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方形为主,主体部分通常两层或三层。
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椽柱为主要构件,采用架体式结构,以横向悬挑、斜撑和竖向支撑的方式保证结构的稳定。
3.设计思想注重对称和谐,建筑布局一般遵循“中轴线”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对称布置,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和合理分割。
二、建筑材料特征:1.木材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楠木、松木等质地坚硬、耐久性好的木材。
2.在木构件上常采用雕刻工艺,注重木构件的装饰效果。
雕刻多运用吉祥纹饰、花鸟纹饰和龙凤纹饰等,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
三、建筑风格特征:1.建筑形式具有古拙和庄重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大致可以分为檐屋、斗拱、庑殿等多种风格。
2.建筑屋顶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或单檐歇山顶形式,顶部常装饰有特色的螺饰、饰物和动物雕塑,使建筑造型更加独特。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常常融入道教、佛教和儒教思想,注重营造宗教性的氛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表现特征:1.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强调空间感和立体感,注重层次感的表现。
多采用多层悬挑和刻有纹饰的木柱进行空间的分割和划分。
2.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花纹、图案和镂空等装饰方式,注重装饰的细腻和工艺的精湛。
3.在颜色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亮丽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合理、雕刻精细和布局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长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 衣
• 鸱尾:正脊两段的构件, 鸱尾: 后代一般称为鸱尾.有 说法起源于汉代.北魏 云岗石窟九窟造型清晰. 鸱尾的形状,在中唐开 始发生变化,前端改为 兽首,张口吞脊,已经 由"尾"变为"吻 ", 这种式样习惯上称为鸱 吻.(高宽比例约为十 比五)
青 衣
龙吻:鸱吻的发展形式是龙吻,也就是 龙吻 龙型的鸱吻,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 爪抓住尾尖,留出一个空洞(高宽比 例约为十比八) 龙吻在金、元尚未普遍,但是已经 明显的显示出尾部上翘后卷的样式, 如永乐宫重阳殿的龙吻。 明代宫殿庙宇中的龙吻,尾部多向 后卷,背上安“箭把”、“背兽”已 经成为常见的附属构件。有些庙宇的 建筑中还加上了铁制的“拒鹊”,如 山西晋祠圣母殿的龙吻。
• 平顶 •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 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 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 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 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 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 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 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 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 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平顶 的做法是先安檩、钉椽,然后 在椽子上铺设苇草、秸秆或是 铺板等,其上再用土和草墁成 灰顶。而最为讲究的做法是用 方砖铺顶。 青
衣
• 宋代建筑由于在末跨上置 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 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 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 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
青 衣
• (3)屋脊曲线。山东 长清孝堂山郭巨祠, 正脊已有生起,但屋 架上端任是平直的。
青 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脊 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 生动。
青 衣
屋角的处理
青 衣
屋顶的种类
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 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 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 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 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 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 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第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多是采用工匠手工结构的形式,没有使用钢结构,它们主要由大木柱、横木桁架、支撑架、梁等构成,靠
巧妙的搭接和螺钉紧固,形成稳定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地震抗震能力。
第二,采用的木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材大多采用香杉木和槐木等,含木质素和挥发油的材料,经久耐用、易制作,并且具有防腐、防虫、防潮等功能,是木构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装饰外观。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多种装饰外观,以突出
古典气息。
主要包括:攒牙木刻、彩绘、穿孔雕刻、窗花、点漆、顶牆雕
刻以及木制门窗等。
第四,建筑细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
多种方式来装饰建筑细部,例如木扇阁、木刻栏杆、雕花、天平栏杆、木
雕石灰灰制、雕花条等,这些都可以使建筑更加精美,可以让整个建筑看
起来非常优美。
第五,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状况
修建沟渠;建筑城郭;修建监狱; 修筑宫室台榭-高台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最早的庭院建筑
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型(夏至商早期)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2、建筑状况 •洛阳永宁寺(北魏最大的佛寺) 永宁寺塔(最高的塔) 《洛阳伽兰记》记载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现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最早的石窟 •石刻技艺水平提高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一、隋(581-618年) 1、建设成就
兴修水利—大运河 大兴城—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宇文恺—比例尺,制作模型
2)抬梁式(叠梁式) 屋基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架梁,梁
两端承檩,层叠而上至最上层中间立脊瓜柱承脊檩。
梁柱结构体系 •室内少柱或无柱, 空间大且相对灵活。 •用材大,耗材较多。
3)井干式 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成矩形木框,层层累
叠为承重墙体。
• 耗材量大,空间受限制,封闭。
2、斗栱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1、社会背景
2、木构技术变革
草率、简洁
3、宗教建筑兴盛
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藏传佛教)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福建泉州清净寺(元代重建)
4、元大都
二、明(1368-1644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状况
宫殿 陵墓 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一、结构特点:
1.檩柱结构:古代木构建筑通常采用檩柱结构,即由平行排列的檩和
柱组成的框架,檩承载屋面的重量,柱起支撑和传递力量的作用。
2.斗拱结构: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古代木构建筑经常
使用斗拱结构。
斗拱是由曲线连接的拱形构件,可以将力量分散到支撑结
构的各个点上。
3.胞交结构:古代木构建筑采用胞交结构,即用传统的韧性连接方式
将梁柱等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二、风格特点:
1.折叠式屋顶: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通常采用折叠式结构,即将屋面
分为多个折叠部分,使整个屋顶呈多重坡度。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排水顺畅,还能增加屋顶的稳定性。
2.斜柱飞檐:为了美观和遮阳,古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通常采用斜柱飞
檐的设计。
斜柱可以让屋檐变得更加宽敞,飞檐可以防止雨水从墙壁直接
流到地面上。
三、施工工艺:
1.榫卯结构:古代木构建筑使用的一种常见连接方式是榫卯结构。
榫
是指凹槽的零件,卯是指凸槽的零件,通过不同形状的榫卯连接,在保证
稳定的同时可以简化施工过程。
2.木楔连接:古代木构建筑常常使用木楔连接方式。
木楔是将两个木材通过锤击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的木制连接件。
它可以使连接更加紧密,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以上是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些特征,它们既反映了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又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这些特点不仅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也对后世的建筑设计和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古代木构建筑是指在古代时期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在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都有出现,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寺庙和寺庙,日本的传统建筑,北欧的维京民居等等。
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重视结构的力学性能:古代木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十分注重结构的力学性能。
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古代建筑师使用木材的弯曲、拉伸和压缩性能来设计建筑的结构。
他们通过建筑材料的选择、构件的连接方式和结构的布局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神圣性和庄严感:古代木构建筑通常用于宗教和王室建筑,因此具有强烈的神圣性和庄严感。
这种建筑形式的主体结构常常采用悬挑式建筑,如悬挑式屋顶和庭院,给人一种轻盈和飘逸的感觉。
建筑内部的装饰也非常注重细节,常常有彩绘和雕刻装饰,以展现建筑的尊贵和庄严。
3.丰富的造型和装饰:古代木构建筑的造型和装饰非常丰富多样。
建筑的外观常常采用对称结构和曲线线条,通过使用斗拱、榫卯结构和屋檐装饰等来增加建筑的立体感和美感。
建筑内部的装饰则常常使用木雕、石雕、壁画和彩绘等来展现艺术和文化的价值。
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古代木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古代建筑师常常选择当地的优质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如檀木、柏木、松木等。
这些木材既耐久又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减少了对其他材料的依赖。
5.环保和可持续性: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古代建筑师通过合理利用木材的寿命和回收再利用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此外,木材具有吸湿、保温和隔音等性能,能够提供一个舒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总之,古代木构建筑具有力学性能、神圣和庄严感、丰富的装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保可持续等特征。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也展示了古代人类对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尊重。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1.木料选材精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但主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柏木、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耐久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主要构件包括梁、柱、楼板等。
梁柱采用竖向的框架结构,榫卯结合,通过雕凿和组合装配的方式将构件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3.利用规律的叠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利用规律的叠加,通过梁柱叠加的方式形成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大型宫殿建筑常常采用多层的梁柱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来形成庞大而庄严的气势。
4.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巧妙的结构设计著称,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例如,多数建筑采用了互相牵制的榫卯结构,让各个构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5.注重对称和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以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6.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
一般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混合形式的顶部结构,屋顶线条流畅自然,形状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
同时,屋顶上安装的彩画、彩檐等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7.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使用材料:古代中国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作为构造材料。
中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常见的木材有楠木、松木、柚木等。
2. 拼接方式: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多采用卯榫结构,即利用榫卯组合使构件连接紧固。
卯榫结构能够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
3. 结构稳定:古代中国木构建筑通常采用悬臂结构或梁架结构。
悬臂结构将重力加载到墙体上,可以减小墙体和柱子的跨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梁架结构利用梁和柱组成稳定的骨架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建筑。
4. 工艺精细:古代中国木构建筑注重工艺细节,以保证结构的牢固和美观。
常见的工艺包括斗拱、雕刻、画栋等,可以增加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5. 火灾风险:由于木材容易燃烧,古代中国木构建筑
在火灾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防止火灾,古代中国建筑通常采用石材作为基座,用砖砌筑墙体,或者采用水为建筑供应。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
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 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的用天然石块作 成不规则的形状。
– 2、坡道;
• 慢道(礓碴)——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
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 辇道(御路)——坡度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 水浪,其实用功能被装饰化所替代。
宋元时期砌成
象 逐层内凹的形 眼 状,明代以后
则用平砌。
踏步两边,由阶台至地上斜 置之石
中国古代建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祥部演变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一、台基 二、踏道
– 1、阶级形踏步;
•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建筑中已经使用,
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 后来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
址中使用土坯; • 在踏垛两边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
的画像砖;
单勾阑与重台勾阑;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 瓜楞;
柱头式样有莲花、狮子、卷云、 盘龙等;
(1)两望柱间只 用一块阑板;
(2)阑板全部用 单勾栏形式
(3)望柱头变化 很多,柱身相对缩 短;
(4)栏杆结束处 都用抱鼓石;
(5)阑版用整石 凿成,以榫嵌插在 望柱和地木伏内。
(5)阑板装饰极 少用人物或花草, 大多素平或仅雕刻 简单的海棠纹样。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三)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第三节 屋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种类
(一)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四)硬山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清式屋面铺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三节 台基
一、台基的作用和形制
1、作用:传力、防潮、美观 2、形制
– 普通台基 –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用于高级建筑(庙宇、宫殿、塔幢等)。
二、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
第四节 屋顶
一、屋顶的类别、形态和作用
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 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用于皇
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
平面有方形、圆形、三角、五角、八角、十而角等,一般以 单檐居多。
皇穹宇 祈年殿
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
平顶:多用于华北、西北、
西藏等降雨量较少的地区。
四周加短檐称为lu顶。
二、屋顶的构架做法
(一)屋面曲线:包括檐口、屋脊、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唐代建筑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元代以后恢复平直,仅在屋角 才有起翘。
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 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单檐庑殿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
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 脊殿。
实例: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 殿等。
南禅寺正殿
山西大同善化寺 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 脊殿。 “抱厦”、“十字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 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七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单体建筑平面
开间:两檐柱之间的
距离叫开间。
各开间之和叫通面 阔。
开间多用奇数,民间常用3、5开间, 官署、宫殿用5、7开间,特别隆重的 用9开间。11开间建筑有故宫太和殿、 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各开间距离有相同的、有不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三、枋
(一).额枋
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 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宋代称为阑额。有 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在清代叫做大额枋,下面的叫 做小额枋(宋代称为由额)。两者之间用垫板(宋 代称为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做内额,使 用在柱脚的叫做地袱。
唐代阑额断面高宽比约为2:1,侧面略呈曲线,叫 做“琴面”;阑额在角柱处不出头。辽代阑额大致 如唐,但角柱处出头并做垂直切割。宋金阑额断面 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峰或近似后代霸王拳的式 样。明清额枋断面1:1,出头大多用霸王拳。
斗拱的组成
(二)拱,翘 拱:略似弓形,位置于建筑表面平行的构件。 翘:形式与拱近似,方向与拱成正交的构件。
昂: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 起杠杆作用。
拱的名称依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跳头上第 一层横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 叫做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 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 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 (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 慢拱)。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一、前言
1、开间: 我国木建筑正面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又叫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各开间之间的距离,自商代到战国时代的遗迹多 在3米左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唐代的宫殿庙宇 以5米居多,宋代以后扩大到7,8米,清朝的太和殿 明间面阔到了10米,最大的是明长陵棱恩殿的明间面 阔为10.34米。
单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如山西
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
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如西安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清);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
山门(辽)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面图
多位于斗拱的前后中线处,向前后纵 向伸出以贯穿斗拱的里外挑,前端呈尖斜 状,且伸出相对较长。昂本身可分为,昂 嘴,昂尾,昂面,昂背等几个部分,这几 个部分构成了一根完整的昂。
根据昂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形态可分为, 飞昂,斜昂,上昂,下昂,插昂等。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 (宋代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 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 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九 踩(七铺作)。
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 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山柱(山墙正中的, 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 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童柱(在梁上, 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等。
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透视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内外柱的高度差别
古代建筑内外柱的高度有等高的,也 有不等高的:
•如佛光寺大殿,内外柱等高,柱径也基本一致; •而宋代建筑的两种做法都有。
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的大 小来选择长度荷柱径不等的柱子,在结构 上是合理的,在结构上是进步的
柱的“生起”与“侧脚”
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现出缓 和的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 定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也 就是五开间角柱比当心间柱高4寸,七开间高6寸,十 三开间高1尺2寸。这种做法多见于唐,宋,辽,金。 元,明,清已经不用。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 圣殿,面阔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 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
一般应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图
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平面图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 上的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位于横拱两端上的叫做“三才升”(宋称“散 斗”);
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做“槽升 子”(宋称“齐心斗”)
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4面 和2面之分;坐斗正面的槽口叫做:斗口,在清代 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设出跳数为N,踩数为2N+1,铺作数为N+3。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1)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 ;
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 中也不少,而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 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 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种类 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 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 直线,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 平盘式的,有槽口式的。这些斗表明当 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 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 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用。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 梭柱
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 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柱子断 面圆形,上段较缓,下段较竣。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寺大 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宋代《营造法式》有关于梭柱的具体做法,规 定将柱身依照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 下两段平直。
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
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
斗拱向内承托藻井3
斗拱承托出檐1
斗拱承托出檐2
斗拱承托出檐3
斗拱承托出檐4
斗拱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斗拱的组成
斗拱 顾名思义,是由“斗”
与“拱”组成。“斗的形 状象一个盛米的斗;而拱 的形状象一张挽起的弓”。
斗拱的形状
斗拱的组成
(一)斗,升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叫做“坐斗”(又叫“大 斗”,宋称“栌斗”);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清代,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镏金
斗拱的形式,原来斜昂的作用丧失殆尽。
额枋
大小额枋
泰安岱庙额枋1
故宫午门阙亭局部——霸王拳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2
(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
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
逐渐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
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
割或雕刻海棠花纹。
平板枋1
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小型建筑用不着,等闲建筑不能用”
是重要建筑物尺度衡量的标准。
“斗拱是整栋建筑物重复的最多的构件,历来都被用做计 算物料及工程体积的参考基数。到了宋代就正式称为建筑 的基本模数,令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 的国家。”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剖面图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剖面图
平面柱网
移柱法: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 称为移柱法,如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 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动一椽长度;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方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金代所建的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只用内柱2根;
宋代是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通进深的,若进深有四椽, 则称为四架椽屋。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的 递减或者不规则排列的。
进深(通进深)示意图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二. 柱. 柱的分类
1. 柱的分类
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 按照结构所处的部位可以分为檐柱(檐下最外一列
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汉代建筑中没有发现此构件; 唐佛光寺大殿的柱头斗拱上的批竹昂使现在已知的最早形象,
它的后尾延伸到天花之上的草袱下,但补间铺作尚未使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