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四章运动归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Weiner提出以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类: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 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 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 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 因。 该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4.对习得性无助青少年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 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要注 重他们自身的进步,不要过多地将他们与他人比较,对他 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 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协变性原则
•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
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
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
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
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 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见表4-2)。
Weiner等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 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 同时,一般的归因大多是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当一 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 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当 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 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见案例 分析4-1)。
•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努力这一要
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鼓励年
轻的运动员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明智的。这意味
着再做一些努力可以使结果变失败为成功。
•
另外,对于稳定性归因与期望之间紧密关系的研究获
得了许多支持性证据。表4-2也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习得性无助感
第一节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对行为与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一、Heider的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提出。他认 为,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或环境的力量,或者 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 ”和“努力”所构成。环境力量是由“任务的难度” 和“运气”所构成。“能力”和“任务的难度”相结 合,形成了被称之为“能够”(或者“不能够”)的 维度。他所提出的基本的归因模式见图4-l。
Peterson和Seligman在一项档案研究中发现这 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究其原因可能 是: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 机制与紧张类似;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 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他们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 眠和运动,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动 地去寻求帮助。
如果人们能够知道某一个体行为的真正目的, 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对于行动 者的意图了解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 的推断。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 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社会赞许性、独特 性和选择自由性。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个体与 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 越高。 如果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 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这有助于根据其行为来做出 相应的推断。
表4-1 Weiner的归因模型
内部的
外部的
可控的
稳定的 自己稳定的努力
不稳定的 自己不稳定的努力
稳定的 他人稳定的努力
不稳定的 他人不稳定的努力
不可控的 能力
努力、健康
任务难度
运气
五、Abramson的抑郁型和乐观型 归因风格理论
Abramson认为归因有抑郁型和乐观型两种风格。具 有抑郁型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 他人,他们倾向于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 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 的因素;而具有乐观型风格的人倾向于把积极的事件归 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 、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二节 运动中的归因分析
一、内部、外部归因
• (一)内外源
•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
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
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
不佳、教练员不好、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一般来说
,内部归因的个体的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因
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成为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
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无助感的产生。
(2)主观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青少年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 他们习惯将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的失败归因为个 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 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 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 消极期待。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 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 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 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 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 体验;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面,并将潜在的困 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他们对学习望而 却步。 (2)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久 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 害,形成“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
•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 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 发青少年的多种体育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运动需要, 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三节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内外源 可控性
表4-2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
结果
成功
失败
内部 外部
自豪、自尊、满意 没有关于自我的情感
自豪感减少、自尊减少、 满减少意
没有关于自我的情感
可控的
自信、胜任
羞辱、负罪、沮丧
不可控的
感激、同情对手
愤怒、诧异、惊讶
稳定性
稳定的 不稳定的
满怀希望 不确定
没有希望 满怀希望
三、稳定性
此,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
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
•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一方面,个体 的归因方式会对其体育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体育运动成绩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与教练员 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归因情况,并根 据归因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或运动员体育成绩的 反馈信息,以使学生或运动员能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获 得最大的动机量值。
一、内部因素
• (一)个性特征
• 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导致不同的归因倾向。有研究指出: 具有外向性特质的运动员(往往是低特质焦虑者)面对成 功或失败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具有内向性特质的运动员( 往往是高特质焦虑者)在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倾向于外 部归因。
(二)成就动机
•
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越来
,即让他们将体育学习、运动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 标,着重引导他们对体育学习、运动锻炼任务的积极投入 。避免仅仅把体育运动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是避免习得性 无助感、培养青少年体育自主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Seligman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一个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因 于一些内部、稳定的因素时,自我评价才会降低,活动 的动机水平才会降到最低点,无助感也就由此而生。因 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纠正习得性无助青少 年的错误认知模式,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四章 运动归因
重要问题
•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 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关键概念
• 归因 • 内外源 • 稳定性 • 可控性 • 协相关原则 • 习得性无助感 • 归因训练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学生或运动员把成功或失 败归于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 无助感有关。在归因过程中较极端、绝对的例子是不 多见的,大部分个体的归因倾向,都可以在内部-外 部和稳定-不稳定的维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期望与归因
•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而期望的改变又与个体 的归因,特别是与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根 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 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表 4-2已经表明稳定性归因会引起充满希望或者是无望的感 觉。
3.青少年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一些教师、家长和教练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 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们无论 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 态。
• B.不良的教育与训练环境
•
应试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青少年的
(3)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情绪与情感上经常表现为 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心 灰意冷、自暴自弃等,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状 态,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容易受到损害。 (4)人际关系不良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大多数性格多疑,缺乏对他 人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 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 关系的紧张。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 提高体育学习、运动训练的效果就必须及时地了解学 生或运动员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动态,并帮助他 们对已出现的体育学习或运动训练、竞赛结果进行正 确的归因,尤其是对成绩不佳者要进行良好的归因训 练,避免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使他们以一种良好 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图4-1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上述的所有这些因素(努力,能力,任务 的难度,运气)结合起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结 果。Heider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 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
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
二、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由Jones和Davis提出。所谓“相应 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 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 质是一致的。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赛场上 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生性就 具有攻击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相应 推断的步骤。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 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 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 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日 趋增多,并逐渐成为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 域。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成败原 因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努力程度和坚 持性,也影响着他们对所参加的体育运动的动机和 情感、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可以 改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
三、Kelley的三度理论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 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 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 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 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 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一贯性 和一致性(章志光、金盛华,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