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PPT
合集下载
胸腔闭式引流术 ppt课件

9
麻醉方式
1%~2%利多卡因或普鲁 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 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 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 稍进针并行试验性穿刺,待 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 诊。
10
体位
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 交叉抱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使肋间隙增宽; 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举 起患侧上臂。
胸腔闭式引流术
1
解剖学知识
(一)经肋间隙胸壁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上肢肌→肋间外肌 (或膜)→肋间内肌(或膜)→胸横肌或肋间最内肌 →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2
(二)胸膜腔和肋膈隐 窝
1)胸膜腔thracic cavity 形成:脏胸膜和壁胸膜围成的潜在 性、密闭性腔隙
特点:有少量浆液,负压 作用:减少摩擦,牵张肺
压后病人迅
17
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4:引流管阻塞 原因: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或未定时捏挤,使管腔被凝血块或脓块 堵塞。 预防与处理: 1. .观察水封瓶内玻璃管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 动,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2. .若水柱不波动,患者有胸闷、 气急可能是引流管阻塞,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有无 扭曲受压、有无血凝 块堵塞,如有血凝块堵塞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平时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每2小 时一次给与 肺扣打。 并发症5:皮下气肿 原因:切口大于引流管直径;引流管不通畅或部分滑出胸腔;剧烈咳嗽 致胸内压急 剧增高。 预防与处理: 1. 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 小要适当。2. 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摆动时脱 出胸腔。 3. 一旦滑出应嘱咐患者屏气,迅速用手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 使引流口创缘闭合,然后用凡 士林纱布及厚层纱布封闭伤口,并立即 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4. 局限性皮下气肿,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 收,如疼痛肿胀,应做好止痛及宣教解释工作。 5. 广泛性皮下气肿, 患者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即通知医生行皮下切开引流,或粗针头穿刺 以排出气体减轻症状。
麻醉方式
1%~2%利多卡因或普鲁 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 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 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 稍进针并行试验性穿刺,待 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 诊。
10
体位
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 交叉抱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使肋间隙增宽; 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举 起患侧上臂。
胸腔闭式引流术
1
解剖学知识
(一)经肋间隙胸壁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上肢肌→肋间外肌 (或膜)→肋间内肌(或膜)→胸横肌或肋间最内肌 →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2
(二)胸膜腔和肋膈隐 窝
1)胸膜腔thracic cavity 形成:脏胸膜和壁胸膜围成的潜在 性、密闭性腔隙
特点:有少量浆液,负压 作用:减少摩擦,牵张肺
压后病人迅
17
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4:引流管阻塞 原因: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或未定时捏挤,使管腔被凝血块或脓块 堵塞。 预防与处理: 1. .观察水封瓶内玻璃管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 动,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2. .若水柱不波动,患者有胸闷、 气急可能是引流管阻塞,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有无 扭曲受压、有无血凝 块堵塞,如有血凝块堵塞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平时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每2小 时一次给与 肺扣打。 并发症5:皮下气肿 原因:切口大于引流管直径;引流管不通畅或部分滑出胸腔;剧烈咳嗽 致胸内压急 剧增高。 预防与处理: 1. 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 小要适当。2. 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摆动时脱 出胸腔。 3. 一旦滑出应嘱咐患者屏气,迅速用手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 使引流口创缘闭合,然后用凡 士林纱布及厚层纱布封闭伤口,并立即 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4. 局限性皮下气肿,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 收,如疼痛肿胀,应做好止痛及宣教解释工作。 5. 广泛性皮下气肿, 患者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即通知医生行皮下切开引流,或粗针头穿刺 以排出气体减轻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ppt课件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胸 腔: ① 右肺间隙 ② 左肺间隙 ③ 纵膈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右肺间隙:右肺,壁、脏层胸膜左肺间隙:左肺,壁、脏层胸膜纵 隔:位于 :胸腔中央 上:胸腔入口 下:膈肌 两侧:左右肺间隙 前:胸骨 后:胸椎 中间:食管、气管、大血管、心脏。 (纵膈位置的恒定依赖于两侧胸膜腔压力的平衡)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目的
(2)根据引流物的颜色、量,可以及早发现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在胸腔引流瓶上贴上胶布条,标上刻度。术后由于胸腔负压的作用,仍有少量渗血渗液,术后24小时内,胸腔引流量约300—500ml左右。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目的
①引流胸膜腔内渗液、血液及气体;②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③促进肺的膨胀。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
do
something
ppt课件完整
一、胸部解剖结构
胸 部 胸壁 胸膜 胸腔内脏器组成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胸部上口:胸骨上缘 第一肋骨组成 下口:为膈肌封闭 主动脉 胸导管 奇静脉 食 管 迷走神经 下腔静脉 穿过各自裂孔进入腹腔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5、预防感染。①坚持无菌操作,胸腔引流装置内盛装无菌液体,如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3]。②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部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6、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7、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情况有无发红、肿胀、以及贴橡胶带的地方有无过敏破损,加 强换药保持 局部干燥无菌。
胸部解剖结构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胸 腔: ① 右肺间隙 ② 左肺间隙 ③ 纵膈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右肺间隙:右肺,壁、脏层胸膜左肺间隙:左肺,壁、脏层胸膜纵 隔:位于 :胸腔中央 上:胸腔入口 下:膈肌 两侧:左右肺间隙 前:胸骨 后:胸椎 中间:食管、气管、大血管、心脏。 (纵膈位置的恒定依赖于两侧胸膜腔压力的平衡)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目的
(2)根据引流物的颜色、量,可以及早发现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在胸腔引流瓶上贴上胶布条,标上刻度。术后由于胸腔负压的作用,仍有少量渗血渗液,术后24小时内,胸腔引流量约300—500ml左右。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目的
①引流胸膜腔内渗液、血液及气体;②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③促进肺的膨胀。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
do
something
ppt课件完整
一、胸部解剖结构
胸 部 胸壁 胸膜 胸腔内脏器组成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ppt课件完整
胸部解剖结构
胸部上口:胸骨上缘 第一肋骨组成 下口:为膈肌封闭 主动脉 胸导管 奇静脉 食 管 迷走神经 下腔静脉 穿过各自裂孔进入腹腔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5、预防感染。①坚持无菌操作,胸腔引流装置内盛装无菌液体,如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3]。②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部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6、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
ppt课件完整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7、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情况有无发红、肿胀、以及贴橡胶带的地方有无过敏破损,加 强换药保持 局部干燥无菌。
《胸腔闭式引流术》课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气胸入院, 经过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后,患 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术后
恢复良好。
案例二
一名3岁患儿因脓胸就诊,采用 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后 恢复顺利,未出现并发症,治愈
出院。
案例三
一位接受肺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 出现血胸,经过胸腔闭式引流术 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恢
形成皮下气肿。
并发症处理
出血
少量出血可自行停止,出血量 较大时需及时就医,采取止血
措施。
感染
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必要时拔 出引流管。
气胸
轻微气胸可自行吸收,严重气 胸需就医进行胸腔穿刺排气。
皮下气肿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严重时可 就医进行排气。
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引流管插入和留置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胸腔闭式引流术在临床上得到了 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 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效果
胸腔闭式引流术能够有效排出 胸腔内的气体、血液和脓液, 缓解患者症状,加速疾病康复 。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 ,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和病情 严重的患者。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临床效果已 经得到了大量实践的验证,被 认为是治疗胸腔疾病的有效手 段之一。
注意事项
01
02
03
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 风险。
适应症选择
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胸 腔积液、气胸等疾病的手 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是否适用。
术后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引流情况 ,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 引流管的通畅和清洁。
胸腔闭式引流术PPT

单瓶
双瓶
三联甁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植入
局部浸润麻醉壁层胸膜后,进针少许,再行胸膜腔穿刺抽吸确诊。 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用2把弯止血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达肋骨上缘,于肋间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此时可有突破感,同时切口有液体或气体溢出。
立即将引流管顺止血钳进入胸膜腔; 侧孔位于胸腔2~3CM.
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水柱波动反映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边,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旨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胸腔闭式引流术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
引流胸腔内的渗液、血液和空气,并预防其反流。
02
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04
目的
01
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
03
适应症: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胸腔手术后的病人。
05
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引流管插入的位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
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柱;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与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引流管脱落,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作进一步处理。
双瓶
三联甁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植入
局部浸润麻醉壁层胸膜后,进针少许,再行胸膜腔穿刺抽吸确诊。 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用2把弯止血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达肋骨上缘,于肋间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此时可有突破感,同时切口有液体或气体溢出。
立即将引流管顺止血钳进入胸膜腔; 侧孔位于胸腔2~3CM.
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水柱波动反映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边,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旨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胸腔闭式引流术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
引流胸腔内的渗液、血液和空气,并预防其反流。
02
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04
目的
01
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
03
适应症: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胸腔手术后的病人。
05
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引流管插入的位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
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柱;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与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引流管脱落,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作进一步处理。
胸腔闭式引流术护理ppt课件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目的
1. 排除胸膜腔内积液 2. 排除胸膜腔内积气
恢复和保持胸膜腔负压,维持纵隔
3.
的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
及时发现胸膜腔内活动性出血,支气管
4.
残端瘘等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适应症
适 应 症
胸腔闭式引流的置管位置
1.引流气体: 锁骨中线第2肋间
2.引流液体: 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第 6—8肋间
五、观察与记录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 观察水柱波动范围
➢ 观察并准确记录引 流液量、颜色、性 状
➢ 每3天更换水封瓶 并做好标记
❖ 有论文及数据表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只有气体引流的 病人,每周更换一次水封瓶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 细菌定植的机会。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几种常见的异常水柱波动分析:
水封瓶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1. 保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2. 体位 3. 妥善固定 4. 保持引流通畅 5. 注意观察并记录 6. 做好健康宣教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一、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1.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 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
2.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 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三、妥善固定:
➢ 将留有足够长度的引流 管固定在床缘上
➢ 病人下床活动时,引流 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 并保持密闭。
➢ 搬运病人前,双钳夹闭 引流管,将引流瓶放在 病床上以利搬运。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四、维持有效引流
1. 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 2. 定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滑脱、堵塞。 3. 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利于气体和液体引出和肺复张。
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注意事项Ppt【共33张PPT】

1 向家属传授引流装置的管理知识,如 3 发现有引流液突然减少,要查找原因,将引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或嘱病人变换体位,确定引流管是否通畅。
2 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5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下吸痰。
不要自行将引流管与引流瓶分开,不要 4 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病人自觉症状是否与引流不畅有关。 引流管接于水封瓶,各接口处必须严密,避免漏气。 2 引流装置消毒不严。
25 每必2要小时时挤鼻压导胸管腔引吸流痰管和1次支,气方管法纤是捏维紧镜引下流吸管的痰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轻轻慢慢地松开捏紧的引流管,以免发生倒吸引流瓶中液体。
1 双肺听,有两个长短不同的玻璃管或者硬塑料管与胸腔导管相连接。
3.用2把弯止血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达 肋骨上缘,于肋间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 膜腔。此时可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 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4.立即将引流管顺止血钳置入胸膜腔中。 其侧孔应位于胸内2~3cm。
5.切口间断缝合1~2针,并结扎固定引流 管,以防脱出。引流管接于水封瓶,各 接口处必须严密,避免漏气。
2 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 病人咳嗽排痰前适当给予止痛剂,使 疼痛减轻,增加咳痰的效果。
4 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 理。
5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下 吸痰。
重点评价: 31 观发察现引有流引情流况液,突每然2小减时少1,次要,将查插找管原与因皮,肤将接引触流处管做的好标位记置,进观行察调是整否,有或引嘱流病管脱人出变。换体位,确定引流管是否通畅。
一、疼痛
相关因素: 1 胸壁伤口。 2 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主要表现: 1 病人诉引流管处伤口疼痛,咳嗽及深
呼吸时加剧。 2 呼吸浅快。 3 病人不愿咳嗽排痰,听诊双肺可闻及
2 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5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下吸痰。
不要自行将引流管与引流瓶分开,不要 4 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病人自觉症状是否与引流不畅有关。 引流管接于水封瓶,各接口处必须严密,避免漏气。 2 引流装置消毒不严。
25 每必2要小时时挤鼻压导胸管腔引吸流痰管和1次支,气方管法纤是捏维紧镜引下流吸管的痰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轻轻慢慢地松开捏紧的引流管,以免发生倒吸引流瓶中液体。
1 双肺听,有两个长短不同的玻璃管或者硬塑料管与胸腔导管相连接。
3.用2把弯止血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达 肋骨上缘,于肋间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 膜腔。此时可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 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4.立即将引流管顺止血钳置入胸膜腔中。 其侧孔应位于胸内2~3cm。
5.切口间断缝合1~2针,并结扎固定引流 管,以防脱出。引流管接于水封瓶,各 接口处必须严密,避免漏气。
2 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 病人咳嗽排痰前适当给予止痛剂,使 疼痛减轻,增加咳痰的效果。
4 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 理。
5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下 吸痰。
重点评价: 31 观发察现引有流引情流况液,突每然2小减时少1,次要,将查插找管原与因皮,肤将接引触流处管做的好标位记置,进观行察调是整否,有或引嘱流病管脱人出变。换体位,确定引流管是否通畅。
一、疼痛
相关因素: 1 胸壁伤口。 2 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主要表现: 1 病人诉引流管处伤口疼痛,咳嗽及深
呼吸时加剧。 2 呼吸浅快。 3 病人不愿咳嗽排痰,听诊双肺可闻及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PPT课件

10
、观察和记录
▪ ①注意观察长玻璃管中的 水柱波动。因为水柱波动 的幅度反映空腔的大小与 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 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4~ 6cm。若水柱波动过高, 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 动,则表示引流管不畅或 肺已完全扩张;
11
❖②观察引流液的 量、性质、颜色, 并准确记录。
12
引流48—72小时后无气体排 出,24小时引流量<50ml,脓液 <10 ml,病人无呼吸困难,× 线检查肺复张良好可拔管。必 要时可夹管24小时,如无异常 可拔管。
根据胸膜腔的生 理性负压机制, 设计一种密闭式 水封瓶引流系统 ,即依靠水封瓶 中所盛液体使胸 膜腔与外界空气 相隔离。
胸腔闭式引流
3-4cm
60-100cm 4--6
1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1. 排除胸腔内气体 和液体。 2.重建胸膜腔负压。 3.促进肺膨胀。
• 防止术后胸膜腔的 感染。
2
胸管摆放位置
1、保持管道的密闭
❖ ①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 ❖ ②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
直立。 ❖③引流管周围用凡士林纱布包盖严密。 ❖④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需用两把钳对夹引
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7
⑤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 立即用两把血管钳相向夹闭胸壁引流导 管,并更换引流装置;
8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①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 ❖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
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 时更换; ❖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 口平面60~100cm,以防 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④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规程。
9
3、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和记录
▪ ①注意观察长玻璃管中的 水柱波动。因为水柱波动 的幅度反映空腔的大小与 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 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4~ 6cm。若水柱波动过高, 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 动,则表示引流管不畅或 肺已完全扩张;
11
❖②观察引流液的 量、性质、颜色, 并准确记录。
12
引流48—72小时后无气体排 出,24小时引流量<50ml,脓液 <10 ml,病人无呼吸困难,× 线检查肺复张良好可拔管。必 要时可夹管24小时,如无异常 可拔管。
根据胸膜腔的生 理性负压机制, 设计一种密闭式 水封瓶引流系统 ,即依靠水封瓶 中所盛液体使胸 膜腔与外界空气 相隔离。
胸腔闭式引流
3-4cm
60-100cm 4--6
1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1. 排除胸腔内气体 和液体。 2.重建胸膜腔负压。 3.促进肺膨胀。
• 防止术后胸膜腔的 感染。
2
胸管摆放位置
1、保持管道的密闭
❖ ①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 ❖ ②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
直立。 ❖③引流管周围用凡士林纱布包盖严密。 ❖④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需用两把钳对夹引
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7
⑤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 立即用两把血管钳相向夹闭胸壁引流导 管,并更换引流装置;
8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①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 ❖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
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 时更换; ❖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 口平面60~100cm,以防 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④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规程。
9
3、保持引流通畅
胸腔闭式引流术PPTppt课件

引流管脱落,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 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作进一步处 理。
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
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 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 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 易牵拉到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 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导管,防止导管受压、扭曲、堵 塞;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和变换体位,以 利液体、气体排出,促进非扩张。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装置保持无菌;保持伤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 旦浸湿及时更换;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cm~100cm ,防止引流液逆流;定时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
观察和记录
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水柱波动反映胸膜 腔内负压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
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胸 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 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 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 边,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 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旨立即用 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 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况,是 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切口间断缝合1—2针,并结扎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结于水封瓶,各接口处必须严密,以防漏气;
引流管的固定有多种方法: 1.普通缝合固定
2.普通固定加留置 被扎线
3.引流管固定器固定 4.使用尿管代替胸腔引流管
不同的固定方法在拔管时 有所不同,其中第1、3、4种 固定方法在拔管时均需使用 油纱布覆盖伤口,第2种方法 因留置有被扎线,在拔管时
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
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 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 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 易牵拉到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 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导管,防止导管受压、扭曲、堵 塞;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和变换体位,以 利液体、气体排出,促进非扩张。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装置保持无菌;保持伤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 旦浸湿及时更换;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cm~100cm ,防止引流液逆流;定时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
观察和记录
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水柱波动反映胸膜 腔内负压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
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胸 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ml, 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 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 边,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 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旨立即用 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 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况,是 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切口间断缝合1—2针,并结扎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结于水封瓶,各接口处必须严密,以防漏气;
引流管的固定有多种方法: 1.普通缝合固定
2.普通固定加留置 被扎线
3.引流管固定器固定 4.使用尿管代替胸腔引流管
不同的固定方法在拔管时 有所不同,其中第1、3、4种 固定方法在拔管时均需使用 油纱布覆盖伤口,第2种方法 因留置有被扎线,在拔管时
《胸腔闭式引流》课件

引流管感染是胸腔闭式引流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发热、胸痛等症状,影响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引流管感染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护理不周等原因所致。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保持引 流管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等。同时应加强患者教育,指导其正确护理引流管,预防感染的发生。
04 胸腔闭式引流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
治疗气胸、血胸、脓胸等胸腔疾 病,缓解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促进肺功能恢复。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气胸、血胸、脓胸、胸腔积液等胸腔 疾病,以及开胸手术后需要引流的患 者。
禁忌症
胸膜腔粘连严重、胸膜肥厚、肋骨骨 折等可能导致引流不畅或加重患者痛 苦的情况。
引流管的选择与置放
引流管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宜的引流管,如单腔、双腔、多腔引流管等。
置放位置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适宜的置放位置,一般选择腋中线或腋前线第4-6肋间作为穿 刺点,置入引流管。同时需要注意引流管的深度和角度,确保引流顺畅且不损 伤周围组织。
02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
CHAPTER
操作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 行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胸腔闭式引流概述 •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 • 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症及处理 • 胸腔闭式引流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 胸腔闭式引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胸腔闭式引流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胸腔闭式引流是通过引流管将胸 腔内的气体、液体引流出体外, 以恢复胸膜腔负压,促进肺复张 ,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
详细描述
引流管感染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护理不周等原因所致。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保持引 流管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等。同时应加强患者教育,指导其正确护理引流管,预防感染的发生。
04 胸腔闭式引流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
治疗气胸、血胸、脓胸等胸腔疾 病,缓解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促进肺功能恢复。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气胸、血胸、脓胸、胸腔积液等胸腔 疾病,以及开胸手术后需要引流的患 者。
禁忌症
胸膜腔粘连严重、胸膜肥厚、肋骨骨 折等可能导致引流不畅或加重患者痛 苦的情况。
引流管的选择与置放
引流管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宜的引流管,如单腔、双腔、多腔引流管等。
置放位置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适宜的置放位置,一般选择腋中线或腋前线第4-6肋间作为穿 刺点,置入引流管。同时需要注意引流管的深度和角度,确保引流顺畅且不损 伤周围组织。
02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
CHAPTER
操作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 行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胸腔闭式引流概述 •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 • 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症及处理 • 胸腔闭式引流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 胸腔闭式引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胸腔闭式引流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胸腔闭式引流是通过引流管将胸 腔内的气体、液体引流出体外, 以恢复胸膜腔负压,促进肺复张 ,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
胸腔闭式引流演稿PPT课件

情感支持等技巧。同时,教授家属如何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
05
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评估及 随访管理
效果评估指标
临床症状改善
评估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的缓解程度。
引流液性质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判断感染控制及病情恢 复情况。
ABCD
影像学表现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胸腔内气体或液体的 排出情况,以及肺部复张程度。
手术操作
在选定的部位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 肉,将引流管插入胸腔,连接引流瓶, 观察引流情况。
术后处理
01
02
03
04
术后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引流 液性状和量等,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挤压引 流管,防止堵塞;定期更换引
流瓶,避免逆行感染。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 的镇痛措施,如药物镇痛或物
禁忌症
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 功能不全、胸壁广泛损伤 或感染等。
注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 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 生建议而定。
02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技术
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 等相关信息,评估手术风险。
术前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 、胸部X线或CT等。
疼痛与不适处理
针对患者的疼痛与不适,可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 法进行缓解。同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 持,帮助其度过难关。
04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胸腔闭式引流的基本知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套管针 穿刺置管
❖ 切开皮肤后,右手持管,示指固定距针尖4— 5CM处作为进针深度的标志,左手固定于切口处 的皮肤。
❖ 穿刺针进入胸膜腔时有明显的突破感
❖ 退出针芯置管
❖ 然后边置管边退出套管针,要防止退出套 管针时将引流管同时带出。
脓胸引流:切开部位:脓腔底
沿肋骨走向做6—7CM切口。切开胸 壁肌层,显露肋骨。
❖观察和记录
注意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水柱波 动反映胸膜腔内负压的情况;观察引流液 的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 引流管的拔除及注意事项
胸腔引流管安置一般48~72小时后,如查体及 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 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 难,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 坐在床边,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 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旨 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 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流口覆盖情 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 目的 ❖ 引流胸腔内的渗液、血液和空气,并预防其
反流。 ❖ 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 ❖ 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 适应症: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
脓胸及胸腔手术后的病人。
❖ 胸腔引流管插入的位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
❖ 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 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 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 塞封柱;长、短两根玻璃 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 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 直立,另一端与病人的胸 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 空气通路
切开胸膜,剪除一段3—4CM肋骨.
自肋床穿刺后证实诊断后, 切开吸引,手指探 查。
❖ 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 脓腔缩小胸腔闭式流病人护理❖引流装置的位置
胸腔闭式引流主要是靠重力引流,水 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100cm, 并应放在特殊的架子上,防止被踢倒或 抬高。
❖ 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 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 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 把引流瓶放于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止 血钳。
病人的体位
术后病人通常为半 卧位,如果病人躺向 插管侧,注意不要压 迫胸腔引流管。
❖ 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
❖ 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引流瓶应用紧密的橡皮 塞,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
❖ 长玻璃管置于水面下3-4cm,并保持直立位。
❖ 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包盖严密。
❖ 水封瓶被打破,应立即夹闭引流管,更换水封瓶 或引流装置,然后松开止血钳,鼓励病人咳嗽和 深呼吸,排出胸膜腔内的空气和液体。
❖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导管,防止导管受压、扭曲、堵 塞;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和变换体位,以 利液体、气体排出,促进非扩张。
❖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装置保持无菌;保持伤口处敷料清 洁干燥,一旦浸湿及时更换;引流瓶位置 低于胸腔60cm~100cm,防止引流液逆流; 定时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单瓶
双瓶
三联甁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植入
❖ 局部浸润麻醉壁层胸膜后,进针少许,再行胸膜腔穿刺 抽吸确诊。
❖ 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用2把弯止血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达肋骨上缘,于 肋间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此时可有突破感,同时 切口有液体或气体溢出。
立即将引流管顺止血钳进入胸膜腔; 侧孔位于胸腔2~3CM.
❖ 引流管脱落,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 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作进一步处 理。
❖ 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
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 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 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 易牵拉到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 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
切口间断缝合1—2针,并结扎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结于水封瓶,各接口处必须严密,以防 漏气;
引流管的固定有多种方法:
1.普通缝合固定
2.普通固定加留置 被扎线
3.引流管固定器固定 4.使用尿管代替胸腔引流管
不同的固定方法在拔管时 有所不同,其中第1、3、4 种固定方法在拔管时均需使 用油纱布覆盖伤口,第2种方 法因留置有被扎线,在拔管 时可很好的闭合胸腔伤口, 避免开放性气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