基础
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衡原理 (2)物质循环原理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4)因地制宜原理 (5)自然节律原理 (6)生态平衡原理 (7)林德曼定律原理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 (9)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1.全球化: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 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
2. 战略化:从静态走向动态,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 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
3. 管理化: 从自然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资源管理研 究逐步成为热点;
4. 定量化:从定性转向定量、半定量,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
5. 现代化: 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 日益现代化.
(一)思维方法
追求 类别 目标
目的
适用性
实证论 真实性 寻求资源现象与过 资源发生学,资源
方法
程及其规律的真实 地理学,资源生态
自然资源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自然资源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自然资源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其历史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利用和保护的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探讨自然资源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古代:自然崇拜与资源利用在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利用处于初级阶段。
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将其视为神灵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采集、狩猎、渔捕和农业生产等。
1. 采集和狩猎早期的人类依靠采集植物果实、种子和狩猎动物为生。
他们根据季节和动植物的生长周期,迁徙于不同的地区。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因为他们在利用资源的同时,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 渔捕和农业生产随着工具的制作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从事渔捕和农业生产。
渔捕活动使得人类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来源,而农业生产则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对土地、水资源和作物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改良,以提高产量和可持续性。
近代:工业革命与资源消耗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化的推进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在这个时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呈现出以下特点:1.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煤炭、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依赖于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量。
但同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现代: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保护面对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1.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
利用价值和森林资源价值。
03
环境变化对资源开发方式的影响
环境变化可能促使人们改变资源的开发方式,如采用更环保、可持续的
开发方式。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
资源保护措施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资源循环利用
1
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将废弃物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加 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 量、无害化和资源化。
2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 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率。
3
资源循环利用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加 强废弃物的管理和回收利用,推广循环经济的理 念和实践。
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 地、城市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 源具有不同的生产潜力和生态功能。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以液态、固 态或气态形式存在的水,包括河
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
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考 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公平性 和环境影响,采取有效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价
运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权属等信息进 行监测和评价,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管理案例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开展水资源量、质量、时空分布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为水资源规划、配置和保护提供基 础数据。
水权分配与交易
自然资源学
绪论1.自然资源学的发展阶段①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
距今250万年~约5000年左右,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影响是局部、微小。
还未有文字记载,通过考古方式了解。
②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距今5000年~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技术和生成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也逐渐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影响有限;有了文字记载。
③自然资源学的萌芽。
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有了革命性进步;一些涉及自然资源研究学科和资源利用技术学科的出现;还未有独立的自然资源学;其他学科积累的科学资料和知识,为自然资源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④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爆炸性增长,生活物质水平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工业化向全球扩展;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与日俱增,自然资源的稀缺、冲突和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合理开发利用和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资源资源学以其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加之新的科学技术,正式出现在当代科学舞台。
第1章自然资源的性质1.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①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影响因素:利润要求;勘探政策;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需求水平;开采成本;资源产品的价格;替代品的可得性和价格②条件储量: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
影响因素:a、受政治力量、市场因素、技术革新等影响;b、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之间的分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都不一样;C、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都是已查明,但它们被查明的确定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
③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未来有大的发现;估算方法:a、外推法估算:根据一定的地质条件下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者根据过去每钻井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b、特尔菲法估算:请一些与家来预测未来可能的发现,然后取他们估计范围的平均值。
自然资源学
需求与供给的冲突(世界总的态势)
资源争端(地区态势:资源存在争议的地区) “文明的冲突”还是“资源的战争”——战略层次的资源观“
全球文明冲突论”“货币战争” 全世界范围需求的膨胀,资源短缺的日益显著,以及资
源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构成资源争夺的三大要素
•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
• (2)对自然资源记载描述时期
• (3)分学科进行自然资源研究的是时期 • (4)资源科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
共一百四十页
• 3、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3.1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 • (1)初始阶段
• 解放以前的漫长时期,处于经验积累和对经验的记 录阶段。
矿产主要分布西部;P51) 资源禀(bing)赋欠佳:耕地、矿产等都是好的少。 资源潜力可观:可开采的多;技术节约的空间大。
共一百四十页
• 2、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够(目前),需求压力持
续增大 耕地资源:人口与人均消费粮食增加,耕地在不断减
少。 水资源:一方面短缺,又浪费严重。
共一百四十页
第一章 资源(zīyuán)学发展概论
• 1、什么是资源科学? • 现代资源科学是研究各种(ɡè zhǒnɡ)资源和资源整体(主要是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 布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形成环境以及合理开发、规划、 利用、改造、更新、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科学。 • 2、国外资源科学发展简述
•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其空间分异是不均衡的。
•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
•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 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自然资源学:第一章 概 述
(2)确定评价类型
(3)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系统
27
第一章 概论
(二)自然资源综合研究
1 综合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综合研究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研究系统的平衡关系 即分析研究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 关系,以求得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经 济的持续发展。
4
第一章 概论
二、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从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从自然与人类 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资源又是无限的 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且取决于社会生产技术 和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含管理技术)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生产力。
三、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概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利用资源的程 度的发展而发展。 自然资源是一个 自然综合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综合 的观点出发,开发利用必须和治理、保护相结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再生性资源亦属 于此; 2 一定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是有限的; 3 虽有多功能性,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有局限性,在某种情况下只能利用 其中一个方面,在另一种条件下只能利用其另一方方面。
潜力的无限性表现在 1 多数资源可以更新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以常用不衰 2 非再生性资源,一种资源枯竭了,常可有另一种资源取而代之,随着 材料工艺的进步,替补性或具有新功能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3.现代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也称工业后阶段) 从20世纪初开始,资源的研究才渐渐走上综合研究的道路。 综合研究既包括资源的综合调查、综合评价,也包括对资源的综合开发与 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 二次大战后,资源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资源研究的地域 开始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全球。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展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
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根底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根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根底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1、试述自然资源学开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历,谈不上总结记载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开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开展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方案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④积极开辟新资源3、自然学的特点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穿插性第一章1、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及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
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形成及分布的不均性:1、关系的整体性:2、演化及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3、空间构造的层次性:数量的有限性: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2、认识的可变性及虚化性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自然资源学绪论
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
资源高效利用
为了缓解资源短缺问题,需要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采用节约型生产方式,减少浪费。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化, 通过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 的依赖。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关键,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开发新型资源利用 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验与模拟是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实验室内或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形成 、演变、开发利用等进行实验和模拟,探究其内在规律。
详细描述
实验与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手段,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条件和过程,为 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遥感与GIS技术
总结词
遥感与GIS技术是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现代手段,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 术获取自然资源的数据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 基础,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 高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 用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包括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等。
海洋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 物质基础,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
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在不同地 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相应 的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以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 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
地下水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水资源 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具有重要意
义。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在不同地区 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实现
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概述
--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洋芋品种)
群落/生态系统水平(Community-
Ecosystem Diversity)
--不同土壤、植被类型(坡地、平地、鸡 棕山、树林、灌木林,“2400以上无 竹,2400以下无兰”)
生计
生产资源 生产方式 活动
例如:采集草药/菌 生产资源:野生草药/菌 生产方式:采集 活动:某日到某座山去采集--加工--
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的变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 保护和发展实践
二 可持续发展的起源与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的起源
背景:人口增长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使人类不 得不考虑地球的承载能力。
1.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反思 2.《只有一个地球》和《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人类与地
协助各地工作。
1. 技术创新和农民实验(PTD) 例:咪黑们的竹子种植
为什么种竹子?
作为豆杆,替代原来的杂木杆
保护森林(松茸)
竹子有多种用途 在文化中也有特殊含义和用途 当地野生竹子资源并不多
知识来源:2002年部分村干部 和村民代表参加项目组织的培 训,在滇西北看到当地人用竹 子做豆杆,比较后认为咪黑们 也可以这样做。
维西县塔城乡海尼村委会 傈僳, 麻里麻萨(纳西), 藏族
滇中高原 海拔1500 - 3500
南华县五街乡咪黑们村委会 彝族
滇东南 海拔300 – 3000
红河县甲寅乡老博村委会 乐育乡坝美村委会
哈尼族
金平县金水河乡太阳寨 瑶族
在 项目点组织的活动
--加强乡土知识,在生计中使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2019/9/24 21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1.经济增长因素及变化特点
麦多斯把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 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 主要因素。他认为这五种影响因素都呈指数增长, 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要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不 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度 的加深。麦多斯用下式来表述这一观点:
(一)关于人口增长
现在一般认为人口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 长的性质。由于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节育技术的普及,促使 出生率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实现了人口零增长, 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
2019/9/24 35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 W)否定 了人口总是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呈指数增长的结 论。
2019/9/24 33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3)回避“世界末日”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增加一个回 路,使新生人口等于该年预计的死亡人口,实 现人口的零增长。
其次,在投资和折旧之间增加一个回路,使投资 率等于折旧率,实现资本存量的零增长。
2019/9/24 34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
2019/9/24 36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二)关于食物供给
列昂惕夫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 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和通过部分进口来解决食 物供给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耕地资源和提高土 地生产率方面依然有很大潜力。
2019/9/24 37
发展经济学
第七章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成 就,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空间还十分 广大。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后,满足世界人 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自然资源基础知识》重点讲义知识点整理
n 不同的资源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n 可更新资源的估算:
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由 于观测手段的丰富,观测精度的提高,观测网点的加密,以及数据 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性和区域性可更新资源的估算日益准 确。比如全球太阳辐射能的收支、全球水量平衡、全球气候资源、 全球土地资源、全球生物资源等,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提高精度,发展更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方 法,并逐步向动态监测、动态度量发展。 n 不可更新资源的估算: 由于它们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其分布规律远比可更新资源复杂,目 前度量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4、远景资源(hypothetical resources) 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 可望将来有大的改观。如东海已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但 并非全部潜在储油层都做了钻井探测,因此就是一个存在远景资源的 地区。 5、理论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 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 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理论资源 比远景资源估计更粗略。 6、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 recoverable resources)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 由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因素的不确定性,最终可采资源的估算更 为粗略。
n 人口消费过剩
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 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着人口消费过剩。从这个角度看,富人比穷人对资 源问题应付更多的责任。 由此可见,人口数量过剩和人口消费过剩对消费资源正好截然相反。
1 自然资源学绪论
期刊文献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DW Pearce, RK Turner - 1990 -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Erhun Kula, CHAPMAN &HALL 1992
时间 特征 1)人口猛增(20亿),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单项自然 资源的研究。 2)后期出现了一些综合理论(如生态学)—→形成 了自然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认识水平的限制 还未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
4.自然资源科学逐步建立与蓬勃发展时期
时间: 特点: (1)人口爆炸增长 (2)新技术、理论广泛应用。 (3)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4)形成自然资源学科。
土 地 资 源 学
水 资 源 学
矿 产 资 源 学
气 候 资 源 学
生 能 物 源 资 学 源 学
海 洋 资 源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自然资源学的分支结构—据蔡运龙
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一.国外自然资源学的发展历史(4个阶段)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
时间:新旧石器时期 特征: 1)人口稀少(500万人)人类对自然界影响不大—自然 和谐“亚当,夏娃”式。 2)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很小,后期出现原始农业(栽 培野生植物),原始畜牧业(驯化动物)。 3)无经验上的总结和记载。
考察单项资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考察与学科形成时期
时间:建国后—78年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11届三中全会。 特点: (1)开展可更新资源的考察与开发,橡胶、热作、森林、 菜场;少数为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盐矿 (2)地区:绝大部分地区为边远地区:内蒙、新疆、西藏. 云南、海南等.涉及全国省区三分之二以上。 (3)主持单位来自三方面研究: 1)中科院,科委为主的综合考察。 2)产业部门及所属科研单项资源考察。 3)高校配合教学的小规模专题性调查。 考察队多达30多个,涉及省区三分之二以上。 填补空白(边远山区) 初步了解了国情。
自然资源的发展及其重点
1.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自然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定的(3)自然资源的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总量大类型多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均居世界前列是时世界资源大国之一;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生物多样性居世界前列(2)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空间分布不均耕地森林水资源的百分之九十集中于东部,能源矿产等则集中于西部(4)资源质量差富矿区较少;开采规模不经济;伴生矿多开采成本高(5)资源潜力可观我国许多地区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巨大3.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水资源(1)主要问题:①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②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③污染普遍浪费严重(2)解决对策: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②治理水污染③修造水利设施实施跨流域调水④植树造林调高含蓄水源能力⑤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二)土地资源(1)主要问题:耕地资源短缺(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少;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此生盐碱化)(2)解决对策:①坚持实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解决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管理开源节流建设和保护(三)矿产资源(1)主要问题:①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②后备资源不足;③老矿山产能下降甚至面临枯竭;④浪费严重矿区环境不容乐观(2)解决对策:①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②研发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金属矿产材料③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可供性4.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①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②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③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①国际政治经济秩序②国际资源寡头③国际经济制裁(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①价格上污水加重稀缺②缺乏有效的需求导致缺乏投资以克服稀缺③市场资源产品的竞争④靠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①自然因素引起的②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5.人的优势地位的表现(1)人口数量①人是唯一呈指数增长的物种,而且在今后相当大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仍呈指数增长②人口数量的增长(2)人类的适应能力①人类占据着地球上广阔的领域,在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能生存②人处在食物网中任何消费者级别上都能生存③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①人类是唯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的物种②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自己行为的物种③唯一靠教育传授本领和知识的物种(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①提高粮食产量,解除粮食短缺限制②靠科学技术在极地建设温室,而解除不利气候的限制③靠科技控制疾病提高人类寿命④在太空和外星创造生存环境6.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1)安全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影响(2)获取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供给功能调节功能(3)健康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4)社会关系文化服务功能(5)自由权与选择权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影响7.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精耕农业前社会①低能源消耗②人口控制③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④自然崇拜⑤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2)精耕农业社会①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②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③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3)工业话社会①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②专业化生产③社会组织更复杂④财富集中⑤人口变迁8.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使本地物种的生存收到影响并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本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化(2)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9.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生产力布局:①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②各种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2)影响经济结构:①自然资源自给情况②自然资源的存量(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①资源的质量好坏②资源开发条件(4)影响产品质量:自然条件1.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物数量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着农业和其它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的崛起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再生速率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产业和服务转化,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的增强,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入,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2.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需求越大价格越上升促使供给增加(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适于某种用途的优等自然资源相继投入使用,剩下等级较低的自然资源时,要增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必将付出更多的边际成本(3)其它用途的竞争: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当其它用途的供给价格提高从而供给量增加时,对该用途的自然供给必有减少的趋势(4)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能用的自然资源变的可用,自然资源利用成本降低;创造取代自然资源产品的新材料增加其它用途的资源经济供给(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利用集约度越强供给价格越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越高经济供给也增加(6)交通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家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促进抑制某些经济供给3.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1)价格: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2)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经济供给充分供给价格将下将有效需求将增加(3)需要者的支付能力:能力提高有效需求增加(4)自然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比价:自然资源价格相对于其它生产要素价格越低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就越多(5)自然资源产品与其它产品的比价:同上(6)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以土地为列当土地利用尚未达到精耕边际时,增强集约度比开辟利用新土地更为有利这时土地的有效需求一般不会增加;当土地利用已达到或超过精耕边际时,在增加集约度就使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入,这时土地的有效需求将增加4.自然资源价格的决定及价格在平衡供需矛盾中的作用(与一般商品的比较)(1)一般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供给和需求共同运动达到均衡,从而决定价格;而自然资源的价格常常由需求单方决定,需求越大价格越高,价格越高越能控制需求,平衡供需矛盾(2)一般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自然资源是自然的产物,没有生产成本,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3)一般商品的价格易于确定,而自然资源的价格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4)一般商品会折旧,自然资源不会折旧反而会增值(5)一般商品有统一的市场价格,而自然资源的价格在当地具有垄断性而无竞争性5.政府干预的途径(1)使有害活动非法(2)惩罚有害活动(3)使用权商品化(4)奖励有益活动6.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及危害根源:(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话:片面理解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和价格的(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都只包括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内容,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3)历史因素:传统观念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社会发展早期,资源与环境问题并不突出(4)公共财产问题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4)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 归纳法、聚类分析方法、主因子分析方法、最优分割法等。
3) 资源评价方法 实质:就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对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等定级.
4) 资源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 非线性最优规划法,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投入
产出优化模型等。 5) 资源预测方法:
机制模型预测方法: 统计模型预测方法: 系统模型预测方法: 6) 资源决策方法: 风险决策, 层次分析法, 专家系统等.
新理论支柱
(1)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 (2)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 (3)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4)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
三、自然会的动力牵引 相临学科的感召效应 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合力
产生与发展
共振
2、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历史演进
分为三个时期
要求掌握每一个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特征和开发利用特征
1.自然崇拜时期(Period of nature worship)
2.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Period of humanism and technical revolution)
3.现代协调发展时期(Period of modern harmony development)
3、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一、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任务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 三、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缘起与发展 四、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特点及其研究方 法
一、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任务
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 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 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全球化: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 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
2. 战略化:从静态走向动态,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 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
3. 管理化: 从自然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资源管理研 究逐步成为热点;
4. 定量化:从定性转向定量、半定量,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
5. 现代化: 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 日益现代化.
方法
不严格,外延模糊 信息学,资源物理
而引起的混乱现象 学
(二)具体操作方法
资源调查阶段 资源分类与区划阶段
资源评价阶段 资源规划阶段 资源预测阶段 资源决策阶段
资源研究程序
1)资源调查方法
多种方式: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 点,遥感调查等。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最富成效的考察方式方法: (1)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
四、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特点及其研究方 法
1、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1.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研究的区域性 2.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研究的综合性 3.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研究的国际性 4.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2 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思维方法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三)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 (四)方法体系
研究对象: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
学科性质:综合性很强的横断科学,理 论性与应用性并举。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自然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2、探索自然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 理。
3、揭示自然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4、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影响。
程与计算机等最新手段; (2)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全面考察,又要典型
调查,必要是实地观测; (4)运用各种测试手段,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5)组织精干小分队踏勘、以制定有效的考察计划; (6)采取灵活的野外活动形式:“野外定点,设立队
部,集中管理,分组考察”;“统一安排,分组考
(三)定量方法
(三)资源信息系统方法
(四)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思维方法
追求 类别 目标
目的
适用性
实证论 真实性 寻求资源现象与过 资源发生学,资源
方法
程及其规律的真实 地理学,资源生态
表达
学
规范论 合理性 探索资源利用过程 资源规划学,资源
方法
中的各种关系,以 经济学,资源管理
及这些关系的协调 学,资源法学,资
与调整问题
源伦理学
形式化 简明性 消除由于概念定义 资源制图学,资源
5、研究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应用。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 1、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2、理论基础
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衡原理 (2)物质循环原理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4)因地制宜原理 (5)自然节律原理 (6)生态平衡原理 (7)林德曼定律原理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 (9)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