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合集下载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作者:宫宛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由于具有东北特色的相声、小品和电视剧越来越受欢迎,东北方言也被人们所了解,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吻合。

而东北方言称谓语作为东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东北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可以推进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同时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谓语;认知;词义来源;划分作者简介:宫宛宜,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是语言与社会认知的接口,是我们研究语言与社会认知之间关系的逻辑起点。

它是探讨民族文化史的一条隧道,揭示出了东北地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称谓语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更显现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

本文中,笔者选取了有特色的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来谈东北方言中称谓语的特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是由当地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也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语,还有一些外来词。

东北方言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其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语区别不大。

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东北特色的称谓语。

一、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1、小孩的称谓语:东北人大都是务农出身,农村人为了孩子身体棒好养活,常用称呼动物的词来亲昵的称呼孩子,比如:孩崽子(婴儿)、孩爪子(孩崽子)、小崽儿(小孩);其他的有:孩棒子(孩子)、孩伢子(极小的孩子)、小不点儿(小孩子)、小孩伢子(孩崽子)等。

2、女性的称谓语:东北方言中贬义词语数量大大超过褒义词语,在称谓语中也有所体现,犹豫东北人直爽的性格,所以常常以身材上的缺陷或者是某些不足来称呼女人,比如磣大姑(胖大臃肿的丑女)、二水货(再嫁女子)、缝破烂儿的(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花丽棒子(衣服过花的女人)、荤香(女人)、烂桃儿(关系糜乱的女人)、娘们儿(成年妇女)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商大卫;王朝培
【期刊名称】《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商大卫;王朝培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一部鲜活的东北话语料库--评《东北方言大词典》 [J], 吴尧
2.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J], 商大卫;王朝培
3.基于语料库的东北方言名词来源、类型与文化蕴含调查 [J], 宋艳欣
4.基于本科生语料库科技文本翻译过程的认知语用研究 [J], 李占喜;欧晓蕾
5.基于本科生语料库科技文本翻译过程的认知语用研究 [J], 李占喜;欧晓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

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

④ 粘在 别 的物 体 上 的 东 西 :锅 ~。
⑤词尾 ,读轻声。尾 ~ 、下 ~ 、 嘴 ~。
从 这 些 义 项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无 论 是 在 古 代汉 语 中 ,还 是 在 现 代 汉 语 普 通 话 中 , “ 巴 ”或者是有实在 意义的词 ,如例 巴 ” 的意 义 基 本 虚 化 , 和 其 他语 素或 ① 、② 、③ 、④ ;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词 ,只作词尾 ,如例⑤ 。在东北方言中, “
● ●
蔫 巴
指植物或人没有精神
这朵花都蔫巴了,可能快死了。
● ●
以上所列举的 “ 斜巴”一词 中, “ 斜 ”的含义是 “ 不正” ,本身是中性词 ,不带有感情色彩;加上后缀 “ 巴”之后, 虽然也形容 “ 不 正”,但是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 化,带有贬义 的色彩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 不满 的感情倾 向。如 : “ 你不认
在普通话 中,有一些 以 “巴”作后缀的词语 ,如 “ 泥 巴” “ 锅 巴”等,但是数量 很少 。在东北方言 中, 以 “ 巴”作后
缀 的词 语 有 很 多 。本 文 参 照 《 东北 方 言 大 词 典 》 ,共 收 集 带后 缀 “ 巴 ”的 词语 4 4 个:
鼻嘎 巴 扯巴 撑 巴 抽 巴 踹 巴 垫巴 嘎巴 跟 巴儿 勾巴 哈拉 巴 嗣巴 糊 巴 挤 巴 捡 巴捡 巴 将将 巴巴 紧巴 揪 巴 磕 巴 哭巴精 拉巴 赖赖 巴巴 力 巴 敛 巴 列列 巴巴 拿 巴 蔫巴 拼 巴 撕 巴 撕撕 巴巴 馊 巴 涩巴 瘫 巴 捂巴 斜 巴 丫巴 ( 儿)
“ 巴”的区别,然后分析 东北方言后缀 “ 巴”的结构类型 ,最后进一步探讨 东北方言后缀 “ 巴”的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 :东北方言 后缀 巴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摘要】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探讨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以及在电视节目、电影和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情况。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揭示了文化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对其使用的影响。

最后从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全国影视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将更加多样化,为中国影视娱乐界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东北亲属称谓语、影视娱乐节目、21世纪、特点、电视节目、电影、综艺节目、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东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独特的亲属称谓语也是一大特点。

这种称谓语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了东北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特殊的称谓语,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使得东北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了给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

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情感也更加真实感人。

在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中,观众常常可以听到“老爷子”、“老太太”、“二哥”、“三妹”等称谓,这些称谓语不仅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人物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情感纽带。

通过分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东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2. 正文2.1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中国方言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性:东北亲属称谓语不同于其他方言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方言和文化特色而著称,因此在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浅析,探讨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称谓语甚至在其他地区很少使用。

在东北地区,叔叔称呼婆婆为“大姑”,而阿拉伯尼亚地区则称呼婆婆为“阿妈”,这种称谓在其他地区很少有人使用。

在制作影视娱乐节目时,特别是涉及到东北人物的剧情设定时,对于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考虑。

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对于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在一些大型的影视作品中,东北人物的角色塑造更加真实和丰满,他们使用的亲属称谓语也更贴近生活,更有地方特色。

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通常会聘请专业的方言顾问,确保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随着观众群体的多样化和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一些影视作品在刻画东北人物时,会更加注重亲属称谓语的使用。

通过使用地方特色的亲属称谓语,能够更好地勾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底蕴,增加作品的地域感和趣味性,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通常会在选角之初就考虑演员是否具备地方特色的方言和亲属称谓语使用能力,以确保角色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部分影视作品在处理东北亲属称谓语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因为东北方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些制作方在使用亲属称谓语时可能存在纰漏和不当之处,导致角色形象的不真实性和不地道性。

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应提高对东北方言的了解和敬重,通过加强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确保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更加准确和贴近实际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作者:刘俏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21世纪不同类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以及东北亲属称谓语对社会交际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节目;东北方言;称谓语随着21世纪“东北热”的影响,东北方言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中国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东北方言。

而作为与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称谓语,东北称谓语也不乏特色,于影视节目中广泛传播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认可和使用。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起始,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称谓语的研究渐入正轨。

21世纪以来,研究成就也较为突出,如:汤云航、赵淑芬(2001)论述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和传统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史金宝(2003)比较了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阐释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以上研究多从称谓词语本身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联系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在新时代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称谓语使用情况及分类、应用却未曾得到很好的阐释、分析。

本文就东北称谓语在各类影视节目中的使用情况,整合大量影视节目语料,分析、整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以及亲属称谓语所能影响的社会交际关系。

一、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一般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又东北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普遍,使得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一)亲属称谓语东北称谓语有着显著的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即亲属称谓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这种称谓语不仅适用于亲属之间,还多见于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之中。

在21世纪的影视节目中不乏东北的亲属称谓语的存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称谓:大哥、大姐、大姨、大妹子、叔、大爷等等(1)“大妹子,你说我这个人呀,整天自己一个人在家憋屈了,好容易找来一个人还让我给伤走了。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形、 义三位一体的结合, 它虽是一种民间审美意识的体现, 却具有极大的口头语言的生动性, 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 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通常起源于民间的说话技艺, 民间的 说话艺人为吸引听众, 常常把一些绰号赋予话本中有特点
声音大而得名。“ 吵吵” 东北方言, 形容人讲话声音大, 近
似叫嚷, 在“ 别吵吵” 短语中, “ 吵吵” 指“ 吵架” 。
作者简介 : 刘艳 , 硕士 , 讲师 , 宁德师范学院 。

1 5l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5血
在普通话 中“ 娘” “ 叭” “ 磨” “ 子” “ 妇” 读轻声 , 在东北方 格倔强的人。“ 滚刀肉” 在东北方言 中指称执拗、 认死理的 等, 言的人名绰号“ 贾姑娘” “ 大喇叭” “ 孙琢磨” “ 药匣子” “ 孙 类人 , 多形容头脑不开窍, 无法教化的妇女。“ 泥鳅” 办
传承与保护 。
关键词 : 东北 方 言 ; 人名; 绰号 ; 语 言 中图 分 类 号 : H1 7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绰号也叫外号, 是 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 , 广义上 好但他食量很大, 长得也结实, 于是冠以绰号“ 二大肚子” 。 大都认为它是除去姓、 名、 字后的又一称呼, 常常是根据人 “ 大美子” , 吉林卫视热播 《 全城热恋》 中的女嘉宾, 天生爱 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 ¨ 如“ 智多星” 吴用 , “ 黑 美 , 人称“ 大美子” 。“ 孙二两” , 此人好饮酒 , 顿顿二两酒 , 旋风” 李逵 , “ 泥人张” 等。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却是音、 因此得名。“ 大吵吵” 《 都市外乡人》 中的角色, 此人因讲话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作者:商大卫王朝培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4期【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随着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东北地区,人们对亲属之间的称谓有着独特的习惯和方式,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基本特点、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基本特点东北地区的亲属称谓语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称谓方式。

在东北地区,人们对亲属之间的称呼往往更加直接和亲切,不拘泥于传统的称谓方式,更注重亲情和亲密度。

父亲可以被称呼为“老爷子”、“老爹”、“老爸”、“老粗”,母亲可以被称呼为“老娘”、“老妈”等等。

而在其他地区,这些称呼方式可能会显得太过亲昵或是不够正式。

东北地区的人们在称呼兄弟姐妹之间也有着独特的方式,比如称兄弟可以用“兄弟”、“哥们儿”、“老铁”等词语,称姐妹可以用“姐们儿”、“妹子”等词语。

这些称谓语的使用方式无疑为东北地区的人们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家庭关系更加亲近和融洽。

二、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情况随着东北地区影视作品的不断涌现,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备受关注。

在一些以东北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称呼往往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

在电影《大鱼海棠》中,男主角对母亲的称呼是“老娘”,这个称谓语不仅突出了角色的东北身份,也更好地贴合了角色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电视剧《红色》中,兄弟之间的互动中也频繁使用了“老铁”、“兄弟”等东北称谓语,使人物关系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这些细微的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影视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为观众呈现了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流。

三、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的体现。

通过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观众可以更多地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增进对东北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东北地区的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了北方人习惯用语的一部分。

在许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听到演员和主持人使用东北亲属称谓语与对方交流互动。

这种语言使用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本文将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影视娱乐产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在现实生活中,东北人的亲属称谓语是有着一定规律和特点的,比如"爹(爸)"、"妈妈(母亲)"、"姐(姐姐)"、"哥(哥哥)"、"弟(弟弟)"等。

这些称谓语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的频繁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用语,深受观众喜爱。

在电视剧中,有很多东北背景的影视作品,演员们会在剧中使用地域特有的亲属称谓语,将角色和故事情节更贴近现实生活,也更有代入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也会经常使用东北亲属称谓语,增加了对话的亲切感和幽默感,让节目更加有趣和生动。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丰富了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展现在了影视娱乐作品中,让观众更加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

通过在影视节目中使用东北亲属称谓语,可以促进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高观众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度。

这也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为中国影视娱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词语详解,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当然东北方言的词语太广泛,相对来说词语也特别多,我只列举出一部分的词语:1,喇子:塑料水桶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3,棒槌:人参,以前洗衣服用的棒子4,苞米:玉米5,被垛:指几床被摞在一起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7,石砬子:陡峭的石头山8,喝咧:唱歌9,喇忽:遇事疏忽不够细心10,列巴:面包11,母们:我们12,那嘎哒:那个地方13,干哈:干啥14,稀罕:喜欢15,贼:非常和特别,很16,犊子:混蛋17,扯犊子:胡说八道18,埋汰:脏19,得瑟:不务正业或臭美20,整个浪儿:全部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25,甩剂子:“一甩剂子走了”,意为很不高兴的走了,不管了。

26,上外头:上厕所27,上赶着:主动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

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膈应:讨厌特别不喜欢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半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

40,土鳖了: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伯灵盖:膝盖42,做喔:立刻43,麻儿溜儿地:快点地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

拨弄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

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48,白唬: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50,刺挠:身上痒。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

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

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

在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

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

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

“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

“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

“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

东北方言土语解析与应用

东北方言土语解析与应用

东北方言土语解析与应用东北方言土语解析与应用1)懊燥。

此词是发愁的意思。

老弟,这几天怎么总懊燥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跟我说说,是急用钱吗?2)二虎吧唧。

此词意思是傻乎乎。

我看你这个人二虎吧唧的。

怎么不分里外拐?谁好谁坏都弄不清楚。

3)二五眼。

此词意思是不好。

怎麽,你拿我二五眼哪?我还不知道人民币升值了,一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是1:6.6了?4)二五子。

此词意思是一知半解。

就当前经济形势请王老给讲讲吧,我是二五子,王老可是专家。

5)扒拉。

意思是拨弄,拨开。

你干嘛把我扒拉旁边去呀,我上午就在这排队了。

6)吧瞎。

意思是撒谎。

这老李头可能吧瞎了。

明明钓了一条半斤左右的一条鱼,非对别人说钓了三斤重的鲤子。

7)巴巴。

此词意思是是屎,粪。

第一个词是三声,后一个轻声。

妈妈,你看你孙子要拉巴巴了。

8)半拉,意思是半个,半块。

后一个字是三声。

今天我不饿,给我掰半拉就行了。

9)半拉子。

半个劳动力的意思。

拉读一声。

你还敢跟我比干农活,我说亲家?干农活你和我比就是个半拉子。

10)波罗盖儿。

意思是膝盖。

每年一到春天我波罗盖儿就疼。

11)脖溜子。

脖颈儿。

你看你,非得跟爸爸告我的状。

这不,爸爸扇我一脖溜子。

现在还疼那。

12)掰扯。

意思是分析,计算。

我想盖房子,自己那不好主义,今天请你来想听你掰扯掰扯看看有什么好主义。

13)掰生。

意思是间离,挑拨弄。

不管怎莫说人家是亲兄弟,我们不能给人家掰生啊。

14)白瞎。

意思是可惜,浪费了。

你说,这麽好的东西说扔就扔了,白瞎了。

这时的年轻人真可恨。

15)白唬。

意思是瞎说,善讲。

这老张最能白唬。

能把死的说活了,把活的说死了。

别听他瞎白唬,他是个什么鸟别人不知道我十分清楚。

自己的孩子他还信不过。

16)备不住儿。

意思是可能也许。

怎么到现在还没给汇过来,备不住媳妇不同意。

17)背阴儿。

意思是阴凉处。

妈妈,这天这麽热,还是先找个背阴儿处歇一会吧。

18)包圆儿。

全部,夫妻边吃边说,包圆了吧,剩下也坏了。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在不断变化。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方言对影视娱乐节目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对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浅析。

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表达尊重和亲情的方式。

在东北地区,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较为丰富多样。

"爸爸"可以被称为"老爸"、"大老爷子";"妈妈"可以被称为"老妈"、"大娘"等。

这些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亲属的尊重,也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豪爽和淳朴。

在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一些新型的亲属称谓语开始在影视娱乐节目中出现。

在一些现代都市题材的影视剧中,可以听到"老爸"、"老妈"等传统称谓的使用,但也出现了"爸爸"、"妈妈"等更为现代化的称谓。

这种变化既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些东北地区的网络流行语也在影视娱乐节目中被广泛使用,例如"爹"、"娘"等。

这些称谓语虽然源自亲属称谓,但在网络语境中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的表达方式。

这种新型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既反映了东北地区年轻人的时尚态度,也说明了网络文化对传统称谓语的影响。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影视娱乐节目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上。

比如在一些反映都市生活的影视剧中,会出现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亲属称谓,比如"Dad"、"Mom"等。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从电视剧_乡村爱情_看东北方言的称谓语特点

从电视剧_乡村爱情_看东北方言的称谓语特点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 M113XIANDAI YUWEN2009.03一、引言东北方言的称谓语和普通话的称谓语有一定区别,并有其重要的特点。

这与东北人的性格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域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

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族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土地辽阔,人口密度相对稀少,气候恶劣,冬季大风大雪,严寒干燥,人的性情受这里的环境影响,喜欢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使得语言上形成了急躁,干脆,粗放,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不善辞令的特点。

本文即以目前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称谓语为例,从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两个方面来分析东北方言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二、东北方言称谓语的特点(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主要与亲属制度有关,是一定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

亲属制度反映婚姻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因素,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形式,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比较普遍,亲属称谓不但用于比较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而且用于陌生人之间。

例如,长贵对醉汉的老婆说:“大妹子,太感谢你了!”1.亲属称谓在东北方言中的具体表现也比较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称谓:哥、大妹子、兄弟、叔等等;2)名(或特称)+亲属称谓:大脚婶、长贵叔、广坤叔、一水哥等等;3)间接称谓关系:孩子他娘、他大脚婶、英子她爹等等。

2.东北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称谓方式,即双方为了拉近关系,使彼此关系显得更加亲近、亲热,而用一种换位的方式来称呼,例如(我家)你嫂子、(我家)你兄弟、(我家)你姐夫,或者可以直接说成:你嫂子、你兄弟、你姐夫等等,这种特殊的称谓往往用于背称,或向对方介绍时使用。

3.亲属称谓泛化。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很普遍,适用范围广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用语。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刘艳【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绰号作为人名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

它夸张人物的特长,突出人物的性格,寥寥几笔就能传神写意。

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丰富,在东北地区无论是社会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存在着形象生动的人名异称绰号。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描写其鲜明的语音特点、构词类型和修辞手法,既拓宽语言学研究的维度又有利于东北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Nickname , as one manifestation of names , is a combination of trinity of the sound , shape and meaning .It makes use of vocabulary and the voice as materials .It exaggerated the characters and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There are a wealth of nick-names in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 whether in social life or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ap-pellations in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 which describes its distinctive voice characteristics , for-mation type and rhetorical .The analysis not only broaden the dimension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 but als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s .【总页数】3页(P151-153)【作者】刘艳【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宁德 3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相关文献】1.潍坊方言中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 [J], 刘家忠2.东汉-隋人名异称绰号的特点与中古社会生活 [J], 萧红;3.东汉-隋人名异称绰号的特点与中古社会生活 [J], 萧红4.从原型范畴角度谈东北方言中的\"老+形容词(了)\"结构 [J], 宋禹岐5.绰号异称类辞书编纂中的问题——以《绰号异称辞典》与《古人混号辞典》为例[J], 梅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例2:王小蒙来到长贵家的院门前喊道:“长贵叔、长贵叔……这大白天的,你咋锁门呢?”(第18集)3.族内间接称呼语此类称呼语用第三方的称呼引起对方的注意,避免了直接称呼的不便,比如孩子他爹、她婶儿。

例1:小蒙娘对保媒的谢大脚说:“她婶儿啊,有啥不好意思的。

走,咱儿进屋说去。

”(第2集)例2:永强娘对屋里的谢广坤说:“他爹啊,不能说点别的吗,这一天一天就这点儿事,孩子整得多闹心啊。

”(第3集)4.族内换位称呼语换位称呼语指用某个亲属称谓来指代某人,被指者往往是说话人的亲密亲属,从而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话人与被指者的距离,比如你嫂子、你小舅子等。

例:刘能对站在一旁的刘英说:“刘英啊,拿个酒杯,我和你四大爷喝一杯。

”(第3集)5.族内称呼语的泛化族内称呼语的泛化现象在东北方言称呼语中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乡里乡亲之间,人们喜欢用亲属称谓来指称非亲属关系,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例1:谢大脚对买盐的王老七说:“七哥来了!买点啥呀?”(第1集)例2:在村主任为谢永强筹办的接风宴上,香秀正在给谢永强劝酒,此时谢永强抬头看到了王老七,说了句:“七大爷!喝……喝一杯啊!”(第1集)(二)族外称呼语族外称呼语用社会身份表明不同的人际关系,属于非亲属称呼语。

它是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个体进行角色定位的标记,有明显的语用功能。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借助差异的称呼来建立不同的身份归属,这也合乎传统伦理的需要。

在东北方言中,这种称呼语也经常被用到言语交际之中。

1.姓名称呼语姓名称呼语即以对方的姓名来称呼对方,例如王大拿、李福、齐三太等。

有的时候,为了显示亲昵或长辈对晚辈,只称呼对方的名字,如香秀、长贵、永强。

例1:赵玉田开着车,载着刘英开往田里干活,长贵看后,向眼前的刘能说:“刘能啊,你咋总让玉田给你家干活呢?”(第1集)例2:晚上,谢永强给香秀打电话道歉:“香秀啊,我是永强,今天态度不好,对不起啊。

”(第15集)2.姓+职务称呼语姓氏加上职务的称呼语在东北方言中一般被用在正式场合,使用频率也与姓名称呼语相差不大,例如齐镇长、王董事长、谢技术员。

例:谢广坤手里拎着两只鸡,走近了镇长办公室,热情地喊道:“齐镇长!”(第5集)3.特称东北方言称呼语中大量地使用特称,也叫“外号”。

特称往往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当事人的特点,鲜明突出,活灵活现,体现着说话双方亲昵的感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但因其自带的草根性、口语化等特点,几乎不在正式场合里使用。

例:徐会计晃晃咧咧地来到小卖店里,说道:“大脚,再……来一箱啤酒。

”(第1集)三、认知语用视角下的东北方言称呼语一般语言现象在认知语用理论里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背景之下,主要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开始成型的。

而语用学则在语言的具体使用及效果上加以分析和阐述,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即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问题。

(一)东北称呼语的认知功能分析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2003)中提出使用隐喻是人们日常使用语言时必备的认知能力。

对于概念隐喻,其涉及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因称呼语的选择与发生都与概念隐喻有关,所以可从概念隐喻入手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的选择问题。

源域的特点是含有鲜明形象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抽象难懂的目标域词汇。

在《乡村爱情》系列剧中,许多称呼语都是用具体易懂的源域来说明目标域。

例:在谢大脚的门市部里,长贵和谢大脚向刘英娘控诉着刘能的种种不良行为,刘英娘听后,气愤地说:“老犊子,你行啊!你结结巴巴你跟我俩还有邪心呢。

我说主任天天下晚不回家,整了半天看你呢!”(第7集)刘英娘听到谢大脚和长贵的控诉后,十分气愤,听到自己的老公在外头的种种不良行为,心中激起的只能是爱恨交加的情感。

“老犊子”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她此时想对刘能的称呼。

刘能已是当嫁女儿的爹,岁数已经不小,但刘英娘觉得他在外头还是花花肠子,拈花惹草,做出了不该做的事,便生气地使用了“老犊子”代替了平时的“孩子他爹”,把内心难以述说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东北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比如著名的Grice会话合作理论、面子理论等。

面子往往是公共场合里的自我形象,人们都很在乎如何维护面子,并将其等同于自尊。

不同的称呼语的选择,都与说话人是否要维护对方面子以及如何维护有关。

Brown与Gilman(1960:254-261)认为称呼语的选择依赖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势”和“团结”。

“团结”不仅使交谈双方显得地位平等、亲密,还是对利益关系的维护;然而“权势”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实力、年龄与教育程度关系都很大。

表明“团结”的言语在称呼语里屡见不鲜,比如属于族内称呼的“姐”“哥”,是一种同等或亲密的社会关系;“权势”则意味着地位的悬殊或要保持一定距离(万志勇,2008)。

所以称呼语的选择能表现出双方不等与动态的社会关系。

例1:谢广坤在齐镇长的办公室里发起了脾气,对于镇长的解释,他不耐烦地说道:“你不用唠那么多了,我就寻思啊,你是棵大树,我寻思我在你这树底下乘个凉,没承想,你是个马蜂窝!”(第22集)当得知香秀和谢永强分手,儿子又没能成功分配进县教委,长贵又被调到了镇上,谢广坤不再顾忌齐镇长的面子,直接吼了起来,使用“马蜂窝”这个词来形容齐三太。

例2:在第25集里,谢永强在课堂上不小心把王小蒙的名字说了出来,导致了皮长山在办公室里劈头盖脸的批评。

皮长山作为校长,对谢永强进行批评的时候,刻意强调了他的教师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称呼语里“权势”的一面。

四、东北方言中的历史文化标记东北官话是在本地话、河北话和山东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跟北京话相比,在语音上、词汇上甚至在听感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贺巍,1986)。

但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又有很高的一致性,幅员辽阔的东北三省里几乎可以通用,这与“十里不同音”的南方方言差别很大。

东北的本土居民多是一些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满族、蒙古族等,从元代开始,汉族人开始迁居至此,但一般来自河北、山东两省。

山东移民走海路至辽南,而河北移民走的是陆路,出山海关至辽西,黑龙江省则是移民的最后聚集地。

进入明清后,迁至东北的汉族开始逐渐增多,特别是自嘉庆以后,由于清政府禁垦令的废除,移民大量迁入,形成高峰(贺巍,1986)。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东北重工业建设和北大荒农垦的背景之下,移民又掀起了一番小高潮。

东北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生产建设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祖先们的辛勤劳动。

地理上的广袤荒芜、远离中原本土;人口上的地广人稀、人迹罕至;气候上的寒风凛冽、冬季大雪纷飞;资源上的矿产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

所有这些都要求当地居民要团结一致,不分小家,只有齐心合力,人帮人、邻帮邻,才能生存下来并获得丰收。

东北流传着一句谚语,就是“人帮人、亲上亲”,这是汉人祖先当时闯关东时,举目无亲,只有跨越血缘亲属的界限,才能生存下来的心声,也是东北方言特有的族内称呼语泛化的重要原因。

东北人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塑造出来的,性情受环境影响,喜欢坐在火炕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豪爽简单,重情重义,耿直厚道,直截了当。

本文分析列举出的称呼语充分地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人们喜欢称兄道弟,一家有难大家帮,不注重华丽的语言,简单朴素。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称呼语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地域烙印,它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1]Mills,S. Gender and Politenes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Brown,R. & Gilman,A. The pronouns and Power and Solidarity[M].New York:Penguin Books,1960/1972.[3]万志勇.权势与同等中的语言的功能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4]满蕾.从电视剧《乡村爱情》看东北方言的称谓语特点[J].现代语文,2009(03):113-114.[5]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J].方言,1986(03).[6]秦海燕.东北方言的“招呼”类言语行为模式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0):265.[7]张达.社会语用和认知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以《越狱》为例[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