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遗传学

合集下载

肿瘤遗传知识点总结

肿瘤遗传知识点总结

肿瘤遗传知识点总结一、肿瘤的遗传基础肿瘤的遗传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遗传变异:基因型、表观基因型和全基因组。

1. 基因型:即细胞核内基因组的遗传信息。

基因型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扩增和基因缺失等。

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蛋白质功能失调、细胞增殖异常等,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2. 表观基因型:即影响基因表达的遗传修饰。

表观基因型的遗传变异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

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改变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3. 全基因组:即细胞内全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

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整个基因组的遗传异常等。

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基因组稳定性的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

以上三个层面的遗传变异共同构成了肿瘤的遗传基础。

理解和揭示这些遗传变异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二、遗传突变的发生和发展机制遗传突变是指在细胞分裂和增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异,导致基因型、表观基因型和全基因组的遗传异常。

遗传突变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DNA复制错误:DNA的复制是细胞增殖的必要过程,但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促进肿瘤的发生。

2. DNA修复失调:细胞内有多种DNA修复机制,可以帮助细胞修复DNA损伤。

但当这些修复机制出现失调时,会导致DNA的遗传变异,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3. 病毒、化学物质和辐射的影响:病毒的侵染、化学物质的暴露和辐射的作用,都可能导致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异,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4. 遗传易感性: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遗传突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基因型和表观基因型的遗传变异,会增加个体对于遗传突变的易感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以上几个方面共同影响了遗传突变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这些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找到抑制肿瘤遗传突变的方法,从而预防和治疗肿瘤。

肿瘤遗传学的理论与应用

肿瘤遗传学的理论与应用

肿瘤遗传学的理论与应用引言肿瘤遗传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变异和遗传机制的学科。

它揭示了肿瘤起源、进化和抗药性等重要问题,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肿瘤遗传学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肿瘤遗传学理论基础1.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科学家可以鉴定癌细胞中具有突变功能的关键基因,从而推测其对恶性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高度相关。

此外,其他许多重要基因如TP53、EGFR等也被证实在特定类型的癌症中具有突变。

2. 肿瘤抑制基因与促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促癌基因是肿瘤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肿瘤抑制基因主要通过阻止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机制来控制肿瘤的发生。

而促癌基因则具有增加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等功能,从而推动肿瘤发展。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两类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都可能导致肿瘤形成。

3. 癌症的遗传倾向性个体对于癌症的敏感性往往受到其遗传背景的影响。

例如,BRCA1/2突变使得个体更容易患乳腺癌和卵巢癌;而Lynch综合征患者由于MLH1、MSH2等DNA修复基因异常,导致其患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提高。

了解这些遗传倾向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策略的制定。

二、肿瘤遗传学技术手段1. 肿瘤基因组测序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和靶向测序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遗传学研究。

通过比较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基因组序列,可以发现肿瘤中存在的突变位点、基因重排、拷贝数变异等信息,从而揭示肿瘤发生演化的模式。

此外,个体化治疗也可以通过测序结果来预测恶性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

2. 肿瘤遗传学标志物检测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已被确认与特定类型肿瘤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在患者样本中的存在与表达水平改变,可以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效果监控。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今天,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
抑制细胞生长的染色体 抑癌基因
促进细胞生长的染色体
癌基因
2
几个观点

癌(肿瘤)的发生与常见的复杂性疾病一样,也是 由遗传因素(基因变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癌是由细胞内基因变化所致,故是一种基因病。 细胞水平:体细胞遗传病 基因水平:多个基因的变化,多基因病


癌是由单个正常细胞转化无限增殖的细胞克隆。
11


3.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toma,NB)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恶性胚胎瘤,起源
于神经嵴,发病率约1/10000。有的NB还并发神经纤 维瘤,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等。可分为遗传型和非 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晚发 单发 80%


AD遗传 早发 多发 20%
在20岁前发生。 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单侧 晚发 62%
10
AD遗传 双侧 早发 38%

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低 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号染色 体短臂的中间缺失,del(11)(p13),因此认为11p13 位点载有肿瘤抑制基因。 近来研究表明,Wilms瘤基因(WT)是一种抑癌基因, 其基因产物为一种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可与早期 生长反应基因(EGR-1)的DNA相结合而抑制其转录 激活作用。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WT的纯和缺失,其 正常组织中则为杂合子。 Wilms瘤发生机理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同。
40
myb, ski, et al.
4)
41
42
43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生化遗传学家A·G·克努森提出了恶性肿瘤发生的两次突变假说,认为恶性肿瘤必须 经过两次突变才能形成。在此基础上,1976年H·L·林奇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发表了《肿瘤遗传学》 专著。
20世纪80年代初,遗传工程和哺乳动物细胞体外转化技术的应用,导致细胞癌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的逐渐阐 明,使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遗传背景
单基因遗传的肿瘤
人类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种类是按单基因方式遗传的,这些单基因遗传的肿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而且是双 侧发生或多发性的,例如遗传性的视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肿瘤是以常染色体显性 方式遗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外界致瘤因素刺激下,不同基因型的动物发病率不同。人类某些肿瘤有明显 家族遗传倾向。如结肠多发性息肉、视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等。也有一些患者有肿瘤家族史, 父母兄妹中易患肿瘤,但肿瘤类型可各不相同。肿瘤家族史或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仅是一种“易感性”,作为 环境致癌因素作用的基础。
双生儿法
双生儿肿瘤发病情况的研究对识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肿瘤病因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但进行这一研究也 有一定困难,因为双生儿在人群中为数不多,而双生儿患癌者更少,但是双生儿法的研究可以提供宝贵的资料。 例如77对患白血病的双生儿中,单合子双生儿(MZ)患病的一致率很高,而胃癌和乳腺癌的发病一致率在单合子 双生儿(MZ)和双合子双生儿(DZ)之间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双生儿法在肿瘤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于:① 可以利用单合子双生儿发生肿瘤的一致性来判断遗传因素在各种肿瘤中的重要性;②可以利用双生儿肿瘤发生的 不一致性来判断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简史
1866年,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尔·布罗卡报道了他妻子家系中的24名女性成员中有1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 他癌症患者多人,这种癌症在一个家系中的聚集现象可以一直延续几个世代。此后的一系列癌家族的报道引起了 人们对恶性肿瘤的遗传背景的注意。

ch12 肿瘤遗传学

ch12 肿瘤遗传学

①突变
②基因扩增
③染色体重排 ④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
突变
(point mutation )
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因点突变而成为癌基因, 产生异常的基因产物;也可以由于点突变使基因摆 脱正常的调控而过度表达。
膀胱癌细胞株由于癌基因ras的12位密码子GGC
有转化细胞的特征。
变为GTC,使甘氨酸变为缬氨酸,结果导致细胞具
肿瘤抑制基因-P53
P53在人类50%的肿瘤都存在突变,如结肠癌、乳腺癌、肝 癌、肺癌等。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 码393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53KD。 野生型的P53蛋白是核内一种磷酸化蛋白,作为转录因子 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 P53是基因组保卫者: 一定的外界刺激如DNA损伤、应急等可引起细胞内p53蛋 白水平升高,激活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诱导细胞周 期G1期阻断、诱导细胞调亡、诱导细胞分化、保护基因组 的完整性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遗传性 AD遗传 家族史 双侧 早发 20~25%
非遗传性(散发型) 散发 无 单侧(约90%) 晚发 75~80%
二次突变学说的主要论点(两次打击学说)
遗传性肿瘤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 胞,并且传递给胚胎发育的每一个体细胞,第二 次突变随机发生在体细胞中。在这种情况下, 双侧视网膜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次突变并形 成肿瘤。(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遗传性肿瘤) 非遗传性肿瘤是同一个体细胞发生两次独立 的突变,而在双侧视网膜同一细胞都发生二次突 变的可能性较小。(正常体细胞两次突变 散发性肿瘤)
第十二章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在散发性病例中,两次突变均发生在同一体细胞(如 视网膜母细胞)内,使两份正常的等位基因均突变而 失活,这种机会一般较少。故散发性病例在临床上具 有单发性和单侧性的特点。(图10-5)
二、单克隆起源假说
肿瘤是由单个突变细胞增殖而成的,即肿瘤是突变 细胞单克隆增殖群,称为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
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定位于17q11.2,是一种抑癌基
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易感基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基因的编码产物 能够导致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这类基因称 为易感基因。
已发现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 等肿瘤具有其特定的易感基因。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大于0.1%,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高于一 般群体。
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易感基因导致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
一些证据表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 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 瘤发生。
例如肺癌患者芳烃羟化酶(AHH)的活性显著高于 正常人群;而着色性干皮病DNA修复酶缺陷导致细 胞恶变;免疫缺陷使得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 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如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 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
2.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排
例如人Burkitt淋巴瘤中 8q24的C-MYC易位至14q32 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基因位点上,后者是人类非常活跃 的基因,这种易位使细胞癌基因C-MYC过度表达而成 为癌基因(图10-3)。
3.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
如逆转录酶病毒基因组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LTR),具有启动子、增 强子等调控成分,当逆转录酶病毒感染细胞时,LTR 插入c-onc的上游,使c-onc过度表达,导致细胞癌变。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激活的癌基因可以引起家族性肿瘤吗?
体细胞的遗传改变不能传递给后代。相反生殖 系突变可能传递给后代。那么,如果多数散发 性肿瘤是由于多个癌基因在体细胞内连续突变 所致,是否某些家族性肿瘤是由于生殖系的癌 基因激活所致的呢?
但研究发现,尽管原癌基因突变在散发性肿瘤 的体细胞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家族性肿 瘤的生殖系中一般没有该基因的突变。
RB
Cyclin/cdk
E2F
磷酸化 E2F
G1
S
M
G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CKI)
对细胞同期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导致一类重要 的抑癌基因——CKI的发现,包括多种成员, 其中P21、P27、P57属广谱的CDK抑制特,而 P15、P16、P18、P19是CDK4/CDK6的特异性 抑制物。它们在细胞同期调控及肿瘤发生中的 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进一步分析表明,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中, 这个RB发生缺失,在另外一些RB瘤中,基因 虽完整,但在剪接点有一个点突变,从而产生 异常的RB蛋白,用表达载体把RB基因导入肿 瘤细胞,可使其生长特性恢复正常,说明这个 克隆的基因具有人们期待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应 有特性,RB基因是人们克隆的第一个肿瘤抑 制基因。
胞进程
人类c-onc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1、点突变 如RAS蛋白产物12位密码子突变阻止 Ras从活性形成向失活形成的转变,从而引起 细胞生长失控。
2、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 细胞癌基因附近一旦 被插入一个强大启动子,如逆转录病毒的LTR, 也可被激活。
3、基因扩增 某些癌基因DNA片断有时可扩增 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3、其他肿瘤抑制基因
*
WT1 11p13 Wilms瘤 MST1 (p16) 9p21 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胰腺癌、 (CDKN2A) 膀胱癌、头颈部肿瘤、白血病 MST2 (p15) 9p21 儿童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CDKN2B) 非小细胞性肺癌 NF1 17q11.2 神经纤维瘤 CDKN1A(P21) 6p21.1 多种肿瘤 CDKN1B(P27) 12p13 多种肿瘤 BRCA1基因 17q21 乳腺癌 DCC基因 18q21.2 结直肠癌 APC 5q21 结直肠癌 Nm23基因 17q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正常细胞内 存在的、 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并具有使细胞癌变潜能的基因。 在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往往被激活,处于活跃表达的状态
依其编码产物的功能及生化特性的不同分类
二、癌基因、原癌基因及其功能
1、生长因子
RB与细胞周期
G1
S
G2
M
RB
E2F
Cyclin/cdk
E2F
磷酸化
P16、P21、P27等
Rb及其产物在 细胞周期的G1期 发挥调控
40%的癌症发生Rb的突变或缺失,RB蛋白质是细胞周期G1/S期的因子,起DNA复制阻断的作用,它能与失活的转录因子E2F结合,防止DNA复制。Rb的突变使其蛋白质失活,E2F被释放,诱导DNA不断复制,使细胞无休止地分裂。
肿瘤基因组计划
*
2008年6月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成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对结直肠癌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数据。
数目异常 结构异常
01
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01
染色体异常是癌细胞遗传学的基本特征 细胞内染色体的不稳定是产生肿瘤的根本原因 ——Boveri 1914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致癌因子
体细胞
DNA损伤
修复 突变细胞
死亡 增殖 肿瘤
突变阶段
促癌阶段
两次击中假说
1971,Knudson 研究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过程后提
出,它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必须经过 二次或二次以上的突变。 第一次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或由父母遗传得来,为合子 前突变,也可能发生在体细胞; 第二次突变则均发生在体细胞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p- 表示短臂缺失 q- 表示长臂缺失
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染色体缺失,常指正常等 位基 因的丢失而保留异常的突变等位基因。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破坏了生物长期适应的基因平衡,从而出现不 育或致死效应
缺失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功能加强或肿瘤抑制 基因的失活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父亲年龄:
男性年龄对突变的影响远大于女性。 父亲的年龄越大,DNA复制的次数越多,精子出现
突变的概率也越高
性别:男性突变率高于女性 遗传背景
个体的易感性差异
癌家族综合征 家族性癌
种族的易感性差异
华人的鼻咽癌发生率较白人高34倍
2. DNA损伤和修复 单个细胞的DNA在24小时内约出现1万次损伤。 DNA损伤的产生
的这些DNA序列。
癌基因(oncogene)原癌基
突变
因的变异形式
原癌基因
癌基因
理解:
细胞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分化所必需 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在发育过程中的一定时间、一定组织中定 量的表达,产生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蛋白 质,促进某些生命过程的进行,使生长发 育得以实现。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后 多处于关闭状态,即不表达或低表达。 一 旦在错误的时间,不恰当地点,不适量表 达即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制的增长而趋于恶 性转化。

医学遗传学讲义—肿瘤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讲义—肿瘤遗传学
1970年 Martin发现病毒基因 组中的致癌基因(src) 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 v-onc)指在病毒基因组中可使 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Peyton Rous (1923)
1975年,E.varmus和Bishop利用病毒癌基因的 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在鸡细胞中发现与V-Src同 源的序列。
1. N端:介导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2. 核心区:特异 性结合DNA
3.寡聚区
4. C端:参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P53的失活机理
1、P53基因突变; 2、MDM2癌基因的负调控; 3、P53蛋白与其它癌蛋白的相互作用可
ras基因与人类肿瘤
自82年以来,已经在膀胱癌、乳腺症、 结肠癌、肾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胃 癌、及造血系肿统瘤中,均检测出了ras癌 基因的异常。因此,检测ras突变对了解肿 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监测恶性肿瘤的治疗 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SGs
2000年发病1000万,死亡620万。
发病原因
1、环境因素: 物理:紫外线、射线等 化学:致瘤化合物、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生物:病毒、霉菌及寄生虫感染
2、遗传因素: 肿瘤发病存在种族和群体差异 肿瘤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 癌基因、抑癌基因
肿瘤相关基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使我们最终 认识到肿瘤实质上是一种遗传病,即 所有恶性肿瘤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P53基因结构与功能
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1,进化程度 迥异的动物中,P53有异常相似的基因 结构,约20Kb长,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 个内含子组成。
正常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 20分钟,直接或通过与其他蛋白作用参 与转录调控并参与细胞生长调控。

肿瘤遗传学知识点

肿瘤遗传学知识点

肿瘤遗传学知识点肿瘤遗传学是研究癌症发生机制与遗传变异相关的学科。

它通过对肿瘤细胞遗传学特点和突变基因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肿瘤遗传学的重要知识点。

1. 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两类:感染性突变和获得性突变。

感染性突变是指通过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突变,例如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发的宫颈癌。

获得性突变是指后天获得的基因突变,这类突变可以是单个基因的突变,也可以是多个基因的共同突变。

2. 肿瘤基因的突变类型肿瘤基因的突变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染色体易位等。

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它会导致基因的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插入/缺失突变是指DNA分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这种突变会影响基因的读码能力,进而改变蛋白质的合成。

染色体易位是指两个染色体间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突变可以导致关键基因的改变,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3. 肿瘤抑制基因和促癌基因在肿瘤遗传学中,有两类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分别是肿瘤抑制基因和促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是指能够抑制细胞癌变的基因,例如TP53基因,它被称为癌症的“守门人”,能够监控细胞的DNA损伤,并触发细胞凋亡。

促癌基因是指能够促使正常细胞癌变的基因,例如RAS基因,它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

4.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一些在癌症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的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物质。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癌症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例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常见标志物,乳腺癌患者体内的HER2蛋白也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5. 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肿瘤遗传学的研究为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突变基因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肿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

肿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

肿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肿瘤遗传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变异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和肿瘤患者的遗传信息,揭示了肿瘤的致病机制,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肿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展。

一、肿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肿瘤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包括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排、基因突变以及表观遗传变化等。

肿瘤细胞在遗传层面上与正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解释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复杂过程。

不同类型的肿瘤在遗传变异的模式和程度上存在差异。

有的肿瘤具有明确的遗传易感性,例如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联。

而另一些肿瘤则是多因素的结果,环境因素和基因变异共同作用引发疾病。

肿瘤遗传学的研究通过解析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

二、肿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肿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癌症基因组图谱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逐渐完成,这为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通过对几千例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了大量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揭示了癌症的遗传特点和致病机制。

2. 肿瘤突变谱研究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是肿瘤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对肿瘤患者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可以绘制出不同类型肿瘤的突变谱,分析肿瘤基因变异的模式和频率。

这些数据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肿瘤致病基因研究肿瘤遗传学的研究还侧重于寻找和鉴定肿瘤的致病基因。

利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筛查出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仅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还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标。

4. 肿瘤遗传风险评估随着深入研究肿瘤遗传学,对肿瘤遗传风险的评估也越来越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家族肿瘤史、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等数据,预测个体患某种肿瘤的风险。

对于肿瘤遗传学的认识

对于肿瘤遗传学的认识

对于肿瘤遗传学的认识
肿瘤遗传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遗传变异的学科。

它研究肿瘤细胞内基因的突变、染色体的异常、DNA甲基化等遗传变异,以及这些变异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肿瘤遗传学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是由遗传变异引起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遗传变异可以是基因的突变、染色体的异常、DNA甲基化等。

这些变异会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细胞。

2. 肿瘤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单个基因的变异有关,还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和变异有关。

肿瘤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复杂基因网络。

3. 肿瘤遗传变异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个体的遗传背景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肿瘤,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个体差异性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4. 肿瘤遗传学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肿瘤遗传学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了解肿瘤的遗传变异特点,可以研发针对特定变异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的效果和个体化的治疗。

肿瘤遗传学的认识对于我们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指导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urner 综合征:
易继发卵巢癌
(二)单基因遗传病的癌变倾向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AD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BCNS) AD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Chromsome unstable syndrome) 遗传性免疫缺陷

第一节 肿瘤的相关基因 及发生机理
癌基因 oncogene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 V-onc)
肿瘤相关基因的最初线索来自于对禽类 逆转录病毒的研究。 病毒癌基因是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使 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儿童期就发病的眼科恶性肿瘤,猫眼。 遗传型多为双侧发病,发病早,有家族史。

非遗传型多为单侧发病,且在2岁以后才发病。
two-hit theory

正常视网膜要变成瘤细胞必须经过一对具有肿瘤抑制 作用的等位基因的连续2次突变事件。 遗传性肿瘤是由于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或由父 母遗传而来,而视网膜体细胞中只要再发生一次突变, 即导致该肿瘤抑制蛋白的完全消失,完成肿瘤转化。 非遗传性肿瘤则是由于同一个体细胞内连续发生二次 独立的体细胞突变,相比之下,可能性要小得多。 因此,遗传性肿瘤有家族性、双侧性、早发性的特点, 而非遗传性肿瘤则发病迟,具散发性单侧性的特点。
正常的机体的多重防御机制
DNA损伤修复系统和细胞分裂周期控 点监控系统 细胞自杀机制 免疫监督

结肠癌发生的各个阶段和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
第二节 肿瘤与遗传

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
– 某些遗传性疾病虽然并不直接诱发肿瘤,却有明 显的恶性肿瘤倾向。

肿瘤的遗传性
– 某些肿瘤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对多数肿瘤而言, 肿瘤遗传性表现为易感性的遗传。
激活的癌基因可以引起家族性肿瘤吗?
如果多数散发性肿瘤是由于多个癌基因 在体细胞内连续突变所致,是否某些家 族性肿瘤是由于生殖系的癌基因激活所 致的呢? 研究发现,尽管原癌基因突变在散发性 肿瘤的体细胞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 在家族性肿瘤的生殖系中一般没有该类 基因的突变。

肿瘤抑制基因(TSG)的发现:
人类c-onc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激活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染色体易位或重排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or recombination)
染色体断裂与重排:


肿瘤细胞中存在着显形作用的癌基因,在正 常细胞中有与之同源的正常基因,被称为原 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产物与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有关。 在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往往被激活,处于活 跃表达的状态,因此,原癌基因概念为正常 细胞中存在的,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激 活后可促使癌变的基因(与病毒癌基因同源 或不同源)。


RB基因—第一个被克隆的TSG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RB或发生缺失, 或在剪接点有一个点突变,产生异常 的RB蛋白。 把RB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使其生长 特性恢复正常,说明这个克隆的基因 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应有特性。

肿瘤抑制基因又称为隐性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显性基因,一个等位基因 突变即可显示致癌效应; 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则是隐性的, 即只有一个肿瘤抑制等位基因发生突 变,不会发生致癌效应。
第九讲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从遗传方式、遗传流行病学、细胞遗传 和分子遗传等不同方面分析肿瘤发生的 机制与规律,从而探讨肿瘤防治的新途 径的一门多学科渗透的新兴学科。
肿瘤(tumor)

泛指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细胞形成 的新生物(neoplasm)。
–85%为癌(carcinoma) –2%为肉瘤(sarcoma) –5%为淋巴瘤(lymphoma) –3%为白血病(leukemia)
V-ocn的发现:
1910 年, D.Rous 用鸡肉瘤的无细胞提取 液接种到健康鸡身上结果诱发了新的肉 瘤,他证明转化因子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命名为Rous Sarcoma virus(RSV)。 这是第一次实验证实病毒可以致癌。
V-ocn的发现:


1970 年, Martin 等通过分析野生型 RSV 和 缺失转化能力的变异株病毒基因的差别,发 现细胞的恶性转化与RSV基因组中的一个特 定基因 Src 相关。此基因为第一个命名的病 毒癌基因,V-Src。 此后陆续发现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癌 基 因 : V-fms,V-mos,V-erbB,V-kit,Vros,V-yes , V-fps, V-fes, V-abl, V-sis, V-ras,V-myc。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


在研究的最初阶段,认为单一的癌基因的激 活,就足以使细胞转变成肿瘤细胞。 随后认识到正常细胞的肿瘤转化通常要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协同。 通过在适当靶组织中表达多种癌基因,已使 转基因小鼠产生肿瘤。 有理由推测在一个特定的体细胞内连续的遗 传突变的累积,导致单个体细胞转化为癌细 胞。
“分子警察”
P53基因
P53突变的致癌机理:
P53的突变或缺失将使细胞受在到辐射 损伤或致癌物刺激时无法阻断细胞周 期,细胞失去了对 G1 期的监控功能, 使细胞带着受损伤的 DNA 继续分裂, 加速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一系 列突变的积累,最终转化成逃避监控 的恶性细胞。 在约 50 %的肿瘤细胞中,可以检测到 P53发生了突变。
1.家族性腺瘤样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AD.

结直肠有广泛而密集分布的腺瘤性息肉,可引起消瘦、 肠道梗阻和便血。极易变为结肠腺癌,极难幸免。 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产物是参与细胞连接、细胞周期调控及转 录调控的多功能蛋白。
20世纪70年代初,Alfred Knudson为解 释家族性(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首次提 出了肿瘤抑制基因模型,即2次打击学说 (two-hit theory)。 至80年代中期,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 证明Knudson假说非常精确。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


原来无活性或低表达的癌基因易位到一个强大启动子/ 增强子附近,或由于易位而改变了癌基因的结构,与 其他高表达的基因形成融合基因,使癌基因的正常调 控作用减弱,使其激活 。

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t(9;22)(q34;q11)
Ph1染色体(费城染色体)

t(9;22)(q34;q11) 易位的结果而导致9q+和22q9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BCNS)AD


患者面部、手臂和躯干有多个基底细胞痣,青 春期增多,青年期即可发生恶变,40岁时90% 恶变为基底细胞癌并有颌骨囊肿。 致病基因已定位。
1970 年前后, B. Ames 分析了化合物 的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
结论:
化合物的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有很大的 相关性,提示了致癌作用的最终靶分子 是DNA。 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细 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必要前题。

肿瘤相关基因

癌基因和抑瘤基因的发现使我们最 终认识到肿瘤实质上是一种遗传病, 即所有恶性肿瘤都是基因突变的结 果。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肿瘤的 研究才开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细胞周期的调控:
Onc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生长因子通过其受体和多级信号转导, 调控一系列基因表达,最终导致其晚期 应答基因cyclin D的表达,cyclin D导致 细胞通过G1期限制点,启动了一轮分裂 周期。 多种癌基因的激活可以导致该路增殖信 号的异常活跃。

TSG与细胞周期:P16、P21、P27等



2次打击学说的证据:

1978年,Francke 系统检查一个视网膜母细胞 瘤家族,发现全身细胞均有13q14缺失,证实 存在“第一次打击” 患者肿瘤细胞也有此缺失,而且脂酶活性消失。 说明一对等位基因已经全部失活。证实肿瘤细 胞存在“第二次打击”。 1981年应用定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RB基因, 这是首次成功应用定位克隆方法的实例之一。
病毒中确实存在促使肿瘤发 生的基因 —— 病毒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可以致癌。
人类癌症基因的克隆:
研究思路为:如果细胞基因的特异突 变能够引起人类癌症的恶性表型,并 且这些突变能在细胞水平发挥显性作 用,那么将恶性细胞的DNA序列转移 到正常细胞,预期可导致其转化为恶 性表型。 1981年这个实验在三个实验室同时获 得成功。
RB E2F Cyclin/cdk 磷酸化 E2F
G1
S
M
G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CKI)

CKI多种成员,其中P21、P27、P57属广 谱的CDK抑制,而P15、P16、P18、P19 是CDK4/CDK6的特异性抑制物。它们在 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引 起广泛的关注。

细胞周期的失控与肿瘤发生:

癌症已不仅仅是一些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 因丢失或失活使细胞获得了一种增殖优势, 而最主要的是癌症多阶段渐积累突变的过程 中,细胞的控点(checkpoint)调控因子丧失作 用,使在肿瘤细胞中抑制信号无法再对细胞 周期蛋白(cyclin-CDK)起任何调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