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x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在这次“测量物质密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对密度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得比较扎实,这为后续的实验和分析打下了良好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密度的未来应用或测量方法的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密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学生应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利用课堂上或课后时间向教师请教,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建议学生将拓展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整理成学习笔记,与同学分享,促进交流与合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拓展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反馈,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密度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案例分析等。
强调密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密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密度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木头、石头、水、金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密度的存在。
简短介绍密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1、测量的原理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1)怎样选择量筒?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
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熟悉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章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识天平的调整和使用,能较娴熟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娴熟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仔细按规章做好试验,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试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章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章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外形不规章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展新课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叙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看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看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争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渐渐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物质的密度》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测量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测量误差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密度计、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铝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
(2)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教师进行实验验证。
2. 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概念。
(2)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介绍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定物体的密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值。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教师点评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计算公式:ρ = m/V(3)实验测量方法: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简述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值。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吴文辉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五、教学准备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多媒体课件六、教法与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石,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1、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出示一块不规则的石块,问:要测这是快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分析总结:由公式ρ=m/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质量可用天平测量,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的量筒来测量。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密度》的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操作技巧。
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天平、砝码、量筒、水、不同密度的物质(如石块、木块、金属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其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a. 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密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
a. 体积为2cm³的金属块,质量为20g。
b. 体积为500cm³的水,质量为1kg。
2. 答案:a. 密度ρ = 10g/cm³。
b. 密度ρ = 2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密度计算是否准确。
2. 拓展延伸:了解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体积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完整版)《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型新课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知识的体积。
教技能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学过程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方法目的方法。
情感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标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态度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量筒(或量杯)、石块、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或玻璃杯)、清水、多媒体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 得出若测ρ就先测回顾密回顾上节课密度m和 V 再算出。
度的概的知识,请同学们叙述学生回答: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念,围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积,密度可得。
绕问题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
进行思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考、讨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论,体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现物理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从生活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中来。
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
回顾上节课如何学生回答:不能,不规则石块、盐水的体积不能用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的密度。
来测量,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播放课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使学生一、量筒的使用:知道本(一)观察量筒归纳量节知识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的原用方法。
理,(二)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 1)单位 ml( 2)最大量程进一步(1)、如何测固体(石100ml ,最小分度值为 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熟悉测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量工具回答)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测量物质的密度》。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密度公式:ρ = m/V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质量m。
2.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V。
3. 计算密度ρ = m/V。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铜的质量和体积,求铜的密度。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铜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得出。
2. 题目:比较水和酒精的密度大小。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学会用悬浮法和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3.锻炼学生观察、测量、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密度•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计算方法:ρ= m/V,其中m为物质质量,V为物质体积,密度的单位为kg/m³。
2. 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悬浮法:将物体悬挂于秤盘上的绳子下方,通过在水中比重的原理,求出物体密度;•比重法:先测出水的密度,再将物质放在水中,利用物质的浮力和比重的关系来求得物质的密度。
3. 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种类;•可以用来计算物质的质量;•可以用来制定合理配方。
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解释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悬浮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悬浮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悬浮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3. 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比重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比重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4. 密度的应用1.通过实例演示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工业等;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5. 总结复习1.教师将本节课时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2.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提问;3.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
四、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2.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成果,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收集学生的调研报告及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五、教学资源1.密度的教学视频;2.密度的实验设备和材料;3.密度的教学课件。
六、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明确物质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两种常用测量方法的过程和步骤。
同时,教学设计还增加了密度的应用教学环节,通过真实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探索新的探究方向。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利用滴管、天平等仪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和方法;3.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三、教学过程1. 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rho = \\frac{m}{V}$。
其中,$\\rho$是密度,单位为kg/m3;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V 是物质的体积,单位为m3。
3.密度的量纲:ML−3。
2. 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和方法1.仪器:1.滴管;2.天平;3.尺子等线性测量仪器。
2.方法:1.利用滴管将溶液滴入烧杯中,通过天平称量烧杯和溶液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内液面高度,求得溶液的密度;2.利用称重法测量物体重量和体积,求得物体密度。
3. 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1.实验流程:1.先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宽和高,求出物体的体积;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按照密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实验注意点:1.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保证实验用具的清洁和无影响实验的残留物;3.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通过实验成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检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3.通过导入、示范、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密度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测量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化学实验和生产过程。
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导入、示范、互动、参与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从实习中认识和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仪器。
同时,本设计还加强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讲解,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达到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型新课教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学知识的体积。
目技能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标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方法的方法。
情感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态度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量筒(或量杯)、石块、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或玻璃杯)、清水、多媒体演示课件。
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 得出若测ρ就先测回顾密回顾上节课密度m和 V 再算出。
度的概的知识,请同学们叙述学生回答: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念,围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积,密度可得。
绕问题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
学生回答:不能,不规则石块、盐水的体积不能用刻度尺进行思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来测量,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考、讨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 1)单位 ml( 2)最大量程论,体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100ml ,最小分度值为 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现物理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从生活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中来。
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使学生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进行测量。
知道本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学生动手操作:节知识密度。
回顾上节课如何石块的体积:V V2V1的原测量规则物体的密度。
理,(播放课件)进一步提出问题:熟悉测如何测量任意形状量工具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使用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方法,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培养学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生观察水的密度呢?能力,合作探究:总结能一、量筒的使用:力,从(一)观察量筒归纳量实际操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作中总用方法。
结量筒(二)使用方法:的使用(1)、如何测固体(石方法。
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培养学回答)生的转(教师引导学生一块化思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想,引的方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学会使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用量筒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测量固入适量的水 ( 以待测体体的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积。
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图形可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以使学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生有一为准 ) ,读出此时量筒直观的中水的体积 V1;将不规感觉,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便于学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生理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解。
V 。
V 与 V 的差值就是221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 2)探究怎样用量筒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 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
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 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 V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分组实验: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学生自【测量形状不规则小骤的顺序。
主设计石块密度】(播放课件)设计测量石块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测量小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石块密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 .度的实录表格。
重点引导学生回答:验方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乙的方案更好, 因为甲的方案在操作时, 将盐水全部案。
进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时, 烧杯中剩有少量盐水, 会产生误差 ,行实验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乙的方案则可以避免这种误差。
与收集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有学生分组进行试验:五组按甲方按、五组按乙方按。
数据。
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问题引整。
各组交流,互相补充,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入,拓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设计测量盐水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展学生据,然后进行讨论;的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体路。
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测量盐水的密度】设计问题:(播放课件)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 : 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 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 , 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 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 : 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 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 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方案甲:测定物质密度的是常规测量方案空玻璃杯质量m1评估交烧流,提杯出新问题,教和量师注重营造宽杯筒松和谐的课堂烧杯盐气氛,内中在这种和盐水完全自剩量筒中盐水盐由的环水的的境中,余质量水学生的质量密思维更盐的活跃,(g)度视野更水体开阔。
的积使学生把知识质纳入知识系量统。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盐水的体积V盐水的质量为 m = m2-m1盐水的体积为V盐水的密度为: ρ盐水 = m2-m1 )/V方案已:测定物质密度 的特殊测量方案玻璃杯和盐水总质量 m 1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 2 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 量为 m=m 1-m 2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 积为 V盐水的密度为: ρ 盐水 = (m-m )/V12知识拓展:(播放课件) 学生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让学生 1、等体积法测定小石 石块排开水的质量 m=m 1-m 2更深刻 块的密度。
石块的体积等于被其排开的水的体积, 的领会即 V 石=V 排水 =m/ρ 水 =(m 1-m 2)/ ρ 水密度公石 块 质 量 m 0 石块的密度为 ρ 石块 =[m 0/(m 1-m 2)] ρ 水式:m V杯和满水 质 量 m 1杯和剩余水总质量 m 2知识拓展:(播放课件) 学生计算出盐水的密度:2、等体积法测定盐水 盐水的质量为 m =m - m盐水 2的密度与盐水等体积水的质量m = m - m水1体积为 V 盐水 =V 水=(m 1 - m 0 )/ ρ 水盐水的密度为ρ盐水 =[ ( m2 - m 0) /(m 1 - m 0 )] ρ水空杯 m0杯和满水 m1杯和满盐水 m2思考题: 1、某同学做学生讨论:“用天平和量筒测盐盐水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m盐水 =m水 = ρ水 V 水水密度” 的实验时,所盐水的密度ρ盐水 = m 盐水 / ρ盐水 =ρ水 V 水 /V 盐水用的器材有天平、量筒、盐水、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
实验中发现没有砝码,实验仍要进行下去,你能帮他测出盐水的质量从而测出盐水的密度吗?(播放课件)思考题: 2、某同学做“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有天平、量学生讨论筒、小石块、两个完全小石块的质量等于水质量m石 = m 水 = ρ水 V 水相同的烧杯、水。
实验小石块的密度ρ石 = m 石 / ρ石 = ρ水 V 水 /V 石中发现没有砝码,实验仍要进行下去,你能帮他测出小石块的质量从而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吗?(播放课件)总结规律:此类实验由于没有砝码或砝码磨损,所以不能直接测质量 , 只能借助于等质量来进行等量代换,这种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称之为等质量法。
往往借助于水的密度已知来进行 . 凡此种情况下测小石块,小金属块,豆油 , 菜油,牛奶的密度等等,测量方法都是如此。
让学生会用等质量法求物体的密度。
通过问题探究、寻求方法,告诉我们要学会学习,克服只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记忆轻能力的弊端,有关典型问题思考和解决、关键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尤其如此,通过我们实践活动,自课堂小结:1、测量密度的原理2、量筒的使用3、测量固体的密度4、测量液体的密度5、掌握等积法、等质量法测物体的密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估测一块橡皮泥的课后思考密度 ,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导出用所测量的量表示的橡皮泥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测量物质的密度1、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m2、实验原理:V板书设计3、量筒的使用4、测量小石块、盐水的密度。
5、用等积法、等质量法测小石块、盐水的密度。
6、课堂小结1、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实验器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情况完成多个实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实验改为开放性设计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自主探究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教学反思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2、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性;从多种器材中选择器材设计实验,体现主体性。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密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