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合评价课题组精品文档54页

合集下载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1. 引言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旨在对我国科技领域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本文将根据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国科技进步的现状、趋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科技进步概述2.1 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科技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还能够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进步。

2.2 我国科技进步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和突破。

比如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我国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2.3 科技进步面临的挑战然而,科技进步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有待加强等。

3. 科技进步的主要领域3.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我国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2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在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不断增加,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成果。

3.3 新材料新材料是重要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

我国在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4. 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措施4.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

4.2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4.3 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政府应加强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交流,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5. 结论科技进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旨在全面评估我国科技进步的现状和趋势,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简介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简介

附录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简介为了对全国及各地区科技活动,以及经济社会领域科技进步状况实施定期的监测,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自1993年即开展了对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研究。

特别是“九五”期间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监测及综合评价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领域改革与管理的需要,并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相结合,在总结“九五”期间监测及综合评价经验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2003年对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今年,课题组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监测指标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但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监测方法未变。

一、科技进步监测体系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所决定,考察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科技进步状况需要与其外部的经济社会大系统相关联。

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为支撑,后者以前者为动力、为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它包括:①有可能有条件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②科研物质条件,包括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科技活动外部物质装备的支持;③科技意识,即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是科技活动投入,它包括:①全社会以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的水平;②全社会、工业企业、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财力支持的力度。

第三,科技进步最为直接的表现为科技活动产出,它包括:①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即论文,课题和实用技术的产出水平;②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程度,即技术成果在国内和国家间的流动状况。

第四,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形成生产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它包括:①高技术产业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②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效率、附加价值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效益状况。

第五,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它包括:①科技进步发挥的与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发展不同的作用,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②科技促进环境的改善;③科技促进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科技进步贡献率评测方法简介PPT课件

科技进步贡献率评测方法简介PPT课件

在西方经济学众多的生产函数中,C——D生产 函数有着独特的地位。C——D生产函数虽然形式简单 却不仅包含了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 劳动力和资本,而且考虑了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而 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正是决定产业生产力水平的 最为核心和关键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出整个 生产过程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
4、丹尼森模型
美国经济学教授丹尼森基本上沿用了索洛的方法, 与其不同的是,丹尼森首次把劳动投入增长按数量与 质量区分开来。在丹尼森看来,博士劳力与文盲劳力 的劳动投入是不同质的,比如 1个博士劳力或许可折 合 1.5 个文盲劳力。实际测算结果表明,在考虑这种 要素投入质量因素后,对要素投入量和对最终测算结 果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3、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具有波动特性,不适宜作为 短期指标来使用
就纵向比较而言,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比低好,但其并不会总是 年年上升,而是有波动的,这是因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滞 后性、长期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其作用大小与经济周期和科技自身 发展的规律有关。科技自身的发展(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需 要一个储备过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一个积累过程。测算 科技进步贡献率依据的是数学模型,易受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 和劳力增长率三个统计数据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时,由
科技进步贡献率评测方法简介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研究 三、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开展情况 四、如何正确认识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什么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4、由于数据和方法等不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 难以进行国际比较

2010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值和排序_6ee430c9_8276_49bc_ba

2010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值和排序_6ee430c9_8276_49bc_ba

4
17
3
5
3
13
4
2
10
1
2
4
广西
27
17
31
29
28
25
28
21
30
24
18
23
21
22
16
25
22
28
海南
18
27
24
23
30
30
30
8
29
18
23
8
18
18
2
15
16
24
重庆
22
16
10
19
3
12
10
10
10
9
9
17
11
29
19
13
21
13
四川
24
22
14
21
19
16
17
22
15
19
6
10
6
24
23
51. 12
19
47. 62
21
39. 20
28
38. 01
30
26. 16
31
64. 30
5
47. 53
22
62. 99
8
52. 17
17
58. 22
12
表 1 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一级指标监测值
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产出
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
监测值

监测值

监测值

监测值
30
28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一)科技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58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186.1亿元,增长25.7%,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5.3万元,也比上年增加了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增长27.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0亿元,增长25.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6%和82.7%。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995.9亿元,增长22.8%;高等学校经费支出468.2亿元,增长20.0%。

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2%、17.2%和8.1%。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2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43.1亿元,增长24.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3%。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1648.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576.3亿元,增长21.6%。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 用独立研究机构人均新增仪器设备费替换万名R&D人员新 增科研仪器设备费。原指标中包含了独立研究机构、高等 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的新增科研仪器设备费。其 中后两部分的数据起伏较大,存在将高等院校的新增仪器 设备和企业新增仪器设备与纯粹的研究机构用仪器设备混 淆的情况。
? 用万人研究人员数替换万人R&D科学家工程师数。用企业 研究人员占全社会研究人员比重替换企业R&D科学家工程 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工程师比重。自第二次全国R&D资源 清查后已不再使用R&D科学家工程师数。
? 根据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活动的惯例,在每五年规划初期,都 要根据当时的党和国家发展策略的走向,经济社会形势以及 当期规划的总体目标对监测体系进行修订。
? 第一次修订是在“十五”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监测指标都进 行了较大的修订。将功效系数法改为指数法,根据全面小康 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目标,将动态标准改为固定标准,并 增加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三级指标。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 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 2011年3月30日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研究的回顾
? 为了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全国及各地区科技活动以及经济社 会领域科技进步状况实施定期的监测,科技部自1993年即 开展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研究。特 别是“九五”期间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监测及综合评价 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由于这项监测活动前期理论研 究充分,监测系统相对稳定,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监测结 果公信度较高,对社会,特别是对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 影响较大,已成为我国近年来各项监测及综合评价研究中 极具权威性的成果之一。特别是与其他一些评价活动比较, 它还具有原创性以及与国家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的特点。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二)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二)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二)一、区域科技进步一级指标评价(一)科技进步环境评价从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看,天津、上海、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广东、陕西排在前8位,同时也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62.23%)的地区。

与上年比较,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0.63个百分点,安徽、河南、甘肃、陕西等16个地区高于这一增幅,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等14个地区低于上年水平。

位次上升最快的地区是甘肃,由上年的第23位上升至第17位,主要原因是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提升较快;安徽由上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原因是科研物质条件的大幅提升;内蒙古、河北和河南均比上年上升4位;湖南由上年的第21位上升至第18位;宁夏由上年的第17位下降至第24位,主要是因为科研物质条件位次下降较大;青海、山西、江西和广西均比上年下降3位。

●作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支撑,科技进步评价体系设有五个一级指标,即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每个一级指标分别由下设的2~3个二级指标加权综合而成。

各地区一级指标值以及位次的变动均可以通过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变动寻找原因。

2015科技进步环境指数 2014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图2-1 区域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序图2-2 区域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二)科技活动投入评价从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看,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北京、山东排在前7位,同时也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65.07%)的地区。

与上年比较,宁夏、湖北、甘肃、河北等19个地区的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高于上年水平,湖南、重庆、山东、新疆等12个地区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低于上年水平。

位次变动较大的地区是广东,由上年的第2位下降至第5位,主要原因是科技财力投入下降。

其他地区的位次没有太大变化。

●指数值与位次的关系某一地区的各级指标的位次是根据相应的指数值来确定的。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科技统计报告第1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11年1月31日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一)科技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58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186.1亿元,增长25.7%,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5.3万元,也比上年增加了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增长27.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0亿元,增长25.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6%和82.7%。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995.9亿元,增长22.8%;高等学校经费支出468.2亿元,增长20.0%。

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2%、17.2%和8.1%。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2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43.1亿元,增长24.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3%。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1648.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576.3亿元,增长21.6%。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科技统计报告第1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11年1月31日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一)科技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58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186.1亿元,增长25.7%,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5.3万元,也比上年增加了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增长27.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0亿元,增长25.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6%和82.7%。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995.9亿元,增长22.8%;高等学校经费支出468.2亿元,增长20.0%。

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2%、17.2%和8.1%。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2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43.1亿元,增长24.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3%。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1648.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576.3亿元,增长21.6%。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

(一)研发经费投入增加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398.5亿元,增长10.2%;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03.6亿元,增长9.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2014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454.5亿元,比上年增加269.6亿元,增长4.4%;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

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增长6.3%,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9%;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增长2.9%,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55.1%。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合评价课题组55页PPT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合评价课题组55页PPT

25
50
75
100
70.40 66.04 57.12 54.82 47.68 45.19 43.95 40.45 39.13 39.13 35.93 35.76 35.37 34.58 33.20 31.24 30.62 30.27 30.10 29.60 29.24 28.61 27.83 27.78 27.09 26.70 26.53 26.41 25.71 25.00 19.20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 随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人们更为深刻地 意识到,科技进步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把 加速科技进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试 图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对这一局面,如何从统计 的角度正确衡量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如何评价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人们十分感 兴趣的课题。
2006总指数排序
0
1.上 海 2.北 京 3.天 津 4.广 东 5.江 苏 6.辽 宁 7.浙 江 8.陕 西 9.山 东 10.湖 北 11.福 建 12.重 庆 13.黑龙江 14.四 川 15.吉 林 16.海 南 17.湖 南 18.山 西 19.河 北 20.安 徽 21.内蒙古 22.甘 肃 23.新 疆 24.河 南 25.宁 夏 26.广 西 27.江 西 28.青 海 29.云 南 30.贵 州 31.西 藏
①促进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增加科 技投入,扩大科技活动产出,努力加快高新技 术产业化步伐,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②促进了各地方重视科技统计工作,使得科 技统计工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科技 进步监测的基础上增强了统计数据的收集、加 工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有关部门决策服 务。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增加万人美国专利拥有量和万人欧洲专利拥有量指标。作 为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
将万人向国外转让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替换为万人技术 国际收入。
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替换为高技术产业总资产贡献率。
增加万元工业产值用电量指标。能源消费主要在工业,工 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是电力,因此增加这一指标可以更 好的反映节能效果。
此次修订的内容
用百万人口大专院校在校学生数替换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原来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是反映科技人力资料的重要指 标,但自2019年起,国家统计局劳动工资统计中已不再统 计这一指标。在2009年度和2019年度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 测中,为了保持指标体系的稳定性,专业技术人员数为推 算数。大专院校在校学生的规模和水平反映了一国或一地 区潜在的科技活动人力资源的优劣。《欧洲创新计分牌》 的“创新驱动”中的5项指标有4项都与教育有关。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框架
继续保证监测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公开性。科技进步统计 监测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监测数据来源的可靠 性和公开性,这也是此项监测活动能够得到各界信任的基 础。
继续保持监测系统对经济社会目标的关联性。“九五”期 间监测所关注的目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十五” 期间监测所关注的目标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十一五”期间监测所关注的目标是“十一五规划 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 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为主线”,实际上是“十一五”的延续和深化, 因此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应围绕着“十一五”以来提出的 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经济发展质 量提高等关键词,对现有的监测体系进行充实和提高。
用独立研究机构人均新增仪器设备费替换万名R&D人员新 增科研仪器设备费。原指标中包含了独立研究机构、高等 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的新增科研仪器设备费。其 中后两部分的数据起伏较大,存在将高等院校的新增仪器 设备和企业新增仪器设备与纯粹的研究机构用仪器设备混 淆的情况。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一、建立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意义
研究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可以更好地 反映“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进程。中央提出的“科教兴 国”战略, 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 根本措施, 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和必由之路。这就需要以科技为先导, 以人才为根 本, 以投入为保证, 增强各地区科技综合实力及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大力促进科技与经 济的紧密结合, 全面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 量, 使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 真正实现把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对科技进步进行量化和监测 评价。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科技统计评价 指标体系, 准确反映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情况, 反映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进程。
收稿日期: 2006 - 09 - 12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第一批 B 类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 JBS06151。 作者简介: 肖庆业( 1975—) , 男, 江西泰和人, 漳州师范学院经济系讲师, 硕士, 从事应用统计与统计评价研究。
·34·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7 年
例关系, 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现象间的对比关系, 如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率、三废综合治理率等。把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结 合起来, 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科技进步状况。
5. 可 操 作 性 原 则 。 在 设 计 科 技 进 步 统 计 监 测 指 标体系时, 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系统公开的统计 数据, 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公开性。
( 一) 科技进步基础
表 1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科技进步基础
二级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 科研物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 随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人们更为深刻地 意识到,科技进步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把 加速科技进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试 图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对这一局面,如何从统计 的角度正确衡量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如何评价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人们十分感 兴趣的课题。
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
2019年
2019年
元0
1.上 海 2.北 京 3.天 津 4.浙 江 5.江 苏 6.广 东 7.山 东 8.辽 宁 9.福 建 10.内蒙古 11.河 北 12.黑龙江 13.吉 林 14.新 疆 15.山 西 16.湖 北 17.河 南 18.重 庆 19.海 南 20.湖 南 21.宁 夏 22.青 海 23.陕 西 24.江 西 25.西 藏 26.四 川 27.广 西 28.安 徽 29.云 南 30.甘 肃 31.贵 州
35783
60000
51474 45444
亿元
0
10000
20000
30000
1.广 东 2.山 东
22367 18517
3.江 苏
18306
4.浙 江
13438
5.河 南
10587
6.河 北 7.上 海
10096 9154
8.辽 宁
886
11.福 建 12.湖 北
自1993年起,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即组 织有关专家成立课题组,对全国科技进步统 计监测进行研究。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了, 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试算阶段(1993-2019年)
(2)正式启动并公开发布(2019-2019年)
(3)修订后采用新体系(2019-2019年)
科技进步监测至少起到了以下两方面作用:
①促进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增加科 技投入,扩大科技活动产出,努力加快高新技 术产业化步伐,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②促进了各地方重视科技统计工作,使得科 技统计工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科技 进步监测的基础上增强了统计数据的收集、加 工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有关部门决策服 务。
基本内容
讲解影响我省科技综合实力的主要科技 指标及其概念; 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主要科技指标的比 较分析; 提升我省主要科技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有 效措施。
6569 6520
13.湖 南
6511
14.黑龙江 15.安 徽
5512 5375
16.山 西 17.广 西
2019总指数排序
0
1.上 海 2.北 京 3.天 津 4.广 东 5.江 苏 6.辽 宁 7.浙 江 8.陕 西 9.山 东 10.湖 北 11.福 建 12.重 庆 13.黑龙江 14.四 川 15.吉 林 16.海 南 17.湖 南 18.山 西 19.河 北 20.安 徽 21.内蒙古 22.甘 肃 23.新 疆 24.河 南 25.宁 夏 26.广 西 27.江 西 28.青 海 29.云 南 30.贵 州 31.西 藏
一、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定位
监测年度 2019 2019 2019 2019 2019
12 综合科技进步水 平指数位次
12
12
12
13
0
1.上 海 2.北 京 3.天 津 4.广 东 5.江 苏 6.辽 宁 7.浙 江 8.陕 西 9.山 东 10.重 庆 11.福 建 12.黑龙江 13.湖 北 14.湖 南 15.吉 林 16.四 川 17.山 西 18.海 南 19.河 北 20.新 疆 21.河 南 22.安 徽 23.甘 肃 24.内蒙古 25.青 海 26.广 西 27.江 西 28.宁 夏 29.贵 州 30.云 南 31.西 藏
2019总指数排序
25
50
75
100
72.22 70.34 66.94 52.74 50.19 47.10 46.90 44.26 42.21 41.20 40.06 38.64 38.17 36.43 36.20 35.19 33.79 33.46 33.27 32.96 31.74 31.16 30.88 30.44 29.79 29.47 28.62 27.83 27.37 27.02 20.91
25
50
75
100
74.64 72.77 65.06 55.74 52.56 49.26 47.14 44.70 44.29 42.93 41.33 41.09 39.60 38.75 37.91 36.88 36.31 33.74 33.44 33.30 33.02 32.87 32.54 31.98 31.58 31.19 31.03 29.49 29.43 27.18 20.03
20000
40000
27703 24560 24435 20096 18983 18646 16331 14782 14434 13348 13108 12495 11431 11346 10982 10871 10426 10239 10045 9899 9440 9114 9060 8788 8675 7835 7477 5052
2019总指数排序
0
1.北 京 2.上 海 3.天 津 4.广 东 5.江 苏 6.辽 宁 7.浙 江 8.陕 西 9.福 建 10.山 东 11.重 庆 12.黑龙江 13.湖 北 14.四 川 15.吉 林 16.山 西 17.湖 南 18.海 南 19.内蒙古 20.新 疆 21.河 北 22.安 徽 23.广 西 24.河 南 25.江 西 26.甘 肃 27.青 海 28.贵 州 29.云 南 30.宁 夏 31.西 藏
25
50
75
100
70.40 66.04 57.12 54.82 47.68 45.19 43.95 40.45 39.13 39.13 35.93 35.76 35.37 34.58 33.20 31.24 30.62 30.27 30.10 29.60 29.24 28.61 27.83 27.78 27.09 26.70 26.53 26.41 25.71 25.00 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