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3.5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3.5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3.5奇妙的透镜》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掌握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导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导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导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导学用具】:三棱镜、各种透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

2.在图中,请大致画出入射光线经过水面或三棱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空气

玻璃

二、导学设问

大家在此之前学过什么面镜?谁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谁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它们都是根据光的反射制成的能改变光路的器件。

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65页,找出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各种能改变光路的器件。

三、新课导学:

(一)聚焦目标一:认识透镜

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 。 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 。

2、辨别透镜的方法:“一看二摸三照”

3、透镜的两种画法:凸透镜:

凹透镜:

(二)聚焦目标二: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请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叫做光心

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叫凸透镜的焦点; 叫凸透镜的焦距; (三)聚焦目标三:三条特殊光线(作图题)

1、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经过另一侧的焦点(图A )

②经过焦点或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图B )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折射 后方向不变。(图C )

(图A ) (图B ) (图C )

2、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凹透镜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反向延长线交于虚焦点(图一) 主光轴

②射向虚焦点的光经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图二)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折射后方向不变。(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

练习:完成下列光路图:

(四)聚焦目标四:透镜对光的作用

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下(图A)和(图一)及观看课本66页彩图

回答:它们对光线有怎样的作用?并完成下列填空。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提示: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处的温度相当高)

练习:1、如图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五)聚焦目标五:课后活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的数值,并记录在课本67页的表格中。

讨论:用这种方法测量焦距,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巩固应用

1、如图所示是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在这些透镜中:

⑴属于凸透镜的是,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

⑵属于凹透镜的是,从外部特征上看,它们的特点是。

2、如图 (a)所示,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经过凹透镜后变为发散光线。小红说透镜的光路也是可逆的,小明不清楚什么是“可逆光路”。请你在(b)图中画出(a)图的可逆光路。

(a) (b)

3、在图示的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

4、根据图中已知的光线,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附:课本68页《自我评价与作业》练习题,练习册《学专精练》第27、28页练习。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探究、归纳出光的传播规律。 2、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3、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4、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形成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自主学习(看课本P69-P70)完成下列各题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光源,光源 又分为自然光源和________ 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它的自然光源如________ 、。. 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火把、 蜡烛、电灯等?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因此可以说光在 ______________ 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________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 3?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和的直线,一表示光传播路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光线是实际光的理想化模型,所以不存在,不仅它无粗细可言,而且如同几何学中的直线一样,有相交但不互相干扰的特性.4.影: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____________ 的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称为影? 日常生活中的______ 、____ 和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 律来解释?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 __________ m/ s.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以认为是____________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c,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c.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6.光年:光年是的单位,其意义是光在一年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是时间单位。 二、实验探究 用激光分别射入水、空气、玻璃中,观察光在水、空气、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可在水中加牛奶,在空气中喷清新气雾剂。 学生汇报现象,归纳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发现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一、设计思路: 本次讲课主要依据二课时教学目标而设定的,紧紧围绕师生互动,从“导学案”要求来设定,共分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合作交流、自主检测、展示点拨共五部分内容。并且在每一部分内容中都有问题的设问。 二、教学中的优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有:一是能利用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证明巴金并不普通,而是一个很谦虚,很了不起的人;二是将导学案中的设问导读题和巩固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值得我欣赏的一点是,改动后的设问导读题中,注重了教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开始时,自认为教案写得比较满意,但讲课后,确确实实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案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内容过多,精炼不佳。教案设计中设计了全书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重点的突出性。从而使教学中呈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并且整个过程不够完整,在重难点突出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2)时间把握不到位忽略了课堂效益,一味追求“师生互动”。同时,也没有花大量时间准备,有麻痹大意现象出现。

(3)每次讲完课后,总有讲不完的感觉。归结一点:没有精选所讲内容,面面俱到,还是没敢放开学生,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 (4)“导学案”合理运用,非常不成熟,有点班门弄斧之感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认真研究、认真学习、多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学优秀的教师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指导,多多摸索教育教学规律,让自学的光芒充满自己的心灵,提升语文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 (5)多钻研钻研语文方面的书籍,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把自己的业务语文水平提升一个阶段,让更多的知识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今后,我将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最新《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子,能说出光源的概念,并且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能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以及教师讲解,能说出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 m/s,并且能说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复习回顾 1、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声在真空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3、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新知探究 一、光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光源。 2、下列物质:①发光水母,②萤火虫,③太阳,④月亮,⑤钻石,⑥电灯,⑦火焰,⑧霓虹灯。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__传播;

2、光在均匀液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3、光在均匀固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__________。 结论:光在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 课堂小结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013 《想北平》导学案 编写人:张楠审核人:贺贞冰编写时间:2013-09-03 【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能够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 ),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课后练习】(试试你的身手吧!)

课内阅读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 8.对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的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想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9.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0.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 2、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3、关于本篇文章还有哪些问题?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doc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点一:圆柱的认识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注:圆柱有无数条高 (4)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 长方形的是圆柱的高。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侧面积: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 (2)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4)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 知识点三:圆柱的体积 (1) 定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⑵ 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X高 随堂练习: 一.圆柱的表面积 1. 求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1) 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10厘米

(2)底面直径是2 米,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⑶底面周长是,咼是(n取)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取)?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分米,咼是6 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取)? 4.把一段长12 分米的圆木锯成3 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木的表面积?

5.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 油桶(无盖)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6.把一段圆柱木料经过底面直径沿高切成两块,它的切面是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圆柱体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n 取)? 二.圆柱的体积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n取): (1)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0cm (2)底面积是平方厘米,高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今倍: 2.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直径是2 米,高米,每立方米空间可以装小 麦750千克,这个粮仓可以装小麦多少千克(n取)?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导学案

课题:《比的意义》NO.3-6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43-P44页 2、填空。 1)、比的书写符号是()叫做()。 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比的各部分名称。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4 0.3:0.5 小结: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例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 例3、讨论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例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8=2 15:()= 要点提示;已知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中的任意两项,都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求出第三项。 三、学以致用: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 10:11读作: 35比36写作: 55比39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 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 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所 用时间比是():(),比值是()。

光的直线传播学案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哪些是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设计小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学案导学 【课前导学】 1.光源:自身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沿直线传播。 3.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真空中的光速。 【课堂导学】 一、光源 1.列举一些你知道的自然光源:。 2.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传播速度叫,用字母表示。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4.谈谈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哪些区别?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一只激光笔,一个烧杯,一只蚊香,一个打火机,一个果冻,一张卡纸,一瓶自来水和一盒牛奶。 思考与讨论: 5.小组合作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探究光在均匀的气体中、均匀的液体和均匀的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淡牛奶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是。6.能不能用身边的器材做出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呢?观擦教师演示实验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交流讨论: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了哪些现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 2、做一做想一想:小组自制小孔成像仪,并观察看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联系生活,夏天浓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 【课后练习】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 B.太阳、烛焰 C.月亮、荧光屏 D.四个都是 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3.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B.光只是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路线是直的 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 小孔成像 5.有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7.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是。【答案】1. B 2. B 3. A 4. A 5. B 6. A 7. 光的直线传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5.2少年当自强导学案

5.2 少年当自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青少年主动承担责任,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提高青少年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知道青少年肩负的责任,明白在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社会里青少年要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重点难点】 重点: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难点:少年强当自强。 预习案 1.青少年为什么要有理想、有担当? ①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 ②青年一代、、,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③青少年的责任是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每一代青少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④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2.怎样实现少年强,中国强?(怎么做) ①青少年的责任是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责任。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 ②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精彩的人生 3.青少年为什么要拥有情怀和抱负? ①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 ②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 4.青少年应拥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①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增强爱国情感,弘扬精神和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和,做到有、懂、能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②要了解人类,积极关切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 ③要有,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和。 ④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传递,讲好,展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1、一位上海女孩徐丽丽出于对日语和商学的兴趣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他利用闲暇时间参加 公益活动,和许多日本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五年后毅然决定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建设 家乡,回报亲人,把他从国外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家乡的经济建设去。 (1)你从徐丽丽身上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2)你同意徐丽丽的做法吗?为什么? 2.2018年6月11日,6名丹寨少年踏上了世界杯之旅。6月14日晚,他们参加了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揭幕战,担任护旗手,成为历史上首批担任世界杯护旗手的中国少年。站在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护旗任务,更为家乡丹寨搭建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 通过本次护旗手活动,大山里怀揣世界杯梦想的丹寨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杯的赛场。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周次:学科:政治主备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 一、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法提示 学习准备 课时 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 我来盘点 自我挑战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三、板块使用说明 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学后疑惑: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还有哪些主要疑问记录下来,以供课上学习探究中共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能力。 关于“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它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教师点拨指导,是教与学于一体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它包括六个环节:自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1.光源的概念: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沿直线传播。 3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1)(2)(3). 4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2)(3) 5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6.光年是单位。 1、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能够用_______来解释;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太阳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是因为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__________.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中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现象 D.早晨,我们在海边看到日出,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为了检查一块长木板的棱是否直,简便可行的办法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 长度方向看去,如果棱上各部分在一点上,这条棱就是直的,这样做的根据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传播很快 D.光沿直线传播 5.下列几种“影”,哪一种属于光不能到达而产生的影() A.电影 B.水中倒影 C.摄影 D.太阳光下的树影 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 7、若一次闪电后4s才听到雷声,则人距闪电处__________m。 8.通过门缝往外看,眼睛离门缝越(近或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这能够用光的 来解释。 9、一架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出信号,经2.56s左右,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求月球和地球 返回的信号,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 10、运动员在实行100m短跑比赛时,终点记录员没有经过训练,不是在看到发令枪冒出白烟时开始计时,而是在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所记时间将产生 s的误差?若运动员以8m/s 的速度匀速跑动,运动员在跑 m后记时员才开始计时。(v声=340m/s)。 11,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500秒,太阳距地球多少千米?

最新新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教学文案

通道县第一完全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 课题Unit1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Part A,B)主备人审核人 执教者执教时间 学习目标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和短语learn words and sentences, p lay games, learn writing, practice listening。 2、能运用句型“What did you…”询问他人在过去做过的动作。 3、正确的使用过去式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 4、能听懂、会说本课A部分的对话。 学习重点1、能听懂、会认、会读、会写新单词during,holiday, learn, practise和speak。 2、能运用句型“What did you…”询问他人在过去做过的动作, 并用过去式的正确回答。 学习难点正确的使用过去式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 学法指导游戏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Step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师生问候。 2、Discussion。 教师通过通过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们在暑假期间都 做过那些有意义的事情。 Step 2 Show the teaching aims Step 3 Presentation and drill 一、课前预习 1.我会读,我会认。(试着读下面的单词和短语) 单词:during,holiday, learn,practise,speak 短语:learn words and sentences, play games, learn writing, practice listening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光的传播》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①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概括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 ②通过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的了解和分析,加深对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②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途径 四、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五、自主学习:(一)预习导学 学习任务一:光源 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叫光源。 列举人造光源的例子: 列举天然光源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1、进行课本35页的实验探究 2、你认为如何形象简单地在本上能将光的传播路径表示出来? 学习任务三:光直线传播应用 学生读课本63页的图后回答: 1、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吗?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请写出来 学习任务四光的传播速度 自学课本36页内容后回答: 1、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二)自我检测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 2、解放军战士在练习瞄准射击的过程中,应用了光在物质中沿传播的道理 3、月亮、蜡烛火焰、萤火虫、电灯等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4、下列事件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挖掘隧道时,采用的“激光准直”技术 B、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 C、通过硬纸板上的小孔向外看时,眼睛离洞越近,看到的范围越大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 A、闪电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近 B、闪电是用眼睛看到的,人的眼睛能看得很远;而雷电必须进入我们的耳朵,传播的路程更远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速大于声速 D、因为人的眼睛比了耳朵反应更灵敏 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C、光速虽快,但光的传播也须用时间 D、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六、系统总结: 1、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七、课后反思: ⑴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 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 ⑵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 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 知识目标 1.学习建议、考察并撰写报告。 2.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建议、考察并撰写报告。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参考下面的活动提示,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考查。 一、整体把握 这一课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三。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是语文学习向课

外的延伸,也是我们的责任。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请参考下面的活动提示,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二、文体知识 1.建议书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见书。 建议书是作文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很广泛,像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援助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开展工作拥军优属活动家等,都可以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面对群体时,虽然也带有建议,但主要是宣传、鼓动对方去做,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建议书是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一般是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没有要求对方去做的意思。不具有号召性。 2.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

(完整版)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知识要点 (1)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延斜线剪开得到一个()。 (2)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4)圆柱的()面积加上()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5)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6)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7)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8)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9)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10)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11)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 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高9分米,侧面积226.08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拓展提高 4、某宾馆大堂有6根圆柱形大柱,高10米,大柱周长25.12分米,要全部涂上油漆,如果按每平方米的油漆费为80元计算,需用多少钱? 5、一根长2米,底面积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形木段,把它据成同样长的4根圆柱形的木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6、一支没有橡皮头的圆柱形铅笔长20厘米,底面半径0.5厘米。这支铅笔有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7、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童话寓言之旅 课题课时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备注 1 稻草人2课时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会认“肤、怠、穗、瘪、搓”5个字,会写“肌、肤、懒、穗、 喉、耕、橘、祸、挽、甸”11个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 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等词语。 了解在稻田 里发生了怎样的 故事,稻草人看 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是怎么 做的,结果如何。 理解作者刻 画的稻草人是个 怎样的人物。 2 寓言两则2课时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会认“矛、弗、卮、遂”4个字,会写“矛、盾、弗、祠、遂”5 个字。 读懂课文内 容,理解寓意。 结合注释或 查字典理解文中 一些字的意思,进 而读懂课文内容。 3 卖火柴的小女孩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悲惨 的遭遇。 3.会认“僵、梗”2个字,会写“裙、哆、嗦、烤、蜷、灌、僵、 焰、铜、烘、梗、腮”12个字,掌握“围裙、哆哆嗦嗦、烤鹅、蜷 腿、冻僵、火焰、暖烘烘、火柴梗、两腮通红”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 容,学习运用在 阅读中进行旁批 的学习方法,深 入理解文章的语 言文字。 理解课文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刺猬汉斯1课时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3.会认“讽、磕、诫、膏”4个字。读读记记“冷嘲热讽、告诫、 药膏、兑现、不屑一顾、言而无信、悉心照料”等词语。 读懂课文内 容,知道课文写 了哪几件事。 深入理解文 中作者塑造的人 物形象,领悟作者 的表达意图。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1课时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个勇敢、善良、有 爱心的孩子。 2.会认“戚、杈、蹑、陀、眩”5个字。读读记记“亲戚、树杈、蹑 手蹑脚、晕眩”等词语。 能独立读懂 课文内容。 理解尼尔斯 是个怎样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