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

合集下载

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发展简史(四)

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发展简史(四)

势 。1 8 9 3年 波斯 普 尼 曾再 度 集 中
西方 学者认 为 , 从 经 济地 质 学 早使 用岩石 显微 镜 来研 究结 晶岩 ,
在 矿 床 与 火 成 岩 密 切 相 关 的 论 题 过渡 到矿床 地质 学 , 从 描述 阶段 演 并 定 量 解 释 了 一 些 复 杂 的 地 质 现
大 气水下渗加 热再上 升 成矿 理论 , 影 响很 大 。这些 史料反 映 出 系统逐 步 完善 , 加 之 测试 分析 方 法 点 :“ , 他 认 为 :岩 浆 水 在 成 矿 中 这 一 时 期 矿 床 学 的理 论 基 础 ( 原 的进 步 , 有条件认 识 到矿床 的时 空 理 论 ” 大 多数 矿床是 借 助地 表 理、 原 则及 其 方 法 论 ) 似 乎 还 不 够 分 布 与 构 造 之 间 的 制 约 关 系 , 得 以 作 用较 小, 迁移 和沉 积 水产 生的 , 地表 水向 下渗入 地球 深 成熟, 虽然总结 了相 当有成 效 的矿 探 索成矿 元素 的 来源 、 使金 属从 岩石 中溶 解 床 实例 , 但 作 为 一 门独 立 学 科 , 有 作 用 ,加 深 了对 成 矿 机 制 的 了 解 , 部 变成热 水 , 然后 上升 、 在 裂 隙或 孔 洞 中 些立论 还 比较 薄弱 , 特 别是 流行 的 并使 矿床 学 作 为 一 个 门独 立 学 科 出来 , 沉积 。这 一 理 论 有 力 地 支 持 了 比 理 论 与 学说 , 还 未得 到更 多 学者 的 的逻辑理 论 条件 已趋 向 于成 熟 。


如 与 火 山 活 动 有 关 的 中 深 成 影 响 , 他 曾提 出过 金 属 矿 床 是 接 触 两 大 因 素 :一 是 北 美 学 派 , 它 以 组 合 .

成矿理论

成矿理论

• 对包裹体进行分析,研究成矿温度、压力、
pH、Eh以及含矿流体成分等。
• 用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确定成矿时代、成矿 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 对有关成矿、成岩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 ③ 综合分析
• 在野外和实验室工作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 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编制综合性的图件和 专题性图件,如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构造裂 隙系统图、岩浆岩及岩相图、围岩蚀变图,成矿 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图(不同成因的矿床需编制 的图件不一样),以及各种辅助图件,总结矿床 成因、矿床和矿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 工作提出建议。
• 2)成矿理论研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的进展
• 测年、测温、测成分手段;观测范围:陆-海;地表-地壳- 地幔-地核;方法:物-化-遥
• 实验 观察 分析
• 3)成矿理论研究思路方面的进展 • 水火之争 同生与后生之争 (人类的总体认识水平有关)
5、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
• 翟裕生(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2000)
• 如沉积成矿理论,变质成矿理论,热水沉积成矿 理论,火山成矿理论等
• 3)对特殊的地质环境、某一时期所形成的矿 床组合、形成分布规律的总结--成矿系列理 论
• 翟裕生关于成矿系列的概念:矿床成矿系列是 指在一定地质单元内的某一地质发展时期,与 一定地质作用有关的不同地质演化阶段,相应 地在不同地质部位形成的,但有规律分布的,相 互间有成因联系的不同矿种、矿床类型的一组 矿床或矿群.
• ② 室内研究
• 用反光和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研究透明与 不透明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生成顺序 和形成方式(如草莓状黄铁矿)。
• 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发射和原子吸收光 谱、X光荧光分析、中子活化、电子探针和 离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 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一、成矿预测基本理论1.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类比理论是指在相似的地质环境下,应该有相似的矿床产出,如一定种类的矿床及其共生组合特征,在相同的地区范围内应该有相似的矿产资源量。

依据于这一理论,在进行矿产资源评价时,就可以运用研究程度较高、地质资料丰富的矿床所取得的有关认识去推测研究程度较低、地质资料比较有限的同类矿床的成矿前景和可能的资源量等。

2.求异理论求异理论是相对于人们熟知的相似类比理论而提出,其主要是指一些新类型、特殊类型或超规模(巨型、超大型)的矿床皆产于特殊的地质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具有与周围地质环境截然不同的地质结构和要素,构成所谓的地质异常。

在找矿评价中,从总结、研究和探求地质异常入手,进而进行成矿可能性分析。

求异理论强调的是地质体(地质环境)的不同之处对成矿的影响及作用,它对于找寻评价新类型、特殊类型、超大型的矿床具有特殊的指导作用,而相似类比理论只能指导人们进行已熟知的同类型矿床的找寻评价工作。

3.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定量组合控矿理论是指成矿不是由单一因素,也不是由任意几个因素的组合完成的,而是由必要和充分的因素的耦合而完成的,但这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的组合对于矿产勘查工作者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找矿成功概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查明控矿的定量组合因素。

在进行某一地区或某一矿区的成矿前景或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时,按照定量组合控矿理论,首先应全面地分析有关控矿地质因素并掌握这些因素对成矿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尽可能定量地研究控矿因素组合,而不是仅限于定性分析和判断。

在地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些地区成矿,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无矿,这是因为相似的地质条件并不一定是成矿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说,一个地区成矿概率的大小与成矿的有利因素的种类及其耦合有关。

“定量”是任何一门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及基本要求。

按照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在进行矿产预测时应该充分提取、构置、优化各种控矿要素及各种信息,并采用一定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的定量处理,定量地把握各种因素在成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性质、参与程度等,以提高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探讨
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以下是对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的一些基本探讨:
一、铀成矿理论
1. 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铀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形成铀矿床。

铀成矿需要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如适当的温度、压力、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2. 铀成矿的地质条件:铀矿床通常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如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等。

这些岩石中的铀含量较高,且易于被还原成可溶性的铀化合物。

3. 铀成矿的物理化学过程:铀成矿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如铀的溶解、迁移、沉淀等。

这些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二、找矿方法
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区域的地质背景、岩石类型、构造特征等,为寻找铀矿床提供线索。

2. 地球化学测量:利用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测定岩石中的铀含量,判断是否有铀矿床存在。

3. 地球物理测量:通过地球物理测量技术,如重力测量、磁法测量等,可以发现地下隐伏的铀矿床。

4.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成像和分析,可以发现与铀矿床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异常。

5. 探矿工程:通过探矿工程,如钻探、坑探等,可以直接揭露地下矿体,确定铀矿床的规模和品位。

总之,铀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铀成矿理论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找矿方法也将更加高效和准确。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一、内容概述从70年代起,国家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地质调查、资源评价与科学研究计划。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及相关单位历经40余载的青藏高原及邻区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相继完成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地质-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图件编制系列成果。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厘定青藏高原存在21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岛弧和盆地,通过与东南亚弧盆系基本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国内外长期基于5条缝合带和冈瓦纳大陆裂离的地体拼贴“传送带”构造模式、动力学机制进行了重大修改,原创性地提出“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将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

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是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的标志,多岛弧盆系中弧后或弧间洋盆消减、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并最终转化为造山系,弧后或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盆-山转换的重要标志。

二、应用实例1.依据“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论”的理论认识,以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提供的最新建造类型、岩浆岩构造组合、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为基础,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方案及理论体系,重建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

以板块构造、地质演化历史发展阶段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理论及盆山转换为指导,以大地构造相分析为主线,以沉积相、古地理要素为载体和优势相方法,提出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为特提斯大洋主俯冲带,北部的陆缘系统包括早古生代秦祁昆弧盆系、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羌塘-三江弧盆系,南部陆缘系统为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盆系的“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特提斯形成演化模式,为青藏高原成矿带的精细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青藏高原正在开展的7个国家级成矿区带的规划部署、勘查评价提供了科学支撑。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与成矿理论进展成矿理论是研究矿床形成和矿床富集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地质学和矿产勘查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成矿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成矿理论则是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矿床形成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

传统成矿理论的发展传统成矿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前半叶建立起来的成矿学理论体系,如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作用等理论。

这些理论为矿床预测和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矿床类型,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创新现代成矿理论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矿床形成机制和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包括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手段为矿床研究和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使成矿理论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现代成矿理论的关键内容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了不同岩石和矿物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同位素地球化学则通过同位素比值研究了矿床形成过程中不同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2.矿床成因模型:现代成矿理论在矿床成因模型研究中,结合了多种成矿作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多种矿床成因模型。

3.矿床勘查技术: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了多种矿床勘查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勘查等技术手段,使矿床勘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4.矿床资源评价:现代成矿理论还包括了对矿床资源评价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矿床勘查和资源评价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通过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6.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6.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经缓慢扩张形成的红海 海渊,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和含金属热卤水(Bischoff, 1969)震动了整个地学界,激起了人们对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的 极大兴趣。自20世纪}0年代发现红海海底硫化物矿床以来,目前勘 查表明,红海卤水池含金属沉积物,是己知最大的现代海底硫化物 矿床。其中,亚特兰提斯矿床,约有1亿吨硫化物及氧化物沉积。 与此同时,在东太平洋脊沉积物中,亦发现了热水金属组分。
第六章 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一、现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与硫化物矿床 二、古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与标志特征 第二节 喷流沉积成矿地质理论 一、概述 二、二元结构 三、含矿热水喷流沉积岩系 四、管道系统 五、层状硫化物热液自交代作用 六、晚期热液活动与交代作用 七、多喷口席状-块状矿化 八、铜金矿化与组分迁移演化 第三节 喷流沉积成矿地球化学理论 一、岩石化学标志与特征 二、稀土元素 三、流体包裹体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龄
大于日本整个北鹿盆地黑矿矿床总储量(7000万t)。
矿床主要为含金属沉积物,伴有硫化物、硫酸盐、氢 氧化合物和碳酸盐,及大量热卤水,尚可见到块状硫
化物烟囱碎屑。主要矿物组合为铁蒙脱石、赤铁矿、
硫化物(闪锌矿、白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 石青、磁铁矿和富锰菱铁矿等。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第一节 古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理论
一 、 现 代 海 底 喷 流 沉 积 成 矿 作 用 与 硫 化 物 矿 床 经过对全球50000km长的大洋中脊约1%地区的详细勘查,发现了一百 余个海底金属矿床及热液区。已知的热液区,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在 那里,大多数喷出门发育在洋脊隆起的中间谷地中,热液流体直接从火 山岩(主要为玄武岩)基底中喷射出来。目前研究最多的地区,是北纬 21°N处的东太平洋隆起。其中一个典型丘堤-烟囱联合体,含有2000t 的硫化物。在东太平洋隆起13°N处,沿20km长的轴向盆地地段,已 查出80多个单独的硫化物堆积体。目前所发现的、可能也是最大的丘堤 -烟囱矿床,发育在大西洋中脊中部26°N处的TAG热液田中,一个单个 矿床,估计含有450万吨硫化物。 现代海底硫化物丘堤-烟囱矿床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关于火山成因块状硫 化物矿床成因的热液喷流沉积模型,而且为阐明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依 据。最重要的进展,还包括热液的化学和物理数据测定结果,以及根据 这些数据模拟热液系统和热液矿物的沉淀作们发明的pH及Eh传感 器,安装在海底热液喷口烟囱内,建立观测站,长期测定尚未与海水混 合的海底热液的物理化学参数及其变化。这将大大提高对海底热液成矿 理论的研究水平。

成矿动力学理论基础

成矿动力学理论基础
• 找矿勘查之必需
现代找矿勘查的成功概率并不高,每10000个勘查项目只 有1~2个最终演化成可赢利矿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 有效地提高找矿勘查的成功率,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导致矿 体形成并定位于某一位置的动力过程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 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探测技术也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了解 成矿动力学过程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发展动力学研究,才有 可能实现这一点。大气动力学对气象预报的贡献。
地质动力学 (geodynamics)
Geodynamics,国内称为地球动力学, 主要研究地球及其各圈层 的运动及其原因。这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澳大利亚地质动力学合作研究中心(Australia Geodynamics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给出的定义为,Study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 to and within bodies of ro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These ge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e tectonic and gravitational stress (which cause displacements and deformations), thermal fluxes (which cause metamorphism and melt of rock), fluid flows (which cause movement and convective circulation of mineral-laden water, hydrostatic stress and hydro-fracturing) and chemical reactions (which cause alternation, mineral solution and mineral deposition). There are strong feedback intera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hese processes.

当前我国深部找矿的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

当前我国深部找矿的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
涉 及 到 成 矿 地 质 背 景 、 床 地 质 、 矿 规 律等 方 面的 研 究 内 容 。 矿 成 针对 深 部矿勘查 巾的综合地质研究 内容 .一些 国家重视开展深部地壳演化 、 壳 幔相互作用 、 地壳结构与成分类型 、 岩浆与成矿作用 的响应 、 地壳深 部动力学特征与成矿等理论问题的研 究
受传统技术水 平所限现有的勘查技 术手段对深部矿勘查 的有效 性非常有限 . 因此利用地质成矿理论指导深部矿 勘查受 到了业 内人 士 的高度重视 。 11 . 关于对矿床形成深度和产出深度厘定 的探讨 矿床的形成深度 和产出深度是两个概念 . 能混淆 深部矿是指 不 目前埋 藏于深部 的矿床 . 但其原始形成 时并 非定形成于深部 . 因为 后期 的地壳 升降或大的构造活动都可 以使 原先形成于地表 附近 的矿 床下 降到深部 : 反之也可以使原先形成于地下深 部的矿 床上 升到浅部 或地 表 。 矿 床 的 原 始 成 矿深 度 . 即垂 向上 的 成 矿 范 匍 大小 是 一个 影 响到 深 部找矿前景大小的先天条件 这是 由于不同类 型的成矿作用的原始成 矿深度是不同的 .因而与其直接相关 的矿产资源量大小也是有差别 的 在不考虑后期改造 的前提下 . 几乎所有内生成矿作 用的成 矿深度 都比较大 . 都可以形成所谓 的深部矿床 矿床原始成矿 深度 的确定是 成矿学研究 的主要 内容之 一 一般可 以根据矿床类型来判定矿床( 或 矿化) 的原始成矿深度 . 例如与基性 、 超基性有关的岩浆矿床 以及与花 岗伟 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化 的原始成矿深度一般都 比较大 与热液 成矿作用有关的稀 有金属及多金属等矿 化由于有所谓的高 、 低 温 中、 热 液 成 矿 之 分 . 而 成 矿 深 度 范 嗣变 化 较 大 . 要 作 进 一 步 的判 定 研 因 需 究 .目前一般多采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来 确定热液矿床 的形成深 度. 通过构造校正的途径来测算具体热液矿床的成矿深度 不 同类 型矿床 目前 的产 出深度 因受 后期地质构造改造作用 的不 同而不 同 矿床 目前产出深度 的确定对深部矿勘查工作有着直接的指 导作用 . 它是当前深部矿勘查 和研究 中的热点和难点所在 , 深部矿 勘 查和研究 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 界定深部矿可能的赋存位 置。但 是 . 到 目前为止 . 深部矿产出深度 的界 定并 没有得到较好 的解决 . 关认 识 有 多 是 通过 具 体 的勘 查 工 程 实施 后 的后 验 判 定 所 得 到 有 必 要 指 出 , 深 部 矿 床 目前 产 出深 度 的界 定 将 是 今 后 相 当 长 时 期 内深 部 矿 勘 查 和 研 究 的 重 点难 题 之 一 。 1 . 2成矿系统研究现状及其在深部矿勘查中的意义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 中. 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 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 , 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 、 常系列构 成 异 的整体 . 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 自然系统 成矿系统是一种 自然历史 过程 . 绝大多数成矿系统不 能直接观察到 . 但各种信息被保存 在现存 矿床及有关的异常 中. 成矿系统研究是通过从现在的矿床特征和现存 的地 质 环 境 人 手 . 推 其原 来 的 成 矿 环 境 和 成 矿 过 程 . 强 调 把 矿 床 反 并 形 成 过 程 和 产 物 以及 形 成 后 的 改 造 过 程 作 为 一 个 必 然 的有 机 整 体 进 行分析 . 而为深部找矿的前景评价 以及深部找矿 中非常重要的矿床 从 当前 可 能产 出状 态 的 厘 定 提 供 参考 依 据 成 矿 系 统 一 词 自提 出 以 来 . 众 多 学 者 就成 矿 系 统 开 展 了 系 统 的研 究 并 取 得 了 大 量 的研 究 成 果 13 二矿化富集带研究现状及其在深部矿勘查 中的意义 -第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所谓的第二矿化富集带 尚无 明确的定义 按 笔者的理解 . 所谓 的“ 第二矿化富集带 ” 应是指在 已知矿集区 的深部或 已知矿 区深部的新 的矿化 富集 空间 . 其与上部矿化 富集带 . 即第一矿 化富集带之间由所谓的无矿f 或贫矿1 带所分隔 腾吉文称 之为“ 第二成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

能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热动力,又能为成矿所需要的物
理化学过程提供温度条件。这一点在热液矿床成矿中尤为
重要。
四、 沉积条件
沉积条件对于沉积矿床的形成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广阔的沉积盆地中通过沉积作用可形成煤、铁、锰、
第 磷、盐类等矿床。不整合所代表的古侵蚀面,是聚集残 一 余矿床和砂矿的有利部位。 节 不同地质时期沉积环境和条件不同,可能形成不同种类
控 矿
造总和。矿床构造是指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的

地质构造因素总和。研究矿田、矿床构造对找矿、勘探
件 和采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控制矿床和矿体的构造类型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①
褶皱构造;②断裂构造;③侵入体内部构造(流动构造、
原生破裂构造及隐爆角砾岩筒);④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
触带构造;⑤火山构造(环状及放射状构造、爆发角砾
控 成矿也有影响,一般在深成部位易形成云英岩型矿床;在
矿 条 件
中深部位易形成矽卡岩型、绢英岩型矿床;在浅成和近地 表条件下,易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岩浆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成矿提供热源条件。深部异
常热源(岩浆)的存在是形成热液矿床、热水喷流沉积矿
床、部分沉积-热液叠加改造矿床的重要条件。岩浆热源既
二 它是把过去分别按时间和空间两向展布的研究成矿规律的概念变为成矿
节 是随时间推移促成空间的形成,即随时间的演化才出现一定时间的空间
成 矿 规 律
客观存在。由于地壳形成的各个时期地球层圈结构及其分布状态、物质 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都是不同的,因此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构造背景 下形成的矿床的专属性也是自然的。从成矿时间演化认识空间规律,给 空间赋以年代鉴证,即建立成矿年代省和成矿年代区,并根据其持续时 间长短的跨度划分出成矿时限(成矿期),为成矿规律及评价区域成矿

金矿成矿预测理论概述

金矿成矿预测理论概述

金矿成矿预测理论概述一、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类比理论是成矿预测的重要理论之一,由赵鹏大院士提出,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产出一定类型的矿床,相似地质条件下赋存有相似的矿床,同类矿床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与已知矿床的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段)可以认为是成矿远景区或圈定为找矿靶区。

其内涵是:1、在相似的地质环境下,应该有相似的成矿系列或矿床产出;2、在相同的(足够大)地壳体积内应有等同或相似的矿产资源量。

运用这一理论可以预测和寻找类似的矿床,但局限性很大,对新类型矿床的预测和寻找没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不能发现那些有点型分布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和难识别的矿床。

目前应用相似类比理论提交的成矿预测成果,特别是大比例尺的预测成果,多是在定的风险度前提下的定性预测成果。

利用相似类比理论进行成矿预测,首先应总结出区域成矿的相似条件,然后在相似条件下,找出有矿段和无矿段成矿地质条件的差异,进而确定出成矿有利空间和区段。

这是利用相似类比理论成功成矿预测的关键。

二、地质异常理论20 世纪90年代以来,赵鹏大院士等提出的地质异常致矿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主要内容是:地质异常反映的是在成分结构、构造或成因序次上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或地质组合是与周围总体地质特征极不相同的地区,在大比例尺中系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类异常的综合。

按分布范围的大小,地质异常分成’级:全球性地质异常、区域性地质异常、局部性地质异常、小型地质异常和显微地质异常等。

地质异常理论以特定的地质体为对象,对各种信息标志进行分析、解剖,并据此预测和发现与已知矿床类型不同的新类型矿床和规模更大的矿床。

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成矿系列是由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亦就是在形成各特定的地质环境过程中形成的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

其涵义为:在一定地质构造单元和一定地质构造运动阶段内与一定地质作用有关形成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各矿种、各种因类型及在不同地质位置产出的矿床组合。

硬玉成矿理论综述

硬玉成矿理论综述

硬玉成矿理论综述黄文清【摘要】翡翠作为一种稀缺的宝石资源,近年来价格一路飙升,对翡翠成矿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升温.本文简述了作为宝石级翡翠的主要产地--缅甸的硬玉矿床地质概况,综述了硬玉的四类成矿理论,包括岩浆成因、变质成因、双交代成因和交代成因,认为硬玉由硅酸盐熔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结晶而成的观点比较科学合理.该岩浆成因理论根据硬玉的结构、包裹体、矿物组合、以及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推断出硬玉岩是岩浆在结晶压力低限为p>1.5GPa,温度变化范围在650~800℃之间的温压条件下形成的.本文对熔体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硅酸盐熔体可能与变质深熔的成岩成矿作用有关.% As a rare gemstone resource, jadeite has seen a rapid rise in price in recent years, resulting in warming study on jadeite form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summarize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jadeite deposits in Burma, the major production area of gemstone-grade jadeite, introduced four theories on jadeite formation such as magmatic origin, meta-morphic origin, double-metasomatic origin and metasomatic origin, and thought it more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e that jadeite had been directly crystallized from silicate melt under high-T and high-P conditions. Based on its texture, inclu-sion, mineral assemblage and T-P conditions at formation, jadeitite was thought to have been formed from magma by crystallization at the lower pressure limit of P>1.5GPa and temperature range of 650 to 800℃.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ource of the melt and argued that the silicate melt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of meta-morphic anatexis.【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278-280)【关键词】硬玉;成矿理论;熔体;变质深熔;综述【作者】黄文清【作者单位】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江苏南京 2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8.494;P619.2850 前言翡翠,其主要组成矿物为硬玉(NaAlSi2 O6 ),硬玉属于单斜晶系,辉石族。

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模型模式预测理论
国内外已报道了大量运用矿床模型指导找 矿获得成功的事例。 如应用斑岩矿床模型发现的广东银岩锡 矿床,利用卡林型金矿床模型评价的黔西 南金矿床,运用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模型评价的阿舍勒铜矿床,以及在世界范 围内运用斑岩铜矿床与板块构造运动关系 模型发现的许多斑岩铜矿床等等。(埃达 克岩问题、浅成低温高硫低硫、造山型
现代成矿预测的研究趋势
矿产预测研究领域向海区、深水、深层开拓
预测研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和 边远地区转移 预测研究矿种以油气、贵金属、有色金属和 金刚石为主 重视采、选、冶难度较大的资源和非常规资 源找寻 预测研究对象更注重高品位矿床和大型、超 大型矿床
研究领域向海区、深水、深层开拓
现代成矿预测的特点与准则
综合预测评价准则:从潜在矿床本身来讲,对矿床自 身作综合评价;对预测和找矿来讲,要使用综合技术 方法评价。 该准则强调使用最少的方法技术手段和最 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益,进行预测和发现矿床。
矿床综合评价:①共生矿床的共生同体和共生异体的 预测评价;②伴生元素的预测评价;③预测区范围内 除导向矿种以外矿产的预测评价。 综合方法评价:①预测工作中使用地、物、化、遥感 的综合技术,预测潜在矿床;②找矿过程中使用地、 物、化、航卫的综合方法发现矿床,并要指明使用的 方法种类、方法配置和方法使用时的先后次序。
提纲

现代成矿预测的特点与准则 区域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深部矿体预测理论与方法
区域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指导现代成矿预测常用的理论 相似类比预测理论 模型模式预测理论 成矿系列预测理论 成矿系统预测理论 地质异常预测理论 超大型矿床勘查理论
相似类比预测理论
相似类比理论是成矿预测的重要理论之一, 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产出一定 类型的矿床,相似地质条件下赋存有相似的 矿床,同类矿床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与已知 矿床的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段)可以确定为 成矿远景区或圈定为找矿靶区。 其内涵是:①在相似的地质环境下,应该有 相似的成矿系列或矿床产出;②在相同的 (足够大)地壳体积内应有等同或相似的矿产 资源量。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相似类比理论。

相似类比理论赖以提出的假设前提是在相似地质环境下,应该有相似的成矿系列和矿床产出;相同的(足够大)地区范围内应该有相似的矿产资源量。

根据这一理论,建立矿床模型以指导预测就成为首要的工作。

这也是进行地质类比的基本工具。

矿床模型是对矿床所处三维地质环境的描述。

对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来说,尤其是要加强深部地质环境的描述和地球物理特征的概括,因此,有人提出建立矿床的“物理-地质模型” 的概念。

矿床模型法实质上是成矿地质环境相似类比法。

用于矿床统计预测的聚类分析法也是依据预测区与已知矿床地质特征的相似程度来判断预测区成矿远景大小的。

(2)求异理论。

物探、化探异常作为矿床预测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地质异常”的概念和意义却较少论及。

应指出,地质异常是一种与周围地质环境迥然不同的地质结构。

地质异常是可能产生特殊类型矿床或产出前所未有的新类型或新规模矿床的必要条件。

根据目前已知矿床所建立的模型,只能预测与之类型相同和规模相似或更小的矿床,而不可能预测出尚未发现过的新类型矿床或迄今未曾发现过的规模巨大的矿床。

因此,不能只注意与已知类型的成矿环境类比,还要注意“求异”。

当我们对一个地区进行地质环境分类时,可能有个别地段或单元不能归入任何一类。

这种地质异常地段是不应轻易放过的,要对其进行成矿可能性分析并认真进行野外实地检验。

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近年来深受国内外地质界重视的巨型、超巨型(或称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研究和找矿问题。

加拿大地质学家P.拉兹尼卡 (1989)提出:巨型矿床是一种金属的异常地球化学富集,其储量富集指数矿床中工业金属总量与该金属在地壳中平均含量(10-))之比值]大于 1011,而超巨型矿床富集指数大于1012。

据P.拉兹尼卡(1999)的资料,在大陆壳范围内,目前已知有41个超巨型及486个巨型的不同金属矿床。

现代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进展
特点
现代成矿理论强调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注重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 体性质和成矿构造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 实证。
现代成矿理论的重要性
指导矿产资源勘查
现代成矿理论为矿产资源勘查提 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有助 于提高找矿成功率,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促进地质学科发展
成矿作用过程
成矿作用过程
是指从成矿物质聚集到形成矿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地质 作用和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等。
岩浆成矿作用
指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房或岩浆上升过 程中,通过结晶分异、重力分异等方式聚集形成的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
指在变质过程中,原有岩石中的成矿物质通过再结晶或重结晶等方式 聚集形成的矿床。
统。这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演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
02
成矿系统的要素
包括成矿物质来源、流体介质、构造背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
作用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演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
03
成矿系统的演化
指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由于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环境的变化,成矿系
统经历了不同的演化阶段。这些演化阶段影响了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时
传统成矿理论在预测和勘探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矿产资源开发的需求。
成矿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发展多尺度、多因素、多过程的成矿理论,以揭示 地球内部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02
深入研究地球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建立更加科 学的成矿模型和预测方法。
03
加强成矿理论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学 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成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探析

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探析

构造带延伸方 向可 以划分 出若干岩石 圈结 构不 同的区段。不 同的 区段
由 于 物 质 结构 不 同 , 在 同一 构 造 热 体 制 作 用 下 能 够 提 供 的 金 属 和 金 属
着岩 浆一起 上升 ,并推 动岩浆 快速侵 位 ;当岩浆 快速侵 位并冷 却 时, 深部流 体不能 或很少进 入岩浆 ,有可 能在岩浆 体冷却收 缩形成 的接触 带构造 裂隙 中堆积成矿 。如果岩浆 上升速度 与流体 同步 ,含矿流体 就 有可 能进入岩 浆体 内,既降低岩浆 的密度使其 得 以快速 上升 ,又可 以 寻求岩 浆的保 护,使其成矿 元素 的浓 度不会 因为流体与 围岩接触 而降
接 透岩 浆流体 成矿 理论与G s I 成矿信 息的纽 带, 并从 成矿地质 背景 、 成矿作 用触发机制 和金 属 大规模 堆积三方 面, 分别说明 了各级 预测体制及 可能
利 用的 宏 观 地 质 标 志 。
【 关键 词 】 透岩浆流体
成矿
理论
理解为地球动 力学系统 的做功,而地球 的 内动力一般 认为来 自地球 深 部 ,其最基本 的运动方式是 热能和位能耦 合导致 的地幔 对流 。这种对 流涉及到 巨大 的物质系统和 能量系统 ,一 经启动将很难 发生改变 ,因 而具有长程 时一空结构和可 预测性 。这样 的动力学系统 对岩石 圈的约 束是 巨大 的,可 以导 致岩石 圈板 块裂 解 、生成 、倾没 和碰 撞 ,常常 在地球表 层形成 巨大 的构造带 ,金属矿产 就宿 主于这样 的构造 带 中, 因而从 成矿 作用 的角度来 说 ,这样 的构造 带称 为成矿 带 。
域 ,它 是 岩 石 圈 不 连 续 的 部 位 ,也 是 成 矿 作 用 发 生 的 主 要 位 置 。 上 述 三 个 方 面 仅 仅 是 成 矿 作 用 的地 质 背 景 , 并 不 意 味 着 成 矿 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

按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

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300℃),有时可达400℃,成矿压力低于112MPa。

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浅成低温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条件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

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

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型和碱性岩型。

其中以H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

1.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

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

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

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

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

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

盆岭省为北美一条长700 km的裂谷系的一部分。

包括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运道岩墙和斯内克河平原西部的地堑。

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侧,有大片高原碱性橄榄玄武岩发育,说明在火山弧的内侧,弧后引张作用广泛存在。

在西太平洋也存在两条成矿带,一条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形成于岛弧环境。

日本的菱刈、串木野、春日,中国台湾的金瓜石矿及新西兰的豪拉基矿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矿均属该成矿带。

另一条成矿带分布在大陆内部,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南至华南地区。

我国一些重要矿床如二道沟、五凤、山门、冷水坑、遂昌、治岭头、大岭口、紫金山、梅仙、嵩溪等矿床即产于这一成矿带中。

在环太平洋带,虽然分布在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浅成低温热矿床数目近于相等,但分布在岛弧和大陆边缘的矿床数明显不均衡,其中14个超大型矿床中有10个分布在大陆边缘。

分布在岛弧区的矿床全部为金矿,而以银为主要开采金属的矿床只有两个分布在大陆边缘。

成矿作用形成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一般与两个或多个方向发育的几个世代的断层或裂隙有关。

矿床产出位置受区域性深大断层控制,多数情况下区域性大断层与火山口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大多数情况下,矿床并不直接产于深大断层中,火山口环形边界控制了某些金矿床的分布。

这类矿床中均发育有断层或破裂,大多数为正断层,浸染状矿化主要产于孔隙度很高或破裂密集发育的部位,层面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般较新,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

形成于太平洋东岸岛弧的矿床比西岸大陆边缘的矿床平均年龄要晚。

东太平洋岛弧区金矿床的形成年龄一般小于20Ma,美洲西部的成矿年龄主要为39~10 Ma。

我国东部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5~67 Ma,如二道沟金矿、五凤金矿、浙江遂昌金矿、福建紫金山金矿、粤东北嵩溪银锑矿等均形成于侏罗-白垩纪。

这段时期可能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年龄较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类矿床形成较浅,容易被剥蚀,矿床不易被保存造成的。

随着时代变老,矿床数目越来越少,在前寒武纪地体中,浅成低温型金属矿在加拿大安大略的Cobalt地区,苏必利尔湖的Silver湾,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大熊湖Bathurst湾区的那些小而富的银-钴-镍矿床就表现出很多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

某些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如安大略省的Hemlo的那些矿床和南非的Muchison山脉的那些矿床,具有特征的低温浅成热液元素组合,包括Sb、Hg、Bi、As。

这些矿床可能代表一种与大陆火山伴生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太古宙原始同类物。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深度普遍较浅,反映该型金矿的浅成特点。

如不考虑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矿体多赋存于近地表或地表下100~1000m范围内,国外少数矿床矿化深度可达2km。

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包括复杂的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为浸染状矿层和产在爆发角砾岩状的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

矿石一般为贫硫化物型,含金品位变化较大。

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和(载金)硫化物(矿物)等,如: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绢云母、方解石、明矾石、冰长石等。

而以玉髓、明矾石、冰长石等为较具特征的标志性矿物。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常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屑岩和许多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内。

矿化方式为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不同的矿化方式多共存于一个矿床中,而以一种方式为主。

有些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为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最下部为脉状矿化。

网脉状矿化多发育于构造拐弯、交汇和构造切割脆性岩层的部位;浸染状矿床的矿化产于蚀变围岩中,矿体与围岩渐渐过渡。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只有少数是浸染型矿床,而石英-明矾石型矿床则以浸染型矿床居多。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一些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

这些赋矿岩石具有偏酸性或碱性的特点。

低硫化的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床的围岩是典型的钙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或流纹岩;高硫化的石英-明矾石型金矿床围岩主要是流纹英安岩,这说明该类型矿床的围岩可能就是提供成矿物质和能量的深部侵入体的一个连续整体。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十分明显。

综合全国各地该类型金矿床的研究发现其围岩蚀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其次为高岭土化、冰长石化、明矾石化。

另外,在中国东北地区还有发育普遍而强烈的萤石化。

金矿化常与硅化有关而且十分普遍,似乎硅化成了该类型金矿成矿的一个必要条件。

围岩蚀变一般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Bonham 等关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就是基于其蚀变矿物组合的不同而划分的。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在靠近网脉、裂隙附近主要发育钾长石化(特征矿物即是冰长石)、硅化(石英、玉髓)和绿泥石化;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

这一围岩蚀变作用是由近中性的热水或天水促发的,含矿流体呈中-弱酸性,具低的盐度和低硫的特征。

石英-明矾石型矿床在靠近网脉、裂隙附近主要发育硅化和高级泥化(主要是明矾石和高岭石,其次为叶腊石、地开石等);向外依次为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有关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因,多年来已经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及假说,有代表性的包括:岩浆热液成因说、同源说、沉积改造成因说、大气降水成矿模式及热泉沉积模式说等等。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区域构造背景是该型金矿形成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是不同类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热液流体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最终定位形成的,仍然是一个关于成矿流体来源、运移、沉淀的问题。

但是,目前为止人们还不太清楚流体混合是如何导致矿石和脉石的沉淀,或者使成矿物质在地下热水中富集的。

从已有的发现及研究来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系统被认为主要是与岩浆弧区的火山)次火山活动及晚古生代后的碰撞造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总之,该类型金矿的成因与各类岩浆岩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斑岩及碱性岩的研究上。

Sillitoe(1997)在对环太平洋区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时指出,大约20%的该类型金矿与碱性岩有关,而这类岩石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分布不超过3%。

与斑岩型矿床关系的探究来自这样的事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深部发现大量的斑岩型矿化,或者在斑岩型矿床附近发现大量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如中国著名的福建紫金山Au-Cu矿区及吉林延边的小西南岔Au-Cu矿床等。

对此,Sillitoe(1990,1997)认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矿床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前者的深部为斑岩体及有关矿化,后者为前者的形成提供热能及部分成矿流体,从而建立了两者的关系模式; Eaton(1993)更是指出:浅成热液系统与斑岩矿化之间具有成因联系,并指出酸性硫酸盐型矿化系统是斑岩铜矿热液系统在浅部的表现。

Corbett(2002)则用图解方式展现了岩浆弧背景下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矿床、斑岩型Cu-Au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理想概念模式。

中国一些专家学者也指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向深部可以转变或过渡为斑岩型矿床,并提出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热泉)与斑岩成矿作用的关系需要运用程裕淇的成矿系列思想来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另外,近年来还有学者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卡林型金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卡林型金矿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主要区别是它们的主岩不同。

2.波尔盖拉金矿床波尔盖拉金矿床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恩加省(5°28′S、143°05′E),距离西高地省省会芒特哈根约130km,矿床金储量为410Mt,银储量为890t,金平均品位27g/t。

矿床的金矿化主要表现为中低温矿化作用,并与浅部基性的波尔盖拉碱性侵入杂岩体有关。

波尔盖拉金矿位于新几内亚造山带内。

该造山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东北部边缘,是印澳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及其它一系列小板块如卡洛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之间的界线。

该造山带在三叠纪—侏罗纪之后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弧陆碰撞过程,形成了造山带目前的形态。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白垩系Chim组,以富含黑色和黑灰色、层理发育的浅海相粉砂质沉积物为特征。

地层岩性主要为含炭的粉砂岩,还含有少量黑色杂砂岩、崩塌角砾岩,角砾主要成分为黑色粉砂岩和页岩,基质成分与角砾相似。

在矿区西南和西北部的钻孔中还发现少量棕色泥岩。

此外,在区内还可见少量钙质沉积物。

在区内侵入岩体周围发现大量被蚀变的沉积物,是绢云母—白云石化蚀变的产物,蚀变更强烈的沉积物呈红色、绿色,主要在钻孔中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