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作者:段友国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意象派诗歌产生的背景、创作三原则及诗歌中意象的产生过程出发,结合隐喻对诗歌的重要性,对意象派诗歌中所存在的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一是结合诗歌论证了意象派诗歌中隐喻的使用;二是论证了意象派诗歌中隐喻存在的形式;三是论证了如何对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进行理解。
关键词:意象原则诗歌隐喻
引言
20世纪初期,美国诗坛兴起了以庞德为领导的一股新潮流,这股潮流旨在打破传统诗歌对美国诗坛的主导地位,从而创造全新的诗歌气息。在新的诗歌体系中,传统诗歌的陈腐体系、呆板说教都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诗人所观所想的直接简洁生动的描述。这一新潮流就是后来的意象派诗歌。
在对意象派诗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的学者进行了中英意象派诗歌的对比,也有的学者对意象派诗歌的产生理据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尚无学者专文将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都是将隐喻作为研究的一个部分进行),因为有的学者认为意象派诗歌与隐喻不能共存,或者是没有意识到隐喻对意象派诗歌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将意象派诗歌和隐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论证二者的联系,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意象派诗歌
1.1产生背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由于对当时风靡英美诗坛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传统诗歌中所携带的陈旧风格极为不满,英美诗坛产生了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当中有许多诗人,尤其是新生代诗人一直在酝酿着一股除旧迎新的新诗运动。他们极力希望摈弃诗歌的传统风格而创立新的体系。新风格的诗歌需要将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清新、典雅的生动形象加以完整及完美呈现。其中,这场诗歌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美国诗人庞德,在吸收了法国象征主义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点之后,创立了意象主义诗歌流派。其宗旨就是要一反传统诗歌陈腐、说教的形象,并在诗歌中创立鲜明、简洁、生动、形象的意象。方式就是将诗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思想感情完美地融入到诗行当中,但并不是直接加以陈述或者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诗歌中所创立的意象来加以含蓄表达,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相对于传统诗歌而言一是更为简洁,二是内容更为丰富,生动,读者的想象力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1.2创作三原则
为了使意象派诗歌成熟起来并形成固定的风格,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并取得更大范围的影响,1912年,庞德和其他几位意象派诗歌领导人在《诗刊》上发表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条原则,即(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或客观的“事物”;(2)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3)至于节奏要用连续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1]。
庞德[2]认为,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给人们的一个理智和感情的结合体”。将这一定义与诗歌创作三原则相结合可知:首先,庞德笔下的意象必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捏造出来的,具有客观性;其次,意象是诗人对客观事物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形象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或者说是先存在于诗人的头脑中,再借用语言加以描述出来的,而且不同的诗人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意象会有所差别,意象也因此而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性;再次,诗人对意象的描写或呈现必须简洁、明了,不允许使用类似于连词、介词之类的功能性词汇,因为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增加诗歌的长度,而且增加读者欣赏诗歌的难度;最后,意象派诗歌形式比较自由,不拘泥于传统诗歌所必需的押韵等要求,所以在形式上来说意象派诗歌可以说是自由诗。
1.3意象的产生过程
王松年[3]认为,意象派诗歌的核心是意象的塑造,而“意象的生成有两个过程:(1)物象的意象化过程;(2)意象的语言化过程。”简而言之,意象的生成首先是诗人观察到具体事物或事件,即该事物或事件通过颜色等特征给诗人留下印象;其次是诗人在头脑中对这些事物或事件进行重构;再次是诗人将这些重构过的形象与某些语言联系起来;最后,诗人利用符合特定要求的语言对这些事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其中,前两步是物象的意象化过程,后两步是意象的语言化过程。综观意象产生的这一完整过程不难发现,意象的生成过程其实完全符合语言学领域的刺激反应理论所阐述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一过程简单点说就是物象刺激大脑后大脑对物象的反应并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
二.诗歌与隐喻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隐喻研究基本上都将隐喻看做一种修辞手段进行。作为修辞手段,隐喻自然与文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隐喻常被用在文学作品中来修饰语言、美化语言,增加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及内涵。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类别,自然也离不开隐喻。刘易斯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也有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语言,没有隐喻也就没有诗歌。云虹[4]认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一是可以“使诗歌更美、更清新、更吸引人”;二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图像化,避免了平淡和单调”;三是可以“婉转地描述这种行为引发的情感流露”。
三.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
作为20世纪初出现的新风格的诗歌,意象派诗歌尽管只存在了短短十来年时间,却在世界文学,特别是美国诗坛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诗歌的一个派别,意象派诗歌自然也离不开隐喻,离开了隐喻,意象派诗歌就像人没有了灵魂。
3.1隐喻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隐喻之于印象派诗歌就像灵魂之于人类一样,没有了灵魂,人类就只剩下一具躯壳,同样,缺少隐喻的意象派诗歌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而只能叫做口水话或者口水诗,没有什么内涵可言。因此,意象派诗歌如果没有隐喻的参与就会使诗歌显得空洞无物,读者欣赏诗歌时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束定芳[5]认为,隐喻在诗歌中得到广泛应用,意识隐喻具有“诗意化功能”,因为“隐喻与诗歌是同质现象”,二者同质是因为他们都是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描述或解释新事物;二是隐喻具有“陌生化功能”,隐喻能使诗歌陌生化主要还是在于隐喻的产生以及工作方式。隐喻产生于使用人对新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熟练掌握以及使用隐喻的娴熟技巧;隐喻的工作方式简单点说就是通过最简洁的方式使读者了解新事物。但也正是这种“简洁”使得许多尚不熟悉新旧事物之间的习惯联系的读者在初次接触诗歌时会感到陌生。
但正如上文所言,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同样也是意象派诗歌的生命原则,确实隐喻的意象派诗歌不仅难以做到形式上的简洁,也难以做到意义上的含蓄、深邃,其结果就是意象派诗歌不能构建恰当的意象,读者也会觉得其与一般口水诗无异。如意象派诗歌的代表做之一《在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时隐时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短短两行,诗人就将自己在地铁站里看见的人生百态描述得格外生动,使读者觉得回味无穷,原因就在于诗人在描述自己所看见的客观事物的时候注意到了地铁站里的美丽面孔和自然界中的相关存在之间的相似性,在创作诗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隐喻,使诗歌由据说最初创作时的三十多句简化成两句。这两句诗肯定比最初的作品表达得形象、生动。
3.2意象派诗歌中隐喻的理解
由于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就成了诗歌理解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传统修辞学和现代认知科学都认为隐喻是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方式,无论是对语言的修饰美化,还是认知域的投射都是如此。因此,要理解诗歌的隐喻,尤其是意象派诗歌中的隐喻,就必须掌握隐喻联系的两个对象。这种理解一方面需要读者了解隐喻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诗人所使用的语言,还需要紧密结合语境,并具备相当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