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教畲族文化初探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畲族服饰中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以及应用研究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运用传统 元素,设计师能够提升服装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消费者对文化认同的需求。 其次,传统元素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最 后,创新性应用传统元素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现代服装设计 的多样化。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服装设计中传 统服饰元素的应用将更加丰富和多元。设计师们将继续挖掘传统元素的精髓,结 合现代科技和流行趋势,创造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内涵的服装设计作品。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创新性应用也将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更深入融合, 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元化风格。
首先,畲族服饰中的图案多源于自然,以动物、植物、山水、星辰等为原型, 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有写实风格,又 有抽象形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远。例如,畲族妇女常穿的“凤凰装”, 其上的凤凰图案象征着吉祥、幸福。
其次,畲族服饰的色彩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蓝、 绿等,这些色彩既代表了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与 感恩。同时,不同色彩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稳重,绿色象征生机 等。
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非常丰富。首先,颜色方面,设计师 经常借鉴传统色彩搭配来为现代服装注入文化内涵。例如,中国传统的红色、黄 色、蓝色等色彩搭配,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其次,图案方面,传统的 花卉、龙、凤等图案经常被用作现代服装的装饰,既增添了服装的美感,又展示 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畲族服饰中传统元素的文化内 涵以及应用研究
基本内容
畲族,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生活和繁衍。 其独特的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畲族服饰中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畲族文化现状调研报告区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曾在XX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就“畲族文化的建设情形”进行了调研考察,撰写了《关于莲都区畲族文化调研报告》,引发有关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今年,依照区委、区政府关于东西岩景区开发和增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要求,咱们就《关于增强莲都区畲族文化的建议》进行回访。
本委员会通过水阁山根村“回访”;又乘第十五届“新桥竹柳”三月三畲族歌会在丽新乡上塘畈村举行之际,组织专委会委员和丽水籍返乡探亲台胞一路赴上塘畈村观赏歌会,并在期间作一些“回访”调研;同时,咱们部份委员还利用参与撰写《碧湖古镇》的契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畲族文化的传承与现状。
综上调研,现归纳如下:一、“回访”中有关畲族文化的现实状况一、畲族的传统文化“三礼”行将消失。
所谓“三礼”:一、成人礼——做阳;二、婚礼——婚嫁仪式;3、丧礼——做阴等。
畲族的“三礼”和“上八日祭祖”、“新年唠歌”、“问凳卦”等等较有特色的风俗仪式活动,除婚礼时少数畲族村落尚有“永夜对歌”等风俗外,大多已无传承。
专门是被喻为最具畲族特色的“传师学师”,该仪式活动内含丰硕,据传古时需延续三年才完成整套仪式,后紧缩为七日七夜至三日三夜,原龙江乡山根村蓝炳言等老人深谙此仪式,惜无承传,随着这些老人的逝世,畲族古沿的传统文化也接踵殆尽。
二、畲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乏人承传。
畲族从来善歌,现在在一些畲族村落也有一些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歌手,但真正会唱长篇历史歌如《高皇歌》、《封金山》、《长毛歌》等及故事歌《火烧天》、《钟良弼》、《白鹤度双》等等确是凤毛麟角。
而能讲述畲族传奇故事《高辛与龙王》、《三公主》、《插花娘娘》、《猎神》、《三月三吃乌饭》等的人也极少。
部份畲族青青年已可不能讲母语,会唱畲族山歌及知道畲族民族特色风俗的人也已愈来愈少了。
3、畲族文物流失严峻。
畲族中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物,如古老的祖图、祖杖和祖担;蓝、雷、钟三大姓氏的《族谱》;做阳、做阴利用的“经书”、龙角、铃刀、搭木、经印、占卦、响板、祭师衣饰、祭祀仪式用品等;较古老的畲族“法衣”——红赤衫、乌蓝衫;男子“做阳”后所戴的“水古帽”,妇女所戴的“凤冠”,围裙、花鞋、单鼻和双耳草鞋,古时“行嫁”时穿着铜钱的草鞋,山歌手抄本、纺车、腰机布机、猎枪、弓弩、松明灯铁网、桐油灯盏、石捣臼及往昔农耕风俗的劳动工具与生活中所利用的铁、木、竹类用具等。
畲族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的人们关于在习俗上有着比较多的繁琐,而这些也正是因为一些历史上的推移还有地理上的不同所形成的,畲族的人们在禁忌中也是有着比较多,对此畲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
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入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制定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无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纳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地。
畲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舞、传统习俗、方言、民间艺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畲族人民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许多传统技艺正在濒临失传,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畲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传统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保护和传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紧迫任务。
本文旨在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畲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探讨畲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推动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全面了解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包括其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俗节庆等方面的特点和传承现状;二是分析当前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三是探讨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包括政策支持、社会参与、传承教育等方面的建议;四是展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推动畲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1.3 研究意义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畲族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丰富内容,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集居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自古便流传在畲族人民之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畲族人民尊重传统,注重宗族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表现了畲族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畲族2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
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
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
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
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
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畲族习俗文化礼仪
畲族习俗文化礼仪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婚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节日习俗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畲族文化
畲族的舞蹈-祭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畲族舞蹈成为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民族各种重大祭典礼仪活动中留传下来。我们所能 看到的和所发现的畲族民间舞蹈几乎无不与宗教祭祀仪 式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畲族有着本民族的图腾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们 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这种精神 生活的表现之一,带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鸦片的麻 痹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历史上、文 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多功能作用。
1.畲族的来源、形成及分布
2.畲族的服饰
3.畲族的工艺
4.畲族的舞蹈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 原住民之一。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 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 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 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 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 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 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 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 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 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 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 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 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 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
畲族
畲族文化资料
畲族文化
畲族,又称畲族侗族、江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
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畲族有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湾南岛语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
畲族的语言有
着独特的发音特点和词汇,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饰
畲族的服饰色彩缤纷,富有地方特色。
男性常穿深色长袍,头戴斗笠,女性则
喜欢身穿彩色长裙,头戴红头巾。
畲族服饰体现了其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尊敬。
建筑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具有很高的抗震
性能。
畲族房屋多为独立小楼或平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音乐
畲族的音乐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常常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乐器的演奏。
畲族音
乐多以歌唱形式传承,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
畲族舞蹈优美动人,姿态婀娜多姿,常常展现出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畲族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热情的舞蹈节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
传统和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希望畲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于畲族的民间传说有许多,主要有“洋坪庙”的由来、 “江夏侯破地理”的故事、“石头江仙脚印”的故事,男 女结婚时穿素服的典故等。根据旧谱记载,“八仙”中的 蓝采和系畲族第一百零九世祖,为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进 士,见于《志谱》中的《源流谱传》,至于是否属实,还 有待于考证。 • 对于隆教乡的畲族学生,我们见到时不免有一些疑问: 是否有畲语,畲文?他们有没有特殊的民族的民族节日、 民族服装?信仰什么宗教?有什么特殊建筑?人与人之间 有什么特殊称谓等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实地考 察。经过实地考察,我们的收获很大许多疑惑都得到了解 答。作简介如下:
指导莲 蓝明智 方旭艺 郑胜强 王智伟
课题背景
•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 的灵魂做为支撑,有了这一灵魂,才能使该族的 “足迹”源远流长。畲族文化对我们来说很陌生 又很感兴趣,由此我们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在 了一起,并提出了此次课题。
•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钟、盘、雷。但在隆教乡,较多的 是姓蓝的,但很少见到有姓钟的,几乎没有姓盘和雷的。 新厝三房已于1986年重新确认了畲族少数民族成分,经批 准于1988年成立隆教畲族乡。据传在很早以前,镇海隆教 就有姓施、姓郭、姓苏等民众聚居的村庄。自延瑞公开基 隆教之后,特别是蓝氏大祖宗宗祠“世德堂”建成,畲族 先祖在祖正面俩旁装上石雕大圆窗,似一双老虎眼睛。于 是,人们传言,蓝氏祖祠是老虎头,是“专吃”外姓人的 “凶煞”建筑,由于纷纷举家迁往异地他乡,最后只留下 蓝姓民众居住的村庄。因此有“隆教廿八社,社社都有姓 蓝”之说,但现在隆教已出现杨、朱等一些汉族姓氏。 • 从这次的旅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隆教的畲族文化已经 保存不完整,我们应从多元文化出发,保护已有的畲族文 化遗产,防止民族文化的流失。 • ★此次,论文的资料来源:龙海二中图书管的张继焦的 《少数
• 隆教的畲族有许多的民风民俗。例如,除夕夜 “围炉”守岁,大年三十晚“分旗仔钱”,正月 初一“吃长年菜”,正月初二“做囝婿、滚喂仔 肉”,正月十八“抛新婚、吃酒令、神跳火”等。 张继焦编著的《少数民族礼仪》中讲到畲族的 “茶礼”,俗谚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 长”。到畲族家中做客,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我们这些组员们,可是深有体会啊)。一进门, 必请喝浓茶,一连喝了3大杯。畲民认为,喝茶一 可止渴,二可治病,以次敬客,表示心诚。隆教 畲民认为,鱼象征年年有余,鸡寓意金银相挨, 鸭是金银相迭,猪肝表示官运亨通,韭菜是幸福 长久。这是每道菜中好的涵义,还有认为蚶壳象 征金银蜾,食后放在门后过年表示金银满屋,年 年发财,长年菜象征寿长、命长,因此大年初一 他们有吃长年菜的习惯。
• 2006年2月1日,我们开始了这次研究的旅程。共计3周时 间,进行资料查询,通过有关书籍,了解到许多关于畲族 文化和知识。例如畲族族称的由来、族源问题、民风民俗、 民间传说等等。 • 先来谈谈畲族族称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在闽南 杂居着闽越族、百越族和畲族的先民等原住民和少数民族。 公元七世纪初,即在隋唐之际,畲族的先民就已在闽、粤、 赣三省交界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大多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 的边远山区,“劈山垦荒、刀耕火种、崖栖谷汲,搜狩为 生。”唐朝时,这一带生活的畲族先民,被贬称为“蛮獠” 或“侗蛮”。至13世纪中叶,南宋末年的文人刘克庄在 《后山先生大全集—漳州渝畲》一文中才出现“畲民”的 名称。自南宋出现“畲民”记载以来,这个名称为后史家 所普遍采用,不过“畲民”之称是见于汉文史书记载,是 汉族文人命名的,所以这个名称是被称。“畲”字的含义 是与粗放的耕作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 隆教湾 • 每次大收成后 筹筑的巨石
• 虎头与照妖镜(避邪、镇煞)
• 旧址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少数民族“汉化”严重,畲族作为本地区。唯一
的少数民族,其民族必定有着神秘的色彩,我们 想通过此次研究,了解畲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认 识畲族文化,从而揭开这个神秘民族的面纱。
•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具有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并不 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其发生、 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将来,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 与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全人类将融合成一个没有 区分的整体。 • 在中华大地,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汉族最为众多,约占 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三,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只占百分 之七,称为少数民族。畲族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十分悠 久的古老民族,总人口71万,居56个民族的第19位。我 省畲族人口为36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居 全国第一。作为本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主要集中在 隆教乡,其民族文化必定有着神秘的色彩。于是我们通过 此次隆教之旅作了一番了解和探究。
• 在隆教乡,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每年立夏时, 当地畲族居民会蒸年糕,在糕面上印有五个手指印。农历 五月二十七为畲族居民重大节庆日,当地居民会请来戏班 在宗祠开锣唱戏。畲族人以狗为图腾,延续至今已经较少 保留富有民族特色的本民族风土人情,当地的少数民族服 装也在汉化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存隆教畲族服装已 所剩无几。畲族妇女自称“山哈”,祭祀舞有《明舞》、 《龙头、龙伞迎祖》,生产劳动有栽竹,踏步等。 • 在隆教新厝村,每年正月十八,凡是前一年遇到过好事的 人们在这一天都必须聚集于宗祠,感谢祖宗和上苍保佑, 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新厝村全由畲族居民组成, 红星村人口由汉族和畲族组成。俩个村庄中的蓝氏宗祠仍 保存较为完整。位于红星村的宗祠较大,单层石墙、红瓦, 风格与当地居民相同,屋檐翘角上有石雕的龙,建筑三进 士,有一小内庭,内保存有明清以来蓝氏人当官匾额,有 康熙年间的文魁,乾隆年间的进士。如此,宗祠真可称之 为当地特殊的建筑了。
• 再来说说关于畲族族源问题的讨论与探索。自21世纪初以 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做过许多探讨研究畲族族源问题, 发表过大量文章,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聚 讼不决的公案。主要有俩种观点:一是主张畲族是其它地 区迁入的,尤以长沙“武陵蛮”说居多,可称“外来说”, 二是认为畲族是古代当地土著民族的后裔,可称“土著 说 ” 。 • 现将教具代表性的观点作概括介绍。一、持“外来”观点, 有三种说法:①认为畲族是“武陵蛮”的后裔,畲族与苗 族、瑶族同属“武陵蛮”的一支,是秦汉时期居住于洞庭 湖至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从长沙武陵源(湘西山区,今张 家界一带)迁来的。代表性作品有:徐规的《畲族的名称 来源和迁徙》、施联朱的《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和石光 村的《从“盘匏”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等。 ②认为畲族源于东夷:这一观点还进一步论证了“武陵蛮” 与“徐夷”的关系。代表作有:费考通的《民族社会调查 的尝试》、张宗根的《畲族族源东夷说新证》和蓝周根的 《 关 于 畲 族 来 源 》 等 。 ③ 认为 畲 族是河 南 夷的一 支 。
• 代表作品有:周沐照的《关于畲族族籍和民族形 成问题》、吴炳奎的《广东梅县畲族考》等。二、 持“土著”观点,认为畲族是古越族或蛮族、闽 族的后裔。依据是,早在隋唐之前就有畲族先民 “蛮獠”或“侗蛮”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 地区。但不能简单地据此推测今天的漳州畲族就 是当年“蛮獠”后裔。因为据漳州畲族谱谍记载, 他们都是在明代以后才从外地迁入漳州的。此说 的代表作品有:蒋炳钊的《畲族族源初探》、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畲族史》和王作民的 《漳州畲族史话》等。虽各说都持有据但又无法 形成为多数人认同的共识,目前的讨论研究还在 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