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1)
第2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第2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9ff8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1.png)
第2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
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将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过程,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个体和社会活动中的交互与合作,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应当创设情境,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环境。
3.任务型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理论主张学习者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应当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4.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者具有多种智能,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不同的智能,教学设计应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优势智能,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应当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2.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应当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和创造力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境设计教学设计应当创设具有一定情境和背景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个性化设计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设计教资示范讲解
![教学设计教资示范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90ebf7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0.png)
教学设计示范讲解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准备和规划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它涉及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
一项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就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的教育环节进行示范讲解,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师所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确保目标具体、可观测和可评价,并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相匹配。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所要教授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等。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合理选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原则1. 教学设计的步骤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四个基本步骤: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
(1)分析阶段: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和了解,明确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2)设计阶段: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目标、内容和方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
(3)实施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设计的教学计划,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_杨传凯
![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_杨传凯](https://img.taocdn.com/s3/m/6eb4340b0740be1e650e9abb.png)
教 师 发 展 课 堂
$二%语文教学理论是语文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
论来源 " 语文教学理论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 系统反映 ! 是语文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 语 文教学理论认为 ! 突出基础性 # 注重人文性是语文 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 " 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 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 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思 想论 # 方法论 " 语文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母 语 ! 理解语言 内涵 ! 提高鉴 赏能力 ! 使 学 生 具 有 较 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 探究能力 !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为终 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知识和能 力& # % 过程和方法 &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 个 方面应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
语文教 学 目 标 设 计 是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的 起 点 &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 行为结果 & 语言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具有 以下特征 )!#"指向性 % 它规定活动的运动要有规定 的方向 *!%"选 择性 % 它要求 教学过程中 的方 式 ’ 方 法 ’ 媒体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整合 性 % 它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所发挥的作 用和功能都应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 *!’" 可预测
!"
$一%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提供指
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 " 语 文教 学是 由 教 学 目 的 #教 材 #教 师 #学 生 #教 学 方 法 # 教学媒体 # 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运动系 统 " 系统科学理论能为语文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 在 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 # 有序 原理和反馈原理 ! 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 发挥教学 系统的整体功能 "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 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 ! 也要能 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 #条件或机会 " 设计 教学过程应 遵循一定的 顺序 ! 即 $&%遵 循 学 生 认 知 先后之序 # 心理发展之序 $$!%遵循语文感性知识是
教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教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05181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6.png)
教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下面将从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理论的理论依据教育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它为教案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首先,教育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其次,教育学强调因材施教。
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
最后,教育学强调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育学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经验的方法总结除了教育学理论的指导,教案设计还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案设计。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讨论、实验等。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405d85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d.png)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目标、方法、媒介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帮助教师实现优质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科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
一、学科教育理论支持教学设计学科教育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参照标准和规范。
教学活动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通过学科教育理论,教学设计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1.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完成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准确地设计课程,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
学科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在联系,发现学科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定理、原理和规律等,以此来对教学设计的核心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
只有在确立学科知识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之后,才能更好地对课程进行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科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讨论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而学科教育理论则可以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提供基础,根据学科的知识特点等,选择出最适合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支持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该过程涉及到众多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心理测量、学习理论等内容,以及基础认知科学中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测量与学习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测量与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认知和学习的基础上。
理论与实践——教案编写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
![理论与实践——教案编写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3fa3b8b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6.png)
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践性,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案编写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案编写的理论基础1. 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原理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案编写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原理包括学科内容、目标、方法、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教案编写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设计原理。
2. 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学生中心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案编写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生中心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案编写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水平,确保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3. 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来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教案编写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充分融入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果。
4. 多元评价理念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书面考核、口头表达、实际操作等。
在教案编写中,应该考虑到多元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在教案编写中,需要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富有启发性。
二、教案编写的实际操作1.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是教案编写的首要考虑。
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需求,明确学习目标,确保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可实现性和可衡量性。
2. 教学内容的提纲设计教学内容的提纲设计是教案编写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3篇)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dc998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c.png)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式教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的。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注重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的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实践性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新性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应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践创新式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分组合作,共同成长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a972786529647d26285291.png)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地理教学设计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转换为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
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应用学习理论,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应用传播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方法上,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准确性、可量性;教学策略设计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教学媒体设计凸显先进性、组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1322001104)作者简介:李家清(1952—),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地理学科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
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
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深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对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又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
地理教学是由教学目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运动系统。
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ppt课件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9c927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7.png)
2、局限
(1)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 活动的特殊性。
(2)“任何科目……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 (3)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 (4)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 (5)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
奥苏贝尔
(一)人物介绍:
David P. Ausubel(1918-),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教 育学家。
(二)主要观点:认知同化论、“先行组织者”教 学策略、“动机”理论
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1)机械学习:其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 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
(2)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 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 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 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2)发现学习(布鲁纳较为提倡)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
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 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3、认知同化论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 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 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 动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 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新知 识或者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这 个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
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
桑代克关于学习的观点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明确 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所谓联结,是 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 反应。
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3篇)
![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7ac64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8.png)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指教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合作、交流、研讨等方式,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理论等方面探讨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理论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合作、交流、研讨等方式,将教育教学问题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从而建构起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教学系统理论教学系统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
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系统理论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理论框架,强调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探讨,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设计理论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心理学理论1.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关注个体的潜能和需求。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同伴关系等,通过团队协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d41d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e.png)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作为一门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教学设计作为有效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素养的手段,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以期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构建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指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
要构建地理思维,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过程,提高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2. 引导地理探究地理探究是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能力。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制作地图、设计小研究、进行模型建立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3. 强调地理综合性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融为一体,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演变过程。
因此,地理教学设计需要强调地理的综合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项目、进行协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并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地理认知结构。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 从生活经验出发地理教学设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现象、了解他们的家乡或其他地方的情况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乐趣。
从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如模拟地震、制作气象报告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就感。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4ca588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e.png)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兴趣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2.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地理学科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关心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3. 交互式学习理论交互式学习理论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提问、探索和合作。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智能类型,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地理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有趣的地理案例,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理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师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是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6088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b.png)
教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教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方面探讨教案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教案的理论基础1.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
教师通过教案的设计,将教育学中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转化为实际教学的指导方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评价等。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特点以及教材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教案的实践应用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在教案中准确地阐述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过程的安排和组织教案是教学活动组织的指导依据,教师通过教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安排和组织。
教案中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学习的评价教案中通常包含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设定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和全面的评价。
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知识总结和反思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改进。
这有助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论教案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合理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c59bc6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e.png)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一、概述教学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规划和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它涉及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媒体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设计的对象,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
教学的概念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基本框架。
教学设计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对象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
同时,教学设计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这些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明确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设计的对象、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设计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愈发凸显。
教学设计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学生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教学体系。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https://img.taocdn.com/s3/m/616e3c4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0.png)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其次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一、教学设计概述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熟悉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同学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讨论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同学的学习,关心每个同学完成学习。
它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的方案、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看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同学的了解是系统胜利的重要因素;5.讨论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方案和教学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7.测定和分等依据同学达到预期标准的力量;(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
对整个训练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训练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挨次,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挨次;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方案;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同学行为;10.老师方面的预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掌握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3bd28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2.png)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教案的设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掌握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掌握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目标,应该从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考虑,明确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同时还要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物质手段,如实物、图表、PPT等。
教学手段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教师应该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关于掌握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简单介绍,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教师所讲授的每一堂课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教案中教学设计及方法手段
![教案中教学设计及方法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9b1217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7.png)
教案中教学设计及方法手段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
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1.目标导向原理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c74ac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9.png)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语文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教会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审美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选取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进行探讨。
一、理论依据1. 教育理论基础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
在教育学方面,主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
在心理学方面,主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学方面,主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应用场景和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学习理论。
主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主题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支撑,这使得主题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二、基本过程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主题选择、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学业评价等环节。
1. 主题选择主题选择是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
可以选取“家乡的风景”、“我的梦想”、“小说故事”等主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
2. 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选定的主题,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第章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第章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56ab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2.png)
第章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本章主要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一、理论基础1.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研究人类文化传承和个体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学习者特点:学习者特点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基本方法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助来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为基础,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性思维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式问题、组织创意思维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erbal Persuasion
❖ Suggestion ❖ Exhortation(规劝、告诫) ❖ Self-instruction
❖ Physiologic Feedback
❖ Relaxation, biofeedback
生理需要
•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
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 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问题:病人能否在生理上不舒服的情况下有效学 习?
植物人状态病人的心理需求
睁眼昏迷
男子遭遇车祸昏迷19年后醒来
思考: ❖ 如何理解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关系?
❖ 干预策略:
(1)澄清目标; (2)提供建议,给出几种方案
供其选择;
(3)强化病人的个人选择; (4)提高病人的实践技能,就
计划与病人进行协商。
行动阶段
❖ 干预策略:
❖ 特点:主动采取了一些步 (1)强化对变化所作出 骤,但还不稳定,有很大 的承诺,肯定其成功; 的复发可能性(目标行为 (2)帮助解决出现的问 改变一般不超过6个月)。 题;
❖ 自我效能理论比较适用于解释具有挑战性行 为的动机。
❖ 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效能的四种方式 :
①个人控制感(personal mastery):最重要 ②替代性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tion) ④生理反馈(physiologic feedback)
1.How can you determine if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lack of motivation, lack of knowledge, or lack of adaptive abilities?
2.Since part of the difficulty seems to be lack of problem solv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be a root cause?
(5)重点是让病人下一次还讨论这 一问题。
意向阶段
❖ 干预策略:
❖ 特点:病人理解了危险,(1)理解存在矛盾心理是正常的;
考虑变化的可能性,但 (2)帮助病人达到决策性平衡
存在矛盾心理。
(关注改变行为的好处);
(3)探讨变化的妨碍因素和自我
效能;
(4)促使病人作出承诺。
准备阶段
❖ 特点:已经承诺要作出 改变,考虑各种选项并 已经采取行动为改变做 准备。
????
❖ 恰当的信息 +动机≠行为变化 ❖ 如成瘾行为、饮食和体重控制、戒烟、HIV感染有
关的性行为或其他危险生活行为
行为转变的跨理论模型(Prochaska)
❖ 行为转变是一个动态循环变化的过程, 对处在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 行为转变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 阶段转变。
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 ❖ 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 ❖ 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 ) ❖ 准备阶段(Preparation ) ❖ 行动阶段(Action ) ❖ 保持/巩固阶段(Maintenance )
(3)支持其自我效能;
(4)帮助病人寻找资源 (父母、医务人员和支 持小组)。
巩固阶段
❖ 特点:变化已经完成 (比较坚定的行为改变 超过6个月),感到更 稳定,但仍有复发的可 能性。
❖ 干预策略:
(1)肯定其承诺和目前所取 得的成功;
(2)识别存在的诱惑并解决 这一问题;
(3)询问病人体验到的积极 面和好处,并给以强化。
自我效能理论的临床应用 :
教一个新诊断为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的9岁儿童进行胰岛素注射
❖ Personal Mastery
❖ Participant modeling ❖ Performance
desensitization ❖ Performance exposure
❖ Vicarious Experiences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 某种情景的能力判断、信念及其自信、自 尊等方面的感受称为“自我效能感”。
你 说 你 行 你 就 行 !
❖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其某方面工作能力的自我 评估,是特异于任务或情景的;它不能概化 到所有的任务或情景。
病人学习动机
❖ What is motivation ?
内在观点 外在观点 中介过程观点
❖ 能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 念头、愿望和理想等.
需要层次理论
自
我实现
的需要
成
审美需要
长 需Leabharlann 要认知需要尊 重 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基 本
安全需要
需 要
复发阶段(Relapse):
特点:感到沮丧,有失败 感,可能会放弃,对取 得进步失去希望。
❖ 干预策略:
(1)维持支持; (2)再构造学习经验; (3)找到其他应对策略; (4)提出新的计划,再
次作出努力。
Discussion:
❖ A young diabetic patient is having difficulty maintaining a controlled blood sugar if he has any changes from his daily routine. For example, if he is nauseated and cannont eat usual meals, or if he exercises more than usual on the weekend, he has trouble keeping his blood sugar stable.
Stages of Change
Prochaska & DiClemente
各阶段的特点及干预策略
前意向阶段
❖ 干预策略:
❖ 特点:个体没有改变 (1)建立良好的关系 的意图,对危险不理 (2)了解病人所关心的问题;
解,不能/不愿改变。 (3)检查病人是否理解存在的危险;
(4)诱导病人谈论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