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礼治: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 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 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仁义理智信 • 人治:重视,关心人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在 人”、“有治人,无治法” 。
牛刀小试
材料1: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 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1、孔子所说的“礼”实质是指什么?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2: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 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 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

———
阶层活跃;学在民间。
孔子: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
荀子: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人性本—恶—
老子:

———
产生万物;

———
为而治;辩证法。
材料4:中国的王道(儒),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 霸道(法)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问2:概括材23目的上的同;方式途径上的异。 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材2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3主张严刑重罚治国 问3:材料4说明什么? 儒法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复习,你记得了吗?
②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基础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整体设计本节概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孔子和早期儒学”,重点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道家和法家”,则简单介绍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原始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各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

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代表,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儒家作为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法家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的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物
伦理观
治国观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
仁为政以德
强调节用而爱人
克己复礼比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认证,施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社会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原来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勇智者的重用2.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主要表现
1.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流派,这些学者和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2.各个学派互相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欢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总在不断变化。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只要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自由
主张社会进步
孟子
1.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进一步提出民为贵杜牧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寻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总结,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荀子
1.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入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道家和法家、墨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见梁惠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孟子·梁惠王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有教无类”(创立私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教材彩图及附文)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性善论”,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①“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改造儒学思想,儒学在战国时期的集大成者。 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日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德治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而格。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林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思想学派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

而在众多学派中,儒家思想以其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而成为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秦国的强势统一,给原有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各种思想学派顿时涌现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即被称为“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爆发出了强烈的生命力。

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派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并提出了“仁”、“礼”等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人为本,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个体应该以道德规范为准则来行事,追求和谐与善良。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主张通过道德和礼节来维系社会的和谐。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恪守道德和遵循礼法的行为,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的优势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主流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道德准则明确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准则,遵守道德法则。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秩序稳定儒家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和谐共处,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3. 教育制度完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教育,提出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特点 支持 力量
新兴诸侯 平民百 姓
尚贤
平民化
完整,但相对保守 没 落 贵 族
积极有为
新兴诸侯
平民百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 “礼”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诸侯
没落贵族
平民百姓
儒家
法家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道家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仁” “仁政” “仁义” 克己 主要 复礼 民贵君轻 “王道” 以法治国 思想 以德 治民 “性本善 君舟民水 加强君权 有教 ” 无类 性恶论
间”。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上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 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 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 难、批驳的现象。
诸子百家
周游列国
收徒讲学
孔子修订《诗》、 《书》、《礼》、《乐》、 《易》、《春秋》等书 籍, 统称“六经”。孔子死 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 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重,家里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 的钱财。 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 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开始对小孩进行道德 教育,以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以 改正。 道家:认为小孩子太小,还不懂事,随他去。而且认为事物 都有对立面,等到小孩长大了,自然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时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
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 作自己,像爱自己一样爱这个小孩,并以自己对自己做的处 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法,并处于犯罪的人刑罚。认为这 个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这个小孩作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 社会的风气,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
1. 《孟子》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 百 家 争 鸣” 和 儒 家 思 想 的 形 成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社会原因 主要流派 历史影响 孔子的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孟子
荀子
道家、法家和墨家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 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 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2015·黄冈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 秩序
•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守株待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4)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墨翟(dí)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 望
三、“百家争鸣”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创立儒家学派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 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 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 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 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 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 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 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 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 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 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儒家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 荀 子子 子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百家论战,儒家 与法家之争。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春秋时期: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不税。初税亩,非正也。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 公亩而履亩(履亩,意思是按实际亩数)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材料二 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 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 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材料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 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 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材料四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 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秦朝为什么“焚书坑儒”,以法家 思想为指导?
A.政治思想: “仁” 与 “礼” “以德治民”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
“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 统治的策略。
B.哲学思想:
C.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 1.本课导入采用 “概念解释”方法引出“儒家”和儒家思 想,用“三孔”图文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接着,用预学 案提出问题,调动同学们思考、作答的兴趣。
• 2.对于本课难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运用史料逐条分析, 并用示意图加以剖析;对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战国时的儒、道 、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结合课本和图文资料 ,逐一展示;同时运用比较、拓展、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其 观点。通过一则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角度分析 其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重要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 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C )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改革 ②法治(“法不阿贵”)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的地方。
(2)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 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 产生的影响。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 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一生以教书为主,也 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孟子》一书。有“亚圣” 之称。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
“1.同轴心:时注代重”人。的这作段用时;期强是调人类人文的明伦精理神道的德重;大 突注破重时知期识。。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 大不的同精:神孔导子师从—维—护古君希腊主有统苏治格出拉发底,…注…重中国礼有, 孔根子本…上…是他压们抑提人出性的。思想苏原格则拉塑底造崇了尚不人同的性文自化由 传许史,值统 多 的反,2,拉有.而 相 起儒对成底利且 通 源家神为的于更的与思,维思重目个地想强护想要标性方后调封是的》。发来人建西是展―成,他专方―。为们主制人(虽中张统文德然国个治精国远传性神)的隔统雅解的工万斯文放源里具贝化和头,。尔的个但,苏斯主却人是格《有流价近历 (1代)西简方要民说明主他政们治对的待思“人想”源的头相。通地方和不同
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有《荀子》保存其主要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 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 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 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思想,完成下列表格:
思想家 政治思想
孟子
“仁政”
民本思想
伦理思想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 道”以德服人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百家争鸣”? 2.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主要派别和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4.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有什 么重要影响呢?
材料五 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 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 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 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 学在民间”。
②核心:“仁”(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③实现“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